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总结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7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录1: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够让人更快速的学习并了解,降低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但是却可能因为缺少趣味点而不一定能记住。
从图形而言,人们会将看到的形状迅速与已知的几何图形配对,找出其中的规律掌握图形的信息。
从内容而言,人们希望从内容的分组和间隔上找到一定的逻辑规律,根据这些逻辑更快速掌握和学习内容。
以浏览信息为例,人们在浏览信息上消耗的精力都是恒定的,当我们在产品上的分组逻辑被用户所掌握,那么他们在浏览每一条信息时所消耗的精力就会减少,浏览信息的内容就会增加。
图形上,以logo为例,当logo的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点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快速能被人们记住的好的logo。
摘录2:能把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固好,但也不必强求。
可以用归类或分组的方法展示更多信息。
每组展示不多于4条信息。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的分组,结合上一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及记忆。
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号码的分组。
甚至身份证号的分组也并没有背离这一点。
想想我们报手机号码的通用语言:XXX-XXXX-XXXX,当然喽,也会有XXXX-XXXX-XXX摘录3:注意,用户喜欢使用辅助的记忆手段,比如笔记、名单、日历、日程表,以减少对大脑记忆的依赖。
所以当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当我们需要用户去记忆某一内容的时候,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手段来帮助用户达到这一目的。
摘录4:尽量减轻记忆负担。
许多用户界面设计规范和界面功能都历经多年改善,以缓解与记忆相关的问题。
再认比回忆容易得多,所以重要的内容依靠重复出现来缓解用户的记忆的负担。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设计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来指导和改进设计。
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让读者了解到设计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书中给出了很多关于人类认知和感知的例子,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作者提到了“人们经常只在意自己目前面对的问题,而忽略了整个过程”,这让我意识到我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重要性。
这个例子使我明白了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整个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书中还介绍了设计原则和方法,例如用户中心设计、情感设计和可用性测试等。
这些方法让我重新审视我平时所接触到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考虑人们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了我曾经忽略了的一些细节。
《设计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设计对人的影响的讨论。
作者强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需求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书中列举了很多设计案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比如交通设计、电子产品设计等。
这些案例让我认识到设计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行业,设计师需要通过了解人的需求来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我还认识到设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涉及到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吸收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这让我觉得设计心理学是一个非常综合和有挑战性的学科,它需要设计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设计心理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和加深。
我深深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观和实用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
我相信通过运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和生活质量。
设计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设计心理学知识点归纳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索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归纳设计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感知与认知1. 感知: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过程。
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们对于颜色、形状、纹理等感知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差异来传递信息和引起情感共鸣。
2. 认知:认知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加工、理解和处理过程。
设计师需要了解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呈现设计理念和传递信息。
二、情感与体验1. 情感设计:情感设计是指通过设计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或激发情感反应。
设计师可以使用颜色、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来创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设计作品。
2. 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与环境互动时所获得的主观感受。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效率,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以优化用户体验。
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1. 信息加工:设计师需要了解人们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通过优化信息的传达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2.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形,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分析。
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颜色编码和交互方式,以提高数据的可视化效果。
四、界面设计与用户交互1. 界面设计原则:界面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一致性、可见性、反馈等,以提高用户对界面的理解和操作效率。
2. 用户交互设计:用户交互设计关注人们与产品或者界面的互动方式,包括界面布局、导航、交互反馈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便捷、直观的交互方式。
五、人机接口与可用性1. 人机接口设计:人机接口设计关注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交互方式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户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易于操作和友好的人机接口。
学习设计心理学的感想
学习设计心理学的感想在大二下期分班过后,我们分专业了,有了设计心理学的专业任修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世界上的设计是怎么样形成的,也知道了当时设计师的心理想法。
设计心理学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它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是解决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意思有关的问题。
在现今这个时代,设计心理学仍然是处在一个发展和探索的阶段,是设计实践队设计心理学的迫切需要,我们不能不顾及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和人文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然后构建一个设计心理学体系。
学习设计心理学让我知道了,科学性、客观性、验证性是它的性质,艺术性和人文性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概念的抽象上反映的。
心理学不是对常人的常识的描述。
心灵在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与在艺术中的活动是相似的。
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人行为和审美的细腻现象,所以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属性,研究的对象除了具有广泛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心理外,还研究与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有关的人。
研究的时候一般是先事实,然后是描述,过了是解释,最后是理论。
就是说心理学的研究都必须一是为依据,必需从事实出发,然后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做出说明,在对研究对象之的关系进行解释,最后揭示事物的规律,预测事物。
一个理论的支持越多就越容易被接受。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通过绪论的学习我分别了解了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
在这节课上老师重点给我们介绍了设计和艺术,让我们知道了这两种的不同之处。
所谓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针对消费者的具有市场性,如:各种商标,装潢,壁纸,鞋的式样……而艺术:将事物、想象物经过主观处理表现出来的的行为。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书籍,从“人”与“物”的角度介绍了各自的特征,以及相互的媒介、分歧和关系;最后讲了设计的思维、工具和现实情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产品。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书中提到了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
可视性是指物品如何操作,而易通性是指物品有什么用。
这两个特征对于设计一个好的产品至关重要。
如果物品的操作方式不明显,或者用户不明白物品的用途,那么用户就很难使用这个产品。
因此,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让物品的操作方式更加明显,让用户更容易理解物品的用途。
书中还介绍了设计的对象,包括人类和物品。
人类具有思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征,而物品则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表现。
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的特征和需求,以及物品的属性和表现,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交互设计的重要性,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机器”的互动。
再次,书中从“物”的角度展开,介绍了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和概念模型等概念。
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人类能力共同决定的,决定了两者如何互动。
意符是物品对人的一种沟通手段,告诉用户正确的操作方式。
约束是物的结构的一种限制,指导行动。
映射是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一种控制和结果关系。
反馈是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结果,让人了解物的状态。
概念模型是人类自发形成的关于事物如何工作的高度简化说明。
书中从“人”的角度展开,介绍了行动和思维两个方面。
行动是由目标、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等阶段组成的,思维则可以分为本能层次、反思层次和应用层次三个层次。
书中还介绍了差错的原因和分类,以及如何防止差错和为差错设计。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为设计师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实用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设计技巧和方法。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1_《The design of everydaythings》的中文翻译书名为《设计心理学》,更直白的英文翻译实际上应该是《日常用品的设计原则》,但是译者为什么要翻译成《设计心理学》呢?这里面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日用品,比如门.电灯开关.电话.手机.冰箱.微波炉等,这些产品有的设计得好,有的设计的很糟糕,但是评判标准是什么?究竟一件产品怎么样设计就算是好,怎么就算不好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因为任何一个用品都是要被人所运用的,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间接使用,总之最终都是要和人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如果用更专业一点的词汇,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设计很好的产品一定与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设计很糟糕的产品正好相反,它不仅不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还会给用户造成麻烦,会让用户不知所措,甚至抓狂.《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致力于通过此书向人们解释,一个好的产品通常会具备哪些设计原则,而只有遵守了这些原则,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本书的第一篇推荐序言,名字叫〝设计是无言的服务〞,总结得很精辟.在解释什么是〝无言的服务〞时,应该先弄懂什么是〝有言的服务〞.所谓〝有言的服务〞实际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亲自在现场为用户提供一种无形的帮助,比如接待人员.客户中心的工作人员.礼仪小姐等是最常见的〝有言的服务〞,而〝无言的服务〞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对产品的使用,一件产品设计得好与坏,不需要让现场指导人员或者设计人员告诉使用者怎么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体验完成对产品的使用.〝设计〞可以产品实物为载体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拙劣的产品使用方法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务.这就是我认为的〝设计是无言的服务〞.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绍了本书自出版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地帮助设计人员改进产品的使用,通过几个简单的设计原则就把最本质的道理说了出来.虽然这本书出版较早,里面有些产品已经在现在过时了,但是产品的设计历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却仍然值得借鉴,而且,虽然这本书讨论的主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于〝实体〞,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产品每天都在陆陆续续地被人们发明出来,有些产品的的确确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甚至有人预言,〝未来之屋〞这种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手机客户端中的各种应用程序.Iphone4.微博.微信等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本书最重要的3个重点:1.不是你的错:这是对用户说的话.即当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产品的时候,不能就认为自比较愚蠢,而应该把这种错误归罪给产品的设计人员.2.设计原则:书中最有价值的论点——概念模式.可视性.匹配原则.反馈原则.限制因素.预设用途.3.观察力:通过本书可以学会如何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要学会进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产品的同学,要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产品.设计产品.这些新的高科技产品依然遵循着《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所说的几个原则,为什么?因为无论一件产品所用到的技术多么先进.多么高深,它终归是要被用户所使用的,如果一件产品不能实质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那么及时是再好的外观设计和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产品的外观在变,但是用户的本质需求不变,而人们的需求来源于心理学中的马斯洛理论,技术在变,但是人不变.技术是一种知识,而心理学是属于跨领域的学科,是用来结识知识的知识,因此是一种更高级的.更贴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质的一门学科,数学也是如此.这种帮助掌握知识的知识,更值得研究.心理学不仅是方法论(告诉你如何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科,而且也是认识论(帮会你更好地认识你周围的世界)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就像哲学一样.所以这本书叫做《设计心理学》会更好,因为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很跨学科的东西,是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各样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但终归都是为人服务,所以研究透彻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产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个人小总结:研究产品最基本的步骤:举例.抽象.类比.总结.实战具体到某一款产品上时:第一,应该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也就是先举例说明一款产品;第二,画出这款产品的工作流程图,抽象化得流程图便于理解产品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图总是能比文字表达的更直观.更清晰.这一步对应的就是抽象.第三,之后就是类比,即竞品分析,找一找与该款产品提供类似更能或者满足相同用户需求的产品有哪些.通过几个维度,例如本质需求.功能点.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观度等一一做对比,从而发现为满足的需求,对产品做以改进,弥补设计漏洞.这一步就是类比.第四,通过竞品分析,总结出需要保持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更够从别人的优点中学到可以copy的东西(这里的抄袭不是简单的表层性的.功能性的抄袭,而是概念性的抄袭),总结出有价值的,可以商业化的(或者说商业可行性)的东西.第五,最后就是实践,即做款独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类产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综合水平上超过群殴他竞品的好产品来,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就是实践,做产品最需要的也是这个.以上是我总结的做产品研究的基本步骤,还很菜呢.如果用更为简练的表达来说明一款成功产品需要具备的哪几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产品上具备可用性(摘自《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中的一句话). 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2_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同时,我是一名艺术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每一个设计都要为消费者服务!《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事业.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3_一些让人黯然流泪的句子真正牵挂一个人会朝思暮想,就想知道他过的好不好.真正思念一个人会牵肠挂肚,只想打个电话听听声音.感情,谁也说不清楚,真正在乎你的,你无心对待,偶尔理你的,你却视若珍宝.人心,更是难以琢磨,真正心疼你的,你视而不见,若即若离的,你却梦绕魂牵.生活中,谁大声表白,谁暗自关怀,谁又为你一直守候从未走远,谁真心对你,其实你可以感觉的到.感情里,谁虚张声势,谁真心实意,谁又为你呵护备至不离不弃,谁真正爱你,问问你的内心就知道.在乎你的人,不会让你等,不会让你疼,因为你在他的心里无人能比,他爱你胜过爱他自己.深爱你的人,了解你的心,懂得你的情,因为你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他时刻把你放在心里.人最害怕的是,你热情似火,却换来别人的冷若冰霜.心最纠结的是,你掏心掏肺,却换来别人的抽身而退.再真挚的感情,也经不起你一次次慢怠,再火热的内心,也架不住你一回回漠视.一个人的冷漠,最终会让另一个人沉默.一个人的无情,最终会让另一个人绝情.人生的舞台,若想精彩,必须脚踏实地.缘分的天空,若懂珍惜,方能地久天长.我知道人这一生:无情的不是人,是时间;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感情;可怕的不是不了解,是冷落;伤心的不是等待,是无言的结局;难听的不是脏话,是谎言;最宽广的不是大海,是人心;最恨的不是人,是谎言的欺骗;最可怕的不是黑夜,而是无奈的孤独;情义无价,不要用谎言,去欺骗一个真心对你的人;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们掌控不了命运,却能掌控自己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4_尤其是导语的最后一句,设计是一种平衡与和谐,光有艺术美只能是画,只有易用性只是一个普通的东西,缺乏美感.全书着重强调易用性,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例子:诺曼门,当用户站在一扇门前,不知道是推还是拉打开门,这样的门就是诺曼门.设计师设计门的时候也许注意到门摆在面前很美,然而没有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这样的门是失败的.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产品必须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何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则?可以从两方面说明: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可视性.何为概念模型,人们通过经验等形成的模型为心理模型,当出示的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与自己心里形成的相同时,这个概念模型才是好的.可视性?当人们看见一个产品时,就知道如何操作,这样的产品才是可视性比较好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什么汽车却比复杂的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因为汽车的可视性程度高,控制与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匹配关系,每一个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技术能使产品的功能增多,简化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又同时把产品变得难学难用.所以,这也就突显了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不应当作为拙劣设计的借口,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然而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如果出现错误时,用户就会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怀疑产品的问题.这就牵扯到了用户心理的问题.1人们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当人们使用空调时,会觉得开的温度越高,室温就会升的越快.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心理模型.2找错怪罪的对象,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这也是用户为什么遇到产品错误时,怀疑自己的问题.3习以为常的无助感.在用户使用产品时,多次出现错误时,就会陷入无助状态. 4被教出来的无助感.当产品的设计糟糕时,容易使用户发生误解,再加上错误的心里模型不良的反馈,就会越来越无助.以上就是人们使用产品会出现的状况.当一个产品在人们眼前时,会执行一系列动作.行动分为7个阶段:首先用户确定目标,即使用产品,中.然后确定动作的意图,使用产品要干什么.明确行动的内容,怎么使用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开始执行.动作执行后,会有一系列的反馈,即外部世界会有变化.用户感知到了变化后,就尝试去解释,当然一些理所当然的变化就没多在意.最后评估这次行动的结果,是否达到的目标使自己满意._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5_互联网把一个人和世界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些了,各种社交媒体,让我们疲于应付,通过手机网络,我们分分钟就能知道最新鲜的咨询,很多信息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让我们紧张焦虑.生活工作中常会出现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的事情,如临近deadline但是工作还没有进展;费尽心力做的方案却遭受了批评.总喊着放下,却什么都放不下.不愉快事情引发我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和身体健康,致使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焦虑成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标签,怎么做才能缓解一下这种情绪?读书多一点_年的调查显示,国民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两个月不到一本.生活中,每年读不到一两本书的也大有人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教授说,现代人更习惯沉浸于网络中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纸质图书带来的深度阅读和系统性思维,不仅阻碍大脑健康发育,还会造成干眼症等眼疾.西班牙的研究还发现,不喜欢看书的老人患上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改变:尽量做到一个月读完一本纸质书,或至少两个月读完一本.读完后可以写下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评价.书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否则会损伤读书积极性.休息多一点如今很多人不会科学休息.《生命时报》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下班回家玩游戏.周末蒙头睡懒觉.节假日参加〝急行军〞式的旅行团,成了大多数国人的〝休息〞方式.但这种休息反而让人变得更累.改变: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而言,应选择睡眠补充能量;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放松神经才是关键.因此,除尽量保证每天7_8小时夜间睡眠外,最好中午睡半小时午觉;每周.每月.每年都要抽时间出门散心,转换生活方式.沈雁英说,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应学会慢下来.运动多一点久坐不动,犹如吸烟.澳大利亚研究显示,久坐1小时的危害约等于抽两根烟,减寿_分钟.久坐还会使肌肉变得紧张.酸痛,甚至出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改变:沈雁英说,运动要掌握好频率,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尽量多一点;选择一些能引起自己兴趣的运动,有助于长期坚持,如打球.跳舞.做操.游泳等.果蔬多一点研究发现,多吃果蔬利于增强免疫功能.但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果蔬摄入量仅为推荐量一半左右,存在总量和种类不足的双重问题.改变:尽可能保证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菜.膳食指南推荐,我国成人每日应摄入蔬菜300克_500克.水果200克_400克,大约是〝半斤水果一斤菜〞,其中,菜是指烹饪前的重量.沈雁英教授提醒,为保证多种营养素摄入充足,最好每天能吃够5_7种蔬果.爱好多一点因为爱好太少,年轻人整日沉迷电子设备,老人退休后陷入空虚寂寞……培养爱好并非可有可无的事,反而像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强烈的爱好使我免于衰老.〞改变:练一种乐器,能增强左右大脑的沟通;坚持书画创作,让人平心静气,手脑敏健;即便只是种花养草,也要向着业余园艺水平发展.需要提醒的是,对爱好的投入不应走极端,以免疏远亲朋,累倒身体.笑声多一点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美国研究发现,捧腹大笑能促使人体分泌有益的内啡肽和生长激素.另外,德国专家认为,笑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可以消灭病菌的〝杀手细胞〞,提高身体抵抗力.然而,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发自内心的笑声已越来越少.改变:沈雁英说,笑可以分为主动笑和被动笑.前者多是取得成功.感到幸福后,发自内心的笑;后者多因喜剧.笑话等触发,两者都对健康有益.德国一位专家开出了这样的〝笑方〞:尝试自发地笑;交个幽默的朋友;勤看有趣的漫画或电视节目;在生活中偶尔夸张一下.为善多一点与人为善,心无杂念;与人方便,于己幸福.美国研究表明,心存善良能减轻疼痛感.加速伤口愈合.降血压;在流感季节,还能使人们患感冒的风险降低_%.改变:为善不分大小,随处皆可.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是对环境的善;挤地铁时对撞到你的人笑一笑,是对陌生人的善;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对同事和老板的善;给老人让座.给迷路者指路,都是随处可见的善.和家人朋友交流多一点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萍看来,如今,亲情.友情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信息的传递,极度缺乏面对面交流,这不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网络沟通在缓解社会压力.放松身心.促进健康方面也远不如面对面的畅谈沟通.改变:将周末时间尽可能留给家人,或回家探望父母,或多陪陪孩子;抽时间跟老同学.好朋友多聚聚,有事说事,没事闲聊,好过隔着屏幕交流.与大自然接触多一点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个人选择,宅在居室密闭环境中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即便运动也要选择健身房.韩萍指出,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的室内,必然影响不良情绪的正常宣泄,让人觉得郁闷.改变:节假日里多和亲友走进大自然.天气好时,在野外铺个垫子,来次野餐;选个空气清新.环境怡人的地方,做次短途旅行;找个合适的室外空间,晒晒太阳.读读书……自省多一点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要经常自我检查.如想获得健康,人们也要学会这点,常对上述九个〝多一点〞进行自省,反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到.健康管理,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裁判者.改变:定期回顾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列出哪些做得不好,之后逐一改善.不必贪多求快,一段时间内改善一个问题就是进步.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
设计心理学心得体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们的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是凭喜好、主观意识或随机性来决定。
例如,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恐惧、愉悦、厌恶等。
这种行为背后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制,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这些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其次,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常常是由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人的性格和情绪状态会影响其行为,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另外,心理学的学习也使我认识到人的心理活动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在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心理测试、问卷等工具来测量和评估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客观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人的心理判断和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判断时,可能会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判断错误。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认知偏差,并学习如何避免这些偏差,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最后,心理学的学习也使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受到了遗传、环境和个体努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改变环境、调整心理状态和努力学习等方式来促进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从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识,也学会了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一、书籍概述《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唐纳德·诺曼所著,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
书中涵盖了从用户行为到市场趋势,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概念。
诺曼博士的见解独到,观点新颖,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使得设计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
二、主要观点1. 情感化设计:书中提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并解释了如何利用设计元素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使用熟悉的设计元素,可以引发用户的怀旧情绪,或者通过创造惊喜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2. 用户行为:诺曼博士强调了理解用户行为的重要性。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目标用户,包括他们的需求、期望、目标和行为。
这样,设计者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3. 隐喻和符号:诺曼博士讨论了如何利用隐喻和符号来增强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使用某种特定的颜色或形状,产品可以传达出特定的品牌形象或价值观。
4. 设计的可用性:书中强调了设计的可用性。
诺曼博士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直观并且容易使用。
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以及他们在实际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 市场趋势:诺曼博士还讨论了如何理解和利用市场趋势。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
这样,他们可以创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我的感想读完《设计心理学》后,我深刻理解到心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情感化设计、用户行为、隐喻和符号等重要的设计心理学概念,而且也启发我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例如,我意识到我可以利用情感化设计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或者通过理解用户行为来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此外,诺曼博士的见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我未来的设计中。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设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_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_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
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
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
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
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第一部分,用品中的设计问题本书讲了,优秀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
首先是可视性原则,就是日常用品需要人们操作的地方必须显而易见,要给人传达正确的信息,不能让人想使用的时候找半天、研究半天才能用上,而且用品的操作方法必须符合人们的操作习惯,不能违背人体工学。
操作要简洁,不能让操作起来人头晕目眩。
当与一个产品互动时,我们要了解它能做什么、怎么工作、怎么操作的,这个就是可视性。
其次是易通性:优秀的设计是可以让人简单易懂的,因为他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操作,例如乔布斯的iphone设计,不需要说明书人们都可以轻易上手,人们看到手机里面简洁易懂的图标,以及简单便捷的操作,很快就可以熟悉怎么操作,而糟糕的设计刚好相反,它所设计的产品操作让人难以理解,而且还依赖长长的说明书,使用和操作学习显得非常麻烦,会十分影响人们使用的心情。
还有一点就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产品的预设用途,就是物品各个交互功能应当易于理解,例如人们看到按钮就知道是要按下去,要让用户产生固有习惯,无需操作说明。
而且,使用方法不能太多,功能也不能太多,不然会让用户混淆。
可是很多厂商因为想吸引更多顾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价格、外观和品牌上;使用者关心功能和操作;修理人员关心组装的方便性。
产品的各方的需求都不一样,而且相互冲突,设计人员要平衡各方的需求也不容易。
第二部分日常操作心理学采取行动的七个阶段,行动的结构:确定目标、明确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对比评估行动结果。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需要说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意图,事情的发生也随着具体情况随机而定,不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分析。
到合适的机会时,人们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
执行和评估之间的差距,当我们设定一些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让用户与验证这些操作流程是否符合当初的设想,如果符合,那么才是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
行动的七阶段分析法,让用户做到轻松确定产品的功能,需要考虑:有哪些可能的操作?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具体如何操作?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期望的状态?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所处的状态?另外,本书还提到了大脑中处理信息的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本能层次,就是一些能的生理反应,靠感知去理解失误;第二个是行为层次,就是意识到行为,但不清楚细节,以及其他掌握的完全熟练了的技能;第三个是反思层次,就是有意识的认知。
心理设计课期末总结
心理设计课期末总结作为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心理设计课对于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于实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心理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学习心理设计课程,我认识到心理学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我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了解到心理设计是一门关于人类认知与情感的学科,它致力于通过深入研究人们的思考和感受过程来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心理设计的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心理设计课,我学习了人类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解释的过程,了解了人们的注意力、记忆、情感、学习和决策等心理过程对于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在心理设计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设计原则和方法。
例如,对于用户界面的设计,我们可以采用简洁明了、易于使用和有条不紊的设计原则,以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对于广告宣传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情绪感染和品牌印象等心理设计手段,来产生积极的用户体验和推动购买行为。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用户体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如问卷调查、眼动仪测试、用户访谈等,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获取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但是,在学习心理设计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心理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方面还有些欠缺,需要进一步扩展学习,以便更好地应用心理设计原理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
其次,我在心理设计的实践能力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和锻炼。
心理设计并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际案例的拆分和分析,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心理设计的技巧。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心理设计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用户体验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其次,我将积极参与实际的心理设计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心理设计能力。
设计心理学的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的读书心得通过阅读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著的《设计心理学》这一本书。
在阅读的从中理解到。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用户能随时窥见哪些就是可取的操作方式(利用各类限制性因素);2、注意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型、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3、易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用户能搬明白操作方法;用户能够看出系统的工作状态。
将任务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1、应用领域储存于外部异界和头脑中的科学知识。
三种概念模式/心理模式:设计模型(designmodel)、用户模型(user’smodel)、系统表象。
2、简化任务的结构。
不改变任务结构,提供心理辅助手段;利用新技术,把原本看不见的部位显现出来,改善反馈机制,增强控制能力;自动化,但不改变任务的性质;改变任务的性质。
3、著重可视性,消解继续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操作方式意图与可能将的操作方式之间的关系;操作方式犯罪行为与操作方式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感官和触觉所认知至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深感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市场需求、意图和希望之间的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利用形状的相匹配或颜色命令等自然因素,人为地导致唯一相匹配关系。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设想用户企图必须搞对每一项操作方式;积极支持用户的操作方式,而不是回去压制用户在对话中做出的澄清;必须使用户辨认出差错可能将导致的负面影响,并使用户能比较难地中止错误操作;还要急于减少那些无法爆冷的操作方式的难度。
7、若无法做到以上各点,就采用标准化。
标准化:每个人只须要自学一次,就晓得如何采用所有经过标准化的物品。
有意思的: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完成初版,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产品进行了许多的预测,而且总是在现代得到了证实。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第一篇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如何影响产品设计的学科。
在阅读了关于设计心理学的书籍后,我深感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设计心理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设计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了人的需求和欲望在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期望和行为模式,以便创造出更符合人们使用习惯的产品。
例如,智能手机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沟通、娱乐和工作需求,使得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设计心理学强调了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还要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通过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令人愉悦的产品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以其简洁的设计、优雅的色彩和舒适的触感赢得了全球数亿用户的喜爱。
此外,设计心理学还关注到了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合理的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例如,许多软件产品都采用了直观的图标和简单的操作流程,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并高效地完成任务。
最后,设计心理学还强调了可持续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
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方案,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产品。
例如,特斯拉公司的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低能耗的特点成为了绿色出行的理想选择。
第二篇在阅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设计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
首先,书中提到的“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设计打交道,而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求。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设计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学问。
过去,我认为设计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形式的创造,旨在追求美观和独特。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优秀的设计远不止于此。
书中强调,设计的核心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行为和习惯。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界面,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的功能,操作流程应该直观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
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操作步骤繁琐复杂,即使它的外观再精美,也难以获得用户的青睐。
作者还提到了“可视性”原则。
这意味着产品的设计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达其功能和操作方式。
以普通的家用电器为例,按钮的标识应该明确易懂,指示灯的状态应该一目了然。
否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可能因为误操作而导致不良后果。
“反馈”也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用户执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比如,在提交一份表单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提示信息,用户可能会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担心自己的操作是否生效。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些设计原则,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些早期的电子产品,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用户在使用时遇到了诸多困难。
而对比之下,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其简洁直观的界面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赢得了全球用户的喜爱。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设计。
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有些地铁站的指示牌不够清晰,导致乘客在换乘时容易迷路;再比如,一些软件的更新,新的界面设计反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
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够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品牌,它们通过产品的设计传递出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设计心理学四册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四册读后感在设计心理学1中我也想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识着设计以重根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其次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中的记忆部分也让我感受到了人脑对于设计的重要性:知识可以同时储存在头脑和外部世界里无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
很少有场合要求知识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完整性。
如果结合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的知识,足以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会产生正确的行为。
记忆的数量比时间的影响更为重要,每一个新的内容都会降低我们记住所有以前内容的可能性。
短时记忆能力由它可以储存起来的线索的数量来决定。
在其中我读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了解到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关键,要注意竞争对手,以及在设计部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吸引客户,客户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与产品使用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最好的产品并非总能成功,可能一个出色的技术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接受。
了解产品,仅仅了解设计或技术是不够的,了解商业运作才是关键。
将良好的观察技能和优秀的设计原理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强大的工具,每个人都能使用,即使你不是专业设计人员。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也从这本书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整本书都体现了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适合于渐进式创新:它不能引发颠覆式创新。
二:作者唐纳德•诺曼,《商业周刊》把唐纳德•诺曼称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他既是一个教授,也是一个管理者•,他是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帮助其他公司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产品和服务;他还就职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南韩的韩国科学技术院。
他有很多本著作,包括《设计心理学》、《看不见的电脑》、《情感化设计》和《未来产品的设计》等。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
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
设计心理学教材个人总结
第一章1.设计心理学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
2.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学者之一的是郝伯特.A西蒙。
目前,对设计心理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学者是唐纳德.A诺曼。
3.预设用途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只要是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4.2004年,诺曼发表了第二部设计心理学著作《情感化设计》,将注意力转向了情感和情绪,他根据人脑信息加工的三种水平,将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反思水平的设计。
5.尼尔森的主要贡献在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上,媒体称他为:“网页可用性的领袖”。
6.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四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动力系统、个性心理、心理过程。
7.设计心理学史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
8.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通过人化方式将有生命的个体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移情作用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
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代表作为《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
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
10.精神分析学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或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11.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将相关的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运用于设计中以优化人与系统表现的学科。
分为物理、认知、组织人机工程学。
12.霍桑效应是以研究工人的情绪和情感,特别关注工人的情绪和作业动机以及环境气氛来提升工作绩效,提高工作效率的。
关于设计心理学总结
关于设计心理学总结20090638909设计学刘玫上荆老师的课,让我总有种脑袋不够用的感觉,想把荆老师传授的思想都记住,变成自己的,可也总是力不从心。
所以,每每想到荆老师时,总要不禁感慨道:荆院是肚子里有学问,脑袋里有思想,举止间传递文化气息的人!关于荆老师的课堂授课,我想荆老师的课件做得精炼,讲课讲得生动,但是除了讲课之外的其他思想的传授实在精彩,跟荆老师上课不仅在得到课堂上的知识,还有潜在荆老师的思想传播与人生解剖。
在课堂上,荆老师对人生百态、问题见解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与课堂上的主要课程相比,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呢?我们更愿意听到更多关于课程上荆老师独特、鲜明的讲解。
荆老师是个很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从荆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有文化上的见解时,一定要敢于同别人讲出来,同时,要主动同别人交流彼此的心得,谈着谈着,知识就是自己的了,见解就是自己的了。
关于这次作业——幸福。
荆老师要我们画出来,我在画的过程中,画着那么多张的幸福,却让我怎么也感觉不到幸福。
这可能就是体悟到了不幸福,我们才能了解到幸福的存在。
当然,幸福的概念是极不确定的,虽然人人皆欲得之,却无人能明确地、连贯地说出他所希望与企求的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眼中的幸福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富有是种幸福,有人认为健康是种幸福,有人认为学业顺利是种幸福……幸福因人而异,处在永远不会满足状况,因而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到底还缺什么,缺乏才是最重要的,不缺乏,就没有那个需要。
卡耐基说,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来得到。
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
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与人分享的幸福才是最长久的幸福。
在最后一张创作的过程中,当我们手中的“幸福”变成实体时,我们就是幸福的。
他们在你的想法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
在这件作业中,让我明白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凡是自己亲力亲为用心做好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与成功。
这期间所以的辛劳都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在自己的事情去切身努力了,所以的艰难过程都不过是我们幸福的回忆。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原则。
本书主要从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设计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本书强调了设计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化,更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设计师应该注重用户体验,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
本书介绍了设计的三个层次:功能、形式和美学。
功能是指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形式是指产品的外观和结构,美学则是指产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三个层次,使产品既实用又美观,同时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讨论设计的原则时,本书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简单性、一致性、反馈、可见性和易用性。
简单性是指设计应该尽量简化,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一致性是指产品的各个部分应该保持一致,使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使用;反馈是指设计应该及时向用户提供信息,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可见性是指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应该清晰可见,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易用性是指产品应该易于学习和使用,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和陷阱。
例如,过于复杂的设计会让用户感到困惑和沮丧;不一致的设计会降低用户的使用效率;缺乏反馈的设计会让用户不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不可见的设计会让用户无法找到他们需要的功能;不易用的设计会让用户感到挫败和失望。
因此,设计师应该避免这些错误和陷阱,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本书还探讨了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设计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作者认为,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共鸣,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设计心理学心得
设计心理学心得白驹过隙,五周的时光沿着掌心的纹脉悄悄溜走,我摊开双手检视那些留下的,发现原来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总觉得心理学玄妙而神秘,所以在学设计心理学之前我一直对这门课程抱有很大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知不觉全部课程已上完大半。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穿插很多有意思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学习积极性。
一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
设计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和应用心理学范畴。
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学和人文性。
这段时间学了四章。
分别是:一、科学的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知觉与艺术。
四、个体的行为。
这些东西很新鲜,有很多是从前未接触的东西,仿佛给我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这几章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知觉与艺术。
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最直观的就是知觉。
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物体的解释。
在过去的经验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之间,艺术家是探寻者和发现者。
诚如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那双眼睛。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呆的久了,心也不知不觉变得硬了,生活变得麻木而相似,无视身边的小美好。
通过本门课程我也在努力慢慢找回那种童心。
每天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就会活得阳光而舒坦。
之前也上过一些关于设计的课程,例如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概论等,这些课程让我对设计有了些许了解,从门缝里窥见了设计这座冰山的一个小角。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解读,也加深了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心理学复习1: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德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冯德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它和一切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因此必须找出一种能够测定直接经验的特殊实验方法。
这种实验方法就是在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中采用的内省实验法。
强调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研究方法“内省法”.实验欠缺验证性。
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2: 什么是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学科。
3: 李蔚把消费者分为了五类:<潜在消费者>:消费者具有的买点与企业的现实卖点完全对位或者部分对位,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空间的关键.<准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产生了记忆,已经进入了顾客的购买选择区,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一直没有购买。
<显在消费者>: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
只要曾经消费过企业的产品,就是企业的一个消费者。
具研究,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会直接,间接影响40个潜在消费者。
优秀设计的最高原则,就是尽量把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而避免让消费者买走不满意的产品。
<惠顾消费者>:经常购买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又三大原因:1、品牌忠诚 2、产品情 3、服务周到惠顾消费者是企业的基本消费队伍,是一个市场开拓投入最小的消费者。
根据国外的研究,留住一个常客的费用,仅是开发一个新消费者费用的七分之一。
因此企业着意培养自己的常客队伍,形成一个庞大的常客阵容。
<种子消费者>:是由常客进化而来的,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消费者的特殊消费者。
其有四个基本特征:A忠诚性 B排它性 C重复性 D传播性种子消费者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消费者的消费者,其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兴旺程度,也决定了企业的前景。
4: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生理需要:维持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衣食空气住所等需要安全需要:有秩序的环境,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保障。
社交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人们总希望与同伴及亲友保持融洽和友谊。
自尊需要:消费者有自尊心,希望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的需求。
包括独立,自由,地位,名誉,认同等。
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对发挥和满足自己潜在能力的一种需要,即一种个性化的需要,在不同的人身上,其自我实现的形式不同。
认知需要:为了适应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而对学习,认知,增长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和体力。
审美需要:对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的需求,包括装饰,点缀,旅游等。
在达到功能和质量的标准之后,产品的美观等因素将上升为主要内容。
5:什么是消费者满意度?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可由预期的效用使用后实际体验的差距来衡量:实际体验与预期一致或更好则顾客将得到满足;反之,若实际体验不如原来预期则顾客将不满意。
这样的心理比较过程长久下来,会导致顾客日后对于此一产品或服务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厌烦态度,而此态度是一种持续性的情绪化感觉,进而将影响到日后购买商品或使用服务的意愿。
<采集点>:A 理念满意(MSI):这是企业经营理念带给顾客的满意状态。
B 行为满意(BSI):它是企业全部的运行状态带给顾客的满意度。
C视听满意(VSI):可视听的外在形象。
D 产品满意(PSI):品质价位包装设计等。
<怎样实现满意>:要点:站在消费者角度去研究产品完善产品服务系统让用户参与产品的决策追求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设法留住老消费者按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
6:感性消费时代的消费态度: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者的价值选择已经不再是价廉物美,他们开始重视品牌,形象这时代消费者的满意指数是:“喜欢”与“不喜欢”.这个阶段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CI运动。
CS系统:理念识别:简称MI ,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
是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所作的总体规划和界定。
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
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行为识别:简称BI,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
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1、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 2、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视觉识别:简称VI,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
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可以通过VI设计实现,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的目的。
7: 动机的三种要素构成:A 需要的驱使B 刺激强化C 目标诱导三个特质: A 动机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B 动机不但激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行进C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其过程是看不见的。
8:动机的内隐性: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心活动过程,具有含而不露的特性,特别是心理性的购买动机有时更具内隐性。
也就是指消费者由于某种原因特将其主导动机或真正动机掩盖起来。
比如,某消费者购买礼品送人的真正动机是出于被迫无奈,但当别人问起其购买昂贵商品的目的时,却回答说自己要用。
作为营销人员,应该识别这种内隐性,根据消费者的真正购买动机,用委婉的言辞引导消费者,并进行相关的销售服务。
9:个性的宽容度与消费关系:个性的宽容度:在个性特征上,所谓宽容度是指个体在接受一个新事物时甘愿冒的风险的程度。
甘愿冒较大风险的人,称为高宽容度者:只愿意冒很小风险的人.称为低宽容度者。
这两类人在对待新产品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对消费者来说.接受一种新产品总是带有一定的风险:新产品很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也有可能完全相反。
一般来说,高宽容度者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意冒较大的风险,并承受可能的消极后果。
因此,就比较容易接受新产品,愿意进行尝试。
而低宽容度者为了减少所冒的风险,宁可放弃使用更令人满意的产品的机会,这样.只要这些产品对他们来说还过得去,他们就更多地选择已有的和比较熟悉的传统产品。
10:相关群体:所谓相关群体、指在对一个人思想、态度和信仰以影响的人群。
相关群体亦称参照群体、榜样群体。
相关群体的规模大小不等,像我们讲过的家庭、工作群体也属相关群体。
此外,学校、机关、朋友、政党等等也是相关群体。
经常往来的群体,以及他愿意模仿的别的群体、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的相关群体。
相关群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比较物和参照物,是个体心目中的规范。
相关群体对消费行为会产生具体酌影响。
11;心理防御机制:当目标无法达到而体验到挫折感时,为了减轻焦虑,求得内心平衡,会采取特殊策略,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1、文饰作用:目标没有达到而虚构出某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或者断定自己从来没有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2、退缩:退出挫折情境3、投射作用:将遭受挫折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原因或其他人的无能。
4、我向思考:完全受需要和情绪支配地想入非非,完全脱离现实,这种幻想能使个体在想象中去满足在现实未获得满足的需要。
5、认同作用:指下意识地向那些个体认为有关的人或情境“看齐”,以此来解决挫折感6、攻击:采取攻击行为以维护自尊,受挫折的消费者会联合起来抵制或控告某产品。
7、压抑:抑制那些无法或满足的需要8、退行作用:如购买不起沙发的女士让父母代购买。
12、一般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种基本类型一般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兴奋型(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优点: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热情高涨,直率豪爽,有魄力缺点:急噪、暴躁和焦躁,行事鲁莽,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产生对立情绪,生报复心理,办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又后悔,但“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在遇到不如意时,甚至会欺负无辜来发泄不满。
活泼型(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易变化,具有外倾性。
安静型(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制型):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细节,具有内倾性。
13、消费者态度转变途径:(1)转变态度的方法:A 信息传递者B 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C 不可忽视的情境因素(2)影响态度改变的个体和情感因素:A.信奉程度:B.预防注射C.参与程度:参与越高越坚定D.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E.认知结构:对劝说的改变的理解(3)外界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作用(传达者、传递渠道、传播特征)◆个体间态度的相互影响(附和--从众心理)◆团体的压力(文艺界人士重时尚与个性)◆自我认知理论(优惠购物—普通购物—重复购物)◆环境因素(预先警告、分心、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