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两则小故事引发的关于德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本文将介绍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典故一:见贤思齐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片草地上散步。

他们路过一个破屋,里面住着一个很贫穷的人。

这个人是个贤人,但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孔子立即停下来,与他交谈,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脱离贫困。

弟子们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要帮助这个穷困的人?”孔子回答道:“见贤思齐焉。

”这意味着,观察到他人的优点和才华后,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相信,只有具备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典故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必须经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表现,还包括身心的锻炼。

他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困难,并从中成长和收获。

典故三:仁者爱人孔子非常重视仁爱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孔子经常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意味着,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只有通过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仁爱之道。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非常信任学生,并鼓励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他相信,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年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

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

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

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论语》和其他有关孔子的著作后,我对于孔子的德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品行是最重要的。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而一个合格的人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和谐。

进一步,合格的人也能够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最终,合格的人还能够平衡世界,使天下太平。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也表现了他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的强调。

在修身方面,孔子主张“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强调一个人的修养和修身乃至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是起点,是影响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

而一个家庭只有齐治才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进一步,一个国家只有治理好才能够为天下带来和平。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从而体现出他对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在齐家方面,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从自己做起,要以道德为本,要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他强调孝敬父母和敬爱兄弟姐妹,认为这是一种仁爱的表现。

只有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才能够在家庭中建立起和谐的氛围,才能够实现家庭齐治。

孔子对于家庭的重视和对于家庭责任的强调,使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和谐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治国方面,孔子主张“政维乎身,其身正,不令而行;政维乎家,其家正,不令而信;政维乎国,其国正,不令而治;政维乎天下,其天下正,不令而肃。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从个人做起,政府官员首先要树立榜样,政府官员的品德和道德要正直无私,要为人民做好事。

孔子德育事例

孔子德育事例

孔子德育事例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德育思想对
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孔子的德育事例:
1. 子贡问孔子如何能够使大家都爱他,孔子回答说:“做一个
好人,待人友善,充满爱心,也不要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显得吝啬。


2. 有一次,孔子的门徒子路和曾参在路上发现了一个被抛弃的
婴儿。

他们想让这个孩子得到好的抚养和教育,于是将他带回给孔子。

孔子非常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孩子,并亲自抚养他,让他成为了一个优
秀的门徒。

3. 孔子曾告诉他的门徒:一个人做事要先思考,再行动,同时
还要遵循道德准则,不要去做任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4. 孔子常常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他说:“如果你说一件事情,那么你一定要做到;如果你不能做到,就不要说。

”这是他试图
教育他的门徒们诚实正直的重要经验。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孔子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思想深邃的教育家,他
所提倡的德育思想仍然为人们所尊重和推崇。

孔子“仁”的思想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孔子“仁”的思想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孔子“仁”的思想对小学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学说最具有特色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小学德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认识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发扬“仁”的思想的优秀精华,将孔子“仁”的思想以更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小学德育中去,是我们应该积极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仁”;小学德育;启示引言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当代小学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之暴露了种种问题。

本文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入手,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探索孔子“仁”的思想与小学德育工作的融合及其现世价值。

一、孔子“仁”的思想和小学德育的内涵(一)“仁”的思想的内涵“仁”字在古书里出现很多次,孔子把它提高到哲学的位置。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核心要求就是“仁”,并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说文解字》中讲:“仁,亲也,也人二”。

也就是说,仁是指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仁”的次数最多,据黄仁宇统计,仁字凡六十六见,杨伯峻的统计是104次,匡亚明的统计为109次。

今人对仁的解释,有不同见解。

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实情感”[1],即心理情感,他也说过,仁是“心之全德”,还说过仁是“人是自觉”。

意思是说人的道德行为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是靠自身的素质实现人格的完善。

而有些论者则认为,仁是社会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

(二)小学德育的内涵对小学德育的认识,应该说揭示了道德教育的一般本质,它们把道德教育主要被视为由社会有意识地将一定道德规范传授于个体,并使其内化为个体道德认识的过程。

具体把小学德育的内涵概括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小学生的需要,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身教、言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活动过程。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也是他的弟子和后人对他言行的记录和回忆。

《论语》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提倡了“中庸之道”。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思想、言行和情绪上都保持适度,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我深深地被这种思想所打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被外界纷扰所干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其次,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真正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孔子的德育思想让我意识到,不仅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再次,孔子提倡了“克己复礼”。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放纵自己的欲望,缺乏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的德育思想教会了我,一个人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准则,才能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炼自己,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和整个世界的和平。

这种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利益追求,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整个社会也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孔子的德育思想让我明白,一个人要真正的做到无己无利,先立身而后达家国,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孔子的德育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体悟。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修身问题。

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却很难做到。

读书过程中,我时常自省自身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对他人有礼貌、关心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这样的自省让我意识到,我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孔子的德育思想也提倡培养孝顺的品质。

他认为孝顺是礼之始,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读书过程中,我对孝顺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我理解为,一个君子要为国家和社会做无私的奉献,要为他人着想,要以义为重,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读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孝顺的例子,比如《孟子》中写到的孟母三迁、奉养母亲的具体做法等。

这些例子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顺的重要性,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培养这样的美德。

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他指出“爱人者,仁之门也”,强调了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友善、关心他人的品质的重要性。

具体到教育中,孔子提倡以仁为本,即以待人的仁心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在读书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例子,比如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待人的态度和言行,这些例子都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的意义。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了一大堆知识,还要思考、运用和实践。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是单纯的记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思考和分析知识,将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以德育为基础,强调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修养。

以下是一则关于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典故相传,在孔子的德育教育中,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经常迟到和旷课。

孔子一直很关注他,希望能够改变他的行为。

一天,这个学生再次迟到,孔子非常生气。

然而,孔子没有责备他,而是径直来到他的座位旁边坐下。

学生非常惊讶,他以为孔子会发火,但孔子却说:“我听说你经常迟到和旷课,对吗?”学生低下头,羞愧地点了点头。

孔子接着说:“我为什么会坐在这里,而不是在讲台上训斥你呢?”学生摇了摇头,表示不明白。

孔子微笑着说:“因为我相信你有改正的能力。

我相信你内心有一种渴望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我坐在这里是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和信任,进而改变你的行为。

”这个学生被孔子的话深深打动,他决心要改正自己的过错,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分析这个典故反映了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并且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孔子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正面的潜力和欲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就能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典故中,孔子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对待这个学生的违纪行为。

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惩罚方式,孔子通过展示他对学生的关心和信任,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律能力。

这种温和而关爱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孔子的期望和鼓励,促使他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启示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每个人都有潜力。

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不好,我们都应该相信他内心的正面潜能。

通过给予关心、信任和鼓励,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改变的欲望。

其次,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传统教育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德育教育强调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修养。

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受人尊敬的人。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精彩的中国德育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孔子从小就酷爱学习,他勤奋好学,虚心向上,不断追求真理。

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

孔子还提倡“仁”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种高尚的品德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故事二,《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岳飞有一句名言,“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战果,但最终却遭到了朝廷的不公正对待,被害身亡。

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

故事三,《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曾经说过,“我所要做的,是把我看见的,听见的,所闻所感,所爱,所恨,所憎,所希望,所痛苦,所幸福,都完全实实在在地写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鲁迅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的利益发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们分享的中国德育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孔子德育思想读书篇1我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

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作者在书中指出,“注重启发民智,使当时学术下庶人,把文化教育从‘官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有极大的进步作用”。

书中认为,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是孔子对“学”的分类,并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否定了人人都能学习向上的普遍性,是不正确的。

而孔子对于“教”的态度,则是主张“有教无类”。

他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精神,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传统。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篇2作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对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这样评价孔子:“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

”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

他的德育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着我们去研究和重视。

一、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

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为根本。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

“仁”的含义,《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等。

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

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

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

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

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

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

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

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

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

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

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

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

当“做好事必有所报”形成了人们的道德信念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见到他人危险时奋勇相助,这样,你的行为将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去做好事,让越来越多的遇险者“得”到救助。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和其他相关文献,我对孔子的德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于培养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学生内心强大的道德支撑,才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这提醒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持续地学习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我认为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他认为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身体素质和有美感的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

我将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德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作为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本文将深入探讨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以揭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实践意义。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一:引导学生的行为榜样孔子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他认为自己作为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德行高尚的楷模。

据载,孔子曾在州东游历期间,无意中发现了一株高大的柏树。

孔子感叹道:“树立在这里可以观望四方,是非常出色的榜样!”于是他决定将这棵柏树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以此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二:倡导谦逊与礼仪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谦逊与礼仪。

据传,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学生一起游览,路过一所豪华府邸。

府邸的门卫见到孔子,以为他也是贵族或者高官的家属,立刻行礼迎接。

而孔子的学生们则骄傲自满,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孔子见状,非常不满,他对学生们说:“这是你们的过错!你们应该谦逊有礼,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三: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道德修养非常重要。

他非常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发展。

据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们食欲不振,精神恍惚。

孔子立刻停止了他们的学习,安排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严格控制学习时间。

他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的身体不健康,就无法修养德行。

只有通过健康的身体,你们才能具备良好的品质。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四: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养成仁爱之心的关键。

他曾经对学生们说:“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我们可以向他人展示仁爱和善意。

只有自己成为好人,才能影响他人成为好人。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言行就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最好例证。

他非常谦虚、有礼貌、恪守规矩,对待学生、朋友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宽容和善良。

结论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揭示了他在教育实践中的深刻思考和实际行动。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引言孔子,亦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以德育人,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并为后代教育家所推崇。

下面,我们将介绍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则典故,通过这个典故来理解孔子以德育人的理念。

典故:孔子问仁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仁者,人也。

义者,道也。

不仁,不义。

故能让则是仁,而不能让则是不仁。

”孔子的弟子曾子立即问道:“子言‘不仁’者,有谁可让的?”孔子回答道:“有颜回者可让也,不过不以俸禄,以道义。

”这个典故揭示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要认知以及他如何以德育人的思想。

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个典故。

一、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

义者,道也。

不仁,不义。

”这句话意味着仁是一个人本身的特质,是一种内心的道德意识。

仁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德,就能遵循道义,发挥应有的道德行为。

二、仁德的实践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强调推崇仁德,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

在这个典故中,孔子提到了他的学生颜回。

颜回因为其品质端正,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具有仁德的人。

颜回对孔子说:“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表达了颜回对孔子的感激之情和对孔子道德要求的回应。

孔子在回答曾子的问题时表示,“以道义”是让颜回可让的原因。

这表明孔子强调道德上的高尚行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

他通过这个例子告诉他的学生们仁德的真正价值,并引导他们将道德行为置于物质利益之上,体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

三、以德育人的意义孔子强调以德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人们引以为戒,受益终身。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以德育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物质欲望膨胀的当今社会,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仍然能够引导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孔子的两个小故事引出的作文

孔子的两个小故事引出的作文

子的两个小故事引出的作文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这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去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奖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已的学生受赞扬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因为人们假如垫钱续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这个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见。

目录一对原题的阐释二有利作文展开的几个角度。

三对原作文简评及建议。

四根据原作文的修改文“榜样引领我们前行”五学生优秀作文六相关作文题题解:一解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精辟的分析过这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问题要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收买奴隶,报了账,没吃亏,最大受益者是沦为奴隶的人有了救;我下水救人,得了头牛,受益小,最大受益者是掉到水里的人有人救。

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有正确角度,有了正确角度后,对问题就有新的看法。

为什么要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最大受益者是国家,而不是这个企业老板,国家就业问题缓解了,GDP上去了,很多新产品都出来了,最大受益者不是国家吗?同样,民办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办民办教育的那个人,他可能也赚点钱,但最大受益者是国家。

国家不用花钱投资就有这么多人从高等学校里培养出来。

学生也从中受益:我想念书没地方念,终于有个地方让我成才了。

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的许多德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道德教育,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也适用于德育工作。

孔子在其德育实践中,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能针对具体的对象作出大意相同又各有侧重的回答。

如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其它关于“礼”、“孝”、“政”、“士”、“君子”等问题,孔子的回答也多是因人而异。

其次,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针对提出人的不同特点作出含义完全不同的回答。

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问时,孔子回答:“行之”。

子路问时,孔子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这使当时在场的学生觉得很奇怪。

确实,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回答有些反复无常、自相矛盾。

其实,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所以教育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第三,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针对其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回答。

例如,子路好勇,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当他提出“君子尚勇乎”的问题时,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把道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

君子有勇武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武而没有道义就会去做强盗。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有教无类的“类”,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有教无类”主张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

孔子以德育人的典故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强调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和教育实践,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德育的典故和教导。

下面将通过几个典故来探讨孔子以德育人的思想。

典故一: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到外地去参观。

在途中,他们路过一片花园。

孔子突然停下脚步,望着花园里的花朵,对弟子们说:“你们都看到了这些美丽的花朵吗?它们是如何变得如此美丽的呢?”弟子们想了一会儿,纷纷回答:“是太阳的光照,是雨水的滋润,是土壤的肥沃。

”孔子微微一笑,接着说:“没有错,但最重要的是这些花朵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它们借助外界的条件,才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孔子通过这个典故告诫弟子们,德行和品质比外在的因素更为重要。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在外界的影响下保持自己的美丽。

典故二:孔子教学的经典之一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如果有人偷东西,我该如何应对?”孔子回答说:“一个人若连偷东西这种轻罪都会忍不住,那么对于稍重一点的罪恶,他更不会守纪律了。

”孔子的意思是,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塑造人的德性和品质开始。

只有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德育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他认为,只有在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守住底线,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典故三: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孔子曾经与他最聪明的学生之一颜回进行了一次对话。

颜回问孔子:“老师,您认为仁是可以教会的吗?”孔子思考了一下,沉思片刻后回答说:“仁是可以教给人的,但不是通过语言和理论,而是通过实践和身教。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不仅要理解,在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这个典故揭示了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的观念。

他认为德育要通过实践和身教,让学生通过模仿和亲身经历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典故四: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据记载,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做错了一件事,他向孔子请罪。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国德育故事。

故事一,《孔子讲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风范。

有一次,孔子在国都鲁国讲学,有位学生问他,“老师,您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学生们听了都不明白,“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孔子就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他说,“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很有智慧,他不用发号施令,不用刑罚威逼,国家就自然而然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就是‘无为而治’。

” 孔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和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强制和威逼来达到目的。

故事二,《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想要勾引唐僧。

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看出了她的真面目,三次将她打败。

最后,唐僧为了救她,用慈悲之心化解了她的恶念,使她放下了心魔,得以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慈悲和宽容是化解恶行的最好方法,只有用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才能真正感化他人,使他们改邪归正。

故事三,《岳飞与梁山泊好汉》。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有一次在梁山泊上遇到了一群打抢的土匪,他并没有像一般将领那样下令将他们抓起来杀头,而是和他们谈心,了解了他们的困苦和无奈,最终说服他们投身抗金大军,为国捐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胸怀,应该关心百姓疾苦,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感化和教化他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权力去压制他人。

这些中国德育故事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教育提出了深刻的启示。

德育的人物事例

德育的人物事例

德育的人物事例一、孔子育人重德育。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理念中德育占据核心地位。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应该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听到了就应该去做。

”公西华很疑惑,孔子解释道:“冉有性格谦逊,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行事莽撞,所以我让他多考虑父兄的意见,谨慎行事。

”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来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还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非常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如此生气是因为他认为学生应该勤奋好学,遵守基本的品德规范,白天睡觉是懒惰和不思进取的表现,这不符合他对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的期望。

二、陶行知的德育实践。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在创办晓庄学校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他要求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陶行知对待犯错学生的方式。

一位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发现后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已经等在那里准备接受批评了。

可是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更惊疑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男生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 准 、 要 求 ” 德 教 育 的人 , 连 一 些 严 道 却
第 一 个 讲 的 是 。孑 子 的一 个 学 生 看 L
到 一 个 孩 子 掉 进 湍 急 的 河 里 .就 奋 不 顾
看 完 两 则 小 故 事 后 , 慨 颇 深 , 们 感 它
最起 码 的 要 求 都 做 不 到 , 上 礼 仪 道 德 . 嘴
行 为 . 人 给 予 奖 励 是 无 愧 的 . 为 本 身 别 因
这 种拥 有 的 品质 就 是 无 价 的 。
反 思 我 们 现 在 的德 育 教 育 ,从 小 学
愿挺 身 而 出去 赎 奴 隶 。而 更 乐 于 让 那 些
生 接 受 的 就 是 雷 锋 、 传 祥 、 虎 等 时 代 时 魏
你 很 难 : 时你 饱 含 热 情 的去 上 课 , 常 有 却
来将挡 。 来土掩” 水 。对 他 这 样 的 学 生 不 能 不 管 . 不 能 与 其 他 同 学 同等 对 待 , 也 既
事 了 .这个 曾 经 调 皮 捣 蛋 的小 霸 王 终 于 完 成 了 由老 师 的 “ 手 ” 老 师 的 “ 手 ” 对 到 助 的 转 变 . 通 过 组 织 班 上 开 展 “ 会 欣 赏 我 学
谁 就 是 胜 利 者 。有 时 你 真 心地 和 他 们 交
朋 友 . 们 有 很 重 的 戒 备 心 ; 时你 试 着 他 有 去 喜 欢 他 们 .却 发 现 要 所 有 学 生都 喜 欢
在社 会 上 根 本 就 找 不 到价 值 体 现 ,而且
学 生 所 受 的 道 德 教 育 范 围 过 窄 ,教 育传
授方 式僵 化 , 育 与 实 践 分 离 , 德 学生 没有 责任 意识 . 有 做 一 名 中 国公 民的 意 识 。 没 让 道 德 体 现 价 值 ,避 免 道 德 成 为远 离 现
孔子两则小故事引发的关于德
马 利
在人 教 版 《 文 》 修 五 的 表 达 交 流 语 必
模 块 , 举 了 孔 子 的这 样 两 则 小 故 事 。 列
垫 钱 不 报 账 的 人 去 “ 现 ” 因 而 妨 碍 更 表 .
多 的奴 隶 被 赎 回 。
楷模 的教育 , 是 长大后 , 些接 受“ 但 这 高
可 实 际上 很 少 人 去 践 行 。每 年 三 月 份 , 我
讲 的都 是 道 德 问 题 。 在 第 一 则 故 事 中 .人 们 对 孑 子 的 学 L 生 高 兴 接 受 孩 子 父 亲 的 二 头 牛 议 论 纷
纷 ,人 们 认 为 他 不 应 该 高 兴 地 接 受 一 头 牛 的赠 与 , 为一 头 牛 过 于 贵 重 。这 就 提 因 出 , 德 行 为 能 否 和物 质 利 益 挂 钩 ; 们 道 人 得 到 赠 与 时 , 该 不 应 该 高 兴 接 下 ( 管 应 尽
实 土 壤 的 空 中楼 阁 。搭 建 学 生 与社 会 的
账 ” 告 诉 他 怎 样 才 能 树 立 自 己 的威 性 , 并 怎样 才 能 成 为 别 人 佩 服 的 人 。 学 生 每 一
次 告 他 的 状 ,我 就 找 出相 应 的 对 策 , 兵 “
力 干将 。 果 不 其 然 , 过 一 年 多 的教 育 、 经 提 醒 、 结 、 升 , 逐 渐 成 熟 了 , 道 管 总 提 他 知
行 为在 向社 会 宣 告 : 要 冒险 救 了别 人 , 只
无 论 多 大 的 奖 赏 都 可 以 收 下 ,这 样 可 以
鼓 励 、 励 更 多 的人 去 救 人 。 激 第 二 则 讲 的 是 .春 秋 鲁 国有 这 么 一 条 规 定 : 国人 到 国外 旅 行 , 是 看 见 在 鲁 凡
自己 非 常 想 得 到 ) Βιβλιοθήκη 在 孑 子 看 来 . 良的 L 优
身地 跳 下 去 , 他 救 起 。 个 小 孩 的父 亲 把 这
送他 一 头 牛 表 示 感 谢 , 高 兴 地 接 受 了 , 他
们 轰 轰 烈 烈 地 搞 “ 锋 月 ” 动 . 月 过 雷 活 三 后 , 然有 些人不 守规则 、 讲文 明 、 仍 不 你
外 国 沦 为 奴 隶 的本 国人 ,可 以先 垫 付 赎
金 把 他 赎 回 , 国后 到 政 府 报 账 。有 次 孔 回
为 必要 的 生 存 基 石 。孑 子 没 有 无 视 人 的 L
正 常 物 质 诉 求 ,而 去 盲 目拔 高 道 德 的 要
子 的一 位 学 生 在 国 外 赎 回一 名 奴 隶 却 没 报 账 , 们 纷 纷 褒 扬 他 。 子 却 严 厉 地 批 人 孔
争 我 夺 、对 别 人 困难 熟 视 无 睹 、 自私 自 利 。 为 什 么 进 行 了十 几 年 的道 德 教 育在 现实 中轰 然 倒 塌 ? 我 这 样 想 。我 们 现 在 进 行 的道 德 教
育 是 局 限 在 “ 牙 塔 ” 的教 育 . 学 校 象 里 在
大 家议 论 纷 纷 , 为他 太 过 功 利 和 贪 心 。 认 孔 子却 对 他 说 , 做 得 好 , 为他 的 这 种 他 因
道 德 是 无 愧 于 接 受 物 质 奖 励 的 。 因 为 任 何 人 都 是 世 俗 社 会 里 的一 份 子 。以 物 质
中 , 们 身 边 经 常 出 现 拾 金 不 昧 、 于 助 我 乐
人 、 人 所 困等 好 的 现 象 . 是 这 些 本是 急 但
美 好 的 东 西 ,运 用 到 社 会 上 就 变成 了人 们 眼中的“ 子”呆子” 傻 “ 。学 生 道 德 行 为
评 他 , 为 一 是 假 如他 垫 钱 不 报 账 , 就 因 他 会 蒙 受 损 失 :二 是 别 人 就 会 说 自 己的 品 格没有孔 子的学生高 , 是望而止步 , 于 不
求 . 并 没 有 用 完 美 的标 准 要 求 人 , 道 他 让
德 成为“ 锁 ” 枷 。任 何 人 做 出高 尚 道 德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