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方法(定)
英语歧义结构及其化解方法探析
英语歧义结构及其化解方法探析1 歧义现象在英语中,有时候一个句子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这种现象就叫做歧义。
英语中的歧义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词汇歧义,另一类是结构歧义。
2 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一个单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词义,比如 "bank" 既可以指 "银行",也可以指 "河岸" 。
在句子中如果使用了这些词汇,很容易导致歧义的出现。
3 结构歧义结构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结构形式使得这个句子有着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意义,因为句子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这种歧义常常发生于复杂的句子结构,比如并列句、复合句和陈述句等。
4 例子分析:I saw the boy with the telescope.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歧义。
它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解释:1) 我用望远镜看到了这个男孩。
2) 这个男孩拿着望远镜被我看到了。
这个例子突显了结构歧义带来的问题,因为同样的词语排列方式可能会导致含义截然不同的句子。
5 化解方法如何避免这种结构歧义的出现呢?下面给出一些化解方法。
5.1 改变句子结构更改句子的结构可以使我们意思更加明确。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可以改成 "I saw the boy using a telescope" ,这样句子就不会出现歧义。
5.2 使用标点符号使用标点符号也是一种避免歧义的好方法。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使用逗号使句子变得清晰整洁:“I saw the boy, with the telescope.”5.3 注意上下文环境理解上下文环境也是避免歧义的关键。
例如,如果句子后面出现了一个 "He was amazed." 那么我们就很清楚是第一个意思。
5.4 显式明确含义最好的方法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可以更加明确的表达我们的意思,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写:“I used a telescope to see the boy” 和“With the telescope, I saw the boy who was waving at me.”6 结论结构歧义在英语中会频繁出现,造成人们的理解难度,影响语言交流。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2007-04-19 11:45:07)分类:教育教学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学习要点:了解形成歧义的原因,并能用相应的方法分化出具体句子的歧义。
句法结构歧义,简称句法歧义,指一个句法结构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
有歧义的句法结构叫歧义结构,也叫同形结构。
非歧义结构的分析往往要切分到词。
歧义结构的切分以找出歧义层次为准,不一定要分到词。
例如:“非洲语言研究概况”就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这种不同的切分是由句法结构意义的不同引起的。
A的意思指非洲的语言研究概况,B的意思指非洲语言的研究概况。
又如:“少数受蒙蔽的单位”也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A的意思是单位里少数人受蒙蔽,B是少数单位受了蒙蔽。
造成句法歧义的因素有三个: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这三个因素只要有一个不同,都会造成句法歧义。
一、结构层次不同一个句法结构内部若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例如:“现代战争小说”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现代”既可以修饰“战争”又可以修饰“小说”,同时“战争”又可以修饰“小说”,因而造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产生了歧义。
又如“两个报社的记者”也有A、B两种切分。
见课本“两个”既可以修饰“报社”,又可以修饰“记者”,同时“报社”对“记者”又可以直接修饰。
又如“五个学生的家长”“三个县的妇女代表”等也有歧义。
二、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关系指通过语序和虚词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
这种结构关系是显性的。
相同的结构层次,包含不同的结构关系,这也是造成句法结构歧义的一个因素。
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结构也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例如以下短语都可以做两种切分:(1)进口软件:动宾/偏正(2)机关商店:联合/偏正(3)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街灯:联合/主谓(4)玩到杭州:复句/补充三、语义关系不同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显性结构关系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动作─受事”等关系。
论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分化的方法
论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分化的方法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歧义结构。
歧义结构指的是在表达意思时,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使得听者或读者无法准确理解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
本文将讨论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分化的方法。
一、歧义结构的类型1. 语法歧义: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方式,常见于多义词、多词性等现象。
例如,“她长得很高”,这句话中的“长得很高”既可以理解为“她的身高很高”,也可以理解为“她长得很漂亮”。
2. 词汇歧义:指句子中含有多义词或近义词,使得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定具体意思。
例如,“我喜欢吃饺子”,这句话中的“饺子”可以指水饺、锅贴、韭菜盒子等多种食品。
3. 上下文歧义:指在句子或文本的上下文中存在多种解释方式,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具体意思。
例如,“他拿着黑色的包走了”,如果不知道上下文,无法确定包是什么样子的。
4. 语用歧义: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非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例如语气、语速、音调等。
例如,“你真聪明”,如果说话人的语气是讽刺的,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相反的了。
二、歧义结构的分化方法1. 上下文分析法:通过分析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具体意思。
例如,“他拿着黑色的包走了”,如果上下文是在商场里,那么包就可能是购物袋或手提包。
2. 语义分析法:通过词义的辨析,理解句子的具体意思。
例如,“我喜欢吃饺子”,如果知道说话人是北方人,那么“饺子”就很可能是指水饺。
3. 语用分析法:通过语气、语速、音调等非语法因素,理解句子的具体意思。
例如,“你真聪明”,如果说话人的语气是赞扬的,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分化的方法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10歧义分析
3.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系统中的多音词、多义词造成的歧 义。词汇歧义存在于书面语中。
多音词造成的歧义 小张特别好说话。(好hǎo/hào) 小心地滑。(地dì/de)
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那场演出让小沈阳火了。(火:出名/生气) 买房子送家具。 (送:赠送/运送) 我叫他去。(叫:让/喊)
4. 语法歧义
6. 语义歧义
句法成分(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的语义由题 元角色来规定。
题元角色 施事 (Agent) 受事 (Patient) 主题 (Theme) 经验体 (Experiencer) 受益体 (Beneficiary) 工具 (Instrument) 处所 (Location) 目标 (Goal) 来源 (Source)
Das Ende
现代战争小说现代战争小说一个学生的建议一个学生的建议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他们三个一组他们三个一组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布置好房间布置好房间没有买票的没有买票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sis
5. 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
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见结构:
结构 V+A的+N V+N的+N P+N的+N V+V+的 N1 和 N2 的 N3
组合方式
V + [A的N] [VA的] + N
V + [N的N] [VN的] + N
P + [N的N] [PN的] + N
V + [V的] [VV] + 的
8. 歧义化解
利用语境消除歧义,例句: 算一个半知识分子 (组合歧义)
歧义现象以及歧义分化研究综述
三、分化方法 从上述类型研究的现状来看,歧义涉及多个语言层面,不可能单一 地研究歧义现象,因此,目前研究状况显示,歧义的分化方面的分类也 同样是多种多样,标准不一。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 语法的手段,一种是语用的手段。语法手段是传统的分析歧义现象的方 法,而语用手段是近年来才引起学者关注的一个新的方向。 首先是语法手段分化的方法。这类研究主要以朱德熙先生和邵敬敏 为主。朱德熙先生在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 面: 1、层次分析法: 层次是语句组合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及套叠关系形 成的,是语言结构的本质特性之一,因此进行句法分析必须涉及层次的 分析,但层次分析一般只能注意到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例如: 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有这样两种层次划分方法来消除歧义,一种是 ( 发现了敌 人) 的哨兵,此时哨兵是我方的,发现了敌人; 还有一种是 ( 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此时,哨兵是敌方的,是我方发现了敌方的哨兵。 2、显性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谓、述宾 和偏正等结构类型。显性语法关系是一种分化歧义句式常用的方法。举 例: “出租汽车”。一种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侧重对中心词汽车的描写 和修饰; 一种还可以理解为述宾结构,侧重说明某一动作行为 ( 出租) 的进行。 3、隐性语法关系: 隐性语法关系是针对显性语法关系而提出来的。 朱德熙先生认识到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后提出了这个概念,从研究句子的 形式深入到研究内部隐含层的含义,以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目的。隐性 语法关系实质上就是深层的语义结构关系,即实词进入句法结构以后才 具有的那种语义上的联系,例如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动作与施事、受事、 工具、材料、方式、时间、处所、目的。原因、结果等等语义联系,这 种语义联系不仅在直接句法成分之间存在,而且在简介句法之间更是大 量存在。举例来说,“反对的是少数”,一种理解是少数人是施事者,少 数人反对; 另一种理解就是少数人是受事者,多数人反对少数人。这就 是隐形语法关系,仅仅利用层次分析法是分析不出来的。 4、语义指向: 按照邵敬敏在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中说的, “指” 即副词语义联系所指的方向按句法结构的线性排列,如果只能与其后或 其前的词项发生语义联系的为 “单指”,如果同时可以前指也能后指的 为 “双指”。 “项” 是指可能同该副词在语义上发生联系的数项,只能 同一个词项发生语义联系的为 “单项”,如果能同两个以上词项发生语 义联系的为 “多项”。单指单项,则没有歧义,如果单指多项或双指多 项,则可能产生歧义。例如 “在火车上写标语” 中 “在火车上” 语义 既可以指向 “标语”,又可以指向 “写标语”。 而邵敬敏在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一文中指出, “我们将在传统的 结构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引进了有关语义学、语用学的若干理论和方 法,从而挖掘出不少隐藏得比较深而以前鲜为人知的汉语语法规律,并 在研究方法论上取得了某些突破性的进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 1 、揭示隐藏在表层语 法 结 构 关 系 背 后 的 深 层 语 义 关 系, 并 运 用 语 义指向分析歧义。 2 、运用词的次范畴小 类, 以 及 对 词 项 语 义 特 征 的 精 细 分 析 描 写 来 解释造成更高层次的歧义。 3、通过预设焦点的变化来分析语用平面上的歧义,同时引进隐含、 蕴涵、空位、移位等概念来分析不同的歧义。 四、结语 关于歧义现象的研究远远不止这些,已经深入到心理学、认知语言 学等等各个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本文主要对歧义分类和分 化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综述,望能对歧义现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以 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手段
。
而 意 义 内容 则是 无穷无 尽
, “
千 变 万 化 书
”
。
这 句 话可 以 理 解 为张 华借 给 李 军 一 本
,
以 有 限 的语 言 形 式 来表达 无 穷无 尽的语 必 然会 出现
,
也 可 以 理 解为 李 军 借 给张 华 一 本书
:
“
.
查
“
义 内容
一 形多 义
,
的现 象
《现 代 汉语 词 典 》就 可 得 知 进
,
对某 些 语 言单 位 作 层 次 分
。
是因 为
。
演好 人
、
这 个 结构可 作不 同的
可 能得 出 多种 结果
。
不 妨说
这种语 言
。
切分
单位具 有多 义 性
,
当然
,
,
把 它 们 用在 句 子 当
了雨
。 ,
江 汉 大 学学 报
9 92 0年
第
2 期
现 代 汉 语 的 歧 义 结 构 及 其 分 化 手 段 李汉 威
意义
。
如 果多 义 词 在句 子 中 有 几 种 意 义 可
。
引
就某 一 种语 言来说 的 的
, 。 ,
言
语 言形 式 总是有 限
、
讲
,
那 就 出现 了 歧 义
例如
:
(
’
1
) 张华 借李 军 一 本 书
”
借
”
有
借
我 们 可 以说 着 歧 义 结构
任何 一 种 语言 里 都 客观 地存 在 就 汉 语而 言
, ,
和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幺,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幺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幺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语言歧义产生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歧义短语造成的歧义
例①热爱种花的⼈②路的⼀边有⼀个垃圾桶。
这两句中,①既是动宾短语,⼜是偏正短语。
②中“路的⼀边”既可以单指其中的左边或右边,也可以指路的左右两边。
⼆、定语和中⼼词两次重合造成的歧义
这种情况出现于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中。
例局长嘱咐⼏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作⼀定要有新的起⾊。
其中“⼏个学校的领导”这⼀偏正短语,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也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前者“⼏个”修饰“领导”,后者“⼏个”修
饰“学校”,因此造成歧义。
三、不同的停顿造成的歧义
例①这⼀桩发⽣在普通家庭中的杀⼈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她没有听取主任的意见,加盖“合格⾁”图章,结果造成了那次⾷物中毒事件。
这两个句⼦中,①中根据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有两种意思: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句是标点不当⽽造成的歧义。
“加盖‘合格⾁’图章”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主任让加盖,她不听;主任不让加盖,她⾃作主张,加盖了。
消除歧义的⽅法很简单:要么,把第⼀个逗号改为破折号;要么在“加盖”后⾯加“了”字。
四、状语位置不当⽽产⽣歧义
例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的厚度给⼈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种⽐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这项就是状语歧义。
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没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有;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没有。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作者:宋彦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本文在区别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模糊及歧义与笼统的基础上,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歧义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关键词:歧义多义模糊笼统歧义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歧义不但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而且也和语言外部的一些概念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织。
想要给歧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要处理好歧义和语言内部各要素以及语言外部各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歧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歧义与多义语言学界对是否应该区别歧义与多义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不需要区别歧义和多义,认为歧义和多义是一回事。
但是更多的学者主张要区分歧义和多义。
我们认为,歧义和多义之所以会让人们感觉一样,是因为这二者确有相同之处。
其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指同一语言表达形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从这一点来说,多义和歧义在本质上有相同的一面。
但歧义和多义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是静态的,歧义是动态的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把语言的单位分成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静态单位是指语素、词、短语、短语词;动态单位是指小句和句子。
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认为多义是存在于语言的静态单位中的,歧义是存在于语言的动态单位中的。
这可以从哈特曼、斯托克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对多义和歧义所下的定义中找到证据:“多义现象、多义性,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语或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这种情况。
”“一个结构,如果对它有不止一种理解,我们就说这个结构均有歧义,或二义性。
”①在这两个定义中,多义是针对“词语”或“短语”来说的,而歧义是针对“结构”来说的。
在对歧义的定义中有一个词很好地说明了歧义的动态性,这个词就是“理解”,“理解”注定是动态的。
而对多义的定义中却没有“理解”一词,“理解”一词是区别这两个定义的关键。
4.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及其消除办法解析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 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 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 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 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 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 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 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 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 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 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 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 指“王大伯”。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 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 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 还是老人?)
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 同学还不认识。
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迁移练习)
汉语歧义的类型及分化
中图分类号 : 3 H1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9 0 — 0 5 0 17 — 5 6 2 0 )5 0 8- 3 们 中国人 ” 可以理解 为同位 : ( 我们 中国人要 奋发图强 ; 也可 理解 为主谓 : 我们 中国人 , 们美 国人 。 ; 他 ) 有因语 句切分 的 层次不 同而产生 的歧义 , 研究鲁迅 的文章” 可 以理解 为 如“ ( 文章是关于研究鲁迅的 ,也可理解为研究 鲁迅先生所写 的
a式一c式台上摆着鲜花一鲜花摆在台上头上戴着帽子一帽子戴在头上门上贴着对联一对联贴在门上木板上钉着广告牌广告牌钉在木板上毛巾上绣着花一花绣在毛巾上b式d式台上摆着鲜花一台上正在摆着鲜花外面下着雨一外面正在下着雨大厅里跳着舞一大厅里正在跳着舞门外敲着锣一门外正在敲着锣嘴里嚼着饭一嘴里正在嚼着饭万方数据上述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的格式被分为ab两种格式关键在于动词
第3 0卷 第 5期 20 年 5月 09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f hfn nvr t S c c) ora o i g i sy( o. i C e U ei S
V0 . 0 No5 13 . Ma 0 9 y2 0
汉语歧 义的类型及分化
种层次构造。
然语 言中, 由于词 汇意义的丰富性 , 汇歧 义现象是其一大 词
特色 。
( ) 法歧 义 三 语
A撞倒 了 他的 自行车
塞
偏 正
语法歧义指 的是 由于语法 的因素所产生的歧义 。从语
பைடு நூலகம்
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 , 情况更加复杂。 有 因句子成分之间结构关 系不 同而产 生的歧义 , 我 如“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091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
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
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
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一)语音造成的歧义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老师。
”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如:(3)“还欠款300元。
”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如:(4)“我想起来了。
”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5)“母亲走了。
”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如:(6)“我想要炒白菜。
”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
”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8)“他谁都了解。
”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P。
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场所。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本文在区别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模糊及歧义与笼统的基础上,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歧义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标签:歧义多义模糊笼统歧义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歧义不但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而且也和语言外部的一些概念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织。
想要给歧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要处理好歧义和语言内部各要素以及语言外部各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歧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歧义与多义语言学界对是否应该区别歧义与多义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不需要区别歧义和多义,认为歧义和多义是一回事。
但是更多的学者主张要区分歧义和多义。
我们认为,歧义和多义之所以会让人们感觉一样,是因为这二者确有相同之处。
其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指同一语言表达形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从这一点来说,多义和歧义在本质上有相同的一面。
但歧义和多义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是静态的,歧义是动态的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把语言的单位分成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静态单位是指语素、词、短语、短语词;动态单位是指小句和句子。
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认为多义是存在于语言的静态单位中的,歧义是存在于语言的动态单位中的。
这可以从哈特曼、斯托克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对多义和歧义所下的定义中找到证据:“多义现象、多义性,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语或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这种情况。
”“一个结构,如果对它有不止一种理解,我们就说这个结构均有歧义,或二义性。
”①在这两个定义中,多义是针对“词语”或“短语”来说的,而歧义是针对“结构”来说的。
在对歧义的定义中有一个词很好地说明了歧义的动态性,这个词就是“理解”,“理解”注定是动态的。
而对多义的定义中却没有“理解”一词,“理解”一词是区别这两个定义的关键。
从多义和歧义的归属来说,多义是静态的,所以属于语言的语义层面,是属于语言的;而歧义是动态的,属于语言的语用层面,是属于言语的。
歧义的分化方法及条件
qli指 不 睡 了 : “ I i指 想 到 了 。此 l ” O 读 Ⅱl ” a
句 可 以依 据轻 声 分 化 歧 义 。 这个 人 好 说 “ 话 ” 可 以 是 “ 个 人 好 ( a ) 话 ” 也 可 , 这 h0说 , 以是 “ 个 人好 (i ) 话 。此 句 可 以依 这 ho说 a
歧 义是 自然 语 言 中普 遍 存 在 的一 种 复杂 的语 言 现 象 .对 歧 义 的理 解往 往要 通过 不 同 的分 化 方 法 ,分 化歧 义 是 指通 过某 种 方 法 从 一 个 歧 义 结 构 中 分 离 出几 种不 同的 意 义 . 即解 释 歧 义 结 构 的意 义 。 赵 元 任 ( 9 9 、 德 熙 ( 9 2 17 ) 范 15 ) 朱 1 6 /9 8 、 继 淹 ( 9 9 、吴 葆 堂 (9 9 、徐 仲 华 17 ) 17 )
据 声 调 分 化歧 义 。 “ 了老 王 , 最 怕 张 除 他 师傅 。 “ ” 读 。 王 和 他 都怕 张师 傅 ; ”他 重 老 “ 师傅 ” 张 重读 , 他怕 老王 和 张 师 傅 。 指 此 句可 以用 重 音 分 化 歧 义 。 “ 讲 不 好 ” 我 可 以 在 “ ” 停 顿 . 可 以 在 “ 讲 ” 停 我 后 也 我 后
儿 , 可 以 指 向 老张 。 也 ( ) 义 特 征 分 析法 。 “ 张 画挂 七 语 如 这
中 的 “ 动 ” 以 是 向上 浮 动 。 可 以 是 浮 可 也
向下 浮 动 , 人 们 在 理 解 时 “ 上 ” 动 但 向 浮 的语 境 频 率 远 远 高 于 “ 下 ” 动 的语 境 向 浮
歧 义 的 分 化 方 . 条件 去及
歧义现象分析
a. b.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 宾 述 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三)利用语境 ① 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发现敌人的哨兵。 (有歧义)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② 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鸡不吃了。 (有歧义)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无歧义) 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无歧义) ③ 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 景、身份等)消除歧义 顾客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学生出门时对家长说:“我去上课。”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写 述 述 好 文章 宾 宾
a. b.
查清问题 买新教材
现代汉语歧义句式的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歧义句式的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歧义句式的分析方法_冯学民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具体的句子或句法结构,能表示多种不同的意思,而这并不是由句法结构中的某个词的多义现象造成的,这种句子或句法结构统称为”歧义句式”.歧义句式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分析歧义甸式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遇到一个歧义句式首先要考虑层次分析法.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方法叫做层次分析法.例如:”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一类歧义句和内部构造有关,句法结构内部可以做不同的切分.A:撞倒了他的自行车上一一1—2动宾关系,3-4偏正关系B:撞倒了他的自行车分化,因为这两种意思在构造层次上是一致的,它们的不同是蠢一是.一一A式:动词+的+是+名词语一C式:动词+名词语反对的是他一反对他看的是电影一看电影学的是英语一学英语这说明,A式和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二)按照第二种理解,这个句式也可以分析为”动词+的+是+名词语”,我们称之为B式;B式又可以有如下的变换:B式:动词+的+是+名词语一D式:动词+实词语+的+是+名词语反对的是他一反对生产计划的是他违反的是他一违反纪律的是他出席的是校长一出席开幕式的是校长这说明,B式和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例如:A式:看的是电影一C式:看电影A式:看的是电影一D式:看XX的是电影(X)B式也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B式:违反的是他一D式:违反纪律的是他B式:违反的是他一C式:违反他(X)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式和B式是两种不同的句式.这样,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句式通过变换分析法分化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她谁都喜欢.”“鸡不吃了.”三,语义指向分析法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其它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上的联系.例如:1,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例1一例3格式完全相同,从表面上看,它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做状语的不同;从语义上看,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不同:例1’’喜滋滋”指向施事主语”他”i例2”早早地”指向谓语动词”炸”;例3”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上述情况就说明:例1——例3各句状语的语义指向不同. 这种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的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分析法为分化歧义句式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如果说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是属于形式方面的分析方法, 那么语义指向分析法则是属于意义方面的分析方法,二者互为补充.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我们在分析歧义句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河北自学考试2007年第4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语义制约 词语在组合中由于语义上的制约,而排除了歧义。 例如: S1(我们俩加起来)算一个半知识分子。 S2(我只能)算一个半知识分子。 “一个半知识分子”是个歧义结构,但在S1中受“我 们俩加起来”的语义制约后只能理解为“一个半/知 识分子”,而在S2中受“我”的语义制约,只能理解 为“一个/半知识分子”。
语义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分化歧义。
例如:
考研究生 修路 鲁迅的书 (对象——目的) (受事——结果) (领属——属性)
练习4 恢复疲劳 总经理的父亲 扮演的是一名演员
(3)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化歧义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里两个句法成分之间在语 义上发生的联系。例如: ①他吃饱了饭。(他饱) ②他吃完了饭。(饭完) ③他吃好了饭。(吃好)
4.上下文的制约
即由于上下文语境的存在,排除了隐含或预设的不确
定,从而排除了歧义。例如: 他们一个也不要 S1(我问他们谁要,)他们一个也不要。 S2(我问他们要谁,)他们一个也不要。
5.语境制约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A.有人认为是夜半的钟声送到了客船上。 B.有人认为是指半夜钟声中到了一条客船。 就字面而论,两种说法都讲得通,可是诗的题目是 ‘枫桥夜泊’,说明船是停靠在桥边的,所以只能取前 一种说法。
结构歧义
语义歧义
语境歧义
1.词语歧义 A.词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例如:
他走了一小时了。(步行/离开) 车上的人多半儿是暨南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可能)
练习1 我一天不吃饭都不行。 你今天买了点什么菜? 昨天把钱包丢了。
B.词类不同造成的歧义。例如:
饭不热了。
(形容词/动词) 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 (动词/介词)
语义特征 预设、隐含 分析法 分析法
(1)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化歧义。例如:
安排 好 工作 ① |动| | 宾 | ② | 动 ||宾|
撞倒了叔叔的自行车 ① |动 | | 宾 | ② | 偏 | | 正 |
练习3
打死老虎的人 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没有买票的 没有穿破的衣服
(2)运用语义角色分析法分化歧义
二、歧义的类型 归纳歧义的类型,实际上是寻找产生歧义的原因。 ◊ 歧义首先可以分为:口头歧义、书面歧义 ◊ 口头歧义指主要是由同音造成的歧义。例如: ①这个姑娘有点儿jiāoqì 。 (娇气/骄气) ②这门课要进行qí zhōng考试。 (期中/期终)
书面歧义则不考虑语音的不同。
书面歧义
词语歧义
(3)停顿 A.我讲不好。 A1.我讲不好。 A2.我讲不好。
B.一个半知识分子。பைடு நூலகம்
B1.一个半知识分子。 B2.一个半知识分子。
2.语法制约 (有没有) A B 没有 | | | 买票 的 | | || |
“没有买票的”是个歧义结构,但若与“有没有”组合, 则 由于“有”后面要求出现名词性宾语,就排除了A的可能 性,只能理解为B,从而消除了歧义。
◊ 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歧义实际上并不多见,这是 因为上下文以及语境等排除了歧义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 么要关注歧义现象呢? ◊ 关键是,通过歧义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掌握分化歧义的 方法,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微妙 之处。 ◊ 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分化歧义的方法。
最早提出汉语歧义结构研究的是赵元任,他举了两个 经典的例句: A. 鸡不吃了。 ►A1.(人)不吃鸡了。 ►A2.鸡不吃(食)了。
B.运用隐含分化歧义 “隐含”是指在话语中没有出现,但在话语意义中可以推 断 出来的意义。例如: S.他又唱了一首歌。 根据这个句子可以推断出,“又”字句的前面还有一个加合项。 因为副词“又”表示一种同类的加合关系。 如果“又”的加合项在句中或上下文中出现,就不会产生歧 义,例如:
他唱了又唱。 我跳了一个舞,他又唱了一个歌。
B.她是去年生的小孩。 ► B1.她是去年生下来的小孩。 ► B2.她去年生了个小孩。
国内率先研究歧义结构并卓有成效的是朱德熙,他
也有两个典型例句: C. 咬死了猎人的狗 ① | 动 || 宾 | ② | 偏 | |正|
D. 屋里摆着酒席
① 屋里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屋里 (表“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 ② 屋里摆着酒席→ 屋里正在摆酒席 (表“活动”,说明动作的进行,着眼点是时间)
练习2 他原来是教师。 爬过那座山没有? 他跟我去过英国。
2.结构歧义 指由于句法因素造成的歧义。
A.结构关系不同。例如: (1)进口彩电 (述宾/偏正) 学习文件 (述宾/偏正) (2)生物化学 (偏正/联合) 农民工人 (偏正/联合)
|
B.组合层次不同。例如:
(1)新 职工 宿舍 ① |偏|| 正 | ② | 偏 ||正| (2)两个 师范大学的 学生 ① |偏 || 正 | ② | 偏 | |正|
◊语义角色是指一个词语在与别的词语的语义关系中所承担 的语义格。语义格主要是针对名词而言的。在动词与名词性 词语的语义关系中,名词所充当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 事”、“工具”、“材料”、“方式”、“结果”、“原因”、 “处所”、 “时间”等。
例如: ► ► 吃: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包月、吃新鲜…… 考:考五分、考笔试、考大学、考学生、考外语……
第五章
歧义现象及其分化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歧义的定义及其类型 2、掌握歧义分化的方法 3、掌握消除歧义的手段 [教学难点] 掌握歧义分化的方法
一、汉语的歧义结构 例如: A.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了。 A1. 女人说: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了。 A2. 男人说: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了。 B.相信的是傻瓜。 B1.傻瓜相信。 B2.相信傻瓜。 ► ► 歧义,是指某个语言片段存在不止一种的语义理解。
课后作业:
下列语句有的歧义,有的没有歧义。有歧义的,请指出歧 义产生的原因。 1.保留意见 2.通知学生的条子。 3.我们小组讨论。 4.小张不要了。 5.追得我满头是汗。 6.他哪儿都不去。 7.喜欢的是他的妹妹。 8.他们一个也不要。
课外作业
教材P232练习题第一、三、四题
语义指向,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歧义:
① 他们 大都 吃面条。 ↑ | ② 他们 大都 吃面条。 | ↑ ③ 他们 大都 吃面条。 ↑ || ↑
练习5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他在抽屉里捡衣服。 他在树上摘花。 他在河里捞鱼。
(4)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分化歧义 ◊ 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语在语义上跟别的词语相区别的 特征。例如: Va Vb 卖、送、给、输、交、嫁 买、偷、拿、赢、取、娶
3.语义歧义 指由于词语之间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例如: ◊ A.连厂长都不认识(“厂长”可能是“认识”的施事, 也可能是受事) ◊ B.开刀的是他的父亲(“父亲”可能是“开刀”的施 事,也可能是受事)
◊ C.教授的父亲
(“教授”和“父亲”可能是领属关系,也可能是同位关系)
◊ D.熊猫的杯子
练习6
他看见我那年才六岁。 他也买了一本历史小说。
四、消除歧义的主要手段
1.语音制约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这是老子的书。
(2)重音
A. 他最喜欢游泳。 A1. 他最喜欢游泳。 A2. 他最喜欢 游泳。
B.除了老李,他最怕院长。 B1.除了老李, 他最怕院长。 (老李和他都怕) B2.除了老李,他最怕 院长。 (他怕老李和院长两人)
(“熊猫”与“杯子”之间可能是领属关系,也可能是主体和 依附体的关系)
4.语境歧义 由于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例如: ► A. 大炒驴 饼饼肉 (某餐馆玻璃窗上的食品名) 缚而杀之,何如? (《三国演义》第四回)
► B.
三、歧义分化的方法
歧义 分化法
层次 分析法
语义角色 分析法
语义指向 分析法
(5)运用“预设”和“隐含”分化歧义 ◊预设和隐含都属于语用学概念。对于纯粹由语境因素所导 致的歧义来说,一般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来加以分化。 A.运用预设分化歧义 预设是一个句子成立的前提,有些时候,预设不同,句子 的语义也不同。
例如: ① 他白去了一次。
预设1:付出了代价应该得到某种好处。 预设2:得到了好处应该付出某种代价。 句子的意义: S1. 他去了本应有作用,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S2. (他参加旅游了,结果没付钱,)他白去了一次。 ② 他白吃了一顿。 S1.吃了应该付钱,而他却没有付. S2.(他辛辛苦苦地吃下去,结果全吐了,)他白吃了一顿。
但现在这个加合项是隐含的,因此就可能产生歧义。 他又唱了一首歌 S1(我唱了一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2(他写了一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3(他唱了两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4(他跳了一只舞,)他又唱了一首歌。 S5(他唱了一出戏,)他又唱了一首歌。
S.她最爱梅花。 可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S1 (那些人中)她 最爱梅花。 ↑ | S2 (那些花中)她最爱梅花。 | ↑ S3 (那些人中)(那些花中)她 最爱梅花。 ↑ | ↑
Va:[+给予] Vb:[+取得]
这种语义特征的差异是可以得到形式上的验证的。 例如:
S1
张三卖了李四一本书 → 张三把一本书卖给了李四 张三送了李四一本书 → 张三把一本书送给了李四
张三买了李四一本书 → 张三把一本书买给了李四(×) 张三偷了李四一本书 → 张三把一本书偷给了李四(×)
S2
S1/2 张三借李四一本书。(有歧义) S1:张三借给李四一本书。 S2:张三从李四那儿借了一本书。 这主要是因为: “借”:[+给予](借出) [+取得](借入) 类似的动词还有“租”、“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