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徐小霞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 神话原型批评具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野,其理论渊源和批评方法倾向之间具有衍生关系,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交融,从而实现了这一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理论渊源 方法倾向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25-02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
神话原型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以下三门学科,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容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人类学是19世纪兴起的综合学科,它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寻求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模式。弗雷泽 金枝 一书是对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人类学研究,但它确立的交感巫术原理为理解诸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涉及了许多文化和文学原型的源流。弗雷泽认为巫术是原始人用以解释、控制异己自然的重要手段,以巫术为核心,继而产生了巫术的象征活动仪式,神话则是先民们创造的对仪式的生动、合理的解释,弗雷泽认为这样一条线索存在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神话中。受弗雷泽 金枝 的启示,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从神话仪式角度研究文学,形成了所谓 剑桥学派 。弗莱甚至提出 金枝 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比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作一部文学研究著作 。可以说, 金枝 可以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奠基作。
如果说弗雷泽 金枝 使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那么容格的分析心理学则将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潜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容格认为人先天遗传着一种 种族记忆 ,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是由被压抑和被遗忘的先祖遗传的经验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素材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它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现象是原型的自我显现,艺术家把握这些原型和意象,将其从无意识中挖掘出来,赋以艺术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尽管容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说法后代鲜有人附和,也尽管成熟后的神话原型批评流派在文化、文学中寻求原型,而非仅从容格的梦的意象中体认原型涵义,但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的重要术语。
比较而言,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原型的贡献较晚也较为间接,在他的 象征形式哲学 一书中,卡西尔提出 人是象征(符号)动物 ,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同样,对于神话思维,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是人类达到理性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中的纯概念东西、语言名称与具体所指的具体存在具有共在关系,它不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 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 所以思维符号和思维对象之间具有隐喻关系。
这样,卡西尔象征哲学又为神话原型批评拓展了另一块研究文学的新领域即从象征这一符号体系中研究原型中的所指、能指之间的隐喻关系,从而构成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又一倾向。
二、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
在文学批评史中,不论兴起何种批评流派或批评主义,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最终以各种具体的方法论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发展成熟,神话原型批评亦不例外。笔者认为正是
在上述三个理论渊源基础之上衍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四种倾向和视角即剑桥学派、原型心理研究、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其理论渊源与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实践走向存在着生发、衍生的主从关系,可以用图示对之的逻辑关系进行如下表示;
首先我们看一下剑桥学派。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主要由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家构成,主要包括简 赫丽生、康福德和吉尔伯特 墨雷。这一学派借鉴 金枝 的人类学知识从希腊文化出发关注仪式功能,挖掘戏剧的起源,阐发艺术与仪式的互连关系。如墨雷 保存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 一文中指出,希腊悲剧是从古代宗教仪式中派生出来的,甚至在较晚的悲剧家欧里庇德斯 酒神的伴侣 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酒神祭仪结构。在 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 中,墨雷发现两个主人公原型是弗雷泽所揭示的遍及世界的仪式故事即金枝国王。继剑桥学派后,从原始文化尤其是宗教仪式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历史现象,形成了 神话 仪式学派 。这一学派如英国女学者杰茜韦斯顿在 从仪式到传奇 一书中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圣杯故事的仪式根源。美国戏剧理论家费格生以 替罪羊 型的祭仪为基础重新阐发索福克勒斯戏剧 俄底浦斯王 提出了 悲剧运动的旋律 说,这两个派别不论其侧重点如何不同,其对仪式、戏剧及文学关系的阐释中都从人类学的宏观视野出发,吸收了弗雷泽 金枝 中的有关人类学知识,其研究方法给后代批评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容格学派原型心理学研究这一学派侧重从心理方面研究原型在创作中和欣赏的过程中的内在反应,而不是从文化宗教方面探讨社会群体的外在行为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代表人为英国女学者鲍特金,在 诗歌中的原型模式 一书中,她借鉴分析心理学对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对俄底浦斯的分析中进一步将悲剧意义引向了原型的心理功能层次,随后她原型心理研究扩展到其他西方文学领域,用以贯穿与西方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型(如天堂、地狱、死而复活)的
125
心理功能去阐释 神曲 、 失乐园 ,试图从审美心理学方面描绘艺术家和读者对潜藏在素材或作品背后的原型内容的认同感受。
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这一派代表人物如美国批评家蔡斯、费德莱尔,他们从文学作品的原型分析中由内向外发现特殊的文化价值。在蔡斯 麦尔维尔研究 中他试图阐发麦尔维尔的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广义求父的努力,进而认为麦尔维尔的个人神话也是原始的美国寻父神话。费德莱尔则从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概括出构成美国小说叙述的几个重要原型:犹太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用来说明人们意识不到的有关政治、道德、种族、性方面潜在的现实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蔡斯和费德莱尔这种批评实践将原型批评的焦点由以前的古代神话投入到现实中,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从现当代作品中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神话和原型以及文化学意义,从某种程度而言神话原型批评已具有了当代文论中盛行的社会文化关怀趋势。
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这一批评倾向主要致力于从文本中的语言、意象、象征角度研究原型的意义发生和演变,或研究原型在具体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和修辞学意义。代表人物如美国哲学家威尔耐特著 燃烧的源泉 和 隐喻与真实 ,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语言的象征意义,将象征语言从哲学认识论层面进行阐述,勾勒出了原型语义的生成过程,认为语义的原型性象征是 对于人类至少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象征 。这里原型成了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其意义的相对普遍适应性来源于人类感觉和联想的共通性,这一批评实践源自卡西尔的象征哲学理论,将作品语言、结构形式、叙述模式均看作某种原型象征的体现,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另一个维度。
三、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化过程及革新
在中国,近几年来,随着神话热的掀起,神话原型批评在我国文坛上方兴未艾,但其能否在中国学术界普及流行仍是一个有待于运用此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神话原型批评在我国文坛本土化、实践化过程中,前述四种批评倾向也出现了与我国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相调和、被涵化的过程而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在具体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时对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取舍、改造和革新过程。
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在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原型批评具体运用时大都舍仪式、神话批评而取原型文化价值、心理学及语用学、语义学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神话体系本身的零散性、主观性以及中国文化世俗经验的浅表性。郭如意在 学术研究 中发表的 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命运 一文中,对此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与西方神话完整性、系统性相反,中国神话则以零散形式散见于 山海经 、 淮南子 中。且中国神话对自然、社会现象有很大主观性解释,而没有 据此而来的实质上反映人类原始体现的诸多神际模式 。因此,缺少如西方神话那样 穿行于时空隧道的超越价值,即普遍的原型经验与形而上模式。 另外,从中国文化的发展看,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道教合流在中国民间苠界形成了一个仙话系统 这种浅表性的世俗经验不具备原型的超越性意义。 再加上中国主流文化传统(儒教)极力排斥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这一切均形成了神话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贫弱的原因。相对于西方神话批评,仪式批评较少地理、文化上的局限,但由于这种方法对批评家的扎实神学基础要求颇高,以及仪式研究与现代人生活的疏离和隔膜也造成了这种批评倾向的不可行性,因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 荣格式的批评以其理论的普适性与灵活性而具有光明的前景,是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可以期待的批评力量。
虽然郭如意的分析有偏颇和不足之处,得出的结论也颇为武断,但他所提出的以 原型 为批评方法核心来剖析中国文学现象却值得肯定。尽管他所指的 原型 仅囿于荣格心理学层面上,但纵观我国学人在运用神话原型批评这一理论利器时,的确是以原型为核心展开批评和剖析文本的,并且我国学术界对 原型 的挖掘也不仅囿于心理学层面,而是将之与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实践化、本土化过程中的革新。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神话原型批评最早传入我国后的运用和衍变。最早运用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文学并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一文中,说明了高唐神女、涂女、简狄、姜女原等都源于祀高媒故事这一风俗,揭示了这一风俗背后的民族心理积淀,从而将宋玉 高唐赋 和远古时代的神话,仪式联系起来。 说鱼 一文中,闻一多先生通过对辞、民间故事、民歌、文人诗词 鱼 的原型分析,揭示了鱼与 配偶 、 情侣 的象征关系。闻一多、郑振铎等人在20、30年代民俗文化的背景下,将原型批评着眼于文学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关注民间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和评价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他们这种 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原型批评在中国本工学术中的先声 。
新时期,神话原型批评被正式传入中国,神话、仪式、民俗、原型等视角的引入有助于对文学现象的多层次认识,诸多学人纷纷从神话和原型角度重新解读本土作品。如琳 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 ,方克强 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 ,以及丁帆、齐红 月亮神话 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 原型 解读 ,王轻鸿 <白鹿原>原型题旨探索 等文证实了原型视角对单个作家作品解读的功效。
将原型视角从个别作品解读切入到整个文学史的是王晓初 论<野草>的原型和意象 ,秦方 从文化原型到 人 鬼 纠葛:评丸尾常喜著<鲁迅> 人 鬼 的纠葛 等论文。和书评从 野草 中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原型。另有学人如陈勤健等人试图从文艺创作的民俗文化上解说原型作用,这种将原型批评同民俗视野相结合的线索,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经验的深化整合,这种研究旨趣进一步发展便引出文学解读深度要求:除了字面的叙述内容外,还要从文本中发现象征性的交际行为或隐含的深层结构模式。如叶舒宪 中国神话哲学 ,方克强 文学人类学批评 等著作中将原型由文学推至到文化的一切领域中,发现其深层的内蕴,喻示着潜文本资源发掘的可行性。
目前,中国学者将原型批评的目标定位于在跨文化视域中去探究原型内蕴的深度意义,而这一目标所需的则是如何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去调整原有的批评倾向,使之在与其它种类的批评相结合过程中更大限度地体现原型批评的价值。事实上,美国批评家维克里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 神话与文本 中就已表明他的原型解读新视角,维克里不再满足从众多作家笔下发现共同神话模式,把关注中心置于每一位作家对原型所作的个性化改造和复杂多变的想象反应,这就相对避免了原型视角的单一性,使批评更切近于文学艺术特质。维克里这一切入点引起了中国学人的广泛关注,叶舒宪在 原型与跨文化阐释 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维克里的认识,将原型纳入中国本土文化,希翼以跨文化的比较眼光用原型说阐释中国宇宙观、,汉字、孔子诗学。叶舒宪认为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界形成了关注文化主体方面的 人类学诗学 ,将文学和审美方法引入人类学的研究和表达 ,他认为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人文领域中寻求与异文化的对话,这也是20世纪以来学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从而在文化人类学的宽广视野中整合文学现象的新契机。在他的 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 一文中,作者将羿神话与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原型进行比较对照,发现了中国英雄原型与世界英雄原型的同与异,从而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中国文化特具的哲学观、时空循环观,使文学与哲学形成了对话交融。
针对当代中国目前这种原型批评走向,王宁在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 一书中提出:为使原型视角在中国进一步寻求发展的新契机,实现这种由单向移植转化为双向的会通,须将之在拓展国学视野同时化入到国学的考据方法中去,并且发展为某种跨文化性的阐释方法,这便是 三重证据法 :即传统国学考据法为一重证据,考古材料为二重证据法,跨文化领域的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实践为三重证据法。这是国学方法的变革,亦是原型批评在中国走向真正本土化的契机和革新,从而使原型批评在被具体运用时避免了生搬硬套和过度诠释的偏颇,在跨文化阐释基础上,为原型批评在中国的移植求得更广阔的领域和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郭如意.学术研究.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命运[J]. 1998年第3期.
[2]叶舒宪.神话 原型批评[M].陕师大出版社.
[3]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百花文艺出版社.
[4]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