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018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编辑ppt
Ⅱ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一、诊断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
检查(见Ⅳ中相关内容)。
2.诊断和评估步骤:(1)是否为脑卒中?注意发病
形式、发病时、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
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见Ⅳ
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 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 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 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5型。
编辑ppt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六)诊断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
骤:(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5) 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 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窄和斑块很有帮助;TCD可检查颅内血流、微栓子及监测
治疗效果,但其受操作技术水平和骨窗影响较大。
MRA和CTA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以
DSA为参考标准,MRA发现椎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的敏感
度和特异度为70%-100%。MRA可显示颅内大血管近端闭
塞或狭窄,但对远端或分支显示不清。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
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
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脑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

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1. 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 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1. 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 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 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4)推荐结合发病时间、病变血管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后决定 患者是否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发病后6h内可以完成股动脉穿刺者( I级推荐,A级证据)、距最后正常时间6-16h(I级推荐,A级证据)) 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h者(II级推荐,B级证据)],经严格临床及影 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参见《中国急性缺血性卒 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治疗2018》)。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急救处理
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问题 心脏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评估有无低血糖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应避免
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过度降低血压 大量静脉输液
应获取
症状开始时间;近期患病史; 既往病史;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
充分应用现代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 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 (Ⅰ级推荐,C级证据)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量表 (SSS)
评估病情严重 程度
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脑病变检查
血管病变检查
•平扫CT:首选 •多模式CT:指导溶栓参考 •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 及质子相)识别急性小梗死 及后循环缺血优于CT。 •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 成像(DWl)、灌注加权成像 (PWl)、水抑制成像(FLAIR) 和梯度回波(GRE)等。 •不推荐6小时内运用灌注检 查来选择机械取栓患者。
• 2. —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 3. 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1)美国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2)中国脑卒 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3)斯堪的纳维亚 卒中量表(SSS)。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基于最新研究证据,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制定了关于血管内治疗的2018 版指南,旨在总结目前有关AIS 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AIS 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本指南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2017 指南制定指导手册中的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血管内治疗方案推荐1)发病6h 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卒中前mRS 0~1 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MCA M1 段闭塞引起;年龄≥18 岁;NIHSS 评分≥ 6 分;ASPECTS 评分≥ 6 分(I类推荐,A级证据)。

2)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当符合静脉rt-PA 溶栓标准时,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直接桥接机械取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3)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建议将机械取栓作为大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案(I 类推荐, A 级证据)。

4)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入组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5)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16 ~24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IIa 类推荐, B 级证据)。

6)进行机械取栓时,建议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的时间在90 min 以内,到院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在120 min 以内(IIa 类推荐,B级证据)。

7)推荐首选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I 类推荐, A 级证据),也可酌情首选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装置(IIb 类推荐, B 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01 概述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

据统计,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病死率为114.8/10万人。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群众对该疾病早期识别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足、院内急诊延误等导致AIS救治延迟以及溶栓率较低,我国在发病3h内到达急诊科的AIS患者只有21.5%,适合溶栓治疗者仅12.6%,而进行了溶栓治疗的患者只有2.4%;从患者进入急诊科到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是116min,较发达国家显著延长。

因此,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仍不理想,形势严峻。

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管理指南》中将卒中急救流程概括为8D生存链:Detection(发现)、Dispatch(派遣)、Delivery(转运)、Door(到院)、Data(检查资料)、Decision (临床决策)、Drug(药物治疗)、Disposition(安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脑卒中治疗教育工程的概念,强调应该将院前、急诊、住院治疗有机地联系起来。

本共识着重于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以期优化我国AIS急诊急救的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02 卒中急救系统建设2.1 急救人员培训院前正确识别卒中有利于后续现场急救和转运、缩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提高再灌注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 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 (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 • AIS 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 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 AIS 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 脉溶栓)
• 静脉溶栓 • 动脉溶栓 • 动脉取栓
方法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动脉取栓
优点
最早使用; 传统治疗方式
良好的应用前 景
“时间窗”短; 恢复率高; 致残率和死亡率低; 大血管闭塞再通率高;
缺点
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 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 率低,死亡和残疾率 高
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 窗选择、最佳治疗流 果 程、远期获 益等方面,尚缺乏肯 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 究的支持
• 起病前已服用他汀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Ⅱa类 推荐,B级证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 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Ⅰ类推荐,A级证据)。 • 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不推荐扩容、扩 血管治疗(Ⅲ类推荐,B级证据),术后脑灌注 不足者,建议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扩容治疗(Ⅱb 类推荐,B级证据)。 •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 定论,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 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 选择。
2、脑过度灌注损伤 脑过度灌注是指闭塞脑动脉再通后,缺血脑组织 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同侧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 导致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
• 血管再闭塞 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是 AIS 血管内治疗常 见的并发症,再闭塞和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血 管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原因可能与血栓分 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造成血小 板被激活聚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 溶栓联合抗 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安宫牛黄丸素最新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

安宫牛黄丸素最新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

安宫牛黄丸素最新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安宫牛黄丸素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是中医临床各科治疗急危重症的重要抢救药物,获得多个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使用。

临床应用推荐意见01出血性脑卒中(1)推荐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建议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尤其适用于意识障碍、高热的患者。

(Ⅱa 类推荐,B级证据)(2)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推荐使用剂量1丸/次,1次/天,持续使用14天。

(Ⅱa类推荐,B级证据)02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Ⅱa类推荐,B级证据)(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有高热、血流动力学异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能更有效控制体温,改善血流动力学。

(Ⅱa类推荐,B级证据)(3)推荐常规剂量为1丸/次,1次/天,重症患者剂量为1丸/次,2次/天,疗程7~14天。

(Ⅱa类推荐,C级证据)03颅脑外伤(1)颅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发热及癫痫患者,可服用安宫牛黄丸进行治疗。

(Ⅰ类推荐,B级证据)。

(2)推荐使用剂量1丸/次,2次/天,可连用7~10天,必要时可以请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协助诊治。

(Ⅱa类推荐,B级证据)04癫痫(1)继发性癫痫推荐使用安宫牛黄丸,以改善症状,但不推荐使用安宫牛黄丸预防癫痫。

(Ⅱa类推荐,B级证据)(2)推荐使用剂量1丸/次,1~2次/天,口服或鼻饲,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变化而定。

(Ⅱa类推荐,B级证据)05帕金森综合征对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不常规推荐使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必要时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医师指导下使用。

(Ⅱb 类推荐,C级证据)06痴呆(1)安宫牛黄丸治疗痴呆仅见个案报道,无随机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安宫牛黄丸改善痴呆症状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

(Ⅱb 推荐,C级证据)(2)推荐使用剂量1丸/次,2次/天,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变化而定。

(Ⅱb级推荐,C级证据)07精神分裂症(1)安宫牛黄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仅见个案报道,无随机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安宫牛黄丸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Ⅱb类推荐,C级证据),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期的添加治疗,必要时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中国神经内科学会神经血管病学组专家组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国际规范,结合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情况,制定的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诊治指南。

该指南对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和疗效。

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缺血、缺氧、能量代谢紊乱等病理生理损害,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的局部或全身性病理变化的一种急性疾病。

该病发病率高,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很高,对人类社会和患者家庭均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十分重要。

二、诊断1. 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脑动脉供血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大脑动脉分布区缺血(半侧或两个侧半侧)、脑干缺血、小脑缺血、上动脉分支缺血、下动脉分支缺血等。

2. 影像学检查目前,经典的急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CT扫描可快速查明是否出现脑卒中、脑卒中部位、是否有出血,以便作出急性治疗决策。

MRI检查则可对脑组织微血管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还可检测到水肿和灰白质分界异常等。

三、评估急性脑卒中评估内容包括脑卒中发病程度、卒中性病变部位、术前评估、低血糖干预评价、锻炼评估等方面。

其中,脑卒中发病程度评估可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保证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限制脑卒中扩展范围、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防止脑梗死重复发作等。

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 血栓溶解和急诊介入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出现急性脑血管闭塞,血栓溶解和急诊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两大主要手段。

血栓溶解治疗主要包括经静脉溶栓和经动脉溶栓两种方式,介入治疗则是血管阻塞缩窄的病变部位经过血管造影后,通过介入手段对血栓进行取出或者破碎引流等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为了提供给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性意见,以提高其日常临床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指南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权威指导。

1. 引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疾病。

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本指南将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2. 诊断2.1 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医务人员应该细致观察患者的症状,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

2.2 影像学检查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查。

医务人员需要结合影像学结果来确定脑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早期治疗3.1 脉管内溶栓治疗脉管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该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医务人员应该在确诊脑卒中后尽早进行脉管内溶栓治疗。

3.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常用的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4. 次要治疗及康复4.1 营养支持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和进食问题,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和营养需求来合理安排饮食和提供适当的补充营养。

4.2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

5. 结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提供了最新的临床指导,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通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医务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本指南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主要内容
1.院前处理 2.卒中单元 3. 急诊室处理 4.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组织化管理医疗模式
1
卒中单元
2
(strokeunit)
3
4
5
药物治疗 肢体康复 语言训练 心理康复 健康教育
• 推荐意见:收治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 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 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I级 推荐,A级证据)。
血管病变检查
•颈动脉双功超声 •经颅多普勒(TCD)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CT血管成像(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血管检查的金标准
实验室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
①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②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③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 数; ④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 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⑤氧饱和度。
溶栓治疗
(2)发病在6h内,可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严格选择患 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使用方法:尿激酶100-150万IU ,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用药 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II级推荐,B级证据)。
溶栓治疗
(3)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0.6mg/kg)出血风险低于标准剂量, 可以减少病死率,但并不降低残疾率,可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 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II级推荐,A级证据)。
BEFAST
120识别中风
“1”代表“看到1 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 手臂是否有单侧无 力”; “0”代表“聆(零) 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 观察怀疑患者是中 风,可立刻拨打急 救电话1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死亡原因,而在我国是第一位死亡原因。

尽管脑卒中已经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合并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治疗选择仍显得捉襟见肘。

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国际多中心RCT研究结果均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给予新一代支架取栓为代表的的血管内治疗由于以往标准内科治疗,为这组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目前各家指南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血管内治疗(ET)的术前筛选评估、技术手段及方法等已有相关推荐。

但对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与管理、如何选择后续的抗栓治疗及综合监护管理仍无明确建议。

一、术后一般监护管理推荐意见: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应收入NICU病房并至少完善24h心电、呼吸、脉氧及无创血压监测及神经功能的监测,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完成影像学检查(工类推荐,C级证据)。

二、血压监测与管理推荐意见:1. 早期术中收缩压的升高及术后收缩压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严密监测其围手术期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

(Ua类推荐,C级证据)2. 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前至术后24h内血压应<180/105mmHg。

术前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术后维持血压<180/105mmHg 可能是安全的。

(工类推荐,B级证据)3. 术后存在高灌注风险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血管内再通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0〜140mmHg左右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降压范围。

(Ua类推荐,C级证据)4.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佳或有血管再闭塞倾向的患者不宜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同时应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血压波动。

(工类推荐,C级证据)5. 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一探讨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最佳血压管理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

4) 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 塞患者,当符合 DAWN 或 DEFUSE3 研究入组标准时,强烈推 荐机械取栓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5) 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16~24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 塞患者,当符合DAWN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 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8) 发病前己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类 药物(IIa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 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I类推荐,A级证据)。
12) 发病24h以上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获益性尚不 明确(IIb类推荐,C级证据)。
13) 卒中前 mRS评分>1分,ASPECTS 评分<6分或NIHSS评分 <6分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M1 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 在发病6 h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进行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 需要进一步随机试验证据证实(IIb类推荐,B级证据)。 14) 在机械取栓过程中,建议达到mTICI 2b/3级的血流再灌 注,以提高临床良好预后率(I类推荐,A级证据)。 15) 缩短发病到血管内治疗后恢复再灌注时间与更好的临床 预后密切相关,推荐在治疗时间窗内应尽早开通血管,以早 期恢复血流再灌注(mTICI2b/3级)(I类推荐,B级证据)。
5) 静脉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治疗尚无定论,不推 荐无选择的早期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 获益比后可慎重选择(IIb类推荐,C级证据)。 6) 对于心房颤动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4~14d内 开始口服抗凝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7) 机械取栓开通血管后,不推荐扩容、扩血管治疗(III类 推荐,B级证据),血管内治疗术后脑灌注不足者,可以考虑 在密切监测下行扩容治疗(IIb类推荐,B级证据)。

最新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pdf

最新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pdf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

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推荐意见:(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卒中单元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推荐意见: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静脉溶栓
• 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 h内(Ⅰ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 h(Ⅰ级推荐,B级 证据)的患者,应按照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 给予rtPA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 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Ⅰ级推荐,A级证据) • 发病在6 h内,可根据适应症和禁忌症标准严格选择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 使用方法: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l,持续静脉滴注 30 min,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
• 对于轻型卒中的患者,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天,有益于发病90天内的早期卒中二级预防,但应密切 观察出血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静脉溶栓治疗的质控:快速、安全
• 静脉溶栓治疗是实现血管再通的重要方法(Ⅰ级推荐,A级证据),静脉溶栓 应尽快进行,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在DNT60min的时间内,尽可能缩短时间 • 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医师应充分准备应对紧急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并发症 和可能引起气道梗阻的血管源性水肿(Ⅰ级推荐,B级证据)
发病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
发病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
• • • • • • • • 轻型非致残性卒中 近2周内有严重外伤(未伤及头颅) 痴呆 既往疾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残疾 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mm) 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 使用违禁药物 类卒中
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级推荐b级证据血管介入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即使患者符合血管内机械取栓的适应症临床评估后计划行血管内治疗如果该患者也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则应该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级推荐a级证据同时做好术前准备不应等待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治疗的疗效而延误机械取栓级推荐b级证据推荐结合发病时间病变血管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后决定患者是否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级推荐a级证据不同时间窗动脉取栓治疗的适应症不同时间窗动脉取栓治疗的适应症多模影像评估多模影像评估发病时间未明卒中对发病时间未明或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符合血管内取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启动血管内取栓治疗如果不能实施血管内取栓治疗可结合多模影像学评估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级推荐b级证据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于轻型卒中的患者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天有益于发病90天内的早期卒中二级预防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级推荐a级证据静脉溶栓治疗的质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0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占脑卒中的60%~80%。

近日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全面介绍了AIS的诊断、分型、诊断流程、急诊处理、中医中药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AIS诊断的5个步骤
1.首先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确诊脑卒中;
2.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脑卒中严重程度;
4.是否有溶栓适应证或禁忌证;
5.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病因分型。

AIS的一般处理
体位
体位对于能耐受平卧而且不缺氧的患者,推荐采取仰卧位。

伴有气道阻塞或误吸风险以及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

吸氧与呼吸支持
患者入院后应视情况,而不是常规给予吸氧,如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意识障碍及球麻痹影响气道功能,应建立人工气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氧饱和度>94%。

除非考虑气道栓塞,AIS患者不推荐应用高压氧治疗。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推荐给予实时心电监护,并行心脏超声及相关生化检查。

体温控制
对体温>38℃的患者应查找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给予解热药降低体温。

脑卒中早期常伴有血压的升高,而且高血压急症也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治疗仍不明确,但原则应为缓慢平稳降压,在能够达到脑组织血液灌注的前提下实施降压治疗。

①血压升高,拟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再通治疗时,血压应降至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治疗时应视颅脑手术而定;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血压降至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手术后8h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160mmHg。

②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或伴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先兆子痫/子痫筹合并症时,可予缓慢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使下降幅度不超过15%。

③卒中后低血压患者应积极寻找并处理病因,必要时可采用升压扩容等措施。

①入院24h内高血糖的AIS患者,为了尽量避免不良预后,应将血糖控制在7.7-10mmol/L;
②血糖低于3.3mmol/L时应口服或静脉给予葡萄糖治疗。

营养支持
①急性脑卒中后入院7d内应该开始肠内营养。

②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卒中早期(最初7d内)给予鼻胃管饮食,当预期较长时间(>2-3周)不能安全吞咽时,推荐放置经皮胃造口导管补充营养。

③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行肠内营养支持者,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包括静脉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但国外尿激酶只建议应用于临床试验。

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1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90%维持静脉滴注>60min),用于经过选择的发病3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根据临床情况也可延长到4.5h。

适应证: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4.5h以内;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⑤既往MRI发现有少量微出血灶(数量1-10个);⑥合并镰状红细胞病;⑦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绝对禁忌证:①近3个月有重大颅外伤史或卒中史,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②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③既往颅内出血;④近一周内有位于不易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⑤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⑥活动性内出血或急性出血倾向;⑦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⑧血糖<2.7mmol/L;⑨CT检查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提示脑叶梗死;⑩既往MRI发现大量微出血灶(数量>10个),症状性脑出血风险增加。

注意事项:①除了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静脉应用其他降纤药物和溶栓药物的获益尚未证实,因此除了临床试验,不推荐使用;
②对于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且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用替奈普酶替代阿替普酶;③不推荐超声溶栓作为静脉溶栓的辅助治疗。

机械取栓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推荐对于适宜的患者可在发病6h内行支架一取栓治疗(stentretrievers,如SolitaireFR和Trevo)。

对于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治疗是有益的补充或补救措施,但最好在发病6h达到再灌注(溶栓)血流2b/3级,6h以后的血管内治疗有效性还不确定。

适应证:①脑卒中前mRS评分为0分或1分;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③发病4.5h内接受rt-PA溶栓;④梗死是由颈内动脉或近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引起的;⑤年龄≥18岁;⑥NIHSS评分≥6分;⑦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6分;⑧发病6h内开始治疗(股动脉穿刺)。

注意事项:①距最后正常时间6-16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如果符合DAWN或DEFSE-3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②距最后正常时间6-24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如果符合DAWN研究的其他标准,进行机械取栓也是合理的;③机械取栓的治疗目标是达到mTICI 2b/3级的再灌注,以最大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④机械取栓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的24h内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比较合理。

动脉溶栓虽然可提高再通率并改善预后,但有可能增加颅内出血,此外还会延迟发病到溶栓的时间,日前仅适合于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AIS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

对于近端颈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患者,虽然可以考虑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但获益仍不清楚,需要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AIS患者,在发病后可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可改为50-150mg/d。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选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

对于溶栓治疗后的患者,阿司匹林可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轻型AIS患者(NIHSS评分≤3分)在24h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d,有助于预防症状发病至90d的早期卒中复发,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

不推荐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卒中的急性期治疗。

其他治疗
目前神经保护类药物在国内应用较多,不过整体临床试验效果不满意,对AIS的预后并未产生明显改善作用,国外也不推荐使用。

但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外,有试验提示其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故而建议如果发生AIS时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应该继续服用,否则可能增加3个月时死亡或残疾率。

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尤其是小脑部位的脑梗死,因为并发严重脑水肿导致脑疝的风险很大,推荐早期即可转神经外科,可请脑外科会诊考虑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治疗。

由于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如抗凝、降纤、扩容、扩张血管、高压氧、亚低温等治疗仍需大量临床试验进行研究并对个体化应用的效果及长期预后进行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