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科学是……》。

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以及科学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剧、图像解析、实验演示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简单描述科学是什么,知道科学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 技能目标:通过情境剧的形式,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学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如何通过情境剧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科学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教师出示图片并提示:“科学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也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难题。

那么,科学特点是什么呢?”2. 情境剧环节(1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情境剧主人公——小学生李明,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李明在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在情境剧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剧的展开和解决过程。

3. 图像解析环节(10分钟)通过图像解析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应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

例如,可以出示一些科学仪器和器材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的用途及作用。

4. 实验演示环节(15分钟)在实验演示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展示科学的实用性,例如通过水的沸腾实验来探究水的沸点特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实验理论性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学习这些知识。

5.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苏教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2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2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上2.2《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你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种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么?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的土 壤都是不同的,可以把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

(板书课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仙人掌干旱 的,西瓜比 较湿润的, 荷花很湿润 的。

提出问题,同学 交流讨论,激发 学生兴趣,导入 课题。

方法土壇类型沙质土釉廉土填土罔手唸一唸il中加皑冲世一If不島咸帝划琲尼1譯多的木海水輕追中五、不同土壤的特点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播放视频《三种类型的土壤》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种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

教师点拨:沙质土荷花:典型的水生植物,喜阳,不耐阴。

教师点拨:黏质土芦苇:多年水生或湿升的高大禾草教师点拨:黏质土对活动内容总结,填写此表格。

认真听讲记录观看视频对每一种植物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用填写表格的形式,更直观,更容易记忆。

土壤能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空气和养分,而不同类型的土壤在保水性、透气性和保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是不同的,这些特点正好满足某些植物的生长需求。

从另一方面说,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是不同的,需要的土壤也不同。

教材通过阅读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需求两方面建立对应关系。

苏教版科学。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主题为《科学是……》。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怎么进行的以及科学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本单元的特点,我们需要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家(如:张衡、伽利略、牛顿等)。

2.掌握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3.了解追求真理和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4.了解科学对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2.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论证和总结问题。

3.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4.培养探究精神、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科学活动。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内容1.科学是什么?2.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科学家。

3.科学方法。

4.科学对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提问、观察或其他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2. 学习内容呈现(2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科学家、科学方法等内容,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的本质和基本内容。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提出简单的实验或探究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中的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基本步骤。

4.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梳理本节课内容。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作业中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愿。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说明书(苏教版)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说明书(苏教版)

龙里县第一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类型:基础性课程课程材料: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学科上册课时数:36课时授课教师:三年级科学教师使用对象:龙里县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使用时间: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包括以下五个单元,分别是“认识空气”、“研究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上的水资源”和“人的呼吸和消化”。

第一单元主要讲述空气的主要特征以及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二单元讲述了土壤的成分及类型、肥沃的土壤与土壤的保护相关知识;第三单元讲述固体与液体的基本特征、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实验探究及盐溶液的初步了解;第四单元讲述地球上水的分类及保护水资源;第五单元讲述了人体的构造、人的呼吸及运动、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二、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4.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

观察土壤样木,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5.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6.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7.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8.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9.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10.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11.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12.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13.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14.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15.能测量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16.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

⼩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答案⼩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1 科学是……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答:我想到科学和我们的⽣活有关,和我们的学习有关,还想到很多科学家等;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什么?答:看⼩鸡出壳、看⾃⼰的影⼦、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有什么等3、科学家是如何⼯作的?答: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4、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答:琴纳、爱迪⽣、居⾥夫⼈、李时珍、袁隆平、⽜顿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的⾼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动物、拆装⾃⼰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科学研究。

实验制作制作名称:让⼩⼈动起。

制作材料:⼀张长30厘⽶、宽10厘⽶的⽩纸,彩笔、铅笔。

制作过程:1)准备⼀张长30厘⽶、宽10厘⽶的⽩纸,将⽩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相同、神情不⼀的⼩⼈。

(简单的⼩⼈)3)把上⾯的⼀张纸条紧紧地卷在⼀⽀铅笔上。

4)左⼿按住纸条上部,右⼿拿着铅笔,让上⾯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地伸展、卷曲。

实验结论:⼈眼具有暂时记忆2.1 做⼀名⼩科学家1、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答:通过做这些⼩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向下。

实验制作制作名称:让鹦鹉站起来。

制作准备:彩纸、剪⼑、曲别针、夹⼦、铅笔、⾦属丝等。

制作过程:1)⽤剪⼑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

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的指尖上。

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结论: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撑点的下⾯第⼆单元我眼⾥的⽣命世界2.1 寻找有⽣命的物体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命的物体?答:墙根的青苔是有⽣命的物体。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附教材目录)

202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附教材目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8 认识固体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固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通过辨认生活中的常见固体认识到固体的性质。

本课教材由三个活动构成: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二、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的体积;三、辨认形状大小变化后的固体。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不仅让学生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还要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比较固体的体积,最终辨认形状大小变化后的固体,知道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固体的认识已经有初步形成,能够辨别出典型的固体。

但对于判断沙子、羽毛等非典型的物体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没有关注物体的形状问题,对质量、体积也不了解。

学生的观察、实验等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概念去亲身体验,从而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等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3.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究的问题
究的吹泡泡的问题
如何选择我们能 够研究的问题
选择可以通过 观察、实验、 调查找到答案 的问题
选择和科学知 识有关的问题
选择描述性的 问题
选择不涉及复 杂知识的问题
谢谢!
科学需要证据
(实践性)
科学带有主观性
(客观性与主观性)
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像和创造力的结合
(理性与创造性)
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
头脑中的“科学” 回忆类似科学家的活动 做类似科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
读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是……
探究鹦鹉“站立”的秘 密
收集科学家的资料
认识天然材料和 人工合成材料
观察各种物品用 什么材料制成
(简单了解各种 材料特征)
观察
交流
分类
收集证据

纸的用途
认识纸的性质(结实 程度、吸水性、透明 度……)
(文章做足)
纸的生产过程
观察 交流
探究
纺织材料
认识常见的纺织材料
观察
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结实程度、气味、吸水性 等
(本课的主体活动)
观察
(注意观察前的指导、记录)
其他地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交流
(列举出重要的理由)
它们是有生命的吗?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观察一种植物
(用文字和图画描述)
观察
比较两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在比较中观察,了解 植物的共同特征)
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 并给它们分类
(按照自定的标准分类)
交流 分类
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观察鱼
观察蚂蚁

2022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期末试卷含部分答案

2022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期末试卷含部分答案

2022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期末试卷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也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7.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01科学是…… 课件PPT-附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01科学是…… 课件PPT-附教案

琴纳和牛痘
从1788年开始,琴纳连续进行了八年的观察和实验。在这八年 中,他走访了大量的养牛场,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人得牛天 花后的症状等做了深入研究。他得出结论——种“牛痘”可以预 防天花。
1796年5月21日,琴纳给一个8岁的男孩接种“牛痘”,他的 名字叫菲普斯。琴纳找到一个刚染了牛天花的女孩,从她身上取 了一些痘疮的疱浆种在菲普斯的左臂上。开始的3天,菲普斯感到 稍微有点不舒服,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只是在种“牛痘”的地 方留下了一个淡淡的疤痕。六周后,琴纳又给菲普斯种上人类天 花的疱浆,菲普斯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这说明种牛痘的方法是 有效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问15日
实验成功后,有人相信也有很多人不相信,甚至有人怀疑小孩种 了牛痘可能会长出牛犄角和牛鼻子来。然而,当天花又一次流行时, 曾被接种牛痘的2000多名村民无一人患上天花。琴纳用事实证明自 己的实验成功了。
“琴纳发现了一种预防天花的好办法。”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人们纷纷来找琴纳种“牛痘”。很快,种“牛痘”的方法在世界各 地传开了,“天花病魔”也彻底被人类征服了。直到今天,琴纳的 发现仍然在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为了弄清原因,琴纳多次来到牛棚进行观察。他 发现牛会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就是牛痘。挤奶 姑娘和牛一样,都染上过牛天花,就是牛痘。不过, 得了牛天花只会出现手指间长水疱、低烧、局部淋 巴腺肿大等症状,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自愈。
由此,琴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得了牛天花 之后,就不会染上天花了。那么,可不可以给人种 牛痘来预防天花呢?
科学家们就是这样工作的:
提出问题 作出猜测 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 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活动:会跳舞的小纸人
同步教案

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完整版

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楚。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5.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7.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

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

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

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等。

4.把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壤中冒出,搅拌静止后发现沉淀物分层,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