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A. 青苗法B. 均输法C. 盐铁专营D. 市舶制度【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将谷物发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A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2.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A.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 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答案】B【解析】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 A项错误地方承担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 D项错误3.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李贽把北宋灭亡原因归结为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他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故①②两项正确③④两项错误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伤及了百姓的利益但不是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故选A4.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C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6.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 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 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 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最接近客观事实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ABD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选C7.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 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 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 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 CD说法错误故选A.8.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 ①向③称臣每年提供“岁赐”B. ①与②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C. ②与③联合将①灭亡D. 与④是翁婿关系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北宋图②是辽图③是西夏图④是吐蕃诸部北宋与辽以兄弟相称每年提供“岁币” 故B正确西夏向宋称臣但北宋每年提供“岁赐” 故A错误辽和西夏未联合故C错误北宋与吐蕃不是翁婿关系故D错误9.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 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 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故B 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0.王安石变法至今能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今天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 就是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达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下列措施中体现这一思路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A【解析】“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富国的作用①②④均是其富国的措施故①②④正确③是其强兵的措施排除11.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①②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融合②和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故排除②③故选B12.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积贫的局面这表现在( )①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开辟了许多荒地④国库充裕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13.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选B14.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主要得益于()A. 保马法的实施B. 保甲法的推行C. 军器监的设立D. 均输法的推行【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维持社会治安并实行连坐制度保甲法的推行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故使“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所以B符合题意排除ACD15.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B. 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 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前财政出现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故C正确农民负担过重、地主兼并土地、统治者对外扩张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16.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 市易法、均输法C. 青苗法、免役法D. 保甲法、保马法【答案】C【解析】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前提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17.(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保守派反对变法的理由17.(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答案】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解析】第一小问的前提依据材料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可以得出前提是人才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教育改革内容解答即可【答案】变法失败不能之归咎于王安石宋神宗也有责任用人不当【解析】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保守派一味指责王安石所用皆小人所用皆险薄少年天下骚然……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可以得出观点是变法失败不能之归咎于王安石宋神宗也有责任第二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可以得出理由是用人不当【答案】北宋褒扬王安石南宋贬斥王安石认识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弊端但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解析】第一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三“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可以得出北宋褒扬王安石“南宋建炎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可以得出南宋贬斥王安石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知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弊端但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18.(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 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18.(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18.(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8.(4)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青苗法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解析】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答案】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解析】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答案】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解析】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答案】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解析】第一小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注重实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19.(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与原因19.(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在位人才”不足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19.(3)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有何借鉴?【答案】(1)表现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原因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科举选拔不出真正人才)【解析】(1)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可以得出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可以得出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科举选拔不出真正人才)【答案】(2)教育改革整顿学校编写教材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解析】(2)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材料二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结合王安石改革科举的内容可以得出整顿学校编写教材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答案】(3)成效培养了改革人才传播了革新思想.借鉴教育要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解析】(3)第一小问的成效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培养了改革人才传播了革新思想.第二小问的借鉴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措施可知当今教育要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20.(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20.(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20.(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答案】原因济困助贫抑制豪右条件在地方取得成功任职宰相【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苗法于鄞实善政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济困助贫遏制豪强从材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能将青苗法推行全国得益于在地方取得了成功并且王安石担任宰相职务有中央政权的支持【答案】原因强制借贷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推行加上用人不当又实行担保制度还有天灾人祸【答案】因素措施得当以民为本善于用人完善制度【解析】从上述材料我们整体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措施得当其次要善于用人以民为本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和配套措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 ,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2.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 ,是遇价贱增价买进 ,价贵那么低价卖出。

此价上下是与当时市价相比拟而言 ,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 ,既不亏蚀本钱 ,也不谋求赢利。

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 ,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 ,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

所谓“必也官无可买 ,官无可卖〞 ,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 ,商货通流、物价平稳 ,到达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

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 ,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 ,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 ,这样 ,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 ,从而扩大赊贷额 ,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 ,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 ,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 ,促进商品流通 ,抑制富商暴力掠夺。

手段: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 ,价高降价卖出 ,实际为贱买贵卖 ,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 1043年 ,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 ,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 ,民困于外 ,夷狄骄盛 ,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那么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微清其流 ,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故①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

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根据题干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知,其根本解决方法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募役法保证了农时,但保甲法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无关,排除A项;将兵法的目的在于强兵,排除C项;实行科举新法的目的在于育才,排除D项。

故选B项。

3.“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 )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答案】A【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有答 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有答 案)

王安石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②财政危机的困扰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④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A.军事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A.①对②错B.①错②对C.①②都对D.①②都错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9.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宋神宗态度的动摇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11.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B.C.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3、(14分)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故C正确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些法规措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但是体现不出运输的计划性排除A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排除B青苗法指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排除D故选C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故排除ABD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据此依据材料“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正确故选C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限制高利贷盘剥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积贫积弱的状况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其理财的措施其目的都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 C项正确A是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B是青苗法的目的 D是免役法的目的均属片面排除故选C5.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6.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这些改革措施在南方推行便利在北方却遭到激烈反对这种状况说明改革者应当()A. 关注地区发展差异B. 对改革措施应先行论证C. 重视减轻农民负担D.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答案】A【解析】略7.王安石变法期间围绕新法与旧法北宋官员中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相互倾轧致使政治混乱这一现象说明()A. 变法触及官僚利益B. 北宋官场矛盾激烈C. 北宋皇权受到威胁D. 变法缺乏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不同的政治集团针对新法与旧法彼此相互倾轧体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明王安石变法缺乏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及官僚利益故A项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排除北宋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 宋太祖时期B. 宋神宗时期C. 宋仁宗时期D. 宋高宗时期【答案】C【解析】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 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 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故C正确故选C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市易法等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王安石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王安石通过保甲法、保马法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故选D12.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先后进行的变法有()A.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C. 吴起变法、商鞅变法D.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北宋中期”“巩固封建统治”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魏晋时期的改革故B项错误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排除张居正改革是明朝的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3.(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3.(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4.(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14.(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措施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县制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可以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以得出按军功授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得出实行县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解析】本小问的措施实际上考查梭伦改革中保护平民利益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可知措施有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答案】措施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影响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三“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得出措施是募役法“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以得出措施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第三小问的启示从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15.(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15.(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解析】(1)孟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依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依据材料一“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可知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答案】(2)原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解析】(3)第一问的差别朱熹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二“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第二问的流派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6.(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解析】(1)看法根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知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根据材料“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可知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从孔子和商鞅言论的出发点来看两者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答案】(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述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列举王安石理财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仓库盈实”并结合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可知变法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17.(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态度【答案】(1)有利条件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第二小问“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答案】(2)态度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可得出陆九渊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2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

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C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B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练习)

1.王安石指出;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可见保甲法推行的直接目的在于()①维持地方治安②加强中央集权③提高军队战斗力④节省军费开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B.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C. 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D. 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3.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D.设军器监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记述:965年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

结果到宋太宗在位期间(公元976—997年),据说都城开封的仓库内存雨衣和帐幕过多过久,有“数万段”损破。

以下是关于965年宋太祖采取的财政措施的相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①宋初财富集中,国家富裕②此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③此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此措施保证了北宋财政的长期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公元997年,宋朝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支出却高达12500多万缗。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贪污腐败D.冗官冗兵冗费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此文作者所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是()A.缓和社会矛盾B.整顿吏治C.增加政府收入D.提高军队战斗力7.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此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的()A.免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市易法8.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源包括()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痼疾③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中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④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①③9.韩琦曾这样评价王安石改革中的一项新法:“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

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

专题四单元测试1、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D.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 青苗法B. 募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农田水利法3、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5、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

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

”这一举措意在( )A.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6、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

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7、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同步测试卷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增强国家防御力量的措施是()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保甲法D.青苗法2.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是()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4. 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所针对的是()A.官僚地主逃避赋税的现象B.土地荒芜、空地增多的现象C.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D.工商业发达而轻视农业的现象5. 王安石变法的各项内容中,限制地主、官僚、商人特权和利益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⑦保甲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6.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

”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7.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8.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保甲法D.青苗法二、材料解析题17. 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之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王安石变法习题精选

王安石变法习题精选

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习题精选一:选择题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 削弱相权2、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C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重要原因是( B )A 土地兼并严重B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C 财政管理紊乱D 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袭扰中原4、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④D ①②③④5、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A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C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 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7、王安石认为,为了使农民从事生产,必须( )①抑制兼并②减轻农民徭役③耕敛时节给农民补助④兴修水利⑤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互相监督、检举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8、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20%的利息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了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1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①②③B 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12、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高中历史选修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选修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 (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第一部分】选择题:1.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 )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5.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6.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防空虚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7.“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9.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A.整顿军队B.改革财政C.改革科举D.整顿吏治10.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B.富国强兵C.整顿吏治 D.打击土地兼并11.王安石在对宋神宗谈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是:( )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12.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1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问题无关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将兵法D.市易法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宋神宗动摇不定B. 宋神宗急功近利C. 宋神宗反对变法D. 宋神宗软弱无能【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B【解析】材料“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与理财有关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和市易法故①②④符合题意而将兵法是与军事有关故③排除故选B3.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 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 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 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主要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上 D符合题意故选D图片信息反映出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A.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B.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答案】A【解析】A项反映的是苦瘠的土地却承担较重的赋役方田均税法是指根据不同的土地承担不同的赋役故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情况故正确B项反映的是徭役过多危害百姓王安石通过免役法来解决故错误C项反映的是富商地主通过贷款兼并土地王安石通过青苗法来解决故错误D项是宋代二府三司相互牵制的弊端与方田均税法无关故错误故选A5.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 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B. 使农民手中拥有更多土地C. 富国强兵D. 增加收入【答案】C【解析】略6.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知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 急功近利B. 动摇不定C. 反对变法D. 用人不当【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反映的是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宋神宗反对变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7.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A. 苏轼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轼的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可知苏轼的这封奏折是把王安石变法比作商鞅变法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长久因此是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正确AB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根本对立”是错误的苏轼与王安石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排除故选C8.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A. 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 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C. 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 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答案】B【解析】9.北宋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 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 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 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等措施加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但军事力量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故A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实际上解决财政困难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故B正确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没有涉及地方割据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王安石变法通过方田均税法等措施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但这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故D排除故选B10.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境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A. 头绪过多操之过急B. 影响巨大效果明显C. 用人不当落实不力D. 政见不一导致失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迅速推展引起了强烈的不满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头绪过多操之过急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1.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维护了社会治安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的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同时保甲法的实施客观上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因此①②③均是保甲法的积极影响④是将兵法的作用故C项正确故选C1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民不加赋而国有饶”指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选拔人才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无关排除③①是青苗法②是免役法④是方田均税法①②④是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13.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 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B.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D. 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14.“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任何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A. 农田水利法B. 募役法C. 市易法D. 青苗法【答案】D【解析】依据“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D 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贷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体现了“金融管制”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5.(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15.(2)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1)第一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可以得出问题是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原因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答案】(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内在联系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2)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的图示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联系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16.(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及其效果【答案】(1)态度肯定依据北宋前期无频繁战乱(“天下晏然”)社会安定【解析】(1)第一问依据“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分析作答第二问依据“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综合分析作答【答案】(2)措施及效果实施将兵法改变了兵将脱节的状况加强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立军器监专门负责军器的管理使军器制造逐步改善推行保甲法加强对保甲民兵的训练寓兵于农通过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局面【解析】(2)“措施”结合材料中军队战斗力弱、武器落后和平民“不知战”的情况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效果”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7.(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17.(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17.(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各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措施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看法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解析】关于措施依据材料图片信息“但这要比高利贷利息要低一些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措施是青苗法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归纳如下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关于看法结合上述作用归纳如下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答案】措施保甲法问题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解析】关于措施依据材料“我们只有一个儿子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是保甲法关于问题依据材料二图片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答案】原因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解析】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18.(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18.(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18.(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18.(4)结合商鞅悲惨的个人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解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实行法治“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奖励耕织“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推行县制【答案】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解析】“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答案】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练习

1、“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提醒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原因〔〕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2、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市场的政策是〔〕A.市易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3、?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低,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以上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 B.②③④C.②④ D.①②③④4、以下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场面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开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作用是〔〕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消费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商品经济开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6、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7、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买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

半年长进一分。

以下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国家权利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高中历史选修四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选修四王安石变法例题及练习题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

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

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作者:————————————————————————————————日期:王安石变法材料题1、材料一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匆疑。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九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是何态度?借贷贫民到期不还,会导致州县事烦。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宋会要食货》(2)材料二中韩琦看到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富者多得借钱,不合情理。

材料三司马光曰:“今言开拓进取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昌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道员必令富者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宋史司马光传》(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态度如何?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

(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青苗法。

(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请加以分析。

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国家可福20%的利息,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盘剥。

不利于官僚地谰和高利贷者。

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练习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练习试题选择题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对某一变法措施的效能进行评价时说,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改革王安石变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
1、材料一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匆疑。

”辙曰: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
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州县之
事不胜烦矣”安石曰“九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 《宋史苏辙传》
(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是何态度?借贷贫民到期不还,会导致州县事烦。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
---- 《宋会要食货》
(2)材料二中韩琦看到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富者多得借钱,不合情理。

材料三司马光曰:“今言开拓进取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昌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道员必令富者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 ——《宋史司马光
传》
(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态度如何?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

(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青苗法。

(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请加以分析。

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国家可福20% 的利息,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盘剥。

不利于官僚地谰和高利贷者。

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2、材料一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司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将改革派贬黜出京。

哲宗亲政后又打击反对新法之人。

(1)结合材料一,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法在谁主政时被废除?
材料二宋幑宗时期,宰相蔡京为排斥异己,两次唆使宋幑宗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臣列为“奸党”,共309人,请幑宗御书,刻名立碑,名为“元祐党籍碑”。

(岳麓版)
(2)新法实施中哪些措施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青、募、方、市、均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反映宋朝内部存在什么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材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

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
民不散,则奸宄故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从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 王安石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另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保甲法实行之前,当时的统治者在军事方面实行什么政策?更戍法和募兵制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保甲法实行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实行有何影响?军队战斗力不强、军费开支多、社会秩序混乱。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减少了军费开支。

4、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奕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双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辨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需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同上》)
王安石认为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措施要在什么范围内实行?有何影响?免役法最重要。

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徭役害农。

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
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

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既减轻了农
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又增加了政府收入。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

相应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又增加了政府收入。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一范仲
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
样“更张以救之”的?①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2分);②寇盗横炽:农民起
义(2分);③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分,各1分)
(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一司马光《家传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均输法、市易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

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宫,世事皆所不习。

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

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
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

故上下偷惰取
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⑴.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
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懂世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

⑵.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考试是如何改革的?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做官。

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

……股者,对偶之名也。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⑶•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科举制未能真正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
不同之处:王安石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4)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

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7、北宋时期形势示意图
H41





(1)图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

北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不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等政权。

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尖锐。

(2)为解决图中反映的矛盾,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三冗”中哪些问题直接
有关?先战后和,每年送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冗兵、冗费。

(3)由于以上问题导致北宋什么局面出现?庆历新政内容与这一局面有关系吗?积贫积弱
局面出现。

没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