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总结-常见金属元素

合集下载

金属元素表

金属元素表

金属元素表金属元素表一、元素表碳(C)铬(Cr)钴(Co)铜(Cu)锰(Mn)钼(Mo)镍(Ni)磷(P)硅(Si)硫(S)钨(W)钒(V)二、元素说明碳 (C): 1. 提高刀刃抗变形能力和抗张强度;2. 增强硬度,提高抗磨损能力;铬(Cr): 1. 增强硬度,抗张强度和韧性;2. 防磨损和腐蚀;钴(Co): 1. 增大硬度和力度,使之可以承受高温淬火;2. 在更复杂的合金中用来加强其他元素的某些个体特性;铜(Cu) :1. 增强抗腐蚀能力;2. 增强抗磨损能力;锰(Mn) :1. 增大可淬性,抗磨损力和抗张强度;2. 从熔化的金属中以分离氧化和分离汽化作用带走氧;3. 大量加入时,增强硬度,但提高脆性;钼(Mo) :1. 增强力度,硬度,可淬性和韧性;2. 改善机械加工性和抗腐蚀能力;镍(Ni) :1. 增强力度,硬度和抗腐蚀能力;磷(P) :1. 增强力度,机械加工性和硬度;2. 浓度过大时易脆裂;硅(Si) :1. 增强延展性;2. 增大抗张强度;3. 从熔化的金属中以分离氧化和分离汽化作用带走氧;硫(S) :1. 少量使用可改善机械加工性;钨(W) :1. 增大力度,硬度和韧性;钒(V) :1. 增大力度,硬度和抗震能力;2. 防止产生颗粒;三、钢铁中微量金属元素的作用:1、磷(P):使钢产生冷脆和降低钢的冲击韧性;但可改善钢的切削性能。

2、硅(Si):能增加钢的强度、弹性、耐热、耐酸性及电阻系数等。

冶炼中的脱氧剂能增加钢的过热和脱碳敏感性。

3、锰(Mm):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及耐磨性。

冶炼时的脱氧剂和脱硫剂。

4、铬(Cr):能增加钢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可增大钢的淬火度和淬火后的变形能力。

同时又可增加钢的硬度、弹性、抗磁力和抗强力,增加钢的耐蚀性和耐热性等。

5、镍(Ni):可以提高钢的强度、韧性、耐热性、防腐性、抗酸性、导磁性等。

增加钢的淬透性及硬度。

6、钒(V):可赋于钢的一些特殊机械性能:如提高抗张强度和屈服点,明显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一、金属元素的定义金属元素是指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弹性。

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主要位于左侧和中间位置,包括钠、铁、铜、铝等元素。

金属元素的性质主要受到其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的影响。

二、金属元素的分类1. 碱金属:包括锂、钠、钾等元素,它们具有低密度、低熔点和高反应性的特点。

2. 碱土金属:包括镁、钙、锶等元素,它们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3. 过渡金属:包括铁、铜、锌等元素,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通常用于制造工业材料。

4. 钪族元素:包括钪、钇、镧等元素,它们具有与过渡金属相似的性质。

5. 铀族元素:包括铀、钍、镤等元素,它们具有放射性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核能领域。

6. 稀土金属:包括铈、镨、钕等元素,它们具有多样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是现代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

三、金属元素的性质1. 导电性:金属元素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铜、铝等金属常用于制造电线、电路板等导电材料。

2. 导热性:金属元素的自由电子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铝、银等金属常用于制造散热器、热交换器等导热材料。

3. 延展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拉伸成细丝或薄片。

铜、铝等金属常用于制造金属丝、箔等材料。

4. 弹性: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并且恢复原状。

钢、弹簧钢等金属常用于制造弹簧、弹簧元件等。

5. 耐腐蚀性:金属元素中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不锈钢、镍基合金等金属常用于制造耐腐蚀部件。

6. 磁性:金属元素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磁性,包括铁、镍、钴等元素。

它们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够产生磁性。

四、金属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 金属材料:金属元素作为重要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汽车、飞机、船舶、建筑等领域。

常见金属元素

常见金属元素

常见金属元素金属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和强度等特点。

常见金属元素包括铁、铜、铝、锌、镁和钛等。

下面将对这些金属元素进行介绍。

1. 铁(Fe)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也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之一。

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磁性。

它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制造钢铁、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等领域。

2. 铜(Cu)铜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金属元素。

它的导电性仅次于银和金,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此外,铜也被用于制造管道、电线、器具和硬币等。

3. 铝(Al)铝是一种轻质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抗腐蚀性。

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建筑等领域。

铝制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用性,同时也能够降低结构的重量。

4. 锌(Zn)锌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它常用于制造电池、镀锌钢板和合金等。

此外,锌也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5. 镁(Mg)镁是一种轻质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导热性。

它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和电子等领域。

镁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腐蚀性,同时具备轻质的特点,可有效降低结构的重量。

6. 钛(Ti)钛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

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化工等领域。

钛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的密度,被誉为“现代金属之王”。

总结:以上介绍了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铜、铝、锌、镁和钛。

这些金属元素在工业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广泛。

了解这些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金属资源,推动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而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中,元素被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金属元素1. 铜(Cu):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它的化学符号为Cu,原子序数为29。

铜是一种优良的导电体和热导体,常用于制作导线、电器和水管等。

此外,铜还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腐蚀性,在建筑和工艺制品中也有广泛应用。

2. 锌(Zn):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Zn,原子序数为30。

锌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常用于镀层、合金制备和蓄电池等。

此外,锌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3. 铁(Fe):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是地球上最常见的金属之一。

铁的化学符号为Fe,原子序数为26。

铁具有良好的磁性和韧性,在制造机械设备、建筑结构和工具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此外,铁还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参与了氧气的运输和储存。

4. 铝(Al):铝是一种轻便而常见的金属元素。

其化学符号为Al,原子序数为13。

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建筑、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铝还具有优秀的反射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镜面和罐装材料。

二、常见非金属元素1. 氧(O):氧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O,原子序数为8。

氧是空气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不仅参与了许多化学反应,还是生物体进行呼吸的必需物质。

氧气广泛应用于药品、医疗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2. 碳(C):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C,原子序数为6。

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

碳具有多样的存在形式,如石墨、金刚石和纳米碳管等,应用于电池、材料和药物等多个领域。

3. 氮(N):氮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N,原子序数为7。

氮是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生物体中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物质的组成元素。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元素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元素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元素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而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元素知识点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元素是指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构造而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

元素是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构建块,它们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元素按照其在化学反应中能否被分解又可分为两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左侧和中间区域的周期表,而非金属元素则主要存在于右侧的周期表。

二、常见金属元素1. 铁(Fe)铁是地壳中最常见的金属元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同时还是许多合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可以参与到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中,例如血红蛋白的组成等。

2. 铜(Cu)铜也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和建筑行业。

此外,铜还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3. 锌(Zn)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锌矿石中。

锌广泛应用于电池、防腐蚀和冶金等领域。

此外,锌也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对人体的健康发育和免疫系统有着重要作用。

三、常见非金属元素1. 氧(O)氧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氧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也是许多生物呼吸所必需的。

另外,氧还能与其他元素形成氧化物,在无机和有机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碳(C)碳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之一,构成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有机物。

无机方面,碳还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的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等。

3. 氢(H)氢是最轻的元素,是宇宙中流行程度最大的元素之一。

在自然界中,氢气主要以氢原子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氢还是许多物质的重要成分,例如水和石油等。

四、化学符号与元素周期表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元素,科学家们发明了化学符号。

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由元素的拉丁名的首字母组成。

10常见金属元素

10常见金属元素

第二节 碱金属
钠和钾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反应
4Na + O2 453k-473k 2Na2O
2Na2O +O2 573k-673k 2Na2O2
燃烧
2Na + O2
Na2O2
第二节 碱金属
(二)与水反应
2Na + 2H2O
2K +2H2O
2NaOH + H2↑
2KOH + H2↑
第二节 碱金属
第一节 金属通论
由于金属晶体结构相同,且都有自由电子存 在,使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具有 特殊的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良好的导电 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 熔点较高等
第一节 金属通论
金属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行业应 用广泛。同时,有些金属在构建人体生理 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如血红蛋白中铁(II) 具输送的作用;而锌、锰等金属元素则是 构成生化反应常用生物酶必不可少的成分; 铬(III)在胰岛素参与糖代谢的过程中起 重要的协调作用等。
第三节 碱土金属
第三节 碱土金属
第一节 金属通论
研究证明一切金属都具有晶体结构。在金属 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金属原子和带正电 荷的金属阳离子,金属原子易失电子变为阳 离子,并重新捕获电子,电子就这样在原子 和离子间不停地进行交换,活动范围广,使 金属原子和离子之间存在自由运动的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不属于某个原子所独有,而属 于金属原子所共有。
第一节 金属通论
(三)与盐反应 活泼金属可以三把不活泼的金属从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如铜能和硫酸锌溶液反应: Cu + Zn2+ === Cu2++ Z、钾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焰色反应时, 钠为黄色,钾为紫色(隔蓝色钴玻璃)。它们 的密度比水小,可浮在水面上。硬度也小, 可用刀切割,新切开的金属表面呈银白色, 钠、钾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钠、钾熔沸点 较低。

金属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分类金属元素是指具有金属性质的化学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地壳、海洋、大气等各种环境中。

根据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金属元素分为以下几类:1. 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周期表中第一族的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钫(Fr)。

这些元素具有低密度、低熔点和高反应性等特点。

它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盐矿的形式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钙等。

碱金属在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造合金、电池、火箭推进剂等。

2. 碱土金属:碱土金属是指周期表中第二族的元素,包括铍(Be)、镁(Mg)、钙(Ca)、锶(Sr)、钡(Ba)和镭(Ra)。

这些元素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碱土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岩石、土壤等形式存在,并且广泛应用于制造合金、建筑材料、陶瓷等领域。

3. 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是指周期表中第三至十二族的元素,包括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等。

这些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过渡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的形式广泛存在,并且广泛应用于制造合金、电子元器件、建筑材料等领域。

4. 贵金属:贵金属是指周期表中第十一至十二族的元素,包括银(Ag)、金(Au)和铂(Pt)等。

这些元素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高导电性和高反射率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珠宝、电子器件、化工催化剂等领域。

贵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的形式存在,并且很少与其他元素形成合金。

5. 镧系元素:镧系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六至第七周期之间的一组元素,包括镧系列全部14个稀土元素和锕系列的6个元素。

这些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磁性、光学性能等特点。

镧系元素在自然界中以矿物的形式广泛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磁体、光学玻璃、催化剂等领域。

综上所述,金属元素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贵金属和镧系元素等几类。

化学元素归纳

化学元素归纳

化学元素归纳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存在。

在现代元素周期表中,已经发现了118个已命名的元素。

本文将对常见的元素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性和应用。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固态的元素。

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延展性。

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工业产品和电子设备。

1.1 铁(Fe):铁是最常见的金属元素之一。

它具有高强度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和交通工具制造等领域。

1.2 铜(Cu):铜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之一,广泛用于电线和电缆制造。

此外,铜还被用于制作家具、艺术品和硬币。

1.3 铝(Al):铝是一种轻质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汽车制造和包装材料等领域。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在常温常压下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它们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较差,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1 氧(O):氧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在空气中占比最多。

氧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燃料、药物和化学工业。

2.2 碳(C):碳是许多有机物的基础,它具有丰富的化学反应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包括石墨、金刚石和富勒烯等。

2.3 氮(N):氮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气广泛用于工业气体和肥料生产。

3. 过渡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性能。

它们在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铁系元素:铁系元素包括铁(Fe)、钴(Co)和镍(Ni),它们具有高熔点、高密度和良好的磁性。

这些元素广泛用于合金、电池和磁性材料的制造。

3.2 铜系元素:铜系元素包括铜(Cu)、银(Ag)和金(Au),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些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和珠宝制造。

3.3 铂系元素:铂系元素包括铂(Pt)、钯(Pd)、铑(Rh)、钌(Ru)和铱(Ir),它们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耐高温性。

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一、金属的性质常温下金属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具有金属光泽,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金属之最: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

银是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铬是硬度最高的金属。

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汞是熔点最低的金属。

锇是密度最大的金属。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

二、金属的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也被称为钢铁材料。

有色金属: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

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如非晶态金属材料、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以及具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的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三、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可以是纯金属,也可以是合金。

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各成分金属。

合金的形成条件是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

合金的优点包括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能好等。

常见的合金如黄铜、焊锡、铝合金等,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因其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四、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

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

而使用性能则是指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如强度、硬度、耐腐蚀性、耐磨性等。

综上所述,化学中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金属的基本性质、分类、合金的特性以及金属材料的性能等。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元素知识点

化学元素知识点

化学元素知识点一、化学元素的定义与分类化学元素是指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差异,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目前,化学元素主要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三大类别。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和弹性等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Fe)、铜(Cu)、铝(Al)等。

非金属元素:通常为不良导电体,多呈气态、液态或者固态。

其中,氧(O)、氮(N)、碳(C)等是地壳中最常见的非金属元素。

过渡元素: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常见的过渡元素包括钛(Ti)、铬(Cr)和锌(Zn)等。

二、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化学元素的命名和符号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定。

元素的名称往往与其来源、性质或者命名者相关。

例如,铜(Cu)的名称源自拉丁文"cuprum",石墨(C)是源于希腊语的"grapho"。

元素符号则由拉丁文的第一个或者前两个字母组成,并且通常使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铀(U)的符号来自于拉丁文的"uranium"。

三、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表格。

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9世纪的早期成功地将元素按照周期性规律分组,并发展出了现代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通常分为横向的周期和纵向的族,周期数代表原子核外电子层的数量,而族数则代表了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

四、化学元素的性质不同的化学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序依据;原子量是指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

2. 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存在于原子核中,电子则绕核而运动。

3. 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凝聚或解离出的电荷数。

化合价与元素电子层数和电子结构有关。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在高考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常见元素的性质以及相关考点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和掌握这些元素的性质,对于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化学成绩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氢(H)元素。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它通常以单质氢气(H₂)的形式存在,具有可燃性。

在化学反应中,氢元素既能表现出氧化性,又能表现出还原性。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时,氢气表现出还原性;而在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钠 NaH)中,氢元素则呈现出-1 价,表现出氧化性。

高考中,关于氢元素的考点常常涉及氢气的制备、性质以及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等。

接下来是氦(He),它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氦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参与化学反应。

由于其不易发生反应的特性,常用于填充气球、飞艇等。

高考中对于氦元素的考查相对较少,但了解其惰性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锂(Li)是碱金属元素中的一员。

它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质地较软。

锂的密度很小,在电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性质方面,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和氢气。

高考中,关于锂元素的考点可能涉及锂的化合物的性质、锂电池原理等。

铍(Be)元素,它属于碱土金属。

铍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应用。

铍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

高考中铍元素出现的频率较低,但对于其基本性质也要有所了解。

硼(B)是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硼的单质硬度较大,常用于制造耐磨材料。

硼元素在有机化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硼酸在医药领域的使用。

高考中,硼的考点可能涉及硼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碳(C)是生命的基础元素,其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等。

金刚石硬度极高,而石墨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碳能形成众多的有机化合物,这使得碳元素在化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初中化学元素

初中化学元素

初中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化学单位。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按照周期表的排列,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类。

本篇文章将从元素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介绍化学元素。

一、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和韧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建筑等领域。

代表金属元素有铁Fe、铜Cu、铝Al、锌Zn等。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常为气体、固体或液体,比较脆性,不易导电和导热,广泛应用于化学、应用材料等领域。

代表非金属元素有氢H、氧O、氮N、碳C等。

3.半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特性,通常为导电性较弱的固体,广泛应用于材料、半导体等领域。

代表半金属元素有硼B、硅Si、锗Ge等。

二、元素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指元素的颜色、外观、密度、熔点、沸点等性质。

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如硫S为黄色固体,密度为2.07 g/cm³,熔点为115.21℃,沸点为444.67℃,而银Ag为银白色固体,密度为10.49 g/cm³,熔点为961.93℃,沸点为2162℃。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通常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如氧O与其他元素在氧化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生成具有氧化性的氧化物,而氢H则在还原反应中容易接受电子,生成具有还原性的氢化物。

三、元素的应用1.电子领域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电池、电线等领域。

代表元素有铜Cu、铝Al等。

非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光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液晶、玻璃等领域。

代表元素有硅Si、氧O等。

2.冶金领域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冶金、航空、汽车等领域。

代表元素有铁Fe、铜Cu、锌Zn等。

3.化学领域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化学分析、环保等领域。

代表元素有氢H、氧O、氯Cl等。

4.材料领域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新能源等领域。

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初三必读!

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初三必读!

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初三必读!自然界中大约存在70多种纯金属,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合金是最常出现的金属材料,今天的主要内容是金属材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知识点1、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轻金属:如钠、镁、铝等;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常见合金:生铁钢黄铜青铜:铁的合金:生铁(含碳量2%~4.3% )钢(含碳量0.03%~2% ) 铜锌合金铜锡合金铅锡合金钛镍合金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3)抗腐蚀性能好课后练习1、简述奥氏体晶粒对钢在室温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写出下列牌号数字及文字的含意,Q235-F、KTZ450-06、H68、LF5。

例如:HT100:表示灰铸铁,其最低抗拉强度为100MPa。

3、轴承钢应满足哪些性能要求?4、试述耐磨钢的耐磨原理。

5、简述回火的目的。

有色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有色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有色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1. 铜(Cu)铜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金属元素,因此在电工行业和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铜还可以用于制作铜器和艺术品等,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

与机械设备、电器电子、航空航天和军工等行业具有密切联系。

铜也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可以与锌、镍、铝等金属元素组成各种合金,提高了金属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2. 铝(Al)铝是一种轻质金属,密度小、耐腐蚀性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铝也可以用于制作包装材料、铝箔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化工工业中,铝的化合物常用于制备药品、化肥、铝化学品等。

3. 锌(Zn)锌是一种重要的腐蚀抵抗金属元素,常用于镀锌钢材、制作锌合金、制备防腐剂等。

此外,锌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电镀、冶金、光学玻璃、防腐剂、生物学试剂等。

4. 镁(Mg)镁是一种轻质金属,密度小、强度高、耐热性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电器电子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镁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精密铸造、火箭发动机、防腐剂、轻合金材料等。

5. 锡(Sn)锡是一种柔软、延展性好的金属元素,常用于制备锡箔、焊料、包装材料等。

与铅、铜、银等金属元素合成的合金常用于制作青铜、白铜、铸铁等,具有很高的工艺和装饰价值。

6. 钴(Co)钴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可以与铁、镍、钨、铬等金属元素组成各种合金,用于制备高温合金、磁性合金、耐腐蚀合金、硬质合金等。

钴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电池、催化剂、染料、颜料等。

7. 铬(Cr)铬是一种抗腐蚀金属元素,常用于制备不锈钢、合金钢、耐火材料、防腐剂等。

此外,铬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染料、颜料、催化剂、医药品等。

8. 镍(Ni)镍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可以与铁、铬、钛等金属元素组成各种合金,用于制备不锈钢、合金钢、热电偶、磁性合金等。

镍的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制备电池、催化剂、染料、颜料等。

9. 锰(Mn)锰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可以与铁、铜、铝等金属元素组成各种合金,用于制备钢铁合金、不锈钢、合金铝等。

金属元素与所处周期

金属元素与所处周期

金属元素与所处周期一、金属元素的概念金属元素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元素。

金属元素通常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区域。

二、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是外层电子较少,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多数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2或3个。

三、金属元素所处的周期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区域,它们所处的周期一般为第1、2、3周期。

其中,第1周期的金属元素有锂(Li)、铍(Be);第2周期的金属元素有钠(Na)、镁(Mg)、铝(Al);第3周期的金属元素有钾(K)、钙(Ca)、钪(Sc)、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锌(Zn)、镓(Ga)、锗(Ge)、砷(As)、硒(Se)、溴(Br)等。

四、金属元素的性质1.金属光泽:金属元素具有独特的金属光泽,能够反射光线。

2.导电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传导电流。

3.导热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迅速传递热量。

4.可塑性:金属元素具有可塑性,可以被拉伸成丝或压制成片。

5.延展性:金属元素具有延展性,可以被拉伸成细丝或压制成薄片。

6.韧性:金属元素具有韧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和振动。

7.耐腐蚀性: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够抵抗化学腐蚀。

五、金属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金属元素分类有:1.碱金属:如锂(Li)、钠(Na)、钾(K)等。

2.碱土金属:如铍(Be)、镁(Mg)、钙(Ca)等。

3.过渡金属:如钛(Ti)、钒(V)、铬(Cr)、锰(Mn)等。

4.贵金属:如金(Au)、银(Ag)、铂(Pt)等。

5.轻金属:如铝(Al)、镁(Mg)等。

6.重金属:如铁(Fe)、铜(Cu)、锌(Zn)等。

六、金属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在工业、建筑、电子、航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铁(Fe)主要用于制造钢铁和建筑材料;铝(Al)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和交通工具制造;铜(Cu)用于电线电缆和各种电器制造;金(Au)主要用于珠宝首饰和电子工业等。

金属材料学 复习总结

金属材料学  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合金元素: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e表示)微合金元素: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Fe的元素C,N,Cu,Mn,Ni,Co,W等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γ-Fe不稳定的元素Cr,V,Si,Al,Ti,Mo等原位析出:指在回火过程中,合金渗碳体转变为特殊碳化物。

碳化物形成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

如Cr钢碳化物转变异位析出:含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过饱和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如V,Nb,Ti。

(W和Mo既有原味析出又有异位析出)网状碳化物:热加工的钢材冷却后,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过剩碳化物(过共析钢)或铁素体(亚共析钢)形成的网状碳化物。

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性。

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然后在水中快冷,使碳化物来不及析出,从而获得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

(水韧后不再回火)超高强度钢:用回火M或下B作为其使用组织,经过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大于1400 MPa (或屈服强度大于1250MPa)的中碳钢,均可称为超高强度钢。

晶间腐蚀:沿金属晶界进行的腐蚀(已发生晶间腐蚀的金属在外形上无任何变化,但实际金属已丧失强度)n/8规律:随着Cr含量的提高,钢的的电极电呈跳跃式增高。

即当Cr的含量达到1/8,2/8,3/8,……原子比时,Fe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跳跃式显著下降。

这个定律叫做n/8规律。

黄铜: Cu与Zn组成的铜合金青铜: Cu与Zn、Ni以外的其它元素组成的铜合金白铜: Cu与Ni组成的铜合金灰口铸铁:灰口铸铁中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其断口呈暗灰色。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对于解答选择题和计算题等各类试题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的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外电子的数目)和相似性等规律排列的。

在2024年高考中,会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1. 元素的主族和副族:元素周期表分为A族(主族)和B族(副族)两大类。

主族元素是周期表的第1A至8A组,副族元素是周期表的1B至8B组。

2. 元素的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为金属,少数元素为非金属,还有一部分元素是类金属(也称过渡元素)。

3. 元素的周期和组:元素的周期是指横向排列的行数,而元素的组则是指纵向排列的列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从1至7,组从1到18。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1. 周期表的横向趋势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每个周期代表了一层电子壳,周期数越大,电子壳层数越多。

同时,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离原子核越远,电子云也相应扩大。

2. 周期表的纵向趋势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每个主族代表了一个电子云中最外层电子的主要能级。

向下排列的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云扩大;而向上排列的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云缩小。

3. 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原子半径随着组数的增加而增大。

电离能则是指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电离能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电离能随着组数的增加而减小。

4. 元素周期表的化合价规律: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是由元素的主族和副族决定的。

主族元素的化合价通常等于它们在周期表上的组数;而副族元素的化合价通常等于它们在周期表上的组数减去10。

三、常见元素和其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元素和其特点的简要总结:1. 氢(H):最轻的元素,原子量为1。

铝元素的知识点总结

铝元素的知识点总结

铝元素的知识点总结1. 铝的发现和历史- 铝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13,原子量为26.9815。

它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之一,并且是地球上第三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和硅。

- 铝最早是在1825年由汉斯·克里斯蒂安·哈G,指用化学方法从铝土矿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因此铝当时被视为宝贵的金属。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发现铝的大量储量和广泛分布,使其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因此,铝变得非常普遍,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2. 铝的化学性质- 铝是一种典型的主族金属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三主族。

铝元素的电子排布为2, 8, 3,具有3个价电子。

- 铝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可以与氧气、水等各种物质发生反应。

在氧气中,铝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层,从而防止进一步氧化。

这种氧化层使得铝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

3. 铝的物理性质- 铝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它的密度为2.7g/cm³,熔点为660.37°C,沸点为2519°C。

- 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制造散热器和电线电缆。

4. 铝在工业中的应用- 由于铝具有轻、强、耐腐蚀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铁路交通工具的制造。

铝合金轻盈、耐腐蚀、强度高,是现代工程技术的重要材料。

- 铝也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包装容器等日常用品中,如铝锅、铝盒等。

5. 铝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铝在生物学中也具有一定作用。

铝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凝固剂,用于水处理和制药工业中,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

- 铝在植物中也有必要的营养作用,但过量的铝元素对植物生长有害。

6. 铝的环境影响- 铝的生产和应用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过量的铝元素也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如酸雨中的铝离子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腐蚀,影响生态平衡。

化学元素拼音及读法介绍

化学元素拼音及读法介绍

化学元素拼音及读法介绍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由原子构成,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为了简化表述和提升交流效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制定了化学元素的拼音和标准读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化学元素的拼音及读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元素。

1. 氢(H)氢是最轻的元素,它的拼音为qīng,读作"ching"。

2. 氦(He)氦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拼音为hè,读作"her"。

3. 锂(Li)锂是一种金属元素,拼音为lǐ,读作"lee"。

4. 铍(Be)铍是一种碱土金属元素,拼音为bèi,读作"bay"。

5. 碳(C)碳是生命的基础,拼音为tàn,读作"tahn"。

6. 氮(N)氮是一种气体元素,拼音为dàn,读作"dan"。

7. 氧(O)氧是空气中最重要的元素,拼音为yǎng,读作"yang"。

8. 氟(F)氟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拼音为fú,读作"foo"。

9. 氖(Ne)氖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拼音为nǎi,读作"nigh"。

10. 钠(Na)钠是一种金属元素,拼音为nà,读作"nah"。

11. 镁(Mg)镁是一种碱土金属元素,拼音为měi,读作"may"。

12. 铝(Al)铝是一种轻金属元素,拼音为lǚ,读作"lyu"。

13. 硅(Si)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拼音为guī,读作"gway"。

14. 磷(P)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拼音为lín,读作"lin"。

15. 硫(S)硫是一种黄色非金属元素,拼音为liú,读作"lyo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金属元素最新考纲考向分析考点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Z真题感悟hen ti gan wu (课前)1.(2018·江苏·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A.NaHCO3(s)――→△Na2CO3(s)――→饱和石灰水NaOH(aq)B.Al(s)――→NaOH(aq)NaAlO2(aq)――→过量HCl(aq)Al(OH)3 (s)C.AgNO3(aq)――→氨水[Ag(NH3)2]+(aq)――→蔗糖(aq)Ag(s)D.Fe2O3(s)――→Al高温Fe(s)――→HCl(aq)FeCl3(aq)[解析]B错:NaAlO2(aq)与过量HCl(aq)反应,生成AlCl3。

C错:蔗糖(aq)中无醛基,不能与[Ag(NH3)2]+(aq)反应生成Ag(s)。

D错:Fe(s)与HCl(aq)反应生成FeCl2(aq)。

2.(2016·全国Ⅲ·6节选)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用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

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一)碳酸钙的制备(1)步骤①加入氨水的目的是_调节溶液pH使Fe(OH)3沉淀__。

(二)过氧化钙的制备CaCO3――→稀盐酸、煮沸、过滤②滤液――→氨水和双氧水冰浴③――→过滤白色结晶(2)步骤②的具体操作为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_酸__性(填“酸”、“碱”或“中”)。

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

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_除去溶液中的CO2__。

(3)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H3·H2O+H2O2+6H2O===CaO2·8H2O↓+2NH4Cl或CaCl2+2NH3·H2O+H2O2===CaO2↓+2NH4Cl+2H2O,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下进行,原因是_温度过高时双氧水易分解__。

(4)将过滤得到的白色结晶依次使用蒸馏水、乙醇洗涤,使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_去除结晶表面水分__。

[解析](1)由碳酸钙的制备流程图可以看出,加入盐酸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Ca2+、Fe2+或Fe3+,加入双氧水可以把Fe2+氧化成Fe3+,加入氨水先中和多余的盐酸,再把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即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氯化钙溶液。

(2)向CaCO3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aCl2、H2O和CO2,因为溶液中尚存有少量的固体,所以盐酸不足,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因为CaCl2是强酸强碱盐,在水中不能水解,其溶液显中性,但是由于产生的CO2能够部分溶于水生成碳酸,所以溶液显酸性。

将溶液煮沸可以除去溶液中溶解的CO2。

(3)根据题意,反应物是CaCl2、NH3·H2O和H2O2,生成物中一定有CaO2,根据元素守恒可以判断还有NH4Cl和H2O,据此写出并且配平方程式;因为反应物中H2O2受热易分解,所以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中进行。

(4)过氧化钙微溶于水,用水洗可以洗去结晶表面的少量杂质,然后用乙醇洗涤结晶表面残留的少量水,利用其挥发性而除去水。

3.(2016·全国Ⅱ·28节选)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 mol·L-1的溶液。

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防止Fe2+被氧化__。

(2)甲组同学取2 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

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解析](1)Fe2+具有还原性,FeCl2溶液易被氧化而变质,配制FeCl2溶液时加入少量铁屑,目的是防止Fe2+被氧化。

(2)溶液变红,说明有Fe3+生成,则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生成FeCl3,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4.判断正误(下列叙述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2017课标全国Ⅱ,10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说明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2)(2017课标全国Ⅱ,13B)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CO2具有氧化性。

(√)(3)(2015课标全国Ⅱ,10C)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23 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N A。

(√)(4)(2015课标全国Ⅱ,13A)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

(×)(5)(2016课标全国Ⅲ,7A)Al 2(SO 4)3和小苏打反应应用于泡沫灭火器灭火。

(√) (6)(2016课标全国Ⅱ,1B)将MgCl 2溶液加热蒸干制备无水MgCl 2。

(×)(7)(2015课标全国Ⅰ,10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说明铝的熔点较低。

(×)(8)(2015课标全国Ⅱ,13B)浓硝酸滴入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 (9)(2015课标全国Ⅱ,13C)氯化铝溶液滴入浓NaOH 溶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 [解析] (1)乙醇和水分子中都含有—OH ,可与金属钠反应,但乙醇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性小于水分子中氢的活性,错误。

(2)金属钠在CO 2中燃烧,反应为4Na +CO 2=====点燃2Na 2O +C 或2Na +CO 2=====点燃Na 2O 2+C ,说明CO 2具有氧化性,正确。

(3)23 g 钠的物质的量为1 mol ,钠的氧化物中,钠都是+1价,1 mol 钠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

(4)稀盐酸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不会立即产生气泡。

(5)NaHCO 3溶液和Al 2(SO 4)3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l 3++3HCO -3===Al(OH)3↓+3CO 2↑,Al(OH)3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O 2能阻止燃烧,因此能用于灭火器灭火。

(6)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镁。

(7)氧化铝的熔点高,保护熔化的液态铝,液态铝不会滴落。

(8)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发生钝化,不能产生红棕色气体。

(9)氢氧化铝能溶解于NaOH 溶液中,不会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R 弱点突破uo dian tu po(课堂)知能补漏1.区分8种物质的颜色:Na 2O 2是_淡黄色__;Fe 2O 3是_红棕色__;Fe 3O 4、CuO 是_黑色__;Mg(OH)2、Al(OH)3是_白色__;Fe(OH)3是_红褐色__;Cu(OH)2是_蓝色__。

2.熟记6种物质的俗名或化学式: CuSO 4·5H 2O :_蓝矾(胆矾)__, 烧碱、火碱、苛性钠:_NaOH__, 熟石灰、消石灰:_Ca(OH)2__, 铜绿、孔雀石:_Cu 2(OH)2CO 3__, 水玻璃、泡花碱:_Na 2SiO 3溶液__, 碱石灰:CaO 与NaOH 的混合物。

3.知道十一种物质的重要用途:钠——制Na2O2、冶炼Ti等金属、钠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铁粉——袋装食品中的脱氧剂生石灰(CaO)——袋装食品中的干燥剂氧化铁(Fe2O3)——红色涂料、冶炼铁氧化铝(Al2O3)——耐火材料、冶炼铝氢氧化铝——中和胃酸明矾(KAl(SO4)2·12H2O)——净水剂氯化铁——印刷电路板回收铜、净水剂小苏打(NaHCO3)——治疗胃酸过多、发酵粉、灭火剂纯碱(Na2CO3)——去油污高铁酸钠(Na2FeO4)——杀菌、消毒、净水4.辨明5个常见认识误区:(1)Na2O2不是_碱性__氧化物。

(2)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_Fe3+__,无法证明是否含有_Fe2+__。

含Fe3+的溶液中混有Fe2+,一般可用酸性KMnO4溶液或K3[Fe(CN)6]溶液检验,现象为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产生蓝色沉淀;若该溶液中的阴离子含有Cl-,则容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不能使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

(3)既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又能与碱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Al,还可能是_(NH4)2CO3__或_NH4HCO3__等。

(4)Fe与Cl2反应,无论Cl2是否过量,产物均为_FeCl3__。

(5)Na在氧气中燃烧,无论氧气是否足量,产物均为_Na2O2__。

5.掌握3类特殊的反应:(1)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可能是Al、Al2O3、Al(OH)3、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弱酸的铵盐[如(NH4)2CO3]、氨基酸和蛋白质等。

(2)与水接触产生气体的常见物质有Na、K、Na2O2。

(3)与水接触既产生气体又产生沉淀的物质有Al2S3、Mg3N2、CaC2等。

6.混合溶液中Fe3+、Fe2+的除去方法(1)除去Mg2+(或Zn2+)中混有Fe3+的方法。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MgO、MgCO3、Mg(OH)2[或ZnO、Zn(OH)2、ZnCO3]中之一,与Fe3+水解产生的H+反应,促进Fe3+的水解,将Fe3+转化成Fe(OH)3沉淀过滤除去。

(2)除去Cu2+中混有的Fe3+的方法。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CO3四种物质中的其中一种,与Fe 3+水解产生的H +反应,将Fe 3+转化成Fe(OH)3沉淀过滤除去。

(3)除去Mg 2+(或Zn 2+)中混有Fe 2+的方法。

先加氧化剂(如H 2O 2等)将溶液中的Fe 2+氧化成Fe 3+,再按(1)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Fe 3+。

(4)除去Cu 2+中混有的Fe 2+的方法。

先加氧化剂(如H 2O 2等)将溶液中的Fe 2+氧化成Fe 3+,再按(2)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Fe 3+。

B 备考验证èi kǎo yàn zhèn ɡ(课后)1.(2018·潍坊三模)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C ) A .Al 2O 3――→HCl (aq )AlCl 3――→NaOH (aq )过量Al(OH)3 B .Na ――→O 2加热Na 2O ――→H 2ONaOH C .FeCl 3――→铜粉FeCl 2――→Cl 2FeCl 3 D .MgCO 3――→HCl (aq )MgCl 2(aq)――→电解Mg[解析] A 项,AlCl 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 2,A 错误;B 项,Na 和O 2加热反应生成Na 2O 2,B 错误;C 项,2FeCl 3+Cu===2FeCl 2+CuCl 2、2FeCl 2+Cl 2===2FeCl 3,C 正确;D 项,金属镁的冶炼方法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D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