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巴别塔》(Babel)的全球化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巴别塔》:信仰的乌托邦

《巴别塔》:信仰的乌托邦

作者: 李骏
作者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视艺术系,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76-77页
主题词: 《巴别塔》;宗教意义;“罪与罚”;信仰
摘要:本文从宗教意义的层面分析和读解了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影片《巴别塔》,指出本片的宗教意义和现实意义同等重要,甚至宗教意义要重于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爱与信仰是导演为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开出的解药,本片体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充满了说教意味。

圣经典故的现代演绎——电影《巴别塔》主题新解

圣经典故的现代演绎——电影《巴别塔》主题新解

圣经典故的现代演绎——电影《巴别塔》主题新解
郗念念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2)3
【摘要】电影《巴别塔>上映于2006年,讲述了由一支来复枪引起的发生在多个国家的故事.巴别塔典故寓意深刻主题丰富,从互文性角度来看,作为电影文本的《巴别塔》在主题上与圣经典故相联系:当今世界的隔阂表现在语言、心理、文化等各个层面,导致隔阂的因素(国家主体、种族主义等)最根本是人类想要建构自我创造文化追逐物质的本性诉求,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悖谬性.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郗念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语言的力量——《圣经·巴别塔》与贵州金沙民间传说《汉苗彝的来历》之比较[J], 龙建人
2.《麦琪的礼物》新探——数字、《圣经》典故和作品主题 [J], 韦荣臣
3.中国古代神话《避水塔》与《圣经·巴别塔》的比较——不同文化及宗教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J], 顾翔
4.美国电影中的"灾难性"主题及《圣经》故事改写 [J], 陈述斌
5.通天的壮举——"巴别塔事件"的圣经阐释学分析 [J], 潘月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理论”与“历史”之间--读汉森的《巴别塔与巴比伦》

在“理论”与“历史”之间--读汉森的《巴别塔与巴比伦》

在“理论”与“历史”之间——读汉森的《巴别塔与巴比伦》□车致新【摘要】《巴别塔与巴比伦》这本著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既不像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实证研究),也不像传统的电影理论著作(理论演绎),而是开创了一种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研究形态。

随着电影史写作的对象从个别电影作品和艺术家本身逐渐转向电影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70年代以来的电影理论在精神分析的影响下将思考重点聚焦到对观众的研究上,原本彼此隔绝、互不往来的电影史与电影理论之间确乎出现了一个可能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观众”。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Miriam Hansen,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91.□《巴别塔与巴比伦》这本著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既不像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实证研究),也不像传统的电影理论著作(理论演绎),而是开创了一种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研究形态。

随着电影史写作的对象从个别电影作品和艺术家本身逐渐转向电影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70年代以来的电影理论在精神分析的影响下将思考重点聚焦到对观众的研究上,原本彼此隔绝、互不往来的电影史与电影理论之间确乎出现了一个可能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观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思想界的“理论大爆炸”以来,“理论”逐渐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理论”与历史—经验之间的鸿沟也越发明显了:一边是“理论”作为“后哲学的哲学”居高临下地俯瞰一切经验性的事物,将这些“常识”视为可疑的意识形态建构;而另一边,日常生活还在继续,信守经验常识的人们厌恶理论的精英与自负,虽然生不逢时,他们仍要顽强地抵抗着理论对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入侵。

这种理论与历史—经验之间由来已久的对立状态,在各个学科中都不难见到。

电影《通天塔》简析详解

电影《通天塔》简析详解

《巴别塔》(Babel)(2006)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2007金球奖(Golden Globe) 2007戛纳电影节 2006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2007青年艺术家奖 2007金卫星奖 2006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06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2007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06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2007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2006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2007奥斯汀影评人协会 2007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07凯撒奖 2007别 名:通天塔/火线交错/巴别塔 导 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墨西哥2000年《爱情是狗娘》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2001年《The hire:powder keg》(港译:浑身是胆智多星)2002年《911事件簿》(11位导演合拍,就「911事件」为题,各拍一部11分钟9秒的短片)2003年《21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九条命》2006年《通天塔》(又译:巴别塔)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2007年《每人一部电影》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巴别塔Babel 简评荷兰,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 约1525~1569)。

传说诺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

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

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巴别塔》影评

《巴别塔》影评

《巴别塔》——黑暗中闪耀的人性之爱在古老的巴别塔传说里,上帝担心人类因造成通天之塔而失去对神的敬畏,就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地,导致通天高塔不能建成。

那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给了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皮肤和身体,但他没有忘掉留给人类唯一的慰籍:人性之爱的光芒。

人性之爱是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一粒种子,这粒种子飞到哪里都可以开花结果,它可以超越语言、肤色和信仰而存在。

的确它可以。

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这颗种子被扔进荒野和阴霾,成就了一切的不幸、邪恶和悲伤。

人类不断科技进步与思想革新的过程,就像传说中造塔的过程。

在这个呼呼啦啦向前翻涌的大潮里,狂妄而不自知的人类早已忘记祖先的教训和光荣。

《巴别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映衬下,其光芒显得理性、智慧,可是黯淡。

世界文明由多个地域发源。

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美索布达米亚等地,都曾开启人类智慧之门。

站在博物馆里,我们不可以评判究竟是古印度的镏金梵天像更完美还是古希腊的雕塑更伟大;经过三千年时光的冲刷,任何一件人类文明的遗迹都显得神圣而充溢灵光。

它们令人感动、感恩并在祖先智慧的光环下陶醉。

试问,那种情感里,可不可以存在种族的划分?需不需要言语的交流?可很多人迷路了。

肤色和种族,信仰和金钱令他们迷失。

当人类不自主的用肤色划分等级、拒绝接受异类,忘记除掉语言还可以用爱交流的时候,祖先的智慧和美德便被弃之荒野了。

这个时代里,我们不能荒诞的相信上帝之手再次降临并给予人们新的教训。

但所幸还有一颗种子。

电影的结尾留给了观众美好的希望,那就是爱,人性之爱成为上帝的手掌,再次托起了那些孤零零迷失的灵魂。

相信这颗种子,并播撒它。

让我们和导演一起希望着吧。

精彩看点《巴别塔》是06年度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带有强烈的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独特风格,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出什么导演能够把多线索交叉叙事手法运用得如此娴熟,俨然有超越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的势头。

解析_巴别塔_中的隐蔽文化

解析_巴别塔_中的隐蔽文化

2008年1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an.2008第27卷第1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7No.1解析5巴别塔6中的隐蔽文化张 晶,于淑静(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摘 要:/巴别塔0的片名取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它讲述了一个横跨三大洲四个国家的故事。

在片中我们可以领略四国不同的文化,当然除了表层的文化外,影片所展示的隐蔽文化更值得我们研究。

片中美国人对摩洛哥和墨西哥人普遍怀着一种带有偏见的文化定型态度。

另外,片中还通过一个聋哑的日本女孩揭示了日本这个高语境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即青少年一代的迷茫,堕落与沟通的缺失。

通过对影片隐蔽文化的分析,提出了文化间交流所应遵守的/优胜劣汰0选择性准则。

关键词:巴别塔;文化定型;同文化交际;高低语境;选择性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1-0118-03收稿日期:2007-11-26作者简介:张晶(195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于淑静(1984-),女,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墨西哥导演阿加多的影片巴别塔揭示了一个人间的真谛:世人可以心灵相通,也可以身困孤岛。

这是一个关于全球化的近距离阐释,不管你在家乡还是在远方,交流上的障碍都会给你带来深切的痛苦。

影片中的故事横跨三大洲的四个国家(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展示了片名所隐喻的五种语言(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和哑语),而交流的媒介决不单纯的指言语的沟通。

因为片中更多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人们因为文化间的差异而难以沟通,即使是同样的语言,却因为相互间的不理解而咫尺千里。

其实我们所欣赏的决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一部真正的文化盛宴。

摩洛哥的手抓饭,沙漠中的石头房)))黑暗,贫穷,无知。

墨西哥的传统的婚礼和音乐。

日本的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先进的电子产业,颓靡的青少年。

《巴别塔》:人类的欲望与自我毁灭

《巴别塔》:人类的欲望与自我毁灭

巴别塔:人类的欲望与自我毁灭
1. 简介
《巴别塔》是一部讲述人类欲望和自我毁灭的文学作品。

它由作者编写,以引
发读者对人类行为及其后果的深思。

2. 起源与建造
巴别塔起源于《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

根据这个故事,全球语言同源,但在巴别塔被建造之后,神惩罚人类,使他们的语言变得不同。

这阻碍了他们沟通,并导致了巴别塔工程的中断。

3. 欲望与野心
巴别塔代表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人们努力建造它,希望能达到上天和成为神
一样崇高的地位。

这显示了人类对权力、荣耀和无限扩张的渴望。

4. 自我毁灭的代表
尽管人类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但他们在追求他们的目标时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

巴别塔本身就是自我毁灭的象征。

试图抵达上天意味着对神的不敬,而且
这种无限扩张的欲望只会导致矛盾、分裂和毁灭。

5. 欲望与后果
巴别塔建造的结果是人类语言的混乱以及人类之间彼此无法理解。

这种隔离促使人们组成了各种文化和民族群体。

但同时,这也引发了冲突、误解和战争,正因为如此,人类在自我毁灭中蒙受了惨重的代价。

6. 反思与警示
《巴别塔》提供给读者一个反思和警示,提醒我们要坚持基本原则,并谨慎看待权力和欲望。

只有在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才能避免自我毁灭。

在结束时,请注意,上面所提到的内容是根据对《巴别塔》主题进行富有创意和独立思考编写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未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

巴别塔

巴别塔

文明?落后?《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之塔”(Babel),使人们可以沿着它爬到天堂上去,并以此炫耀人类的伟大。

统一意愿很快达成,修塔工作马上展开,塔眼看着一天一天高了起来。

上帝对人类这种亵渎神灵的放肆行为很不满,于是便暗施魔法,使地球上原本同操一种语言的人类变得语言不通。

没有统一的语言,人类便不能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原本配合默契的人们之间很快就出现了误解和冲突,不能再齐心协力地建高塔了,“通天塔”工程就此搁浅。

塔未能建成,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类则分散到世界各地居住,至今仍然因为语言不能顺畅沟通而冲突不断。

影片《巴别塔》正是取义于此。

“实际上,我想在影片中表达的是,语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它是所有困难中最容易克服的一项。

而最难以跨越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宗教间的互不认同。

而这种不认同,是长久以来人际间难以估量的威胁。

”这是该片导演所说的。

诚然,受全球化的影响,跨国旅行成为时尚,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但是文化隔膜依然存在,冲突仍旧继续。

枪击事件的发生为本来少有交集的两个文化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过双方似乎都没有打算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

语言不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无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戒备心理。

美国游客有’911”恐怖袭击的后遗症,把这次枪击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不但不为苏珊提供帮助,反而为了自身安全,阻止把车掉头开往就近的医院。

相反摩洛哥导游却是积极提供帮助,他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苏珊堵住流血的伤口,又提议将车开到自己居住的村子,方便苏珊尽快得到治疗。

旅游产业相对于经济落后的非洲而言是一支柱产业,为此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美国人并不买账,还是认为他们是落后野蛮的,在电影中可见一斑。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之间因为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而大大缩小了空间距离,但种族、民族间的差异和文化的隔阂依然存在,并由此导致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不畅,误解在不断加深。

《巴别塔》启示

《巴别塔》启示

《巴别塔》启示131050055新闻系王莉莉这是所有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心累的一部,我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电影赶紧结束。

两个半小时后,电影落幕,我写下这样一些关键词:暴虐、压抑、交流的无奈、屈辱、霸权主义、歧视、虚假的新闻报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一把枪,把日本、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四个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

四个家庭,四段纠结的故事交叉进行,时空交错间让人错愕难分,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幸好老师在最后剧透了这部电影的影名“巴别塔”的缘由,才想到去翻阅《圣经》,探究影片背后的艺术语言。

“巴别塔”讲述了一个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妄想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的行为而变乱人们的语言,把人们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

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就难免出现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而我想这正是鬼才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所要表达的。

在影片的结尾,他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这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在以上帝的口吻,警示如今的全人类,寓意深刻。

最暗的夜God said, “Look, they are one peopl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 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will do, and nothing that they propose to do with now be impossible for them. Let’s go down, and there confuse their language, so that they may not understand one other’s speech.”人类因为建造巴别塔而触犯了上帝,为了惩戒人类,上帝把人类打散并且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之间出现误解甚至残害。

从影片里我们不难发现,上帝的惩罚降临在了世界上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

《巴别塔》:人类的文明与争斗的象征

《巴别塔》:人类的文明与争斗的象征

巴别塔:人类的文明与争斗的象征一、巴别塔的历史背景巴别塔是源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人类共同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的过程。

这个故事被广泛解读为对人类团结力量和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二、故事背后的寓意1.人类团结力量:巴别塔代表着当时人类集体行动和团结合作的结果。

这座高塔象征着他们所追求的技术与科学进步。

2.鲁莽与虚妄:然而,故事告诉我们,当人类没有适当地管理和控制自己对技术的迷恋时,会带来严重后果。

3.文化多样性:巴别塔被看作是语言分裂和文化隔离的象征。

通过讲述不同语言使人们无法沟通,故事强调了文化相互理解与尊重之重要性。

三、巴别塔在历史上的影响1.宗教观点:在基督宗教传统中,巴别塔是作为上帝对人类傲慢的回应,而让人们分散到不同的地区。

2.文学与艺术:巴别塔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如毛姆的小说《巴别塔》,以及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主题。

3.社会和政治反思:从社会和政治角度看,巴别塔启发了人们对权力集中、分裂和合作的思考。

它成为了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当代意义与启示1.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技术如何影响我们个人和社会,并找出平衡发展的途径。

2.地球村理念:全球化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且彼此依存的世界中。

面对不同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努力寻求共同理解。

3.足够沟通:无论是在家庭、办公室还是国际舞台上,有效沟通是成功合作和减少冲突的关键所在。

以上只是对《巴别塔》故事的简要解读和一些相关的思考。

这个故事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思考,并在不同领域提供灵感和启示。

《巴别塔》:人类团结与沟通的尝试与挑战

《巴别塔》:人类团结与沟通的尝试与挑战

巴别塔:人类团结与沟通的尝试与挑战概述《巴别塔》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描绘了人类在远古时代试图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以表达他们对团结和沟通的渴望。

然而,这个壮丽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巴别塔的起源、象征意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人类团结和沟通方面的挑战。

1. 巴别塔的起源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记载,巴别塔是由拜占庭帝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修建,位于今天伊拉克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据传说,人类当时使用相同的语言,并决定合作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来纪念他们对神圣力量和自己能力的傲慢。

2. 巴别塔象征意义2.1 团结与共同目标巴别塔象征着人类团结和共同目标追求背后蕴含着的梦想。

人们试图通过合作和团结创造一个超越个体的壮丽成就,彰显了人类对于集体力量的向往。

2.2 沟通与误解巴别塔传说还揭示了人类在沟通方面的挑战和误解。

由于语言相同,人们原以为他们能够彼此理解并有效地协作。

然而,随着塔楼高度的增加,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并导致互相之间产生了隔阂和分裂。

3. 人类团结与沟通的挑战3.1 多样性与差异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文化、语言、价值观和观念等多样性因素。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使得人们很难在共同目标上达成一致。

3.2 文化冲突与误解文化间的冲突和误解也是团结和沟通面临的挑战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可能导致人们之间产生误解,而无法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

3.3 技术进步与疏离尽管现代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虚拟交流方式的普及可能导致面对面沟通的缺失,从而减弱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结论巴别塔传说展示了人类团结与沟通的尝试与挑战。

团结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而有效沟通则是实现团结的关键。

然而,人类多样性、文化冲突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沟通和团结的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克服这些挑战,并建立起更加包容、开放和有效的沟通桥梁,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团结与协作。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概述巴别塔,又称巴比伦塔,是根据《圣经》中的记载而闻名于世的一座传说中的塔楼。

这个故事描述了人类在一起合作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在上帝将他们的语言混乱后,导致人类无法继续沟通与协作。

这个传说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联系与碰撞的深思。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和社群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每种语言背后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习俗。

通过语言,人们沟通、表达情感、分享知识,并且传承着自己所属文化中独特的思考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规范。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当不同语言使用者相遇时,可能出现无法理解对方意图或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由于语言结构、词汇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跨文化交流面临重重挑战。

文化融合与新的创造然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也可以带来创造力和新的视角。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和融合时,他们可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艺术形式和科技发展。

这种文化交融促进了知识传播、创新以及全球化。

语言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小语种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这些语言不仅是对其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拥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社会。

通过制定政策、开设学校和提供资源支持等途径,可以帮助保护并传承这些濒危语言所承载的独特文化。

结论《巴别塔》这个古老传说提醒我们,语言是连接人类社群,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世界各地的思想、经验和故事的桥梁。

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建立理解和共谋关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在国际交流中,尊重他人语言和文化背景,并致力于促进多样性和交流的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时,我们才能促进全球合作、共同繁荣并推动人类智慧的发展。

勃鲁盖尔《巴别塔》的图像学解读

勃鲁盖尔《巴别塔》的图像学解读

勃鲁盖尔《巴别塔》的图像学解读湖南师范大学/谭婧摘要: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对西方艺术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勃鲁盖尔作为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以其怪诞诙谐和寓意深刻的艺术风格称著。

《巴别塔》是勃鲁盖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寓意深刻、浪漫夸张且细致精微的艺术特点。

通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对《巴别塔》分别从前图像志阶段、图像志阶段和图像学阶段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分析和科学解读,挖掘该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

关键字:勃鲁盖尔巴别塔图像学一、图像学视角解读建筑是人类获取安全感的最坚实的庇护所。

在西方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中,建筑无论大小,奢华或简陋,总会在面面的某个角落充当配角。

关于专门描绘建筑的绘画作品,就不得不提及勃鲁盖尔的代表作品----《巴别塔》。

《巴别塔》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寓言故事。

勃鲁盖尔的作品向来以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细致入微和神秘隐晦的特点著称,要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科学的解读就必然要借助一些艺术研究方法。

而图像学作为西方艺术史的一个重要艺术研究方法,强调对艺术作品的题材、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研究,关注作品的主题、母题及其类型的历史变迁,以历史学和解释学为基础,以求对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和解读。

在图像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法国学者潘诺夫斯基。

他提出的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理论发展和完善了图像学学科,在现代图像学发展历史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解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阶段,在于分析画面的基本组成形式;第二层次为图像志阶段,在于识别图像的故事、主题及象征意义;第三层次为图像学阶段,在于阐释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深层寓意。

作者将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视角,分别从前图像志阶段、图像志阶段和图像学阶段三个层次对勃鲁盖尔的《巴别塔》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二、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学研究的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即不考虑作品的断代及归属,抛开其他内在含义,单纯对图像的基本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解释。

历史的彼岸:《巴别塔》中的文化断裂

历史的彼岸:《巴别塔》中的文化断裂

历史的彼岸:《巴别塔》中的文化断裂引言《巴别塔》是一部由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神话般的场景展开,描绘了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通天塔,向上突破天空界限的努力与困境。

在这个寓言式故事中,博尔赫斯通过对文化断裂的探讨,带给读者深思和启示。

1. 巴别塔的背景与设定在《巴别塔》中,人们聚集在一起建造一座巨大而雄伟的塔楼,希望能够攀登至上天。

然而,在完成了一部分工程后,语言突然发生了混乱,不同的民族和族群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无法互相沟通。

这种意外的语言障碍导致了工程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2. 文化断裂和语言障碍在《巴别塔》中所描绘的文化断裂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内部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分裂。

在塔楼建造过程中,人们曾经使用一种统一的语言,但当语言变得混乱后,不同的群体之间开始发展出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体系。

这样的断裂造成了沟通和合作困难,并最终导致工程的失败。

3. 意义与启示《巴别塔》中所描绘的文化断裂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分化。

它提醒我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构建人际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无法共享相同的语言和价值观时,就很难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

此外,《巴别塔》也提醒我们关注并尊重他人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挑战。

理解并接纳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促进双方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

结论《巴别塔》通过对文化断裂以及语言障碍的描绘,敦促人们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珍视并尊重他人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为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而努力。

只有通过理解、尊重和合作,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与进步的世界。

注:本文所述观点针对原创短篇小说《巴别塔》及其主题展开,并不代表其他评论家或学者在该问题上的观点。

《巴别塔》:人类困境与自以为是的冲突

《巴别塔》:人类困境与自以为是的冲突

巴别塔:人类困境与自以为是的冲突1. 引言巴别塔是一座传说中的古代建筑,也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常常陷入自我重要性和不理智竞争的冲突之中。

本文将探讨巴别塔故事中涉及的人类困境和自以为是所引发的冲突,并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2. 历史背景根据圣经记载,巴别塔位于古代巴比伦城。

当时,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区,并寻求建立一座高耸入云的“无限通天”的巴别塔以显示他们的权力和荣耀。

3. 人类困境的体现3.1 自我重要性人类渴望通过建造巴别塔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试图成为宇宙之王。

然而,在追求个人或集体荣耀时,他们忽略了其他更加重要的价值观。

3.2 不理智竞争人类之间的竞争导致了混乱和分裂。

各个群体被自以为是的信念所驱使,不断地尝试将塔建得更高,并彰显自己的能力与优越性。

但这种竞争只加剧了矛盾和冲突。

4. 自以为是引发的冲突4.1 沟通障碍当人类拥有不同的语言和价值观时,沟通变得困难。

他们无法理解彼此的意图和需求,无法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分裂。

4.2 上帝的惩罚上帝通过打乱人类的语言,让他们无法理解彼此,并使得工程停止。

这是一种对人类自以为是行为的惩罚,提醒着人们谦逊而独立思考。

5. 思考与教训巴别塔的故事给我们启示: - 要尊重他人并尝试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

- 慎重权衡个人或群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 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

- 沟通是解决分歧和冲突的关键,要努力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6. 结论巴别塔故事揭示了人类在自以为是和不理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思考故事中的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类似的挑战。

最终,我们应该追求合作、理解和共同利益,而不是自我膨胀和冲突。

《巴别塔》简评

《巴别塔》简评

《巴别塔》简评1《巴别塔》传说据《圣经》记载,远古人类希望能建立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担心人类到达天庭后威胁到其权利,便扰乱人类的口音并把他们分散在地球各个不同的地方。

万能的上帝给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肤色,但是他却留给人类人性的爱。

这种人性的爱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种子,可以超过语言、超越信仰、超越肤色而存在。

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总是被遗忘、被丢弃的黑暗深处从而成为一切悲剧、罪恶的源泉。

那么,当人类因为通天塔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之间的人来能靠什么来交流、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像巴别塔的建造一般,在这个过程中,自负的人类似乎已经忘记祖先们的经历及教训。

太多的人迷失在现代文明之中,他们往往通过肤色把人类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把所谓的异类拒之门外。

他们似乎已经忘记,除了语言,人类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交流,那就是爱。

2 影片简介《巴别塔》是其导演亚利桑德罗继《爱情是狗娘》《21克》后的又一力作,延续了叙事点不断进行空间位移和剪切的结构风格。

这种结构强调的是故事在断裂中的耦合性,影片中各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域中的人物和故事被奇妙地耦合在一起。

影片讲述了分别发生在摩纳哥、墨西哥以及日本的三个不同的故事:一对美国夫妻(理查德和苏珊)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

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一个小村庄滞留,而当地警方也将此次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并展开调查,而事实真相却惊人的简单;当这对美国夫妻滞留在摩洛哥时,他们家的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让她的侄子开车带着她和这对夫妻的孩子们一起去参加婚礼。

但是,从墨西哥返回美国经过边境处时,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由此开始不受控制。

日本的一位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

由于自身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

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

the tower of babel的故事

the tower of babel的故事

the tower of babel的故事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传说和神话就成为了传承文化、教育后人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的传说中,有一个故事被广泛流传,那就是巴别塔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联合起来建造一个通往天堂的高塔,却因为神的干预而最终失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并探讨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巴别塔,又称为巴比伦塔,位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巴比伦城。

据传,早在公元前22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建造这座高塔。

那么,这座塔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使得人们愿意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建造它呢?传说中,巴别塔的建设过程颇为顺利。

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支援,他们共同努力,将塔建得越来越高。

而塔的内部则装饰着各种宝贵的财宝,显得极为华丽。

那么,人们为何要耗费如此大的心血建造这座塔呢?据《圣经》记载,当时的人类希望建立这座高塔,以便能够抵达天堂。

他们认为,通过这座塔,可以接触到神明,获得永生。

这种信念激发了人们无尽的热情,让他们致力于建造这座高塔。

然而,当塔越来越高,几乎触及天堂时,神发现了人类的举动。

他们认为,人类这样做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决定采取行动阻止人类继续建造。

神让建造者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使得工程难以进行。

最终,巴别塔的建设被迫停止,人类放弃了这个宏伟的计划。

巴别塔事件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事件使得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再妄图挑战神明的权威。

其次,随着建造过程中的语言分歧,人类开始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这也为后来的世界文明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从现代视角来看,巴别塔故事启示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神明,而不是试图挑战它们。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团结合作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

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之,巴别塔故事作为一则千古传世的传说,既揭示了人类与神明之间的关系,也表达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巴别塔的隐喻

巴别塔的隐喻

巴别塔的隐喻一、引言巴别塔(Tower of Babel)是圣经中的一则故事,记录了人类共同建造巴别塔的经历。

本文将探讨巴别塔的隐喻意义,并探讨与现实世界的相关性。

故事中,人类合力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塔楼,但由于互相不能理解,最终导致了混乱和崩溃。

这个故事被广泛引用,被认为是一种象征着人类的分裂和沟通障碍的隐喻。

二、巴别塔的故事根据圣经记载,巴别塔的故事发生在洪水之后,当时的人类都居住在一个地方,并使用同一种语言。

人们决定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他们相信这座塔可以连接天堂和地球,并成为一个象征他们的伟大的纪念物。

然而,上帝并不欣赏人们的骄傲和傲慢,他决定混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彼此无法理解。

人们开始说不同的语言,无法相互沟通。

他们失去了合作的能力,塔楼建造的进程中断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被迫放弃了建造塔楼的计划,并分散到世界各地。

1. 人类的傲慢与骄傲巴别塔的故事揭示了人类的傲慢和骄傲。

人类相信他们可以建造一座超凡的塔楼,以证明自己的伟大。

然而,上帝通过混淆语言,向人们传达了谦卑的信息。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人类应该谦逊地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要过于傲慢和自负。

2. 人与上帝的关系巴别塔的故事还揭示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人类试图建立一座能够连接天堂和地球的塔楼,表明他们试图接近上帝。

然而,上帝通过混淆语言,向人类传达了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天堂的信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上帝之间的联系需要谦虚和敬畏。

3. 语言的沟通障碍巴别塔的故事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和沟通的困难。

在故事中,人类之间的语言混淆导致了混乱和分裂。

这个故事是一个提醒,我们应该努力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巴别塔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相关性。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导致了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和障碍。

正如巴别塔的故事中显示的那样,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分裂和冲突。

然而,巴别塔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巴别塔》(Babel)的全球化主题分析中文摘要本文选取影片《巴别塔》(Babel)作为单一文本,运用文本的内容分析方法,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处理故事情节、人物设计、重点场景等来表达全球化主题,并会将其置于全球化理论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些理性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同类型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点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全球化主题在影片《巴别塔》中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方式,为观众认识和理解电影中的全球化主题提供一些参考,并为我国此类型电影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巴别塔》,全球化主题ABSTRACT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movie “Babel” as a sole text, uses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text content, discusses how to deal with the character, plot, cultural mark in the movie to express the subject of globalization, and puts it under the frame of globalization theory to do the ration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goal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through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shape and the manifestation mode of globalization subject in “Babel”, to provide some models and references for readers to ac quaint and understand the globalization subject.Keywords:“Babel”,globalization目录第1章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21.4 研究难点 2第2章文献综述 32.1 电影分析相关文献 32.2 文化全球化相关文献 52.3 内容分析方法相关文献 6第3章影片介绍73.1 关于影片73.2 关于导演83.3 关于演员9第4章“全球化”定义及电影的全球化主题界定114.1“全球化”定义114.2 电影的全球化主题界定11第5章影片《巴别塔》的故事结构分析135.1摩洛哥——个体分歧、文化隔膜、恐怖主义145.1.1个体分歧155.1.2文化隔膜155.1.3恐怖主义155.2日本——人际冷漠、人生困顿205.3美国-墨西哥——跨国迁移、移民危机205.3.1跨国旅游205.3.2跨国移民21第6章影片《巴别塔》的人物设置分析236.1 苏珊236.2 阿米莉亚246.3千惠子256.4警察群像26第7章影片《巴别塔》的重要场景分析297.1旅游大巴车开进摩洛哥小村子297.2美国直升机降落到摩洛哥小村子307.3入境墨西哥与入境美国的场景对比307.4墨西哥婚礼场景31第8章结语338.1总结338.2将影片文本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简要分析338.3对中国电影人尝试全球化主题电影的一点建议35参考文献I致谢V声明VII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化趋势正在逐渐扩展到整个好莱坞的电影制作系统当中。

回顾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被提名影片,除了《巴别塔》之外,《潘神的迷宫》、《硫磺岛来信》、《无间风云》等影片都体现着全球化的印记。

去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撞车》也是充分体现多民族、多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全球化主题的典型电影。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电影作为全球共有文化的一种,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全球化的内涵,并且俨然已经成为流行的趋势。

研究和分析这类型电影,一则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今世界电影发展之脉搏,二则通过分析全球化主题在《巴别塔》中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方式,由特殊到普遍,能够为认识和理解这类型电影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本文选取影片《巴别塔》作为研究的单一文本,原因如下:其一,这部影片无论从制作还是内容上,都深刻体现着全球化的主题,是这一类型电影的典型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二,这部影片于去年五月正式首映,到目前为止,关于影片的研究性文章并不多,属于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其三,这部电影已经具备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它荣获第64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并在第79届“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上得到了众多评委的认可,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等七项奖项提名。

影片导演阿莱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利度(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则在第59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

1.2 问题提出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全球化主题?影片《巴别塔》(Babel)的全球化主题体现在哪里?影片创作者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展现全球化主题?1.3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单一影片文本《巴别塔》(Babel),探讨全球化主题在电影中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方式,为观众认识和理解这类型提供一些参考,并为我国全球化主题电影的制作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的内容分析方法,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处理故事情节、人物设计、重点场景等来表达全球化主题,并会将其置于全球化理论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些理性分析。

1.4 研究难点本论文的研究难点在于,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本身具有创造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元素。

在对电影文本使用内容分析法时,很难对这些元素进行量化的分析,更多的只能是一些定性的评估。

为了弥补无法完成量化分析的不足,本文将尽量通过选取电影中可以客观判定的元素来作为分析变量,并尽量细分和明确这些分析变量,力求严谨。

第2章文献综述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电影分析相关文献、文化全球化相关文献和内容分析方法相关文献等三大类。

2.1 电影分析相关文献电影分析相关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首先,研究当代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必然不能脱离世界电影的历史长河姑妄论之。

将所要论述的电影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纵向把握,往往能增加对其本身的认识深度。

这一类全面介绍世界电影历史、电影流派和电影类型区分的著作很容易找到,并且有不少文献已经涉及到当代电影全球化趋势的研究。

美国学者克莉斯町"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2004)在《世界电影史》一书中以时间线索、顺序梳理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发展史,为本文写作需要的电影资料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电影与电影产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以美国电影为例,当今美国电影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主题元素,也必然与高度全球化的好莱坞电影产业有着密切联系。

另外,何建平(2005)在《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第一章中讲到美国多元化的民族构成虽然是对好莱坞电影的巨大挑战,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也为美国的全球化主题电影提供了天然的本土市场,促使美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更具有全球性,以便“跨越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藩篱,跨越各州之间的人为障碍,才可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关于影片《巴别塔》的分析论文,由于电影公映的时间不长,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只找到了7篇相关文章,其中关于影片内容分析的只有两篇。

王楠(2007)按照影片故事发生的地域划分,分别从“摩洛哥——民族主义的排斥”、“美国——墨西哥,个体与社会的隔膜”、“日本——人与人的冷漠”等三个方面对影片的故事文本进行了分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给电影戴上“全球化”的帽子,但已经涉及到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美国移民政策等全球化主题元素的分析,对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严敏(2007)则从电影叙事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巴别塔》的多线索“复式”叙事方法,该文的分析对于帮助理解电影的故事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在本文的写作框架搭建、写作技巧运用方面,主要借鉴了一些关于电影《撞车》的分析论文。

在引言中提到,《撞车》和《巴别塔》一样,同样表现的是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且都使用多线索交叉叙事结构,二者在故事结构、人物设置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由此,阅读一些关于电影《撞车》的分析论文,对于本文搭建写作框架、提炼主要电影元素作为分析对象、明确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化期刊库,搜索“撞车”、"Crash"等关键字/词,共检索到21篇相关文章。

其中,顾春花(2006)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撞车》的叙事策略;张涛(2006)则着重对影片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孟湘(2006)从影片文本内容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提到在“地球村步入全球化,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而是提倡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尊重别的文化’。

”这一观点在影片《巴别塔》的分析中是适用的。

徐周兵(2006)也提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多元文化频繁交流时代的矛盾更为突显,生存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人类个体也因秉承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而加剧隔阂,“歧视、怨恨、隔阂、尴尬在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这种存在性也是植根于文化价值的,这种观念之差导致了偏见的存在,所以矛盾便随之存在。

”刘晓霞(2006)则引用了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文中的一句话来佐证影片《撞车》表现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冲突主题:“不断流入的以墨西哥移民为主体的拉美裔移民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语言,使得美国有分裂成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危险。

”这种说法在《巴别塔》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影片的墨西哥导演用了大量篇幅来表现这种跨国界的社会现象,并且以细腻笔墨深刻刻画了这群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2.2 文化全球化相关文献论述全球化理论的文献非常多,本文将主要参考文化研究中的全球化问题相关著作,包括后殖民主义、文化全球化方面的研究。

孙嘉明、王勋(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全球化现象进行了分解,分别从全球人口、全球环境、全球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全球治理、全球发展作了一些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书中有关跨国旅游、全球性移民、全球宗教文化、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在影片《巴别塔》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对于影片分析的开展很有帮助。

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2004)则在主编的著作中收录了关于世界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呈现状态的文章,这些国家中包括了美国和日本,也有非洲的南非和中南美洲的智利。

而影片《巴别塔》的故事发生地在美国、日本、摩洛哥和墨西哥,有了地缘接近的便利,书中的相关分析内容将使得把握影片中的全球化主题更为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