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合集下载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作者:张敏郭莹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9期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初高中历史课程先后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使整个中学阶段历史课程的育人体系得以贯通。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和系统性发展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

深入了解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分析其贯通与差异,对于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落实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有效衔接;结构设计;内容编排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9-0113-0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定正确的历史观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2]。

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贯通始终,成为摆在众多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参考,目前,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均为通史体例,更加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由于学段的不同,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教师需要对初高中教科书比较分析,结合相同点,注重差异处,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本文拟以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秦朝部分为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做一探讨。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 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 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 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 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出现了“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 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 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 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 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 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 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
(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层面 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将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

这些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在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针对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使之更加系统化、深入化。

(2)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主要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及其影响。

(2)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4)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史料阅读、历史地图分析、历史事件对比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形成批判性思维。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历史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探究历史的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案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教案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教案五大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中,历史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层次学校的必修课程。

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构建自己的历史观,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那么,历史教案五大核心素养究竟是些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几方面的角度来进行解析。

一、历史情感素养历史情感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情感态度的认识和感受。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背景、时代背景等。

这些感受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珍惜情感。

例如,每个学生都应该清晰地记得“南京大屠杀”,并意识到其发生的残忍性,培养出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情感。

二、历史知识素养历史知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文献材料的能力。

这一素养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知识答题上,学生还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故事背景、历史人物的生平、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等。

因此,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与情境融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比如通过带学生实地考察,如民族文化博物馆、抗战遗址等,让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了解并逐步梳理历史事件、文献材料等知识点。

三、历史思维素养历史思维素养指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评价、提问和推理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排除教条主义思维,采取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判断,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

四、历史方法素养历史方法素养主题位于学生能够灵活应用适合于不同时代的研究方法,方便他们进行历史事件、进程、人物或文化的历史资料研究,如高效地搜索和利用网上资料,分析史料中的矛盾和辨析等。

教师应该了解现代数字化研究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不同文献材料和工具应用的灵敏性,能够更清晰地描述和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文化然而的的认识和发掘。

五、历史价值素养历史价值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历史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正面的能量和含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念。

初中生可能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生可能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生可能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总体上,历史学科有时空观点、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大类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点: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使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二史料实证:1.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理解。

三历史理解:1.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理解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3.在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理解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五历史价值观: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能够理解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能够将对历史的理解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理解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六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历史课堂我们不能以高中生,大学生的标准来看待初中历史的学生之核心素养形成。

他们绝绝大部分将来也不会进修“历史专业”。

所以,时间感与历史价值观,唯物史观,我们认为才是所有历史核心素养的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道路的”探索之中享受成功。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围绕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具体包括: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在历史核心素养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成为本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成长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基本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学会运用史料,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4)锻炼历史写作能力: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评论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施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案标题:初高中衔接课教案——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2. 掌握初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1. 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2.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3.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期望。

2. 了解初中历史学科与高中历史学科的联系和区别(10分钟): - 分析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对比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关系。

3. 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15分钟):-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分析、比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

4.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15分钟):- 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古代史、现代史、中国史等;- 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 - 引导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5. 拓展与巩固(10分钟):- 提供相关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活动;-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兴趣。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期望和目标;-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2. 相关历史学科的参考书籍和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思考总结;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项目;2.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学科相关的竞赛和活动;3. 定期组织历史学科的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案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案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能够应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2. 如何应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历史图像或者视频来引入主题,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历史五大核心素养(10分钟)
1. 介绍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历史情感
和历史责任。

2. 分别解释每一种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给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运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
和解决。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
这些核心素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运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关于该事件或人物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同时,也提醒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历史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文化认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尚有待提高。

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阶段,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教学策略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

(4)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事实,敬畏历史。

(3)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案

初中升高中历史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延续关系
2. 能够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提升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1. 初中历史知识总结和回顾
2. 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
3. 资料分析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延续关系
2. 学会运用不同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进行历史资料的处理和挖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回顾初中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教学:介绍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讲解资料分析和研究方法
3. 深化: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技巧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未来的高中历史学习做出计划和安排
教学资源:
1. 课件
2. 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学习笔记
课后作业: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历史知识的关系
2. 分析一份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见解
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考察
教学延伸:
1. 拓展历史知识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导言教案

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导言教案

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导言教案知识目标:
1. 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能力目标:
1.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学习动力。

情感目标:
1.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
1. 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和内容。

2. 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3.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难点:
1.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认知能力。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2. 教学课件、历史教材。

3. 学生课堂笔记。

4. 班级讨论和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和目标。

二、讲解:介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史料分析、历史事件评价等。

三、实践: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历史分析和评价。

四、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学习的经验和收获。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历史作业,并做好复习准备。

六、课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导言教案范本,供参考。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

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老师必备)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初中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教案模板

初中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核心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历史教材3. 相关历史案例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历史需要掌握这些核心素养?二、讲授新课1. 时空观念- 解释时空观念的概念和内涵。

- 通过案例分析,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引导学生理解时空观念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史料实证- 讲解史料实证的定义和方法。

- 通过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3. 历史理解- 解释历史理解的概念和内涵。

- 以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五大历史核心素养。

2. 提问:你们认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哪些核心素养最为重要?二、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历史案例,让学生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这些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对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价其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高中历史教学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

而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为时空观念素养、唯物史观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本篇文章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前言: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关键能力和品格,而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五大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时空观念素养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实,那么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对不同时空观念下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合理的认知,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时空变化,逐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比如说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历史课本中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今天的政治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制度,那么就可以与我国今天的政治制度进行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今天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科学的,而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的、不科学的,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而由于明清时期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

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有关时空的区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政治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另外,在学习《希腊文明的摇篮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的过程当中能够总结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二者导致希腊和中国发展方向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了建立。

二、史料实证素养由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处在现代的我们并不知道过去事情发生的真假,那么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展示历史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们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实形成自己的看法。

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及内容

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及内容

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及内容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高中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和相关内容。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你们轻松搞懂。

1. 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1.1 历史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历史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

就像你们玩游戏时,总要了解背景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游戏里的情节,对吧?历史也是这样,它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社会和文化。

1.2 历史时间和空间接下来,我们要把握历史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几千年前建成的,而这些历史事件发生在非洲的哪个角落。

这就像把游戏里的关卡按时间线排列,这样才能知道每个关卡的前因后果。

2. 批判性思维与分析2.1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就像看待一个人,不光看他的表面,还得了解他的背景和动机。

同样,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要考虑不同人的观点和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2.2 评估历史资料接着,要学会评估历史资料的可靠性。

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准确无误。

咱们得学会分辨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可能带有偏见。

就像挑选网上的信息一样,要仔细甄别,别被误导了。

3. 历史思维能力3.1 因果关系的理解历史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因果关系。

每个事件都有它的起因和结果。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

搞清楚这些因果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全貌。

3.2 变化与连续性历史里有变化,也有连续性。

比如,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一直沿袭着封建制度,但社会的具体面貌却不断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和连续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走向。

4. 历史技能的培养4.1 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整理和分析数据。

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文献,只有把这些数据有条不紊地整理好,才能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就像整理家里的文件一样,越有条理,找到所需的东西就越容易。

历史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

历史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

历史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初高中历史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原来因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问题,致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于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当时学生表现为:历史线索不清晰,历史解读能力弱等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严重脱节问题得以弥补,却发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为了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有必要做好初高中学习的有效衔接。

衔接点立足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主干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一课或一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或知识提纲,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

如果学生长期实践,必然内化成其自身的一种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教学中每节课教师依据教学实际,适当的,分层次的落实核心素养,不求全面,但求有效,以便为学生高中学习做好铺垫。

3、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学习历史知识。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学生的归纳整合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提炼中心句等,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解读能力。

以满足后续高中学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史观看待历史。

初中教学过程中,适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新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使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认知历史。

6、突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初中阶段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具有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23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3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一:概念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为何要培养时空观念?应该说这是最具历史学科特征的观念之一。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时间、空间。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
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新版课程标准的上述五点要求,既有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如何认识历史;又有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

从认识层面上讲,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
一是时序观念,就是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和认识,观察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

史学产生之后,人们就把时间脉络认同为历史的基本特征。

人类社会在时间长河中由于各个阶段的特征不同,也呈现出一些具有特定时间内涵的时代指称,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民国史等,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这种划分由此也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和历史意义。

我们所说的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延续、曲折、倒退等,可以说都是在历史的时序观念下对历史的认识。

二是空间观念,就是要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到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的特点。

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展,日益发展历史的演进存在着空间上的多样性和多维性。

这种多样性又随着人类的各种制度建构而表现不同的形式,比如国家、区域和世界等空间概念。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认识,还可以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以及个别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联系。

从运用层面上讲,时空观念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历史,还要能运用时空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而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分析。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实证,拿史料说话,这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一种最朴实的描述。

因此,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