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研究

2023-10-30•引言•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现状•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影响因素分目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引导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同时,网络中也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如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意义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研究目的与方法02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现状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长,频率高,几乎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对网络的使用行为和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社交、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表现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

大学生在网络上也会表现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

大学生在网络上也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道德观念,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在网络上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害。

大学生在网络上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舆论信息和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现代大学生,他们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之一。

网络舆情可以在多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甚至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情绪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之一,对网络舆情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

大学生通常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获取舆情信息,对于网络舆情中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以及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干预措施。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成绩、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终旨在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抵御能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网络舆情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从而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23-10-28•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概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目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实践•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目录效果评估0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概述背景自媒体时代源于Web 2.0技术的发展,它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更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

特点自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参与性高等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

定义大学生网络舆情通常由社会热点事件、校园事件等触发,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传播,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定义与形成主要内容大学生网络舆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事件、校园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表现形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中以文字和图片最为常见。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0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引导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参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理性表达观点等媒介素养。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参与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引导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维护校园稳定与安全01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与安全,避免因不良网络舆情引发的不良事件和危机。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02通过参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03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网络舆情表达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对于某个话题或事件的看法、感受和评价。

它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舆情活动,具有信息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特点。

网络舆情可以包括微博、博客、论坛、群组等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和互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快捷性: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可以瞬间传递到全球各个角落。

2、互动性:网络舆情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不仅可以发送信息,也可以接收反馈。

3、匿名性:网络舆情参与者往往可以匿名发表评论、言论等,缺乏责任感和约束力。

4、情绪化:网络舆情容易被情绪化,情感成为影响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

1、加强网络素养。

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遵守信息道德,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建立媒体监督机制。

大学生可以建立媒体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情正面发展。

3、采取合适的言论策略。

面对网络舆情,大学生应当选择合适的言论策略,避免恶意攻击他人,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传递正能量。

4、提高信息值得信赖特征。

大学生应关注网络传播的可信度,加强信息门户的建设和维护,增加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在当今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网络舆情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加强网络素养、建立媒体监督机制、采取合适的言论策略和提高信息可信度,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实现良性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重要问题之一。

大学生作为网络主要使用者之一,应当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与网络意见交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本文就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了解网络舆情的本质网络舆情是指因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共同看法和态度,具有灵敏性、传播性、敏捷性等特点。

大多数网络舆情事件都是源于社会现实,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而大学生群体则是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要传播者,可能因个人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因素,对网络舆情事件持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因此,大学生要正确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质,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避免被网络舆情所误导。

二、强化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涉及到众多信息和观点,其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很难被绝对保证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强化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辨别真假信息、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有根据的信息和道听途说的信息等,不轻信网络谣言和不实传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思考能力。

同时,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网络舆情事件的讨论和辩论,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信息,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分析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三、加强情绪控制情绪控制是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要能力之一。

网络舆情事件有时会触动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和激动。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遭受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的伤害。

同时,大学生应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不要做出言不由衷、妄自发表的言论,以及粗暴、侮辱性的言辞,以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四、回应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需要得到适时的回应和反思。

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舆情事件的解决和调节,涵养良好的网络生态,传递正能量。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清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

对策2023-11-08contents •引言•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对策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网络舆情问题日益凸显。

意义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倾向,为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以期为高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02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和传播对某一事件、话题或品牌的意见、观点和情绪。

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传播渠道,网络舆情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定义及发展历程VS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传播速度快大学生群体之间信息传播迅速,一则消息、一个视频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

意见表达活跃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意愿和社交能力,对于感兴趣的话题会积极发表评论和观点。

参与度高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于热点事件、话题和品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往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导致信息失真和误解。

信息失真部分大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使用侮辱性言辞或攻击性手段,给他人带来伤害和困扰。

网络暴力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内部的观点极端化,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群体极化010203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问题03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多元化网络舆情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变化,甚至迷失方向。

价值观偏差网络舆情中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如对金钱、权力、名利的过度追求等。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概述和研究意义。

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挑战和应对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有效的管理方法。

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技术。

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高舆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现状分析、挑战、策略、案例分析、关键技术、成果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概述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面临的舆情管理问题,包括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等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大学生及其所在学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和未来的栋梁,其言行举止在网络上的表现不仅影响着个人形象,还关乎学校和社会的声誉。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概述包括了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舆论环境、网络平台特点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提升其网络形象和声誉。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网络舆情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态度和行为,为促进社会文明互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所释放的舆情力量不可忽视。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网络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还可以为其他群体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全社会网络文明建设。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情管理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渠道,对网络上关于某一主题或组织的舆情进行监测、分析、引导和干预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代,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率和影响力。

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和声誉,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的影响,甚至导致负面舆情的扩散和危害。

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因素,以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途径,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提高网络信息素养和舆情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因素,并探讨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途径。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案例的分析,找出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实现网络信息的正确传播和舆情的有效管理。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是当前社会十分重要的话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其言行举止在网络上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特点,从而有效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参与网络交流。

第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为培养具有高度网络素养和良好网络行为规范的优秀新一代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中自媒体更是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

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也日益受到关注,因为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自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抖音、快手等平台,都能够快速传播和扩散信息。

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敏感性和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往往会引起不良后果,并对学校形象造成损害。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

通过自媒体平台,不同的信息形式和内容可以更为灵活地传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这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自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用户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

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用户的参与程度会对舆情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转发,其传播效应和影响力远大于传统媒体。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1. 自媒体平台的政策和规定自媒体平台的政策和规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有着直接影响。

不同的自媒体平台对内容的审核标准和规定不同,一些平台对于敏感话题和负面舆情会采取严格的审核措施,而一些平台则更为开放。

高校网络舆情在不同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2. 高校的舆情危机处理能力高校自身的舆情危机处理能力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危机舆情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以减少负面影响并提升舆情传播效果。

3. 用户参与度和传播效应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参与度和传播效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至关重要。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包括舆情的多元性、复杂性、情绪化、互动性等特点。

本文还将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如社会环境、心理需求、信息传播机制等。

本文将从舆情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

这些对策旨在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加强舆情引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理性表达观点、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作为特定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意见表达和情绪反映,具有鲜明的特征。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观点多元,他们对于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等往往能提出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性特征。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敏感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个人权益保护等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因此,涉及到这些领域的网络舆情往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群体性的情绪波动。

再次,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互动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浏览和评论他人的观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舆情管理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

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及管理现状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用户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引起关注和影响。

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小、经验较浅,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行往往不够谨慎,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因为一些随意的言论而引发舆情事件。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曝光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他们需要更加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及网络舆情的管理。

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往往不清楚什么样的言行将会引起舆情,也不知道如何避免或应对舆情事件。

其次是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自我管理的意识,他们可能在网上发布一些不经思考的言论,以及随意放大自己的情绪,这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

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轻,往往缺乏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经验和技巧,一旦遇到网络舆情事件,他们可能无法清醒地应对,从而导致舆情事件的扩大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形象,也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的集中地,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护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挑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网络舆情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也对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信息传播日益快速的今天,网络舆情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在网络舆情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形式的网络信息,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的信息、网上论坛的讨论等。

这些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如果网络舆情不良,会给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网络舆情管理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举止和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往往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辅相成。

所以,大学生要注意管理好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管理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上塑造出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很多用人单位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求职者的信息。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网络上留下了不良的形象,可能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要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管理中去。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一些大学生将网络空间当成放纵自己的地方。

他们在不经意间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在争议性话题上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论。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形象和声誉。

一方面,这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

也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得不够慎重。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任重道远,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和措施加以改善。

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研究,对于大学生实际使用网络舆情管理工具的研究相对较少。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公众认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术交流、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与方法,以期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梳理和总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一旦有热点事件出现,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二是舆情内容多元,涉及面广。

从学术科研到校园生活,从社会热点到政治事件,几乎无所不包。

三是意见表达直接,情绪化倾向明显。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部分师生在表达观点时可能过于情绪化,甚至产生偏激言论。

高校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使得引导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变化,为应对舆情危机提供信息支持。

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加强师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

要点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 进行研究。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 料,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沿 ;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设计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大 学生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访谈法主要通过与大学生 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况。
网络欺凌
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欺凌 、恐吓或威胁,造成他人 身心伤害。
散布虚假信息
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误导 公众,造成社会混乱。
网络舆情引导不当
舆情反转
网络舆情在初期被误导, 随着事件发展,舆论方向 发生大转弯,使公众对最 初的判断产生质疑。
网络审判
在网络上过早地对事件进 行定性评价,影响公众对 事件的真实判断。
群体极化
网络舆论容易走向极端, 使少数人的观点被放大并 主导整个舆论方向。
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沉迷游戏
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忽视学业、 社交和其他责任。
社交媒体依赖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无法自拔,影 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网络赌博
参与网络赌博,耗费大量时间和金 钱,无法自拔。
CHAPTER 04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的对策建议
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舆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括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
3
存在问题
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缺乏自我约束和道德责任感 ,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研究展望
01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和社会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加强对网络道德舆情的
监管和管理。
03
开展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 网络道德舆情的相关问题,如影
大学生网络道德舆情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特征和规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渠道,由网民发布、转载、评论等方式形成的舆论现象。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反馈。

网络舆情传播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更广,而且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1、快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

当热点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达到高峰。

2、广泛性:网络是全球化的,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也因此变得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都有可能接收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信息。

3、互动性:网络舆情传播是双向的,网民不仅可以浏览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

而这些互动行为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4、丰富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类型,如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人文艺术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5、不稳定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不稳定性要比传统媒体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网民的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1、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规律: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的时间短,内容平民化。

信息的短平快才是网络舆情传播必然符合的规律。

2、信息互动传播规律:网络是一种相互联系、交流的工具,网络舆情传播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传递。

网络舆情传播的互动呈现出群众性、个性化、参与性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

导2023-11-06contents •大学生网络舆情概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未来展望•结论与建议目录01大学生网络舆情概述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是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情绪表达。

定义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学生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形成舆论。

特点定义与特点社会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能够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教育意义大学生网络舆情也是教育部门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历史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历史与发展0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03大学生网络舆情影响广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和情绪,往往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响。

01大学生网络舆情规模庞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舆情规模也相应地不断增长。

02大学生网络舆情活跃度高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参与意愿高,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活跃度较高。

1 2 3大学生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学术评价标准等问题较为关注,经常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意见。

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并就这些事件发表看法和表达情感。

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食堂服务、宿舍管理、学风建设等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生活问题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明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出现极端化表达的现象。

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第一篇: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报告对于调查到大学生参与舆情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65%的大学生通过微信参与网络舆情,他们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被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微信平台用户众多,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这一社交软件,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大多使用微信;69%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网络舆情,微博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网络软件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使用率极高,微博的信息量大、及时性强,它被认为是容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确实给大学一种时尚标志的同时,更是人们可以自由地生们带来了便利,但因特网在制造网络文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经营自己的平台,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了解许多咨询畅所欲言,因此微博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必不可少的途径;32%的大学生通过贴吧讨论参与网络舆情,贴吧讨论即网络新闻的跟帖,而所谓网络新闻主要是指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集合,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热点,包括现实的事件和人们的态度等,大学生在贴吧中发表见解,通过跟帖的方式参与其中;6%的大学生通过博客博客又译为网络的目光。

虽然很多同学并不留言,但帖子的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气在不断上升,很快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信“平民媒介”,博客的魅力源于在浩瀚世界里构筑了供个人表达心理诉求的广泛空间,互联网上内博客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因此博客也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途径。

3%的大学生通过播客参与网络舆情,“播客”即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它颠覆了被动收听广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网络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因其使用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性,因而播客也将成为高校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于调查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频率,16.55%的大学生经常参与网络舆情、14.39%的大学生从不参与网络舆情、69.06%的大学生偶尔参与网络舆情。

作为大学生,他们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主观性和自觉意识,又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广度又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渠道也非常之广,覆盖面极大。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舆情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2.1 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使用最频繁、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并与他人交流。

同时,他们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参与热点话题等。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2.2.1 情感倾向性强:由于年轻人个性活泼、感性强烈等原因,他们在表达观点时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容易激发争议和争论。

2.2.2 热点话题集中:高校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度高,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事务的讨论和关注度较高。

2.2.3 内容多样性: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来源广泛,包括学术讨论、社会事件、娱乐八卦等多个方面。

3.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策3.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别能力以及信息传播能力。

3.2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包括:3.2.1 监测与预警:建立专门机构或团队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分析涉及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

3.2.2 快速响应与处置: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置,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蔓延。

3.2.3 信息公开与回应:对于涉及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信息不透明引发更大的争议。

3.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引导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引导,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热点话题对舆论态度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热点话题对舆论态度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热点话题对舆论态度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流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热点话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态度和看法往往会对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研究大学生热点话题对舆论态度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舆论态度以及其对舆论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拥有活跃的社交媒体账号和广泛的社交圈子,他们对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和观点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点话题不仅是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产生舆论的主要源头。

大学生的背景知识、价值观念和阅读习惯决定了他们对于热点话题的态度和观点。

首先,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态度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是塑造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

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会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从而影响他们对于热点话题的理解和态度。

例如,文科学生可能更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权问题,而理科学生则可能更关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这些不同的教育背景会导致大学生对同一热点话题有不同的舆论态度。

其次,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态度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交圈子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交圈子,这些经历和圈子会影响他们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有些大学生可能亲身经历了某一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对该问题更加关注和敏感。

另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也会让他们接触到不同观点的人和信息,从而影响他们对热点话题的态度。

大学生对热点话题舆论态度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他们的态度和观点也会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和影响整个舆论氛围。

由于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较高,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往往能够迅速扩散到更广泛的受众中。

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等行为,大学生能够引导和塑造舆论的走向。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中,大学生的声音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扮演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者的角色。

然而,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影响力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信息的便捷传播,热点话题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摘要]为加强大学生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把握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规律,文章选取河北省11所高校12个学科门类的10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学处理,并结合对多名专家调研意见,分析出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舆情传播特点,为高校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热点规律调查研究[作者简介]卢艳荣(1970- ),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京彬(1971-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天星(1982- ),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学生处青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河北保定 071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hb11zz008)[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65-02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动态呈现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迅捷化、影响剧烈化等特点。

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将会对广大师生思想意识、校园和谐,甚至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密切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热点及其规律,对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情及大学生舆情相关概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舆情的研究日渐深入,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

他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因此,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舆情热点是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关注议论的焦点,反映出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本文研究的舆情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超过25%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评估指标参考姚福生等对大学生舆情演化状态评估机制的研究。

关注度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事项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本文研究用百分比进行比较,某事项关注度=该事项被选频数/有效受试人数×100%。

二、大学生舆情调研情况问卷设计方面,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舆情源内容、舆情传播路径、舆情传播方法与时间等内容,经过两次预试验修改完善后,学生能够在20分钟内认真回答完毕。

样本选择与调查方面,选择河北省11所高校,包括本科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和民办院校,分组进行调查,所有院校同时展开,一周内结束,共发出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受试学生涉及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各年级,以二年级居多(53%),学历层次含本科生77%,专科生22%,研究生1%,其中男生44%,女生56%。

统计分析方面,经spss15.0数据处理。

专家意见收集方面,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11所高校的宣传、学生、保卫等部门的专家及一线资深辅导员共66人受试和被访。

三、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1.大学生舆情主题关注度分析。

调查问卷列出了被大学生关注的7类主题,由受试者自由选择最为关注的选项,每题为多项选择。

大学生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现象与民生”,两项均高于25%,属于舆情热点。

校内外突发事件为首要的舆情热点,男女生、文理科、各年级分别统计处理,结果一致,分析认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爆炸性对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最具影响力和冲击力,因此任何国内外、校内外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变化。

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第二大主题,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对于赢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高度关注舆情热点,如果处理不妥,容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导火索,引起社会连锁反应。

此外,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校园生活热点占22.6%,表明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非常关注,提醒高校工作者要认真谨慎处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务。

大众传媒与网络热点的关注度为21.6%,验证了现代信息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先于学生关注媒体和网络热点,敏锐地分析预判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2.大学生舆情热点事项分析。

问卷将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分别列为各主题的具体选项,统计中把有效答卷中各主题列出的42个选项的关注度一起排序,关注度高于25%的舆情热点有22项,占所列选项的52.3%,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

从关注事项的广泛程度来看,舆情热点涉及调查统计的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含3~5项,表明大学生对校内外、国内外热点事项的关注范围非常广泛。

从关注的热度来看,关注度60%以上的有4项,50%~59%有3项,40%~49%有10项,30%~39%有3项,29%~25%有2项。

关注度最高的“物价上涨”达67.3%,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引起的学生饭菜价格涨价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

关注度60%以上的还有“动车追尾”“食品安全”“学习与考试”,关注度在50%~59%的有“李刚门”“官富二代”“天津高速特大车祸”,我们认为超过50%的舆情热点应为高危热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对舆情的转归及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类似以上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

3.大学生校园生活舆情热点分析。

调查问卷在校园生活主题中列出了10个容易出现热点问题的选项,关注度超过25%的选项有五个,分别是学习与考试(61.40%)、奖助学金及评优(47.50%)、求职就业(45.8%)、入党(37.10%)和爱情与交友(27.90%)。

关注度最高的为“学习与考试”,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提醒我们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无厌学、厌世倾向,在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考试期间及公布成绩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反映的涉及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与学习考试有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以免迅速形成舆情。

“奖助学金”“求职就业”“入党”均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学生关注度很高,我们在做工作时要注意公平、公开,耐心细致地做好舆情引导。

“爱情与交友”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选项,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的爱情观、择友观,出现失恋、狂热求婚等热点议题时,要密切关注,正确引导。

另外,“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也比较高,要在思想上时刻警惕,措施上把牢关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四、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分析1.舆情传播路径。

“某热点事项发生后首次获得讯息途径”最多的为“网络”(65.10%),其次为“人际关系”(50.90%)和“大众媒介”(47.20%),而“非正式群体渠道”被选频率大于“正式组织渠道”的被选频率。

网络使用排前三位的是qq、新闻网站和微博,人际关系排前三位的是同学、好友恋人和父母亲戚,大众传媒排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和广播。

分析传播路径特点,一是网络成为主导传播途径,而2007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做调查结果最多的途径为口传(人际关系),可见经过几年变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影响了大学生信息传播环境。

二是学生接受非正式渠道传播途径的讯息比正式渠道传播途径多,这可能与学生的群居和交往特点有关。

三是从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具体途径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和传播讯息的主要脉络,舆情发生时应该循着这条脉络做好引导工作。

2.舆情传播时间。

对于传播时间的调查为单选题,热点事项发生后,首轮传播(即受试者首次获得某讯息)“4小时内”最多(33.80%),二轮传播(即受试者获得讯息后再次向他人传播)“24小时内”最多(29.25%),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3天内”最多(31.30%),不再关注的时间“1周以后”最多(25.73%)。

亲历热点事项后,大学生多在4小时内向他人传播讯息,说明首轮传播的即时性和迅捷性,亲历者将热点讯息通过网络等迅捷途径快速向同学、好友恋人、父母亲朋等传播讯息,复述现场事实,而来不及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对热点事项的现场处置最为重要,符合舆情专家提出的黄金4小时理论。

而受众在得到讯息后,多在24小时内再次传播讯息,即二轮传播,其中受众同时也是二轮传播者,会加入自己在了解、观望、议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传播中会有失实现象。

对某热点事项最为关注的时间多在3天内,不再关注的时间为1周,这给舆情处置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了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时机,要把握好4小时、24小时、3天内、1周内的处置时机,正确的处理会促进热点事项的正常转归。

3.舆情传播效力。

关于“如果同一热点事项不同途径获得的讯息不一致,你更相信哪一种?”,“大众传媒”是首位(35.1%),其次为“正式组织渠道”(26.1%)、“人际关系”(24.7%)、“网络”(24.7%),相信“非正式群体”的只有6%。

这说明大学生最为信任的是大众传媒和正式组织渠道,虽然在传播途径比较中,非正式群体的频率高于正式群体,但学生对于正式组织的信任却高于非正式组织。

热点事项发生后,相关处置部门要善于利用最具传播效力的渠道,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

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也较高,网络舆情引导应提起高度重视。

4.舆情传播、激化与衰减的原因。

问题为多选题,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自我观点”和“反映问题推动解决”,舆情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处理问题的结果和态度、方式及速度,所以热点舆情发生后,最为实质性的工作应是及时正确地推动问题解决。

而舆情消减原因中被选频率最多的是“出现其他热点讯息兴趣转移”(37.8%),这符合大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五、结论与启示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结果,帮助我们找准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把握其传播规律,提高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针对性。

第一,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主题,国内外、校内外任何热点事项的发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求我们时刻警醒,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预判热点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第二,大学生对一些敏感事项关注度非常高,达60%以上,要求我们对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校园生活等热点事项高度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第三,网络、qq、手机等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讯息传播的主导途径,但这些途径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对于舆情的正面引导是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重视。

第四,从舆情传播的路径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脉络,而学生最为信任的途径在这条脉络中还显弱势,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大众传媒、人际关系等最具效力途径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