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方言本字考
方言本字考

方言本字考1.爸爸。
《玉篇》蒲可切,婆上声。
《玉篇》父也。
《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
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蜀谓老为波。
宋景文谓波当作皤”。
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
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
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
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
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
后来,“爸”音变为“父”。
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
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
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
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
《广韵》莫补切。
《博雅》母也。
称母曰妈。
“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
“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
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
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
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
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
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
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
“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
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
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
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
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
“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
爹,《广韵》屠可切。
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
“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
“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贵州方言一些词语由于历史与地域的因素而形成的义转音变 , 使其本字变得扑朔迷离 , 寻觅不易 , 以至在编 撰贵州方言志与词典时一时难以找到其本字来记录 。 其结果往往只能拿一个与其义毫无相关的同音字来替代使 用 , 而没有同音替代字时则仅能只记音标而空着记录的汉字 。 如此一来 , 其方言志或方言词典的学术价值与使用 价值均受到一定影响 。 为此 , 本人多年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贵州方言词语本字的研究与探讨工作 , 同时也积累了 一些材料 。 这里本人不揣鄙陋 , 举出十条贵州方言词 , 通过语义 、 语素的分析 , 语音演变中变例的推考 , 文字孳乳 衍生的稽察 , 加上历史文献资料的印证 , 考释了这些方言词的本字 。 鉴于考本字之难 , 文中不免有臆断 、欠妥之 处 , 还望方家明示 。 ( 说明 : 为了排版与印刷的方便 , 在不影响记音的前提下 , 声韵母的标示采用了汉语拼音字 母; 声调的标记分别用 1、2、3、 4表示阴平 、阳平 、 上声 、 去声四调 ) 褙( 偝 )be i4 搓拧绳索 , 如 : 把几股绳子 be i4 起来用 。 引申亦指数人拧结成一伙 , 如 : 他门几个是 be i4 起的 , 惹不得 。 《 贵阳方言词典 》 ( 以下简称 《 贵典 》 ) 记作 “[ 倍〗 ” 。 用 “倍 ”只是借音字 , 无缘表示搓拧的含义 。 《 贵州 省志 汉语方言志 》 ( 以下简称 《 贵志 》 ) 未收录该词 。 实际上这个词是有本字可寻的 , 这个字应当就是 “褙 ”字 。 所谓 bei4 ( 绳子 ) 即是将数股麻丝或线子等可搓拧成绳之物拧结起来的动作. 而 “褙 ”字虽 《 集韵 队韵 》 只收有 “襦也 ” ( 短衣 ) 一义 , 而 《 说文解字 衣部 》 则释曰 : “襦 , 短衣也 , 一曰难衣 ”段玉裁注 : “襦 , 若今袄之短者 。 难衣 犹温衣也 。 ”温衣乃穿上能让人暖和的衣服 。 清谭嗣同 《 湘痕词 》 : “绣襦岂不暖 益以云锦裘 。”能让人暖和之衣 自非单层之衣 , 至少是两层以上的单布或两布之间夹以棉花之类填充物而成 , 所以 “褙 ”字也就可以引申出 “把布 或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 ”的含义和用法 。 元盛如梓 《 庶斋老学丛谈 》 卷下 : “乾道八年天申节 , 知光州滕瑞奏 , 臣 自书 ‘圣寿万岁 ’ 四字 , 约二丈余 , 用绢褙投进 。 ”“用绢褙 ”即用绢将写上字的纸粘贴起来 。 又明曹昭 《 格古要论 装褫书画定式 》 : “古画不脱 , 不需褙裱 ……一经褙多 , 或失之也 。 ”“褙多 ”言将古画裱贴多层 。 从粘贴 、粘结义引 申为拧结义是完全合乎词义衍生变化理据的 。 “褙 ”字 《 集韵 》 反切为 “补妹切 ”, 今音正读为 be i4 . 又《 集韵 》 言: “褙 ……或从糸 ” , 是 “褙 ”字又作 。 二字从其形声字的表义形符来看 , 于表示搓拧绳索之义 , “糸 背 ”字较 “褙 ”字 也许还要贴近一些 , 但现尚未找到 “纟 背 ”字古书中的用例 , 暂姑备一说 。 坌 ben4 贵州方言说拌和为 “拌 ”, 亦说 “ ben4” 。 《 贵典 》 释曰 : “[ 笨〗pen 拌 : ~ 点素菜 ‖ 也可说拌 , 但不如笨 地道 。”笨字下加有 “。”说明是同音借代字 。 《 贵志 》 亦收有该词 , 记作 “ □” , 说没有合适的同音替代字可作记录 。 用 “笨 ”字显然无由表示拌和之义 , 那末贵阳方言说拌为 ben4 是否其方言里的文白异读呢 若是拌字白读的音 变 , 贵阳方言就当有 an 韵变 en韵的变例 。 若无此变例的话 , 则当另寻其字 。 经考察 , 贵阳方言少有 an 韵字读 en 韵字的变读例 , 所以 ben4 这一词条不可能是拌字的异读音变 , 自然其本字得另寻其字 。 我们注意到 《 贵典 》 的解 释提示了一点 : “ [ 笨〗 也可说拌 , 但不如 ‘笨 ’ 地道 。 ”其实这当中不仅仅是是否地道的问题 。 通过仔细地分析和考
方言词考本字刍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方言词考本字刍议陈泽平 内容提要 本文将“本字”问题与“文白异读”和“读破”等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讨论方言词考本字的意义和方法,着重说明方言与汉字系统的关系。
文章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指出方言词考本字无非是在主流汉语中寻找词源,生僻的本字是主流汉语中久已淘汰的词;收集文白异读的“白读音”实际上是在现代常用字中辨认同源成分;方言特有的“音随义转”现象反映了词汇语孳乳繁衍的事实。
一、考方言本字的目的“本字”原是训诂学的术语,相对于假借字而言。
王引之指出:“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学者改本字而读之则怡然理顺。
”(《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古人的著作中常有因袭的别字,使后人在读古书时迷惑不解。
训诂学家“因声求义”,发现书中别字,并查出其“本字”,就能正确地理解古书的原义。
方言研究中的“考本字”的涵意已经不限于破除假借,它实际上是在古代文献中为方言词寻找词源。
文字是书面语的载体,汉字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整个汉字体系自殷商的甲骨文时代起直至今天的计算机汉字库主要都是为书写书面语体及其基础方言存在的。
我们把从古到今的汉语书面语及其基础方言称为“主流汉语”,于此相对的是古代的“殊方异语”和现代的各种汉语方言。
袁家骅指出,方言的涵意之一是“不见于书面的特殊口语”①。
汉字体系随着主流汉语演变发展,主流汉语的词汇不断丰富,汉字也不断孳乳繁衍;词语的更新替代也使“常用字库”的内容不断更新。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支流,方言的形成过程就是方言逐渐脱离主流汉语的过程。
例如闽方言的形成过程从口语平面上说,是它逐步扩大了与北方中原方言分歧的过程;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上看,也是它逐步与标准书面语相脱节,与同时代的常用汉字体系相脱节的过程。
闽方言发展至今,难以用常用汉字记录是必然的。
许多口语中的基本词与方块汉字挂不上钩,某个方言词在民间或许已有了某种写法,这种写法实际上只是方言词同音或近音的字,或是书面语中的同义字,或是方言区民间自撰的俗字,方言学者根据音义两方面的演变规律指出其“本字”,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

河南方言本字考两则摘要:丰富的方言词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隶属北方方言区的河南方言,虽然与官话较为接近,但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也保留了本地的方言特色。
本文拟对河南各地方言普遍使用的词语从语音、语义上进行考释,确定方言本字,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河南方言的特点和当地人民的文化、政治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河南方言本字本义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方言在历史上较长时期都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河南语音曾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语音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方言也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古词。
本文主要撷取河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
一、方言词语考释1、枯搐枯楚枯楮:不平展或形容人面部皱纹三个词的区别体现在后一个字上,“搐”的读音《广韵》和《说文》中均未收录,现查到的最早记录在《集韵》中,记载搐为徹母屋韵,而楮《广韵》为徹母鱼韵,楚为初母鱼韵,楮与楚叠韵,搐与楮双声。
那么方言中表示面部有皱纹或物体不平展之意的哪一个是本字呢?关于“枯”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枯,槀也。
从木,古聲。
《夏书》曰:‘唯菌輅枯。
’木名也。
”枯指枯槁义,“木名也”三字为段玉裁所加,枯槁、干枯则和不平展的义项联系起来。
“枯搐”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不平整义,例如河南汲县话:(1)纸叫他弄枯搐了。
(2)布枯搐了。
但是搐的义项《集韵·屋韵》中解释为:“搐,牵制也。
”即为现在常用义项肌肉抽缩、牵动,如抽搐等词。
所以笔者认为搐字为本字说是不可靠的。
枯楚一词虽未收录在方言大词典中,但却是很多人常用的一个写法,楚字《说文》:“楚,叢木。
一名荆也”,可见楚本是一落叶灌木,荆的特点是叶有长柄,掌状分裂,树叶表面多叶脉,干枯的树叶一般都有褶皱,表面不平整,和人的皱纹有些相似,因此选用楚一字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
枯楚一词目前是用的最多的,如陕西某些地区流传的关于“殃”的说法,认为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
河南省范县方言

河南省范县方言※【范县方言范围】范县地处河南山东交界处,范县方言属七分山东三分河南的混合口音。
范县方言区包括范县全部,台前侯庙、清水河,濮阳县王称固、白罡、户部寨、梨园、文留。
属北方方言普通话。
※【范县方言特点】范县方言几乎把所有的“sh”音都读作“f”音!所以“喝沸(水)非(水)不开,吃馍馍不服(熟)”。
与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就是几乎全部词汇的发音与普通话是一致的(除去极少数的几个词语),但是声调几乎全部不同。
和普通话一样,范县方言也有五个音调,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范县人说话通常语速都不太快,是典型的北方方言特点。
※【范县方言音调】相比普通话,范县方言的最大特点就是,读音几乎和普通话完全一致,但声调确全然不同,当然要出去个别情况。
具体说明如下:1. 普通话里的阴平声调,在范县方言里均读作阳平声调。
如“天”要读作tián,“风”要读作féng。
“初一”读作chú yí;2. 普通话里的阳平声调,在范县方言里均读作去声声调。
如“钱”要读作qiàn,“床”要读作chuàng。
“孙文”读作sún wèn;3. 普通话里的上声声调,在范县方言里均读作阴平声调。
如“有”要读作yōu,“党”要读作dāng。
“我疯狂”读作wō féng kuàng;4. 普通话里的去声声调,在范县方言里均读作上声声调。
如“静”要读作jǐng,“立”要读作lǐ。
“奥运会”要读作ǎo yǔn huǐ。
以上四点只是在读单个字或者单个词语时的读音方式,但在长句中,这些读音规则不完全合适。
※【范县方言音节】范县方言中的音节与普通话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普通话中的有些音节的读音在范县方言里要发生相应的变化:1.在范县方言里,几乎把所有的“shu”音节都读作了“f”音,如,“树”读作fǔ,“双”读作fáng,“说”读作fó,但有个别情况除外,如“顺”仍发shun音。
陇东方言常用词本字考释

陇东方言常用词本字考释谭治琪【摘要】就陇东方言中的一些人常用词里的本字,按照其在当地方言中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并参照文献用例,进行考释,以此探寻本地方言特点.【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0(015)004【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陇东方言;本字;考释【作者】谭治琪【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2词为语言中音义结合并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书面上用特定的汉字来记录。
方言词语即作为语言个别体的方言所使用的词语。
语言处在不断发展演化之中,汉语分化不同的方言之后,词的音义和字形也会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一些词和记录它的汉字失去联系,使运用该方言的人对某个或某些方言词语的字形产生困惑,即不知道某个词语的本字如何。
为了深入研究方言就不可避免要考求本字,通过音韵、词义、历史文献用例与鲜活的方言事实相互论证,追溯其最初书写形式。
以此不但可以把握一个方言的特点,而且可以以更好地探求古今语音和词义的发展演化的轨迹。
陇东方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其常用词中有很多词人们不知其形。
这些字词要么在普通话中仍然常用,但语音与本地方言有很大差别;要么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或完全消失,而仍然活跃在方言口语中。
笔者不揣浅陋,就其进行考释如下:方言中表示“黏贴”义的□pia分布较广,其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许多地方都存在,如:把布告□pia到在墙上;饭□pia到锅底上了。
然而其本字至今未有定论。
张崇先生在《关中方言中几个常用词语的本字》一文中提出其本字可能是“迫”。
“迫”为“逼近、依附”之义,其古音为帮母入声陌韵,在陇东方言中读[phei31],且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陌韵帮母字(百、柏、伯、迫等)在中原官话中未见有读[pia]的,虽然作为兰银官话的宁夏银川、吴忠等地把“白、百”读为[pia],而“迫”中古属帮母理应读p声母,但在今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方言中已演化为送气音了。
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本刊核心层次论文DOI : 10.15916^.issnl674-327x.2021.02.015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欧阳国亮1,孟乐2(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5; 2.本溪市第五中学,辽宁本溪117021)摘要:运用音韵学、文献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针对东北官话口语中若干“有音无字”现象, 在此前考释出的13个方言本字的基础上,继续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18个方言本字。
考释时,首先根据 古代字书对本字的语义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文献中的例句予以印证,最后结合东北官话语音演变规律对字音的来源进行分析阐释。
这30多个本字都是古语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北官话历史底层,代表了东北官话独具 一格的一面,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
在东北汉语方言资源日渐萎缩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强方言本字和古语词的 整理研究,从中发掘历时语言信息,为东北方言历史源流体系构建提供字词理据。
关键词:东北官话;语音特点;方言本字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1)02-0054-04一、 引论对于东北官话中的方言本字现象,笔者曾撰写 了《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一文,刊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 期。
文章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斑” “捕” “證”“抻” “濂” “嫌” “踢” “廨” “爨” “霰” “觑” “壘” “拐”共计十三个本字,对每个字的语义、音理、 文献来源情况做了说明,揭示了东北官话中部分“有音无字”现象皿。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又陆续 考释出十余个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本字。
本字考释的依据及行文体例依然参照前文,此处不再赘 述。
河南周口方言词本字考证释例

[作者简介] 王秋凤,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59
王秋凤 / 河南周口方言词本字考证释例
王秋凤 / 河南周口方言词本字考证释例
的 热 地 里 的 蚰 蜒 似 的。”此 词 从 上 古 一 直 沿 用 下 来 ,在 现 在 周 口 方 言 中 仍 然 使 用 。
四、缭
周 口 方 言 中“ 缝 衣 裳 ”不 用“ 缝 ”,用“ 缭 ”, 通 常 人 们 用 同 音 字“ 了 ”代 替 。《 说 文 ·糸 部 》: “缭,缠 也。”《楚 辞·九 歌·湘 夫 人》:“芷 葺 兮 荷 屋 ,缭 之 兮 杜 衡 。”王 逸 注 :“ 缭 ,缚 束 也 。” 《 华 严 经 音 义 》引 :“ 缠 也 。 谓 周 匝 缠 绕 也 。”缠 绕 之 并 且 缚 束,与 缝 衣 服 的 过 程 相 似,由 此 引 申 为 缝 纫 衣 服 的 动 词,如“你 把 这 衣 裳 破 的 地 方 缭 缭 吧 !”
的 南 方 方 言,但 方 言 作 为 民 族 共 同 语 的 地 域 变 体,是 探 究 古 汉 语 发 展 变 化 的“活 化 石”[2], 我们相信周口方言也不例外。周口人在日常 生 活 的 沟 通 交 流 当 中 ,总 会 存 在 一 些 有 音 无 字 或 同 音 替 代 的 情 况 ,本 文 即 从 周 口 方 言 当 中 常 用 但 又 常 有 音 无 字 的 词 汇 入 手 ,考 察 它 们 的 本 字 ,捋 清 部 分 方 言 词 汇 发 展 演 变 的 轨 迹 。
一、菢(抱)
二、噘(骂)
周 口 方 言 中 骂 人 话 为“噘 人”,又 有“噘 架 (即“吵 架”)”“挨 噘(即“挨 骂”)”,但 有 音 无 字 。《 汉 语 大 字 典 》“ 噘 ”下 :“ 骂 。 如 :这 个 娃 儿 爱 噘 人。”[5]现 代 汉 语 方 言 中 有 用 例,如《陕 北 民 歌 选·三 十 里 铺》:“奴 的 老 妈 妈 把 奴 噘, 茅 坑 里 头 哭 几 声,哭 几 声 三 哥 哥。”吕 剧《李 二 嫂 改 嫁》第 三 场:“老 婆 婆 整 天 价 明 噘 暗 骂,哪
(完整版)方言调查字表(表格式)

过
课
卧
瘸瘸腿
晓
匣
和和气禾
火伙
祸
货
和和面
靴
影
喻云
喻以
倭踒踒了脚窝
涴弄脏
Yeye膀子
假开二
假开二:麻
平
上
去
麻
马
禡
帮
滂
並
明
巴芭疤
爬琶琵琶杷枇杷钯钯子
麻痲蟆蝦蟆妈
把把握,把守,一把
马码码子
霸欛柄壩堤坝平川爸
怕帕
耙犁耙,耙地
骂
端
透
定
泥(娘)
来
拿
精
清
从
心
邪
知
徹
澄
茶搽涂
[虫宅]水母
照庄
穿初
床崇
审生
楂山楂渣
果开一三
果开一:歌
果开三:戈
平
上
去
平
歌
哿
箇
戈
帮
滂
並
明
端
透
定
多
拖他
驼驮拿,驮起来
舵
大驮驮子
泥(娘)
来
挪
罗锣箩
哪(那)哪个?
那
精
清
从
心
邪
搓
左
佐
知
徹
澄
照庄
穿初
床崇
审生
照章
穿昌
床船
审书
禅
日
见
溪
群
疑
歌哥
蛾鹅俄
可
我
个个人,一个
饿
茄茄子
晓
匣
河何荷荷花
荷薄荷
贺
影
最拼文化的河南方言测试题库

最拼文化的河南方言测试题库转载请注明来源:我是河南人网站最近,各地的方言等级测试卷火遍微信朋友圈。
方言等级测试是网友的一时兴起之作,考试方式并不规范,也没有官方的参与和支持,反映出网友对各自方言的认同。
昨日,一则“最拼文化的河南方言测试”在朋友圈里转载率较高。
好多网友在网上搜索了《河南方言测试题》,可是都没找到,今天,我是河南人网站小编,在刻苦研究下,终于研制出了一份原创的《河南方言测试题(九级)》供大家来学习参考,需要的网友们快来下载看看吧!全国各地刮起了,又一阵民族风,不同的是,有的地区方言考试只有一个级别,有的地区方言测试分为多个级别,包括“入门级”、“四级”、“专业级”等。
网友热情“赴考”,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心需求的自娱自乐,也是对家乡方言的一种温习以及对其他地方方言的倾听和审视。
“刚开始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考试的场景,后来一看题目全是我们地道的方言,觉得很有意思。
”做完测试的小王有点小得意,可以在朋友圈晒分数了!“起做题时看到这些带着家乡色彩的方言,顿时心领神会。
这就是承载着乡愁的方言力量。
”网友说。
“这说明年青一代正在给予母语更多的关注,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
”不仅拼方言,还拼文化,作为气质高雅、才华横溢的河南人,敢不敢参加豫书房这个测试,你自己看着办吧。
1.恁,在河南话中没有哪个意思?A.你B.你们C.那么D.帅2.河南话中的花椒,是指?A.一种植物B.一种动物C.讽刺人D.安慰人3.悫(quē),在河南话中的意思是?A.诚实B.欺骗C.开心D.生气4.悫(què),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是?A.欺骗B.诚实C.开心D.生气5.清代蒲松龄的《禳妒咒》中有:“你就在这门外孤堆着,好思想你那美人。
”孤堆在河南话里的意思是?A.站着B.坐着C.趴着D.蹲着6.《西游记》第五十三回:(猪八戒喝了子母河水后)“渐渐肚子大了,用手摸时,似有血团肉块,不住地骨冗骨冗乱动。
”骨冗和现在的河南话里,哪个词是一个意思?A.河撒B.秃噜C.出溜D.骨涌7.清代河南作家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中,有“你心里委屈,俱是我的没成色。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文孙立新展开全文孙立新,1956年12月生于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宋村,198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有方言、民俗、文学等,发表作品上千万字。
1979年至今,孙立新对关中、陕南以及周边的晋、豫、鄂、渝、川、甘、宁等省市区的100多个县区的方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实地调查。
出版著作13部,代表作有《陕西方言纵横谈》《西安方言研究》《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等。
发表论文200多篇,代表作有《方言调查与方言志的编写》《陕南方言略说》《关中方言代词概要》《陕西方言的语言避讳》([日本]《亚细亚言语论丛》2004),《关中方言的“个”》《户县话重叠构词的几个问题》《关于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两个问题的讨论》等。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文/孙立新笔者在《陕西日报》1998年5月12日发表《关中方言本字考》一文,其实,笔者所考证的本字有许多是陕甘宁一带方言的本字。
后来,还考据出不少本字,本文便是陕西方言本字的集考。
方言本字的考证,学界主要以宋代韵书《广韵》《集韵》及宋代前后典籍为依据。
笔者此前对方言本字的考证有的是错误的或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予以直接的订正。
比如笔者曾经把“爁”字作为关中方言“炒”义的本字,后来考证出“燣”才是本字。
再如笔者曾经以“伥”作为关中方言“狂,狂妄”义的本字,其实,“伥”字虽然在《说文》里解释为“狂也”,但是,《广韵》的“褚羊切”只能读作chānɡ,不能读作zhánɡ,其实,关中方言“狂,狂妄”义的本字读作zhánɡ的,应当是“张”;这是变调构词问题,可以另文讨论。
本文共考证出本字300多个;所考证的本字,写出本字后加注普通话读音,然后用方言同音字注方音,再举方言对该本字的用法,最后考证。
方言本字考证要求古代音韵里声韵调均与方言声韵调相一致,但有个别不相一致的可看作例外。
本文本字的排列顺序,首先是普通话韵母的顺序,即a、ia、ua、o、uo、e、ie、üe、i、u、ü、er、ai、uai、ei、ui、ao、iao、ou、iu、an、ian、uan、üan、en、in、un、ün、anɡ、ianɡ、uanɡ、enɡ、inɡ、onɡ、ionɡ;其次是同韵母的以声母的顺序排列,同声韵的以声调顺序排列。
宋鲁方言与关中方言本字考

宋鲁方言与关中方言本字考
师为公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1)001
【摘要】方言比较应属于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小类型.方言的异同是共时语言现象,但它又是时间形成的,故又可探索历时规律.东汉许慎的<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汉语字典,它集中反映了两汉时代的汉语词汇状况.以<说文>为本字依据,将宋鲁方言与关中方言联系认识,得以寻绎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
【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师为公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相关文献】
1.《醒世姻缘传》所见宋鲁方言本字考 [J], 师为公
2.皖北方言阜阳话若干方言词本字考 [J], 叶太青
3.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兼谈本字考的方法 [J], 李新魁;林伦伦
4.楚雄方言口语本字考释——兼谈考本字在训诂中的作用 [J], 韦绍翔
5.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 [J], 邓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縣方言本字考釋十則摘要范縣自漢高祖(公元前206年)置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今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與山東莘縣接壤,其方言屬於中原官話區。
本文按照音義結合的原則,并盡可能地結合文獻資料和方言佐證,對范縣方言中一些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
關鍵詞范縣方言本字音義詞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但由於漢語方言詞語的歷史演變,很多詞語已經和其字形失去了聯繫,這樣找尋本字就顯得尤為必要。
考釋本字不僅可以避免在書寫方言詞語時用同音字、方言字、訓讀字代替的尷尬,而且對傳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是可以就歷史上有爭議的詞語訓釋給出更合理的釋義。
本文擬就范縣方言中的若干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
由於歷史上范縣一直隸屬山東省,又因受山西洪洞大槐樹歷史移民的影響,故下面所選取的方言還有來自冀魯官話和晉語等地區的方言用語。
恆:亦作“亙”字,今通行體作“恒”。
范縣方言中稱夜晚為“恆恆”。
如:“你前兒恆恆干啥去了?”“今兒恆恆俺得澆地去。
”今普通話讀為[kəŋ51],而范縣方音讀[xəŋ51]。
“恆”在《廣韻》中的讀音為胡登反,為匣母平聲字,今天的方音中的[x]可能是“恆”“亙”二字混用的結果。
《集韻》:“恒、:‘胡登切,國諱。
《說文》:‘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當也。
引《詩》:‘如月之恒’。
’一曰山名,古作,文七。
”趙振鐸先生校記:“明州本、毛鈔、錢鈔‘恒’字缺末筆。
陳校:‘《玉篇》作’。
方校:‘‘施恆’之‘恆’,宋避真宗諱改‘常’,傳寫者譌為當耳’。
”《說文·二部》:“《詩》曰:‘如月之恆’。
”段玉裁注:“《小雅·天保》文,此說從月之意,非謂《毛詩》作‘’也。
傳曰:‘恆,弦也’。
按:《詩》之‘恆’本亦作‘緪’,謂張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從月。
”《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毛傳:“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
”鄭玄箋云:“月上弦而就盈。
”《正字通·二部》:“亙,月弦也。
”婐:范縣方言中稱厲害為“婐”。
如:“你看人家多婐,敢摸長蟲。
”婐字今普通話讀為[wo214],而在范縣方言中讀為[ɣ55]。
婐在《廣韻·果韻》中為鳥果切,在中古為影母字,而影母在中古為零聲母,故婐在今范縣方音中仍保留其中古讀音。
如“山阿”之“阿”在中古即為影母字,屬歌韻,與“婐”同屬果攝,“阿”在今天仍保留其中古讀音[ɣ55]。
又如今陝西一帶仍把“我”讀若額。
又如民國十年《豐潤縣志》卷三《風俗·鄉音》:“訛讀作挪,我讀作挪上聲。
”《說文解字注》:“婐,一曰果敢也。
小徐有此五字。
果敢,《爾雅》、《倉頡篇》皆作惈。
”《說文解字句讀》:“婐,一曰果敢也。
果當作婐,《左傳》:‘殺敵為果’,《倉頡篇》為惈。
案:嬾媠從女,果敢字似不宜從女,大徐本無此句,葢疑而刪之也。
”光緒二十四年《灤州志》卷八《封域志中·方言》:“厲害曰寫嚇。
”:范縣方言中稱看、尋為“”。
如:“上午在集市,你見我了嗎?”“讓我 。
”在普通話中讀為[sa55],范縣方音讀去聲。
《漢語大字典》(下簡稱《大字典》)釋義為“以目示意”。
《戲曲詞語匯釋》第十七劃:“,用目示意。
”(明)馮惟敏《勉姪》:“長安走馬人如畫,金貂客手插,玉樓人眼。
”(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十五回:“(周元)那眼不住的那路徑,若有動靜好跑他娘的。
”民國十七年《膠澳志》卷三《民社志二·方言》:“微視曰。
撒,平聲。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7335):“,看、尋。
冀魯官話。
”奔:范縣方言中稱踢為“奔”。
如:“俺不小心讓騾子給奔了一腳。
”奔在《廣韻》中讀博昆切,為幫母魂韻平聲字。
今普通話讀為 [p ən55],范縣方音與之音合。
《大字典》有“追求、追逐”之義,而“踢”當為其引申之義。
《漢書·武帝紀》:“故馬或奔踶而至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其中對“奔踶”一詞的解釋歷來頗有爭議,顏師古釋“奔”為“奔馳”、釋“踶”為“踢”,而王念孫將“奔踶”解釋為“奔馳”。
殊不知,在方言用語中,“奔”亦為“踢”義。
《宋史·劉氏世家》:“(潘美)盡索軍中勁弩布前以射之,象奔踶,乘象者墜,反踐乘渥軍,遂大敗。
”《新唐書·齊映傳》:“馬奔踶,不過傷臣;舍之,或犯清跸,臣雖死不足償債。
”①《粉粧樓》第三十五回:“那漢子只顧來打玉霜,不曾防備,被史忠一脚踢了一交,扒起來要奔史忠,史忠的手快,攔腰一拳又是一交。
”跐:范縣方言中稱踩為“跐”。
如:“俺得跐著凳子才能看見。
”普通話今讀[tsʻi214],范縣方音讀陰平。
《廣韻·紙韻》:“跐,蹈也,又阻買切。
”《廣雅·釋詁二》:“跐,蹋也。
”王念孫疏證:“今俗語猶謂蹋曰跐矣。
”又:“跐,履也。
”疏證:“今人猶謂足跐物為蹬。
”《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陸德明釋文:“《廣雅》云:‘跐,蹋也,蹈也,履也。
’”在方言用語中,“跐”相對踩踏義而言,更強調其動作的不平穩性,即腳掌著地,甚至踮起腳尖,藉助一個支點,向上攀登或向下過渡。
②《列子天瑞篇》:“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殷敬順釋文:“跐音此。
蹈,徒到切。
四字皆踐蹈之皃。
”晉左思《吳都賦》:“雖有雄虺之九首,將抗足而跐之。
”呂向注:“跐,踏也。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看了看,頭上頂的是瓦房,腳下跐的是磚地。
”第三十九回:“一天,他忽然跐著個板凳子,上櫃子不知拿什麼。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跐著火锨柄上。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鳳姐把袖子挽了幾挽,跐著那角門的門檻子。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八回:“跐噔的塵土扛天,臊氣滿地。
”“跐”字在方志材料中也可得到很多的印證,蔣宗福先生在《四川方言詞語續考》中列出了豐富的西南官話區的地方志方言材料③,但在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地區亦有豐富材料,現舉例如下:民國二十四年《范縣縣志·禮俗·娛樂》:“跐高蹻、跐華船。
”乾隆五十四年《大名①以上觀點和例證均參考:曲文君:“顏師古王念孫誤釋‘奔踶’辨正”,載《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②參劉洪生:“《莊子》中的豫東方言和民俗”,載《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③參見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續考·上冊》,巴蜀書社2014年版,第122頁。
縣志》卷二十《風俗·方言》、民國二十三年《華陽縣志》卷五《禮俗》、民國十八年《新河縣志》卷十五《風土考》均言:“足踐曰跐”。
光緒六年《鎮平縣志》卷七《方言》:“足踐曰跐,音采。
《吳都賦》:‘抗足以跐之’。
”光緒二十六年《井研縣志》卷一《疆域·方言》:“足蹂曰跐。
此,平聲。
”民國二十五年《牟平縣志》卷十:“足踏曰跐,音此。
查《五方元音》,跐字有二音,一音此,一柴上聲。
故土語兼用兩音。
”民國二十三年《井陘縣志》第十編《風土·歌謠》:“東屋里跑,西屋里竄,一腳跐他個稀巴爛。
”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十八《方言》:“跐,《廣雅》蹋也,昃賈反,今讀出賈切,以踹字為之,又轉為跐蹬,讀跐如此。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6542)釋義⑤:“蹬踩接腳。
冀魯官話、中原官話。
”㾹:范縣方言中稱瘦為“㾹”。
如:“這人長得真㾹!”㾹在今普通話讀為 [tʂʻai35],范縣方音與之音合。
《廣韻·佳韻》:“㾹,瘦也。
士佳反。
”㾹在中古為崇母平聲字,由於崇母為全濁聲母,故今讀陽平。
《玉篇·疒部》:“㾹,瘦也。
”《類篇》:“㾹,又鉏佳切,瘦也。
”《籠龕手鑒》:“,通㾹,士佳反,瘦也。
”《正字通》:“㾹,來切,音柴,瘦也,通用柴。
”《三寶太監西洋記》第八十八回:“今日造化低,撞著這等一個柴頭鬼。
怎麼叫做柴頭鬼?原來王明生得瘦削。
”(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安吉志》:“㾹,音柴、去聲,瘦也。
”(道光)《廣順州志》卷十《風俗志》:“呼瘦曰柴。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7142)釋義①:“瘦;乾瘦。
中原官話、晉語、吳語。
”庹:范縣方言中稱兩臂伸直的長度為“一庹”。
如:“你目測一下你家房子有幾庹寬。
”庹在今普通話中讀為 [tʻuo214],范縣方音讀陰平。
《字彙補·广部》:“庹,兩腕引長謂之庹。
”民國二十三年《昌樂縣續志》卷十一《方言志》:“手量物曰庹。
”(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新昌縣志》:“庹,音拓,以手量物也。
”民國二十六年《濼縣志》卷四《人民·方言》:“最物以五尺為庹,普託,兩腕引長謂之庹,俗作討音。
”民國十七年《膠澳志》卷三《民社·方言》:“肘量物曰庹,音托。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5700):“庹,伸直兩臂測量長度。
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吳語、贛語。
”揢:范縣方言中稱捉為“揢”。
如:“俺揢了一隻螞蚱。
”今普通話讀[kʻɣ35],范縣方音讀 [kʻei35]。
《廣韻·陌韻》:“揢,手把著也。
苦格反。
”揢在中古為溪母入聲字,由於溪母為次清聲母,按照入派四聲的規律,今讀陽平。
又陌韻和麥韻同用,隨著韻母的合併趨勢,韻母[ɣ]讀作了[ei],今范縣方音仍將麥讀如沒。
《元曲選·玎玎当当盆儿鬼杂剧》:“見他威凜凜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鋼刀揢。
”光緒六年《鎮平縣志》卷七《方言》:“以手把物曰揢。
”(光緒)《敘州府志》卷二十二《風俗》:“手捉曰揢。
”民國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方言》卷一:“《棄韻》:‘揢,丘加切,扼也,本作抲又作㧎。
’《六書故》:‘抲搹之力也。
’按《說文》:‘搹,把也,把握也。
’《說文》無揢、㧎等字,則其本字當作把,今俗猶謂扼。
”民國十三年《定海縣志》冊五《方俗·方言》:“揢,音客,又丘駕切。
《集韻》:‘持也,手把著也。
’按俗謂以手扼人咽喉曰揢,《胡嚨哮管》讀為客,又著器物曰揢,則讀丘駕切。
如:把筆曰揢,筆拈筯曰揢筷。
因又謂捕捉之曰揢,如捕魚蟹曰揢魚揢蟹。
”(民國)《蕭山縣志稿》卷十《文化·方言》:“捕捉曰髂,枯駕切。
《五燈會元》:‘金山穎倡有勸人放開髂蛇手白技’。
《玉篇》訓髂另腰骨與捕捉無兒,惟《集韻》省揢字,本作抲,音髂,平聲也。
六重曰故㧖之也,訓捕捉雪以揢、抲為正。
”(民國)《貴州通志·風土志·方言》:“手捉曰揢,音客。
”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十八《方言》:“,《說文》:‘,互,令不得行也,古牙切。
’今謂強止人行曰住,音去駕切,俗作卡,無以下筆,又以兩手扼住曰,或作揢。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6039)釋義①:“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
北京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等。
”又②:“拿、抓、捉。
西南官話、徽語、吳語。
”搊:范縣方言中稱向上托舉為“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