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胃蛋白酶原详解

胃蛋白酶原详解
洗涤机:洗去其它的物质和未结合的铕标抗体。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全套胃功能检测意义

全套胃功能检测意义

1、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G17及PGI升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或受药物影响,需了解病史、服药史等综合分析,请结合自身有无消化道不适,必要时消化内科就诊进一步诊治.2、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G17升高、PGI降低通常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5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请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3、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G17降低、PGI升高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4、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年轻人偶尔一次检查提示G17、PGI轻度降低,可能临床意义不大.若G17、PGI 明显降低则提示全胃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5、单胃泌素17G17降低对于HP阴性者,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患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升高,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理.对于HP阳性者,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风险.建议结合其他胃功能指标PGI、PGII及自身临床表现,明确病因,正确治疗.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6、单胃泌素17G17升高胃泌素17 G-17升高提示高胃泌素血症,像高血糖、高血压一样,长期的高胃泌素血症,患者存在胃粘膜损伤风险.另外,胃体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药物特别是抑酸药、酒精等因素也可能引起G-17升高,注意区分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建议:需了解服药史、病史等,可结合其他胃功能指标,进一步检查胃蛋白酶原PGI、PGII,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5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7、单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与胃酸仅由胃体分泌,胃蛋白酶原IIPGII由全胃和部分十二指肠分泌,但总量较少.目前临床研究已表明,当PGI≤30ug/L或PGI/PGII≤3则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可能大,且PGI或PGI/II值越低,提示胃体萎缩程度越重.若PG轻度降低,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或生理性萎缩可能所致.建议:年轻人偶尔一次检查提示PGI轻度降低,可能临床意义不大.若PGI明显降低则提示胃体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明确病因,正确治疗,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进一步检查.8、胃蛋白酶原IIPGII 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与胃酸仅由胃体分泌,胃蛋白酶原IIPGII由全胃和部分十二指肠分泌,但总量较少.建议:PGII升高通常提示胃部有炎症.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9、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IIPGI、PGI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G17降低、PGI升高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可能,PGII偏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10、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IIPGI、PGII降低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年轻人偶尔一次检查提示G17、PGI、PGII轻度降低,可能临床意义不大.若G17、PGI、PGII明显降低则提示全胃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11、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IPGI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G17及PGII升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或受药物影响,需了解病史、服药史等综合分析,请结合自身有无消化道不适,若同时符合G-17≥15pmol/L和PGI/PGII≤,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风险,必要时消化内科就诊进一步诊治.12、胃蛋白酶原I、IIPGI、PGII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与胃酸仅由胃体分泌,胃蛋白酶原IIPGII由全胃和部分十二指肠分泌,但总量较少.二者升高尤其是PGII的升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且随着胃部炎症程度的发展,PGⅠ/Ⅱ的值也会随之降低.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药物特别是抑酸药等也会引起二者的升高.建议:偶尔一次体检提示PGI、PGII轻度升高,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临床意义可能不大.若PGI、PGII明显升高,则提示胃部炎症、消化性溃疡或药物影响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胃功能三项简介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

胃蛋白酶原I 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 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一种主要由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

而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

它是一种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检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

临床应用及解读临床应用内容早期初筛高风险人群的胃部健康筛查;胃癌筛查。

辅助诊断,监测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动态监测胃粘膜,辅助判断胃粘膜萎缩程度;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治愈情况;辅助评价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疗效。

预后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复发情况。

解读1 PG:PG I ≤ 70ng/mL 且PG I/PG II ≤ 3: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可能原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特别注意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

PG I ≤ 70ng/mL 且 PG I/PG II > 3:胃蛋白酶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

可能原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的高风险。

PG I > 240ng/mL 或 PG II > 20ng/mL:胃粘膜有破损,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或禁酒、两周后复查。

胃功能PGⅠ,PGⅡ, 临床意义

胃功能PGⅠ,PGⅡ, 临床意义

胃部疾病检测方法的比较
4.胃蛋白酶原PGI & PGII血清检测 优点:1.血清检测无创伤、更安全 2.费用低廉,适用于普查体检 3.操作简单,时间短,不会造成受检人员的 长时间滞留 4.唯一符合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 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胃癌检测的初筛方法 5.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是目前早期胃癌筛查最有 效的方法
不同胃炎中的PG I/II含量及原因
肠型胃癌形成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PG检测结果判读和常值范围说明
PGI<67ug/ml:胃体、胃底粘膜萎缩或受损,
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PGI>200ug/m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PGI/Ⅱ临床意义
一、胃癌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应 用的相关背景
胃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胃癌死亡 率高居第二位。中国新发胃癌患者46万的,死亡 35万,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 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 至中晚期才就医的。他们中5年生存率小于15%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 的关键,则早期胃癌筛查是胃癌早期发现的重要 手段
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 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 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进行胃镜检查和病 理确诊 胃功能三项:PGI、PGII、PGR 胃粘膜的状态和功能
胃功能的动态监测
胃癌的早期筛查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方法学 :双抗夹心 保质期:十二个月
可治愈胃癌患者的分布
可治愈胃癌病人大多无明显症状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没有消化活性的前体物质,分为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两类。

其中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

大部分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只有极少量(约1%)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血清中的浓度反映了其分泌水平。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目前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诊断仍依靠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来确诊,但胃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胃蛋白酶原Ⅰ分泌下降,而胃蛋白酶原Ⅱ含量保持稳定,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降低。

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是降低的。

由于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胃蛋白酶原不仅成为这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析指标,而且是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最要的监测指标。

因此,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以及比值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作为胃癌高发区的中国,普及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检查也是势在必行。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是评估胃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 (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II),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

PGI和PGII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原,PGI主要分泌于胃体部位,PGII主要分泌于胃底部位。

PGI和PGII的比值(PGR)可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当PGR值低于1时,说明胃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胃功能四项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小张啊,你说这个胃蛋白酶原到底有啥临床意义啊?”这是我在科室里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胃蛋白酶原呢,其实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咱先来说说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它其实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胃蛋白酶原 I 和胃蛋白酶原 II 两种类型。

那这胃蛋白酶原有啥临床意义呢?首先啊,它可以用于胃癌的筛查。

你想啊,胃癌如果能早期发现,那治疗效果可就好太多了。

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胃癌的潜在风险。

之前就有个病人,常规体检的时候查了胃蛋白酶原,发现数值有点异常,进一步做胃镜检查,还真就发现了早期胃癌,幸亏发现得早,及时做了手术,预后非常好。

而且啊,胃蛋白酶原还能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

如果胃黏膜有损伤,比如有胃炎、胃溃疡这些疾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就说上次有个病人,老是胃疼,查了胃蛋白酶原,结合其他检查,就明确诊断是慢性胃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再复查胃蛋白酶原,数值也慢慢恢复正常了。

“老师,那是不是胃蛋白酶原数值越低就越不好啊?”有学生问我。

“也不能这么绝对啦。

”我回答道,“虽然一般情况下,数值明显降低可能提示有问题,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有些人长期服用抑酸药,也可能会导致胃蛋白酶原数值偏低。

所以啊,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判断。

”“那要是胃蛋白酶原数值升高呢?”另一个学生接着问。

“数值升高也不一定就有问题,但如果升高得比较明显,也要警惕。

可能提示有胃黏膜的过度增生,或者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原因了。

”我耐心地解释着。

总之啊,胃蛋白酶原在临床上是个很有用的指标,但不能单纯依靠它来诊断疾病,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来综合判断。

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可不能马虎。

“明白了,老师。

”学生们纷纷点头。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2024(全文)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2024(全文)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2024(全文)胃功能二项包括:血清胃泌素、目送白酶原I、胃蛋白的原11°胃功能三项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C在对慢性胃病变进行胃镜检查前,可以将胃功能三项检驻当成首选筛杳方式,该检测具方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干判断萎缩是否存在,及存在的部位和程度。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醐原(PG)是胃的•种细胞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隔,分别为PG1.和PGn I,主要是由粘液细胞、目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

大部分目蛋白醐原进入胃腔转化为胃蛋白醉,从而完成消化功能,仅1%的胃蛋白施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目蛋白雕原的分泌。

因此,血清中PGI和PG11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籍指标。

萎缩性胃炎时因为分快能力的下降,PG分泌也卜.降,所以血清PG的卜降可提示萎缩性胃炎的进展程度。

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PG1.主要是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会升高;如果目酸分泌诚少或者是目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就会降低。

胃蛋白醵原II(PGII)由胃底腺,责门腺,胃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PGII是跟胃底的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如果PGH的异常,主要体现胃底的细胞功能下降°PGI和PGn的比值更有临床意义,它的比值和胃黏膜的萎缩进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血清胃蛋白的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醐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胃泌素是•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

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

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它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C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冉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到10%。

每年新发胃癌934,000例,其中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我国胃癌病例以进展期为主,约占90%,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

而日、韩两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均达40%~ 50%甚至更高。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的总体复发率为50%~70%。

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费用昂贵。

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其中50%左右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

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PGR)可起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PGⅠ/Ⅱ测定的应用范围:1、胃癌早期筛查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PGⅠ/Ⅱ测定的临床意义:项目指标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PGⅠ67<PGⅠ<200PGI<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PGI>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PGⅡPGⅡ<15PGII>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PGR (PGI/PGII)>7.5PGR<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

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

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

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

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

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

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

在药物治疗有效时。

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

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

胃蛋白酶原i (PG i /PG n胃蛋白酶原i /n (PG i /PG n)1•检出率高2操作简便3无痛苦、易耐受4检测费用低5方便快捷6胃癌筛查判定7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断8消化性溃疡复发判定9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胃癌一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胃癌是世界第二大癌症死因2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3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4 •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5中国年轻人胃癌的发病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至3.3%6消化系统的肿瘤患者1/2死于胃癌7每年新发胃癌患者中,约1/5年龄不足40岁8早期胃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95%胃癌的发生胃癌的发生并非是由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骤然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发展为胃癌之前,常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癌前变化过程。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及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等,就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他们将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其中最常见的当数慢性萎缩性胃炎。

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人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可达50% 胃炎、胃癌的早期症状发现期早期信号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占83.3%;食欲减退占39.5%;胃部闷涨占37.8%;呕酸占37.5%;上腹不适占36%;消瘦占35.8%。

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走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条路。

胃癌高危人群1感染过幽门螺杆菌2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3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4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等食物5吸烟6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7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8恶性贫血9 A型血10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的环境检出可根治的早期胃癌测定PG,特别是PG I /PG H比值和PG I水平,对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有很高的价值,血清PG的变化可被认为是胃癌高危的亚临床指标(Farinati 1991), —项回顾调查(Nomura 1980)确切地显示了胃癌与PG I的联系,在被确诊的48例胃癌患者中,检测他们几年前为其他检查留下的血样品,发现有1/3,在当时还健康”的情况下血清PG I水平已经降低,对另一组胃癌患者检查发现有40%属于血清PG I低水平。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陈智周范振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是与胃癌密切相关的两种病变,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萎缩性胃炎已被普遍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在由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连锁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PG)的变化,而且后者已成为前面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以及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的监测指标。

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PGI,II,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我国也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大面积普查应当摆在重要的地位。

鉴于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三者的密切关系,我们要进行胃癌的普查,首先必须了解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时的变化规律.人的胃粘膜主要含有两种门冬氨酸蛋白酶,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A,PGI)和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II,PGC,PG-II),为分子量42,000Da的单链肽链,它由胃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转化成有分解蛋白能力的胃蛋白酶(pepsin)。

一.PGI、PGII与HP感染的关系.HP感染已被普遍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其组织病理特点为急性,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它和胃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血清HP阳性者在1-24年中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阴性者高三倍(Parsonnetl991)。

HP胃炎经多年后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据某些作者估计,有60%的胃癌可归因于原始的HP感染;若早期HP感染得到控制胃癌的发生可以避免。

HP感染显着的影响血清PG水平,起初是PGI,PGll均升高,PGI/PGII下降。

0derda(1989)观察到血清HP阳性的儿童胃溃疡患者的血清PGI和抗HPlgG升高,PG1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87%.Karnes(1991)检测了血清HP阳性的萎缩性胃体炎患者,发现PGII升高,PGI/PGII显着下降.1997年TakahisaF(1)以血清PG在HP根治前后的变化作为新方法来判别根治的成功与否。

1-胃蛋白酶原(PG) 临床意义

1-胃蛋白酶原(PG)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依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两个亚群。

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PGⅠ.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7称PGⅡ,由胃体的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 腺也能产生PGⅡ,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Ⅱ。

正常情况下约1%的PG进入血循环,进入的量十分稳定,因此血清PGⅠ、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应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

被称为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

临床应用:1、胃蛋白酶原与胃病发展过程的关系: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浅表性胃炎和H.Pylri感染的胃炎,PG Ⅰ和PGⅡ分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随之升高。

当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displasia,DYS)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高浓度的PGⅠ还作为十二指肠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的一个亚临床指征,也可作为观察H.Pylri感染根除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2、PG与胃癌: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

故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3.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HP感染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亦是I类致癌因子,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感染者PG值高于非感染者,经治疗后则显著下降,可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4.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判定指标和疗效评价指标。

血清PG水平变化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胃溃疡初发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故PG含量变化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有效判定指标,尤其在用药治疗效果检测维持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

化学发光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化学发光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7)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8)临床试验数据充足,与其他检测方法相关性良好。


4.结果分析
PGⅠ>65μg/L PGⅡ<15μg/L PGR>7.5 提示诊断 相关建议
序号
1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半年或一年体检,动态监测胃健康状况。
2
正常
15~30μg/L
1、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异常者遵医嘱。2 正常或>3 幽门螺杆菌前期感染胃、十二指肠 轻度溃疡浅表性胃炎 建议3~6月复检。仍异常者医院就诊。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简便、快速、试剂五毒、 安全稳定、可自动化。

2.前几年对血清PG的主要检测技术有:免疫比浊法和酶 联免疫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只能定性,准确率不高,而 且操作步骤繁琐、耗时长。 3.采用化学发光光方法检测诊断,通过抗原与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HRP复合物,并通过 洗板除去干扰物质,利用酶催化化学反应释放的自由能 激发中间体,从基态回到激发态,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 放,最后通过化学分析仪读出数值,快速、准确、灵敏 度高、特异性好,50min~2h内出结果。
3
30~65μg/L
1、规律膳食,禁酒、刺激性食物。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正常或<30μg/L 正常或>3 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胃粘膜溃疡药 物、食物影响 调理治疗、健胃药。3、1月后复诊,异常者医院就诊。
4
30~μg/L
>30μg/L
3~7.5
幽门螺杆菌中期后感染中度胃炎、 1、规律膳食,禁酒、刺激饮食。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调 胃溃疡药物、食物影响 理、治疗胃病的药。3、1月后复诊,仍异常者医院就诊。

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效: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后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罕有癌症,是第二大癌症逝世因,仅次于肺癌.中国的胃癌发病率
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
效: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后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罕有癌症,是第二大癌症逝世因,仅次于
肺癌.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已超出日本,并且呈上升趋向.胃癌若能早期诊断,5年生计率一般超出90%,若诊断时已是晚期,5年生计率
可能仅为10%20%.一项回想性研讨证实90%以上的胃癌患者归并有萎缩性胃炎.广泛以为萎缩性胃炎是很主要的癌前病变,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主要的感化.PGI/PGII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
标记物,实现对于胃癌高风险人群的辨认.PGI下降对检出胃癌相
对不敷迟钝,但假如与PGI/PGII比值相联合,则检出胃癌的敏锐度(64%80%)和特异性(70%84)都大大进步,可用于胃癌普查.今朝日本专家一般建议用PGI≤70ng/ml和PGI/PGII≤3.0作为入选尺度.
胃蛋白酶原检测办法创伤小.速度快,可同时对于很多标本进行检测.在现有的多种胃癌筛查办法中,胃蛋白酶原检测办法因其诊断精确度高,流程简练高效,简略易用,可作为胃镜检测前的第一线胃癌普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
测的临床意义
令狐采学
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效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常见癌症,是第二大癌症死因,仅次于肺癌。

中国的胃癌发病率
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效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常见癌症,是第二大癌症死因,仅次于肺癌。

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已超过日本,并且呈上升趋势。

胃癌若能早期诊断,5年生存率一般超过90%,若诊断时已是晚
期,5年生存率可能仅为10%20%。

一项回顾性研究证明90%以上的胃癌患者合并有萎缩性胃炎。

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是很重要的癌前病变,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GI/PGII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实现对于胃癌高风险人群的识别。

PGI降低对检出胃癌相对不够敏感,但如果与P GI/PGII比值相结合,则检出胃癌的灵敏度(64%80%)和特异性(70%84)都大大提高,可用于胃癌普查。

目前日本专家一般建议用PGI≤70ng/ml和PGI/PGII≤3.0作为入选标准。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创伤小、速度快,可同时对于许多标本进行检测。

在现有的多种胃癌筛查方法中,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因其诊断准确度高,流程简洁高效,简单易用,可作为胃镜检测前的第一线胃癌普查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