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语言也。

自汉魏以降,历唐宋而至于明清,文言文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之瑰宝。

然而,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人阅读古文,往往难以理解其意。

因此,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句的语序、语法和意义进行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简单、意义明了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译文:昔日孟母,选择邻居居住。

直译法优点在于忠实原文,但有时会导致译文生硬,不易理解。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意,采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翻译。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复杂、意义深奥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意译法优点在于使译文通顺易懂,但有时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难懂词汇、成语等进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朝三暮四。

译文:比喻说话做事反复无常。

注释法适用于文言文中含有较多生僻字、难懂词汇的句子。

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言文原意,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使译文更加完整。

例如: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译文: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旅舍。

增译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言文原意,省略一些不重要的词汇或句子,使译文更加简洁。

例如:原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译文:白天还是田间劳作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皇宫。

省译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精炼,但需注意不要遗漏原文的重要信息。

六、综合法综合法,即根据文言文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中句子结构复杂、意义深奥的句子。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同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注释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注释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注释方法一、文言文翻译技巧1.1 留: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不翻译。

1.2 补:补充省略成分,使译文通顺。

1.3 删:删去不重要的虚词,使译文更简洁。

1.4 换:用现代词汇替换文言词汇。

1.5 调:调整句子结构,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6 意:根据上下文意,适当进行意译。

二、文言文注释方法2.1 注音:为文言文中的字词注上现代汉语拼音。

2.2 注解: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子进行解释。

2.3 注释:对文言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解释。

2.4 注译:对文言文进行逐句或逐段的翻译。

2.5 注评:对文言文进行评价、分析。

三、文言文翻译实践步骤3.1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3.2 逐句或逐段进行直译,确保译文准确无误。

3.3 对译文进行润色,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4 检查译文,确保符合原文意思。

四、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4.1 尊重原文,不添加个人观点。

4.2 遵循翻译技巧,确保译文通顺。

4.3 注意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4.4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五、文言文注释注意事项5.1 注音准确,不出现错音。

5.2 注解简洁明了,不冗长。

5.3 注释详尽,不遗漏难点、重点。

5.4 注译符合原文意思,不曲解。

六、文言文翻译与注释案例分析6.1 《滕王阁序》: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

6.2 《出师表》:分析文章的辞藻、句式、表达技巧等。

6.3 《岳阳楼记》:分析文章的寓意、哲理、描绘手法等。

七、文言文翻译与注释的评价标准7.1 准确性:译文和注释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7.2 通顺性:译文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是否通顺流畅。

7.3 完整性:注释是否详尽,是否涵盖了所有的难点、重点。

7.4 合理性:翻译和注释是否符合原文的语境和逻辑。

以上是对文言文翻译技巧及注释方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一、文言文翻译技巧练习1.将《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总结

文言文,古之遗音,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精髓。

然时代变迁,语言发展,今人阅读古文,往往倍感艰涩。

翻译,便是沟通古今的桥梁。

以下为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以期助读者一臂之力。

一、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首在理解文意。

需细心揣摩,领悟作者原意。

同时,把握语境,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方能准确翻译。

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时应注明“阳城”的地理位置,以便读者理解。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进行意译,使译文流畅易懂。

如《论语·为政》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译为“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词类活用,灵活处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君知其难也,焉得而不畏?”中的“焉”,根据上下文,应翻译为“怎么”。

四、保留古风,适度润色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又要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可适当保留古风,同时适度润色,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翻译为“河洲之上,雎鸠声声”。

五、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注意保留修辞效果,准确表达。

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翻译为“众女子嫉妒我那秀丽的眉毛,造谣诬蔑说我好淫荡”。

六、关注特殊句式,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

翻译时,需关注这些句式,准确翻译。

如《庄子·逍遥游》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七、注重音韵,体现美感文言文翻译,应注重音韵,体现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音韵特点,调整字词顺序,使译文更具韵味。

如《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翻译为“河洲之上,雎鸠声声”。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希望有所帮助!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翻译例句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例句技巧总结

夫文言文者,古之汉语也,其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世人读之,常感晦涩难懂。

欲解其意,须掌握一定之翻译技巧。

今吾人总结数法,以供同好参考。

一、字面翻译,直译为主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为字面翻译。

即对原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逐字对应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词汇含义简单、直白的句子。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曰:“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二、意译为主,兼顾原文有些文言文句子,字面意义较为晦涩,难以理解。

此时,宜采用意译法,以传达原文之精神实质。

意译时,需兼顾原文,力求忠实于原文之意。

例如:原文:子路曰:“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君子学习之道,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三、增译法,补充原文之不足文言文往往省略许多现代汉语中必备的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等。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适当增译,使句子完整。

例如: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删减法,去除原文之冗余文言文有时会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必要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等。

翻译时,应删减这些冗余的修辞,使句子简洁。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衣领,我心悠悠。

五、转换法,调整原文之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

例如: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六、注解法,解释生僻词汇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含义生僻,难以理解。

翻译时,应注解这些词汇,以便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事物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连一瞬的时间都无法维持。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然无论何种技巧,皆应以传达原文之意为宗旨,力求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然而,于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因其晦涩难懂而却步。

为使古文之美得以传承,翻译古文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五种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古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清晰,语义明确的情况。

例如:原文:《论语·为政》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调整词汇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的情况。

例如: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译文:蜩和学鸠嘲笑它说:“我猛地飞起,撞击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上罢了。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说明。

此法适用于古文词汇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情况。

例如:原文:《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大怒,曰:‘彼可取而代也!’”译文:项羽非常生气,说:“那个人可以取代他!”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使译文更加完整、连贯。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简洁,但语义不够完整的情况。

例如: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飘扬,所以追赶他们。

五、删减法删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的一些重复、冗余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繁复,但语义重复的情况。

例如:原文:《孟子·告子下》云:“是亦不可以已乎?”译文:这也不能停止吗?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翻译方法知识归纳

文言文翻译方法知识归纳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然文言文之语言结构与今之白话文相去甚远,翻译文言文需掌握一定方法。

本文将归纳文言文翻译方法,以助学者深入理解古文之美。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接翻译,将文言文中之字词按照其原意、原词性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法适用于字词意义明确,无需加以解释者。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不拘泥于字词原意,根据上下文语境,将文言文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此法适用于字词意义复杂,难以直接翻译者。

例如: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译文: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去,无情地冲刷着一切,把千古英雄人物都荡涤得无影无踪。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语境,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介词等,使翻译后的句子更加通顺、连贯。

例如: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省略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意义的字词,如虚词、重复的词语等。

例如: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活译法活译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翻译后的句子更具有文学韵味。

例如:原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这壮丽的河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曾经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六、综合运用法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只见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没,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总之,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古代文化之美。

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其例句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其例句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约而义丰,其句奇而意深。

然今之人,多不解其意,遂使千古佳句,尘封于故纸堆中。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传扬古文化、启迪后人智慧之要务。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方法,并附以例句,以飨读者。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直译原文,不增不减,力求忠实于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简练、意义明了的句子。

例如: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导民众,这就是善。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

此法适用于文辞含蓄、寓意深刻的句子。

例如: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成分,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省略较多,或原文意思不够明确的句子。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删译法删译法,即在翻译时删除一些与文意无关或重复的词语。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或重复。

例如:原文: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替换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意思。

例如: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例句: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的女子(居住)。

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遵循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意思、通顺易懂的原则。

掌握以上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语境,方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有趣。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

文言者,古人之言也,简练而意深。

欲解其意,非翻译不可。

翻译之道,繁复而微妙,然有口诀,可助学者一臂之力。

兹录《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如下:一、字字推敲,意译为宗。

翻译文言,首重字义,一字一句,皆须推敲。

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使文意通顺,不失原意。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文言,须将词置于句中,句置于篇中,前后连贯,方显文意。

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解读。

三、词性辨析,句式识破。

文言文词性变化多端,句式亦复杂。

翻译时,需辨析词性,识破句式,准确翻译。

四、虚词翻译,注意语境。

文言文虚词丰富,翻译时需注意语境,虚词用法多样,不可一概而论。

依语境而定,方为上策。

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直译词义,使文意明确。

意译,即意会文意,使文意流畅。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六、增删润色,保持文风。

翻译文言,有时需增删润色,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同时,保持原文文风,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七、注重音韵,保持节奏。

文言文讲究音韵,翻译时注意音韵搭配,保持原文节奏。

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美感。

八、典故引用,注重考据。

文言文中典故繁多,翻译时需注重考据,确保典故准确无误。

同时,可适当引用典故,丰富译文内涵。

九、成语翻译,注意搭配。

文言文中成语丰富,翻译时需注意搭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同时,保留成语原意,使译文更具韵味。

十、文化差异,注意传达。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注意传达。

尽量使译文符合原文文化背景,避免误解。

《文言文翻译方法口诀》共十句,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学者若能熟记并运用,定能在翻译文言文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以下为具体口诀:1. 字字推敲,意译为宗。

2.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 词性辨析,句式识破。

4. 虚词翻译,注意语境。

5.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 增删润色,保持文风。

7. 注重音韵,保持节奏。

8. 典故引用,注重考据。

9. 成语翻译,注意搭配。

10. 文化差异,注意传达。

总结方法的文言文翻译

总结方法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博学而审问,慎思而明辨,笃行而致知。

盖欲明其道,修其德,成其业,故于学问之道,必求其精,务求其深。

总结方法,乃学问之要,事业之基,故古人常以之自励,以之自省。

夫总结方法,首在于察其事之始末,究其理之深浅。

是以,学者必先审察其事,明其因由,辨其是非,而后可以总结其法。

夫事之始末,如行军之策,如治国之术,如养身之道,无不有其法可循。

然法有大小,有浅深,有粗略,有精密。

学者须识其大小,辨其浅深,去其粗略,取其精密,斯为得法。

其次,学者宜博采众长,以成己之学。

夫学问之道,如积薪之积,后人之学,必先集古人之成,而后可以自立。

故学者须博览群书,广纳众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斯为博采众长。

又次,学者宜究其理,以明其法。

夫理者,法之根本也。

法之成败,在于理之明否。

故学者宜深究其理,明其法,而后可以运用自如。

如医之治病,必先明其病理,而后可以用药;如工之制器,必先明其物理,而后可以制造。

夫总结方法,又有以下数端:一曰:归纳法。

此法者,取诸事之共同点,归纳而成一法。

如医学之方剂,皆由归纳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归纳,以成己之法。

二曰:演绎法。

此法者,由一法而推演及诸事。

如数学之公式,皆由演绎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演绎,以广己之法。

三曰:比较法。

此法者,比较诸事之异同,以求其法。

如历史之比较,地理之比较,皆由比较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比较,以辨己之法。

四曰:试验法。

此法者,以试验证明其法之可行。

如农学之试验,医学之试验,皆由试验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试验,以验己之法。

五曰:经验法。

此法者,由经验总结而成。

如渔者之经验,猎者之经验,皆由经验法而成。

学者宜善于经验,以实己之法。

总之,总结方法者,学问之途,事业之基。

学者宜熟习其法,博采众长,究其理,明其法,而后可以成就大业。

是以,古人有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善教者,因材施教,各因其宜。

”学者宜谨记斯言,以求学问之真谛,成事业之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③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
如: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又如: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
如:
“xx朝罢xx,xx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又如: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译文,译成“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就会显得令人费解!
又如: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2001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又如:
“xx朝罢xx,xx迎曰: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划线句若翻译成“难道不饥饿疲倦吗?”,显然语气显得生硬,不合樊姬关心楚庄王时说话的口吻。其实,此句采用“得无”的固定结构,有“恐怕(莫非)……”之意,就可译为“恐怕您饥饿疲倦了吧?”此固定结构,也可在《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一句得到印证。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至于其他技巧也不再赘述。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光凭技巧亦不足取,仍需在平时脚踏实地地训练,否则纸上谈兵,空无所获。
如:
“盖当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盖”之意。
又如:
“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2006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
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⑤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如:
“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得以印证。
④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如: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此句中的“金城”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为“坚固的城墙”,不能直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又如:
“xx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Ⅰ)划线句中“口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饮食”,故整个句子可译为: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
①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如: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2002年全国卷)划线句中“竟死”二字,如仅凭臆测,易错译为“竟然因此而死”。据下文语境可知,李广是死于“自刭”,而不应是因“以射为戏”而死的。由此,“竟”可推断为“终”,“竟死”则为“一直至死”之意。
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
“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②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⑥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译意。
如: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此译句中“廷”和“面”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译句时必须体现,可分别译为“当廷”和“当面”。
又如:
“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此句中“奇”是意动用法,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
如: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此句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妻子”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妻子和儿女”加以替换。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如:
“甚”,意为“很”(副词),作句子状语;“芜”,意为“荒芜”(动词),作句子谓语。由此,可推断“庭除”为主语,而主语须由名词担当,则“除”应为名词。据“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可推知“除”为名词时有“台阶”之意。故划线句可译为:
“庭院的台阶很荒芜,堂房廊屋很残破。”
又如: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1、保留法。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省卷)划线句看似简单,,如不作语境探究,则易误译为:
“距离远的三年调一次,距离近的一两年调两次。”而据上文语境(朝廷轻率地任命官员,又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远者”“近者”则应译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而非“距离远的”“距离近的”之意。
“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又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其谓李将军也?”),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可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