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这局部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这局部知识对学生来说比拟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根底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在通读教材的根底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局部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拟枯燥,也比拟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稳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忆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
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应,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尺》教学反思2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拟贴近的一局部知识了。
比例尺教学反思(大全5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大全5篇)第一篇: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人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
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
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小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小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1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1)9厘米:9米=9:9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2)6厘米:9米=6:900=1:1504厘米:6米=4:600=1:150(3)3厘米:9米=3:900=1:3002厘米:6米=2:600=1:300(4)18厘米:9米=18:900=1:5012厘米:6米=12:600=1:50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反思二十二小:常秀琴《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
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比例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比例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0课比例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图例1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出示图例2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回顾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回顾
《比例尺》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
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智慧、获取成功的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
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
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1. 引言《比例尺》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它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比例尺,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中线段与实际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本篇文档中,将对该章节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出有效的教学改进建议。
2. 教学内容回顾2.1 知识点概述《比例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是图中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常表示为1:n或1/n。
•比例尺的读法与绘制方法:通过示例教学,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取比例尺的数值,并能够根据给定比例尺画出图形。
•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2.2 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比例尺》这一章节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以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测量地图上的距离、绘制平面图等,引入比例尺的概念。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实际应用训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真实的测量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反思与改进3.1 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课堂练习与小组合作讨论,确保学生对于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能够充分理解。
在课后的作业与测验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2 问题与挑战在教学《比例尺》这一章节时,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于比例尺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
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读取比例尺的数值,也无法正确绘制出给定比例尺的图形。
这主要与他们对于比例与比例关系的理解有关。
其次,一些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他们往往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的形式,从而无法利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反思《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
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二、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自学教材53页和54页上面的内容,自学后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在重点处加以点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知道了怎样求比例尺,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通过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三、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预习前置。
前一天晚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学生的预习为展示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习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学习之魂。
2、导入简洁。
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腾出了一定的时间。
3、展示充分。
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内容展示的淋漓尽致,有些小组的展示内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着实让我有点儿始料不及。
3、效果明显。
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达标测试可知,95%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目标达成情况很好,可以说,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诚然,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瑕疵,主要表现在:1、参与展示的人数相对较少,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的目标。
2、展示的孩子追求尽善尽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练习的总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时下课的不良后果。
3、学习内容有点儿多,学生的学习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似乎学习过程不是特别轻松愉快。
课改正在全力推进,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比例尺》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
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的概念是根据课本的思路径直予以同学,还是由同学动手画图后归纳发觉?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径直予以同学,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同学理解不透,掌控不坚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奇妙,同学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平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当发觉、归纳特别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同学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
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真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觉一些同学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是顺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
我盯住了一个同学,他的长方形画得瘦长瘦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
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同学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同学的作品。
同学们观测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同学分析其中的缘由,大家特别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需要是全都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2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老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老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生:按肯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生:5:170=1:34生:应当是34:1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
假如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班级的同学并不是一物不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率尺》教课反省范本三篇比率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率的知识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率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下边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率尺》教课反省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率尺》教课反省范本一这节《比率尺》教课我在设计时认真剖析了教材的设计企图,同时又思虑如何将这样一节观点教课恰到利处的与本质生活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用了学生们特别熟习的典型的感知资料( 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 ,让学生察看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抓住比率尺的特征:图形的大小能够任意改变,但形状不可以改变。
在推导观点以前,我力争将“猜想与估量”的教课引入讲堂,第一让学生猜测购置“两幅住宅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能否全面,当学生对购置决议有争议时,我又实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率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惹起学生们对照例尺的注意,实时发现常常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可以正确的判断本质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率尺有着亲密的联系,同时惹起学生对学习比率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烈欲念,进一步有重视点确实定这节课的教课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概括“比率尺”观点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供应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身感觉到绘图的标准,在报告沟通时,合适的教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足总结出比率尺的定义,认识减小比率尺,针对学生们获得的好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现给同学们看,(1)9 厘米: 9 米=9: 900=1:1006厘米: 6 米=6: 600=1:100(2)6 厘米: 9 米=6: 900=1:1504厘米: 6 米=4: 600=1:150(3)3 厘米: 9 米=3: 900=1:3002厘米: 6 米=2: 600=1:300(4)18 厘米: 9 米 =18:900=1: 5012厘米: 6 米=12:600=1: 50让学生抓住1:100、1:300、 1:50. 进一步认识比率尺有大有小,在议论 1:6000000 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率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当睁开议论,让学生翻开思路,不名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虑比率尺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什么叫做解比例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①240÷3×2=160(厘米)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3=240×2=240×2÷3=160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二)、关键点拨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解下面的比例:10=:0.4:=1.2:2=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20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
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
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2《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反思【第1篇】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我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
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由于教学两道例题,练习的时间较仓促,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二、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做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两不误。
同时对于学生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但作业的效果却不是很好。
很多学生对用比例来解决问题还是不习惯,有正、反比例互相混淆的现象,说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当题中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
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应引起我们进一步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反思【第2篇】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
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时,有以下几个反思点:
1. 教材内容设计不够清晰: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能没有很清楚地解释
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导致学生理解模糊。
教材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图示来提供实际
应用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 缺乏足够联系的练习题: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时,练习题数量有限,并且
缺乏对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的分层设计,难以满足学生的巩固和提高的需求。
教材可
以增加更多的练习题,分层次地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比例尺的运用技巧。
3. 缺少拓展与延伸的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
的讲解上,缺少对比例尺的拓展与延伸的内容。
教材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的知识点,如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等,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例
尺的概念和方法。
4. 缺乏实际应用的活动设计: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能没有针对实际应
用进行活动设计,导致学生只停留在理论概念层面上。
教材可以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
活动设计,如测量校园的实际距离,绘制比例尺地图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
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综上所述,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比例尺方面可以更加注重概念讲解的清晰性,增加
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层次,增加拓展与延伸内容的设计,以及增加实际应用的活动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尺》教学反思
文家店小学颜丽芬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进行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等,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吸引学生,我采用谜语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参与其中。
有学生马上猜出:地图。
我把准备好的中国地图向学生展示,并抓住谜面中一个关键词语“妙绘”提出问题: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这么一张小小的纸上呢?他是利用什么妙法绘制出来的呢?从而引出“比例尺”。
接着探讨课题,学习新知。
同学们有针对课题提出了不同的疑问: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一样吗?可以量物体吗?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
这时我趁势追击,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反馈展示,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最后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比例尺应用,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使学生由“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
同时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智慧作用。
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根据《比例尺》与生活间密切联系的特点采用从生活实例导入,再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需。
如利用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展示的地图、建筑平面图、零件图等生活素材,让学生倍感亲切、熟悉,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教师、学生、媒体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比如:学生把线段比例尺“0—50千米”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时,会把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0千米理解成图上1千米代表实际50千米,从而把比例尺写成1:50.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
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的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数学不仅仅是数学课本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它将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