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地理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显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地理思维
长寿中学张建国
面对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决定国家地位的新形势,中学地理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充分肯定了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但由于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和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及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理科性、知识点多、跨度大,体系庞杂(自然人文、时间空间),造成教学难度大,成为文科教学的瓶颈,文科高考成败的关键。

为此,在高中阶段,选择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就更为重要、迫切。

本文试从这方面探讨教学体会。

一、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是搞好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包括四大圈层,是由各种自然要素、人文环境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性质;而每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环境特征也是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综合决定的。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第三、时空性。

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就成为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两条主线,这就使地理学科有别与历史学科的时间主线,也有别于政治学科的逻辑思维轴线,显得不可琢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确定了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核心是全面实施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培养鲜明的地理学科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必备的地理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地理观点,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

这就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现代社会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教学方式、手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未来人才质量。

显著的学科特点赋予了地理教学鲜明的个性,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地域性,时空性,有利于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形成地理技能,完善地理素养。

二、培养地理思维是实施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核心
地理思维是指概括地反映地理事象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它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综合性(即思维范围的复杂性)。

地理学科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其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和关系是所有的自然要素、因素和一切人文素养、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故地理思维具有复杂性。

第二、时空性(即思维对象的直观性)。

地理思维总是在具体的空间地域上进行,他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相联系需要依托地图落实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判断、地理推理。

地图作为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空间的综合载体,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任何一幅地理都融合了许多知识,读懂地图的过程,就是训练直观落实分布、抽象概括原理、分析总结规律的思维发展过程,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和辐集(散)思维,并最终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第三、数理思维(思维方式的理科性)。

地理学科是文科综合中的文科学生专修课,但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理科问题,有数学的、有物理的﹑有化学的﹑有生物的,对这些问题的准确﹑熟练﹑透彻地分析和掌握无疑会有利于地理学科教学,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更为有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有关的数学计算往往成为地理教学难点,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昼夜长度﹑日界线﹑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等问题的计算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成为关键。

巴甫洛夫曾说过:“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
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

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

因此,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传授地理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必要。

三、科学对策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保证
纵观现有地理课程和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的必修、选修内容,地理学科总的包括三大知识结构块:工具地理即地图地球知识;系统地理即涉及四大圈层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成因、演变等,又分为自然、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区域地理即中国、世界地理。

知识内容不同、结构各异,教学方法也应有别,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侧重点也有差异,工具地理是解决地理入门的问题,地球经纬网的空间性,思维过程的抽象性早早地把许多地理爱好者阻挡在地理门槛之外,也使许多处在文综围城里面的迷途者找不到高考决胜的捷径,从而最终使地理成为了“学科罪人”,自然地理的深奥难懂再一次把进入门槛的羔羊困住,成为了高一年级学生难以逾越的鸿沟;人文地理虽然浅显易懂,但知识庞杂,“博大精深”,又把高二学生弄得无所适从;区域地理的大箩筐,简直鱼龙混杂,使高三学生不知所措而不得要领。

为此,高中各年级的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很重要。

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更贴近素质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

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
“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
程,切实改革当前的地理教育。

第一、高一年级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地球运动”的原理、特点、地理意义是中学地理学科
最大的难点,问题在于地球运动特征的物理学原理和地理意
义的时空思维。

前者需要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几乎为
零,如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的
关系,这些又是地理学科后续知识的前提;后者地理意义最
终是在地球经纬网中反映出来,而初中地理的学科地位,使得师生不可能把经纬网知识弄透彻,所以到这里空间思维就成了学生知识过手的困难,因此这块知识需要高三阶段强化训练。

在高一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我们长寿中学现代化的网络平台,进行动态演示,观察角度的变化来进行思维训练,同时,利
用晨昏仪的直观辅助演示,可以强化形
象记忆,加快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的速
度,例如昼夜长短的时空差异可以通过
演示得出结论:以北半球为例,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晨昏线夜摆(如
上面侧视图中晨线左摆,昏线右摆)则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北昼越长;冬半年,情况相反。


果转换为极地俯视图则利用极点、自转方向、极区极昼极
夜状况等时空信息可以相互推断,这里既反映了地理学科
知识的时空性,也强化了地理思维的时空协调统一性。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
海洋环境等四大板块。

其中,大气运动知识就涉及地理空
间问题,即水平的东西、南北和垂直的上下三维空间,对
于地球体来说,三维空间完全打破了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二维空间,由平面转到球体,由球体转到立体三维,这
6月22日 A B 6月22日 C D
一点首先在黄赤交角中,反映出平面与球体的关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的纬度差异就反映了球面立体空间,相同纬度的各地参与自转的轨迹相同,故线速度相同;在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学习中,东西南北的水平空间可以判定山脉走向,等高线数值大小,则反映地势高低、起伏大小;大气热力环流也是个立体空间思路,我们把垂直运动叫气流,而不称“风”,三圈环流的分布属球面立体空间,其近地面表现的“七带六风”则属球面水平空间;世界表层洋流分布也属球面水平空间,因此,我们可以为学生成功实现平面空间到立体空间的三维过渡与转换,在无限小的地平面则为二维水平空间,整个地球仪表面则为球面水平空间,考虑地形起伏,则形成立体三维空间,从地球出发,延伸到太空,就形成太空立体,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线的无限延伸会回到起点等等。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空间方向方位知识我们罗列如下:1、空间方向:水平方向(地图上的方向都是水平方向,即使地形图也是)和垂直方向(分垂直向上和向下)。

2、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纬度方向。

3、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度方向。

4、运动方向:河流看去向,风看来向,运动物体(飞机)有时看去向,有时看来向。

5、地平方向(仰视):北极星方向为正北,地方时正午12点的太阳方向为正南方向,日出方向大致为东方、日落方向大致为西方(东西方向与地图上的东西左右方位相反)。

6、弯曲、延伸方向:针对线形事物而言,如河流、山脉、等值线。

“人文地理”包括人类生产活动、居住活动、地域联系、环境问题等板块。

核心知识就是区位理论的有关应用尤其区位因素的分析,要从自然、人文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因此我们总结知识结构如下: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分为某类地理事物整体的分布和某个具体地理事物的位置两种。

2、区位类型:依据人类活动差异分为:农业区、工业区、城市、商业网点、交通线点。

工业方面根据区位条件的差异有煤铁复合型(资源型)、临海型、市场型、临空型的划分类型;根据主导因素的差异分出原料、市场、动力、技术、廉价劳力指向型工业。

3、区位因素:人文地理事物在特定地区兴起、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主次之分(优—主导因素、劣—限制因素,如工业污染),它常具有变化性(市场、科技、政策)和可改造性(地形、土壤、水分、光热);具体归纳两大类:⑴自然-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生物、自然资源,⑵人文类:A.经济因素-市场、原料、动力、劳力、科技、旅游,B.社会-政府政策、个人偏好、政治、文化、军事、宗教,C.环境因素-优美环境要求(硅谷)、污染限制。

4、区位条件:当地客观具备的区位因素的具体表现(有利—主要、不利—次要),不同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不同;考试中,通常问的“区位因素”,但要把条件答出来,说清楚,头脑中要想到有哪些因素及相应条件;有时题目问的是“区位优势”实质是答优势即有利的“区位条件”5、区位特征:从区位因素出发,结合区位条件归纳总结地理事物明显的与位置有关的特点。

如郊区农业(依托城市特色农业),拉萨(高原谷地宗教城市),上海(河口临海长江经济带龙头沿海经济带中端),攀枝花(资源地汇合点山城),郑州(铁路枢纽)。

6、区位分析:从区位因素主次出发全面分析区位条件,尤其是主导因素对应的有利条件,有时还看不利条件:如京九铁路由区位因素想到区位条件;在作题时可省去因素,直答条件,但头脑中应有区位因素的概念、它起条理作用。

京九铁路可表述为改善南北铁路(交通)运输紧张,激活路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维持香港长治久安(社会);先进(科技)是保证,能解决(自然)条件不利的困难。

7、区位选择:a、个人行为:主观分析区位因素:找主导因素,决定何处定点,是个别事物的区位(某工厂、农场);b、政府行为:客观评价区位条件,找有利条件,决定何种事物,是整体事物的区位(如长寿化工园区)。

注意:具体作题找工业布局时常常先分析区位因素再看区位条件,综合考虑,先找容易的工业区位,后找较难的工业区位。

在进行小城镇工业布局时要全面考察当地地形起伏,河流流向,风向,资源如矿产,经济资源如交通线,农业类型及分布。

8、区位评价:从当地区位条件的优劣出发看地理事物的合理性,注重三大效益的全面考虑。

A农业:城市近郊宜蔬菜瓜果和肉奶蛋等园艺乳畜业,而不必粮食种植业,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农药施用和开荒等要考虑生态效益。

B工业:食品业宜市区而非远郊,主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城市:从各个功能区的评价来具体分析:a商业区-宜市中心(方便购买)、交通线附近(有利批发)等,b工业区-宜河边、交通线、资源地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利润)和环境效益(污染排放的危害性要小),c行政文化区-宜交通便利环境洁净清新的开阔地,有利社会效益(方便公务员和师生往来工作学习),d城市发展前景分析:有利因素—如长寿交通发展变化推动规模扩大,不利—限制性攀枝花山地地形不利城市扩大。

9、区位分析基本原则: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即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甚至提高环境质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原则。

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

第二、高二年级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高二年级文科地理形式上是复习初中的区域地理,其实是补上初中地理的课,我国的现有课程体系中初中地理是“豆芽”,甚至有的学校完全放弃,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

空间性即地理的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因为任何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许多地理原理和规律也表现为地理分布特征、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以至有人把地理称为空间的科学。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

解决空间定位的主要思想方法有:
1.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网数据定位:
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

2.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
国家、地区、河流、湖泊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

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黄河则像个“几字”形。

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3.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明眼亮。

4.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

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5.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或地理位置。

6.掌握特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如南北半球的判断主要方法有:地球的自转方向;大洲、大洋的轮廓;东、西经度的分布判断;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极地附近的动物景观(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分布南极地区有企鹅、蓝鲸分布);臭氧空洞位置(目前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北半球风带的方向(如西风: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气温的半球分布;海路气压场的分布;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中低纬海区: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
7.依据地理原理,掌握空间结构
地理的空间结构是指多种地理事物间分布的综合特征。

如:冬夏气压场的分布大势,海水表层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合理布局等。

这里,主要是依据相应的地理原理进行分析、说明、评价。

8.掌握地理的整体性规律,建立空间联系
地理学科的原理之一是整体性,即各地理要素之间都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因此在地理事物的分布上更
表现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
律。

例如:在复习时要多思考,适当进行
整理,形成一种理性思维方法,掌握地理
事物分布的内在联系规律,就有了判断地
理事物空间分布最有效的方法。

综合性在分析、归纳、比较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方面表现最为充分,事实上,地理教与学、复习与考试就是要将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传达清楚,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自己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例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重要城市、港口、交通、贸易),课后自己阅读、复习。

其次,在课堂上,应思考三个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高三年级综合复习策略
高三年级是系统复习地理知识,训练提高地理技能,发展强化地理思维的冲刺阶段,天体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区域发展分析……等等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三大特点和地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学生思维训练到了位,加上必要的地理记忆,教学要突破地理瓶颈是完全可行的
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复习设计上。

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学习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件,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

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出世界上的某一点或线时,在其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第四步,反复看图记图,坚持每天晚上花上五分钟看一两幅图,经过量的积累,地理能力就会提高,许多问题的前因后果都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完善学生地理素养,教师的思维、能力是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师德修养,更要具有探索、创新精神和技能,善于学科研究,挖掘学科内的深层次东西,把握学科思维的本质性,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训练地理思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高分多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世界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