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雷雨》
顺应-关联模式视角下《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研究的开题报告
顺应-关联模式视角下《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言语不礼貌现象的关注日益增加。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戏剧作品尤其是话剧,其角色通过语言互动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冲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而其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具有普遍性。
但是现有文学研究更多关注于情节、角色形象等方面,对于《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对于《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问题及目的2.1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顺应-关联模式视角下,《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有哪些特点?这些言语不礼貌现象在情节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言语不礼貌现象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联系如何?2.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于《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深层次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其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情节发展等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话剧中言语不礼貌现象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联系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框架3.1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顺应-关联模式分析法,通过对《雷雨》中言语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其内涵和现实意义,探讨其对于角色性格塑造、情节发展等的影响,并通过与当代社会现实联系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
3.2 研究框架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言语不礼貌现象分析主要从语言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分析《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并通过对语境、角色等因素的考虑,深度剖析言语不礼貌现象的内涵。
(2)情节发展分析探讨言语不礼貌现象对于情节发展、冲突升级、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影响,剖析其对于话剧表现艺术的贡献。
(3)现实意义分析分析话剧中言语不礼貌现象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联系,探讨其现实意义,将话剧的艺术表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化话剧的社会意义。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创新点本研究预期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得出《雷雨》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特点,深度剖析其内涵。
《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现代话剧在中国的演出和研究历史悠久。
其中,曹禺的《雷雨》和田间的《榆树下的欲望》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细腻刻画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性困境,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现将对比研究这两部作品,力图深入分析这些戏剧作品的艺术特点、思想内涵,借此探究这些经典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为文化交流、艺术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次研究将主要对《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戏剧形式、角色刻画、情节设置、话语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探究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中国社会现实、人性困境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旨在探索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精神和审美特点,剖析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搜集与《雷雨》、《榆树下的欲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深入了解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其次,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两部作品在戏剧形式、语言表达、角色刻画、情节设计等方面的异同点,并探寻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
最后,结合现代文化与时代背景,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反思其对当代文化、思想与艺术的启示与借鉴。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刻理解《雷雨》、《榆树下的欲望》这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认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也将更清楚地把握文化多元性和转型时期的文化开放性,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的多元并流,不断丰富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曹禺《雷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雷雨》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自1934年问世以来,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复杂的人物塑造,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为了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本实验通过对《雷雨》的文本分析、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方法,探讨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曹禺《雷雨》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 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再现,提升对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把握。
3. 分析《雷雨》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实验方法1. 文本分析:对《雷雨》的剧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了解剧情、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剧中角色,体验人物性格和情感,深化对角色的理解。
3. 场景再现:在舞台上再现《雷雨》中的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加深对戏剧氛围的理解。
四、实验过程1. 文本分析《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故事。
故事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与妻子蘩漪、儿子周萍、女儿四凤、侍萍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剧本通过一系列戏剧冲突,揭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资产阶级的罪恶。
2. 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以下角色进行深入分析:(1)周朴园: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专制、冷酷、自私。
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
(2)蘩漪:一个善良、坚韧的女性,对爱情充满渴望。
她不堪忍受丈夫的专横和家庭的压迫,最终走向毁灭。
(3)周萍:一个矛盾的人物,既有对母亲的同情,又有对后母的厌恶。
他最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走向自我毁灭。
(4)四凤: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对爱情充满向往。
她却因为家庭的悲剧而走向毁灭。
3. 场景再现在场景再现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以下场景进行重点呈现:(1)周家客厅:这里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也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地方。
(2)侍萍家:这里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侍萍与周家之间恩怨情仇的根源。
(3)周朴园书房:这里是周朴园思考和决策的地方,也是他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展现。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雷雨》是中国著名的话剧作品,赵家珍是其主要人物之一。
在剧中,赵家珍有大量的批评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领域。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该作品和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
1. 对《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探究批评言语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分析批评言语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三、研究方法
1. 文学批评法: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受访者对主要人物的批评言语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加深对人物言语影响的理解。
3. 访谈法:选取一些有关人士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人物言语行为的看法和影响。
四、预期成果
1. 增进对《雷雨》的理解,探讨文本对社会的启示。
2. 深入解读人物行为和言语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及原因。
3. 提供有关《雷雨》中主要人物言语行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雷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雷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大家推荐。
雷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论《雷雨》的戏剧艺术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河西分校姓名徐晓琴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 个人物,前后 30 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2 研究方法《雷雨》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独创的名著。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情节生动、丰富、紧张。
第三,语言简练、舍蓄,富有戏剧性;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人物诗言鲜明.富有音乐性来研究。
3 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一、艺术风格二、艺术构思三、艺术特点四、参考文献4 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开题报告2015-6-11——2015-7-3初稿提交2015-7-4——2015-8-27定稿提交2015-8-28——2015-9-10终稿提交2015-9-11——2015-9-29答辩申请2015-9-30——2015-10-95 主要参考文献[1]高秉祥,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J],社科纵横,2007, [2]马艳辉,试论《雷雨》的艺术风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3]冯秀红,从语用模糊角度析《雷雨》的对话艺术与效用[J],现代文学评论, 2010, [4]曹禺,《雷雨》[M],人民文学出版社. [5]陈致中,《雷雨》的戏剧冲突和结构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 [6]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J],首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曹禺,雷雨·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8]马宏基,论《雷雨》对中国戏剧传统的突破与超越[J],东岳论丝,2007, [9]陈霞,《雷雨》中“雷雨”的多重象征意义[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 [10]邹言九,《雷雨》的悲剧精神与悲剧寄托在探讨[J],中国文学研究,2002,雷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20**级 ***专业 ******学习中心******姓名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理解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看曹禺的地位。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1. 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这部戏剧以性别关系作为主题,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境遇和奋斗。
本报告旨在对《雷雨》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与命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雷雨》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揭示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命运,并从中探讨性别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通过研究《雷雨》中的女性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关系,并对当代女性的地位和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关注《雷雨》中的三位女性人物:邓婕、李雷和冯世芳。
通过对她们的角色设定、言行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进行分析,研究她们在剧中的角色特点和社会地位。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剧本细致入微的阅读和解读来获取相关数据,并结合文本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和解释。
4. 邓婕的形象与境遇分析邓婕是《雷雨》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典型的“弱女子”。
她既受制于家庭的压力,又受限于社会的约束。
在剧中,邓婕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而真爱却无法得到。
她的命运备受控制,无法自主选择。
通过对邓婕在剧中的形象和言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婚姻的束缚。
5. 李雷的形象与命运分析李雷是《雷雨》中的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她为家庭付出一切,默默承受丈夫的暴力和压迫。
李雷的命运被束缚在家庭,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通过对李雷在剧中的形象描写和行为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传统家庭中女性的命运和挣扎。
6. 冯世芳的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冯世芳是《雷雨》中一位反叛的女性角色,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愿被家庭和社会所束缚。
她是唯一一个在剧中展示出反抗的女性形象,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社会的压力。
通过对冯世芳的角色设定和互动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在当时社会中争取自由与独立的艰辛与困境。
开题报告《雷雨》
[16]朱云.《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J].四川戏剧, Sichuan Theatre.2011年03期
[2]刘学明刘依.论《雷雨》现代性主题的多重内涵[J].戏剧文学.2010年05期
[3]尤晓娟.宇宙,一口“残酷的井”——电影《雷雨》主题的一种解读[J].电影评介, Movie Review.2008年04期
[4]曹茂昌.《雷雨》中的轮回主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2期
[5]郭运恒.非理性世界中的人类生存困境——对《雷雨》主题的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2007年04期
第4-5周(2013年3月22日-3月31日):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
第6-8周(2013年4月6日-4月25日):二辩论文修改。
第9周(2013年4月26日-4月30日):第二轮答辩,院答辩委员会评定论文成绩。
五、主要参考文献:(注意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格式保持一致)
[1]朱云.《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J].四川戏剧, Sichuan Theatre.2011年03期
第7-14周(2012年10月26日-12月18日):收集资料,修改论文研究框架,撰写论文。
第15周(2012年12月21日-12月25日):提交毕业论文初稿。
(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寒假期间:收集资料,修改论文。
第1周(2013年3月5日):毕业论文定稿。
第2-3周(2013年3月8日-3月19日):完成毕业论文手册,论文传阅。
4、查阅各方资料,综述各方的不同意见,以及误读成分。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雷雨开题报告
雷雨开题报告雷雨开题报告一、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该剧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婚姻危机,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沉沦和人性的扭曲。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雷雨进行开题报告,探讨其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创作背景雷雨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曹禺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雷雨,试图通过家庭婚姻的故事反映社会的困境和人性的扭曲。
雷雨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使得该剧更具现实主义的特点。
三、主题分析雷雨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婚姻、家庭和社会道德展开。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雷大娘、雷锋、嘉莉和周冬雨等,他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纠葛构成了整个剧情的核心。
雷大娘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妇女,她对儿子雷锋的婚姻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试图通过安排他的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雷锋与嘉莉的婚姻并不幸福,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不和谐。
通过描绘这一家庭的婚姻危机,雷雨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沉沦和人性的扭曲,探讨了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的问题。
四、艺术特点雷雨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情感变化都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曹禺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此外,雷雨还采用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夹剧、倒叙和意象等,使得剧作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雷雨的艺术特点使得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婚姻危机,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沉沦和人性的扭曲。
该剧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雷雨》的经典化考论开题报告
《雷雨》的经典化考论开题报告
题目:《雷雨》的经典化考论
背景:《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是曹禺的代表作
之一。
自首演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电视和舞台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经典的定义也有所改变。
因此,《雷雨》作为经典的地位和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
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探讨。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雷雨》的分析和探讨,探究经典作品的经
典性是如何形成和变革的,从中发现《雷雨》的新意义并探索它的经典性。
内容: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经典作品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经典化的过程以及作品
的经典性如何形成。
第二部分:《雷雨》的创作背景、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以及《雷雨》如何符合经典作品的标准。
第三部分:《雷雨》经过不断的改编后,如何保持经典作品的特质,创造了新的意义,并被视为经典之一。
结论:《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优秀作品,它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内涵。
它符合经典作品的标准,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和
改编而保持了它的经典性。
通过对《雷雨》的重新思考和探讨,它的经
典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扩展。
《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具的思想、精湛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被广泛认可。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该剧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次的意义,旨在深入挖掘剧中人物关系、社会背景以及情节推进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扩展了对《雷雨》文本的解读,挖掘出较为深刻的隐喻含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以此探究剧中人物关系、社会背景以及情节推进中的文化内涵。
在研究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研究对象:确定文本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如何理解这些转喻的具体含义。
2. 分析文本中的转喻:从文本中总结出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并分析这些转喻在剧情中的作用。
3. 解读文本深层次的隐喻:从转喻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分析转喻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主题。
4. 总结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特点和作用,并探讨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启示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研究的方法将会综合运用文本分析、隐喻分析和文化分析等相关理论和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 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雷雨》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出其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
2. 隐喻分析方法:从转喻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发掘转喻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主题。
3. 文化分析方法: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出发,探讨剧中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蕴和反映的社会现状。
4. 对比研究方法:与其他文学作品对比分析,寻找之间的异同和共通之处,进一步探讨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出《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次的意义,希望通过分析这些转喻,进一步揭示出剧作中隐藏的文化内涵,为对《雷雨》的文本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雷雨 开题报告
雷雨开题报告雷雨开题报告一、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该剧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从剧本的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雷雨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二、剧本结构雷雨的剧本结构紧凑而有趣,分为三幕。
第一幕主要介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展现了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第二幕则以雷雨为背景,通过自然的力量来映衬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一幕则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决裂和崩溃,展现了社会变革对家庭的冲击。
整个剧本通过紧凑的结构和巧妙的安排,使情节的发展更加紧凑有力。
三、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个性。
其中,冯世杰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他虽然有着权力和地位,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冯世杰的妻子崔丽春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渴望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和渴望。
另外,雷雨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冯世杰的妹妹冯世英和崔丽春的表妹周冬雪,他们的形象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四、主题雷雨的主题是家庭与社会的冲突。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剧中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冯世杰与崔丽春的婚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角色的不平等和社会阶级的冲突。
此外,雷雨还涉及到了家庭的束缚与个人追求的冲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主题。
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
五、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首先,它在剧本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手法,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次,雷雨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冲突的探讨,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雷雨还在情感描写和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译本《雷雨》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译本《雷雨》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标题: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译本《雷雨》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和意义:
《雷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
也被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在海外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其中最著名的英译本是著名
翻译家尤依加所译的版本。
本研究旨在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探讨英译本《雷雨》中是否存在翻译不当或缺失的情况,及其影响。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雷雨的中英文对照为例,使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将通过
文本分析的方式,寻找雷雨中存在的典型情节和文学手法,并对这些情节和手法的翻
译进行对比分析。
其次,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原文和译文在语境、意义和功能等方面的对称性,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分析英译本中是否存在不当
或缺失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建议。
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方面:一、系统性地分析、比较和总结《雷雨》中存在的
典型情节和文学手法的中英翻译;二、揭示各种情节和手法的功能对称性,并针对性
地分析英译本中翻译不当或缺失的情况,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译文建议;三、在英译本
中发现可能存在的翻译问题,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并
且为不同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为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研究
英译本《雷雨》中的翻译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外语翻译的质量和可读性提供了可靠的
数据和案例。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家族内部的纷争和女性主人公雷雨的悲剧命运。
雷雨这个角色在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雷雨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被家人宠爱和保护着。
然而,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她们被束缚在家庭和传统的规范中。
雷雨虽然受到了家庭的疼爱,但她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爱。
她对外界的好奇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使她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推动力。
雷雨的形象在剧中是复杂而矛盾的。
她既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又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
她对待家人和朋友总是充满着关爱和体贴,但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
在面对父亲的安排婚姻时,雷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愿意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种坚持和勇气使她成为了女性形象中的典范。
然而,雷雨的命运并不如她所愿。
她在追求自由和真爱的过程中,遭受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她的爱人杨九郎背叛了她,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
她的生活变得灰暗而无望,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雷雨的悲剧命运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雷雨的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她们在传统的束缚下,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雷雨的命运是许多女性的写照,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失去了自我和尊严。
雷雨的形象引发了观众对女性地位和社会制度的思考,也激起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雷雨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话剧,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雷雨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戏剧中的形象,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
她的悲剧命运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之,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力量的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目的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目的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这部戏剧以雷雨为主线,通过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通过对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其在戏剧中的作用和意义。
雷雨中的女性人物包括潘金莲、潘焕文、潘汉年的妻子李红、潘汉年的妹妹李天香以及潘汉年的女儿李秀莲。
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女性命运。
首先,潘金莲是雷雨中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她是潘汉年的妻子,同时也是潘焕文的情人。
潘金莲的形象既有妓女的痞气,又有寡妇的柔情。
她的存在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和道德观念的虚伪。
潘金莲勾结潘焕文谋杀潘汉年,表面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却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
她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和无力。
其次,潘焕文的妻子李红是雷雨中的另一个女性形象。
李红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丈夫的虐待和家庭的压力。
她是一个被迫沉默的女性,她的存在象征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李红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同时也呼唤着女性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声音。
李天香是潘汉年的妹妹,她是一个自由奔放、独立思考的女性。
她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与潘焕文的婚外情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她的存在象征着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然而,她最终也无法逃脱社会的束缚,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她的悲剧命运再次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
最后,潘汉年的女儿李秀莲是雷雨中最为无辜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但却成为了父亲家庭暴力的牺牲品。
她的存在象征着当时社会对女性儿童的忽视和漠视。
她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对儿童权益的重视和保护。
通过对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禺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女性命运的探讨和呼唤。
《雷雨》中的话语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雨》中的话语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雷雨》中的话语标记研究
研究背景: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话语标记作为一种交际标记,在对话中扮
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话语标记是指用来表示说话者心理态度、语言功
能和语用关系的词语、词组或者句子。
话语标记在对话中作为一种社会
交往方式,可以起到引导谈话者与谈话对象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也能
够发挥调节对话气氛、维持对话权力平衡的作用。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郑振铎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的生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作品中的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话语标
记在作品中的运用,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雷雨》中话语标记的分析,揭示人物之间的语
用关系及其演绎的剧情发展,同时探索话语标记在戏剧中的作用及意义。
研究内容:
1.对话中的话语标记类型分类
2.话语标记在对话中的作用及功能分析
3.话语标记使用的普遍规律研究
4.话语标记与人物心理状态的关系研究
5.话语标记与戏剧情节的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雷雨》中的
话语标记进行分析,同时将对话中的内容与情节发展作比较和融合分析,探究话语标记在其中的作用及意义。
预期结果:
通过对《雷雨》中话语标记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话语标记在戏剧
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揭示人物之间的语用关系以及人物心理状
态的演进规律。
此外,通过对话语标记类型、使用的普遍规律等的研究,可以得出更为系统的结论。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以《雷雨》为例 开题报告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以《雷雨》为例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以曹禺的戏剧《雷雨》为研究对象,对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1.分析曹禺的写作风格,以及对女性人物塑造的特点2.《雷雨》中的女性主义色彩,主要分析:繁漪、侍萍、四凤这三个人物3.《雷雨》中女性的悲剧形象分析,以及悲剧性的成因研究意义:曹禺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戏剧创作,他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宽厚的人文关怀在《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中塑造了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生动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
回顾这些女性人物,她们的人生都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理想和现实的撞击必然导致她们充满着血泪的悲惨命运。
她们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触犯了文明规范的畸形的方式,是一个个积极寻求自我救赎之路的原罪类型,但是在那个充满罪恶的男权社会里,这些女性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外部生存条件一旦改变,暂时的平衡被打破,她们的生命曙光也会慢慢消逝在无边的黑暗里。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反抗着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但是她们的挣扎和反抗最终却以失败收场,从反抗到对家庭、社会以及现实的绝望,积极寻找精神出路,探寻灵魂的自我救赎。
本文将通过对《雷雨》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示女性人物在剧作中的艺术表现和性别特点,总结曹禺剧作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意义和启示,由文学及“人学”,由女性到男性乃至人性,也包含了对于女性自身的反观和反思。
预期目标:1.阅读解读《雷雨》及曹禺的相关文献,归纳观点。
2.从作品中体会《雷雨》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并列举三个典型角色在戏剧中的位置。
3.分析这些女性角色的特点,以及悲剧色彩形成的原因。
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技术路线:本文主要以理论分析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由时代背景到角色个体,再到整个社会群体进行分期,以确保结论的合理性。
《雷雨》中情态隐喻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雨》中情态隐喻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雷雨》中情态隐喻的翻译研究摘要:情态隐喻是指将一种情感、态度或信仰隐含在语言中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情态隐喻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意义深度。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情态隐喻的翻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品《雷雨》中情态隐喻的研究,探讨情态隐喻在翻译中的表现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情态隐喻;翻译;《雷雨》;翻译策略Introduction情态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以某种情感、态度或信仰在语言中的隐含表达,来达到修辞、奇特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情态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可以更深入全面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难免会产生某些挑战和难点,情态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雷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表达了悲欢离合的家庭和社会情感,其中充满了情态隐喻,因此研究《雷雨》中情态隐喻的翻译,对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翻译它们,是非常必要的。
Literature review情态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态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解读和分析上。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也探究了情态隐喻的翻译问题,以及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详细介绍情态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等。
其次,针对《雷雨》中的情态隐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情态隐喻,深入分析其翻译方法和策略。
最后,借助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不同背景的受试者对《雷雨》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本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探究情态隐喻的翻译效果和翻译的可行性。
Expected results通过研究《雷雨》中的情态隐喻的翻译,本文预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翻译情态隐喻时,翻译者应该注重情感和态度等因素的表达,以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目的
雷雨女性人物开题报告目的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讲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困境。
本文将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女性人物,探讨其在剧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此来探讨雷雨这部作品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雷雨中的女性人物主要包括了婉容、丽娘、苏小姐和丁丁。
她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婚姻境遇。
婉容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她在婚姻中受到了丈夫的虐待,最终选择了自杀。
丽娘则是一个富家女,她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丈夫对她不忠,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苏小姐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拒绝了婚姻的束缚,选择了自由的生活方式。
丁丁则是一个妓女,她在男权社会中只能以身体满足男性的欲望。
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雷雨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首先,雷雨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她们受到丈夫的虐待和背叛,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雷雨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婚姻的安排,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任由男性支配。
最后,雷雨也呼唤了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苏小姐的选择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意愿,她不愿意受到婚姻的束缚,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么,雷雨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对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雷雨的目的是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困境,呼唤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曹禺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的命运和选择,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婚姻制度的思考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引发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总之,雷雨这部话剧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的命运和选择,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困境。
它呼唤女性的解放和独立,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雷雨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通过对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和目的,进而反思当代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问题。
雷雨开题报告研究现状
雷雨开题报告研究现状雷雨开题报告研究现状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雷雨天气中,闪电和雷声交替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奇。
雷雨现象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希望通过深入了解雷雨现象,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从雷雨的形成原理、雷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雷雨的观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雷雨形成原理雷雨是由于云层内部存在强烈的对流运动而形成的。
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较低温度的空气,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
同时,云内的上升气流会携带带电粒子,形成电荷分离。
当云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的高温和高压会导致周围空气瞬间膨胀,形成雷声。
二、雷雨对环境的影响雷雨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雷雨可以净化空气。
闪电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化合物,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其次,雷雨能够降温。
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温度也会相应下降。
这对于炎热的夏季来说,是一种及时的降温方式。
然而,雷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雷雨中的闪电会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雷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困扰。
三、雷雨的观测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雷雨现象,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的观测方法。
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雷达观测。
雷达可以探测到云层内部的水滴、冰晶等粒子,从而预测出雷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地面观测的方法,如测量雷电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变化等,来研究雷雨的特性和规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雷雨进行观测,从而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雷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影响以及观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雷雨现象带来的各种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雷雨现象,探索雷雨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周(2012年12月21日-12月25日):提交毕业论文初稿。
(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寒假期间:收集资料,修改论文。
第1周(2013年3月5日):毕业论文定稿。
第2-3周(2013年3月8日-3月19日):完成毕业论文手册,论文传阅。
第4-5周(2013年3月22日-3月31日):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
第6-8周(2013年4月6日-4月25日):二辩论文修改。
第9周(2013年4月26日-4月30日):第二轮答辩,院答辩委员会评定论文成绩。
五、主要参考文献:(注意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格式保持一致)
[1]朱云.《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J].四川戏剧, Sichuan Theatre.2011年03期
[12]万国庆.《雷雨》主题辨析[J].咸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2003年01期
[13]曹禺匡吉.关于《雷雨》的主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2002年18期
[14]冯乃康.《雷雨》主题的整体性及其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BEIJING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1999年06期
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
09中教
学生姓名
叶轩辰
学号
096020164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宋体,五号,行距1.5倍,下同)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பைடு நூலகம்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对于《雷雨》的评价,大多数的理论家都是认为,其是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压制人性,惨害妇女,残酷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罪恶见长。主题反映了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结构严谨,故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汉语言文学师范096020164指导教师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宋体五号行距15倍下同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宁波大学科学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论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4、查阅各方资料,综述各方的不同意见,以及误读成分。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现在这个方面对思想主题的误读。
2、得出普遍认可的一至三个思想主题。
3、研究《雷雨》对现代文学思想的影响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书籍、互联网查阅大量文献,了解目前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相关的研究。通过综合和方意见思想,以及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提出相应思想主题。
[15]李俊.《雷雨》:悲剧冲突及其主题[J].戏剧, DRAMA.1998年01期
[16]朱云.《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J].四川戏剧, Sichuan Theatre.2011年03期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第15-17周:论文选题,确定导师。
第17-091学期初: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研究框架等
(2)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第4-5周(2012年10月9日-16日):开题论证会。
第6周(2012年10月19日-10月23日):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所以,对其主题思想的深刻解读,会对今天的读者以及学者们如何看到从前的旧制度和腐败,以及面对今天同在存在在现实中的剥削与压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了解现在的主题思想研究进展。
2、运用文学理论,分析的出自身所认为的应该有的思想主题。
3、总结思想主题在今天现实的作用及应用。
[9]蓝嫦.生存的悲剧才是《雷雨》的真正主题[J].南方论刊.2006年10期
[10]张云霞.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J].中学语文教学,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2005年02期
[11]蔡海霞.论《雷雨》的主题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编辑部邮箱2005年S1期
[2]刘学明刘依.论《雷雨》现代性主题的多重内涵[J].戏剧文学.2010年05期
[3]尤晓娟.宇宙,一口“残酷的井”——电影《雷雨》主题的一种解读[J].电影评介, Movie Review.2008年04期
[4]曹茂昌.《雷雨》中的轮回主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2期
[5]郭运恒.非理性世界中的人类生存困境——对《雷雨》主题的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2007年04期
[6]黄海林.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也谈曹禺《雷雨》的主题[J].文教资料.2007年24期
[7]陈军.再谈《雷雨》的主题[J].中华艺术论丛. 2007年00期
[8]金在胜.《雷雨》:多层面主题辨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