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语文课程標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在课中,只有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才能使其学习处于积极、热情、主动的状态,才能使教育成为高效的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理顺关系,师生和谐互动
构建平等对话氛围和平台,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主人。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彻底清除‘一统天下’的旧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始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
有了平等的对话,师生的互动就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增强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
教师具有“教练’’和”裁判’’的双重身份,除了做好一名点拨引导组织的“教练”之外,更应该是公正的“裁判”。
在做出任何评价时,不仅能让学生信服,更应该给激励性的评价。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课堂和教育技术专家巴特勒说过;“多加鼓励,能增强动机”。
而强调“失败”阻碍动机。
因此适当恰当的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
2.营建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进取。
2.1设疑激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探索者。
宋代的大学者主席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语文学习围绕“疑”而展开;无疑一有疑一质疑一释疑。
每一个疑问的提出,都能带来深深的思考、广泛的联想和想说的冲动;每一疑难的释解,又是智慧的一次升华,是人在这更高的境界生发新的疑问,推动学习的更进一步。
设计问题时,应从学情出发,富有启发和探讨性。
例如,在教《多收了三五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反应旧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作者为什么不选择实年或兵荒马乱==这样的内容,而只选取了丰收之年呢?
2.2点拨引导,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求知者。
有些教师多学生缺乏信任,生怕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而是文本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漏掉,影响考试成绩。
因而,课堂上的教师喋喋不休,学生则索然无趣,课堂成为死水一潭。
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权给学生,穿针引线,旁敲侧击,适时点拨,让学生成为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
2.3创设意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
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在《散步》一课时,教前要求学生饭后陪家人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亲情。
这样,就为《散步》的教学作了情境铺垫。
在课程结束时,又让同学们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相处的一片生活片段。
这样,就营造了适宜情感发生的“境”,学生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就有了土壤。
3.搭建课内外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语文观提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学科的外延是极其宽泛的。
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学习《物候学》,我们就组织学生观察当地物候现象,收集整理当地的物候谚语。
还根据所学文本内容,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做保护环境宣传,参观博物馆,瞻仰烈士陵园等社会活动。
在活动中搭建学生倾吐交流平台,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激发学生自主性,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用有效的形式拓展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实现三维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步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改中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