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德育渗透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到的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以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二、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国情教育

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相结合,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学科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进合成相结合的方法,合成

了核糖核苷酸片段,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来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用实际例子证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和民族的热爱。

三、在化学教育中,强化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是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已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在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以后,介绍“酸雨”的成分:硫酸,硝酸,有机酸等。四.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处理好德育途径和方法。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想教

育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使之服从教学,加强教学,又指导教学。既防

止抛开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德育,又要防止只传授知

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

避免空洞说教,呆板单调。而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的特点,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定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制定长期具体规划,相对稳

定教育内容,不断挖掘德育与化学结合点,使知识性与教育性统一,充分发

挥化学知识的魅力,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水乳交融式的,从而长久地发挥化学教学的思

想教育功能。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仅要掌握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双基”应达到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和领会蕴含于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既要以典型材料为重点,通过有代

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又

要注意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与化学“双基”教学融为一体,把辩证唯物主义

的教育因素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化学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资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不就会在教学中

空泛其辞,元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

的传播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教师个人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最有感染力,

说服力的人格力量,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思想教育寓化学教学中,只要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必然会获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