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备
论刘备的演讲稿范文初二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刘备。
刘备,字玄德,蜀汉的开国皇帝,被后人尊称为“蜀汉先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述刘备的一生,以及他身上的那些令人敬佩的品质。
一、出身寒微,心怀天下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父亲刘弘,曾担任过县尉。
然而,刘备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尽管出身寒微,但刘备从小就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刘备年少时,曾跟随卢植学习,后来又结交了关羽、张飞,三人情同手足,共同走上了反抗曹操的道路。
刘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天下的志向密不可分。
二、仁德为本,广结善缘刘备一生崇尚仁德,以仁为本,广结善缘。
他对待部下和百姓,总是关心备至,深受爱戴。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登门拜访。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精神。
2. 惩治贪官:刘备在担任荆州牧时,发现当地贪官污吏横行,便亲自下旨惩治,使荆州百姓安居乐业。
3. 关羽失荆州:刘备得知关羽失荆州的消息后,并没有责怪关羽,而是宽慰他,鼓励他继续努力。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的胸怀和仁爱。
三、知人善任,共图大业刘备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在用人方面,他始终坚持知人善任、量才适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将其封为军师,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2. 关羽、张飞: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共同抗击曹操,三人并肩作战,成为蜀汉的坚强支柱。
3. 黄忠、赵云:刘备在蜀汉建立后,又选拔了黄忠、赵云等一批优秀将领,共同为蜀汉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四、英勇善战,不畏强敌刘备一生英勇善战,不畏强敌。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博望坡之战:刘备率领蜀军,利用火攻,大败曹操的十万大军。
2. 夷陵之战:刘备亲自率军,与东吴周瑜展开激战,虽然最终败北,但展现了他的英勇和胆识。
刘备的性格特点介绍
刘备的性格特点介绍
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格特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草根大学生活网百科栏目提供全方位全方位的生活知识
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人格特征备受关注。
刘备性格温和、善良、谦虚、有正义感,使他成为历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
首先,刘备是一个温和的人。
他总是重视与下属和同事的和谐,从不强迫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
他总是以谦逊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品质也让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稳定。
其次,刘备是一个仁爱的人。
他一直坚信“仁者爱人”,并且以此为自己的做事准则。
他总是给予别人同情和帮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他的仁爱之心也使得他不断地吸引着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他的队伍,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刘备是个谦虚的人。
他从不以自己为中心,从不以名利为首要目标。
他始终以团队的成就为终极目标,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出发点和初心。
他的谦虚也让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总是非常谨慎和慎重,不会轻易做决定。
最后,刘备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他一直坚信正义的力量,始终追求公正和公平。
他对待敌人也从不采取残忍和报复的态度,而是遵循“仁者无敌”的原则,以柔克刚,以德服人。
他的正义感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迹和传说。
总之,刘备的性格温和、善良、谦虚,富有正义感,这使他成为历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
他的品质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论刘备的演讲稿范文赏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刘备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事迹流传千古,被后人赞誉为“仁德之君”。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刘备的一生,感受他的伟大品质和治国理念。
一、仁德为本,感召天下刘备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大志,心怀天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定的仁德信念。
1. 以德服人刘备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以德服人。
在三国时期,他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仁德为本,关爱百姓,赢得了广泛的人心。
2. 勤政爱民刘备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
他亲自下田劳作,了解民情,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3. 善待人才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使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刘备还善于听取贤臣的意见,使蜀汉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二、忠诚正直,天下归心刘备一生忠诚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1. 忠诚于国家刘备在三国时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于国家。
在曹操、孙权等势力争斗中,他始终保持中立,一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2. 忠诚于朋友刘备一生重视友情,他对待朋友忠诚正直。
在刘备失意时,关羽、张飞等兄弟不离不弃,共同患难。
在刘备成功后,他也没有忘记这些曾经的战友,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
3. 忠诚于家人刘备对家人关爱有加,他教育子女严于律己,关爱家人。
在刘备去世后,他的家人也得到了蜀汉的尊重和关爱。
三、治国理念,造福百姓刘备在位期间,提出了许多治国理念,为蜀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重视教育刘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重视培养人才,提倡“以文治国”。
在蜀汉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重视法治刘备在位期间,重视法治建设,使蜀汉社会秩序井然。
他倡导“以法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3. 重视民生刘备在位期间,关注民生,减免赋税,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刘备人物分析
二刘备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此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的结果了.因此,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换回的却是更为重要的人心.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的,而其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诚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文中还有一个片段令笔者倍受感动: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家眷杀奔曹营,有人误认为赵云是去投降曹操了,连张飞都信以为真,只有刘备坚信赵云不会降曹.事实果然未出刘备所料,赵云非但没有降曹,还救回了甘夫人、简雍和阿斗,刘备倍受感动,感激之情一时无以言表,将儿子阿斗掷于地上,言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感动得赵云这样一位万夫难当的英雄泪流满面:“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此段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刘备收买人心之举,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倒宁肯相信这是刘备当时一种真情的表露,试想一下,有谁会为了一个手下人而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掷于地上而当时刘备除此之外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赵云的感激之情正如文中有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此外,客观的说,刘备还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他清醒的认识到,论个人能力,他是不如曹操的,于是他理贤下士,到处求教于高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手下人的才能:先是重用毛遂自荐的单福即徐庶,委以军师重任,单福果然不负刘备所望,几次击败曹兵;尤其是其三顾毛庐求见并聘请诸葛亮一段,更是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本不愿出山的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真诚,终于同意辅佐刘备,并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异:当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未受到重用,这又如何说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刘备当时并不了解庞统的才能,虽然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的亲笔举荐信,但庞统更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因此并未向刘备出示这封信.即使是当初聘请诸葛亮,也是先通过徐庶的推荐,而后又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一番分析,认为诸葛亮的见解确实高明,才决定聘请诸葛亮的.更何况当刘备对庞统的才能有所了解后,立即对庞也委以军师的重任.可见刘备也是有相当的主见的.有人认为刘备爱哭是软弱的表现,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试想,刘备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作战成就一番伟业,没有刚强的性格能做到吗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表现刘备的英勇刚强之处:一、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和关羽合力也仅与吕布战了个平手,这时刘备出马,兄弟三人合力终于战胜了吕布,作者在描述此战的长诗中有:“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这样一句;而在京剧小宴中吕布的唱腔中也有:“刘玄德舞双剑浑如天神降”这样的评价,这都体现了刘备英雄的一面;二、赤壁之战时,周瑜言道:“刘备乃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可见周瑜将刘备与曹操并列为东吴的两大威胁,而眼前的是曹操,长远的则为刘备,因此想假借刘备过江议事之机欲加害刘备.而刘备明知此行有险,但出于全局考虑,依然应邀赴约,但同时他带上关羽同往,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当诸葛亮听说刘备过江时都吃了一惊,慌忙前去察看,发现关羽在旁护驾时,方才长出一口气.在关羽的威慑下,周瑜始终未敢轻动.这段文字表现了刘备的胆识及处事的周密.而最能体现刘备雄才大略的描写莫过于“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了:曹操见树上结满青梅,便请刘备来到小亭来品梅饮酒,借机试探刘备,在席间曹操请刘备试举天下英雄,刘备举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皆被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曹操认为:“今天下英雄,惟刘使君与操耳.”要知道曹操是非常善于识人的,以曹操当时的地位、能力,尚把刘备与自己并列,可见刘备确非等闲之辈.当时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禁落地,此时恰巧天空打了一个惊雷,刘备从容地拾起匙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言:“丈夫亦畏雷乎”刘备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巧妙地把自己惊慌的神情掩视过去了.同时给了曹操一个假象,使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胆怯懦弱的人,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为自己以后逃离虎穴创造了先决条件.这段文字不仅通过曹操之口表现了刘备的雄心壮志,更直接地表现了刘备的机敏.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应验了曹操的预言,刘备果真成了曹操欲统一天下的最强劲的对手.写到这,有人不禁要问:“刘备本身有这么多优点,而且论谋士,得一而安天下的卧龙凤雏即诸葛亮和庞统都在其帐下为其出谋划策;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及魏延等,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论兵力,占据西川时的刘备要强过孙权,而与曹操不相上下,为什么他没有统一天下呢”这正是笔者下面将要提到的刘备的缺点:笔者前面曾言,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但成语“过犹不及”正是刘备致命的弱点.作为一个普通人,重情重义是优点;但作为一个领导人,过分的看重情义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且看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刘备帮助陶谦保住了徐州,于是陶谦想将徐州交付与刘备,但刘备却坚辞不受,直到第三次陶谦临终前再次托付,刘备方才领受.其实前两次陶谦的托付也是十分挚诚的,如果刘备在陶谦第一次托付时就接受,以徐州为自己的根据地来发展,想来会在以后的斗争中主动得多.虽然最终刘备接受了徐州,但也错过了治理的最佳时期.他之所以迟迟不受,无碍乎一个“义”字,其实,他这是对“义”字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争夺天下之人,应该妥善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必要时就应该舍小义而取大利,刘备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片段二:刘备暂居刘表处,刘表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诸葛亮以眼神示意刘备接受,而刘备出于感情用事未与答应.后来蔡氏姐弟违背刘表临终前欲将荆州传于长子刘琦之意,私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刘琦派伊籍去找刘备商量对策,伊籍建议刘备以吊丧为名智取荆州,诸葛亮也认为此计甚妙,而刘备认为此乃不义之举,不肯听从.这再次表现了刘备对“义”字理解的狭隘性:首先,蔡氏姐弟私改刘表遗嘱,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此为不忠,刘备伐之此乃代兄讨逆,这才是大义之举;何况,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完全可以把荆州交与长子刘琦,要知道,刘琦是与刘备同心的,而且刘琦自身又缺乏主见,必会对刘备言听计从,从而使刘备掌握荆州的实权,这既不违背忠义之道,又得以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刘备偏偏目光短浅,放弃了这一良机.要知道,当时荆襄九郡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兵精粮足,拥有“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七千余只”蔡瑁语,如此雄厚之实力,已大大超过了只有三万水军的东吴.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这其中荆州的降兵就超过了三分之一,而这部分军队又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如果刘备当时掌握了荆州,甚至不与东吴联合,就有击败曹操的可能,而且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大好良机被其放弃,造成了后来处处被动的形势.若非后来孙刘联盟,集周瑜、诸葛亮及庞统等数位高人之合力,加之曹操自身用兵出现失误,恐怕当时天下就被曹操统一了.由此足见感情用事这弊端.写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刘备最重大的失误,即为给关羽报仇而兴兵东吴,引发历史上着名的彝陵之战.其实,刘备在此之前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庞统命丧西川后,他派关平送信给荆州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前来救援.信中虽未明言让谁驻守荆州,但由于是派关平送信,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来守荆州.按诸葛亮的本意是想派赵云来把守荆州,因为赵云能屈能伸,他能充分实施诸葛亮“南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思想.而关羽虽有帅才,但他性骄气傲的性格使其不屑于与东吴联盟.最终诸葛亮顺从了刘备的意愿,留关羽把守荆州,但他始终不放心.果不出诸葛亮所料,荆州落入东吴之手.此举打乱了诸葛亮先前之计划,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西川,以西川为根据地北拒曹魏,而荆州作为西川的门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备牵制东吴,更重要的是将来北伐曹魏时与西川两路同时进兵,使曹魏首尾难顾.而荆州一失,诸葛亮的这一计划便无法实施,但这时如果不攻打东吴,尚有补救的措施.但刘备一意孤行,不听他人良言相劝,执意挥兵南下,先是张飞、黄忠丧命,后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致使七十万大军化为乌有,全系刘备一人之过.这一战使蜀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了,只能居于西川这弹丸之地苟延残喘.孙子兵法中指出,在作战中只要遵循五点即可百战百胜,为“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识众寡之道者;以虞待不虞者;上下同欲者;将能而君不能御者.”而这五条刘备可以说一条都没有做到,因此他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有人通过这件事认为刘备并不充分信任诸葛亮,笔者认为此言有些偏颇.要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只是人都有弱点,刘备的弱点便是感情用事,一旦涉及到这方面,他往往不能用理智加以克服.彝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同时向诸葛亮深深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其情其景感人至深,正所谓“人这将死,其言也善.”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仁人君子,但缺乏一个政治家所必须的理智和冷静三国演义人物分析篇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之刘备刘备爱惜人才,尤其对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为他敬重诸葛亮,听从没有被张飞关羽劝说,才发生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大胜仗----博望坡之战.狠狠的打击了曹操80万大军南下的锐气80万节选于三国演义,具体三国志上如何说,本人不知.之后,他对张飞说到:“我将诸葛亮视为老师”大概意思是这样.后来,他几乎将兵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后来的哭借荆州,征讨两川,直到最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的着名的六出祁山,并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几乎一一重用.但是,历史上,刘备也是一个十分奸诈的人:他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之时,自己却一曹操讨伐徐州的名义,带着关羽,张飞来到徐州来救援陶膁.等曹操因为自己的大本营濮阳被袭,自己退兵时,刘备按理来说应速速赶回公孙瓒身旁帮助他对抗袁绍,可是他并没有回去,只是把赵云打发回去后,自己温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让徐州后病逝,刘备当上徐州太守.但是在这时候,公孙瓒几乎被袁绍要消灭掉了.而刘备却也没有只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孙瓒,而当初就是公孙瓒保荐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而此时刘备已经把这个完全忘记了.还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我们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荆州这个最肥沃的地区.当初,周瑜派重兵攻打这里,经过着名的彝陵之战等一系列悲壮战役,将曹操打出了荆州地区,可适当周瑜率军来到荆州城下时,城门紧闭,,当先锋周泰叫门时,城门上旌旗竖起,原来刘备陈曹吴交战之时,听从诸葛亮之计,将荆州三郡拿下.这时,吴侯孙权派鲁肃来讨要荆州,但是刘备见面就哭,一句话也不说,从而鲁肃同意带刘备夺下东川时归还.但是当刘备夺下东川时,吴侯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前来讨要,刘备假惺惺的说马上奉还,写好书信给镇守荆州的关羽,但是关羽坚持不给,甚至要杀诸葛瑾,于是诸葛瑾狼狈逃回,刘备说等我攻下西川,派关羽镇守那里,必当奉还.但是当他攻打下西川,鲁肃前来讨要时,他又哭着不给,于是没有办法.以致到最后东吴伐荆州,败走麦城.而且,刘备的有些人才也是哭来的,我们可以文举孔明,武举子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与它讨论了天下之事,但刘备欲请诸葛亮出山之时,诸葛亮以“自是乡野闲人,懒散惯了,不愿理会朝政”推托,可是刘备当场就泪沾湿袍,痛哭流涕道:“先生若不出山,东汉江山如何是好天下百姓如何是好”感动了刘备,于是便出山辅佐刘备.刘备爱才不惜才:例如在刘备准备出兵伐吴之时,诸葛亮也劝说过:“当务之急乃北伐曹贼,恢复汉室.情义之事,可以推后”但刘备不听,坚持要起全国之兵,消灭吴国,以祭关羽在天之灵.于是就出现了火烧连营700里,病死在白帝城的惨剧.话说刘备,并不是一个好人,但也并不是一个枭雄:他的好总结为一字一句:“仁”可以举刘璋为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说明了他的本质.刘备的阴暗一面:骗术太多:骗荆州,骗袁绍,骗曹操等.其实历史上的刘备,那真的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若非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一定可以扫平寰宇,一统山河.阮步兵有句话“时无英雄,遂教竖子成名”,“竖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但刘备的时代,“英雄”却似乎走俏得很,苏东坡的千古风流人物好象都挤到三国的赤壁战场上了,虽然范仲淹笑话他们说“费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但范公显然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那个乱石穿空的年代,最终能够壁立千仞无非曹刘与孙仲谋三人.说起来,孙权其实是个后辈,而曹刘并称,事实上也确实有相通之处,黄巾寇起,曹刘俱能乘势而起;平吕布后,这两人惺惺相惜,同乘同座;以及后来的火烧赤壁与火烧连营,失败的命运都如此相似.但是,刘备比之曹操以及最终战胜自己的孙权,毕竟更胜一筹: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养子,早已进入东汉外戚.宦官的顶级权利阶层,因此曹操与袁绍一样,出身公卿,少时便能彼此交好,引为援就;孙权则世为江东富豪,父亲孙坚以勇御众,饶有郡产,史书明言孙权是“承父兄之基业”;而刘备不然,他虽托名汉室宗亲,实则渺远难追,祖父和父亲虽做过县官之类小官,到刘备时却跌落到了最惨淡处,所以只能和母亲织席贩履来糊口.事实上当时人对刘备的“汉室宗亲”是嗤之以鼻的,难保历史上就没有人如江东陆绩那般诘难诸葛亮,说“汉室宗亲”云云谁知道是真是假但刘备竟能以如此卑微的出身,取得与曹孙抗鼎的局面,实在不简单.而刘备的成功,足以被万世景仰,因此虽然由于晋朝因承魏而兴,故陈寿等奉魏为正朔,后代很多史家却表达了不同观念,如习凿齿、朱熹、肃常、郝经等人,均以蜀汉为正统;三国演义等文学着作,更是拼命抑曹尊刘,虽然在客观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胜过了曹操,怪不得曹操如此看好他刘备的过人之处,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起兵不仅仅是投机,也实在是有清平宇内之志.黄巾之乱,兼以瘟疫横行,全中国的人口剧减,“十裁一二在”,不过才六、七百万,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点都不夸张.刘备称帝时,蜀国统共才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国家当此危难,如司马徽那样的好好先生、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者比比皆是,连诸葛亮都不愿轻出茅庐,而刘备卒能以天下为念,崛起于寻常巷陌,以绵薄之力捐助国家,正是大好男儿所当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虽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将不利于汉室,于是看轻个人的名声安危,接受密诏,然后又毅然与曹操决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遗余力进攻曹操,誓要“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因此,千古以来,尤其是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墨客,讴歌刘备的诗篇并不少于曹操,着名的如吕温刘郎浦:“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等等,刘备不仅是个英雄形象,且被称作“刘郎”,其英雄的翩翩仪表,可与“周郎”同证.其雄心壮志,甚至也非刘邦“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其次,刘备重视“人”的观念,保人意识强烈,用人水平高超,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从他撤离荆州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三国演义着重写道了百姓对他的追随,三国志也载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而实际上,追随他的又何止百姓.资治通鉴说到,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士子如云一般追随刘备.刘表治下的荆州,不仅相对太平繁荣,而且由于刘表本人为清流的缘故,吸纳了大量的名士,而因刘表志大才疏,这些人大多暗恋刘备,即便是刘表本人,也对刘备推心置腹.其他如公孙瓒、袁绍、曹操、吕布等,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却也对刘备趋之若骛,比如吕布,明明利欲熏心袭击了刘备,却不忍心伤害刘备的家小,且最终又接纳了刘备,要换了是曹操,只怕早被剁成肉酱了.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无法抵挡.刘备善待士卒,在入主西川之前,刘备没有一寸土地,却始终有相当实力的军队没有离散,这是他凝聚力的表现;张世平、苏双等“见而异之”,马上就能“多与之金财”用来“合徒众”,而陶谦与刘备接触未久,便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徐州也”,都可见其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早年遇刺客,刺客竟然不忍刺,并“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刘琮束手,刘备“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可见其震慑力和吸引力;刘备逃出荆州,百姓扶老带幼跟随,可见其政治魅力,这是对曹操的战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民心向背;刘备入川,刘璋旧臣不计前嫌一概录用,可见其胸襟广大……以上罗列这么一大堆,无不是刘备的好,试问曹操、孙权得到这么多赞誉吗.而他在用人方面,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连诸葛亮都大有不如,此处不再赘述.再次,刘备有大才.当时称其为“枭雄”,其才华表现在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眼光.乘势而起便是有眼光的表现,后来不断骚扰曹操后方,令操如芒刺在背,更是表现了远远超过袁绍和刘表的见识,当时也只有曹操等少数几人才能意识到他的能量.另外,在具体的战役中,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三国志明言其“善用兵”,在结识诸葛亮前,已经身经百战,并在征战中不断地壮大着自己,拥甲一直在数万以上,是各诸侯争相拉拢的对象.且诛车胄、杀蔡阳、烧博望、战赤壁、征四郡、收西川、取汉中……这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胜仗,比如取汉中,战局一直按照刘备的预谋进行,兹录于下:“二十四年春,自。
刘备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刘备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义。
以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和情节:
性格特点
1. 仁爱:刘备心系天下百姓,从不忘记自己的初衷并努力实现。
他待人宽厚,不计较得失,与人为善,慷慨解囊。
2. 谦虚:在投身天下大势之前,刘备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书生,
但是他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不断努力自学,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3. 能屈能伸:刘备有时候会有些过于纠结于自己的身份地位,
但是面对民生大事,他能够顺应大势,发扬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
并主动去向大家请教意见。
4. 恪守信义:刘备认为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因此
他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也不借机欺骗他人。
主要情节
1. 三顾茅庐:为了招揽到诸葛亮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刘备三
次前往草庐拜访,并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被他的清高才华打动,最终达成了合作。
2. 刘备得到三位义兄并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张飞、关羽
和赵云是刘备的三位义兄,他们一起为国家民族大业而奋斗,扩充
刘备的势力范围,并对抗曹操的势力。
3. 刘备入川: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谏言,投向了西南地区并与刘
璋合作,从而成功进军川中,并与孙权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曹操的
势力。
刘备是一个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险阻
和挫折,但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刘备,历史上备受人们景仰的伟大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仁义之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特色。
刘备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他的领导理念与政治决策的主要准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刘备的仁义之道。
一、仁者爱人,刘备的仁慈之心刘备以仁者爱人为志向,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怀和慈悲。
他在选择部下时并非看重身份背景和资历,而是注重人格品质和能力。
刘备视士兵如子,对待属下和百姓始终保持宽厚待人的态度。
他常常通过赏赐、奖励和医疗救助来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善意。
二、义者行为,刘备的正直与忠诚刘备以义者行为为底线,他坚守诚实、正直和信义的原则。
他在政治决策和待人处事中从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刘备从来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始终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对外承诺必信守,对内自律严谨。
他与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始终保持忠诚和信任,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
三、道义化教育,刘备的仁义之道的传承刘备在治国过程中注重道义教育与文化传承,他派遣学者、文人学习儒家经典,培养社会各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他致力于改革土地制度,提倡农耕文化,鼓励人民务农兴业。
刘备积极成立学院与学校,培养人才,传承儒家礼仪和道德伦理,使社会风气更加正庄,并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时刻坚守着自己的仁义之道,无论是从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的慈爱关怀,还是他对正直和忠诚的坚持,以及他传承道义、培养人才的努力,都体现了刘备仁义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总之,刘备的仁义之道是其伟大领导者的标志。
他以仁慈、正直以及教育文化的传承为准则,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他的仁义之道不仅在历史中闪耀光芒,也为我们今天仍然提供了深思和启示。
刘备的仁德之道
刘备的仁德之道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称赞的伟大领袖之一。
刘备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仁德之道,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成为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本文将重点探讨刘备的仁德之道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刘备的仁德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待人宽容慈爱刘备以待人宽容包容的态度示人,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敌人,都以慈爱之心对待。
在他与关羽和张飞的结义时,他始终保持兄弟之间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在对待敌人时,他曾经放过了多位降将,并以慈悲之心为他们提供了安全的归宿。
这种宽容慈爱的态度赢得了刘备朋友和敌人的敬佩,也使他成为古代中国仁德之道的典范。
二、以诚待人刘备以诚待人,始终坚守着诚实、守信的原则。
他以高尚的品德获得了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当他和刘表、刘璋等势力争夺天下时,他始终保持诚实正直的态度,不轻易言而无信,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支持。
他不善于用诡计,相反,他以真诚和真心相待的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三、关心百姓,修治国家刘备以百姓为重,深知国家的兴旺离不开人民的忠诚和支持。
他注重百姓的生活和福祉,秉持着公平、正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解决百姓的问题。
他大力兴修水利,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刘备在治国过程中注重德政,以仁德的方式处理政务,超越了个人权力和私利,展示了一个君主应有的高尚品质。
刘备的仁德之道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刘备的仁德之道树立了中国古代君主道德的典范。
他的高尚品德和伟大胸襟成为后来君主们学习的对象,例如唐代的李世民,他以刘备为楷模,用仁德之道治理国家,创造了唐朝的辉煌。
其次,刘备的仁德之道对后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仁德一直被视为高尚的美德,而刘备则成为了仁德之道的标志。
他的仁德精神激励着后人对待他人的宽容和关爱,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刘备的仁德之道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备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性格特点刘备,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的出生、成长背景及生平事迹,为人们了解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基础。
刘备年少孤儿,品行端庄,富有仁爱之心,做事稳重,虚心好学,是一位正直、勇敢、博学多才的人。
刘备与张飞、关羽相识后,组成了“桃园三结义”,并一同投身于义军抗曹的事业中。
这一时期,刘备表现出了志士仁人的英姿。
他联合各方力量,秉持“兴义利民,安定天下”的思想,旨在实现救国救民、惩恶扶弱的宏伟愿望。
刘备在与曹操等敌人的战斗中,展示出了不畏强权、敢于担当、善于谋划、灵活变通的军事策略。
他能够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智谋和勇气,打破敌军篡夺领土的阴谋,使得蜀汉立国成为现实。
刘备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他善于明辨是非,慷慨解囊,推崇公正、忠诚、谦虚、刚毅、明智等品质,以人才为本,不拘一格地广纳奇才。
他首先舍弃私人成见,委任法正、诸葛亮等贤才,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勇将护佑左右,领导蜀汉建设,实现了千秋永矢、名垂青史的治国功业。
他待人和蔼,不歧视平民百姓,不轻易发怒,注重道德、仁慈和慷慨的品质,为历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之一。
另外,刘备性格上的变化也是有的。
在刘备一生中,他在志向、人生历程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进步和变化。
年轻时,刘备以修身齐家、行仁义之为目标,当他成为了领袖、占领地盘后,他的目标趋向于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哪一阶段,无论是其所出发的初衷是什么,他都敬重道德准则、受人爱戴,以至于深得众人信任和敬佩。
年轻时,他急于求成,缺乏足够的思考,但是后来经过了许多考验,他逐渐从中获益,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总的来说,刘备性格上独具特点,他富有人文主义精神,注重道德,持有立志不渝、为民尚贤的人生信仰。
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才能,能跨越阶级差异赢得大众信任。
在治理山区和平原,他在尊重基层干部、保护百姓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照顾到地区统一、各族群众和文化、经济交流这方面。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将晋唐时期中国民众阶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历史观体现出来。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立场突出,以刘备为正面角色颂扬其为“仁君”,刘备的言行举止中都渗透着“仁义”。
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劉备形象是多面性的,《三国志》中大量有关刘备的素材经过删减之后,使得刘备的正面化形象更为突出,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需求。
刘备本是“枭雄”,在《三国演义》被塑造为“仁君”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突出刘备是一个备受民众爱戴的仁君,“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
当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的时候,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
这里的百姓也说,我们愿意随着去,死也是无憾的。
罗贯中这样描绘就是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
在《三国演义》的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
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到曹操这边来。
刘备是满心的不舍。
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
对此,刘备拒绝了,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
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不可以这么做。
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
罗贯中用孙乾的谏言将刘备的仁德形象衬托出来。
二、《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的整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义”。
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就将“义”突出出来。
刘备是皇叔,帝王血统,身份尊贵,但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更为有情有义,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看得非常重要。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表现了刘备对兄弟的情义是非常看重的。
刘备三国时期的仁德之主
刘备三国时期的仁德之主刘备,又称刘玄德,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刘备被称为“仁德之主”,他以其宽恕和仁爱的品质闻名于世,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本文将介绍刘备在三国时期的仁德之举,展示他为人君者的高尚品质。
一、宽仁恩爱刘备对待手下将士以及广大百姓都表现出了宽仁恩爱的态度。
他深知百姓苦不堪言,在治理地方时极力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耕生产,保障人民的生活。
他还大力发展教育,提倡文化,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刘备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包容不同声音,减少纷争与矛盾,使人民安居乐业。
二、关怀士卒刘备始终把士卒视为自己的家人,对待他们十分关怀。
他与将士们亲如兄弟,经常亲自慰勉和安抚他们的情绪。
在战争时期,他总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与士兵们共同战斗。
他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立功表现的机会,并对立下战功的将士们予以嘉奖和提拔。
三、待人宽厚刘备不仅关心和呵护自己的家人和士卒,对待朋友和敌人也表现出宽厚之态。
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敌人,刘备始终保持礼貌和善意,以自己的真诚和宽容感化他人,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信任。
他善良待人,深受百姓和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其他势力的拥护。
四、崇德向善刘备在个人修养方面也十分注重崇德向善。
他常常自省和反思,勉励自己修身养性,力行仁爱之道。
他倡导尊师重道,尊敬长者,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榜样。
总结: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仁德之主,通过宽仁恩爱、关怀士卒、待人宽厚和崇德向善等方面的举措,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他的善行和仁德影响了后世,让我们见证了他的卓越人格和价值观。
刘备的光辉形象不仅在三国演义中流传千古,也成为我们时代各行各业的楷模。
他的仁德之名将一直被后世传颂,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作为中国历史上仁爱之主的代表,刘备为我们提供了崇高的榜样和启迪,引领着人们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册府元龙《刘备》- 陈寿《三国志》。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
刘备人物性格特点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刘备人物性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
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关系艺术价值的问题。
一、明君枭雄,一人两面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
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补充道:“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因此“众多归焉”。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对刘备的评语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延续了这种。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刘备的君臣、父子之义;刘备对贤士的礼待;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一、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在刘备的形象塑造中,一个完美君主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小到宽以待人,大到施以仁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对天下,对百姓的仁义表达在战争发生时对百姓的态度。
曹操攻打刘备时,刘备没有单独带着部属私下逃亡,心中惦记的依旧是全城百姓。
虽然老弱妇孺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个负担,但刘备并没有舍弃,而是先救百姓及后方的各官家眷。
小说中对“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
闻者莫不痛哭。
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
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说将刘备爱民的形象提升到了最高点。
刘备看到百姓因自己而受苦的场景悲哀到想要投江自尽,反观曹操接收荆州城后赶尽杀绝、残害百姓的无耻行径,两相比照更凸显出了刘备对百姓仁德宽厚的仁君形象。
小说中,刘备在徐州第一次接受了战败的吕布。
刘备虽然知道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但也知道他是走投无路,只能投降于自己。
尽管刘备深知收留吕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但出于对吕布的仁慈和怜悯,他还是收留了吕布。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时,曹操又制定了一个计划,要迫使刘备进攻袁术。
刘备把徐州托付给张飞,并明确指示张飞不要喝酒,不要打骂军士,而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摘要】刘备军事才能不及孙权,更不及曹操;计谋与此二人更不能同日而语。
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刘备起自微贱,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而借乱世而成英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著的追求而成就霸业。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的历史故事,艺术的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之间90余年的历史。
作者以刘姓为正统,违反了《三国志》“帝魏寇蜀”的历史真实,而通篇小说是通过“尊刘抑曹”来体现出尊善抑恶的本质。
通篇以蜀汉为中心,小说反映出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计争,通篇竭力吹捧刘备。
客观的反映出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刘备的仁义刘备中仁义这个典型在当时是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恰好和背负着“奸臣”、“歼贼”形成对比,就更能显示出刘备之“仁义”。
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抗衡,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因为他凭借着“仁义”之心去赢得了“人和”。
(一)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情,为后世学习和效仿,成为一个范本。
自结义后,始终都是以义为先。
关张二人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后来他们三人实际上是兄弟,名义上是君臣。
刘备曾说:兄弟入手足,女人如衣服。
我们不管刘备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这话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也确有其事。
从日后也可看出,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以后,刘备未得此噩耗时,做了一梦,梦见二弟关羽哭泣相告,愿兄起兵,为他报仇。
《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一会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后来得到这一死讯,刘备先是先杀了不肯发兵的孟达和刘封,而后就大兵攻吴,被陆逊所败,退守白帝城。
刘封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始终有儿子的名分,而刘封都被他杀了,对此,不难看出他对兄弟的情义。
连平时最听诸葛亮的话的刘备,而这次却一意孤行,誓为兄弟报仇,最后为吴所败,七十多万大军被陆逊一把火就给烧了,从此蜀就成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了,刘备白帝城拖孤,也随兄弟而去了,由此可见他对兄弟之情之深。
三国演义之刘备关羽和张飞解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关羽和张飞解析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三位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三人组合之一,也被誉为“刘张关联盟”。
他们的形象鲜明,个性迥异,而且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他们的特点和贡献进行解析。
一、刘备——仁德之主刘备被描述成一个仁德之主,他是刘家宗族的后代,也是汉室宗亲。
他一直秉持着仁义和道德的原则,深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刘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对待部下很宽容,让人们愿意跟随他。
他注重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待贤才,如草船借箭中,他用草木之心待待张杰,从而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刘备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统治者。
面对各路英雄豪杰的纷争,刘备能够识别并吸纳有才干的人才,如刘备发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并将其招为顾问,从而使得刘备能够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他通过结交关羽和张飞,建立了稳固的联盟关系,三人共同助力刘备成功建立了蜀国,奠定了他对抗曹操的基础。
二、关羽——武艺之神关羽被描绘成一个忠诚勇敢、武艺高强的将领。
他有着深厚的军事才能,善于用兵。
关羽对刘备抱以忠诚之心,甘愿为其效力。
他以武艺之神的称号享誉当世,在许多战役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
而且他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和威望,不仅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也是其他大将的尊敬对象。
关羽的忠诚和正直也是他的重要特点。
他曾经在曹操囚禁刘备的时候出使曹营,但因为不愿背叛刘备,拒绝了曹操的高官厚禄。
他寡言少语,但言出必行,尽管与刘备有时产生意见分歧,但始终保持了内心的坚定忠诚。
他最终殒命于麦城,被曹操所斩,展现了忠诚不渝的精神。
三、张飞——猛将之虎张飞被描述为一个粗犷豪放、嗓门嘹亮的猛将之虎。
他是刘备的义弟,一直在向往着英雄的生活。
张飞非常勇猛,披坚执锐,战斗力十分强大。
在赤壁之战中,他率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大军,展现出了他的战斗本领。
张飞也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他直言不讳,敢于当面批评刘备的决策。
他的性格使得他与关羽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经常与关羽发生争执,但他们之间的纽带是刘备,他们共同为刘备而战。
三国演义之刘备分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分析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被誉为仁义之主,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
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智勇才略以及其在历史背景下的作用。
一、刘备的性格特点刘备具有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他以仁爱之心待人,时刻以民众福祉为念。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善于激励他们,并且坚定地信守诺言,以示诚信。
同时,他对待敌人也保持了一定的善意和宽宏大量的态度。
这种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得以凝聚力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刘备的智勇才略刘备具备出众的智勇才略,他以智取大将之名。
他深谙兵法,懂得善于伺机而动,对战局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刘备的谋略和智勇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抉择和决断,出人意表地取得战局的胜利。
他以智取荆州、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策略见长,令人叹为观止。
三、刘备在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刘备在三国乱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仁义之心,一度成为中国民众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他通过联合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系列贤才,建立了蜀汉政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在政治上极力推动士人向政府逐步崛起,加强国家治理。
同时,他展现出对待敌对势力的和平主义一面,不断尝试和平疏导,以避免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他的种种作为为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备以其宽厚仁义的性格特点,智勇才略以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作用,使得他成为三国演义中值得赞叹的英雄形象。
他的故事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具有学习价值,也承载了人们对于仁爱和正义的向往。
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座精神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刘备
人物更是“贤”“恶”有别,“忠”“奸”分明,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刘备更是一位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形象,他是集“仁”、“义”于一身的贤明君主。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因人而异。
《三国志》:“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①失侯,因家焉。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预示了先主刘备是汉室正统。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而瓒深与先主相友。
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②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③,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复去官。
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
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先主少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各州郡纷纷组织义兵,先主率领其部属跟从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督邮因公事到县里来,先主上门求见,遭到拒绝,先主闯入,将他捆起,责打了二百杖,将自己的印绶解下系在他脖子上,又将他绑在挂马桩上,然后弃官逃走。
不久,大将军何进派都尉毋丘毅到丹杨招兵,先主与他同行,到下邳后遇上黄巾起义军,先主奋力作战,立下军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
不久离任。
后来又担任高唐县尉,升为县令。
高唐被盗贼攻破后,先主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表举荐他为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同抗击冀州牧袁绍,因多次立下战功,朝廷让他代理平原县令,后又兼任平原国相。
本郡人刘平一向轻视先主,以受他管辖为羞耻,派刺客行刺他,刺客不忍下手,将此事通报先主,然后离去。
先主得人心到这个程度。
刘备处处深得民心,爱民如子,是典型的明君形象。
《蜀书·先主传》中记载“督邮以公事到县,求谒不近,直入缚督邮,杖二百”,作者巧妙的人物塑造使刘备的形象更加符合贤明宽厚的一面。
“刘玄德携民渡江”时,刘备被曹操所击败,一路退却,刘备率领三千军马不忍抛弃百姓轻装前进。
新野和樊城两县的百姓一路跟随刘备,“扶老携幼,将男带女,
滚滚渡江”,“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正是有百姓跟随,前进缓慢才被曹军追上。
但刘备却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三国志》: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
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
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
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先主遂领徐州。
体现了刘备博取仁义忠厚之名、收买民心的良苦用心。
刘备作为群雄割据中逐渐发张壮大的一方,很好的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由于他的宽厚仁义,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仍是爱民如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明君。
先主刘备之所以在烽烟四起的诸侯混战中逐渐强大,更离不开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善于用“情”来打动人,笼络人心,使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心甘情愿为他效忠。
“三顾茅庐”用情打动了诸葛亮,以致刘备去世后,他还忠心耿耿,平番帮,出祁山,直至逝卧沙场。
刘备善于用情来打动人,巩固了他的领导地位。
在他和赵云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刘备和曹操交战兵败,赵云不顾个人安危,“单骑救主”,在百万曹军中往来冲突,视死如归,终于杀出重围,救出了幼主阿斗。
当见刘备时,怀中的幼主阿斗不见动静,解开铠甲看时,阿斗正在熟睡中。
赵云高兴的说“幸得公子无恙”。
刘备接过阿斗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上抱起阿斗,涕拜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摔孩子这一情节,生动的刻画出刘备用“情”来巩固他和赵云的关系,使赵云一心一意为刘备出生入死,而且“死而无憾”。
正是刘备巧妙地抓住了赵云的心理,刘备对阿斗的一摔,恰恰起到了“情”的效果。
他既是摔给赵云看的,也是摔给周围的人看,他手下的爱将比他的孩子还重要,他要大家明白,他是一个贤明君主。
而另一方面,他用“义”取得了英雄义士的信任,也用“义”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张飞醉酒失徐州”就是一例子:张飞因醉酒打了曹豹,曹豹怀恨在心,引吕布里应外合,夜袭徐州,由于张飞喝酒误事,醉酒不能接战,也顾不得刘备的妻小,冲出重围。
刘备见到由于关羽责问他,张飞拔剑欲自刎,被刘备拦下。
他说兄弟情义重于徐州城和他的妻小。
这对于性格直爽、心性淳朴的张飞来说,这种“义”的做法,无疑更加深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也更取得了周围众人的信任。
刘备的做法,这里面固然有为了自己的霸业善于谋权的一面,但“义”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则刘备知人善用有方。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足智多谋,善于指挥军队作战,在战争中往往显示出高人一筹的能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把诸葛亮这个在民间不为权宦所重视的卧龙请了出来,并且放手使用,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他,使诸葛亮成为了名垂千古的贤臣良相。
刘备武功不及关、张、赵云,才智和诸葛亮比较起来更难望其项背,但是他知人善任用人有方,挖掘他们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质放手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重用了“布衣”出身的诸葛亮,才使自己成就了霸业,在诸侯争雄中形成三国鼎力的一方。
这几方面突出表现了刘备的领导才能。
刘备之所以在烽烟四起的诸侯混战中逐渐强大,更离不开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正是由于他善于领导和团结手下的文臣武将,人尽其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甘愿马革裹尸血撒疆场,这其中无疑离不开刘备的领导才能。
在《三国演义》这长篇小说中,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性格残忍、阴险毒辣、奸诈无比,
又善于谋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军事才能的“奸雄”形象,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的背后,是一副厚颜无耻、卑鄙恶劣的嘴脸。
小说中塑造的曹操这一形象与刘备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具有“拥刘贬曹”倾向。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穷孩子,成长为四川和重庆的主人,这一路的艰辛无法想象! 将近两千年来刘备受人尊敬,绝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且,一个能让关羽张飞佩服的人,一个能让赵云诸葛亮死心塌地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没有本事的窝囊废!
但是对于刘备也有另一种评价。
刘备虚伪,刘备的“情”“义”,宽厚仁义,其实是他虚伪的表现;刘备奸诈,可谓再世奸雄。
他劝曹操杀掉吕布便表现了他的奸诈;又说刘备抛妻如弃衣。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情或是假意,亦或是另有打算,尚是一个迷。
总之各有说法。
总的说来刘备取得一定成就与其才能是离不开的。
《三国志》说:先主抱负远大,意志坚毅,性情宽厚,了解他人又礼贤下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英雄豪杰的气度。
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委托给诸葛亮时,内心毫不相疑,这确实是君臣都正直无私到了极点,堪称古今最好的楷模。
只是权谋机变不如魏武帝曹操,因而国家疆域比较狭小。
然而他百折不挠,始终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或许是因为他揣摩到曹操的气量一定不会容留自己,而不光是为了争名夺利,而且也是为了避免祸害。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
【2】三国演义,第77回;
【3】陈寿:《蜀书·诸葛亮传》;
【4】陈寿:《蜀书·先主传》、《三国志·蜀书二》、《三国志·蜀书五》;
【5】田余庆:《蜀史四题—刘备托孤语》;《刘先祖遗诏托孤·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6】《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