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_解读_新闻联播_改版_常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
主,以事实为主” 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基本方针。 宣传性 与新闻性如中国电视新闻的两张面孔。 不过,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 执政党也渐渐意识到 宣传色彩的过于浓厚不但有违传播规律, 也渐渐不适应 社会结构与国际环境变迁对新闻媒体产生的功能需求。 因此,新闻业的历次改革, 莫不以提升新闻性、 淡化宣
“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 ( 项目编号: 09AXW001 ) 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6 期 ( 总第 191 期)
84
瑡 瑏
( 六) 总结 综上,我们仔细梳理了 《新闻联播 》 改版后五方面 的显著变化。从中, 不难分析出新闻内容生产者 ( 即节 目制作方) 的一些基本思路。 第一,在保持传统的政治传播功能的前提下, 努力 提高节目的新闻性。 不难看出, 上述五方面的变化, 尽 管大多限定于操作层面, 但各种变化的共同点, 是以尊 重新闻传播规律为基本方向的。 无论时政报道标题的精 简,连线报道与记者出镜的增加, 还是 “快讯 ” 时效性 的提升以及传统四大版块在编排顺序上的松动, 均体现 了这一趋势。 第二,大量借鉴了西方主流电视台 ( 网 ) 成功的新 闻节目。从目前改版的几个策略来分析, 可以较为清晰 , 《新闻联播 》 地看到无论在编排风格还是视听语言上 — —如 CNN 的 都在有意识地从英美主流电视新闻节目— 《时事观察室》 ( The Situation Room) 和 BBC 的 《六点新 — —中汲取养料。例如新闻主播角色 闻》 ( News at Six ) — 的转变、依照观众收视兴奋点调整版块编排顺序等, 均 是西方主流晚间新闻节目的通常做法。 第三,依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征制定新的新闻传播策 略。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 以视觉和听觉信号作用于观 众的感官系统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其媒介特性决定了电 , 而更多追求 “展示 ” 。 视新闻传播不可能真正 “言说 ” 由是,电视媒介语言先天具有 “非词汇 ” 的特征。 简而
⑦
会系统喻为有机体,揭示了 “子系统 ” 与 “母系统 ” 之 间存在的联动关系。以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论起点, 很多早期媒介学者都致力于媒介的社会功能研究, 例如, 同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的默顿就与传播学先驱拉 扎斯菲尔德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三功能说” 。 ,大 结构—功能主义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 “范式 ” 致开始于 1970 年代后期。以迈克尔·舒德森、 赫伯特 · 甘斯和盖伊·塔克曼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社会学学者投身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
【内容摘要】
*
— — —解读 《新闻联播》 改版
常 江
,《新闻联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 ,从 2011 年 9 月开始
播》 进行了持续性、小规模的改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采用结构—功能主义媒介社会学分 析框架,从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两个角度对 《新闻联播》 的改版做出解读, 试图在宏阔的社会语境下 发掘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深层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改版; 媒介社会学; 电视新闻
82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传色彩为主要诉求。 这一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更 多体现在操作细节而非基本观念上。 正如一位学者指出 : “如果不是由于指令性内容过多, 无法完全抹去宣 的 传色彩的话,中国电视新闻在许多宣传技巧与策略方面 ” 独特的政治体制和传播制度决 已经赶上西方同行了。 定了这种变化必然是渐进式的, 而且可能出现反复。 但 实践层面的 “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 也有可能引发观 ; 而作为中国电视新闻 “龙头老大 ” 念层面的 “质变 ” 的 《新闻联播》 在近期的改版动作, 也就具有了高度的 象征意义。 、《新闻联播》 改版详析 二 《新闻联播 》 近期的改变, 除新闻主播和视觉风格 的调整外,其他变化并不显著, 难以为非专业人士所察 觉。但笔者认为,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变化, 折射出媒 介生产 者 观 念 的 转 变。 具 体 来 说, 主 要 包 括 如 下 五 个 方面。 ( 一) 新闻编排 , 《新闻联播 》 形成了高度程式 在 30 余年的发展中 化的编排风格。从播出顺序来看, 依次为时政报道、 常 规报道、 国内简讯、 国际简讯。 四大版块虽偶有调整, 但总体维持着次序的稳定。 其中, 时政报道作为 《新闻 联播》 的传统题材和优势资源, 在整个节目中占据主要 地位,其时长往往占据整个节目的近 1 /2 ; 新闻性较强
①
新闻传播学研究,为所谓的 “媒介社会学 ” 奠定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框架。虽然三人关注的具体领域不同 ( 舒德 森从事报刊史研究, 甘斯关注新闻内容生产, 塔克曼则
③ ④ ⑤ 考察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 ) ,但均或多或少从当时已然
失去社会学研究主流范式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中汲取 理论养料。他们反对将传媒视为独立、 自洽的领域, 主 张在社会结构及其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考察社会 传播系统,并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考察传媒业的变迁。 也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形态内, 也许某一 社会子系统较占优势,主导着传媒业的发展,但总体上, 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构成的社会母系统为传媒业的 变迁提供了语境。
, 《新闻联播 》 即 从 1978 年 1 月 1 日正式开播以来 被视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在 30 余年的发展中,它确立了自身作为执政党与中央政府最 重要 “喉舌 ” 的牢固地位。 在中国 人 的 日 常 文 化 生 活 , 《新闻联播 》 的编排程式、 报道风格, 甚至主题音 中 乐和开场动画,都已超越了普通电视新闻节目范畴, 带 有强烈的象征色彩。 尽管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 视新闻不再是很多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获取新鲜资讯的 第一选择,但从 2011 年 9 月以来 《新闻联播》 不甚显著 的改版动作仍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强烈关注。 作为中国 ” ,《新闻联播 》 的改版势必会影 电视新闻节目的 “标杆 响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 从而有力形塑中国电 视新闻 业 的 形 貌。 本 文 在 媒 介 社 会 学 的 框 架 下, 采 用 “结构—功能 ” 分析方法, 尝试在宏阔的社会语境下发 掘 《新闻联播》 改版的深层原因, 及其可能产生的意义 与影响。 一、媒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 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之 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而社会系统需要 通过社会化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偏离进行 调整,以满足社会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 这一思路将社
⑥
电视新闻是最重要的媒介内容产品之一, 不仅因为 电视媒介影响力强大、 无远弗届, 更源于新闻节目以提 供新鲜资讯和观点为目标,其具体内容关涉国情、 民生、 国际局势等方方面面, 比其他形态的媒介产品更加贴近 社会变迁的轨迹。在中国独特的传播体制下, 执政党与 政府在理念上将新闻传播视为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执政 地位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家权力对新闻生产的主导和干 预力量往往强于市场、 技术等社会因素。 相应地, 中国 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呈现出显著的宣传、 教化色彩。 在对 外传播领域,这一特色尤其明显。 例如, 成立于 1991 年 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对外 : 宣传工作的意见 》 即规定 “以我为主, 以正面宣传为
瑢 瑏
言之,电视新闻若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需跳出印刷 媒介环境下的语言和叙事习惯, 制作适用于电视媒介的 。 《新闻联播 》 本次改版, 在播报语言上做出显著 产品 , “播音员念新华社通稿 ” 的传播方式尽管尚未完 改进 全消除,但在某些政治色彩较淡的报道中, 语言风格已 有很大变化。即使对于 “根深蒂固 ” 的时政报道, 制作 者也有意识地运用电视媒体非线性传播的特征, 在报道 新闻的同时加入带有服务性、 提示性 ( 如背景资料 ) 的 视觉因素,这些都是尊重媒介本性的做法。 三、结构变迁导致的功能需求 作为重要的媒介产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源
⑧
wenku.baidu.com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的常规报道,往往处于较弱的地位。 而 《新闻联播 》 近 期改版的一个主要举措, 就是对时政报道进行精简, 并 — —10 月 9 强化常规报道的地位。 以 2011 年 10 月 3 日— 日这一星期的节目为例, 不难看出常规报道无论从篇幅 还是题材上,均较以往有显著的增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为了配合 “走转改 ” 而推出的 “走基层 ” 系列报道, 以记者蹲点的方式、 借助电视纪录片的手段, 挖掘偏远 地区的新闻素材,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某些期 ” “医 节目中 ( 如 2011 年 9 月 25 日 ) , 涉及到 “三农 改” 等重大题材的常规报道甚至取代时政报道占据头条 位置。 当然,这种变化并未成为稳定的新程式, 而是时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6 期( 总第 191 期)
83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图3
( 三) 播报语言 新闻播报语言更加口语 化 , 是 《新 闻 联 播 》 做 出 的另一项 调 整 。 例 如 , 同 为 关 于 农 业 问 题 的 报 道 , 9 月 20 日的 头 条 《全 国 秋 粮 丰 收 在 望 》 采 用 了 大 量 书 面色彩浓 厚 的 语 言 ; 而 9 月 25 日 的 头 条 则 用 了 “不 得老有面子了 ” 这样通俗的表达 。 播报 语 言 风 格 的 转 化 , 其实是令电 视 新 闻 回 归 电 视 媒 介 本 身 特 征 的 举 措 , 可以 显 著 提 升 传 播 效 果 , 拉 近 与 受 众 的 心 理 距 离 。 但是 , 目前 《新闻联播 》 的口语化播音较多采用 东北方言的字眼与词汇 , 也 对 南 方 地 区 的 观 众 构 成 了 一定的理解障碍 。 ( 四) 新闻样态 时政报道、常规报道、 国内简讯和国际简讯四种基 本类型的样态,也均有一些变化。 比较重要的包括: 时 政报道标题的精简 ( 改版后基本控制在 16 字以内,剔除 大量冗余信息 ) , 常规报道强化了出镜记者的角色, 国 内简讯更名为 “联播快讯” 并将新闻的时效严格控制在 24 小时之内,国际新闻则增加了现场报道的数量, 同时 , 《新闻联 审慎地引入了新闻评论机制。 另据媒体报道 播》 将在明年正式引入评论员制度。 ( 五) 新闻主播 在 《新闻联播》 的多项变化中, 新闻主播的调整最 引人注目。这一方面自然出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职业 先天具有的明星效应,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对于电视新闻 这种面向普罗大众、 基于视听语言的媒介产品而言, 主 播所具备的高度符号意义。 可以说, 普通观众对 《新闻 联播》 改版的强烈关注, 始于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两位年 轻新闻主播的加盟。 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不 同,郎永淳和欧阳夏丹均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 在 , “记者 ” 色彩更浓而 “播音员 ” 色彩较淡, 他们身上 这对于整个节目在符号层面上由宣传性转向新闻性, 具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 《新闻联播 》 的十位主播中, , 他们在一线实践 已经有五位可被视为 “记者型主播 ” 中形成的新闻专业意识和素养对于 《新闻联播 》 未来更 加深刻的结构变革 ( 如大大强化现场连线报道 ) 是不可 或缺的。
⑨
有反复。此外,时常为观众所诟病的 “国际简讯 ” 也增 加了时长 ( 基本保持在 5 分钟以上 ) , 以往因时政报道 内容过多而大幅删减国际新闻时间的做法基本杜绝了。 ( 二) 视觉风格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视觉风格的变化是最易察觉的。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处显著变动。
⑩
第一,底幕通栏色彩与分区, 由此前的庄重风格、 带横纹底色,转变为较活泼的白色底纹、 金边分区 ( 如 图 1) 。 第二,角标的变化: 位置由此前屏幕右下角改为左 下角,由静态变成动态,并改变了设计 ( 如图 2 ) 。 第三,字幕风格变化: 采用了全新的字体,放大了标 题字号,并采用了更加醒目的蓝白系色彩搭配 ( 如图 3) 。
②
主,以事实为主” 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基本方针。 宣传性 与新闻性如中国电视新闻的两张面孔。 不过,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 执政党也渐渐意识到 宣传色彩的过于浓厚不但有违传播规律, 也渐渐不适应 社会结构与国际环境变迁对新闻媒体产生的功能需求。 因此,新闻业的历次改革, 莫不以提升新闻性、 淡化宣
“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 ( 项目编号: 09AXW001 ) 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6 期 ( 总第 191 期)
84
瑡 瑏
( 六) 总结 综上,我们仔细梳理了 《新闻联播 》 改版后五方面 的显著变化。从中, 不难分析出新闻内容生产者 ( 即节 目制作方) 的一些基本思路。 第一,在保持传统的政治传播功能的前提下, 努力 提高节目的新闻性。 不难看出, 上述五方面的变化, 尽 管大多限定于操作层面, 但各种变化的共同点, 是以尊 重新闻传播规律为基本方向的。 无论时政报道标题的精 简,连线报道与记者出镜的增加, 还是 “快讯 ” 时效性 的提升以及传统四大版块在编排顺序上的松动, 均体现 了这一趋势。 第二,大量借鉴了西方主流电视台 ( 网 ) 成功的新 闻节目。从目前改版的几个策略来分析, 可以较为清晰 , 《新闻联播 》 地看到无论在编排风格还是视听语言上 — —如 CNN 的 都在有意识地从英美主流电视新闻节目— 《时事观察室》 ( The Situation Room) 和 BBC 的 《六点新 — —中汲取养料。例如新闻主播角色 闻》 ( News at Six ) — 的转变、依照观众收视兴奋点调整版块编排顺序等, 均 是西方主流晚间新闻节目的通常做法。 第三,依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征制定新的新闻传播策 略。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 以视觉和听觉信号作用于观 众的感官系统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其媒介特性决定了电 , 而更多追求 “展示 ” 。 视新闻传播不可能真正 “言说 ” 由是,电视媒介语言先天具有 “非词汇 ” 的特征。 简而
⑦
会系统喻为有机体,揭示了 “子系统 ” 与 “母系统 ” 之 间存在的联动关系。以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论起点, 很多早期媒介学者都致力于媒介的社会功能研究, 例如, 同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的默顿就与传播学先驱拉 扎斯菲尔德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三功能说” 。 ,大 结构—功能主义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 “范式 ” 致开始于 1970 年代后期。以迈克尔·舒德森、 赫伯特 · 甘斯和盖伊·塔克曼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社会学学者投身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
【内容摘要】
*
— — —解读 《新闻联播》 改版
常 江
,《新闻联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 ,从 2011 年 9 月开始
播》 进行了持续性、小规模的改版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采用结构—功能主义媒介社会学分 析框架,从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两个角度对 《新闻联播》 的改版做出解读, 试图在宏阔的社会语境下 发掘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深层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改版; 媒介社会学; 电视新闻
82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传色彩为主要诉求。 这一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更 多体现在操作细节而非基本观念上。 正如一位学者指出 : “如果不是由于指令性内容过多, 无法完全抹去宣 的 传色彩的话,中国电视新闻在许多宣传技巧与策略方面 ” 独特的政治体制和传播制度决 已经赶上西方同行了。 定了这种变化必然是渐进式的, 而且可能出现反复。 但 实践层面的 “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 也有可能引发观 ; 而作为中国电视新闻 “龙头老大 ” 念层面的 “质变 ” 的 《新闻联播》 在近期的改版动作, 也就具有了高度的 象征意义。 、《新闻联播》 改版详析 二 《新闻联播 》 近期的改变, 除新闻主播和视觉风格 的调整外,其他变化并不显著, 难以为非专业人士所察 觉。但笔者认为,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变化, 折射出媒 介生产 者 观 念 的 转 变。 具 体 来 说, 主 要 包 括 如 下 五 个 方面。 ( 一) 新闻编排 , 《新闻联播 》 形成了高度程式 在 30 余年的发展中 化的编排风格。从播出顺序来看, 依次为时政报道、 常 规报道、 国内简讯、 国际简讯。 四大版块虽偶有调整, 但总体维持着次序的稳定。 其中, 时政报道作为 《新闻 联播》 的传统题材和优势资源, 在整个节目中占据主要 地位,其时长往往占据整个节目的近 1 /2 ; 新闻性较强
①
新闻传播学研究,为所谓的 “媒介社会学 ” 奠定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框架。虽然三人关注的具体领域不同 ( 舒德 森从事报刊史研究, 甘斯关注新闻内容生产, 塔克曼则
③ ④ ⑤ 考察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 ) ,但均或多或少从当时已然
失去社会学研究主流范式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中汲取 理论养料。他们反对将传媒视为独立、 自洽的领域, 主 张在社会结构及其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考察社会 传播系统,并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考察传媒业的变迁。 也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形态内, 也许某一 社会子系统较占优势,主导着传媒业的发展,但总体上, 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构成的社会母系统为传媒业的 变迁提供了语境。
, 《新闻联播 》 即 从 1978 年 1 月 1 日正式开播以来 被视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在 30 余年的发展中,它确立了自身作为执政党与中央政府最 重要 “喉舌 ” 的牢固地位。 在中国 人 的 日 常 文 化 生 活 , 《新闻联播 》 的编排程式、 报道风格, 甚至主题音 中 乐和开场动画,都已超越了普通电视新闻节目范畴, 带 有强烈的象征色彩。 尽管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 视新闻不再是很多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获取新鲜资讯的 第一选择,但从 2011 年 9 月以来 《新闻联播》 不甚显著 的改版动作仍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强烈关注。 作为中国 ” ,《新闻联播 》 的改版势必会影 电视新闻节目的 “标杆 响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 从而有力形塑中国电 视新闻 业 的 形 貌。 本 文 在 媒 介 社 会 学 的 框 架 下, 采 用 “结构—功能 ” 分析方法, 尝试在宏阔的社会语境下发 掘 《新闻联播》 改版的深层原因, 及其可能产生的意义 与影响。 一、媒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 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之 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而社会系统需要 通过社会化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偏离进行 调整,以满足社会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 这一思路将社
⑥
电视新闻是最重要的媒介内容产品之一, 不仅因为 电视媒介影响力强大、 无远弗届, 更源于新闻节目以提 供新鲜资讯和观点为目标,其具体内容关涉国情、 民生、 国际局势等方方面面, 比其他形态的媒介产品更加贴近 社会变迁的轨迹。在中国独特的传播体制下, 执政党与 政府在理念上将新闻传播视为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执政 地位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家权力对新闻生产的主导和干 预力量往往强于市场、 技术等社会因素。 相应地, 中国 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呈现出显著的宣传、 教化色彩。 在对 外传播领域,这一特色尤其明显。 例如, 成立于 1991 年 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对外 : 宣传工作的意见 》 即规定 “以我为主, 以正面宣传为
瑢 瑏
言之,电视新闻若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需跳出印刷 媒介环境下的语言和叙事习惯, 制作适用于电视媒介的 。 《新闻联播 》 本次改版, 在播报语言上做出显著 产品 , “播音员念新华社通稿 ” 的传播方式尽管尚未完 改进 全消除,但在某些政治色彩较淡的报道中, 语言风格已 有很大变化。即使对于 “根深蒂固 ” 的时政报道, 制作 者也有意识地运用电视媒体非线性传播的特征, 在报道 新闻的同时加入带有服务性、 提示性 ( 如背景资料 ) 的 视觉因素,这些都是尊重媒介本性的做法。 三、结构变迁导致的功能需求 作为重要的媒介产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源
⑧
wenku.baidu.com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的常规报道,往往处于较弱的地位。 而 《新闻联播 》 近 期改版的一个主要举措, 就是对时政报道进行精简, 并 — —10 月 9 强化常规报道的地位。 以 2011 年 10 月 3 日— 日这一星期的节目为例, 不难看出常规报道无论从篇幅 还是题材上,均较以往有显著的增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为了配合 “走转改 ” 而推出的 “走基层 ” 系列报道, 以记者蹲点的方式、 借助电视纪录片的手段, 挖掘偏远 地区的新闻素材,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某些期 ” “医 节目中 ( 如 2011 年 9 月 25 日 ) , 涉及到 “三农 改” 等重大题材的常规报道甚至取代时政报道占据头条 位置。 当然,这种变化并未成为稳定的新程式, 而是时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6 期( 总第 191 期)
83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常 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
图3
( 三) 播报语言 新闻播报语言更加口语 化 , 是 《新 闻 联 播 》 做 出 的另一项 调 整 。 例 如 , 同 为 关 于 农 业 问 题 的 报 道 , 9 月 20 日的 头 条 《全 国 秋 粮 丰 收 在 望 》 采 用 了 大 量 书 面色彩浓 厚 的 语 言 ; 而 9 月 25 日 的 头 条 则 用 了 “不 得老有面子了 ” 这样通俗的表达 。 播报 语 言 风 格 的 转 化 , 其实是令电 视 新 闻 回 归 电 视 媒 介 本 身 特 征 的 举 措 , 可以 显 著 提 升 传 播 效 果 , 拉 近 与 受 众 的 心 理 距 离 。 但是 , 目前 《新闻联播 》 的口语化播音较多采用 东北方言的字眼与词汇 , 也 对 南 方 地 区 的 观 众 构 成 了 一定的理解障碍 。 ( 四) 新闻样态 时政报道、常规报道、 国内简讯和国际简讯四种基 本类型的样态,也均有一些变化。 比较重要的包括: 时 政报道标题的精简 ( 改版后基本控制在 16 字以内,剔除 大量冗余信息 ) , 常规报道强化了出镜记者的角色, 国 内简讯更名为 “联播快讯” 并将新闻的时效严格控制在 24 小时之内,国际新闻则增加了现场报道的数量, 同时 , 《新闻联 审慎地引入了新闻评论机制。 另据媒体报道 播》 将在明年正式引入评论员制度。 ( 五) 新闻主播 在 《新闻联播》 的多项变化中, 新闻主播的调整最 引人注目。这一方面自然出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职业 先天具有的明星效应,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对于电视新闻 这种面向普罗大众、 基于视听语言的媒介产品而言, 主 播所具备的高度符号意义。 可以说, 普通观众对 《新闻 联播》 改版的强烈关注, 始于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两位年 轻新闻主播的加盟。 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不 同,郎永淳和欧阳夏丹均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 在 , “记者 ” 色彩更浓而 “播音员 ” 色彩较淡, 他们身上 这对于整个节目在符号层面上由宣传性转向新闻性, 具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 《新闻联播 》 的十位主播中, , 他们在一线实践 已经有五位可被视为 “记者型主播 ” 中形成的新闻专业意识和素养对于 《新闻联播 》 未来更 加深刻的结构变革 ( 如大大强化现场连线报道 ) 是不可 或缺的。
⑨
有反复。此外,时常为观众所诟病的 “国际简讯 ” 也增 加了时长 ( 基本保持在 5 分钟以上 ) , 以往因时政报道 内容过多而大幅删减国际新闻时间的做法基本杜绝了。 ( 二) 视觉风格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视觉风格的变化是最易察觉的。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处显著变动。
⑩
第一,底幕通栏色彩与分区, 由此前的庄重风格、 带横纹底色,转变为较活泼的白色底纹、 金边分区 ( 如 图 1) 。 第二,角标的变化: 位置由此前屏幕右下角改为左 下角,由静态变成动态,并改变了设计 ( 如图 2 ) 。 第三,字幕风格变化: 采用了全新的字体,放大了标 题字号,并采用了更加醒目的蓝白系色彩搭配 ( 如图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