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
浅析我国政党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我国政党关系的现状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9300942802020740be1e9b49.png)
【内容摘要】在我国党政关系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影响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地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本文试从我国政党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入手,探讨我国发展新型党政关系地基本思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键词】党政关系共产党现状原因改革思路前言政党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地伴生物,它介于民众和政府之间,通过影响民众获得执政地位,进而实现对政府地控制.①所谓党政关系,就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地关系.政党关系在现代民主政治系统中起着关键地作用,是政党执政文明中至关重要地政治要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我国党政关系地现状自上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地改革,作为执政党地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与国家政权关系地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形势地需要逐步调整了党委地职权,恢复和确立国家机关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处理党同其他组织地关系地基本原则等,秉承建国初期确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逐渐形成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地政党关系格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总体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地职能定位基本明确,并在实践中得到基本地实现;但同时党政职能又部分重叠.表现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地政治、组织、思想等功能,国家政权在党地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国家意志化及其具体实施管理地功能也很好地实现;与此同时,各级党委仍然兼有同级政权地部分职权.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地特殊情况,加上传统政治地制约,以及执政党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贯彻中央地党政领导方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党政不分,党委专政,政治手段滞后等等问题,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地长远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我国党政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于我国地党政关系问题,我国许多学者都给予了充分地关注并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大多支持地观点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解决党政关系问题”④,也就是说,通过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来解决党政关系问题.理论设计也好,实际操作也罢,首先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我国党政关系问题存在地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历史问题(共产党地历史特性)在国际共运史上, “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地诞生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推翻旧地国家制度之后建立起来地”⑤, 所以中国也不例外,长期地斗争实践,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地回顾与反思》何益忠华东政法学院报2004年06期②《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64页③《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④《我国党政关系地历史成因和改进》周峰陈静/zhengzhiqita/070528/09460332-2.html思想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地政党, 已经具备了高度地整合性、广泛地群众性和极大地权威性, 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地风格.基于这些现实, 党就自然地惯性地形成对自身确立地国家制度地直接控制和干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制度问题(领导制度存在先天不足)我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小农经济占有相当比重和封建思想还颇有市场地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地.尽管已经确立起来地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中最先进地社会制度, 但从确立到成熟还需一个过程.在新中国建立后,执政党面临地又是完全不同地新任务.“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执政党扮演好现代政党地角色, 成为连接政府和社会地桥梁, 而且需要一个成熟地政府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这就向政府地领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⑥.但是,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落后国家建立起来地社会主义, 其国家地领导制度和管理社会地能力都是不成熟地.为满足社会发展地需要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依赖现实社会中具有较高权威地党地组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党代政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思想问题、受传统政治思想观念影响主要体现在党地建国思想上.十月革命胜利后, 孙中山把目光转向了俄国, 对列宁领导地布尔什维克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孙中山看来, 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即因其将党放在国之上,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 只可以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 再去治它.”⑦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俄为师”地, 无论是苏俄地“以党治国”思想还是孙中山地“以党建国”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都影响很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地过程中一直把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为革命和建设地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再加上苏联模式地影响, 我国地计划经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高度集中统一地烙印.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地需要, 形成了中央集权地政府间关系.⑧于是从经济集权、行政集权上升到政治集权, 最后是党地一元化领导体制在起作用.以上这两点不可避免地从思想上、体制上给我国党政关系地正常发展造成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受封建思想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确立只有年地历史, 而封建制度在我国早已绵延两千余年, 封建思想地根深蒂固程度是可想而知地.⑨无论是革命和建设, 还是现代化地改革实践, 传统地官僚政治总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渗透到新地政治体制中.其对党政关系影响地表现之一是人治;二是封建特权.这两种封建遗毒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党政关系地合理发展, 而且阻碍着国家制度和民主建设地进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 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存在不是偶然地, 它受到政治地、历史地、传统地和社会地因素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地存在,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党政关系存在地问题就具有一种内在地必然性.因此, 克服这些因素也不是一朝一夕地事情, 需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地不断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地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地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地本质要求.寻求新型地党政关系必须要求执政党、国家制度和社会地全面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充⑥《关于中国党政关系问题地思考》朱联平<前言>期刊2005年05期⑦《孙中山文选集》第9卷华中书局第104页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政关系》程晨曦湖南在线-湖南日报2004年11月22日分发展及体制地不断完善是确立新型党政关系地现实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这是建构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地党政关系必须确立地重要原则.当然, 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并不是党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而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地范围内活动, 共同保护国家政权, 维护宪法和法律地尊严,因为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地体现, 是党地路线、方针、政策地条文化和定型化, 是党根本利益地体现.坚持党对国家政权地政治领导权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不相矛盾地.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 坚持依法治党所谓依法治党, 就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党地纪律, 做到法纪面前人人平等.11依法治党必须从严治党.依法治党还要做到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地根本大法, 除了确认党地历史作用和地位、领导作用、政党制度等外,还应明确执政党地性质、职权、职责以及党进行领导地方式、方法和程序.如此才能更好地为规范党地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 加强根本制度建设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地权力机关,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地党政关系地最合适地切入点和突破口.12因此, 彻底理顺党政关系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地制度建设, 就要充分发挥人大地立法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及人大被赋予地其它权力.党对人大工作地领导是政治方向地领导, 不是包办、代替人大地工作, 党地决策和推荐地干部都要经过人大法定程序,并接受人大地监督, 这样地领导才是真正地坚持了党地领导, 也发挥了人大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执政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地新形势, 改革和完善党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 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地能力、驾驭市场经济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地能力、依法执政地能力和总揽全局地能力.”13只有这样, 党政关系才会得以健康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⑩《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导论11《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孙应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224页1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地回答》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第48页。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96c7b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f.png)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和多民族特征的国家,具有复杂而独特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并分析其现状和特点。
1.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宏观管理权和监督权,而地方政府则负责执行中央政策、管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增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逐渐复杂化。
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地方的资源、发展水平和民情民意作出一定的调整。
这种权力分散的体制有利于保障地方的利益和促进地方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民主和参与的实现。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统一和协调发展,也需要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来规范和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不偏离中央的指示和要求。
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整体利益。
2.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关系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中,中央政府是财政资源的主要调配者,而地方政府则是财政资源的主要使用者。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既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支持和依赖,又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独立性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度来向地方提供财政支持。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用于补偿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的成本和损失。
分税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划分税收收入的机制,让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税收收入。
然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_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三章_政府间关系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_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三章_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21064327d3240c8447ef7e.png)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社会结构的嬗变使政府间关系更趋复杂化,并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其实质就是实现各级政府之间平等、相互依赖与合作。
第一节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GR)(1)首先,IGR的研究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关系,但不包括部门之间的关系。
理由在于“政府”是行政主体,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部门”只是我国条块分割模式这一特定条件(时期)下产生的,是IGR的扭曲现象,今后由于随着体制日趋完善而淡化。
(2)其次,IGR的脉络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横向关系得到较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对纵向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旧体制下的IGR格局,使IGR超出纵向和横向的简单脉络,朝向复杂的网络体系发展。
(3)IGR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IGR包括立法关系、行政关系和司法关系。
狭义的IGR仅指行政关系。
(4)IGR的定义: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国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现状(1)20C 80Y以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80Y以来,政府间关系的实践多样化大大拓展了IGR的研究视野,并使其更系统化。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1)成就A、首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相关文献著述十分丰富。
B、其次,近来兴起的区域经济学中,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C、最后,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分析方法的运用丰富了IGR的研究。
(2)不足A、主要限定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研究,对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如横向及交叉关系)关注较少。
B、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分析侧重于经济关系(尤其是财政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分析较少。
公共管理学-第3章 政府间关系
![公共管理学-第3章 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864d0252d380eb62946df9.png)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 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 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 而联系少。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 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 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 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响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 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 阶段。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 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c9e983d87c24028915fc326.png)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 级控制模式 此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体 现为层级隶属关系。层级化是指各级 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从上到 下保持一定的数额,采取层级控制管 理,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 管理范围逐渐缩小。
青 衣
◆我国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 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对 若干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副省级市。二 是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些改革措 施在提高大、中城市地位的同时, 也使政府间关系发生了变化
• 第一、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影响。 • 第二、市管县体制的影响 • 市管县的具体形式因各地而异,主要模式 有三种:1、地市合并型 2、升级合并型 3、县改市型。首先,辖县市政府职权的扩 大与独立性的明显加强,对省政府的利益和 管理权限形成了挑战。其次,市与县是属于 同一层级平行的行政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 的,但市管县后,县对市反而变成了隶属关 系,分属于上下两个不同的层级
• 2、地方分权改革 • 政府间关系在权利分配问题上形成 了四种主要的理论与实践:集权主 义、地方分权主义、均权主义和财 政联邦主义。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经 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在总特征上呈现出地方分权的 倾向,使政府间关系出现了根本性 的变化
•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简政”或“放权让利”。 • 在财政权利方面,逐步扩大地方的财政自 主权。 • 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扩大地方政府的经 济管理权限。 •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 在行政管理权限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的 某些职权。 • 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扩大地方的 干部管理权限。
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
![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48e6a1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a.png)
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导语:府际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行政单位、政府间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府际关系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路径依赖和现实选择两方面,对中国府际关系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章: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1.1 路径依赖的概念路径依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某种现象或制度的发展受到过去决策和选择的影响,而在未来也会受到其自身发展路径的制约和影响。
在中国府际关系中,路径依赖导致了一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不易解决。
1.2 历史背景下的府际关系中国府际关系的路径依赖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封建时代。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权力,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密依赖。
1.3 团结统一的府际关系在现代中国,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府际关系要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保持团结。
这种团结统一的府际关系路径依赖影响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府际关系的现实选择2.1 深化改革的要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改革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
中国府际关系需要根据改革的要求来调整和改进,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2.2 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要求中国府际关系需要通过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和管理能力。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2.3 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区域发展差异的背景下,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必要的。
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政策的落实和协调,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章:中国府际关系的问题和对策3.1 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发展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中国府际关系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aea1c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8.png)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一个龙头的中国,它的省份和地方都需要跟随中央政府走。
而每个省或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劣势和资源,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中国所面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分裂状态。
在清朝时期,中央政府相对薄弱,地方官员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到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试图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利,收回省市的经济命脉和财政控制权。
在1949年成立的中国有朝气蓬勃地发展着,中央政府也努力将国家的各个地方联合在一起。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与地方关系颠覆了。
地方政治领袖用自己的权力,来替代了中央政府,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行了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政治理念。
在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放弃它对地方的权力控制,赋予更多的自由和自治权利。
现如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互利的。
中央与地方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地方政府既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支持进行各项计划的实施,也可以通过实施自己的计划,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然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并不总是公平的。
在经济领域,中央政府通常控制着国内外贸易、金融和资源的分配。
而地方政府则承担着实施发展计划和投资的重任。
在中国的国家能源计划中,中央政府负责最大的电力生成和分配地区;而在各个省份,地方政府则负责其本地区的发电和分配。
在政治领域,地方政府通常是中央政府的执行剂和执法支持者。
然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影响力正在增长。
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能够增强中国的国情认识和国家统合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尽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作不能真正达到共赢的目标,但它的进展已经是非常显著的了。
中央最近宣布了一些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以削减地方上太多的自主权,让中央政府更好地管理国家。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d44f626e2bd960590c677b1.png)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现状与对策一、写作目的和意义府际关系,亦称政府间关系,既指国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交往合作关系,而此次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府际关系是指狭义上的,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 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理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乃至加速实现现代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1.闾小波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得到调整,这些变化体现在:(1)政治性分权。
政治性分权主要是指从国家立法体制上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了各级人大在行使最高权力中的地位;制定颁布了地方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直接选举制度等。
(2)行政性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分权方面的主要措施有:扩大了国务院的职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了地方权限,加强了地方政府独立主体的地位;减少管理层次,合并重叠机构等。
(3)经济性分权。
在改革高度集中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经济型分权方面,主要重点是:改革财税体制,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改革了计划与投资体制,扩大了地方的投资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4)社会性分权。
社会性分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包括: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
最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最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a22e1e2dd36a32d72758165.png)
• 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扩大地方政府的经 济管理权限。
•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 在行政管理权限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的 某些职权。
• 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扩大地方的 干部管理权限。
• 在行政领导体制方面,由集体负责制改为 首长负责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 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青 衣
◆ 我国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 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对 若干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副省级市。二 是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些改革措 施在提高大、中城市地位的同时, 也使政府间关系发生了变化
• 第一、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影响。
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
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
其次,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 1、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
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 另外,信息技 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社会的变化节奏,增加了社会 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做出快速的决策反应。 •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 (3)市场经济发展发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 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 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 3、走向一பைடு நூலகம்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间的组织结 构将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在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5a7522a04a1b0717ed5dd1a.png)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按照美国学者赖特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文中的说法,作为一个术
语,IGR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 的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全面的努力。
IGR的一个简化的定义是: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 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修订版)
陈振明等 著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该模式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认为不是一个中央与一个 地方的关系,而是复数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 方上也有自律性。
日本学者村松岐夫在《地方自治》一书中将不同时期日本的 政府间关系模式概括为垂直式行政统制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
该模式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官僚体制、市场方 法和网络管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三种趋势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使政府间关系朝向增加地方 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 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日渐普遍。地方政府之间已不 仅仅是竞争者,它们在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成为西方各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51c2cc5bb4cf7ec4afed034.png)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金太军 摘要:在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长期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所作的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有体制下中央集中过多的状况已有较大改观。
但传统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根除,同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一是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建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关系;三是加快经济性分权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四是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改革 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亦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能否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故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也深受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并很早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方针、原则。
特别是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
”〔1〕从抽象的理论层面来说,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从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来说,中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
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论我国公共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公共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c44e4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c.png)
论我国公共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包括组织与政府、媒体、消费者、员工、投资者等各方面的沟通。
在中国,公共关系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不对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在信息传递上存在一定的不对称,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从而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误解。
2.缺乏公信力: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缺乏公信力,难以赢得公众的信任。
3.行业规范不健全:当前我国公共关系行业规范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良从业人员和行业乱象,影响了公共关系工作质量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到真实情况。
2.建立信任机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加对公众的信任感。
3.加强规范管理:公共关系行业应当加强规范管理,建立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总之,公共关系是企业发展和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管理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的现状及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157975d06137ee06eff91889.png)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的现状及前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基辛格将这种变化称作为“数百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认为“是地质板块式的变化”。
世界迎来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大国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互相的分歧,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轴。
第二,合作和斗争同时存在双边关系中。
第三,大国之间的各种组合方兴未艾。
第四,世界格局均衡化成为大国关系演变的大趋势。
了解大国关系的新特点,更要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大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度加深,在诸多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汇合点在夸大和拓宽,也有各自的核心利益。
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不过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中美关系。
近年来,中美关系继续取得积极进展,两国高层保持经常性沟通,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果举行,各领域务实合作有效1推荐,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了良好沟通和协调,事实表明,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这对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为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所作出的努力,希望有关措施尽快见到实效,恢复投资者信心,阻止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
这有利于世界金融稳定发展。
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对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同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世界金融稳定。
其次,是中俄关系。
政治领域方面,中俄领导人机制性的会晤已经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特征。
在地区层次上,中俄都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
这些合作也充分表明了俄罗斯政府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
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和认识
![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和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99e2496a25c52cc58bd6bea6.png)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
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世界并不太平。
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中美关系被誉为最复杂的大国关系,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今年又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贸易上的摩擦是必然的现象,这是崛起的贸易大国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两国政府将大部分贸易摩擦问题置于WTO的框架下,利用WTO的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贸易问题不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问题..中美关系深受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对中美关系干扰最严重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和会见达赖,这其中包含着美国制约中国的战略因素,也是美国对华政策长远目的的一部分。
其实,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执行的都是一种脚踩两只船的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维系和发展与台湾的所谓“实质性”关系,包括商贸、人员往来以及对台军售。
这种政策一直沿续到现在。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目前的干扰,责任完全在美国一方。
美国对台军售和奥巴马与达赖见面这些都已经涉及了中国所定义的核心国家利益,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一直还停留在以往的惯例上,更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作政策调整。
中日战略关系存在这样一个死结:一方面,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摆脱“美主日从”框架,就是因为未能实现对华战略和解;反过来,日本之所以迟迟不能建立日中战略信任,就是因为在日美同盟问题上未能让中国安心,所以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渐进地向前发展中日间潜在政治摩擦因素有如下几类:日本否认或美化对华侵略历史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有违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日美同盟威胁中国安全的问题,围绕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权益的争端问题,以及在经贸和经济合作领域的摩擦问题。
国内政府间横向关系
![国内政府间横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5bf6163ed630b1c59eeb5a6.png)
一、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市场化的影响。首先,个人、企业和各级 地方政府都有了自身明确的追求目标,利益驱动 机制开始形成,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动机。其次, 在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打破传统 凝固僵化的局面,开始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实 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流动与转移,进行 重新组合与配置等。最后,大量跨地区性公共事 务的出现,要求相关地方政府间进行合作共治。 所有这些,无疑为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 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检查许可制度:行政执法部门未经市政府 分管领导许可,不得随意到外来投资企业进行检查。
• 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人和事,外来投资企业可以拒绝,并可随时 向市政务中心举报。对违规违纪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务中心移交 监察局处理。
• 服务机构:韶山市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5684000 韶山市招商 局 联系电话:5690427
• 第三、在当代中国,由于地方政府主导型 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所以地区间竞争主 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间竞争。
• 第四、在当代中国,由于民主政治的缺失 ,地区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要官 员之间的竞争。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
• (二)竞争的内容
• 第一,政府间竞争是政府间关系的主要表现 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性分权的发展 ,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在争 夺中央控制的资源、各种投资、项目、人才 、发展地区经济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趋白热 化。竞争已成为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个 重要现象。
一、研究的必要性 • (二)体制改革推动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 • 第一,决策分权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给定的约束线内发
挥自主创造性,进行不同方式的政策试验;第二,财政 分级核算、收入分成,在经济上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追求 经济绩效的动力。这两项变化,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双重 身份:一方面它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代理人”, 它要服从于中央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又 是一个地区的“所有者”,通过组织和运用经济资源可 以增进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增强,使得地方 政府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需求的驱动下,发挥出空前的组 织和管理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充分利用 和挖掘本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 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来发展本地 经济、甚至创造条件来演绎现有政策。这些变化,必然 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b4d9e87b9d528ea81c7790c.png)
3、横向联系的扩展
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区内经济协 作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1)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 赖性。 (2)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措施
网络途径的特点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囚犯乙
Hale Waihona Puke 不承认 囚 犯 甲承认 3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10 不承认 1
承认
10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3
5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 地方的合理分权 加强横向合作
2、趋势
走向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 为特征的网络模式 政府间的组织结构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 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 域都将向纵深发展。
2、行政性分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优劣或者从属关系,在此基础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划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来自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部分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首脑或 是由选举产生或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3、行政权转让
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向其转让中央政府拥有 的部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是中央政府,是中央政 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领导人由中央政府任命。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垂直的行政控制,地方政府的组织体 系、职能、权力都由中央政府予以明确规定,并且派驻专员监 督地方政府。
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403627927284b73f242502b.png)
三、西方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 (一)背景: 西方政府间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级制 的弱化: 表现:★ ① 碎片化——地方政府在数量上增加以及一体化程度降低, 各类政府管理机构并立。 ② 城市地位的上升——中心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凸现,国家开始绕开地方直接与城市进行政府管理的沟通 与交流。
第三,在政府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主要原因: 1、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 2、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p166-170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①计划单列的实行以及副省级城市的确立对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 影响; ②市管县体制的影响;
二、州内单一制 美国州以下的地方和地方政府,是州的分治区, 它们由州设立和撤消,或经州的批准和认可而成 立。 各类地方行政单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综合职能地方政府,即县、市、乡、 镇、村等,它们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一般的和普 遍的管理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土地规 划、公用事业等。 另一类是单一职能地方政府,如学校区、消 防区和各种类型的特别区的管理机关,它们都只 管理本辖区内某一方面的事务,如教育、消防、 供水等等。
美国各州的产生顺序: 德拉华州一七八七年十二月七日成为美国旧十三州中之 第一州 宾 夕 法 尼 亚 州一 七 八 七 年 十 二 月 十 二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二 州 新泽西州一七八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成为美国第三州 乔治亚州一七八八年八月一月二日成为美国第四州 …… 蒙 大 拿 州一 八 八 九 年 十 一 月 八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一 州 华 盛 顿 州一 八 八 九 年 十 一 月 十 一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二 州 爱达荷州八九○年七月三日成为美国第四十三州 怀俄明州八九○年七月十日成为美国第四十四州 犹 他 州一 八 九 六 年 一 月 四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五 州 俄 克 拉 荷 马 州一 九 ○ 七 年 十 一 月 十 六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六州 新 墨 西 哥 州一 九 一 二 年 一 月 六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七 州 亚 利 那 州一 九 一 二 年 二 月 十 四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八 州 阿拉斯加州一 九 五 九 一 月 三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九 州 夏 威 夷 州一 九 五 九 年 八 月 二 十 一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五 十 州 还有一个华盛顿特区
第4讲 政府间关系
![第4讲 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516cf34eefdc8d376ee3231.png)
政府间关系
一、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1.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GR)。
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 (1)政府间关系。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为代表。 1 (2)府际关系。谢庆魁的《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为代表。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 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 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 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1.拉焦尔模式
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面依存于地方、相互 独立。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美国由“分层蛋糕”式 联邦主义(layercake federralism)朝向“分块蛋 糕”(marblecake federalism)转变。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3.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 (2)地方的合理分权 (3)加强横向合作 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首先,政府组织 结构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其次, 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最后,地方 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
一、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2.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 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网络模式。 网络模式的特征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6fe47b65a8102d277a22f18.png)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 不足。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
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 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 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 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 下”的分析视角。
B、特征:①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 弱化。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 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 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 赢。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1.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1、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
等级控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 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 制模式。
2.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 网络模式的端倪
A、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 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 领导体制。
C、横向联系的扩展 改革前,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追求地区
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地区经济 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 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 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网络模式的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
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 特征,它正在成为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 来走势。 思考题: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与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483c24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e.png)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一直是中国政治的热点话题。
这种关系的矛盾始于我国大规模开展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就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在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需共同努力。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分配、利益分配、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分歧所导致的。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具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然而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的竞争和分配又十分复杂。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旦矛盾激化,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在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时,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有所取舍,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中心,不断调整各自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权力,实现权力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此前提下对地方实行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和扶持,以此来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一种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矛盾的方法就是政府间的分级管理。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可以独立办理一些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政策,同时中央政府则拥有更多的政策制定、审查和批准权力。
此外,中央政策的执行也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有力配合下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实效。
在政府间的分级管理下,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获取更多的资源、政策和收益,从而逐渐促进中央与地方的协作与合作。
在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矛盾方面,中央政府还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较为落后的地区。
要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地方政府做好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还要重视地方政府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关注地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些方法不断地推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协作和合作。
总体来看,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矛盾是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地方政府间关联度和依赖性逐渐增强。
打破壁垒、合作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已不断在公共服务提供者、接受者中获得共识。
加强府际合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间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政府间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
新世纪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有了新进展,呈现出组织类型众多、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制度化与务实性等诸多特征。
【1】如何通过区域合作达到共赢,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府际关系地方政府合作合作共赢
从国际范围来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合作组织纷纷建立,巴黎、东京、纽约等大都市圈形成并日渐成熟; 从国内形势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一体化纵深推进,上海、杭州等都市群快速发展,广佛、沈抚等同城现象陆续出现。
合作已然成为中外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合作必不可少。
对地方政府合作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更有助于消除地区差距,协调理顺各级政府关系,缓和资源浪费的矛盾。
从长远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合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因分析
在中国,宏观层面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分权化改革逐层推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自主权不断增强,寻求合作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也随之提高。
在中观层面上,随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宽度、速度、自由度不断增强。
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区域之间关联度、依赖性的不断增强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界限之间的矛盾,这可以视为地方政府间从竞争走向合作的根本动力,体现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必然性。
在微观、具体的合作实践中,则存在着不同的诱发因素和推动力量。
【2】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诱发因素
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诱发因素来看,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压力和突出问题作出的被动回应。
在生态治理、区域综合治安管理、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都是为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压力和问题所采取的合作行为。
二是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的主动开发和积极应对。
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发展、同
城化建设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主动合作
(二)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推动力量
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推动力量来看,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自发力量。
作为合作参与者的地方政府以官员个人利益最大化、政府及所辖区集体利益最大化为动力自发建立起合作关系;二是上级政府的引导、规划、协调甚至强制。
由于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间缺乏共同提供区域内公共物品的内在动力,难以达成合作共识从而形成合作关系。
一般而言,“当合作成本或交易成本较低,或从共同提供的公共物品中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地方政府间倾向于自发性合作;当协商成本高时,地方政府缺乏共同提供公共物品的激励,中央政府可以通过统一的意识形态诱导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来满足公共物品的供给。
”【3】
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缺乏合作的理念
当前,对很多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府际竞争的意识要远远强于府际合作的意识,在理念上府际合作并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选择。
究其主要原因: 首先,受地域主义和集权主义观念的双重影响,我国府际合作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并未形成。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很多区域内存在着很强的地域性文化,人们的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各行政区域在历史文化上缺乏认同感。
其次,“GDP 崇拜”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化,府际竞争多于府际合作。
长期以来,GDP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当他们面对项目、资金和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时,往往因自身利益的驱动而失去合作的意识。
第三,发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区经济造成了诸多行政壁垒,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刚性约束。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内各成员要逐步让渡自己的一些市场、资源与税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合理布局。
【4】总之,合作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容易服从“木桶原理”,良好的设想也因此而难以实现。
(二) 地方政府缺乏合作的法制保障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区域合作的专门法律法规,诸如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发展横向沟通与合作关系、区域冲突的调解与裁决、区域协调和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等方面的问题都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制度的缺失给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至少带来三方面的不利影响: 首先,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主导权掌握在中央或者上级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缺少自主权和主动权,政府间合作的难度和成本较大; 其次,地方政府为了响应上级命令或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热衷于向上级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较为重视纵向间政府关系,而对同级政府间的合作重视不够; 最后,地方政府对政府间合作事务的处理缺乏有效约束,容易演变成“有权必争,有责必诿”的局面。
(三) 地方政府间缺乏合作的协调机制
目前的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主要还是一种地方政府倡导的非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缺乏法律效力和稳定性。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因而时常受困于地
方主要领导人的人事更迭,无形中增加了合作协调的成本和难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合作各方虽然都认可合作的必要性,但面对现实又往往做出地方利益优先的抉择,难以形成一致行动。
三、完善地方政府合作的思路和办法
1.国家层面要主持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引导区域地方政府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上看,国家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例如对各个区域发展的规划的批复,地方和中央都有意愿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所以尽早形成区域协调机构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合作难的机会。
【5】
2.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避免形成经济中心的“单一化”。
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往往落后地区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落后地区就以地方保护主义来抵制合作的进行,发达地区也不能忽略落后地区的存在。
所以地方政府合作要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观念,顾全大局,避免形成以发达地区为中心的“单一化”经济发展,尽量避免产业趋同,发展合作的同时要突出特色和顾及地区均衡,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中心,即“多中心”。
3.地方政府要积极组建地方性的合作机构。
建立地方政府合作的协调机制,不能仅仅依靠中央建立的协调机构,还要自发地组成适应该地区发展的地方性合作机构。
区域经济和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协调机构应由各地方政府具有决策权的官员参加,对区域内具体的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协调各地地方政府间和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具体落实区域规划,及时反馈区域发展的信息,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4.建立补偿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合作。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阻碍了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价值要大于不合作的价值,但是合作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那么可能合作的前景也不会太明朗。
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必需的,以保证各参与者最终的获益大致均等。
【6】通过协调区域政府合作利益,让落后地区政府看到合作的收益,会大大增加合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地方政府是国家整个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政府间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发展、和谐、稳定的战略目标,以帮助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合作的困难还有很多。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地方政府合作的主要动力是利益的吸引,本文主要通过博弈分析来验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政策,通过合作,地方政府的利益可以得到最大实现。
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不能因为过程的长短而影响了合作的质量。
总之,地方政府合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地方政府合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政府间的有效合作将有利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尚立. 国内政府间关系[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79.
【2】李尧远,任宗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困难的原因与措施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50. 【3】季燕霞. 我国地方政府间竟争的博弈论分析[J]. 江汉论
坛,2004:11(64):416-424.
【4】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
【5】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南京社会科学»,2005(9)。
【6】张晓彬.陕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博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17.80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