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城市道路绿化——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和提升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不仅要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包括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规划、灯光设计、智能化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绿化植被的选择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中,绿化植被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绿化植被对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选择绿化植被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应该考虑植被的适应性和生长特性,选择适合城市环境的植物品种,能够适应城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能够提供良好的景观效果。
应该考虑植被的功能性,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有益健康的植物,如具有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温度等功能的植物,在改造提升设计中引入这些植物,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还要考虑植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性,选择一些有着美丽花纹、丰富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通过绿化植被的设计,为城市道路增加一份韵味和文化氛围。
二、景观规划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景观规划,为城市道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景观规划中,可以通过设置景观节点、景观雕塑、水景等多种元素来丰富城市道路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的视觉享受。
还可以通过景观绿化带的设置和道路边坡的设计,打造宜人的行人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还可以进行景观色彩设计,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城市道路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营造出积极向上、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
三、灯光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中,灯光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良好的灯光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夜间的景观效果,还可以增加城市的安全感和文化氛围。
在灯光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灯光技术和灯光元素,如泛光灯、射灯、景观灯等,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打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为城市道路增添一份迷人的夜色。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1 生态格局概况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
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
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景观异质性指数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
具体选用的指标有: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武汉花山新城简介
武汉花山新城将打造最绿社区20%建筑将采用国内最高的绿色三星标准,力争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美国LEED绿色认证。
昨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绿色建筑实施方案评审会上获悉,立足打造全国生态新城标尺的花山生态新城,将建成千万平方米绿色社区,100%建成绿色建筑。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规划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群。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启动项目,新城将结合中部地区气候特征,在城内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所有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技术。
去年底,新城全面启动生态保育、港口及保税加工、产业配套、农民安置等十大项目。
目前,城内已动建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完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沉桩和靠船构建工程,制定国内首个《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
3年后,新城将初见雏形。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打造两型社会示范特区通过1小时高速公路网和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李红云:我们目前正在武汉东郊的花山镇建设一座新城——花山生态新城。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花山生态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引爆点”。
花山生态新城是湖北首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7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冲厕所用的是中水,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农田拒绝化肥,路上跑的多是电动车和自行车,城内的产业也都将贴上“绿色”的标签……原有的19个村3万多村民将集中安置变身为社区居民,整理出来的土地将陆续建设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整个投资达300亿元左右。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安置再拆迁”,目前已有1万多名农民迁住生态环境新居,没有一人因为拆迁还建问题上访。
按照总体规划,花山生态新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将建成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城市企业主义视角下生态新城的开发策略研究——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例
城市企业主义视角下生态新城的开发策略研究——以武汉花
山生态新城为例
陈宇杰;王嵩;庞哲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23(41)2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降低“投机性”风险,是我国生态新城开发中面临的重要议题。
该文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典型案例,从城市企业主义视角对开发过程中的政治、金融和行政策略展开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在于通过培养政治伙伴保障土地开发主导控制权,依托多元化的融资解决方案实现良性循环融资模式,联合行政中介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征地拆迁模式,以及基于“市场化”思路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措施,为我国生态新城开发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陈宇杰;王嵩;庞哲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光谷文创体验区规划设计为例
2.道路生态学融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初探——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例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r——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
4.自然生态城
市道路绿化——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道路景观设计为例5.新城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山水生态文化型特色城市思路——以湖北咸宁市为例
准确定 位 ,大 力投入 ,高起 点规划 、高标准 建设 、高效能 管理 ,将成宁打造成为华 中地 区最具特色 的生 态绿都 。
1 禀 赋优 越 ,具备 山水 生态 文化 型城 市 建 设条件
1 1 交通便 利 ,区位优势 .
成宁 地 处华 中腹地 、长 江 中游 南 岸 ,位 居 中部 崛 起
汉城市 圈、长株潭 城市群2 “ 个 两型”综改试 验区的结合 地
带 ,距北京 、上海 、广 州 、成都空 中距 离均在 1 0 m左 00 k
右 ,素有 “ 湖北南大 门”和 大武 汉 “ 后花 园”之称 。
东 拓 、南 接北进 ”扩城设 想 :以北至 成宁嘉鱼 ,规划 成嘉
临港新城 ;以东 至贺胜 桥镇与 武汉交 界构建梓 山湖 生态科 技 新城 ,大城市 空间格 局正在 展露雏 形 。城 市 总体 规划以 “ 间换 空间、空 间换规 模”思路 、以 “ 时 主城 + 新城 ( 组团) ” 布局要求 ,突破性 将成宁市规划区面积从2 0 年 的3 4 k 05 7 m 调 整  ̄ 6 4 k ,建 设用地 规 模从 5 m J 17 m 8 k 扩大 到 10 k 。 m 1
4 精美建 设 ,做 足 山水 生态 文化 型城 市 绿 色 文 章
成宁市大 力实施 “ 绿色生态宜居工程 ” ,用绿色打扮 城 市 ,累计投 入资金3 多亿元 ,新建和改造 10 0 0 多个重 点项 目 工程 ,城 市功 能 日趋完善 ,品位不断提 高 ,形象更加靓丽 ,
一
层次清晰 、 目标 明确 、结构合理的城 乡规划体 系。
规模面积居 世界 首位 。成 宁不失时机规划建设占地5 . m。 46k 的生态旅 游新 城 ,把 中心城 市打 造成 中 国温泉 养生 之都 。 因此 , “ 香城 ”和 “ 都” 成为 咸宁 2 最 靓丽 的城 市名 泉 张
生态绿楔的规划和建设——以武汉市府河绿楔为例
内掀起 了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 “ 生态革命 ” 浪潮。
3 8
:
” 。
。 j
…
~ ’
…
1
—●
图片说明
1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六 大新城组群和 六大生态绿楔规划 图, 由内向外 : 正 中心红色小
圆区域为长江与汉江在武汉 交汇处 的滨江活动区: 中心 稍大红色区域 为中央活动 区;
较密集, 水生态环境恶劣。 Fra bibliotek现状路 网主要由城市环线、 城市主干道路 、 跨河桥梁、 堤顶路 四部分构成。 除堤项路外, 其他多为跨境道路, 区域内路 网密度低 , 交通不便。 堤顶道路因堤防等级不同, 路况和两侧绿化带质量差别较大。 府河堤 内建筑 主要有村落、 棚户、 厂房, 堤顶有泵站及其配套设施, 建筑外观仂调 性差。 绿地主要 由农业生产
市总体规划 首次在主城与六大新城组群之间, 以及各新城 组群之间规划了六个面积可观 的生态绿楔。 武汉市 市
域面积8 5 6 9 T -  ̄ - 千米中, 都市发展E3 2 6 1 平方千米 ( 其中生态控制区1 8 1 4 平方千米, 主要是生态绿楔面积 ) 、 农业 生态区5 3 0 8 平方干米。 2 0 1 5 年编制的 《 武汉市全域生态框 架保护规划) ) 又在农业生态区内划定面积达4 5 7 7 平方千 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区域 。 这样, 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总面积达6 3 9 1 平方千米, 占市域面积的7 5 %。
“ 摊大饼” 。
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态绿楔规划区内存在着丰富的山体、 水系、 湿地、 林地、 农田、 湖泊等 自然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在城 市化 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 。 城市绿色发展要求生 态绿楔不能仅停留在规划上, 还应划定边界, 并在保护现有优 良资源的同时' 尽快 启动生态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总体城市设计
Height of buildings
Landscape building
苏黎世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同时为全 国交通重要交汇点之一.苏黎世实行全方位的 可持续交通策略。公共空间不只用于交通运输, 也是生活和休闲场所。苏黎世市采取针对性的 措施促进公共交通,并减轻市中心和居民居住 区的交通负担。
苏黎世拥有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四通 八达。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快速市郊 列车和轨道缆车相结合,构成了一个高效的综 合交通系统。
Region image & architecture style
特色城市设计地块 1 DEDICATED REGION FOR URBAN DESIGN 1 PROPOSALS
Activities aspect:
.凸显花山渠周边区域的节庆活动特色,从而体现不同时节 的生态居住,开放街区,水上休闲及旅游理念。
CANAL AXIS
BLUE & Green node
REGIONAL
NODE
LOCAL ACTIVITIES
AXIS
COMMERCIAL STRUCTURE & TRAFFIC NODE
Traffic node
GREEN AXIS
CASE STUDY FOR HUASHAN DITCH
滨水开发案例 圣安东尼奥 Riverwalk
.以低碳慢行动线作为区域地块间的连接[ Every 400m has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spot]
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花⼭⽣态新城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花⼭⽣态新城环境影响补充报告简本⼀、规划概况(⼀)规划变更情况花⼭⽣态新城项⽬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试验区建设,着⼒打造“两型”社会先试先⾏⽰范区⽽作出的重⼤决策,对于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范城镇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具有探索中国中部地区“发展与保护”平衡策略,变被动、静态的⽣态保护为主动的、积极的⽣态化境保护的先导⽰范意义;在经济⽅⾯、具有港城互动、产业和服务相互⽀撑、探索从单⼀的⽣产型城市到⽣产消费均衡型城市,从外向依赖型到内⽣式发展模式转变的先导⽰范意义;在社会⽅⾯,具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标,妥善处理好农民就业、社区重构,实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先导⽰范意义。
花⼭⽣态新城原规划于2008年启动,范围南以武九铁路为界,北以青化路为界,西侧严西湖⽔体开阔,以其中⼼线为界,东侧严东湖⽣态的整体控制为着眼点,边界⾄左岭葛化西路,规划范围67.1km2,在⾏政上⾪属于主要为武汉市洪⼭区花⼭镇管辖范围。
功能定位为: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撑服务中⼼、⼤东湖⽣态建设区、重点发展⽣态旅游、⽂化休闲、科研教育、⽣态农业、绿⾊⼯业、⽣态居住产业等产业。
规划时间2010⾄2030年,近期⾄2015年,远期⾄2030年。
2010年5⽉《花⼭⽣态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审查。
2010年6⽉,武汉市启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区域规划调整⼯作。
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件,洪⼭区将花⼭镇及所属13个⾏政村、1个社区(花城家园安置社区)、2个场(严东湖渔场和花⼭渔场),交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同时洪⼭区将花⼭镇6村1场1湖、交由武汉化⼯区管委会托管。
花⼭⽣态新城由于⾏政区管辖范围变化,实际规划范围调整为北⾄⽩⽺⼭,南达九峰森林公园,西到严西湖,东接严东湖,规划⾯积46.8km2;主体建设区包括花⼭镇托管⾄东湖⾼新区的13个⾏政村和1个社区和2场;⾏政上⾪属于武汉市东湖⾼新开区管辖。
道路生态学融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初探——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例
殷 利 华
Yn i Nu i
Uu ha
万
牛
敏 Wan
静
Mi n
Jg i n
中 图分 类号
# 要
路 4 建
T 8 9 U941 1
±
m 特
m
± * * ∞ *
g
*m # & 女
Ab l ct I ap i t d ou h d ol g ca l ds ap wa o l h s m Ns p er po n e t t at oa ec o i l an c e s ne o e m0 e t ac o r o h a s an N r t s en i f t f t e Hu s al s h ew co c t E i i Wuh d i yn Qn an l a al z n y edt e t t ha c e r l e t I nt i paD Ed s s e o q oo co o c a a n c e t t h o al c n i of h ci he h s y e i cu s d 5 n @[ d e l gi ll ds op r ea men st l e m a i wat r r n a he pl n s t o h dn efo ta s s t a l r a o h ∞ad 5 r ad s l ng t e o u 一 … f Kv e “ s s o ih n l d c e r ad l t g g i an s ap c ea on o a ds pe a 0 0 an r d t es h u l n l o c o gi a r al ad l n ca nd 5 n r d l e o r ea ch l e s s ai ab e r Qd e ol c i r 口n … dc 一 srcJ f u on
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实施方案专题研究 精品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建设方案专题研究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依据及研究资料 (4)1.3. 工作内容及服务范围 (4)第二章排水专项规划评价与建议 (6)2.1. 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 (6)2.1.1花山新城的生态城市战略 (6)2.1.2花山生态新城生态风险应对措施 (7)2.1.3产业与人口预测 (8)2.1.4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 (8)2.1.5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92.2. 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 (9)2.2.1.给水规划 (9)2.2.2.排水规划 (14)2.2.3.水系规划 (18)2.3. 花山生态新城环境影响报告 (21)2.3.1.花山生态新城环境保护措施 (21)2.3.2.花山生态新城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4)2.4. 排水篇评价与建议 (25)2.4.1.雨水规划分析及评价 (25)2.4.2.污水规划评价与建议 (25)2.4.3.中水回用规划分析及评价 (27)第三章排水设施建设方案建议 (29)3.1 污水设施建设原则 (29)3.1.1污水干管走向布置原则 (29)3.1.2污水中途提升泵站布置、设计原则 (29)3.2 污水量预测 (30)3.2.1污水量预测方法 (30)3.2.2地块开发时序 (30)3.2.3污水量预测 (31)3.3 污水干管及泵站建设方案建议 (33)3.3.1道路现状 (33)3.3.2道路建设计划 (34)3.3.3道路竖向分析 (34)3.3.4污水干管及泵站建设方案建议 (37)3.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建议 (41)3.4.1小型污水处理站建设建议 (41)3.4.2污水处理厂实施方案建议 (58)第四章排水系统生态化综合利用建议 (61)4.1 雨水生态化排放建议 (61)4.1.1雨水收集 (61)4.1.2雨水输汇 (64)4.1.3雨水排放 (64)4.2 中水回用建议 (65)4.2.1中水潜在用户 (65)4.2.2中水回用模式 (65)4.3 人工湿地建设及利用建议 (66)4.3.1人工湿地原理和类型 (66)4.3.2人工湿地利用建议 (69)第五章结论 (71)5.1 排水专项规划建议 (71)5.2 排水设施建设方案建议 (71)5.3 生态化综合利用建议 (73)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2005年7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
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区、示范区、引爆点”、“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的战略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花山生态新城南以武九铁路线为界,北至青化路,西以严西湖中心线为界,东至左岭葛化西路,总用地面积约6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
规划功能定位为:大东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区、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融居住、游憩、研发、商业为一体的生态新城。
花山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研发与交易、生态酒店与会展、生态商业与文娱、生态居住与养生。
争取建设成中部第一、国际知名的综合生态城。
花山生态新城的规划结构为“群落分散+指状集中的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城镇形态形成“水绕城、水穿城、水伴城”的空间格局。
群落分散:规划城镇建设区犹如水墨画一样,呈群落均质、有机地分布在山水环抱的生态功能链内。
指状集中:预留南北六条呈指状,由绿化和水系组成的绿化隔离带,主要城镇建设用地分布在指状廊道的两侧。
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以带形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严西湖、花山港和严东湖三大区片,分别形成三大城镇中心;结合城镇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农民还建等要素综合布局五大功能组团。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一流的生态新城。
花山新城规划花山新城3年内将现雏形,已于2004年开始计划花山新城加速“变脸”武汉市召开花山生态新城规划现场办公会,市领导杨松、阮成发出席会议。
浅谈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
浅谈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摘要:绿道一直是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针对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国内绿道现状,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采取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期给出改善性和先导性的建议,寻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方法。
关键词:因循自然;绿道景观设计;自然生态1、引言绿道,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人为开发的景观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提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也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在逐渐增大。
而绿道建设一方面具有着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有着协调人地关系的功能,能有效减缓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2]。
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无疑是当今绿道建设与时代同行的出发点。
2、当前国内绿道现状引起的思考飞速的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食品安全岌岌可危等种种问题。
人们迫切需求绿色空间,期盼健康的生活环境,渴望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游憩场所,绿道以其特有的功能需求应运而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的热潮。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绿道的规划建设还有尚需完善之处,如:过分注重绿道功能而忽略其本身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过于人工化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对自然亲近的需求,过于形式化的建设而造成绿道线路被机动车道阻断等。
我们针对当前城市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和绿道建设的种种问题,应回归到我们心灵本身对自然呼唤的角度,创造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打造亲切的绿道环境和城市风貌。
3、绿道景观设计中因循自然的重要性3.1 绿道建设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效益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大规模的绿地建设难度较大[3]。
城市灵动的经纬线—美丽街区绿道景观设计
城市灵动的经纬线—美丽街区绿道景观设计摘要:响应低碳生活理念,打造“社区—绿地—地铁—车站”微循环绿道;精捻居住片区零散绿地,绿道为线,串起城中“翡翠项链”;尊重城市道路原状风格,节点处营建浪漫花园微景观;融入互联网元素,提供健身互动场景,打造智慧绿道。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界面的景观往往给来访者留下主要的视觉印象,其场所感由建筑、绿化和人们的行为活动所共同构成,是并不需要寻觅却已扑面而来的一种感受。
1、项目背景“东湖生态绿心、武汉长江主轴、长江新城”等一系列城市亮点区块规划面世,武汉正向着建设国际大都市迈进。
经济发展的同时,近年完成市区内地铁、主干道、公园的一系列绿化提升改造工程。
然而居住区园林绿化往往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与街旁游园、市政公园衔接薄弱,通达性较差,片区整体无法形成整体园林城市景观要求。
此次规划设计提出“以点带线、织绿成片”的整体思路,对区内集中型居住区进行社区绿道建设。
经过多轮现场查勘,拟选二七路街区绿地片、后湖公园片等6处街区作为江岸社区绿网示范段,建设绿道24.9公里。
2、构思定位针对汉口江岸片区的街区绿道景观现状,我们提出了“以点带线,织绿成片”的设计理念,统一绿道风格,串联绿地资源,改善道路绿化,同时融入互联网元素,运用新型材料,传承与发扬老武汉社区文化,更新与焕发居民活动场所。
在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街区绿道与道路景观自然融为一体;创造自然和谐、空间流动、以植物造景为特色的生命空间,是该项目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街区绿道是线性流动的空间,道路景观绿化绿化设计应当充分展示流动空间的意趣,犹如乐曲般的流畅,诗歌般清新,用绿化景观作为音符,街区绿道作为五线谱,演绎韵律之美。
项目整体的设计理念为:环路,打造区域微循环绿道;聚绿,精捻零散绿地,绿道为线,串起城中“翡翠项链”;缀花,于节点处营建浪漫微花园;智跑,融入互联网元素,打造智慧绿道。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武汉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武汉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大型公园的建设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口袋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地形式,其小而精、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补充。
本文以武汉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探讨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口袋公园设计。
二、环境行为学与口袋公园设计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感知和认知。
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对于指导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设计师需要从人的需求、行为、心理等方面出发,分析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满足人们心理期待的口袋公园。
三、武汉市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1. 功能性原则: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应具备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生态性原则:在设计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植物配置、水体处理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美观性原则: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美观性,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小品设计等手段,营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4. 行为适应性原则: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模式的景观空间。
四、武汉市口袋公园的具体设计策略1. 空间布局: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应紧凑而富有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和连接,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
同时,应考虑人们的视觉和行为习惯,创造宜人的空间氛围。
2. 植物配置:植物是口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
同时,应注意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
3. 小品设计:小品是口袋公园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可以通过雕塑、座椅、灯具等小品的设计,丰富景观的内涵和层次感。
同时,小品的设计应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行为习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建设当代生态城市的景观设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建设当代生态城市的景观设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家生活的和谐,渴望远离大都市的喧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转变为如今注重室内、室外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
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市场魅力。
由此推动了当前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并进入了更加讲究精、美、意境的新阶段。
良好的景观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一、传统的承继中国传统的造园术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空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对当今的住宅景观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园林艺术手法是我们在当前住宅景观设计中可以大加借鉴的宝贵遗产。
其倡导的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意境可以大大提升住宅景观的空间意韵,让居者真正在自然中得到精神的贻养。
中国传统园林,其造园手法在遵循“中和”,追求意境的大法则前提下,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充分发挥传统的“有法无式”的设计理念,以达到感性与理性、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在当今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的住宅景观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布局的合理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
景观道路分享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景观道路分享交流会,共同探讨景观道路的设计与建设。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所有参会人员,向大家发表以下发言。
一、会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道路作为城市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
近年来,景观道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景观道路的建设。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分享交流,提高景观道路的设计水平,推动我国景观道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景观道路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景观道路设计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充分考虑行人的舒适度、安全性以及视觉感受。
2.生态环保:在景观道路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道路。
4.和谐统一:景观道路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5.创新创造: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为景观道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景观道路设计要点1.道路规划:合理规划道路红线、绿化带、人行道等,确保道路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2.景观设计:运用植物、水体、雕塑、照明等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确保交通安全。
4.配套设施:完善停车场、公交站、休闲设施等,提升道路使用品质。
5.可持续发展:注重景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四、景观道路建设案例分享1.案例一:上海市外滩源景观道路外滩源景观道路以“百年外滩,源起之地”为主题,融合了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和生态环保等元素。
道路两侧绿化带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形成了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同时,道路还设置了自行车道、步行道,方便市民出行。
2.案例二:杭州市钱塘江景观道路钱塘江景观道路以“江水、江滩、江岸”为主题,展现了钱塘江的美丽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北
林
业
科
技
4 7
自 然 生 态 城 市 道 路 绿 化
以武 汉 市花 山 生 态新 城 道路 景观 设 计 为例
唐世 洋
( 1 . 武 汉市园林 场 武汉
李
玲‘ 。 许 秀环‘ 。
4 3 0 0 7 5 )
4 3 0 0 7 3 ; 2 . 湖北省林 业科 学研 究院 武汉
随着现代城市化 进程 日益 加快 , 城 市土 地 、 水 资
北湖 、 严西湖、 严东湖) 交汇处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
东至左 岭镇 , 南 接武 汉科 技 新城 , 西I 临东湖 风景 区 , 北抵武 汉北 湖新 城 , 规划 面 积 6 6 . 4 k m2 , 规划人 口 规模 将 达 2 O万人 。区 域 内 山水 资 源 丰富 、 自然环 境保护 良好 。花 山生态 新城 的规 划结 构为“ 群 落分 散 +指状 集 中的三 心 多组 团带 形 城 市 ” , 城 镇形 态 形成 “ 水绕 城 、 水穿城、 水 伴 城” 的空 间格局 。 花 城大道西 起 武汉 洪 山 区鲁磨 路立 交 , 经 三环 线、 王青公路 , 绕过洪 山区 的鼓 架 山 , 跨 过严西 湖 , 穿
优美的道路绿地既可 以提供适宜的出行环境 , 还可 以改善 城市 的小 气 候 环境 , 创 造出可居、 可 赏 的美
景, 更可 以产 生不可估量 的社会 、 生态和经 济效益 。 笔 者 以武 汉市 花 山生 态 新 城 花城 大 道 景 观设
计为例 , 道路绿化设 计与新 城的文化 内涵 紧密结 合, 在常规道路绿化 的基础上突出 自然生态理念的
过规划花 山新城 , 是 武汉 花 山新 城 “ 一 干一横 ” 规 划
源、 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 人 口膨胀 、 楼群 密集、 汽车尾气与烟尘 的弥漫,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严重影 响了人 们 的生 活 质量 , 同时也 增 强 了人 们对 大 自然 与绿 色生态环境 的 向往 L 1 ] 。道 路绿化 属城 市 公共绿地 , 在 城市环境 中起 着决 定性作 用 , 建 设环 境
表达。
主干路 网中的组 成部 分 , 是 区域 内重 要 的东 西 向交
通干道 和花山新 城 对外 联 系 的主要 通 道 , 是 花 山新
城的迎宾大道、 商务大道, 总绿化面积 3 6 6 8 1 m 2 。 道路原主要为荒地 、 山坡、 浜塘 , 通过地区 自 然 地 面标高 在 2 3 . 3 2 - - - 3 6 . 1 8 m 之间 , 地 势有 一 定 变
化, 道 路 背景形 态 属于典 型 自然 乡村 风貌 。道路全
1 项 目概 况
花 山镇地处 武 汉市 东 , 位于 “ 一 江三 湖” ( 长江 、
* 收稿 日期 : 2 O 1 2 一O 9 —1 8
4 8
摘 要 : 笔 者 紧 密结 合 生态 新城 内涵 , 以花 山生态新 城 花城 大道 为例 , 探 讨 了 自然 、 生态 、 立体
的道路 绿化设 计理 念 与设 计 手法 , 为 自然 生态型道 路 景观设 计提 供 了新 思路 。 关键 词 : 自然 ; 生态 ; 道 路 绿化
如 Βιβλιοθήκη Ro a d Pl a n t i n g i n Na t u r a l Ec o l o g i c a l Ci t y - T a k i n g t h e Ro a d L a n d s c ap e De s i g n o f
Ab s t r a c t :Cl o s e l y c o mb i n e d wi t h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e c o - t o wn, t h e n a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r o a d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c o n c e p t s a n d d e s i g n t e c h n i q u e s we r e e x p l o r e d wi t h Hu a c h e n g Ro a d i n Hu a s h a n e e o - t o wn a s a n e x a mp l e ,wh i c h p r o v i d e d a n e w i d e a f o r r o a d l a n sc d a e p d e s i g n i n n a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t y . Ke y wo r d s :n a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r o a d p l a n t i n g
Hu as h a n c o E . To wn n i Wu ha n Ci t y a s a n Ex a mp l e
Ta n g S h i y a n g ‘ Li Li n g ‘ 。 Xu Xi u h u a n ‘ 。
( 1 . Wu h a n Ho r t i c u l t u r e a n d Fo r e s t r y F a r m W u ha n 4 3 0 0 7 3 ; 2 . Hu b e i Ac a d e my o f F o r e s t r y Wu h a n 4 3 0 0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