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隐喻的英译策略

合集下载

政经类文本英译汉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政经类文本英译汉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政经类文本英译汉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汪田来源:《卷宗》2018年第02期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体现。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译者在处理隐喻时应当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隐喻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一带一路何谓隐喻?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隐喻本质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学术界对隐喻实质的认识也各有侧重。

“传统上隐喻常被视为较为奇特的语言,特别是文学领域的语言,隐喻属于语言范畴,与思维无关……而事实上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仅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活动中,我们行动和思维依赖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1]。

隐喻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根据认知隐喻理论,隐喻这一现象无处不在,在科学、法律、技术、经济等专业语言中不胜枚举。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他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译入语中重现与源语相同的隐喻;(2)用译入语中常见的方式代替源语中的隐喻;(3)转换为明喻;(4)转换为明喻加释义;(5)把隐喻转换为本义;(6)直接删除隐喻;(7)保留源语的隐喻并予以解释[2]。

相对于卷帙浩繁的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研究,国内专门着眼于非文学领域中的隐喻研究相对较少。

“一带一路”作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有关其报道及国际社会对其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些报道作为典型的政经类文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素材,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始涉足,做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总体而言,以“一带一路”主题文本为素材的隐喻翻译研究还是较少,笔者认为对其的研究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文将通过翻译实例分析不同的隐喻类型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1 完整保留隐喻之直译采用这类翻译策略的隐喻通常有这样的特点:英汉两种文化中共享该隐喻,即隐喻的跨文化特点明显,直译隐喻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或者对原文信息的损害。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

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

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

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

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外一种语法手段,其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收稿日期:2020-8-27 1 《围城》简介1.1 《围城》及作者简介钱钟书,作家、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

其中,《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深受大众喜爱。

该小说虽是虚构的,但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缩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的《儒林外史》。

20世纪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珍妮 · 凯利(Jeanne Kelly )与华人学者茅国权(Nathan K. Mao )把《围城》译为英文,该英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选为1980—1981年度卓越学术著作。

1.2 《围城》隐喻的既往研究《围城》隐喻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关联理论、认知学等方面。

喻婷婷(2008)表明,在隐喻翻译中直接翻译应是译者首先考虑的方法。

李军艳(2009)也指出,文学翻译的目的决定其翻译应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方法为辅。

曾昱茜(2018)基于四种基本的情感因素——愤怒、快乐、悲伤和爱,分析了《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发现概念隐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生态翻译学 2.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根据胡庚申(2008:11)对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胡文婷江南大学[摘 要] 隐喻作为一个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适应和选择是核心概念。

本文借由该理论框架,着重从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更好地探索隐喻翻译新路径。

[关键词] 隐喻;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围城》[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4-0025-03学的定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生态学方法,或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的研究。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内涵 。因此 ,对于 不同种类 的隐喻 ,尤 其是一 国文化 中特 够 的 积 极 的语 境 效 果 。 定 的隐喻 ,应 该采取不 同的翻译 方法 以帮助译文读 者获得 总 而 言 之 , 关 联 理 论 以关 联 为 原 则 , 以 明示 推 理 为 理 充 分 的 了解 。 本 文 将 在 关 联 理 论 视 角 下 , 结 合 《 围 城 》 中 解模 式, 以获取话 语与语境 效果之间的最佳 关联为言语交 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 际活动 的 目的 ,即在话 语理解时 以一 定的认知努力 获得最

最伟 大的小 说之一 。在严 肃 的主题 下 ,钱 钟书在这 一作 品 就小 一些,关联性 就越 强 ,反之 就越弱 。当语境 效应与处
中运 用 了 大 量 的 隐 喻 来 取 得 讽 刺 和 幽默 的 艺 术 效 果 。这 些 理努 力达 到平衡 时话语具有最佳 关联 ,而人们在 交际过程 隐 喻 融 聚 智 慧 、饱 含 哲 理 、 活 泼 生 动 、 幽 默 风 趣 。 作 者 把 中追 求的正是最佳 关联 。根 据关联理论 ,每一种 明示 的交 内心 深 处 的深 刻 感 受 、 人 生 体 验 和 对 时 世 的 态 度 不 露 痕 迹 际行为都应 设想 为这个交 际行为本身 具备最佳关联性 。交 地 用 比喻 外 化 成 文 学 语 言 ,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 钱 钟 书 式 际是一个 明示—— 推理 的过 程 ,即说话 人明确地 向听话人 的隐喻 ”。可 以说 ,该书 的魅 力在很 大程度上 归因于书 中 表达 意图 ,听话人 通过不 同程 度的努力 ,根据话 语提供 的
二 、关 联 理 论 佳 的语 境效果 。接 下来我们 从 《 围城》这个 隐喻库 中选择 关 联 理 论 是 由S p e r b e r 和W i l S o n 在 他 们合 著 的 《 关 相 应 实 例来 探 讨 分 析 隐喻 汉 英 翻译 应 采 取 的 策 略或 方 法 。 联 :交际 与认 知 》 ( R e 1 e v a n t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 《 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分析 C o g n i t i o n )一 书 中 提 出 的 。关 联 理 论 关 注 的核 心 问题 是 认 ( ~ )译 文 中保 留 隐喻 意 象 知与 交际 ,主 要研究信 息交际 的推 理过程 ,尤其注 重探索 由于 隐 喻 意 象 的重 要 性 ,译 者 应 尽 量 保 留 意 象 。 意 象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在中国古代每一代古文化批评家眼中,《楚辞》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词文精品,它深刻反映了楚国的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历史。

它的艺术突出,语法精炼,风格凝练,虽然有限,却足够深刻地展示楚文化的高贵气质,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庸肆千古的文化瑰宝。

根据《分析》的原则,《楚辞》中有大量的隐喻,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信息处理手段,它对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楚辞》中隐喻的英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涉及到文化背景,也涉及到实用性。

首先,要准确理解《楚辞》中的隐喻,译者必须深入分析古汉语中的概念和语言文化背景,以便搞清楚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并结合上下文,从而将隐喻转化为英文的准确表达。

其次,译者应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及时了解文化背景的变化,精心设计,策略性地运用替换、增删、补充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结构完整、形式传神、语义明确,使译文鲜明表达出本意。

除此之外,翻译中还需要运用一定的实用性原则,在翻译《楚辞》中的隐喻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墨守成规,译文不能显得僵硬,准确使用词语,突出核心要点,以使英语读者清楚地了解楚文化的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研究《楚辞》中的隐喻英译策略。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楚辞》中的隐喻英译策略不仅涉及到文化背景,还涉及到实用性原则,译者需要利用替换、增删、补充翻译策略,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准确使用词语,突出核心要点,以使英语读者清楚地了解楚文化的意义。

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才能有效地将《楚辞》中的隐喻翻译出来,给英语读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总之,《楚辞》的隐喻的英译策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译者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文化背景、语言文化变化以及实用性要求。

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它的隐喻翻译成英文,使英语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楚国的文化。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

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标签:关联理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一、引言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评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严肃的主题下,钱钟书在这一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取得讽刺和幽默的艺术效果。

这些隐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隐喻”。

可以说,该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书中大量精彩的隐喻。

20世纪70年代,珍妮·凯利和毛国权合作,将此书翻译成英文。

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是怎样处理这些精彩的隐喻的?通过对文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处理这些隐喻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但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喻体。

具体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翻译基于人类文化共识的隐喻是有效的,但是大量《围城》中的隐喻是基于特定的中国文化、文学因素,因而直译的方法使得译文读者难于理解其内涵。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隐喻,尤其是一国文化中特定的隐喻,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的了解。

本文将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结合《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认知与交际,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

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

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

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

例如: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一模一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汉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angels fear to trend)(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

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

(1)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3)汉英对应说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7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汉语古典诗歌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汉语古典诗歌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008年第5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25期N o.5,2008Jou rnal of Fuyang T eachers Co llege(Social Science)Sum N o.125汉语古典诗歌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潘兰兰,秦 焰(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要: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隐喻被称为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因此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译诗的整体质量。

本文主要讨论中诗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诗歌;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8)05-0142-04 1.引言隐喻是诗词中语言表达的十分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以达到语音凝练,思想和情感得以充分地表现的目的,传统的隐喻(在汉语中也称暗喻)是指把本体和喻体等同起来的文学修辞手段,不像明喻那样是把两件事物直接地比较,而是只能用某种名称或描绘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表示与字面意义不同的食物。

正如L akoff(莱考夫)所说“隐喻充溢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语言中能见到听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亦然。

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即我们用来思考、行为的方法,本身在根本上也是隐喻的”(L akoff,1980:58)隐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在翻译研究领域,隐喻翻译的方法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

世界万物具有自然的辨证的联系,这是隐喻得以存在的理据。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 120)。

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隐喻,诗歌离不开隐喻。

由于诗歌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要传达很大的信息量并且诗歌中的语言能表达很丰富的意思,这就使得隐喻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根据实例说明隐喻翻译在中诗英译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及其文化制约因素

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及其文化制约因素
认 知方 式 , 现 代 隐 喻研 究 的范 围 已经 扩 展 到 了认 知 语 言 学 等 学科 。相 对 隐喻 的研 究 而 言 , 隐 喻 翻译 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但 近些 年也 取 得 了较 为 丰 硕 的研 究 成 果 , 迄 今 为 止 就 隐 喻
个完整的隐喻通常 由“ 本体 ” 和“ 喻体 ” 构成 , 有 时 作
喻。 l l 6 J 6 现 代 认 知 语 言 学 则 从 认 知 域 的角 度 剖 析 隐 喻 的 构成 。持 这 种 观 点 的学 者认 为 , 隐 喻 实 际 上 是 通 过 映 射 实 现来 自不 同范 畴 中 的概 念 在 语 义 上 的 迁 移 。“ 隐 喻 包 含 分 属不 同 范 畴 的两 个 认 知 域 : ‘ 目的 域 ’ 和‘ 源域’ 。
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 出现在隐喻话 语 中, 这 一 构 成 隐 喻 的基 础 就 是 “ 喻底 ” 。根据 本 体 、 喻 体 和 喻底 出 现 的情 况 , 可 以 区分 出 以 下 几 种 结 构 : 本体 、 喻 体 和 喻底 同 现 ; 本 体 和 喻体 同现; 只出现喻体 , 本 体和喻底都不 出现 , 即喻 体 式 隐 喻; 只 出现本 体, 喻体 和喻 底都 不 出现, 即 本 体 式 隐
利( J e a n n e Ke l l y ) 和 茅 国权 ( N a t h a n K. Ma o ) 英译本《 围城 》 中 的隐 喻 翻 译 为 例 , 依 据 纽 马 克 提 出的 隐 喻 翻 译 策 略 , 对 具 体译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 探 讨 隐喻 的翻 译 策 略 , 并 探 究 影 响 汉英隐喻翻译策略的文化制约 。
容, 而 且 还 要 尽 可 能 地 再 现 源 语 文 本 中 所 蕴 藏 的 丰 富 文 化 内涵 , 因此 , 如何 有效 地 翻译 隐 喻就 成 为 了翻 译 中 的热 点 和 难 点 。《 围城 》 中 钱钟 书使 用 了大 量 的 比喻 以达 到 其 讽 刺 和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

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

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

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Modern women try 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taking care oftheir careers as well as families, at the same time.例2 他们两夫妻一起走过了婚姻中的低潮时期。

汉语典籍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逍遥游》林语堂译本为例

汉语典籍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逍遥游》林语堂译本为例
基础上 , 提 出 了直 译 加 解 释 法 、 直译联想法 、 意译改译法 、 对 联 增 字 法 和等 值 互 借 法 。 国外 主要 有 以 S n e l l — H o r n b y 为代 表 的 翻 译 家认 为 隐 喻 翻译 应遵 循 和 其 他 翻 译 一 样 的原 则 , 针对 不 同 的 文本 、 不 同 的文 体 类 型 而 采 用不 同 的 翻译 方 法 与 翻译 策 略 。而 1 )  ̄ D a g u t 为 代 表 的翻 译 家 则认 为 应 该从 文 化 的 视 角 出发 。
三、 《 逍遥 游 》 林 译 本 的 隐 喻 翻 译 林 语 堂长 于 “ 对 中 国 人 讲 西 方 文 化 。对 西 方 人 讲 中 国 文 化” , 希 望 在 翻译 中 忠实 地 体 现 原 文 的 “ 差 异性 ” . 其 推 行 的翻 译 “ 美” 的标 准— — “ 声音之美 , 意义之美 , 传 神之美 , 文 气 文 体 形 式之美” , 以及 “ 翻 译 即 艺术 ” 的 翻译 观 。 对 中 国典 籍 外 译 极 具 启 示作用。 在 林 语 堂 看来 , 文学翻译“ 应 以 原 文之 风 格 与 其 内容 并 重” , 这种“ 笨拙” “ 愚蠢 ” 的 中 国式 英 语 不 仅 使 译 文 简 洁 明 了 . 还 让 异 域 读 者倍 感 亲 切 , 又不 失 好 奇 心 。 这 种 自成 一 体 , 追求 “ 清 顺 自然 ” 的翻 译 观 对 《 庄子・ 逍遥游》 中隐 喻 的 翻译 有何 启 示 呢? 1 . 威妥玛拼音翻 译。《 逍 遥游》 中 大 量 专 有 名 词 含 有 丰 富 的隐喻意义 、 象 征意义及 文化寓意 , 如“ 鲲” 、 “ 鹏” 等 极 为 典 型 的形 象 , 如 何恰 当 处 理 , 既保 留文化韵 味 , 又 不 过 分 直 白丧 失 美感 。林 译 对 含 有 隐 喻 信 息 的特 有 文 化 名 词 一 般 采 取 威 妥 玛 拼音 , 保 留独 特 汉 语 文 化 意 象 , 使 隐 喻 和 意 象 固化 . 且 不 增 加 任何解释 , 带给读者异域文化魅力感受 。 例一 : 鲲 译文: 1 、 h e K u n “ 鲲” , “ 鱼子 也 , 鱼子 未生 者 日鲲 ” [ 2 l 3 ] 。鲲 本义 是 小鱼 . 在 逍遥 游 中, 庄 子却 以之 为 大鱼 , 所 以“ 鲲” 实 则 含 有小 鱼 和 大 鱼 双 重含 义 。“ 鲲” 所 体现 的 小和 大包 含着 深 刻 的隐 喻信 息 . “ 鱼子 ” 是 生命 开 始 的状 态 ,小 到近 似无 形 ,而 庄 子 以之 为 大鱼 又 是 另一 个 状 态, 可 以大 到 不 知 其 几 千里 。“ 道所 具 有 的 , 诸 如 矛盾 的相 互 转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 汉 隐喻 的对 比研 究
( ) 体和 喻 义的 完全 对应 关 系 一 喻 因为人类 周 围 的 自然 界 基 本 相 同 , 同一 的 受
2 喻体不 同, . 喻义相同 中西方在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 历 史条件 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又具有不 同之处 , 英 汉隐喻对于相同喻义的表达 , 会采用不同的喻体 。 如: 中国人用 “ 掌上 明珠 ” 来形 容 自己喜爱的人 , 而西方人则用“ pl o e s y ” ap f n ’ ee 来表达相 同的 e o
来 比喻恭 维 的话 。类似 的例 子 还有 :
( 喻体和喻义的不对应 关系 二) 1 喻体相 同 , . 喻义 不 同
比如 中华 民族 把 “ ” 作 自己 的 图 腾 并 认 龙 看 为 自己是继承了龙 的精神和文化 的“ 龙的传人 ” 。 在中国, 龙不但 是 十二 生 ” , 等 表达喜爱之意 , 而英语 中的 af a t t a c
( 肥胖 的人 ) aqer a ( , u e ct 古怪 的人 ) acp a , oyct ( 模仿别人的人 ) 等多含有贬义 。
收稿 日期 :0 9-0 2 20 3— 1
通 常与中西各 自独特的神化传说 、 宗教信仰和历
dg as 三伏天) o y( d 不等于狗天气 ( 坏天气 ) a e a ( df g 激怒某人的东西 ) r l 不等于一面红旗
( 象征革命政权) 4 喻体和喻义空缺 . 喻体和喻义空缺即隐喻空缺是指 由于语言和 文化的差异 , 一种语 言中存在 的隐喻在另一种语 言中无法找到与其对等或契合的隐喻。这种现象
概念 。类 似 的例 子 还有 :
自然规律所制约 , 、 山、 人 鸟、 水等这些普遍存在的 客观 事物 会 给人 留下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印 象 , 而 引 从 起相 同或相似的联想 , 这些相 同或相似 的印象或 联想就构成了比喻中的喻体 , 从而产生喻义 , 形成 了汉英 隐喻的完全对应关系 。例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 射 到新 事物 当 中 , 可 以使 这 一熟 悉 的事 物 获 得新 的功 能 , A事 物不 仅仅 是其 本 身 , 还 可 以用 来描 述 B
事物 , 方便 人们 对 B事物 的理解 。隐 喻 的这 些 基本
隐 喻语 言在英 汉两 种 语 境 里 有相 当多 的共 性 , 体 现 人类 思 维 的共 性 , 对 于这 些 通 过 认 知体 验 可 以获 得
文化 特征 的联 想才 可得 以复 苏 。 ”
物倒 塌 、 土崩 瓦解 , 后 来 用 来 隐 喻一 个 人 情 绪 激 动 、 无法 自制 的心 理状 态 , 但是它与“ 生命 是一 个 历程 ” 相 比, 却 是更 不 易察 觉 , 因 为 没 有 体 现 出 始 源 域 “ 土、 建 筑物 ” 等 。显 化 程 度 高 点 的 隐性 隐喻 有 “ 班
汇 的“ 形象 联想 意 义 和文 化 意义 仅 蛰伏 于人 脑 的百
于使 用时 间之久 、 使 用 范 围 之 广 以及 汉 语 词 汇凝 练 简短 的特 点而使 人们 忽 略 了其 中所 含 的大量 的隐 喻 特征 , 人们 只认 识其 基本 涵义 , 却忽 视其 内核 的 隐喻
性, 也 就忽 视 了词 汇 的 形象 性 和生 动 性 。 隐喻 有 显
等 。多 数汉语 习语都 含有 隐喻 的成分 , 从词 源来 看 ,
习语一 般来 源于 历 史上 的某 个 事 件 , 将 这 个 事件 的 特点 给神化 , 使 这种一 次性 的事 件 固定成永 恒 , 通过 隐喻 于词 汇 当 中而 得 以 “ 流芳百世” 。这 种 情 况 的 隐喻在 翻译 时是 否也 可 只进行 简单 的 内涵 传 递?我
在 英语 里 可 以形 容 颜 色之 亮 丽 。将 “ 流光溢彩 ” 翻
第 6卷 第 l 期
2 0 1 4年 1月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 F N ANYAN G I NS T I T U T E OF T E CHNOL OGY
Vo 1 . 6 NO .1
J a n. 2 01 4

于将 汉语 的隐喻 普及 到 译 文 文化 当 中。如 “ 流 光 溢
彩” 形容 色彩 之华 丽 , 翻译 成 英语 如果 只翻译 成 c o 1 .
o r f u l , 则 生趣 荡 然 无 存 , 翻译 成 s p l a s h y h u e s则 可 以 达 到相 当好 的 效 果 , 因为 s p l a s h y表 示 水 会 溅 出来 ,
门弄斧 ” 、 “ 闭月羞 花” 、 “ 赴 汤蹈火” 、 “ 灵 光一现 ”
隐 喻一 般认 为是 以熟悉 的事 物作 为 目标 域 , 不 熟悉 的事 物作 为始 源域 , 目标 域 映射到 始源 域 , 使 人 们得 以借用 头脑 当 中已有 的图式结 构 里面所 有 的熟
悉 的事 物帮 助理解 不熟 悉 的事物 。所 以投射 的两端 事 物应 当有共 同点 , 即为 了帮助人 们理 解始 源域 , 必 须 找到 始源 域与 目标 域 的共 同 点 , 由于人 们 对 目标 域 的特 点较 为熟 悉 , 所 以 比较容 易理解 这一 共 同点 , 而 理解 了这 一共 同 点 之后 , 对 原 本 不 熟 悉 的始 源 域
也 就能 理解 了。所 以隐喻 需要人 们 用惯 常的认 知思 维 进行 解读 。隐喻 拓 展 了人 的思 维 定 势 , 活 跃 了人
对 客 观事 物 的看 法 , 特别是 对熟 悉 的事物 , 通 过将之
们认 为 , 在 不 同的情 况下 需要灵 活处 理 。
直译
人类 思维 有 其 共 性 , 而思维体现 在语言 当中。
性 隐喻 和隐 形 隐 喻 , 前者如“ 生命 是一个历程” , 将 目标 域 “ 生命 ” 和始 源域 “ 历程 ” 都体 现 出 来 , 很 容 易
理解 , 而 后者 如 “ 他 崩溃 了 ” 。“ 崩溃 ” 最 初 指 的是 事
科知识 库 里 ; 只有 在 受 到外 部 因素 刺激 后 , 其形 象 、
汉 语 词 汇 隐喻 的 英译 策 略
蔡 德 顺
( 黎 明职业 大学 外语 系 福 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摘 要 : 隐 喻作 为一 种思 维方 式 , 体 现 人 类 的 认 知 和 文 化 。汉 语 词 汇 丰 富 的隐 喻 在 英译 时 需 要 灵 活 处 理 , 可 以根 据 不 同语 境 、 文化 内 涵 和 隐 喻 的 凸 显 程 度 , 对其进行直译 、 意译 、 转 换 目标 域 或 直 译 加 释 义 。 关键词 : 隐喻 ; 直译 ; 意译 ; 转 换 目标 域 ; 直译 加 释 义
相 似联 想 的隐喻 , 可 以保 留原 来 的必然 性 。 然而 , 由于文 化 、 传 统 的不 同 , 每 个 民族 的 认 知 思维 也有 差异 , 同样 源域 的物 体 , 在 不 同 民族 中可 能 投射 到不 同的 目标 域 。从 翻译 的角 度 来 看 , 是保 留 原 隐喻 的 目标 域还 是 转 换 为 目的语 的 目标 域 , 不 可
隐喻作 为一 种修 辞手 法 , 古 已有 之 , 但 随着 隐喻 学家 L a k e o f提 出 “ 概 念 隐 喻 ”以来 , 人 们 拓 展 了视 野, 将 隐喻 的范 围扩 大到语 言 的普适 性 当中 , 认 为 隐 喻在语 言 当 中占 了大 概 9 0 %, 远 远 超 出传 统 修 辞手 法 的狭 隘定 义 。作 为 体 现思 维 和 概 念 的 体 系 , 隐 喻 在各种 语 言 当中都 不乏其 例 , 在常 规语境 中 , 这些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