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工艺美术史,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一、论文怎么写1、确定主题在写论文之初,首先要确定好论文的主题,才能够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建议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并且要使自己擅长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不仅更加容易一些,也更容易通过。

2、列好提纲选好主题之后,就需要搜集一些相关的写作资料了。

查找相关资料后要仔细的阅读,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主题来列好写作的提纲,这样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不会出现跟主题偏差的问题存在。

3、正式写作当列好相关的主题和提纲之后,就开始进入到了写作的阶段。

因为书写论文通常会有字数的要求,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先要做好计划,可以确定好每天完成的部分。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来安排。

4、仔细修改写完论文的内容之后,并不代表论文的书写已经完成,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论点错误,以及一些不通顺或者是错别字的问题。

可以仔细的阅读一下,查找出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确保论文是通顺并且有正确观点的。

5、完善要素完善要素是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查看文章中是否有缺少的事项,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

二、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的论文1 我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涌现出了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意义,现代美术设计教育要想积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就必须要加强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适度进行保留与创新,进而构建全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1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1.1区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丰富,聚集了无数历史积淀,而现代美术设计注重强调现代审美意象的延伸。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仔细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值得今天继承和借鉴的地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工艺美术复兴背景下的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摘要:2012年,工艺美术作为设计学的二级学科重新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

工艺美术以全新的姿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回顾了工艺美术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新工艺美术的表现特点,从而阐述了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法及方向。

关键词:工艺美术;特点;工艺美术教育1 “工艺美术”之发展据现存资料,“工艺美术”最早提出是在1920年5月,蔡元培先生的《美术的起源》一文中。

与此同时,还出现过“图案”一词,它的本意与当时的“工艺美术”并无二致。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工业也有所发展。

“工艺美术”的内涵也不断地被丰富,已经不仅仅包含手工艺,它还包含了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因素,比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

工艺美术的概念范畴被扩大了,而且很具有中国特色。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有些人认为“工艺美术”一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工艺美术”应该被“艺术设计”所代替。

1988年9月《中国美术报》刊发《博物馆――工艺美术的必然归宿》一文,认为:“工艺美术由于其来源以及自身无法摆脱的经验美学,决定了它是与时代精神――工业文明下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的怪物,……今天,工艺美术除了与工业设计背道而驰,除了满足海外猎奇的消费心理需要,除了帮助好古者们找到绵绵回旋的清廷遗风之外,已无力承担生活环境改善的任务……。

这些论点的提出者往往是走入了一个对“工艺美术”认识的误区,把“工艺美术”与“特种工艺”划上了等号。

然而,对“工艺美术”有这种认识的人都是对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认识与当时时代背景认识不清的。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之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鼎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在发展过程中由食器变成祭祀神器。

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从而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铜鼎,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1946年6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青铜鼎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此鼎铸成时间约为商后期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即可在其上翻制外范,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

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

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

司母戊鼎成形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中可窥视二三千年前先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而是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的方向发展,且向立体多层装饰发展。

工艺美术史论文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工艺美术史论文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工艺美术史论文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中国金属工艺之古今变迁——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姓名:学号:班级:中国金属工艺之古今变迁——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

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

(参考《天公开物》)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

工艺美术史论文

工艺美术史论文

当代设计发展与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内容摘要: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琳琅满目,是一个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自然,它留给当代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也是数不胜数的,现今的我们除了要很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很好的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

关键字: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当代设计发展引言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社会,国家的建设迅速的发展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继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的在精神上也期待着提高,继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对于现代化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功能上的满足大众,对其装饰性的功能要求也有所提高,说到装饰性,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就越来越显现出它重要的地位。

正文工艺美术,这里说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美术加工,也就是对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

从工艺美术的用途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工艺美术的制作分,有手工制品,机器产品和电脑产品;从工艺美术的性质分,有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

通常是以材料来分类的,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木工艺,玻璃工艺,塑料工艺等。

就工艺的创造过程来说,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阶段。

所以,工艺美术及不只是手工制作或传统制品。

,也不只是设计的范畴。

工艺美术是生活和美学的结合,它通过没的工艺美术形象(包括造型,色彩,装饰)对各种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做美术加工;工艺美术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

工艺美术不只是美的设计,最终是制成物质成品。

因此,工艺美术作为一个艺术实体,他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精神产品。

i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琳琅满目,是一个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自然,它留给当代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也是数不胜数的。

俄罗斯工艺品套娃工艺美论文

俄罗斯工艺品套娃工艺美论文

浅论俄罗斯工艺品套娃的工艺美摘要:俄罗斯跨越亚欧两大洲,民间美术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民间木制工艺品在整个俄罗斯民间工艺品中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俄罗斯套娃便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本文从套娃的由来、制作工艺以及工艺的发展三方面来探究俄罗斯民间套娃的工艺美,其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艺以及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俄罗斯套娃成为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其自身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广泛流传于世,并成为俄罗斯特色工艺品。

关键词:俄罗斯套娃制作工艺工艺美一、套娃的由来俄语中套娃在俄语中叫做“马特廖什卡”,是从拉丁语“master”(母亲)一词音译而来的,史料记载,俄罗斯套娃诞生于19世纪末距莫斯科 73公里的古老的谢尔吉耶夫镇,由俄罗斯的一位世代相传的玩具工匠瓦西里·兹韦兹多奇金受到木制复活节彩蛋的启发后,按照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画的草图用木头削制而成的。

起初八个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个裹着头巾,系着围裙,腋下挟着一只黑公鸡的姑娘马特廖娜。

人们都亲昵地叫她马特廖什卡,于是这个称呼在俄罗斯便成了套娃的通称。

在俄罗斯关于套娃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很小就双亡,和妹妹相依为命,但一次在牧羊的时候,暴风雨侵袭,最终迷失在雪海里,从此哥哥与妹妹再未谋面。

他非常想念妹妹,就刻了一个小木头娃娃,每天带在身上。

第二年,他想妹妹应该长大了一些了,于是又刻了一个木头娃娃。

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年,小男孩长成了英俊的小伙子,身边一直带着自己刻的木头娃娃,他把这些一个比一个大的娃娃一个套着一个,思念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打开,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

1900年,刚刚面世不久的俄罗斯套娃首次出现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便获奖,从而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此后,俄罗斯套娃便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世人瞩目。

二、套娃的制作工艺如果说木材的材质特点构成了套娃工艺品的个性,那么在创作中运用的工艺手段正是这种个性的集中体现,经过选材、加工、染色、风干、掏空、烫花、镶金等十多道工序,才能使套娃具有工艺品的性质,图案光彩艳丽,民族装饰感强,线条优美生动,质地纯朴厚实,造型十分拙朴,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一些性格内质。

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论文2篇

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论文2篇

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论文2篇第一篇一、传承中的融合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它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共同的主体。

我们可以翻阅任意一个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以及“中国设计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所研究的主体有许多相似,都包含了中国古代各种工艺的总和,包括:染织、漆器、陶瓷、金属、家具等等。

千百年来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两者发展的主体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根植于中国强大的经济与文化之中,少有外来的干扰,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发展。

历史的诸多因素造就了中国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在传承与发展中融合共生,这也主要是由这两者的审美价值与设计思想的高度统一所造就的。

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本质而言唯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才是所有工艺品的共同审美价值,而这一审美始终体现在中国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实践之中。

这样一个统一的审美价值,引导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并且规范了工艺与技术之美的度。

人类造物,使器物具有实用价值并服务于人类生活是最基本的目的,它能够反映人类发展中的理性与科学。

而器物本身的实用性也始终与科学性相联系,它反映着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运动规律,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同时,在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要实现这样的实用性就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需要将科学方法贯穿在器物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都是实用,这样的美是在实用基础上产生的综合美,并在实现器物实用价值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艺术化的审美。

若是单纯地追求审美而忽略实用,那么这样的美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青铜纹样是青铜器的组成部分,花布纹样是布料的组成部分等。

从哲学上说,实用性是为了满足人类维持生存的需要,它来源于人类生命最本源和永恒的需要。

而审美性是人类的一种感性的精神追求,它随个体及时代的运动而变化。

中外工艺美术个人总结范文

中外工艺美术个人总结范文

中外工艺美术个人总结范文工艺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技艺。

通过学习中外工艺美术,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里,我将对这段学习经历进行个人总结。

首先,通过学习中外工艺美术,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外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技艺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中外工艺美术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如中国画、陶瓷、刺绣等,以及西方工艺美术的独特之处,如玻璃艺术、珠宝设计等。

通过对比和研究,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还体验到了不同文化对艺术的诠释方式。

其次,学习中外工艺美术培养了我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

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类型的工艺作品,我学会了辨别艺术品的质量和价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同时,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通过研究和模仿传统工艺技艺,我慢慢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奥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艺术作品,还提升了我的艺术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中外工艺美术,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工艺美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

在学习中外工艺美术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工艺美术发展历程,还深入思考了工艺美术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又通过艺术创作传递了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学习中外工艺美术是一段丰富而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学习中外工艺美术,我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认识到了工艺美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段学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创作,为推动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越之美——道教苍生
李伟
班级: 装饰1102班
学号: G*******
穿越之美——道教苍生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

它以“道”为万物之原,以求仙为宗旨。

相对于佛教,道教以成仙肯定人欲;相对于儒家,道教更追求一己之福。

在道教的影响下,千百年来中国民众信巫好鬼、求仙长生是生活的常态。

围绕求仙长生,道教发展出了各种修道方法和技术,卜筮(shì)祭祷、数术丹药、符箓(lù)斋醮(jiào)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影响至今。

在这周二,我至我省博物馆,参观了主题为《道化苍生——楚地道教文化特展》。

这次展览以湖北出土道教文物和武当山道教文物为主,重点反映楚地原始道教的发展以及道教文化的影响。

先秦时期,楚地已有原始道教,为道教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道家吸收儒家、法家的部分学说演变为社会主流意识的黄老学说。

东汉末年,融合了黄老学说、数术、方仙道、民间巫术等因素的天师道,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最终形成道教。

两晋到宋代,道教比照佛教,完善了教义和组织,形成了以三清崇拜为核心的多神教;玄学和炼丹的盛行也促进了道教的理论和科技的发展。

元明时期,吸收佛教、儒家某些精神的全真道得到朝廷支持,天师道等教派则合并为正一道,形成道教全真、正一两大派的格局。

明成祖自认为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大力扶持武当全真派,并以武当山为皇家道场。

武当山保存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教以"道"名教,对老子之道一要学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

四要发扬。

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
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

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著名的道士,对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抟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还著有论述道教修炼的《指玄篇》(81章)等。

陈抟关于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还虚)和四阶段工夫(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统总结,对后来南北二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抟之后,在北宋期间,对道教的炼养及理论方法。

《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巨大。

第一,阴阳五行理论与道教教义
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阴阳学说合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五德终始”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

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上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

汉代的方仙道家们更是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道教的教义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太平经》的出现。

《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的道教经典,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认为:阴阳五行体e29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

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

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今日失道,即致大乱。

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

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其他如《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莫不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第二,阴阳五行说与道教神仙谱系
阴阳五行的思想影响到道教的前身之——古代宗教,古人对崇祀之神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网络了神灵世界。

这种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来。

如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公、金母。

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极其通俗。

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