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从主动到被动,解题化被动为主动
高中物理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带答案)
第03讲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地变化,物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衡。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一)解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再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表达式,最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因变量的变化。
(二)结论法若合力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分力变大.若分力大小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合力变小.1、粗细均匀的电线架在A、B两根电线杆之间。
由于热胀冷缩,电线在夏、冬两季呈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形状,若电线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B.夏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C.夏季与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一样大D.夏季,电线杆对地面的压力较大2、如图所示,体操吊环运动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先双手撑住吊环(图甲),然后身体下移,双臂缓慢张开到图乙位置,则在此过程中,吊环的两根绳的拉力FT(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及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为()A.FT 减小,F不变B.FT增大,F不变C.FT 增大,F减小D.FT增大,F增大3、如图所示,硬杆BC一端固定在墙上的B点,另一端装有滑轮C,重物D用绳拴住通过滑轮固定于墙上的A点。
若杆、滑轮及绳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将绳的固定端从A点稍向下移,则在移动过程中( )A.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增大B.绳的拉力减小,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C.绳的拉力不变,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D.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不变(三)图解法此法常用于求解三力平衡且有一个力是恒力、另有一个力方向不变的问题。
一般按照以下流程解题。
1、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的拉力将(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2、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一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MN.在半圆柱体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现使MN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平移,在Q滑落到地面之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B.P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C.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3、如图所示,挡板固定在斜面上,滑块m在斜面上,上表面呈弧形且左端最薄,球M搁在挡板与弧形滑块上,一切摩擦均不计,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拉住弧形滑块,使球与滑块均静止。
高考物理受力分析解题思路
高考物理受力分析解题思路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解题思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
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
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
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
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解题思路: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 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6. 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通用3篇)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通用3篇)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篇1xx级学年是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年级。
差生人数最多,基础极差,优生特别少。
年级各班级成绩差别极大,数学平均分最高竟差30分左右。
由于整体生源差,班级差生较多,影响教学,影响班级管理。
进而影响班级成绩,最终影响全年级整体成绩,影响学校声誉,影响招生。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09级在20xx年区上期统考中,数学排第4名,英语排第4名。
在20xx年区下期统考中,数学排第5名,英语排第5名。
导致10级招生困难。
20xx年上期,新数学组开始接09级,我接8班,13班两个班。
时值学校刚承接国家级课题《全效学习》子课题,数学组成员以此为挈机,搞起教学实验来。
我与各位同仁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我们紧密合作,分析各班存在问题。
然后共同出主意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09级存在下列问题:学生存在问题基础很差,基本运算能力极差;习惯很差,课堂上各种小动作多,讲小话的多,不听招呼。
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极差,不思进取,不仅不学,还以与老师作对为乐。
老师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管理松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课堂教学知识点没有严格落实,学生课后巩固没有落实;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逆反情绪较重,你要我学,我就偏不学,气死你。
二、采取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下列措施。
(一)培养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
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里越来越被娇宠,使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
在绝不迁就姑息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调整自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
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研究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功能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
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而独立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所以,超越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的教育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恰如其分地给以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四年级的重要性和心理特点1、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高三受力分析动态平衡模型总结(解析版)
高三受力分析动态平衡模型总结(解析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动态平衡受力分析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有一类涉及动态平衡。
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故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
物体受到往往是三个共点力问题,利用三力平衡特点讨论动态平衡问题是力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基础知识必备方法一:三角形图解法特点:三角形图象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方法:先正确分析物体所受的三个力,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
然后将方向不变的力的矢量延长,根据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力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例1】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对球的压力F N1和斜面对球的支持力F N2变化情况为()A.F N1、F N2都是先减小后增加B.F N2一直减小,F N1先增加后减小C.F N1先减小后增加,F N2一直减小D.F N1一直减小,F N2先减小后增加答案 C【练习1】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劈面上,小球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θ,向右缓慢推动劈一小段距离,在整个过程中()A.绳上张力先增大后减小B.绳上张力先减小后增大C.劈对小球支持力减小D.劈对小球支持力增大答案 D方法二:相似三角形法。
特点:相似三角形法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其它二个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且三个力中没有二力保持垂直关系,但可以找到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的问题原理: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1.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1.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
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
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情境中。
“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发现谜底:食指宽大约为1厘米,两臂伸开是自己的身高等。
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了解了身子上的尺子在哪里,从而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1.2 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
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谁的分法多,谁的分法好,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
2024年新高考版物理专题二相互作用讲解部分
②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使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③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F1、F2、F3……作用,求合力F时,可把各力沿相互 垂直的x轴、y轴分解。 x轴上的合力:Fx=Fx1+Fx2+Fx3+…; y轴上的合力:Fy=Fy1+Fy2+Fy3+…;
合力大小:F= Fx2 Fy2 ; 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θ满足tan θ= Fy 。
高考 物理
新高考专用
专题二 相互作用
基础篇
考点一 常见的三种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所在的纬度、高度有关。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重心不是物体的实际受力点,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假设的 点。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大小 方向
(1)静摩擦力为被动力,与正压力无关 (2)最大静摩擦力F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
趋势的方向相反
F=μFN(μ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 接触面粗糙程度,FN为正压力) 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
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
实际上接触面上各点都是作用点,常把它们等效到一个点上,在作 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时,一般把力的作用点画到物体的重心上
3.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定义
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 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4物体间在接触
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条件 (必要条件)
(1)接触面粗糙
高中物理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带答案)
第03讲 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地变化,物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衡。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一)解析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再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表达式,最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因变量的变化。
(二)结论法 若合力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分力变大.若分力大小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合力变小.1、粗细均匀的电线架在A 、B 两根电线杆之间。
由于热胀冷缩,电线在夏、冬两季呈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形状,若电线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B .夏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C .夏季与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一样大D .夏季,电线杆对地面的压力较大2、如图所示,体操吊环运动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先双手撑住吊环(图甲),然后身体下移,双臂缓慢张开到图乙位置,则在此过程中,吊环的两根绳的拉力F T (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及它们的合力F 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A .F T 减小,F 不变B .F T 增大,F 不变C .F T 增大,F 减小D .F T 增大,F 增大3、如图所示,硬杆BC 一端固定在墙上的B 点,另一端装有滑轮C ,重物D用绳拴住通过滑轮固定于墙上的A 点。
若杆、滑轮及绳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将绳的固定端从A 点稍向下移,则在移动过程中( ) A.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增大 B.绳的拉力减小,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C.绳的拉力不变,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D.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不变A CB(三)图解法此法常用于求解三力平衡且有一个力是恒力、另有一个力方向不变的问题。
一般按照以下流程解题。
1、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的拉力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2、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一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MN.在半圆柱体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现使MN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平移,在Q滑落到地面之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B.P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C.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3、如图所示,挡板固定在斜面上,滑块m在斜面上,上表面呈弧形且左端最薄,球M搁在挡板与弧形滑块上,一切摩擦均不计,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拉住弧形滑块,使球与滑块均静止。
《压强》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压强》,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压强概念和公式的计算,本节内容既是建立在对于弹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础内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还设立了探究性实验,能够推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总结归纳能力逐步提高。
二、说学情(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下面谈谈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
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正逐渐发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而本节内容与日常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易于理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如认为压力一定等于重力或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与压力有关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实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在施工中控制论文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在施工中的控制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是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学性能和建筑物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除了原材料质量因素以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偏差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
因此,参与建设、施工的各方均应足够重视并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问题。
关键词: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前言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很低。
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还有较好的粘结力,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那么,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我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
在施工前,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确定正确的钢筋保护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规范操作,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2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2.1 从力学角度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
从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
这种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因此,一般我们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条件时,着重考虑的是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和钢筋的受拉应力。
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筋的实际受拉应力是否能与设计计算应力相吻合,主要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
力的动态平衡7种解题技巧(一)
力的动态平衡7种解题技巧(一)力的动态平衡7种解题引言在物理学中,力的动态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帮助我们解决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力的动态平衡的七种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技巧1:绘制力的示意图在解题之前,首先应该绘制力的示意图,将物体及其所受的力都清晰地标出来。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确定哪些力是平衡的,哪些力需要计算。
技巧2:分解力为正交分量将受力的向量分解为正交分量可以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使用三角函数,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量,更容易计算和分析。
技巧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表达为F=ma,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这一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所含未知量的力。
技巧4:使用力矩的概念力矩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是力在某一点产生的转动效果。
通过计算物体各个力矩之和是否为零,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计算未知力矩的大小。
技巧5:利用滑动条件当物体在斜坡或倾斜面上时,滑动条件是解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分析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否滑动以及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技巧6:考虑绳子或杆的力当物体通过绳子或杆连接时,这些连接可以施加力如张力或压力。
通过分析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解决与绳子或杆相关的平衡问题。
技巧7:利用平衡条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力在某一平面上平衡,这可以用于简化解题过程。
通过根据平衡条件计算未知量的力,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求解问题。
结论力的动态平衡是解决物体平衡状态下的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用以上七种解题技巧,我们能更系统和高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并结合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希望本文对读者理解和应用力的动态平衡有所帮助。
注:本文中的技巧仅为概念介绍,具体应用仍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合格的钢筋保护层设置,可使受力钢筋外侧的混凝土能够保护钢筋,防止钢筋锈蚀,满足钢筋与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同时,由于混凝土内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形成了凝胶体同时体积收缩,使混凝土与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产生机械咬合力(UP握裹力),使钢筋可靠地锚固在混凝土内,有效地发挥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O0l0—2O0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等规范及以往高速公路的施工经验,现对钢筋保护层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总体质量要求1、钢筋保护层厚度按照规范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不低于90%。
2、钢筋骨架的要求:(1)钢筋表面无锈蚀与焊渣,主筋应顺直,表面不得有裂纹及其他损伤;(2)双层或多层钢筋间应有足够的支撑,骨架不得变形、松焊和开焊,具有足够的刚度;3、垫块的要求:(1)垫块需采用梅花形混凝土专用垫块,标号不低于主体混凝土标号;(2)垫块的数量必须满足保护层合格率的要求;4、检测仪器的要求:必须是经过标定、现场比对试验过的仪器进行检测;二、钢筋保护层检测校准试件的制作1、各桥梁、小型结构物施工队应按照《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中附录B要求制做钢筋保护层检测校准试件,详见附件。
2、各桥梁、小型结构物施工队应按图纸制作不同配筋的钢筋保护层检测校准试件。
3、各桥梁施工队应制作立柱、盖梁、空心板、箱梁、护栏钢筋保护层检测校准试件各一个。
4、各小型结构物施工队应按图纸制作不同配筋的墙身钢筋保护层检测校准试件。
5、试件尺寸高100CM、长100CM、厚度不小于40CM。
试件必须采用竹胶板或钢模做模板,必须保证试件表面平整。
6、各桥梁、小型结构物施工队钢筋工进场后7天内校准试件必须制作完毕,不能完成处罚施工队2000元,处罚项目部现场负责人200元。
三、总体控制措施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在施工前,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确定正确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FLUENT中被动型动网格问题求解方案:6DOF
CAE联盟论坛精品讲座系列FLUENT中被动型动网格问题求解方案:6DOF主讲人:流沙 CAE联盟论坛—总版主利用CFD软件解决动网格问题,通常可分为以下两类:(1)主动型动网格主动型动网格问题通常指的是边界运动规律及运动状态已知,通常可由软件使用者通过函数或程序进行描述。
在程序计算过程中,求解器调用边界运动轨迹描述程序实现边界运动。
这类动网格例子很多,如各类泵、风扇等。
(2)被动型动网格还有一类动网格问题,其边界运动规律往往是未知的,常常需要通过计算边界上的力或力矩,以此来求取边界的运动。
在这类动网格计算设置中,网格变化规律难以预料,导致网格参数经常需要进行多次调整才能达到目的。
这类例子在现实中其实也很多,比如风力发电机的叶轮、水轮机等。
解决主动型动网格问题比较容易,利用CFD软件提供的动网格模拟能力很容易解决。
需要关注的地方是边界运动后,网格节点如何重新布置和生成。
如在FLUENT软件中,其动网格主要包括三种网格功能:弹簧光顺、动态层及网格重构。
利用网格重构功能几乎可以解决所有主动型动网格问题。
那被动型动网格问题怎么处理呢?一般来说,这类边界的运动都是由于内部流体对其压力所造成的,那么就涉及到力和力矩计算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在FLUENT软件中可以采用6DOF 模型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类型动网格计算均建立在边界为刚性的情况下。
即不会计算由于流动产生的力的作用导致的边界变形。
若要计算边界变形,则需要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利用固体求解器计算。
被动型动网格中的力和力矩均是压力对面的积分计算而来。
1、6DOF UDF宏在FLUENT中利用6DOF是需要定义UDF宏的。
该宏的定义形式如下:DEFINE_SDOF_PROPERTIES(name, properties, dt ,time ,dtime)函数中:Name:宏名称Real *properties:存储6DOF属性的数组Dynamic_Thread *dt:存储制定的动网格属性Real time:当前时间Real dtime:时间步长该UDF宏没有返回值。
高中物理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带答案)
第03讲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五种方法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地变化,物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衡。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一)解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再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表达式,最后根据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因变量的变化。
(二)结论法若合力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分力变大.*若分力大小不变,两等大分力夹角变大,则合力变小.1、粗细均匀的电线架在A、B两根电线杆之间。
由于热胀冷缩,电线在夏、冬两季呈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形状,若电线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B.夏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C.夏季与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一样大D.夏季,电线杆对地面的压力较大:2、如图所示,体操吊环运动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先双手撑住吊环(图甲),然后身体下移,双臂缓慢张开到图乙位置,则在此过程中,吊环的两根绳的拉力F T(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及它们的合力F 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A .F T 减小,F 不变B .F T 增大,F 不变C .F T 增大,F 减小D .F T 增大,F 增大3、如图所示,硬杆BC 一端固定在墙上的B 点,另一端装有滑轮C ,重物D用绳拴住通过滑轮固定于墙上的A 点。
若杆、滑轮及绳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将绳的固定端从A 点稍向下移,则在移动过程中( )A.'B.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增大 B.绳的拉力减小,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 C.绳的拉力不变,滑轮对绳的作用力增大 D.绳的拉力、滑轮对绳的作用力都不变A C B(三)图解法此法常用于求解三力平衡且有一个力是恒力、另有一个力方向不变的问题。
一般按照以下流程解题。
{1、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的拉力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2、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一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MN.在半圆柱体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现使MN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平移,在Q滑落到地面之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B.P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C.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3、如图所示,挡板固定在斜面上,滑块m在斜面上,上表面呈弧形且左端最薄,球M搁在挡板与弧形滑块上,一切摩擦均不计,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拉住弧形滑块,使球与滑块均静止。
如何在考试中处理重心转换
如何在考试中处理重心转换重心转换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复杂的学习知识点。
它不仅涉及到我们的学习方法,还涉及到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了解重心转换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在考试中有效地处理它。
1. 重心转换的概念重心转换,简单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会从一种学习任务转移到另一种学习任务。
这种转移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主动的转移通常是基于我们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而被动的转移则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如突发事件、学习环境的改变等。
2. 重心转换的原因重心转换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原因:1.学习任务的改变: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如预习、复习、做练习题等。
这些任务之间的重心转换是必然的。
2.学习进度的变化: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知识点比预期更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这就导致了重心的转移。
3.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我们可能需要调整学习策略,这也会引起重心的转换。
4.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安排、学习环境、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重心,导致我们需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调整。
在考试中处理重心转换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考试前,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不同科目的学习时间分配,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这样,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计划来调整学习重心,避免因为任务切换而导致的效率下降。
3.2 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处理重心转换。
比如,有些人适合在早上学习新知识,有些人则适合在晚上复习。
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后,我们就可以在考试中更加灵活地调整学习重心。
3.3 保持良好的时间管理在考试中,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每个科目的学习时间,以及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
参透教材意图提高课堂效率
参透教材意图提高课堂效率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何让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完成课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老师应该努力追求的。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在激活学生学习欲望上狠下工夫。
课前下足工夫备课,课上总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成学生高效学习,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
教师怎样做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呢?长期思考,偶然得之,集腋成裘,遂有下面的四个方面的经验。
一、钻研教材,达到懂、透、化、活举重若轻的境界教育大师钱梦龙老师说过:“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是无法。
”教法从哪里来,只能从教材中来。
教师只有像佛教徒面壁参禅那样参透教材,才有底气,上课时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懂”,即自己要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根究理。
其次要“透”,即透彻地理解教材,一知半解只能照本宣科。
再次要“化”,教学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化”的功夫,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被动为主动。
最后是“活”,即不但要活学,更要活用。
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
通过这四步达到举重若轻的境界,也就是“解读教材——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如何参透文本、研透教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对课本的内容拓宽、加深、加厚。
因为知识进入到教材的层面就已经是落后的知识。
因此,教师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拓展,提升学生思维含量。
第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法加工。
使教材的统一性与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对接,实现教材的重组与再创造,使知识变得鲜活、生动、简练与凝重。
第三,善于变换角度阐述和处理教材。
课本的概括性和思考角度的单一性往往容易制约学生的思路。
教师要以此为基础,改变思考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产生新的发现。
第四,讲出教材的新意,揭示隐藏在文本之后的真理。
学生能够看懂教材,并不一定能理解教材的内含和隐藏在教材中更深刻的道理,教师应作必要的点拨。
解题思维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解决初中物理题
解题思维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解决初中物理题初中物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以逾越的学科,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
然而,要想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将解题思维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这一思维转变。
1. 提高问题意识在解决初中物理题之前,首先要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
我们需要审题仔细,理解问题的要求,并且明确自己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方向。
2. 掌握基础知识解决物理题目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知识。
我们需要牢固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熟悉常见的物理定律和规律。
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我们才能在解题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运用这些知识。
3. 善于分析问题解题思维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善于分析问题。
在解决初中物理题时,我们要学会将一个大的难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逐个解决。
通过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我们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注重实践和实验物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解题思维的转变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和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来深入理解物理原理,从而更好地解决与实验相关的物理题目。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提高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多角度思考在解决初中物理题时,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这样可以提高我们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让我们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6. 培养兴趣和积极性解题思维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培养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初中物理这门学科,我们要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热爱。
只有兴趣和积极性的驱动,我们才能更主动地投入解题的过程。
7. 多练习和总结最后,要实现解题思维的转变,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总结。
通过不断地解决物理题目,我们可以熟悉不同类型的题目,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将解题过程中的失败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力从主动到被动,解题化被动为主动射阳中学物理组曹德亮摘要: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的力学基础,能准确快速的进行受力分析是能正确分析运动情景,准确解题的前提。
众所周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本文就以具体问题来探讨到底该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关键词:受力分析主动力被动力正文:一般的受力步骤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其他的力(包括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却不能刻板地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需要灵活的调整。
而这其中就要谈及两个概念——主动力和被动力。
主动力的大小与方向由力本身的性质决定,与物体是否受其它力的作用无关,与物体做何种性质的运动无关,高中阶段如重力、电场力等。
被动力是相对于主动力而言的,由主动力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共同决定,高中阶段如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它们通常要借助物理规律,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建立与主动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出其大小与方向。
如果仅凭“经验”出发,试图在没有利用物理规律,没有进行运动分析之前,就主观臆测其数值与方向都可能导致错误。
一个物体所受的被动力的数值与方向是不可能独立地被预见的,这也是力学中受力分析常出现严重错误的原因。
现主要以力学中弹力、摩擦力为主例来探究受力分析中主动力与被动力的分析顺序和方法。
一、弹力弹力是接触最多的一种力,常见的有绳(或线)的弹力,杆的弹力,弹簧的弹力,接触面的弹力。
这些弹力,都只有在物体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的时候才能产生,上面提到的弹力中,弹簧的形变一般比较明显,弹簧因形变产生弹力,形变发生改变,反应了弹力的变化。
绳、杆、接触面产生的弹力,也是因发生形变所致。
这种微小形变,眼睛很难觉察。
当它们的形变发生变化,从而弹力发生变化时,眼睛同样难于觉察,这就为分析弹力,尤其是弹力的变化带来了困难,那如何突破其难点呢?结合下题分析,我们来做一个探讨。
例题1 如图所示,细绳一端系着质量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另一端固定在一平面上O点,M的中心与O点距离为r,并知M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 。
现使此平面绕过O点轴线转动,问若细绳的最大张力为T,则角速度ω满足什么条件,M将始终保持与平面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分析题目要求解角速度满足的条件,也就是说符合题目要求的角速度应该是一个范围,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令角速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分析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变化和运动情况,对整个过程的运动及受力情况精确掌握,进而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对于该题显然应对M进行研究,对M而言,竖直方向上的状态不变:受重力和接触面的弹力保持平衡;水平方向,随着转动的快慢变化,受力比较复杂。
当角速度等于0时,显然水平方向不受力,当角速度逐渐增大时要注意,只要平面一转动,M与平面就要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是角速度比较小时,M并没有在平面上发生相对运动,即细绳上并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M不会受到细绳的拉力,换句话说只有角速度增大到一定值时,细绳才会给M施加指向O点的拉力,这就是此题中弹力的被动性。
当角速度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都不足以提供M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细绳就会绷紧,提供指向O点的拉力,辅助提供向心力,此时若角速度继续增大,则拉力也继续增大,增大到绳子的最大张力时,绳子即将绷断,M即将滑动,到此就找到符合题意的临界状态,进而找到临界条件,也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和最大张力共同提供向心力时是角速度的最大值,所以角速度的满足条件就是应该小于这个最大值。
解:分析可得最大静摩擦力和最大张力共同提供向心力时,角速度最大记为1ωr M T Mg 21ωμ=+解得Mr TMg +=μω1 则当角速度Mr TMg +≤μω时,M 将始终保持与平面相对静止点评1 在绳子模型中,有时绳子虽然是绷紧的但是并不会有弹力,弹力的有无关键还是要看绳子有没有发生形变。
受力分析并不能死板的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的传统顺序,而应该从主动力到被动力来分析,在这个例题中摩擦力虽然也是被动力,但是弹力的被动等级更高,而要正确分析出这一点,对物体进行动态的分析尤为重要。
二、摩擦力摩擦力也是一种被动力,滑动摩擦力N μ=f ,式中N 即为弹力,弹力为被动力,滑动摩擦力也应为被动力;静摩擦力存在于相对静止的两物体间,要保持相对静止,如果整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或运动状态不变,外力改变静摩擦力都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题2 如图所示,细绳一端系着质量M =0.6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另一端通过光滑的小孔吊着质量m =0.2kg 的物体,M 的中心与光滑圆孔O 距离为0.2m ,并知M 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2。
现使此平面绕中心轴线转动,问角速度ω在什么范围m 会保持静止状态?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10m/s 2)分析 通过审题分析发现该题要求解的其实是为使M 在平面上不发生相对滑动,平面转动角速度的取值范围。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令角速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分析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变化和运动变化,对整个过程的运动及受力情况精确掌握,进而准确地解题。
对于该题,若m 保持静止状态,对M 而言,竖直方向上的状态不变:受重力和接触面的弹力保持平衡;水平方向上必然会受到绳子指向轴心O 的拉力,且不难得出该拉力数值上应该始终等于m 的重力2N 。
至于水平方向还会受到的静摩擦力,由于平面转动的角速度不同导致M 与平面的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朗,致使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能一下子断定,属于被动力。
如图时刻当0=ω时,对M ,由于拉力向右,M 有向右的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应该向左,由于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只能为最大静摩擦力大小1.2N ,显然小于拉力,则水平方向合外力向右,所以此时M 要向右滑动,不满足题目要求。
为了要让M 不向右滑动,我们需要增大角速度,让向右的合外力去充当M 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就可以让M 不向右滑动了,拉力减去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来提供向心力,此时的角速度是最小值。
再让角速度从该值逐渐增大,那么M 指向O 点的相对运动趋势逐渐减小,静摩擦力反向O 点方向逐渐减小直至为0,即此时M 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角速度继续增大,M 此时将会有远离O 的相对运动趋势,又会受到指向O 点的静摩擦力并且在逐渐增大,当静摩擦力等于1.2N 时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拉力加上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来提供向心力,此时的角速度是最大值。
如图时刻此时若再增大角速度,M 将向左滑动,不满足题目要求。
综上可以求出M 在平面上不发生相对滑动,平面转动角速度的取值范围。
解:当M 所受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且背向O 点时,为角速度的最小值记为1ωr M f F 21ω=-解得 s rad 31521=ω 当M 所受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且指向O 点时,为角速度的最大值记为2ωr M f F 22ω=+解得 s rad 31542=ω 则角速度在[s rad 3152,s rad 3154],m 会保持静止状态。
点评2 静摩擦力作为被动力其变化极具隐蔽性,因其相对位置不变,形变不明显,相对运动趋势更不明显。
要分析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只能通过分析主动力及运动状态,并且一定要注意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将运动与受力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利用物理规律力来进行列式求解。
三、综合问题在更多的时候,物体的受力会更为复杂,物体的运动要分为多个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中,同一个力的被动等级会发生变化,对物体的分析要更加的细致。
例题3 如图所示;光滑的“Ⅱ”型金属导体框竖直放置,质量为m 的金属棒MN 与框架接触良好。
磁感强度分别为B 1、B 2的有界匀强磁场方向相反;但均垂直于框架平面,分别处在abcd 和cdef 区域,现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金属棒MN ,当金属棒刚进入磁场B 1区域,恰好作匀速运动。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若B 2=B 1,金属棒进入B 2区域后将加速下滑B .若B 2=B 1,金属棒进入B 2区域后仍将保持匀速下滑C .若B 2<B 1,金属棒进入B 2区域后可能先加速后匀速下滑D .若B 2>B 1,金屑棒进入B 2区域后可能先减速后匀速下滑分析 金属棒刚进入磁场B 1区域,恰好作匀速运动,则说明刚进入磁场B 1时金属棒切割磁场的速度使得金属棒所受的安培力正好与重力平衡。
并在磁场B 1后来的运动过程中保持匀速不变,当进入磁场B 2时,虽然磁场方向相反,但是安培力始终阻碍相对运动,方向不变。
若B 2=B 1,则安培力仍然与重力平衡,仍将保持匀速下滑,B 项正确。
若B 2<B 1,安培力小于重力,合力向下,物体做加速运动。
然而速度增大使得安培力增大,合外力向下且在减小,即加速度在减小,金属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安培力增大到等于重力时,加速度减小为零,此后金属棒又做匀速运动,直至出磁场B 2,或者没来得及再次匀速就已经出了磁场B 2。
若B 2>B 1,安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物体做减速运动。
然而速度减小使得安培力减小,合外力向上且在减小,即加速度在减小,金属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减速运动,当安培力减小到等于重力时,加速度减小为零,此后金属棒又做匀速运动,直至出磁场B 2,或者没来得及再次匀速就已经出了磁场B 2。
所以CD 项也正确。
例题4 如图所示,套在很长的绝缘直棒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其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小球可在棒上滑动,现将此棒竖直放在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电场强度为E ,磁感应强度为B ,小球与棒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小球由静止沿棒下滑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设小球电荷量不变)。
分析 本题涉及了,重力、电场力两个主动力,和弹力、摩擦力、洛伦兹力三个被动力,被动力数目较多,受力较为复杂。
本题显然选定m 为研究对象,静止释放时,受向下的重力,向右的电场力,向左的弹力以及向上的摩擦力,合外力向下,物体做加速运动,在向下运动时,又会受到向左的洛伦兹力且逐渐增大,则被动力弹力向左减小,使得被动力滑动摩擦力向上减小,合外力向下增大,所以一开始m 向下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当洛伦兹力等于电场力时,弹力等于零,摩擦力等于零,加速度等于g 。
速度继续增大,洛伦兹力增大且大于电场力,m 再次受到弹力方向向左且在增大,使得m 又受到滑动摩擦力并在增大,合外力向下减小,加速度减小,所以m 又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直到摩擦力等于重力,加速度减小为零,物体达到最大速度向下做匀速。
解:对小球受力分析,当洛伦兹力等于电场力时,摩擦力为零,此时加速度最大g a =m a x当弹力反向,摩擦力等于重力时,小球有最大速度Eq N qvB +=mg N =μ解得BE qB mg v +=μ 由上述几个例题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般选定研究对象后,先从主动力开始分析,再按被动等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析被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