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设计
精品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编号:NO.7 编制时间:2011年3月6日教案书写人: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资料和地图册,结合多媒体信息,完成导学案。
2、用彩色笔,把重点、难点和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研讨、展示准备,同时要认真思考,善于提问和总结【教学目标】1、了解的基础上区分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在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的特定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2、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婚姻制度对于出生率有较大影响,例如、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人口增殖。
3、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如下变化:(1)从到;(2)从到;(3)从“”到“”;(4)从安土重迁到“”。
【探究案】探究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辨析以下哪些属于文化范畴:黄山云海、布达拉宫、京剧、未成年人保护法。
探究二:从文化的概念当中可以知道,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物质文化,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精神文化?探究三: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我国宪法。
从生育的角度来谈一谈从过去到现在,人们的初婚年龄、生育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堂检测】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1.4_地域文化与人口yong
千里姻缘一线牵
Page 23
探究思考:
活动2: 分析”亲上加亲、女嫁不出村”对人口 的 影响。 ---不利于优生优育
活动3: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 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遗传基因 生活环境
Page 24
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 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 好。 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孩子的 后天教育。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什么是
“文化”?
Page 2
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Page 3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玛雅古迹(墨西哥)Page 4菲律宾梯田Page 5
南北差异——农业
小麦 花生
水稻 油菜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房檐较长,墙体高,多敞口
南北差异——交通运输
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还可以通过水路 来运输
※ 从以上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 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 什么?
地域文化:
一个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 文化现象。
Page 15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 姻
宗 教
文 化 差 异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
影响因素 三种模式 人口增长 地域 文化 概念分类 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 合 理 容 量 人口 爆炸 环境的 限制性
地区 人口
5、下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 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 高 高 6、(1)阶段,人口出生率____,人口死亡率_____,人口自然增 极低 长率_____, 这属于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现代型 7、(5)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缓慢增长 _________型,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 计划生育 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工作,目前已基本 过渡型 现代型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
2016邓地域文化与人口
总结
婚姻 人口 宗教 外 国 文 化 生 育 地域 文化 中 国 文 化 职业选择 人口迁移
人口
下图表示两类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 国 发达 国家,B国属于_______ 1.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 现代 型,B类国家中人口再生产 家。A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 韩国 古巴 已进入“现代型”的有亚洲的_________ ;拉丁美洲的 _____等。 人口老龄化 ; 2. 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3. 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图 因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死亡率回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也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 因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 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值。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 1983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男轻女指数”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 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重男轻女指数”的高低与当地地域文化无关
地域文化与人口PPT演示文稿
观念
学而 优则 仕
社会时期
全民 皆商
形成原因 “士”“农”“工”“商”是人们 当时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士” 中国传 是统治阶级,“农”被尊称为财富 统农业 (粮食)的制造者,“工商业者” 则被称为不造财富(粮食)而被贬 斥。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 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 现代农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 商不活”的新观念
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eland ),简称爱尔兰,位于 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岛上。面积7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 万,是欧盟中人口密 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为爱尔兰人。主要宗教是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徒占 全国人口的95%。爱尔兰语为第一国语,英语为第二国语。在爱尔兰,大部分人 讲英语,贸易合同和函电均用英语。政府文件同时用英语和爱尔兰语两种文字发 展。货币是爱尔兰镑Irish Pound ,辅币为便土Pence.首都,都柏林 (Dublin),主要商业区在南岸,主街奥康纳街宽达50米,为欧洲最宽大最宏伟 的街道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 “多子多福”“不 水平低下,家庭增殖财富 孝有三,无后为 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 大”,崇尚多子多 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 福,重男轻女 动力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只生一个好”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男女都一样” 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增加职业选择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定居是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提高人口素质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的 儒家孝道观念
改革开放
四海为家
商品经济
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阅读卡片:陕西乾隆《雒南县志》说的“婚姻必择同 乡”,指的就是当地民间的婚姻关系。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学习重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难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________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换句话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例如西方国家和我国传统文化差别较大,因而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初婚年龄、________________)。
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________之风盛行,初婚年龄________。
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________,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________,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________出生率。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1)生育——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______”;(3)人口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到“四海为家”。
让情境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地理教学案例让情境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案例回浦中学张恩德在准备学校十位青年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时,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设计的是湘教版必修II第一单元的《地域文化与人口》这节内容,试讲后组内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并集合大家的智慧开了一节展示课,课后觉得自己对新课程有了新的感悟。
现将两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一、教学过程及比较反思:创设情境有新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但只是作为教学导入,而且介绍摩梭人走婚文化又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本节课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教学模式较为老套。
反思:引用古人造字的智慧,解读“好“字,左边为女,右边为子,也就是说女人生了孩子才叫好。
“好”字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个观念。
也让同学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片展示的“女”“子”为好——多子多福—何被休?说明古代文化对人口生产的影响。
环节2:学生基本上将婚龄定在24甚至28以后,学生的答案涉及求学、事业、不想过早有家庭的压力等。
得出传统的“早婚早育”到现代“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好”从“学而优则士”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反思:该环节学生探究活跃,并能用地理原理去分析古今文化变迁对人口的影响。
而且通过该环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学生的答案是特别的丰富,如奖励生育,对二、两节课后的反思经过这么两节课,试讲后经过组内老师的点评指导,让我对自己平时的上课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自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只是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只考虑自己,没有考虑学生的参与情况。
有时导入新课情境很新颖,但只是作为导入新课之用,没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又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按照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第一次虎头蛇尾而不能落实教学目标的现象。
但我自己感觉展示课时创设的“古今中外”地域文化与人口的教学情境,以时空变迁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地域文化与人口》 讲义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比如,在中国,北方的文化通常被认为更加豪放粗犷,而南方的文化则相对细腻婉约;东部沿海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形成了较为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对人口生育观念的影响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在一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家族观念浓厚,多子多福的思想较为普遍,人们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子女,以增加劳动力和延续家族血脉。
而在一些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地区,人们更注重子女的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生育观念相对较为理性,倾向于少生优生。
例如,在某些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没有儿子就无法延续家族香火,这种观念导致一些家庭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也要生育男孩。
而在城市中,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他们更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对于生育的意愿相对较低,或者会选择推迟生育。
2、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人们往往更愿意迁移到与自己地域文化相近或者能够接受和融入的地区。
比如,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或者语言习惯的人群,会更容易聚集在特定的地区。
以中国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为例,大量的山东人之所以前往东北地区,除了经济因素外,东北地区与山东在语言、风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山西人“走西口”到内蒙古地区,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两地的文化有相通之处,使得迁移者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3、对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地域文化还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
在一些商业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从事经商活动;而在一些工业文化浓厚的地区,人们可能更多地选择进入工厂工作。
比如,浙江温州地区,商业氛围浓郁,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们,很多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从事商业活动。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湘教版)
影响人 口合理容量 的重要 因素 , 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 人 的融合和冲突提供 了可能 , 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 人 口数量 、 口素质 、 口迁移 、 口观念等的影响 。通 人 人 人
过 学 习 , 学 生 懂 得 人 口与 环 境 相 互 制 约 、 互 影 响 的 让 相 关 系 。 因此 本 节 课 标 内容 探 究二 : 以 上地 区 文化 看 . 从 文化 存 在 着地 域 差 异 ,
这 种差 异 现 象称 为什 么?
外 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 响和中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收集 资料 , 比较不同地 区人 口的文化差异。 过程 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 明地域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通 过探 究 , 自然 过渡 到 地 域文 化 对 人 口的影 响 。
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 区为“ 稻米文化 ”称蒙古为“ , 游牧 文化 ”称美洲印第安人创 造的文化为“ , 玛雅文化” 。 等
在 漫 长 的历 史发 展 过 程 中 , 个 国家 、 个 地 区 、 一 一 一
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 民族特色 的文化传统 ,
这些 文 化 传统 对 人 臼的发 展 会 有 不 同 的影 响 。
从原 因人手提出对策是思维的起点。 一是可以降低初 婚的年龄, 二是降低离婚率。 这样政府可以用法律的手段 , 降低初婚的年龄 , 对离婚采取严厉的政策, 降低离婚率。
预 设 材 料 : 据 德 国法 律 , 婚 年 龄 女 性 为 l , 根 初 6岁 男 性 为 2 岁 ; 德 国 , 府 是 不 鼓 励 离 婚 的 , 旦 男 方 提 1 在 政 一
出现 人 口负 增 长 ; 材 料 二 中 , 以得 出 , 主 教 反 对 节 在 可 天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婚姻的稳定程度
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离婚 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人口出 生率越高。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婚姻观、生育观、择业观、迁
移观等方面。
【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 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 予鼓励。 第十六条 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 生育的义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婚俗与人口
结合材料,填写下表。
影响 文化 差异 现象 出生率
发展中 国家
婚育 年龄 早婚, 生育时 间延长 稳定
发达 国家
晚育, 甚至不 婚不育 不稳定, 离婚率高
发展中 国家
发达 国家
婚
出生率高 出生率低
俗 婚姻稳 定程度
出生率高 出生率低
• DCBDAB
1.先分层讨论,后组内合作探究。组长调控好,控制讨论 节奏,及时安排展示与点评以及检查小组落实情况。 2.组内形成统一认识,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3.提高效率,全部解决疑难问题,达成目标。 A层(120%),B层(100%),C层(85%)。
合作探究(高效8分钟)
探究一: 四组展示 探究二: 五、八组展示
高中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 之
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 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课前预习成果巩固(5分钟)
要求:1、认真查找导学案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分 析原因并熟练掌握,用红笔纠错。 2、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为 下步讨论做好准备 预习答案:
学而 优则 仕
中国传 统农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_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回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习目标】:1、了解外国文化中的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以及随社会进步发生的变化。
3、通过举例,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难点】: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学习过程】:学习主题一:文化和地域文化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现象。
学习主题二: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人口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
2、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例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练习巩固】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
学习主题三: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等方面。
2、变化:(1)早婚早育。
(2)多育多子。
(3)“学而优则仕”。
(4)安土重迁“”。
【练习巩固】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③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④只生一个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我国婚姻法对初婚年龄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又鼓励晚婚晚育的意义是什么?(2)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课堂检测】1、文化是指A、各种书本中介绍的知识B、人类社会意识形态C、广播电视中传播的知识D、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差异一般不大B、婚姻关系不稳定现象的存在使人口的出生率就高C、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影响不大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3、下列叙述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B、日本多火山、地震C、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D、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A、工人B、农民C、统治者阶层D、被统治者阶层5、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A、早出晚归B、安土重迁C、季节性迁移D、逐水而迁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上海市闵行中学史为勇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及其分布,各地域文化区的文化特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属于高中地理“地域文化“内容的最后一部分。
前面已经介绍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世界地域文化,本课时的中国地域文化作为结束部分,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文化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财富,安排在《产业区域与分布》之后,也起到小结与升华的作用。
3.课标要求:水平A实践与应用要求:搜集、阅读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中国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并在图上识别其位置。
②能说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③能根据图表,归纳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①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能说出文化区的名称。
②阅读教材、填表归纳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③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遵循自然的规律,辩证地看待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②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
【背景思想】本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前面已涉及到一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电视中已接触到相关知识,学生乐意、也应该加以了解。
依据课本内容、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上述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问题讨论法: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2、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欣赏民歌《赞歌》,问:这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音乐?(二)学习新课:师:对于内蒙古,大家都比较熟悉,请介绍你所知道的内蒙古文化。
1.学习内蒙古文化(1)学生交流:我知道的“内蒙古文化”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方式,饮食、服饰、民居、娱乐、民俗等方面来研究;(2)归纳内蒙古文化区的特点。
教师出示相关图表,概括学习文化区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中国地域文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设计 意图 】了解 两地 的地形 、气候等 自然地理
环 境是 理 解其地 域 文化 的基 础 。 学生在初 中和 高一 曾 学
过 中国地 形 、气候 的相 关知 识 ,但遗 忘较 多 ,而且对 这
教师 引导学生 阅读 “ 青藏高原文化 区的传统 民居
之一——藏族碉房”的图文资料 ,并从气候、取材 、安 全等角度解释其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特点。
承转 :根据其气候 气象特征 ,考虑一下 ,如果你
去青藏高原旅游 ,你应该怎样穿衣呢?
活动 2 认识 青藏 高原 文化 区 的传统 服饰
多媒体 呈 现 “ 掉 袖藏 袍 ” ,教 师 引导学 生在气 候特 点的基础上思考青藏高原文化区的传统服饰之一
— —
三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青藏高原文化 、四川盆地文化区的农业 生产文化 、传统 民居 、饮食等特点及其与 自然环境的关
四 、教 学过 程
( 一) 新 课 引入
课前 :教 师播 放 歌 曲 《 青藏 高 原 》和 《 康定 情
歌 》。
教师 :刚才 ,我们欣赏了两个民歌片段 ,一首是 《 青藏高原 》,另一首是四川民歌 《 康定 隋歌》,你感 觉到它们在韵律上有何差异呢?请你把民歌与对应 的音
乐韵律连线。
阅读地形图 , 描述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海陆位置的异
同。
【 期 望学生达到 】建构 ( 地形 、气候等 )地理环
境 、传 统服 饰 、农 业生 产、饮 食 文化相 互联 系的知识 网
( 二) 新课教学
活 动 1对 比青藏 高原 与 四川盆 地 的 自然 地 理环 境
络 ;进 一 步熟 悉与领 会 区域 比较 的地理 思 维方 式。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这首先是由当 时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所决定的,它要求下 一代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 祀延续。此外,它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是分 不开的。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就规定凡男20、 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 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 同逼嫁了。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 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 的法定婚龄了。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 女14岁。国民党政府则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资料:
《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思考: 1、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够读出当时婚姻具 有什么特点吗?
2、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的年龄这么早呢?
这么早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婚姻观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 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 在当代,人口压力十分沉重,适当晚 婚有利于降低生育率
资料:
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多子多福”,“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 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 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 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 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 是第三种不孝。
生育观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多子多福” , “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 改革开放以后: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初婚年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 行,初婚年龄偏低。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提前, 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 人口的增长。在许多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 不育者司空见惯,这显然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种状 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3)宗教:对人口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宗教 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1.4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 概念
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出 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讨论与判断] 下列地理事物哪些属于文化? 哪些不是?
√ √ √ 【火车】 √ 【梯田】 【机床】 【河流】 【建筑技术】 √ √ √ 【空气】 【艺术】 【宗教】 【水库】 【三个代表】 √ √ √ √ 【太阳光】 【校规】 【哲学】 【尊老爱幼】 √ √ √
【海南岛】 【服装】 【饮食】 【房屋】 【冲积平原】
通俗地说,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经过 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 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人类创造。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2. 从以上四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存 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只生一个好” “生男生女都一样” “要致富,先修路, 少生孩子多种树”
职业观
学而优则仕 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 要求定居,因而形成“父母 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 观念。
改革开放,个地区之间的 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地域 范围空前广阔,人口的身 体素质、文化素质也大为 提高。
思考:为什么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远,基因 (DNA)组成差异越大,互补作用 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同 时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小 孩的后天教育。
提高出生率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姻观
早婚早育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晚婚晚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六条 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22周岁, 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应该已经学习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地理现象的解释等基本地理技能。此外,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此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展示品或海报,增加学习氛围。
5. 学习任务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梳理学习内容,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自我检测。
地理ⅱ湘教版1.4地域文化与人口(24)学案+练习
地理ⅱ湘教版1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阻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阻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重点难点】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阻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宝+精神财宝)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进展的阻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固程度)和宗教对人口进展的阻碍专门大。
许多进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婚姻比较稳固,从而加快了人口增长;许多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固,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淌——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典型例题]1、文化是指A、各种书本中介绍的知识B、人类社会意识形状C、广播电视中传播的知识D、人类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解析: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仅仅外国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就有200多种,归纳起来,大致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确实是指人类社会进展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为精神文化,这确实是文化的概念。
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差异一样不大B、婚姻关系不稳固现象的存在使人口的出生率就高C、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进展阻碍不大D、世界上的要紧宗教一样都不反对人口增殖解析: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一样都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对人口的进展阻碍专门大。
假如婚姻关系不稳固现象长期存一样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进展阻碍也专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人口》
[设计思想]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节,前三节分别介绍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容量和人口的迁移;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探究重点。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情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部分教材难度不大,但是在高考试题中还是可能出现相关的知识的。
为了便于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以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作为切入点,来解决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能力目标:学会整理、分析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合作探究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阅读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了解我国有关法律;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我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教学方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内容整合: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举例南通文化现象(语言、习俗等等)小组讨论外国婚俗及宗教现象小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口关系→小组讨论目前中国人口现象及原因→总结中国文化与人口关系→归纳地域文化与人口关系。
知识结构,如图一
(二)探究。
[教学活动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
(1)借问“从小我们就接触文化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呢?文化的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S:学生讨论、发言;
S: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形式多样。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诸多影响,其中,尤其是婚俗和宗教等对人口发展影响较突出
婚俗主要影响出生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明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S:学生讨论、发言;
初婚年龄和出生率的关系是怎样的?(理解我国在建国以前乃至建国以后较长时间为何出生率偏高?)
S:学生讨论、发言;
婚姻稳定度对出生率有何影响?(理解许多西方国家出生率偏低的相关原因)
S:学生讨论、发言;
(3)阅读“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在地图上找到爱尔兰,查阅资料,了解该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的人口状况。
理解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生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了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4)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育、职业选择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①古今中国生育观有何变化?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
S: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当代中国初婚年龄变大,晚婚晚育成为时尚,人口压力得到缓解;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得到扭转。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婚育的相关规定。
②传统社会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发生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③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自给自足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
因此,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打破,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人口的身体素质何文化素质大为提高。
2.重点难点狙击。
a.两种婚俗:①初婚年龄——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人口增长;
②婚姻关系——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偏高,再婚现象多,使出生率降低。
b.一种特殊原因——宗教。
宗教为扩大势力,一般鼓励人口增长,使出生率大增。
c.婚姻政策在变化: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d.生育观念在变化: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e.择业理念在变化: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f.居住理念的变化: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教学活动安排:
活动甲:出示西双版纳、黄土高原等各地民居的图片,组织讨论文化现象;列举文化现象,列举典型的南通文化(如语言和民俗等等),归纳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活动乙:上网搜集国外的婚俗,搜集外国的初婚年龄及离婚率的数据,搜集三大宗教中有关生育、堕胎等规定,课堂上小组交流并分析出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丙:展示张骞状元榜、中国传统大院居住分配、中国民工流图片,出示中国家庭人口数变化统计资料,出示中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变化数据资料,组织讨论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
⑴综合法:
如:展示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讲述相关古语“学而优则仕”等等;
解释相关民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等。
⑵比较法:
如:比较外国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的婚育观念;
比较我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婚育观念、择业顺序的变化
⑶逻辑法:
如:概括外国文化影响人口发展的婚俗和宗教两大因素;
概括中国文化影响人口发展的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三大因素,并形成网络层次图,图1和图2:
⑶多媒体手段:
如:ⅰ.投影展示西双版纳、黄土高原等各地民居的图片;
ⅱ.搜集国外的婚俗,搜集外国的初婚年龄及离婚率的数据,搜集三大宗教中有关生育、堕胎等规定;
ⅲ.展示张骞状元榜、中国传统大院居住分配、中国民工流图片,出示中国家庭人口数变化统计资料,出示中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变化数据资料;
ⅳ.展示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教学流程编制如图]
[教学反馈评价]
(略)
课后探究
思考:古代人为何认为“多子多福”?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又为何变得不科学、不现实?
经典例题
[教学效果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