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一)

合集下载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要分清两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一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强调区域 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平衡问题,另一类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问题,即各个区域 经济发展的平衡。 2、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其中主要是大推动理论与纳克斯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 3、掌握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主要是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 4、一定要注重理解这两类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们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 这在学习中尤其要区分清楚。 5、本章重点之一是新古典理论的关于区际技术一致性的内容,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2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的论著中把这两种均衡理论不加辨别地混为使用。例如将大推动理论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放 在一起阐述,前者从产业结构角度强调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而后者从空间角度强调地 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两者虽然都在讲平衡,但一个强调的产业,另一个强调的是地区, 这显然是两个思路、两种体系,我们认为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的。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主要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等, 区域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理论却仅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而且,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 论也包括了区域空间结构的非均衡思想,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来 应用。而一谈起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即指的是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这是在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R.Solow)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T.Swan)提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常见诸于书刊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 论、梯度理论和点轴理论等,被称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
章节具体内容(主体教材)
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经济均衡问题。洛桑学派的创始人、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 (M.Walras)于 1871 年提出的一般均衡论,是经济学中最早建立的有关均衡问题的理论,它 比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局部均衡论还要早二十年。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只考虑单个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而 一般均衡方法则要考虑到所有各个市场、所有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经常采用的 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存在的市场模型。就是说,经济分析中,例如消 费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生产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是单个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或单个厂商利 润最大化的均衡,这就是局部均衡,或者,在讨论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时,假定其他 条件不变,只讨论某一种商品或某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也是局部均衡。而如果研究 的是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或者研究的是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相互影响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等等,如果最终这些 商品、要素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达到的均衡,就属于一般均衡。由此可见,一般均衡 分析要比局部均衡分析远为复杂。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分析 方法。 然而,这些经济学原理中的均衡或非均衡,讨论的是商品、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或消费 者与生产者效用的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不同于区域经济中讨论的均衡与 非均衡问题。区域经济探讨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经济结构 或产业结构的均衡问题,即产业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二是从空间结构入手,分析各个区域之 间的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区域均衡或非均衡理论,可从经济结构及空间结构角度, 分为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理论和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

国家级新区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国家级新区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方面ꎬ以中国 70 个大中城市为研究样本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
级新区设立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效应及时空异质性ꎻ(3) 研究意义方面ꎬ本文的作用机制分
析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国家级新区发展方向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性ꎬ为
优化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经验证据ꎬ为推动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转型提供
发展实际进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新区发展规划ꎬ并通过行政等级的“ 尺度跳跃” 和优惠政策叠加
进一步加大机制改革与资源配置力度ꎬ从而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并拓展土地配置模式ꎮ 在创新政策
激励下ꎬ国家级新区通过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ꎬ加速原始创新资本积累ꎬ并通过创新创
业平台驱动企业进行创新生产ꎬ从而形成区域创新高地ꎮ 同时ꎬ由于创新要素的空间循环会产生知
应会存在时空异质性 [12]107 ꎮ 对国家级新区而言ꎬ在时间维度上ꎬ随着改革日益深入ꎬ各类区位导向
性政策的实施广度呈规模性扩大ꎬ国家级新区的示范效应在时间上不断耗散ꎬ相对于其他区域所享
有的政策红利不断下降ꎬ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与建设前期相比也逐渐减弱ꎻ与此
同时ꎬ国家级新区及所在区域土地承载量趋于饱和ꎬ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ꎬ政策对土地利用的边
了政策启示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土地是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物质载体ꎬ“ 从零开始” 的国家级新区建设在理论上会对区域土地利
用现状产生深刻影响ꎮ 一般而言ꎬ国家级新区在中央和地方“ 双重关照” 下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ꎬ优化了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方式ꎬ进而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11]44 ꎮ 具
的前提ꎬ也是吸引其他要素集聚的基础ꎮ 一方面ꎬ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和不饱和供应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
域 增 长 结构 优 化标 准 。 关 键词 : 跃 式 区域 增 长 结 构 ;跳 跃 式 区域 增 长 机 制 ;结 构 偏 差 ;结 构优 化 跳
中 图分 类号 :0 1 F6.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984 (060 —0 50 10 —4 52 0 )302 —5
更 低 的 经 济 增 长 率 , 水 平 的 社 会 资 本 对 经 济增 高


跳跃 式 区域增 长结构 优 化 理 论 回顾
长率具有积极影响[。拉尔(o i. .a) 2 】 Sm kV Ll 和伊奥 1
马 兹 (edr l z 认 为 , 共 资 本 积 累 和 人 力 Sra. ma) Yi 公 资 本 形 成 是 影 响 区域 结 构 差 异 的 重 要 因素 , 公共 资 本 形 式 的 政 策 干 预 影 响 区 域 经 济 绩 效 和 趋 同 进 程 , 进 组 织 效 率 和 组 织 能 力 , 少 要 素 流 动 改 减 障 碍 的 政 策 , 提 高 区域 趋 同 速度 的关 键 [。 是 3 区域 】 发 展 实 践 表 明 : 度 、 策 等 是 决 定 区 域 经 济 结 制 政 构 的 累积 性 变 量 , 府 制 度 结 构 变 迁 及 其 效 率 是 政 区域 趋 同的 根本 动力 。 跳 跃 式 非 均 衡 增 长 理 论 主 张 发 展 中 国 家 应 集 中 有 限 资 源 和 资 本 , 先 发 展 关 联 效 应 大 的 产 优 业 和增 长 效 益 高 的地 区 , 以其 跳 跃 式 发 展 带 动 其 它相 关 产业 和 地 区高 速发 展 。赫希 曼 ( O ・ A・ Hicma ) 为 , 聚 经 济 效 益 和 动 态 增 长 气 氛 rh n 认 s 集 是 核 心 区增 长 的动 力 源 泉 , 心 区 对 外 围 区具 有 核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于区域规划而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而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这四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增长极理论及其意义和规划价值,并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来具体阐述增长极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结构,增长极理论,郑州航空港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便成为区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而产生了一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概述及发展历程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

他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但佩鲁的增长概念仅仅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

之后,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和其他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他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他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区域规划点轴理论

区域规划点轴理论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 中的适用性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点轴理 论在区域规划中的有效性,表明该理 论能够指导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02
点轴理论的核心思想
点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确定区域 中的增长极(点)和交通、通讯等基 础设施轴线(轴),实现区域经济的 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
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可达性
交通网络完善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 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枢纽建设
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综合性交通枢纽,提高区域交通的换乘效率 和通达水平。
城乡交通一体化
推动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有效衔接,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均等化。
05 案例分析:某地区域规划 实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原则
包括整体性、长期性、动态性、层次 性和可操作性等。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
01
自然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 水文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基础性 影响。
02
经济社会因素
03
政策制度因素
包括人口、产业、交通、科技、 文化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决定性 影响。
包括国家及地方政策、法律法规 等,对区域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
03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 中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点轴理 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实践意义,包括优 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升 级、加强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拓展点轴理论的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点轴理论的应用领域,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探索该理论在不同领 域中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环境生态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合计43题)一、填空题1.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环境污染5.《寂静的春天》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7.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8.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生9.《增长的极限》10. Haeckel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前苏联学派12.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13. 大气圈微观二、选择题1. A2. B3. D4. D5.A B C D6. A7. A B8. B9. A 10. C三、判断题1. (√)2. (×)3.(√)4.(×)5.(×)6.(√)四、名词解释——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或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应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五、简答题1.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答:特点: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的能力。

启示以自己的理解围绕要怎么善待生态圈来作答。

2.简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答:研究内容包括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第10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10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理论依据 •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 水平相关 •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 大区间、省区间的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 点进行重点发展。
(一)点轴开发主要内容
①确定位置、资源好的交通干线作为重点开发轴;
②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发展方向; ③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上的等级体系。
(二)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
水平较高的地带。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供给有保证 的地带。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考虑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重点发展的城镇应是地位重要,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
用大,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考虑城镇的发展规模。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而在经 济较落后的地区,往往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
考虑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 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
理论反思: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 就业机会。 四是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五是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 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内涵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离散形 聚集形 扩散形 均衡性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使 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 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 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 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 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 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 趋势;
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 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 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不但今日发展形势良好,而 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这种势头,这种区 域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区。
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那些处在 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组成,则其经 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 下降等种种不祥征兆,甚至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 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 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大推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 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 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 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 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为增加储蓄、提供再投资 的资本创造条件,有助于克服在供给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所产生的外 部经济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增加 社会净产品。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 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 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 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 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 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南和华南部分省市地区

4.四大板块 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5.主体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
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
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我国的几种经济区划方案

1.六大经济区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2.三大地带


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3.七大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南沿海
地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西

扩散的最典型的空间特点是距离衰减规律,
即扩散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空间扩散的范围和强度随距离的增加和时
间的延续而减小是空间扩散现象的基本特 征和规律。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 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即扩散的起始阶 段、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 散阶段和扩散的饱和阶段。
空间扩散的过程

1.空间集聚
空间集聚是指空间的集中,即距离的缩短 和地理范围的缩小,它是经济活动的一种 重要现象。影响集聚的基本要素有运输成 本、规模经济和马歇尔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 和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采纳或 应用的空间过程,即空间扩散。



第三,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 ,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 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空 间转移。
第四,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阶段 的技术。


(三)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特点

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 的新热点。 第二,国家产业出现跳跃性转移。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增长极理论成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路径之一。

增长极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发展某一特定区域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增长极理论的内涵以及该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首先,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均衡分布在整个经济空间中,而是存在着集聚的趋势。

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多源于其具备的特殊资源和条件,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

这种集聚趋势会形成增长极,该增长极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并形成一个辐射式的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增长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产业和资本流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其次,增长极理论还强调了溢出效应的重要性。

溢出效应指的是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局限于该区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周边地区传播。

这种传播可以是直接的,如经济活动的扩散和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技术创新的传播和人力资源的流动。

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增长极的发展更具有持久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机会和潜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增长极理论并非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万灵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增长极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进而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其次,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性加强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和外部冲击的传导。

此外,增长极理论也未能完全解释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或失败,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因素和路径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借鉴增长极理论的经验的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经济差距的扩大。

其次,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在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多个增长极,以应对外部冲击和风险。

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维普资讯
西







2O O2年 4月
模仿 发达 国家工 业 组 织 结 构 的方 法 , 过 一 些分 工 跳 的中间水平 , 速 提高工 业技 术水平 , 迅 加速 工业 化进
看, 西方发 达 国家 都是 思想 文 化变革 在前 , 经济技 术 变革在 后 ,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间 接 导 致 了产 业 革 命 。 如 我 国的改革 开放 进 程 严格 地 说 , 从 思想 意识 形 态 是 的变 革开 始的 , 的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是 ~次 伟 大 的 党 思想 解放 运动 , 它扫除 了人们思 想上 的 障碍 , 打破 了
划手 段 , 在极短时 间 内跳 过 一些分 工 的中间环节 , 在
经济发 展和制度 结 构 演变 所 产 生 的一 种必 然 现 象 。 从 生 产力 角度 看 , 据 经济运 行机制 的不 同 , 跃式 根 跳 经济发展模 式 可分 为 两 种基 本 形式 : 场诱 导 型模 市 式 和计划 主导 模式 。市 场诱 导型模式 是 指在市 场经
模式. 以及 由制度结构变迁引发 的跳跃式经济发展模 式, 并提 出了跳跃 式经济发展模 式的实现路径。
[ 中图分 类号] F 2 1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36 (02 0 —03 —0 07 2 420 )2 0 5 4
19 92年 以来 , 国经 济增 长 速 度 持 续 下 降 , 我 结
程 。这种计 划 的 太推 进 工业 化模 式 的 缺 陷是 , 能 不
创 造 出新 的工 业模 式 , 旦模 仿潜力 耗尽 , 一 最后 会衰
落 下 去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②下过渡区: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 下发展状态。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 的水平,其向下衰落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 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种成长机 制的传递,放弃原有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 系不紧密。
• (2)资源前沿区/资源边疆区:一般地处边远, 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此区域有资 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有发展的潜力,可能出现 新的增长势头,同时在这里有新聚落,新城镇形 成的可能。资源前沿区可能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 心区域
•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 步率
• 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比 较强的竞争能力。
•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 成。(例子。P227)
•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 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使用劳动力多、 利税大、带动性强
• 根据佩鲁克思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 动型产业,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 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 献。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 一、概念 • 1.由来 •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
鲁克斯提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 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 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 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 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 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 • 1.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
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建设 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 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 设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三、核心-边缘理论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2、工业化初期阶段
3、工业化成熟阶段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2、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1、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
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
(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第五章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理论

第五章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理论

分数
A B C A B C C C C A C A D C D D B D C
13.8 10.1 7.7 12.4 11.8 7.7 8.7 7.7 7.4 12.7 9.4 12.8 5.7 6.7 4.7 6.7 11.8 5.7 6.7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美国高盛公司 摩根斯坦利
社会资源—技术

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 CES 生产函数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 数生产函数法、DEA 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 各种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正累积循环的“传播效应”:一旦某地区开始发 展经济,它将从其他地区吸引资本与劳力。这些 新资源将有助于经济发展过程。 负累积循环的“逆流效应”:持续贫困通常导致 高人口出生率、营养缺乏以及低劳动生产率,所 有这一切将促使贫困加剧。 —1968《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 )。
3、乘数原理
地理区位优势 内陆交通1.0 B B B A B B B B C A C B D C D C B D C
港口 0.7 A B D C A D D D C D C A D D D D A D D
与竞争城市的距离 1.0 A C D B B D C D C A B A C B D C B B C
综合等级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论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协调

论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协调

径 . 明 了政府 主导型模 式是 顺市场调苛与逆市场调节 的统一, 说 具有诲适和鼓 太两种功 能, 能够实现 比单 一 的市场 调 节
更 高 的 均衡 经 济增 长 率。
【 键 词】 市场诱 导型模式 ; 关 政府 主导 型模式 ; 协调机制 【 中图分娄号 】F 6 013 【 文献 标识 码】 A I 文章编号】lO —26 (0 2 0一O 7 —0 0 4 7 82 0 )3 0 8 3
推 动均 衡分 工 水 平 向完 垒 分工 演 进 , 现 跳 跃 式 经 济 发 展 是 不 实
先发展增长艘率高 、 系效 应大的部 仃和地 区, 其作 为带动整 联 将
十 经 跻 发 展 的 长极 ” 增 。
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 经侪平 滑 起飞” 之后舍出现 跳跃式经薪发展, 这种 跳跃 式经 跻发展模式 是 由市 场组 织大规 模的复杂的分工, 协调 ^们选择专业化水平 的决策, 推动均衡分
灵. 私人 部 门不 可 能 获 取 知 识 资本 积 累 产 生 的所 有 收 益 . 而 市 因
可能的 ; 在市场发育不 成熟时 , 仅靠政府制度 变革 和政策调节 会 窒息经挤活力 , 阻碍均衡分工 水平 的 自发演进 . 所以, 跳跃式 经
跻发展 是市场诱导型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模式 共同作用的结果。
累 积性 因果 循 环 论 、 鲁和 赫 尔曼 的“ 理 佩 增长 扳 论 。 张 优 理 主
后国家 只要把握住后进优势 , 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 国家 。 如在经跻史 上. 兰的经跻统 治地位被英 国取而代之 . 国的经 荷 英 跻和技术领 先地位被美 国和德国取而代之。该理 论还指 出政 府 在制定 产业政策 、 激励企业 采用新技术 中发挥 着重要作 用。以 上分析表 明, 在政府制度变 革迟缓 时, 靠市场 维持经 跻均衡 , 仅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详解

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 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 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 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a)向心式极化
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 过程; 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 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 极化; ③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 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a)均匀分布状态
(b)点轴形成
B A E B C A D B F C A D F
E
点轴 渐 进 扩 散 示 意 图
(c)轴线形成
(d)轴线形成
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 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
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 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 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 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
• 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
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 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 力是均匀分布的; 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 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 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 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 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 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 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 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 基础设施束。 C.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 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 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 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 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 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 系统。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标题:1.跳跃式区域增长的定义和特点2.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影响和机制3.实现跳跃式区域增长的政策因素4.实现跳跃式区域增长的技术手段5.跳跃式区域增长的案例分析一、跳跃式区域增长的定义和特点跳跃式区域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大幅度超越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形成了空间上的独立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跳跃式区域增长。

跳跃式区域增长具有以下特点:1.显著的区域性:在这种形式下,发展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2.快速的增长速度:跳跃式区域增长发生于短时间内,无论是增长率还是总量的增长都非常快速。

3.独立的发展模式:跳跃式区域增长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的方式与周边地区大不相同。

4.高度的内部联系:跳跃式区域增长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

二、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影响和机制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区域内部规模效应的发挥,实现了经济的扩张。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在几个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1.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集聚:跳跃式区域增长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密集集聚所导致的。

2.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跳跃式区域增长造成的经济扩张,会形成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跳跃式区域增长的产生,将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化发展。

三、实现跳跃式区域增长的政策因素跳跃式区域增长的产生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跳跃式区域增长的发生:1.强化财政支持:政府加大对跳跃式区域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投资力度,为区域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2.优化投资环境:政府加强对投资环境的整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跳跃式区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3.制定产业政策: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重点产业发展,为跳跃式区域增长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他指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地区)的组合。

前者导致后者产业增长现象”。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

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

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

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在其1955年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支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在产业之间、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

认为富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的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的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的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标准化的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
(3)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的 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转移。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的行业通常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的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如果是长期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的关系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产业所组成,就说明 这个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评 分
3.2 2.4 2.4 0 0.8 0.7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1、 太阳能、某些遗传 工程等行业正处于行业生 命周期的幼稚期。如果计 划在这些行业进行投资, 存在获得很高收益的可能。
2、 电子信息(电子计 算机及软件、通讯)、生 物医药等行业处于行业生 命周期的成长期。由此便 可初步判断生物医药行业 将会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如果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 产业组成,则地区经济必定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开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区。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一)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针对知识经济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论述了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及其生成机制,提出满足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最优均衡、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的弹性均衡等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说明了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路径。

关键词: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报酬递增机制自增强机制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大推进”均衡发展模式和“突击式”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理论是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的新变化。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形式
1.聚合效应。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已不同于传统物质经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物质投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制度、政策等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增长机制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速度的主要机制。

稀缺要素越密集,区域经济发展中“聚合效应”越显著,外部规模经济性越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

2.极化效应。

由于各区域在制度改革权力、政策供给等方面享受的优惠待遇不同,对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的占有不同,加之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价格机制引导生产要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率向最优区位或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发达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资本、人才净流失,制度、政策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3.扩散效应。

传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物质投入,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缓慢,传统产业或城市发展规模有限,生产要素通过双向式平面传递,“扩散效应”易于实现。

知识经济下,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或产业通过要素有机聚合,产生集聚经济性,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只会强化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

4.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或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规模经济两方面。

规模经济性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一个历史范畴。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弹性越大,经济增长曲线向上移动;反之,科技发展水平越低,规模经济弹性越小,经济增长率越低。

因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专业化报酬递增,其边界扩张具有无限弹性,知识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具有高沉没成本、低复制成本、规模经济显著、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

5.邻近效应。

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具有“邻近效应”。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公共基础设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经验、技能传播,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便于企业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树立企业声誉和产品信誉,加速市场资本积累,形成本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互补,减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形成持续发展能力。

6.网络效应。

企业“扎堆”和密集的城市群体构成一种高效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可以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费用;以众多的城市群体为“发展中心”,以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为增长点,以立体交通通讯网为依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服务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的网络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它通过价格
机制、供求机制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和产业,形成集聚经济性,推动这些区域或产业跳跃式经济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稀缺要素大量流失,经济增长中产生渗漏机制,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因此,市场机制会引起区域两极分化。

2.制度结构变迁机制。

制度结构变迁机制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制度结构安排不均衡,东部地区具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变迁起步早,享受的政策优惠多;而中西部地区不享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供给不足。

制度结构变迁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跳跃式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制度结构僵硬,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宏观调控机制。

政府宏观调节属自觉的再次调节,具有顺市场调节和逆市场调节二重性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积极干预过程。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是政策工具和经济参数的调节,既包括调节总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的产业结构政策及维持物价稳定的收入政策,也包括利率、汇率等经济参数的调节;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4.自增强机制。

自增强机制是经济体自我繁殖。

自我强化的过程和趋势,具有多态均衡、可能无效率、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制度和政策是一种俱乐部产品,是可再生的替代性的战略资源,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报酬递增的特点,它对受惠地区带来“放大效应”,而给非受惠地区带来“挤出效应”。

自增强机制使落后地区制度结构与政策结构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自主制度变迁机制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报酬弱增机制。

报酬递增机制是一种加速成功和加剧损失的正反馈机制,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不可逆性特点,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

发达地区人才密集,产业技术含量高,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流动快,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强,跳跃式经济增长技术时间长;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资金、人才大量流失,产业技术含量低,政策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弱,跳跃式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因此,报酬递增机制只会强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削弱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
1.维持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

新古典增长理论主张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大的产业,以及经济条件好、增长效率高的地区,以其跳跃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高速发展,却忽视了非均衡增长给落后地区带来的“挤出效应”。

新兴古典经济学将跳跃式经济发展看成是分工自发演进的结果,忽视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无论在传统物质经济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分工自发演进模式只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实现空间是有限的。

因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结构“瓶颈”制约突显,要求不发达地区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国民经济跳跃式增长。

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要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进程中,以专业化经济性和分工协作网络为基础,在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人均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保持合理比例,以便为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