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学》——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相关概 念
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共同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社会医学对健康危害的识别和控制
社会医学研究和干预社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保护人们的健康。
社会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健康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和塑造。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中医药的草本资源可用于替代化学药品,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中医药 保健
中医药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身心健康。
生命科学与中医学的跨学科交 叉
生命科学和中医学的结合,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应对策略。
中医社会医学的内容
中医社会医学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健康效应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恶劣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的社会环境观
1
五行理论
2
社会环境与五行理论的相互关系,影响
人的健康与疾病。
3
环境协调
中医学认为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is crucial for health.
阴阳平衡
社会环境的阴阳气质与人的阴阳平衡密 切相关。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具备和谐、平等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
社会环境对中医药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社会环境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逐渐增加,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医药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作出重要贡献。
中医药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解析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1、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Z□均为外环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2、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与辩证结合)病: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一一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规律证: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应病机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一一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体格检查发现的现象(可以是假象)3、同病异治一一同一种病,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反应出不同的证候,治疗则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方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精气学说1精:构成宇宙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概念首见《道德经》,源于“水地说”气: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源于“云气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形式——气机阴阳学说1、阴阳含义一一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阴阳的一体观一一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2 )阴阳相互依存、3 )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一一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理论_课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概念: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证: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别证候,讨论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来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其意义是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对立: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
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3、阴阳交感互藏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020中西医主治中医基础理知识点总结
2020中西医主治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记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
生成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分布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
功能 营养全身
行于脉外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
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病理--脾不升清:眩晕、腹胀、便溏等。
(2)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病理--中气下陷:内脏下垂。
(三)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3、在液为涎
4、在志为思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A.促进血及津液运行 B.促进饮食消化 C.调畅情志 D.调节生殖机能
二、 六 腑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六腑的生理功能-----容纳、消化、吸收饮食物, 传导、排泄糟粕。
特性-----六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胃------受纳、腐熟水谷; 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液(少量); 5、膀胱----贮尿、排尿; 6、三焦----是气和水运行的通道。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气机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学》
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学》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
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
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籥藩蓠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
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
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性,《礼纬。
含文嘉》曾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说明熟食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这些朴素而原始的防病思想,虽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观其主旨,实为"治未病"理论之滥觞。
《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一是欲病防作,《素问。
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是早期治疗,《素问。
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等等。
嗣后,《难经》补《灵》《素》之未备,提出了冶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棗治未病的脏腑。
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汇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研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包括: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一心为主宰);2)形神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天人合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辨证论治:病:......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活动证: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个别的、孤立的现象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证候包括: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论治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同病异治:证异治异异病同治:证同治同精: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源于“水地说”气: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源于“云气说”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称气为机,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过程称为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气精气化生为人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心肺在上为阳:肺:肃降为阴心:推动为阳肝肾在下为阴:肝:升发为阳肾:藏精为阴脾:阴中之至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心),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肺),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肾),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肝)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对立统一、互根互用、阴阳互藏2、阴阳的对立制约:“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阴”;“阴平阳秘”3、阴阳互根互用: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绝,精气乃亡”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昼不精,夜不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4、阴阳交感互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5、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6、阴阳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7、阴阳的自和(自愈)与平衡:“阴平阳秘”先考虑对立,再考虑平衡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体表属阳,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4、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5、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6、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7、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8、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人的中心是五脏;五脏的中心是心;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
2.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是在不断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
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前提条件或内在依据。
中医的整体性(下)之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中医的整体性(下)之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白话健康之中医寻方”,我是中医人:李文龙,上一期节目呢我给大家介绍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那今天呢我继续给大家去讲中医整体性的另一个部分那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也就是我上一期节目说的“大周天”。
那我们接下来就步入今天的主题,讲一讲咱们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顺带在给大家讲一下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咱们人类啊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因为自然界存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就比如说: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这些东西加一起啊就构成了我们人来得以生存的安全环境。
但是与此同时啊,这个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人的生命健康。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着生命活动。
所以说人和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啊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是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说天和地一阴一阳结合产生的事物啊就是我们人,'以天地之气生'呢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四时之法成”呢是指人们还要适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规律,才能健康发育成长。
我们人从出生到死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就像《灵枢,邪客》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
这个的意思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去讲,分别是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痛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那我先给大家讲一下第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咱们常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我们的祖先呢把自然环境叫做“天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一单元)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一单元)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B1型题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自然界是一个整体B.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正确答案:E解析: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A.《五十二产病方》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中藏经》E.《伤寒论》正确答案:C解析:《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3.同病异治的实质是A.证同治异B.证异治同C.病同治异D.病同治同E.证异治异正确答案:E解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即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法。
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着眼点在于证,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故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4.“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A.阴虚B.阳虚C.阳盛D.阴盛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B解析: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字面上的意思是:善于扶阳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滋阴的药,那么。
阳气得到阴液的帮助就可以生化无穷;而善于滋阴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扶阳的药,那么,阴液得到阳气的帮助就可以源源不竭。
阴中求阳,实则为阳虚。
5.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到立春为A.阴消阳长B.重阴必阳C.阴长阳消D.重阳必阴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A解析:冬天相对于春天为阴,春天相对于冬天为阳,从冬至到立春由寒逐渐变热的过程,又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
6.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朝百脉B.肺司呼吸C.肺输精于皮毛D.肺主一身之气E.肺主宣发和肃降正确答案:E解析: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①肺气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②肺气肃降,促进水液的下行。
复习题
龙岩市中医院2010~2011西学中培训复习题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简述阴阳的变化规律?1.相互对立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
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2.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无所谓女。
3.相互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4.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
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是质的变化。
三、何谓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四、何谓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主疏泄,肝藏血。
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简述三焦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
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具有腐熟饮食水谷的功能,主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
③下焦如渎: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具有指下焦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等功能。
七、中医学病因分类有哪些?1.外感病因1)六淫2)疠气2.内伤病因1)七情内伤2)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3)劳逸失度3.不内外因: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胎传与遗传毒八、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致病特点:⑴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九、气机失常的概念和分类?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一)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二)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2020初级中药师考试《相关知识-中医学基础》章节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
2020初级中药师考试《相关知识-中医学基础》章节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中医学基础——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外界环境的整体观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一症、证、病症,是指疾病具体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
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呕吐;体征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能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是中医学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如气血两虚、脾胃虚寒、肝阳上亢等。
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如感冒、痢疾、哮喘和疟疾等。
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
要点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过程。
辨证的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四个方面。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要点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证异治异2.异病同治:证同治同小结: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二辨证论治:症、证(某一阶段)、病(全过程) 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西医结合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精选题一(含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精选题一(含答案解析)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天气B.清气C.阳气D.水精E.精气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
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掌握“精气学说”知识点。
2、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 肝阳上亢B. 水痘C. 感冒D. 头痛E. 恶寒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风热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
掌握“辨证论治”知识点。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症的是()A. 胸闷B. 恶寒C. 口苦D. 发热E. 消渴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消渴为西医的糖尿病,属于病。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社会相互统B.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C.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D. 人体三焦是一个整体E. 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掌握“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知识点。
5、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A. 心B. 脑C. 经络D. 脏腑E. 五脏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系统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掌握“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知识点。
6、整体观念的内容为()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E. 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正常的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精气神一体观: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可概括精、血、津液。
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精气神一体观,是指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形成有机整体。
(二)病理变化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去分析局部病理变化的整体性根源。
人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必然表现于外,具体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
在分析形体官窍的病变时,认为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血肝气生理功能失调的表现,也可能是五脏精气功能失常的反应。
因此,探讨目病的病理机制,不能单纯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
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
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
在病理上人体也同样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当气候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机体调节功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机体本身不够健全,不能与外在的变化相适应时,就会产生疾病。
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热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伤寒。
临床上某些疾病如痹症、哮喘之类,也往往在气候急剧变化之际,或节气交替时节,病情复发或加剧。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
”这说明了人体内阳气的昼夜波动。
这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体温日波动曲线吻合,说明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出现节律性的改变。
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
《灵枢》指出:“夫日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即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
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来源:考试资料网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
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在病理上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如处于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痿弱不能行走等病;居住高山上的人,多出现瘿病(大脖子病);湖区多见虫臌病等。
许多地方病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