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植酸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关键词 : 酸酶 ; 酵 ; 植 发 植酸 酶基 因工 程菌
植 酸 酶 ( h t e) 一 种 新 型 食 品 与 饲 料 添 加 剂 , 能 1 o L B p 6 0。 p Y s 是 a 它 m L/ P S, H .
催 化 植酸 ( ) 盐 水解 为肌 醇 及无 机磷 酸 , 进微 量 元素 及 蛋 促
从 0 0 5 o / 的植 酸钠 溶 液 中释 放 1 m L 机 磷 所 需 的酶 . 0 1m L L n o 无
Y D种子液 : % 母提取物 ; %蛋 白胨 ; %葡萄糖 。 P 1酵 2 2
增 殖 培养 基 : 母 提 取 物 1 g L 蛋 白胨 2 g L 酵 母 量 为 一 个 酶 活 单 位 。 酵 0 /, 0 /, 氮 源 (N ) 3 4 g L 生 物 素 0 4 g L 甘 油 l L L 0 1 14 植酸酶基 因工程菌摇瓶发酵产酶条件 的研究 Y B 1. / , . m / , 0 m / , . .
m 0 0 7 m l L L . 0 6 o / 植酸 钠溶 液 )在 分 光 光 度 计 上 测 O 4 5 m , D 1n
1
材 料 与 方 法
植 酸 酶 基 因工 程 菌 E 2 , 本 实 验 室 构 建 。 一 2为
1 1 供试菌株 .
12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琼 脂 。
m / P S, H . ol L B p 6 0。
种子活化与种子液的制备 : 将实验室保存的植酸酶基因工
诱导培养基 : 酵母提取物 1 g L 蛋 白胨2 g L 酵母 程 菌E 2 划线于Y D 0 /, 0 /, 一2 P 培养基平板上 ,8 ℃~3 ℃温箱 中培养 , 2 0
实验十甘露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发酵调控
实验十甘露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发酵调控原理:β-甘露聚糖酶能从底物LBG(Gum,Locus Bean洋槐豆粉)中水解产生还原糖,还原糖的产生量与酶活性成正比,用DNS显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从而计算出酶活力。
酶活力单位(U)的定义:在40℃.pH5.0的酶活力测定条件下,1min催化5mg/mlLBG底物溶液生成1ug 还原糖(以甘露糖表示)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其中样品的酶活力以U/g(固体酶)或U/ml(液体酶)表示。
一、菌株及培养基1、菌株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株man。
2一级种子培养基:2%葡萄糖,1%酵母粉,2%蛋白胨,pH自然。
3、二级种子培养基:2%葡萄糖,1%酵母粉,2%蛋白胨,pH自然。
4、发酵罐培养基:2%葡萄糖,2.7%玉米浆干粉。
5、补料培养基:50%葡萄糖。
培养基灭菌:葡萄糖与其它培养基分开灭菌,玉米浆干粉121℃灭菌20min,葡萄糖121℃灭菌15min。
发酵过程调节pH:浓氨水二、仪器设备及试剂1、仪器设备电子天枰,高压灭菌锅,5L发酵罐,100L发酵罐,移液枪及枪头(100µL量程和1mL量程),1.5mLEP 管,小型离心机,水浴锅,电热炉,10mL比色管,立式摇床。
2、所需试剂及配制① 1/15 mol/L pH5.0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称取二水磷酸氢二钠11.876g,加入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混匀。
称取磷酸二氢钾9.078g,加入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混匀。
用以上两种溶液按适当比例混匀得pH5.0的PBS缓冲液。
②氢氧化钠溶液(200g/L)称取氢氧化钠20.0g,加水溶解,定容至100mL。
③ DNS试剂称取3.15 g 3,5- 二硝基水杨酸加到500mL单蒸水中,在40℃下水浴。
然后称2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 单蒸水中,缓慢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到DNS溶液中,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3,5- 二硝基水杨酸全部溶解。
植酸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步的酶学性质研究 , 其最适温度 、H、 热性等都能 p 耐 很好的满足生产需要 , 有很高的应用潜在价值 。在实 验室条件下对植酸酶基 因工程菌 ( 一 ) E2 进行发酵研 2 究, 为发酵生产作探索性研究。
微量元素及蛋 白质等营养成分 的吸收。植 酸酶广泛 存在于动物 、 植物和微生 物中, 目前实际应用 的植酸
6 0;meh n l p e d d a u t . , t a o p n e mo n :1 5% ;a d f l g l u d v l me 0 . E t e l lr p y a e a c s 1 6 7 U mL wa b a n i i i i ou :1 % ln q xr el a h ts s mu h a 6 41 . / s o - a u 4
Ab t a t T e f r n ig p o e s s o h e i n i e r g s a n E一 2 frp o u i g p ya e w r t d e .T e o t m o d t n r s r c : h eme t rc s e f e g n c e g n e i t i 2 o rd c n h ts e e su i d n t n r h pi mu c n i o s f i o l u d fr e tt n w r :io u ai n a e b u 6 h n c l t n a u t 1 % ;mu t l a in t i i e q m n ai e e n c l t g :a o t 3 ;i o u ai mo n : o o o 0 lpi t i i c o me:7 ;f r e t t n l u d p : 2h e m n ai i i H o q
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的流程
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流程。
1. 菌种复苏和激活,从菌种库中取出保藏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激活其生理活性。
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发酵植酸酶的条件优化研究
廛题科夔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发酵植酸酶的条件优化研究刘林刘明河(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5)喃要】Pi chi apas t or i s能使外源真核基因正确翻译和翻译后加工,并能对许多蛋白质产物进行分泌,使产物易于提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酵母表达系统。
以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茵为实验菌种,探索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产植酸酶睛况,优化发酵条件,找出高密度生长及高效产酶的最佳条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睽键词]Pi chi apas t or i s;酵母表达系统;植酸酶;发酵条件植酸酶能将植酸降解成肌醇或磷酸肌醇和磷酸,是一种优良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可消除单胃动物因不能分解植酸而引起的抗营养作用,提高机体对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具有良好的饲喂效果,同时,刚氐了磷对环境的污染。
植酸酶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仅限于微生物经发酵生产植酸酶。
国外对植酸酶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天然来源的植酸酶或者提取困难,或者分泌量太低,或者成本太高,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由此构建基因工程菌,获得能高效表达植酸酶的菌株,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巴斯德毕赤酵母(Pi c hi a pa st or i s)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酵母表达系统,它能使外源真核基因正确翻译和翻译后加工,并能对许多蛋白质产物进行分泌,使产物易于提纯: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起建立的以巴斯德毕赤酵母作为单细胞蛋白生产菌的高密度发酵方法已经成熟,以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为实验菌种,探索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产酶隋况,就能找出高密度生长及高效产酶的最佳条件,从而刚氐生产成本。
1酵母细胞培养时C源的选择由于一些重组蛋白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通常在大容量、高密度的酵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细胞扩增阶段用极高密度的抑制物来阻遏其他表达系统,诱导前又需将之去除。
而对于P.pa st or i s在生物量扩增阶段,只需少量的抑制物(通常为甘油),既可以满足细胞生长,又能有效地抑制外源基因的表达;在表达阶段,让细胞耗尽剩余的甘油,再加入甲醇诱导产酶。
工程菌的知识
工程菌的知识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的研究摘要: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工艺研究在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每10L发酵液可得1~2kg湿菌体,发酵时间从一般的24~30h缩短到6~8h,5L、15L、150L发酵罐都可得重复性的结果。
这项发酵工艺研究不仅适用于E.coli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达启动子的工程菌,也适用于野生菌株疫苗等的生产,将对我国基因工程产业化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人干扰素α22b ,鲑鱼降钙素,鱼生长激素, K88K99 基因工程疫苗作者:巫爱珍. 孙玉昆.刊名:生物工程学报讨论:含PL 启动子的E. coli 工程菌的表达及温度敏感株活菌疫苗的生产。
要求细菌在较低的温度(30 ℃) 发酵增殖,在一定时间内提高菌体密度,然后迅速提高温度诱导目的产物的表达。
这类菌表达产物的表达量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在30 ℃发酵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菌体密度,二是快速升温诱导,要同时解决这二个问题是较困难的,目前不少基因工程研究室或生产厂对于这类菌的发酵均遇到上述同类的问题,即菌体密度不高和表达量低,他们为了得到足量菌体只好采用扩大发酵体积,显然不是良策,因为含PL 启动子的工程菌在发酵过程中发酵体积越大(500~1000L) ,其表达效率愈低,并大大增加了抽提分离表达产物的工作量、设备投资、运转费及污水处理量。
而本文报道的高密度发酵技术能同时解决以上的问题,发酵时间短(约8h) ,菌体密度及表达效率高,生产车间小型化,能节省大量后处理的设备投资、人力、能源、废物废水处理量少,符合发展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对于不需温度诱导表达,在30 ℃发酵的工程菌或野生菌应用我们的工艺技术发酵,当发酵持续6 小时,菌体仍在直线增殖的情况下,如果延长发酵时间,菌体将继续增加。
E. coli 的不同工程菌或野生菌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发酵过程中我们随之对发酵条件作了相应的改变,均取得高密度的发酵结果。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近年来,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一些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已先后面市,但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基因重组菌的培养与发酵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培养工程的角度应考虑诸如营养源浓度的控制(碳源、氮源等)、最适生长条件的控制等因素;从生物学上应考虑诸如质粒稳定性的控制、质粒拷贝数的控制、转录效率和翻译效率的提高及代谢产物向菌体外的分泌等主要因素。
1 、营养源浓度的控制由于大多数基因重组菌不能把所需的基因产物分泌到胞外,而只能靠破碎细胞后提取,因此要获得基因产物,首先必须得到大量菌体。
为此基因重组菌的发酵一般采用高浓度菌体培养的方法,如大肠杆菌培养时最高可达125g 干菌体/L 发酵液,酿酒酵母可达145g 干菌体/L 发酵液。
但要得到高浓度菌体,必须要提供高浓度的营养物质,而营养源浓度过高,渗透压也就高,反过来又会抑制重组菌的生长。
此外,许多基因重组菌常是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为维持菌体生长,也必须添加必需量的生长因子营养物。
常采用在调节pH 的同时补加氨基酸混合液和葡萄糖的方法。
使整个培养期间,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几乎保持恒定,菌体持续以最高生长速度生长,得到高浓度菌体。
2 、质粒的不稳定性及其控制在重组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质粒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极为重要而独特的问题。
带有质粒的细胞生长较慢,生长速率与所带质粒的大小成反比。
此外,高水平克隆基因产物的生成也会导致生长缓慢或生长异常(表达越高,生长越慢)。
由于质粒的不稳定性,在繁殖传代过程中还会有一部分细胞部分甚至完全丢失质粒,导致所需产物的产量下降。
质粒不稳定包括分离性不稳定和结构性不稳定两种类型。
前者是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没有分配到子细胞中而导致整个质粒的丢失;后者是由于重组质粒DNA 发生缺失、插入或重排而引起的质粒结构变化。
为了在工业化生产时使质粒的丢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除了构建合适的重组菌外,还应对重组菌进行一系列发酵试验,选择最佳的发酵条件。
基因工程菌发酵及相关技术交流
基因工程菌发酵及相关技术交流~!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医学、发酵工程等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无论是那一种,在学校所处。
比如规模小,控制更精确,产物易失活等。
工程菌的发酵由于没有一个通用方案,可能全国各家实验室、研究所、高校所用的发酵条件千差万开这个题目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在基因工程菌发酵方面有一个平台,说说所犯的一些错误,讲讲实=======================================欢迎大家把自己在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发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基因工程菌涉及的东西很多,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有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以及真核=======================================个人观点:基因工程药物的发酵生产也许是目前和微生物技术方关于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一、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医药工业的发展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医药企业在4000家以上,其中约三分不断增加,一个以生物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产业,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建设行业来发展,早在“七五”就mRNA,反转录成DNA,构建质粒pBV867,转化到大肠杆菌N6405株中表达成功。
经过多年的中试研rHUIL-2等,在其表达量上有所突破,构建的工程菌均具有产业化生产价值,为我国基因工程制从“七五”末期到“八五”中期我国研究基因工程药物以仿制为主,如 rHUIFNα2b、 HGH、进入90年代以来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阶段表现为:1.仿制产品已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如HGH、rHUIFNα2b、EPO等。
2.重复研制产品也将进入试生产,如rHUIFNα2a、rHUIL-2等。
3.重复引进产品不断涌入,如G-SCF、GM-CSF、EPO、rHUIFNα2b等。
4.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在这时期同时启动。
第七章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生产
生物工艺学
课后习题
1、影响质粒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2、在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质粒稳定性,提高外源基因的 表达量? 3、基因工程菌的培养与常规菌种的培养工艺有何不同? 4、如何对基因工程菌的生产工厂防护?
EndThanks!Fra bibliotek生物工艺学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宿主菌和合适的载体 (2)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 (3)控制合适的发酵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条件 (4)固定化技术
生物工艺学 第二节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工艺 培养基的组成与培养条件 碳源 氮源 无机盐 生长因子 营养缺陷型互补标记和抗生素选择标记的相应成分 接种量
生物工艺学
院 系: 生物医药系 教研室: 生物工程
北 京
联
合
大
学
生
物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生物工艺学
第七章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生产
生物工艺学
上章重点
1. 2. 3. 4. 5. 6. 7.
8.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菌体浓度与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CO2和呼吸商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发酵终点的判断
基因重组菌外漏的防范 (1)接种 (2)机械密封 (3)取样 (4)排气 (5)排液 基因工程产物的提取
生物工艺学
本章重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因工程菌的定义 基因工程菌特点 基因工程菌质粒的不稳定 影响质粒稳定性的因素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措施 基因工程菌培养基的组成与培养条件 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工艺过程 质粒稳定性的分析 实现高密度发酵的方法 基因工程菌发酵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基因重组菌外漏的防范 基因工程产物的提取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发酵试验
图 2 OD600 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图 3 pH 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8
2012 生工大实验
图 3 pO2 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3.4 GFP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
在洗脱过程中先用 Buffer A 洗,没有荧光洗脱。Buffer B 梯度洗脱至 17 管的开始出峰但未见荧光。至 20 管时可见荧光,第 21 管时荧光最强。
水+感受态大肠杆菌 LB 平板培养基 LB+Amp 平板培养基 LB+Amp+ara 平板培养基 5000 个 99 个 776 个
pGLO+感受态大肠杆菌 5000 个 5000 个 1616 个
注;其中 LB 平板培养基菌落过于密集无法计数按 5000 计,pGLO+感受态大肠杆菌接种于 LB+Amp 平板培养基涂布不均菌落
280/260 7 0.15 0.15 0.15 0.68 0.68 0.68 0.86 0.93 0.99 0.25 0.25 0.40 2 0.038 0.038 0.03 0.48 0.48 0.40 1.22 1.45 1.55 0.03 0.03 0.03
表 5 对照标准比值
0.15M 甲酸 0.189 0.226 0.081 0.032 0.836 0.358 0.142 840
0.01M 甲酸+0.05M 甲酸钠 0.134 0.164 0.059 0.016 0.817 0.360 0.098 900
0.1M 甲酸+0.1M 甲酸钠 0.172 0.174 0.098 0.034 0.989 0.563 0.195 720
pH 6.22 6.21 6.32 6.38 6.20 5.80 5.55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
影响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因素
载体的选择
遗传特性
宿主的选择 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发酵工艺
培养基 生长速率 限制性基质 程菌的稳定性
提高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策略
改进载体受体系统 以增加质粒稳定性为目的的构建方法包括:
将 R1 质粒上的 parB 基因引入表达型载体中 其表达产物可以选择性地杀死由于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无质粒细胞 正确设置载体上的多克隆位点 禁止 DNA 片段插在稳定区内 将受体细胞的致死性基因安装在载体上 同时构建条件致死性的相应受体系统,如大肠杆菌的 ssb 基因 (DNA 单链结合蛋白编码基因)
培养条件对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影响
培养基
一些基因重组菌在复合培养基中显示较高的质粒稳定性 微生物在含有有机氮源如酵母抽提物、蛋白胨等营养丰富的复合培 养基中培养时,由于培养基提供了生长必须的氨基酸和其他物质, 微生物的生长较在基本培养基中快。
培养条件对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影响
比生长速率
基因重组菌的比生长速率对质粒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提高比生长速 率有助于提高质粒稳定性。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
提高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策略
控制培养条件 有些含质粒的菌对发酵环境的改变比不含质粒的菌反应慢,因而采用 间隙改变培养条件的方法以改变这两种菌的比生长速率,从而改善质粒 的稳定性。通过间隙供氧的方法和通过改变稀释速率的方法都可提高质 粒的稳定性。 例如研究表达干扰素 a 的大肠杆菌 W3110(pEC901) 在不同比生长 速率下的质粒稳定性,随着稀释率的增加,质粒稳定性明显增加,干扰 素的比效价也明显增大.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
提高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策略
施加选择压力 根据载体上的抗药性标记,向培养系统中添加相应的抗生素 药物和食品生产时禁止使用抗生素 加入大量的抗生素会使生产成本增加 添加一些容易被水解失活的抗生素,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添加抗生素选择压力对质粒结构不稳定无能为力 载体上的营养缺陷型标记,向培养系统中添加相应的营养组份 培养基复杂,成本较高
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模块实验一: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创建人:时间:2013-04-17 【点击数:482】实验一: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1.实验目的(1)掌握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的原理。
(2)学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的技术方法。
2.实验原理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是增加重组蛋白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高密度发酵在增加菌密度的同时提高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有利于简化下游的纯化操作。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受表达系统、培养基、培养方式、发酵条件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佳的发酵工艺。
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可通过每次改变一个因素或同时改变几个参数来进行,然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工程菌提高分裂速度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的选择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成分选择上,要尽量选取容易被工程菌利用的营养物质,例如,普通培养基中一般是以葡萄糖为碳源,而葡萄糖需经过氧化和磷酸化作用,生成1,3-二磷酸甘油醛,才能被微生物利用,即用甘油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缩短工程菌的利用时间,增加分裂增殖的速度。
目前,普遍采用6g/L的甘油作为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的碳源。
另外,高密度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的浓度也要比普通培养基高2~3倍,才能满足高密度发酵中工程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当然,培养基浓度也不可过高,因为过高会使渗透压增高,反而不利于工程菌的生长。
补料的流加方式直接影响着发酵的效果。
分批补料培养的特点是,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补充培养基,使菌体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的生长速率,从而达到高密度生长。
但是在补料流加过程中既不能加入得过快,也不能加入得过慢。
过慢则无法满足逐渐增加的菌体生长需要,同时也使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抑制性副产物大量积累;而过快则使携带目的蛋白的质粒没有充裕的时间复制,降低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而且快速的细菌生长还易引发质粒的不稳定性。
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的流程
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的流程Genetic engineering of bacteria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manipulating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bacteria to produce desired products. 基因工程细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操纵细菌的基因物质以产生所需的产品。
This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bacterial strain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duce the desired product. 这个过程始于选择合适的细菌菌株,这些菌株有潜力产生所需的产品。
Once the bacterial strain has been selected,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bacteria is manipulated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gene cloning and gene editing. 一旦细菌菌株被选择出来,就会使用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来操纵细菌的基因物质。
After the genetic material has been manipulated, the bacteria are then cultured in a suitable growth medium to allow them to proliferate and produce the desired product. 在操纵基因物质之后,细菌就会在适宜的生长培养基中培养,以便它们能够繁殖并产生所需的产品。
This fermentation process involves closely monitoring the growth of the bacteria and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nutrients and conditions for optimal product yield. 这个发酵过程涉及密切监测细菌的生长,并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条件,以获得最佳的产品收率。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的研究
讨论
• 含PL启动子的 启动子的E.coli工程菌的表达及温度敏感株 启动子的 工程菌的表达及温度敏感株 活菌疫苗的生产要求细菌在较低的温度( ℃ 活菌疫苗的生产要求细菌在较低的温度(30℃) 发酵增殖,在一定时间内提高菌体密度, 发酵增殖,在一定时间内提高菌体密度,然后迅 速提高温度诱导目的产物的表达。 速提高温度诱导目的产物的表达。 • 这类菌表达产物的表达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 这类菌表达产物的表达量取决于两个因素: 在30℃发酵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菌体密度;二是快 ℃发酵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菌体密度; 速升温诱导。 速升温诱导。
• 科学家们把人的胰岛素基 因送到大肠杆菌的细胞里, 因送到大肠杆菌的细胞里, 让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 的遗传物质相结合。 的遗传物质相结合。人的 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的 细胞里指挥着大肠杆菌生 产出了人的胰岛素。 产出了人的胰岛素。并随 着它的繁殖, 着它的繁殖,胰岛素基因 也一代代的传了下去, 也一代代的传了下去,后 代的大肠杆菌也能生产胰 岛素了。 岛素了。这种带上了人工 给予的新的遗传性状的细 被称为基因工程菌。 菌,被称为基因工程菌。
• 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必要性 近年来,不少基因工程药物、疫苗、 近年来,不少基因工程药物、疫苗、 酶制剂及某些检测试剂,如人( 酶制剂及某些检测试剂,如人(牛、猪) 生长激素、 ( , )干扰素、链激酶、 生长激素、α-(β-,γ-)干扰素、链激酶、 凝乳酶、葡激酶、白细胞介素、人胰岛素、 凝乳酶、葡激酶、白细胞介素、人胰岛素、 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心房肽、 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心房肽、 降钙素、仔猪腹泻疫苗、 型肝炎检测试 降钙素、仔猪腹泻疫苗、C-型肝炎检测试 剂等都是应用基因工程大肠苗菌进行生产 的。
基因工程产业化除上游构建工程菌之外, 基因工程产业化除上游构建工程菌之外,下 游必须建立生产规模的发酵工艺、离心、 游必须建立生产规模的发酵工艺、离心、细胞破 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 碎、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恢复表达产物的天 然结构使之具有生物活性, 然结构使之具有生物活性,有的表达产物还需进 一步加工修饰, 一步加工修饰,如人胰岛素原的化学切断与酶切 降钙素C-末端的酰胺化修饰 末端的酰胺化修饰, 断,降钙素 末端的酰胺化修饰,以及质量控制 等,没有这些下游技术的建立就没有基因工程产 品。
发酵工艺: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策略8项(以大肠杆菌为例)
发酵工艺: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策略8项(以大肠杆菌为例)利用重组DNA技术获取的生物药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许多价值高产量低的功能蛋白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激素、胰岛素、人血白蛋白、蛋白酶等都在工程菌中获得了高效率表达。
由于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能够提高单位体积的产量,在工业生产上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所以,高密度培养一直都是发酵工程师们所追捧的热点。
本文就工程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开发中涉及的关键控制点加以探讨。
1工程菌种稳定可靠的菌种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有力保障,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高低。
不同于传统诱变育种模式,在对待工程菌菌种问题上,有人认为基因工程菌种构建完成后无需经过严格单克隆筛选,既节约时间成本又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
这样做出来的菌种很难连续稳定传代50次以上,给中试放大以及后续的长期稳定生产留下了隐患。
业内一般以能否稳定遗传50代作为判断工程菌种优劣的一个标准。
发酵所需的接种量不是越大越好,要适当。
接种量过小导致适应期过长,菌种易提前老化,也增加了杂菌污染的风险。
接种量过大会过早引起溶氧不足,导致发酵失控。
且营养物质消耗过快也会影响后期正常生长。
一般大肠杆菌接种量遵循逐级增大的原则,并将最后一级的放大倍数控制在10倍左右。
种子培养一定要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当种子生长至最佳状态时果断移种。
如果种子做的不好,其负面影响往往在发酵中后期会有所体现。
工程菌种培养会加入抗生素,不仅是为了抑制杂菌生长,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菌种形成正向的抗性筛选压力,及时淘汰质粒丢失的菌株或者衰老的菌体,保证质粒携带菌群的正常生长与表达。
2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除了必须的碳源以外,有机复合氮源在蛋白表达阶段不可或缺。
有机复合氮源可提供丰富的氨基酸、小肽、嘌呤、嘧啶、维生素、生物素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减轻细胞代谢负担,促进外源蛋白表达。
如果酵母膏和蛋白胨是以流加的方式添加时,存在一种非常有趣的代谢机制:当流加培养基中只有酵母膏时,重组蛋白不稳定;而当流加培养基中只有蛋白胨时,大肠杆菌难以再利用其所产生的乙酸。
工程菌
发酵时,随DO浓度的下降,细 胞生长减慢。 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需要大量 的能量,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提 高对氧的需求。 维持较高的DO值,才能提高工 程菌的生长,利于外源蛋白产物的 形成。
采用调节搅拌转速的方法, 可改变培养过程中的氧供给,提高 活菌产量。
⒌ 热诱导时机的影响
一般在对数生长期或对数生长后期升温诱 导表达。 要求在2min内让罐升温达到42 。 升温时间太长,会降低外源蛋白表达量, 也给提取纯化增加困难。
微生物发酵目的是为了获得初级或次 级代谢产物,细胞生长并非主要目标 应用发酵罐大规模培养基因工程菌是 为了获得最大量的基因表达产物。
发酵罐的组成有:
发酵罐体
保证高传质作用的搅拌器 精细的温度控制和灭菌系统 空气无菌过滤装置 残留气体处理装置 参数测量与控制系统 培养液配制和连续操作系统。
发酵罐要求: 提供菌体生长最适生长条件, 培养过程不得污染, 保证纯菌培养, 培养及消毒过程不得游离异物, 不能干扰细菌代谢活动等。
表达产物不稳定:
人干扰素工程菌在表达干扰素时,随着培养时间的
延长,干扰素活性反而下降。
影响工程菌稳定性的因素: (1)质粒结构:质粒稳定区受到影响,重组质粒上
有重复序列等。
(2)宿主 :宿主中重组基因的完整性、重组时有关
基因的变异等。
(3)环境因素 :高温、去垢剂、某些药物(如利福
平)、染料及胸腺嘧啶饥饿、紫外线辐射等都会引起质粒的 丢失。
b 抗生素依赖变异法
诱变使宿主成为某抗生素的依赖性突变株,而重组 质粒上含有该抗生素的非依赖性基因。发酵生产时,不向
培养基中加抗生素就能起到消除重组质粒不稳定的影响。
c 、营养缺陷型法
诱变使宿主成为营养缺陷型,将相关基因插入到重
基因工程菌发酵
频率; ⑵这两种菌比数率差异的大小。
对同一工程菌控制不同的比生长 数率可改变质粒的拷贝数:
低拷贝质粒工程菌产生不含质粒 子代菌频率高如增加工程菌质粒拷 贝数可提高稳定性;
高拷贝质粒工程菌产生不含质粒 子代菌频率低但对稳定性不利。
菌体生长数率对质粒拷贝数和质粒稳定性 有一影响。高生长数率时质粒拷贝数下降, 但稳定性增加。
工艺要求:外源基因既高效表达, 又有利于产品分离纯化。对发酵 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有: ⒈培养基的影响 ⒉接种量的影响 ⒊温度的影响 ⒋溶解氧的影响 ⒌诱导时机的影响 ⒍pH的影响
⒈培养基的影响
培养基的组成既要提高工程菌的 生长速率,又要保持工程菌的稳定性, 使外源基因高效表达。常用的碳源有: 葡萄糖、甘油、乳糖、甘露糖、果糖 等。常用的氮源有:酵母提取液、蛋 白胨、酪蛋白水解物、玉米浆、氨水、 硫酸铵、氯化铵等。还有无机盐、维 生素等。
控制菌体的生长对提高质粒的稳 定性、减少代谢副产物积累、提高外 源蛋白产率有重要意义。
大肠杆菌的蛋白/菌体量的比 值是基本恒定的,因而菌体的生长 速度反映了蛋白质的合成速度。
培养条件的改变,都会改变菌 体的能量代谢和小分子前体的供应, 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和成和菌体的生 长。
一、菌体的生长与能量的关系
为了提高质粒稳定性,工程菌培 养采用两阶段培养法:
⑴先使菌体生长至一定密度; ⑵再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
由于第一阶段外源基因未表达, 减小了重组菌与质粒丢失菌的生长速 率的差别,增加了质粒稳定性。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菌素抑制质粒 丢失菌的生长,提高质粒稳定性。
调控环境参数如温度、pH、培养 基组分和溶解氧浓度
温度还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和包 含体的形成。
⒋ 溶解氧的影响
《基因工程菌发酵》课件
通过将目标基因插入宿主菌株的染色体,实现对目标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2
发酵过程
利用菌株进行发酵过程,通过代谢产物合成目标化合物。
3
纯化和提取
通过有效的纯化和提取技术,获取目标化合物的高纯度。
基因工程菌发酵的优势
1 高效
菌体能够高效合成目标化合物,提高生产效率。
2 可控
通过基因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可以精确控制产品成分和质量。
总结和展望
基因工程菌发酵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的技术,将在医药、工业、 环境和农业等领域继续发展和创新。
《基因工程菌发酵》PPT课件
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精美的图片,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基因工程菌发酵的背 景、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
背景介绍
基因工程菌发酵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工艺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菌株, 通过发酵生产目标物质。
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定义
基因工程菌发酵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具有特定基因组的菌株,并通过 菌体生物代谢过程来合成目标化合物的过程。
3 环保
利用菌株的生物降解能力,减少废弃物产生和环境污染。
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发展前景
创新性
基因工程菌发酵将会不断结合新 技术和新领域,推动科技创新。
研究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投入 基因工程菌发酵领域的研究和开 发。
生物技术发展
基因工程菌发酵是生物技术发展 的重要方向之一,有着广阔的应 用前景。
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应用领域
制药业
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药物,提高药物生产 效率和纯度。
环境治理
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进行废水处理和有机废弃 物降解。
工领域
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化工原料和生化产品, 替代传统化工合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近年来,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走向实用。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菌种改良技术和手段,也为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癌、遗传病及艾滋病的深入研究和最后的治愈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提供了基础;为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现在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等等部已先后面市,基因工程不仅保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可使成本大大下降。
但是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因而工程菌不稳定性的解决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因工程这一高技术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之一。
第一节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一、何谓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根据人们的意愿,主要是在体外进行基因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的重组技术。
重组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或离体的限制酶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在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
除DNA 重组技术外,基因工程还应包括基因的表达技术,基因的突变技术,基因的导入技术等。
基因工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DNA 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
要把目的基因从供体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它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
人们把这种限制性内切酶称为“分子剪刀”。
这种“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
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400多种“分子剪刀”。
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DNA分子长链的切割了。
DNA的分子链被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的拼接。
1976年,科学们在5个实验室里几乎同时发现并提取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
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
从此,DNA连接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
只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DNA碎片中加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
把“拼接”好的DNA分子运送到受体细胞中去,必须寻找一种分子小、能自由进出细胞,而且在装载了外来的DNA片段后仍能照样复制的运载体。
理想的运载体是质粒,因为质粒能自由进出细菌细胞,应当用“分子剪刀”把它切开,再给它安装上一段外来的DNA片段后,它依然如故地能自我复制。
有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及运载体,进行基因工程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运载体将目的基因运到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目的基因的导入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
因此,要知道导入是否成功,事先应找到特定的标志。
例如我们用一种经过改造的抗四环素质粒PSC100作载体,将一种基因移入自身无抗性的大肠杆菌时,如果基因移入后大肠杆菌不能被四环素杀死,就说明转入获得成功了。
二、工程菌的获得1,确定目的产物。
2,找出产该产物的细胞。
3,将细胞破碎后提纯出全部信使RNA。
这些信使中包含了该细胞内表达的所有蛋白质的合成信息。
4,利用基因扩增技术(PCR),找出所需的目的基因。
5,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设计好的质粒载体,形成了重组DNA分子。
6,将重组后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内,然后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使细胞繁殖。
根据选择性标记,从菌落中筛选出目的基因的重组(工程)菌。
三、工程菌应具备的条件1,发酵产品是高浓度、高转化率和高产率的,同时是分泌型菌株。
2,菌株能利用常用的碳源,并可进行连续发酵。
3,菌株不是致病株,也不产内毒素。
4,代谢控制容易进行。
5,能进行适当的DNA重组,并且稳定,重组的DNA不易脱落。
四、工程菌的应用1,基因药物例如,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干优素、乙肝疫苗、生长激素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其它发酵产品例如酶制剂、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抗生素等。
第二节工程菌的培养就生产流程而言,从发酵到分离、纯化目标产物,工程菌和常规微生物并无太多的差异。
但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使得工程菌的培养有着自身所特有的特点。
一、安全问题关于基因工程的社会问题,必须提到它的潜在危险性。
经过重组的菌和质粒一旦用于,工业化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进入自然界。
这些菌能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使治疗药物失去效用,污染环境等。
因此,安全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1974年,提出了DNA重组实验具有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问题。
后来,美、日等国都制定了有关DNA重组实验的准则,即在试管内用酶等构建异种DNA的重组分子,并用它转入活细胞中的实验,以及使用重组体的实验应遵循的规程。
其目的是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推动重组DNA的研究。
这些准则参照了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以及根据对实验安全度的评定,采用物理密封(P1~P4)和生物学密封(B1和B2)两种方法。
物理密封是将重组菌封闭于设备内,以防止传染给实验人员和向外界扩散。
实验规模在20L以下时,物理密封由密封设施、实验室设计和实验注意事项组成。
密封程度分为P1、P2、P3和P4级,数字越大,密封水平越高。
生物学密封要求用只有在特殊培养条件下才能生存的宿主,同时用不能转移至其它活细胞的载体,通过这样组合的宿主载体系统,可以防止重组菌向外扩散。
按密封程度分B1和B2级,B2级的密封要求最严格。
企业中进行重组菌培养时的设备标准有LS-1和LS-2。
LS-2相当严格,工业生产起码应在LS-1的设备标准下培养。
LS-1标准要点是:(1)使用防止重组菌体外漏,能在密闭状态下进行内部灭菌的培养装置;(2)培养装置的排气由除菌器排出;(3)使用易产气溶胶的设备时,要安装可收集气溶胶的安全箱等。
设计用于基因重组菌的培养装置时,不仅要考虑外部杂菌的侵入,还要防止重组菌的外漏。
此外,培养后的菌体分离、破碎等处理也必须在安全柜内进行,或是采用密闭型的设备。
二、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特点前已述及,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与天然细胞培养过程或方式基本—致。
但亦有其自身持点。
实践表明,基因工程细胞工业化培养中,产物的产率往往比实验室培养规模为低。
其原因主要与基因工程细胞特点有关,首先基因工程细胞的生长速率及表达率与其所载外源DNA的稳定性及产物分泌过程有关,其中重组DNA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重组DNA在宿主内表达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游离表达方式、其二是结合表达方式。
因此,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重组DNA的丢失方式亦有两种,其一是细胞培养过程,由于回复突变或分配作用致使DNA丢失.称为脱落性不稳定,其二是重组DNA中编码的结构基因在宿主内发生再重组过程产生突变,不再表达目的产物,此称加结构性不稳定。
其次为提高基因工程细胞表达效率,需采取适当措施,提高重组DNA在宿主细胞内的拷贝数及促进表达产物自细胞内向细胞外分泌。
此外,基因工程细胞的原宿主通常是某些培养物质(如某种氨基酸或维生素等)的缺陷型,有些基因工程细胞生产过程亦产生某些抑制细胞生长的代谢物。
由此,在培养工程中应考虑控制培养液营养成分及其浓度,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抑制细胞生长的代谢物,以保证细胞正常生长。
由此可见,在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除—般培养条件外,必需考虑基因工程细胞的自身特点,确定最佳培养条件。
三、基因工程细胞的培养前已述及,基因工程细胞的培养过程与一般需氧细胞培养基本一致,同时培养方式亦无差异,可采用各种分批培养方式,亦可采用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及透析培养等方式。
至于影响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的细胞生物量得率与产物量的因素及有关参数。
亦可参照普通细胞相应培养方式求得。
目前关于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工程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进—步发展。
这里仅对基因工程菌的营养控制、质粒稳定性、重组质粒拷贝数的控制及表达效率作简单讨论。
1,底物浓度的控制在基因工程茵培养过程,至少要遵循P I级物理防护的规定,因此必需进行菌体的高密度培养。
普通E.coli培养时最高干重菌体收率可达12.5%,酿酒酵母可得14.5%,浙枯草杆菌仅可得2%左右。
根据这些结果采用枯草杆菌不太合适,除非其具有产物的高效分泌系统。
从生物安全性考虑,培养的基因工程菌通常是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培养过程细胞对维生素需求量甚微,在培养开始即加入必需量对细胞生长并无影响,但培养一开始即加入足够量氨基酸则可能因氨基酸浓度过大而抑制细胞生长。
在此情况下,可采取培养过程中,在调节pH值同时补加氨基酸混合物和葡萄糖的方法,以便培养过程葡萄糖及氨基酸浓度的基本恒定,从而实现高密度培养,如E.coli C600株培养时可获得6%干菌体。
但菌体对葡萄糖及氨基酸的收率因培养条件而异,如以葡萄糖及分别用苏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为底物时,则平均每克底物所获干菌体量分别为0.3、2.5、15、40及40g 。
按每克干菌体成本计,应用苏氨酸成本最高,故应避免应用苏氨酸缺陷型菌株为宿主,最好选用维生素缺陷型菌株为宿主。
2、质粒稳定性重组质粒上通常载有A p r基因,获得该类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液中可以生长,而非基因工程菌不能生长。
但在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时,外加的抗生素A P易于失活,影响培养。
为此考虑采用抗生素依赖性变异法替代抗生素添加法。
其方法是通过诱变使宿主成为某抗生素依赖性突变株(如链霉素依赖性S m d)。
只有在S m存在下宿主才能生长,但重组质粒上含有S m非依赖性(S mid)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后,所获克隆菌可在不含抗生素培养基中生长,而丢失质粒菌株却不能生长。
此法很有实用价值,但缺点是宿主细胞易产生回复突变,造成培养工程复杂化,产物产率下降。
为考察质粒稳定性,在此引入质粒保持率F n的概念,F n表示分批培养中细胞分裂n次后,培养液中基因工程细胞数与总细胞数的比值,即假定在分批培养过程中,细胞在对数生长期每次分裂时,其质粒丢失率为P,则F n为:式中α-质粒丢失菌株与质粒保持率菌株μ的比值;n-细胞分裂次数理论上基因工程菌载荷外源性基因,培养过程细胞大量合成外源性产物,其负荷大于质粒丢失菌株,故基因工程菌株比生长速率μ通常较质拉丢失菌株小,当然亦有变化不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