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外国商品只能行销一口C.外国商品在华市场狭小D.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2.西方列强顽固地要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本目的是()A.为鸦片开拓更广阔市场B.为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C.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D.扩大原料供给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3.《南京条约》条款未涉及的内容是()A.协定关税B.鸦片贸易C.片面最惠国待遇D.战争赔款4.19世纪50年代初期,清政府为搜刮民财,新辟税收项目是()A.火耗增收B.田赋加价C.捐例D.厘金5.《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健全法制C.兴车马舟楫之利D.准富者请人雇工6.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总值先升后降,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开放口岸数量过少B.清政府明开实禁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御D.输华商品不适应中国需要7.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在华下列行业中投资最少的是()A.金融业B.机器制造业C.航运业D.贸易8.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 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9.阻碍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是()A.缺乏政府政策支持B.国内财富积累、转移C.财富地产化D.近代工业化10.最先投资兴办中国近代工业的是()A.地主B.政府C.商人D,买办11.19世纪中叶以后,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形成鼎足之势的中国轮船公司是()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旗昌轮船公司D.江南制造局12.在下列企业中,属于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私人资本重化工业企业是()A.广东南洋兄弟树胶公司B.上海和兴钢铁厂C.塘沽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D.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3.1911年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攫取中国路矿权。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辽宁大学-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辽宁大学-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永佃制: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些发达省份盛行的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

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是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李静博士论文〕。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永佃制表现为土地的所有权同耕作权的分离,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永佃制放松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隶属关系,佃农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较有保障。

即将地权分为田底权、田面权,地主享有前者以收租;佃农享有后者〔耕作权〕,可以转让,地主不能干涉剥夺。

2、条约制度:自1842年《XX条约》签订起,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侵略特权,包括割地、赔款,而它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条约特权的享受为基本特征的。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X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被迫卷入国际市场,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3、子口税: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时期,外商在交纳进出口商品的5%关税外,如果要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口岸出口,只须再纳一次从价2.5%的子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阻,不再交纳任何捐税。

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种“子口税〞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征税主权的一种税制,阻碍了民族产业发展。

4、厘金:商品过境税。

厘金是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最初为商品过境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其的古代农业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 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冶金业:%1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1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珍琅彩(清)。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巳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

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1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纺织业使用花楼机:%1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1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1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1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1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识记: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3.抽象演绎法4.系统分析法5.区域与比较经济史研究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

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

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

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

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1 、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2 、生态环境的破坏(1)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 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最多时达到2000万人)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迫而发展缓慢
3、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 存在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 •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 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后来居上 • 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三、商业
1、商业的发展历程
商周:已出现商人和商业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隋唐时期: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和运河开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 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飞钱。
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内地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 是最主要的原因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 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近 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中产生
民营手工业
市场消费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发展
发 魏晋南北朝 遭摧残
展 隋唐
恢复发展
历 两宋以后 艰难发展
程 元朝
棉纺织业得到发展(黄道婆贡献)
明中期以后 民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过官营(花楼机)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时间: 明朝中后期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地区: 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丝织业)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发展: 明清有所发展,但受腐朽封建制度压
中国经济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A. 慈禧太后B. 同治帝C. 咸丰帝D. 康有为答案:D. 康有为2.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 改革内政B. 抵御外来侵略C. 开拓外贸D. 推行洋务答案:B. 抵御外来侵略3. 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A. 农业经济发展4.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B. 工业经济发展5.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A. 农业经济B. 工业经济C. 商业经济D. 贸易经济答案:B. 工业经济二、多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有()A. 开放港口B. 建立外交关系C. 引进外国技术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开放港口 B. 建立外交关系 C. 引进外国技术 D. 建立外贸关系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A. 建立货币体系B. 建立税收制度C. 建立国有企业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建立货币体系 B. 建立税收制度 C. 建立国有企业 D. 建立外贸关系三、判断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正确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经济。

答案:错误。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考试说明:1.共三个题型:名词解释(5分×4个)、简答题(10分×5个)、问答题(15分×2个)2.古代和现代部分不考,如果下面资料中有相关问题,大家自动忽略。

如果遇到答案明确的,大家可以自己归纳答案。

3.特别鸣谢:罗时晨、邓跃升、郭昱佐、刘春龙、杨川、李琴、张宇瑶同学的辛勤劳动。

4.要去打印的,根据自己情况排版。

按章节整理:第一章1.简要谈谈经济史的分期及其依据。

(注意时期的划分涉及古代和现代)一)1883年之前为政治周期:第一,划分的理由:(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

(2)以土地为基础、道德压制欲望的财富观,约束了个人理想的发展(即个性被禁锢),由此强化了国家-农民二重结构的稳定性。

(3)法制上,中国缺乏一个正式的制度。

(4)文化上,中国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偏好于稳定、封闭等特征,影响了竞争的社会属性的形成。

第二,时期的划分:一是西汉以前,整个社会的组织因素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西汉到宋以前,社会的发展仍带有军事偏好,尚未形成文官管理的体制;三是宋到1842年之间,社会的发展完全集中到文官管理的体制中;四是1842-1883年之间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干扰下,以前独立、自由发展的封闭状态被中断,自然经济的化解开始从沿海开放口岸向内地伸展。

二)1883年之后的经济周期第一,划分的理由:1、中西方的时空距离已经完全改变,加快了中国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2、中国传统价格决定权的丧失,开始围绕西方旋转。

3、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已经开始松解,依赖市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阶段的划分1、1883-1914年为第一增长阶段;1914-1937年上半年为第二增长阶段;2、1937-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战时经济阶段;3、1949-1952年为过渡时期,以前公私共同生存阶段的结束,经济发展完全集中到公有制时期,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客观题:1、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

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 )正确答案:ABCD2、下列由李鸿章创建的军事工业有()正确答案:BC3、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主要表现在()正确答案:ABC4、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主要包括( ) 正确答案:ABC5、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格局。

B:出超6、首次到达广东沿海的外国人是()人B:葡萄牙7、法币制度开始实行的时间是()A:1935年8、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和( )。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9、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通过了《本党最近纲政决议案》,进行"二五减租”,即减少农民田租()%。

D:2510、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A:《井冈山土地法》11、下列关于"二五减租”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12、中国人自办的大型百货公司最早出现在()B:香港13、近代中国农业近代化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答案:ABCD14、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商业资本集团是( )。

A:先施公司15、规定"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的不平等条约是()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6、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 )。

C:《五四指示》17、袁世凯政府时期采取了( )措施来强化中央财政权利正确答案:ABD18、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正确答案:D19、湖北枪炮厂由( )创办C:张之洞2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经济特权有()正确答案:ABCD21、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正确答案:ABD一、简答题1.分析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商业仍获得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2.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政策。

3.简要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特点。

4.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1、黄河流域:第一次:秦汉——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屯垦政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农业区北移第三次:明清——明初“开中法”,进行商屯,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2、长江流域: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晚于黄河流域。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二、人文环境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春秋战国——商君书模式(重农抑商);管子模式(农工商并重)秦汉——“农本”主义趋向成熟,重农模式唐宋——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歧视、限制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等级消费观念影响,古代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

三、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定义: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简言之,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特征之一: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特征之二:私有化不断加深。

精耕细作的出现背景:战国大规模耕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在全球的寒冷化环境下,西北屯田效率逐渐降低,在陕西发展大规模的引渠水灌溉。

经济政策大转换,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扩大内涵发展:作畎形态,代田法,旱地农法。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华夷思想”更趋精密,精耕细作出现。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农业的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作的制度安排户调制(西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均田制(北魏485年)租庸调制(唐初)两税法(唐德宗780,杨炎)一条鞭(明张居正1581)摊丁入亩(清1712)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长卷,经济史作为历史的一个分支,记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

经济史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对我们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经济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古代经济体制古代经济体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度成为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古代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古代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主要以人工耕作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居主导地位。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3.古代商业经济古代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贸易和海外贸易为主,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贸易路线成为古代商业的主要交通通道。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城市的兴盛和国际间的交流。

4.古代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主要以金银货币为主,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货币形式,比如中国的贝帛、印度的实物交换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资源的交换。

5.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以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为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2.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变,也为城市工业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3.近代金融体系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活跃。

4.近代国际贸易近代国际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史发展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史发展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史发展总结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经济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我国经济发的的一些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一起看看吧。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2023电大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2023电大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2023电大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朝代实行过均田制?
A. 南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A
2.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哪个朝代发行的?
A. 元朝
B. 唐朝
C. 北宋
D. 秦朝
答案:A
3. 以下哪个不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A. 赋税重
B. 地主深厚的阶级基础
C. 经济危机
D. 政治压迫
答案:B
二、简答题
1. 简述唐朝的盐铁专卖制度?
答:唐朝的盐铁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盐、铁实行专卖制,禁止
私人制作和交易。

通过盐铁专卖制度的实行,唐朝政府能够掌握大
量的资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对民间经济的控制。

2. 简述明朝的海禁政策?
答:明朝的海禁政策是指国家禁止中国商人经营对外贸易,限
制海上贸易往来。

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境内商品流失和国家矿
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然而,海禁政策也使得明
朝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论述题
1. 论述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地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食利思想的根深蒂固;靠农支农的经济体系。

中国封建经济的核心是土地制度,掌握土地就掌握了生产资料。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比较封闭,经济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3.抽象演绎法4.系统分析法5.区域与比较经济史研究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

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

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

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

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1 、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2 、生态环境的破坏(1)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最多时达到2000万人)阶段二,汉初到盛唐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到天宝年间人口达到8000万(两汉“与民休息” 政策)阶段三,两宋时期我国人口超过了1亿,比汉代多出了一倍,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台。

阶段四,清代人口在100年间从1亿猛增到4亿,使我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台阶。

6.古代社会人口的分布与流动(p18)农民的保守性:农民=人和地的结合,固守乡土,安土重迁,安居乐业。

不愿背井离乡。

•政府有严密的户籍、保甲制度,束缚在土地上。

•人口流动为非常时期:战乱与灾荒。

(一)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的总趋势(突变式流动)1 由西北向东南流动(1)政治中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2 古代人口迁移的两阶段:秦至两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元明清:长江流域自东而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二)两次突变式流动的原因根本原因:导致人口迁移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超过了经济承载力,从而造成人口过剩。

具体原因:第一次,王莽篡权到东汉建立的十几年间的动乱导致了第一次人口突变迁移;第二次,安史之乱照成此次人口大迁移迁移(三)古代社会人口流动与分布情况1 人口分布情况黄河流域→长江流域2 经济中心的转移关中经济区江南经济区7.“耜耕农业”的发展阶段●大约在8000年前。

●标志:①石制农耕工具;②“刀耕火种”和“抛荒制”为主的耕作方式。

③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名词解释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刀耕,其意为用木具,石刀或者类似金属(青铜)类的器具来翻耕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

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

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晓得要好久,所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耕作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任地》《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名词解释《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注释上现有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miào]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等。

《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

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

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

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

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

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8.新作物在明清时期的传入•新大陆发现后,高产耐旱新作物在明清时期辗转传入。

•⒈玉米(苞谷):16世纪传入中国,耐旱,适应性强,产量比大麦、高粱高5~15%。

•⒉红薯(甘薯):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产量比其他旱地作物高二倍。

•3.马铃薯(土豆):17世纪传入。

•三种为高产山地作物,对“人口爆炸”提供了食物来源。

•4.烟草、花生: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

此为经济作物,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

9.中国传统农业所取得的成就(一)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依据:1200种栽培作物中有200种直接发源于中国。

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精耕细作、集约经营:(1)精耕——耕、耙、耘等;(2)施肥——粪肥(动物和人)、绿肥、泥肥、饼肥等;(3)水利灌溉;2、耕作制度:轮作、间作、混作、连作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

特点:集约利用——榨取土地10.名词解释马尔萨斯陷阱:1、内容: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的增长必须保持平衡是一个自然规律。

2、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由于土地报酬递减,粮食生产的增长只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在没有妨碍的情况下则会按几何级数增长。

当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时,自然规律就会发挥作用,通过积极的抑制(如战争、瘟疫)和消极的抑制(如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强制性地实现人口和粮食增长之间的平衡。

3、结果:粮食增长——人口增长——人均没有增长。

经济发展(粮食增长)被人口增长吃掉,人均收入没有改变,经济停滞不前。

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200——300年一次战乱,消灭多余人口,重新达到新的均衡。

4、评价:马尔萨斯忽略了技术进步。

11名词解释.黄宗智“农业内卷化”理论:概念与内涵: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

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上古时期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休耕轮作,换土易居。

•农村公社是农业生产的基层组织。

•公田有扩大趋势,其收益由公益金变为国家税赋。

•井田制有无尚无定论。

12.传统社会土地所有制一、地权关系及其变动地权关系主要为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

它由国家授田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

(一)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

地主土地所有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战国秦汉时期。

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3)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

(4)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1)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2)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包括屯田、营田、官庄、没入田、户绝田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它是维系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

经营规模小导致了精耕细作。

土地商品化导致了地权的不稳定。

特征:(1)规模小(2)形式极不稳定、地权流转速度快。

4.三种制度间的关系三种地权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存在着多种转化的可能。

其运动机制为土地买卖机制(把土地作为交易的对象);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如“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等);土地离散机制(分户析产的继承制度)。

13.租佃关系及其变动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

土地是资本,购买土地的经济目的是投资,收取地租。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有租佃契约,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