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包括病种很多
四大经典之温病
![四大经典之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da4e1ca3647d27284a73514b.png)
《温病学名著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
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热入于营,舌色必绛。
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
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
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中医温病特征 -回复
![中医温病特征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6bb621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b.png)
中医温病特征-回复中医温病特征是中医学中对一类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主要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寒冷感、恶寒、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从温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一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寒冷感、恶寒、头痛等多种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二、发病机制1.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是温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风等。
中医认为风寒入侵人体后,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体内阳气受阻,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2.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类型的温病病程较短,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中医认为风热侵袭人体后,可使人体气血运行失调,致使阳气上升过快,引发发热等症状。
3. 外感风湿:外感风湿型的温病较常见,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中医认为风湿入侵人体后,可导致气血凝滞,致使阳气无法温煦周身,出现发热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中医对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常用的诊断标准如下:1. 发热: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38),持续数日。
2. 寒冷感:患者有明显的寒战、恶风等感觉。
3. 头痛:患者表现为头痛、眩晕等症状。
4. 乏力:患者感到全身无力、疲乏等症状。
5. 舌苔和脉象:舌苔呈白腻或黄腻,脉象可能偏滑或偏数。
四、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寒邪侵袭的温病,常用温散寒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风热侵袭的温病,常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湿邪侵袭的温病,常用祛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温病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常用中药如麻黄汤、羌活辛夷汤、柴胡桂枝汤等,用于温邪侵袭的温病;黄连解毒汤、板蓝根颗粒等则用于风热侵袭的温病;橘红汤、四逆散等则用于湿邪侵袭的温病。
温病
![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222e8398d0d233d4b14e69cf.png)
湿热积滞多胶结难解,非一次攻下所能尽除,常须连续导滞通下,而且制剂宜轻,才能使病邪排尽,即“轻法频下”临床上,每见下后不久,邪热又聚,大便复溏而不爽,即为湿热积滞未能尽除之象,可再行轻剂导滞通下,直至肠中邪尽为度。邪尽当以湿热挟滞之症消失为据。
简述温邪致病的共同特性。
正局:湿热病邪郁蒸于气分的证候。即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伏邪温病: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寒厥:指身无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或下利清谷,气息短微,精神萎靡,舌质淡,脉沉细微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失于温煦所致。
温热疫热人阳明的舌象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舌苔黄燥为邪气已离膜原,热盛于阳明;舌苔黄燥起刺为邪热入肺里实证;通舍变黑起刺,是邪毒深重,从膜原内溃,属湿热疫的险恶征候。 简述轻清宜气法的适应症及代表方剂?
身热微渴,心中懊恼不舒,卧起不安,苔薄黄,脉数。代表方剂是枳豉汤、清心凉膈散。
简述温病的特点?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以咽喉肿痛腐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益胃:温邪久在气分流连,正邪相持,势均力敌,胃津不足,通过滋养胃津,促使战汗透邪,用雪梨浆,五汁饮,益胃汤等剂。
辛凉淡法:辛凉解机表之热,辛淡渗在里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
白痞: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简述温病口渴的类型及其主病? 1.口渴欲饮:多为伤津表现,病邪在表,口渴较轻饮水不多;里热亢盛之时,口渴较明显,阳明气分证可见大渴而喜凉饮,;湿热性温病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见口虽渴而欲饮热热入营分之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3.口苦而渴:主要见于肝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之证。
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3790ec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f.png)
温病的分类
温病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根据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温病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首先,根据病程长短而分为急性温病和慢性温病。
急性温病指发病急、病情严重、病程短暂的温病,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等;慢性温病则指病程长、病情缓解轻微的温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其次,根据病因不同而分为外感性温病和内伤性温病。
外感性温病是由外部病原体引起的温病,如感冒、疟疾等;内伤性温病则是由于内部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过度、劳累过度等引起的温病,如胃热、肝热等。
再次,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分为热病和湿热病。
热病主要表现为热证,如高热、口渴、汗出等;湿热病主要表现为湿证,如黄腻苔、口干燥热、尿黄等。
最后,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分为清热类温病和滋阴类温病。
清热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带有热性的患者,如清热解毒汤、银翘解毒片等;滋阴类温病适用于病情偏向虚弱的患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汤等。
总之,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温病,对于患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1 -。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https://img.taocdn.com/s3/m/f68351c4866fb84ae55c8dcf.png)
1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新感温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
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伏邪温病。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
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
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2 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多在皮毛、鼻、肺。
其特征是: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数等。
由于发病季节、气候、病邪性质及人体抵抗力不同,常见以下五种类型:(一)风温表证主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红苔白。
可见于某些流感、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的早期。
分析;外感风温,邪犯肺卫、卫外失司,郁于肌表,故见身热恶风,风为阳邪,上巅伤及阳络而见头痛;温邪袭肺,肺气不宣,邪热内扰,则咳嗽口渴;邪浅在表又为温邪,故见脉浮数、苔白舌红等。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透表);薄荷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桑叶桔梗牛蒡子杏仁甘草(宣肺止咳);竹叶芦根(生津止渴)。
(二)暑温表证主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肌肤灼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胸闷咳嗽,脉洪或濡数,舌红、苔微黄腻。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乙型脑炎、中暑等病的早期。
分析:夏日避暑纳凉,表寒外束,暑邪内遏,阳气不伸,故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暑多兼湿,故口干不欲饮,暑为阳邪,故见脉洪、舌红、苔微黄腻;暑温束表,腠理闭塞,阳气不得外泄,故见肌肤灼热无汗;肺失清肃,故胸闷咳嗽。
治法:透表解暑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银花连翘扁豆花(辛凉透表、清热);厚朴香薷(祛暑化湿)。
(三)湿温表证主证:头痛胀重,恶寒不甚,身重困倦,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江西中医药 温病全部
![江西中医药 温病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0eda80180b4e767f5acfcea3.png)
温病1.日晡潮热: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哺潮热即指发热于下午3~5时为甚。
2.邪陷心包:邪不外解,有肺卫直接内陷心包,造成病情在短期内急剧转化,病势重险。
3.暑风:指暑热之邪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的证候。
4.神志昏蒙: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成朦胧状态,神智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5.寒厥:是肢体厥冷由于阳衰阴盛所致6.开达膜原:用消除秽浊药,以攻逐伏于膜原间的病邪。
7.身热不扬: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症象。
8. 战汗:热势持续壮盛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9. 透热转气:在清解营分邪热剂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外透气分而解10.11.两阳相劫: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两阳相遇,风火交炽,必劫耗津液,而造成“清窍必干”等津液不能上荣的证候。
12.署秽:夏季忍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突然闷乱烦躁的病症。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14.金囚木旺:肺金邪热亢盛,肝火无锁制而致肝风内动。
15. 暑瘵:暑湿犯肺,伤及肺络而骤然咯血,咳嗽,气促。
16.昏谵:神昏指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昏谵指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二者每同时出现,称为昏谵17. 心中憺憺大动:形容心跳异常剧烈,有震动不宁,心神不安,空虚、恐慌之感,为真银大亏,水不济火,心所失养所致18.湿温:是形成于长夏季节的温邪19.神情呆钝: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常伴身热不扬,胸闷呕恶20.浊邪害清:湿浊邪气阻遏清阳,蒙蔽头面清窍,出现神昏和听觉障碍的病机。
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明代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暑病专著明代张鹤腾《伤暑全书》,温病的命名依据: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时令主气以及临床表现特点。
温病分类:按病因性质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按发病初期特点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风热病邪致病特点:多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新感温病的概念: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风温:1.邪袭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d596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1.png)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疾病分类温病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瘟疫病两大类。
温热病是指由热邪侵蚀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种有温病、疟疾、流感等。
温瘟疫病是指瘟疫、霍乱等热性传染病。
温热病在中医传统中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温热病的研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病的病因1. 热邪侵袭:温病的主要病因是热邪的侵袭。
热邪是一种外邪,以热症为主要特征,能够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热邪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接触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温病的发生。
2.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也是引起温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不畅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内热。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温病的病机1. 邪正交争:温病的病机是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正气相争,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2. 阴阳失调:温病的发生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相关。
热邪侵袭机体,破坏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使病变更为负性,形成病理状态。
四、温病的临床表现温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身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
在不同的温病类型中,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温病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病辩证、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及时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七、温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自我免疫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在传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佩戴口罩等,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
八、温病的中药治疗中药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是以中药为主。
温病学:温病的范围
![温病学:温病的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fffebda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48.png)
温病的范围:指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我们认为温病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条件:
①外感温邪,出现病邪传变,脏腑⽓⾎受损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如流⾏性出⾎热、肺炎、流⾏性脑脊髓膜炎、肾炎。
考试⼤站整理
②虽⽆明显外邪,但其证候发展符合温病卫⽓营⾎,三焦传变规律,如胆囊炎、胰腺炎,如免疫系统、胶原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病、⽩⾎病等。
③虽⽆明显的外邪传变规律,但出现中医认为由外感所致的某些病证,如荨⿇疹、湿疹、过敏性药疹等。
温病学重点整理
![温病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0ec67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2.png)
名解: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4.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出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神昏谵语(昏谵):表现神志不清,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与谵语并称,多系闭证,实证。
6.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因为这些病的属性是温热性质,故称为温疫。
7.昏聩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
9.日晡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时,多由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属气分证热型。
10.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有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11.辛开苦降:湿温病证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治以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故谓之“辛开苦降”1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多发于冬春两季,13.轻法频下:轻法指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指反覆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道,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此类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轻法频下”,不宜峻剂猛攻。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a2077e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5.png)
《温病条辨》温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通常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被认为是由于病邪犯表,耗伤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的。
因此,对温病的辩证论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温病的分类、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温病的分类温病可分为风温、热温和湿温三种类型。
1.风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常由外感风邪引起,易于变化。
2.热温:以高热、口渴、咳嗽、烦躁、黄痰等为主要症状。
常由邪热侵袭人体而产生。
3.湿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身重、胸闷、头痛、口舌黏腻等。
常由湿邪内蕴人体而引起。
二、温病的病机温病的病机主要有外邪侵袭、正气受损、津液耗伤等方面。
1.外邪侵袭:温病的发病多由外感风热或湿邪入侵引起。
外邪侵袭后,迅速入侵人体,危害正常的生理功能。
2.正气受损:外邪入侵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争,导致正气受损。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侵袭的力量,当正气受损时,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津液耗伤:温病多会引起津液耗伤,表现为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津液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耗伤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三、温病的辨证要点辨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辨证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
对于温病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辨证要点。
1.病邪入侵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确定温病的病邪入侵部位,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舌质和脉象:观察舌质和脉象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舌苔的颜色和脉搏的弦细等。
3.病程和病情变化:患者的病程和病情的变化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有的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有的患者病程短,病情较轻。
四、温病的治疗原则1.清热解毒:治疗温病时,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
使用清热药物,如石膏、连翘、金银花等,可以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等症状。
2.解表泄邪:对于风温病邪表现较重的患者,应以解表泄邪为治疗原则。
使用辛凉发散的药物,如桑叶、薄荷等,可以促使病邪从体表排出。
3.清热祛湿:对于湿温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1679e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1.png)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所谓温病的范围,就是说哪些病变属于温病。
首先,它是外感病,与内伤杂病无关,肯定划不到内伤杂病范围里去。
在外感病里,除了伤寒,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方法,比较公认的有三种。
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病名分类。
就是说,根据温病的病种不同,分别命以不同的名称,按照温病的名称进行分类。
温病的命名依据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依据季节命名,比如春温、冬温。
春温发生于春季,冬温发生于冬季,就依据季节来命名。
再一种命名的依据是根据主气。
所谓主气,就是指这一季节的气候特点,比如春季的主气是风,春季温暖多风,所以就把发于春季而又有风热邪气致病特点的温病命名为风温。
夏季的主气是署,所以发于夏季的温病就命名为暑温。
长夏季节多湿,气候炎热潮湿,所以就把发于长夏季节而又具有湿热邪气特点的温病命名为湿温。
又一种命名的依据是把季节与主气相结合来命名,最典型的是秋燥。
还有一种命名的依据是根据病变的临床特点命名,比如伏暑、温疟、温毒、温疫。
伏暑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暑热或暑湿内蕴,但是它不发生在夏季,而是秋、冬发病。
夏季的病发于秋、冬的原因,古入认为是夏季感受了暑热或署湿邪气,伏藏在体内至秋、冬发病,所以称为伏暑,这是依据暑邪内伏的特点命名的。
温疟,据《黄帝内经》记载,它的临床特点是先热后寒,发有定时,于是就依据它既属温病又有疟疾特殊表现的临床特点而命名为温疟。
温毒也是温病的一种,它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既有局部的红肿热痈,又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用一个“毒”字来命名,突出它是温热毒邪导致的温病。
温疫,突出“疫”字,就是依据传染性强的临床特点而命名。
按病名分类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说,每一个名称都是一个具体的病种,每个病种都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了每一个病的名称,就可以掌握它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便于对每种病进行辨证论治,而且可以知道它的发展趋势,而在治疗中控制其发展。
温病的再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发病类型分类。
所谓发病类型,就是指病变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类型。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https://img.taocdn.com/s3/m/2e4f7c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a.png)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
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
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
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
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
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
始足太阳。
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
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
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温病 重点
![温病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559e8e84868762caaed536.png)
温病:温病是由感受溫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傷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感受四时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初起具有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临床特征的温病。
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气在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的温病。
疠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以起大流行的温邪。
疠气引起的温病为瘟疫。
伏冷化温:是前人根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到春季郁久化热的温病性质的温邪。
风热病邪:多产生于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之春季,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之时。
此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点,先犯上焦肺卫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来势较急,变化较快,并可有逆传心包之变。
暑热病邪:指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湿热病邪:指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又称湿热.其特点是:病位常以脾胃为中心: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湿热致病,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整个病程亦长:其湿邪困遏日久,易导致阳气受损。
分消走泄:指宣畅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的治法,主治邪留三焦。
汽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 开达膜原指用梳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与膜原的湿热秽浊邪气的一种治法,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 轻清宣气:指用性质轻扬之品宣畅气机,透邪外达的一种治法。
宣气化湿:治法,指用芳香宣散之品宣通气机,透化在表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湿温初期,湿蕴生热,郁结气机,代表方如三仁汤。
清泄少阳,治法,只用清化痰热之品以清泄少阳胆经半表半里邪热,祛除痰湿,和降胃气的一种治法,主治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者,代表方如蒿芩清胆汤。
凉血散血是用谅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的一种治法,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互结,迫血妄行者,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疏风泄热,治法,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卫分证的一种治法。
温病复习要点
![温病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a8544cf18583d0496459f9.png)
1、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分类方法㈠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可把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等。
湿温类温病主要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等。
㈡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证,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冬温等;伏邪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另外,暑温、湿温初起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3、温病有哪些流派:温疫学派、主流学派、伤寒学派、兼融学派、伏温学派。
4、温疫学派的学术观点: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
⑴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运气变衍为热毒说,杨栗山的热怫郁说等。
⑵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吴又可:①强调客邪贵乎早逐②认为邪为本,热为标,治疗温疫发热,当以祛邪,邪去则热自清③虽提出杂气致病说,但由于无法寻到针对杂气的特效药,“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余师愚:①认为热疫乃无形之毒,故主张不用硝、黄而重用石膏②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杨栗山:认为“阳热怫郁”是温疫的主要病因病机,六气化热或火热相兼同化。
①“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寒之”。
②由于邪热导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加重“怫郁”之弊,故组方常配合轻清透解、攻下逐邪、通利小便等治法,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的特点③温疫初起,虽有“表寒”之象,是因“怫热在里,由内而达外”,“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
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主张治以大清里热并结合透解、攻下、通利诸法,切中病机。
创升降散(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
温病
![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26e8885a192e45361166f54d.png)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所致。
透热转气:营分证治法、滋养营阴之中,伍以透泄之品,翼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
4日晡潮热:指发热于午后为甚,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
5逆传心包:是指邪热由肺卫直传心包,闭阻心窍,而出现昏谵,肢厥,舌红绛等心神证候。
6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7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像不显著,为湿蕴热蒸所致,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9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表证范围。
10暑温:好发于夏季,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期即以阳明热盛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11伏暑:是好发于秋冬季节,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12舌蹇:指舌体运动不灵,以致语音不清,在温病中主见于热入心包时。
13金囚木旺:是指肺为热囚,不能克制肝木,肝木反旺而致肝风内动,临床除见高热咳喘外,并见动风惊厥等症状。
14营分证:指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15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16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17暑风: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18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ff2e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0.png)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温病的条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理论。
一、温病的概念和分类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外感病,又称“温邪病”。
温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温邪的侵袭导致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内伤温病则是由内因内伤所致,如肺炎、胃炎等。
二、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界的温邪,也可以是内因导致的内伤。
而温邪进入人体后,通过侵袭脏腑经络,破坏正气和防御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邪气侵犯,正气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痛等。
此外,还会出现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等特点。
四、温病的辨证要点在治疗温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求因,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温热辨、寒邪辨、病位辨、气血辨等。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五、温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邪、扶正、调理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食疗、按摩、气功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六、温病的预防和养生对于温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大力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养生方面,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的风险。
七、温病疗效评估和随访在治疗温病时,及时评估疗效并进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康复。
八、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温病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温病,还是肺炎、胃炎等内伤温病,温病理论都可以为中医师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6ca9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3.png)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温病学 (3)
![温病学 (3)](https://img.taocdn.com/s3/m/0a3209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e.png)
温病学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外界温度变
化下产生的各种异常病理反应,以及温热疾病的病因、发
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温病学主要包括温热病和寒证两个方面。
温热病是指因外感温热邪气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温热感冒、暑热、温热流行病等。
温热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外感
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防御功能减弱有关。
治疗温热病一般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益气生津等中
医方法。
寒证是指因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感冒、
寒疮、寒湿痹痛等。
寒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寒邪侵袭人体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有关。
治疗寒证一般采用散
寒温经、温阳通络、益气活血等中医方法。
温病学除了研究温热病和寒证外,还探讨了温病的分类、病程、辨证论治等内容。
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温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新感温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
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伏邪温病。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
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
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2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多在皮毛、鼻、肺。
其特征是: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数等。
由于发病季节、气候、病邪性质及人体抵抗力不同,常见以下五种类型:(一)风温表证主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红苔白。
可见于某些流感、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传染病的早期。
分析;外感风温,邪犯肺卫、卫外失司,郁于肌表,故见身热恶风,风为阳邪,上巅伤及阳络而见头痛;温邪袭肺,肺气不宣,邪热内扰,则咳嗽口渴;邪浅在表又为温邪,故见脉浮数、苔白舌红等。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透表);薄荷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桑叶桔梗牛蒡子杏仁甘草(宣肺止咳);竹叶芦根(生津止渴)。
(二)暑温表证主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肌肤灼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胸闷咳嗽,脉洪或濡数,舌红、苔微黄腻。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乙型脑炎、中暑等病的早期。
分析:夏日避暑纳凉,表寒外束,暑邪内遏,阳气不伸,故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暑多兼湿,故口干不欲饮,暑为阳邪,故见脉洪、舌红、苔微黄腻;暑温束表,腠理闭塞,阳气不得外泄,故见肌肤灼热无汗;肺失清肃,故胸闷咳嗽。
治法:透表解暑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银花连翘扁豆花(辛凉透表、清热);厚朴香薷(祛暑化湿)。
(三)湿温表证主证:头痛胀重,恶寒不甚,身重困倦,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苔白不润,脉弦细而濡。
见于某些感冒、胃肠型流感,肠伤寒、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泌尿系感染等病的早期。
分析:湿温外侵,湿闭表阳,故见头痛胀重、恶寒不甚;湿着肌表则身重倦怠、面色淡黄;湿结于中焦,则见胸闷不饥、苔白;湿遏热伏,故见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治法:芳香化湿,宣肺透表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大腹皮(芳香化湿、消滞);桔梗白芷杏仁(宣肺透表);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理气健脾)。
(四)秋燥表证主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口干不甚思饮,舌苔薄白而干,唇裂、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痛,脉浮细数。
可见于某些流感、感冒、自喉、支气管炎等病的早期。
分析:秋凉束表,致肺失清肃面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秋燥伤津,故见干咳少痰、口干、鼻干、舌干、皮肤干痛等。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润燥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前胡苏叶淡豆豉(辛凉解表);杏仁浙贝母沙参梨皮栀子(宣肺润燥)。
(五)风寒表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痰自清稀,日不渴或渴不欲饮,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
可见于流感、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病。
分析: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卫外阳气郁遏,毛窍闭塞,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寒邪由口鼻入肺,故鼻塞流涕、咳嗽、痰白清稀;内有寒湿,故不渴,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白前杏仁甘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发汗解肌)。
3气分证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病已入里,主要侵犯肺、胃。
其特征是发热较高,不恶寒,口渴心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为邪强正盛、火气有余之征。
因为病已入里,故不再有恶风寒的表证,又因邪热入里,变深变重,故见高热、便秘等症。
温热之邪入气途径有二:一从卫分传来,即先见恶寒发热,而后才转变为不恶寒、但恶热的;二是温热之邪直入气分,即没有经过恶风寒的卫分阶段,开始就是但热不寒的气分证。
曲于热入于里的部位不同,常见以下几种类型:(一)气分热盛主证。
大热、大渴、大汗、心烦、脉洪大,舌苔黄干,面赤,甚则谵语抽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等病。
分析:因气分热盛,故见面赤、脉洪大,里热迫津外泄则大汗、大热,大汗伤津则口渴、苔黄干;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
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加减石膏知母(泻火滋阴);芦根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二)胃肠实热主证:高热或午后潮热,大便秘结或肛门灼热,暴泻黄臭稀水,腹满胀痛拒按,烦躁谵语,手足多汗,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可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病。
分析:温热内侵与积滞相结,灼伤津液,故见高热或午后潮热、便秘、腹满胀痛拒按等,热扰神明则烦躁谵语,热邪逼津外泄则手足多汗,热邪伤津则苔黄燥或灰黑起刺。
治法:通下泄热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玄参(泄热通便);枳壳厚朴(行气除满)。
(三)气分湿温主证:身重胸闷,腹部胀满,渴不欲饮,精神淡漠,重听,小便不畅,大便不爽,苔黄白厚腻,脉弦缓,或伴腹泻,或有黄疸,或见烦躁,神昏谵语。
可见于某些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急性菌痢等病。
分析。
湿热阻滞气分,在上焦则胸闷、口渴不欲饮,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下焦则大便不爽或腹泻,小便不畅,在肌表则见身重;湿热郁蒸,肝胆失于疏泄,故见黄疸;湿浊上蒙清窍则精神淡漠、重听,或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
治法:清气化湿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蔻仁薄荷菖蒲(芳香化湿);茵陈滑石木通(清利温热);黄芩连翘贝母射干(清热解毒)。
(四)气卫同病主证:有气分证,又有恶寒身痛,寒热类疟,苔薄黄,脉数略浮。
可见于某些感冒、流感、肠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疟疾等病。
分析:表证未罢,邪入气分,卫气同病,邪尚在表,故见恶寒身痛;邪又入里,故见口渴、腹痛腹泻、苔薄黄、脉数略浮;邪正争于卫气之间故见寒热类疟。
治法:解表清气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羌活柴胡白芷(辛散解表);黄芩石膏白芍(清肺胃里热);甘草桔梗(宣肺利咽)。
4营分证是温热之邪入血的轻浅阶段,病位在心和心包络。
它的症状表现,主要是血热和神昏。
温热之邪入营分途径有三:一是由卫分传来,即温热之邪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接入于营分,这又叫作“逆传心包”,二是由气分传来,即先见气分的热象,而后才出现营分的见证;三是温邪直入营分,即开始没有经过卫、气两个阶段,而直接见营分症状。
(一)热入营分主证:身热夜重,口渴或不甚渴,心烦不寐,或谵语,或斑疹隐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舌绛无苔、脉细数。
可见于某些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严重感染等病症。
分析:邪热入营、营阴受损,故见身热夜重、舌绛无苔、脉细数;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或谵语;热伤脉络,故见斑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方药:清营汤犀角(或用水,牛角代)生地丹参玄参麦冬(泄热解毒);竹叶黄连银花连翘(清热降火)。
若兼见卫分表证,则合用银翘散治之;若兼见气分证,则合用白虎汤治之。
(二)热入心包主证:除营分病证,尚有神昏谵语,表情淡漠,心烦舌绛,抓空摸床,或昏睡不醒、二便失禁,甚则抽搐,脉滑细数等。
可见于某些脑炎、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菌痢、中暑等病。
分析:热邪侵入心包,郁阻心窍,故见上症。
治法:清心开窍,清营泄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药: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5 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后期证治1.阴虚火炽——泻火育阴(泻南补北)——黄连阿胶汤2.邪留阴分——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3.真阴耗竭——滋养肾阴——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4.虚风内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9太阴伏暑,病名。
见《温病条辨》卷一:“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详伏暑条。
10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
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
11,温燥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或痰少而粘,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脉浮细数。
治宜轻宣凉润,方用桑杏汤。
卷二中焦篇123,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以下通过对不同方剂进行剖析来了解温病治疗中下法的运用。
(一)新加黄龙汤:阳明腑实兼气阴两虚时,灼热内扰,正气大衰,虚实均重。
因气阴两伤,胃肠不蠕动,胃气衰竭,药不吸收,病情已到化源枯绝的程度。
虽用下法但下之不通,乃正虚不能运药,为此吴鞠通运用新加黄龙汤治之,但是认为“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强地尽人事。
此时实盛不能攻,攻则正气脱,虚则不能补,因有实邪,而新加黄龙汤攻补兼施,可滋阴、补气、攻下、健胃。
其中增液汤加味咸之海参,软坚补阴;另炖人参补元气;调胃承气攻下;当归养血行血,行血中气分;姜汁宣通胃气,醒胃。
(二)宣白承气汤:此为痰热阻肺、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并病。
痰热阻肺而喘促,肺气不降、腑气不通则潮热、便秘,用提壶揭盖法,以宣白承气汤证宣肺化痰,泻热攻下。
其中石膏清肺胃之热;杏仁、栝楼皮宣降肺气、化痰定喘;大黄攻下腑实。
腑实得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
吴鞠通“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之法也”。
本方取白虎、承气二方而成,由于有宣肺通腑之功效,所以称宣白(肺五行为白色)承气汤。
(三)牛黄承气汤: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出现神昏谵语、身体灼热、便秘、腹部拒按等症,病机为气营两燔,痰热蒙蔽心包,此时运用牛黄承气汤开心包之闭,通大肠之实,清心开窍兼通大便。
(四)导赤承气汤:小肠热结、膀胱水热互结,出现小便短赤而痛、烦热口渴,宜二肠同治,用导赤承气汤,即攻下,又清利火腑。
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生地、赤芍凉血滋阴清心,黄连、黄柏清泄小肠火热。
(五)增液承气汤:热邪消耗阴液,腑实阴伤,应滋阴攻下,增水行舟,方用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元参滋水降火;生地、麦冬滋阴润燥。
4湿病斑疹之禁吴氏说:“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说明治疗温病斑疹不可用升提,壅补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