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与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刊文,再次
向国内读者介 绍目的论,并 认为该理论对
中的指导作用》 第一篇系统介
是国内第一篇 运用功能派理 论进行翻译研 绍功能派理论 的学术论文。
开了功能派理
论运用于应用 翻译研究的Fra Baidu bibliotek 河。
们非常有借鉴
作用。
究的文章。
变译理论
所谓变译, 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 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译从名词义素 来看有几个属性; 从动词义素来看, 含有几个基本要素:
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和 文本体裁。然后进行文本 外部语言分析。 1.文本的整体功能判定
分析阶段
2.建立文本体裁 3. 文体风格分析。
1.文本类型决定整体翻译 在上一步基础上组织目标
文本结构。
重述阶段
方法。2.文本体裁要求翻
译考虑语言和语篇结构的
惯例。
第一阶段
赖斯理论的优缺点
赖斯的理论跳出了以往 语言学纠缠词句等微观 层面的框框,将语篇作 为研究单位,关注翻译 的交流目的。
它“强调翻译的互动,语用特征”。
3
在此基础上,曼塔莉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译 者行动理论。
4
20 世纪90 年代初,诺德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强调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但 这种关系的数量和质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决定。
第一阶段
学派创始人---赖斯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范畴引入批评,将语言功能, 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 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凯瑟琳娜赖斯借鉴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三分法,将语 篇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其指出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翻译方法。并把翻译过 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构主义、非优理论等。2、两者在研究态度和研究侧重点上存在差别。
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的要求
[一]译前准备工作中,应重视“翻译的具体要求”
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应该充分重视目的语方面的结构功能要求, 单纯依靠对等 原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认真考虑翻译的具体要求, 充分理解源语同目的语对于翻译 工作的不同目的要求, 通过对比检测确定翻译工作的取向, 力求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一 目了然。
20世纪70、80年代,文本中心论开 始向译语文化转化。 时期特点:更多关注译文的社会效 应及交际功能,摆脱对等翻译条框 限制。翻译理论领域拓宽,翻译被 赋予更多意义。
功能学派的产生
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主要理论 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 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功能
变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异 同
不同点:1、两者的理论来源同中有异:功能学派理论来源除西方翻译界早期的功能 翻译观,还受到行动理论、交际理论、接受美学和语篇语用学的影响;周兆祥变译理 论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同时受到伽德默尔的阐释学影响;黄忠祥变译理论来
源于对国内外大量的变译事实的考察,以及本人的变译实践、语用学、接受理论、解
受到不少学者质疑:语
言功能是否只有三种; 不同文本类型之间的界 限是否如其所言那样分
明;仅凭语篇类型来决
定反一侧率是否可行.


第二阶段
弗米尔翻译理论
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 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 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第三阶段
翻译行为理论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 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
“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加忠诚‛理 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Nord)全面总结和完
翻译 定义
翻译 批评 翻译 教学 翻译 策略
我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有 两 个 明 显的 发展阶段 : 1987 年到 2000 年为起步 阶段 , 或者说早期阶段 , 以 初步译介和应用为主; 2002 年至今为发展阶段 , 2004年达到研究高潮期。 相关研究也涉及许多课题。
文学 翻译
功能学派在中国的发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异 同
对忠实对等观的质疑
对译者和接受者的重视
C
对源文的重新定位
D E
对翻译目的的强调
B
对翻译本质的再思考
A

F
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元化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异 同
功能 变译 功能 变译 功能 变译 功能 变译 功能 变译
将翻译概念扩大至翻译行动这一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术语,将翻译研究的对象 扩大为各种类型的跨文化传递。 翻译是译者将源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两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 语言活动,将翻译分为窄式翻译和宽式翻译。 将源文看做信息供源,是翻译的起点而非评判译文成功与否的唯一准绳。 强调对原作说不,反过去对原作求忠、求等心态,变为以译者为主或译者介入, 原作的一切为译者所用。 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变异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功能与源文功能的等值, 是例外情况而不是相反,论证忠实对等观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周兆祥(1986)对信、雅的地位提出质疑,论证翻译并不一定要做到忠实,只 要对跟翻译有关的各方面负责即可。 将译者提升到跨文化交际互动的专家地位,将译者从要忠实于源文的束缚中解 放出来。 强调要提高译者的地位和创造性,从原作的奴隶地位解放出来,成为驾驭原作, 运用原作于股掌之间的能手。 译文应当采用最适合于实现译文目的的翻译策略,不管其在特定翻译语境中是 否被视为“标准的”翻译方法。 译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译者变译策略的选择,策略取决于取向:译者给谁用, 怎样用,想收到何种效果,为何读者会乐于接受等。 考虑到译文所要面对的读者的多样性,在特定情况下,采用翻译、解释或是改 编的策略,都可能是最合适的策略。 译者可以根据特定条件下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 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活动。
第二阶段
弗米尔翻译理论
目的论之‘是非’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源语转移到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将“目 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 关于在原文内容和翻译目的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弗米尔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探讨, 目的论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一直受到质疑。
桂乾元的文章
《记联邦德国 的三位翻译家》 简要介绍了弗
张南峰和陈小
慰分别在《外 国语》和《上 海科技翻译》
陈小慰的文章
《试论“译文 功能理论”在 应用文类翻译
仲伟合、钟钰
的文章《德国 的功能派翻译 理论》是我国
徐泉和王婷
《试论软新闻 的翻译方法及 其理论依据》
美尔的翻译理
论,为我国第 一篇功能派的 译介文章。
尤金·奈达
语言 学派
阐释 学派
功能 学派
文化 学派
解构 学派
女性 主义
后殖 民
苏东 学派
2
乔治·斯坦纳
詹姆斯·霍尔姆斯 苏珊·巴斯奈特
雪莉·西蒙
安托瓦纳·贝尔曼
巴巴拉·格达德
安德烈·费奥多罗夫 吉里·列维
——谢天振,《当代外国翻译理论导读》,2008年
功能学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理 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影 响下德国译学界分为两派: ①莱比锡派(立足转换生成语法) ②萨尔派(奈达学派追随者) 时期特点: “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研 究中心。翻译倾向于着眼语言学角度, 基本沦为语言附属品。理论实践脱节, 学科发展被束缚。
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应注意分析源语、译者主观能动性和文本功能[二 ]
译者对于源语文本而言是“ 读者” , 译者应当反复阅读原文, 并不断分析;从而将原文潜 在的翻译功能挖掘出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是毫无限度和范围的, 功能翻译理论 的精华就在于“ 功能” , 所以在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几种文本功 能, 在它们要求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发挥, 而不可盲目能动而使译文偏离正确方向。
[三]在用目的语表达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应将翻译看作一种目的性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看成是一种目的性的交际行为, 十分重视源语文本和目的 语文本方面的不同目的要求, 因而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关系着能否在翻译原作内 容的同时将原作的神韵也翻译出来。因而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应侧重处理翻 译活动的目的性方面,
目 录
第一部分
功能学派的背景、定义及发展
第二部分
功能学派的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部分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比较
第四部分
给我们的启示
功能学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研究者,他们的立论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 的经验体会,而在这之后的研究者开始从某个立场或者层面出发研究翻 译。
彼得·纽马克 凯瑟琳娜·莱斯 汉斯·弗米尔 雅克·德里达 劳伦斯·韦努蒂 道格拉斯·罗宾逊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
主体 目的 方式 行为 客体
译者(由译者来变)。 因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而变 , 不是为了 满足一切读者。 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从宏观上改变 原作的变通手段。 摄取 , 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消化、有反嚼的有效
吸收, 不是完整输入。
原作的有关内容, 而不是原作的全部内容 , 说明原 作是变通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许钧. 关于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法 . 中国翻译,1997 . [2]仲伟合,钟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1999. [3]位方芳.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 2007. [4]谢天振.当代外国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 版. [5]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年6月. [6]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7]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辑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339-357.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9.
善了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 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 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
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
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 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 该理论。
功能学派在中国的发展
翻译 学构 建 ... 非文 学翻 译
借鉴:交际理论、行动 理论、信息论、语篇语 言学、接受美学 特点:针对翻译语言学 派的薄弱环节
功能学派的发展
功能学派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 2
1971 年,功能学派理论创始人赖斯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
论雏形。她“把翻译行动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 批评模式附加范畴。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赖斯和弗米尔提出目的原则,
第二阶段
弗米尔翻译理论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 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 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 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 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 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 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 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