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根火柴》。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七根火柴》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火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火柴的故事——《七根火柴》。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2)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对革命先烈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

七根火柴-教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七根火柴-教学教案一、关于题目的内涵《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段落层次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

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

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

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

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

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

“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

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

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

“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

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

七根火柴 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 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重点: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检查预习作业:1、字词:蹒跚呆滞翕动惶惑擎着蓦地篝火吝惜霎时一撮绞着贮满2、作者背景:王愿坚,山东相州人,当代作家。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45年参加解放军,30年间致力于小说创作,题材主要为宣传革命中的英雄事迹。

《闪闪的红星》就是他和陈柱国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一、导入:同学们可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1935年,因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引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留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

历经万里行程,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明确:文章讲述了长征途中,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将七根火柴交给战友卢进勇后牺牲了,卢进勇追上队伍后将火柴交给了指导员的故事。

(理清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文章的笔墨重点在于无名战士,因而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而不是卢进勇。

)2、整理文章的阅读提要。

(主要线索是七根火柴,故事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来展现。

)第一部分(1-5)需火柴雨中赶路饥渴难忍第二部分(6-19)献火柴战友牺牲感人肺腑第三部分(20-22)送火柴篝火熊熊精神不朽3、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该怎么学习?明确:体裁是小说,要从环境、情节、人物三方面进行学习。

七根火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3.2培养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2.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年代的生活。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分享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或人物。

3.合作讨论3.1.1文中的主人公卢进勇具有哪些品质?3.1.2文中卢进勇与战友之间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3.1.3课文中的七根火柴具有什么象征意义?4.比较阅读4.1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其他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5.精讲课文5.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象征手法、暗示意义等。

5.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卢进勇的人物分析。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战争年代生活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战争年代的生活。

2.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写作能力。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七根火柴的教案一等奖《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

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七根火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分析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教学步骤: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

历经一万多里的行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七十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长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1、问: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明确:火问:课文几处写到火,请勾画出来。

明确:课文六处写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问: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呢?明确:前四点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由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火”。

2、问:围绕这个“火”字,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那样分?明确: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个部分,这时无名战士还没出场;需火6—22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的就是无名战士;献火23—26段是第三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无名战士牺牲之后的事。

送火如果我们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怎么加呢?三、走进人物,感悟品质1、问:故事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几个?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2、我当导演,我为英雄拍感动镜头。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七根火柴》优秀教学案例
《七根火柴》这篇课文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关注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目标。同时,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5.融合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案例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等。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课文《七根火柴》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景: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2.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红军战士的角色,体验他们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英勇行为。
2.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师: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尝试运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思考和探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对团结、互助和奉献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七根火柴》是一篇讲述一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党的机密文件,最终与战友们团聚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4. 主题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共同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加深对故事背景的理解。

2. 比较阅读:学生选择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比较其与《七根火柴》的不同之处。

七根火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七根火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七根火柴》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主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领悟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七根火柴》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这段历史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分析课文内容1.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卢进勇的形象,讨论其忠诚、勇敢、舍己为人的品质。

四、讨论课文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红军长征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分析课文象征意义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火光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卢进勇的形象,挖掘其内心世界。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艺术特色。

二、分析课文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简洁、生动、形象等。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课后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英雄》。

2.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启示。

二、讨论课文启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红军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1.强调课文所表现的红军长征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2.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七根火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七根火柴》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意义的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七根火柴》;(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3)学生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交流阅读感受;(2)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 请谈谈自己对本课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和收获;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红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阅读分享的质量。

七根火柴教案大班

七根火柴教案大班

七根火柴教案大班教案标题:七根火柴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熟悉火柴的形状、颜色和数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控制能力。

4.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 七根火柴(每个学生一根)。

2. 彩色纸张、剪刀和胶水。

3. 班级黑板或白板。

4. 绘本《火柴的故事》。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根火柴,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和颜色。

- 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火柴的用途吗?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有关火柴的活动呢?”- 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今天的活动是关于火柴的故事和制作火柴人的活动。

2. 故事讲述(10分钟):- 通过绘本《火柴的故事》,向学生讲述火柴的故事,介绍火柴的种类和用途。

- 引导学生参与讲述故事,鼓励他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观察和比较(15分钟):- 将每个学生的火柴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火柴的长度、颜色和形状。

-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点,并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4. 分类活动(15分钟):- 将彩色纸张切成小块,每个学生分发一些纸片。

- 引导学生根据火柴的颜色和形状将纸片分类,例如将红色纸片放在与火柴颜色相同的火柴旁边。

- 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他们的分类方法,并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5. 制作火柴人(20分钟):- 引导学生使用剪刀和胶水,将纸片和火柴粘贴在一起,制作火柴人。

- 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设计。

6. 结束活动(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火柴人,并鼓励他们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过程。

- 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和合作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火柴,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2. 继续进行火柴人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设计不同形状和表情的火柴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七根火柴绘本故事教案中班

七根火柴绘本故事教案中班

七根火柴绘本故事教案中班教案标题:《七根火柴》绘本故事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七根火柴》的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故事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本有趣的绘本故事《七根火柴》。

”-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火柴是什么吗?我们平时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火柴呢?”- 引发学生的兴趣:“你们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些什么呢?”2. 故事阅读(15分钟)- 读故事时,教师可以使用图画、肢体语言和声音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读完每一页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3. 讨论与理解(10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卖火柴?”-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4. 创作活动(15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纸板和彩笔制作一幅插图,展示故事中的场景或角色。

-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简要介绍他们选择的场景或角色。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重点和主题。

-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你们学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评价和喜好。

教学资源:1. 绘本故事《七根火柴》2. 纸板、彩笔等绘画材料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七根火柴》的故事,或者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2. 给学生展示其他与火柴相关的绘本故事,让他们进行比较和讨论。

3.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故事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准确地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

3. 收集学生对故事的总结和评价,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故事《七根火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的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通过描写、对话等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故事《七根火柴》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象征元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深入剖析象征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相关主题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根火柴》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对比手法,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七根火柴》的主要内容。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1)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七根火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红军战士、老乡等。

(2)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不同情节,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精神。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内容与策略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课文《七根火柴》中的细节,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及重点:1、学习以下基础知识:1、注音:腭下翕动偎依一瘸一拐小心翼翼蓦地2、辨析形似字:2、学习战士为了革命,3公而忘私的精神品质和献身精神,5、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6、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7、了解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饱含深情地讲述)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

历经一万多里的路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革命作家王愿坚同志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月,回到茫茫草地,去聆听一个关于“七根火柴”的.故事。

(板书:七根火柴王愿坚)2、教学新课:(1) 明确学习目标(2) 与重点:(3) 整体感知:S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基调:深沉、自豪、激动,在点拨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有条件的话,可进行录音范读,但注意要有一定的配音效果,最好采用画面加配音的方式)。

(4) 重点学习与训练:1、注音:2、学习课文内容:]⑴师:本文体裁为一小说,包括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通过读课文,你能否有简单的话语向我们介绍这一个故事呢?(意在锻炼学生的说话的概括能力,注意本题中还需涉及的问题就是记叙的要素。

)[⑵师(评价学生讲的故事概括,并作恰当的补充和删节):你能否根据我们同学所讲的故事来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呢?(提示:小说的高潮部分很明显应是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那一部分)*生明确:小说的开端只提到了卢进勇,并没有涉及到无名战士的出场,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至文章第5自然段。

发展是从第6段开始至13段,写卢进勇发现无名战士。

高潮是从第14段至第22段,写无名战士献出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绘本幼儿园教案

七根火柴绘本幼儿园教案

七根火柴绘本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1-7;能够辨识颜色。

2.能够通过故事,感受友情和分享,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内容《七根火柴》绘本故事。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故事背景向幼儿们介绍故事背景,简单讲解故事中出现的场景和人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步骤二:阅读故事老师向幼儿们阅读《七根火柴》绘本故事,过程中适时提问和点评,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步骤三:学习数字和颜色在故事中《七根火柴》的数量和颜色都有所涉及,故事读完后,老师可以通过练习巩固幼儿们对数字和颜色的认知。

步骤四:讨论故事情节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涉及到的友情和分享的主题,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步骤五:创意绘画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对故事中场景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绘画锻炼幼儿的手腕和手指灵活度,培养其艺术细胞。

四、教学时间分配本次教学时间为60分钟,具体分配如下:阅读故事:20分钟学习数字和颜色:10分钟讨论故事情节:10分钟创意绘画:20分钟五、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观察和评估幼儿对数字和颜色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2.绘画环节,老师可以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估,评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画作表现能力,以及是否能够符合主题要求。

六、教学工具与材料《七根火柴》绘本、彩色笔、彩色纸、剪刀。

七、教学反思通过《七根火柴》绘本,教师可以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数字和颜色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在故事情节中涉及到的友情和分享的主题,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速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

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利用录音带朗读课。

前。

段,引导学。

进。

费。

情境。

(有条件的。

利。

多媒体播放电影小片段,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

)2.边默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课文中描述内容。

力求能深切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可设计三张幻灯片:雨景图、献火图、省火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线索的情况下,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结构。

四、揣摩课文,理解小说的主人公问题。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自然环境?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

小说在客观描述了草地天气后,紧接着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

这段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烘托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辨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得出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结论。

3.在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贯穿全篇的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他满而丰富。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根火柴》精品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根火柴》精品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根火柴》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领悟作品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梳理课文脉络。

(2)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领悟作品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其作用。

(2)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领悟了作品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学习收获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课后作业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到文中最令你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情节为什么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根火柴》教学案

《七根火柴》教学案

《七根火柴》教学案《七根火柴》[三维目标]1. 培养仔细品读小说的习惯,学习理清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梗概,初步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环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2. 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预习引导]1. 目标点击(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2)认真品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的梗概。

(3)初步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学法指导(1)通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主人公。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3)运用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王愿坚,现代作家。

1929年生,山东省诸城县人。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报社编辑和记者等。

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

1956年至1966年,他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之后陆续写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十篇短篇小说。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

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

2. 背景资料王愿坚谈《七根火柴》的创作《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构思,说来有点奇特,它是从突然闯到面前的一个形象发端的。

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

忽然,眼前浮起了这样一幅景象:一队红军战士在白茫茫的雪山上迎着风暴走着,一个红军战士身子一仄歪,摔下雪坡。

几番挣扎,他被深雪埋住了。

随着战友们的视线望去,只见白雪上留着一只手,在这只手心里托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党证。

这就是《七根火柴》最初的胚芽……在《七根火柴》具体构思的过程中,顺着雪山上托着党证的那只手,我调动起生活和思想的积累去思索,慢慢地,透过现象进入了革命战争的纵深,看到了支配着那只手的战士的心。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根火柴》故事情节,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学会使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填写表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并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会使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故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七根火柴》故事2.教具:课件、黑板、电子白板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画中有七根火柴和几个数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火柴的排列和数字的位置回答问题:猜一猜这幅画的主题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选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导代表发言,激发学生猜想并产生兴趣。

Step 2 阅读故事(30分钟)1.学生阅读《七根火柴》故事,大声朗读,并适当停顿。

2.教师辅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回答一些问题,例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征如何?他们分别做了什么选择?3.利用电子白板或黑板,呈现故事情节的要点,让学生填写故事的大纲表格,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Step 3 深层理解(35分钟)1.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问题如下:a)为什么小姑娘会去买火柴?b)小姑娘为什么没有生气?c)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选择?你认为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d)故事背后的大意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辅助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该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受他人的影响。

Step 4 学以致用(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节?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根火柴教学建议一、关于题目的内涵《》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

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

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

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

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

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

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

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

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

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

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

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

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

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

“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

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

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

“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

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

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

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

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

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

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

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

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

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

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

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

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

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

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

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

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l-7自然段)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

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

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

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

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

)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

)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

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

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

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8—21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

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

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

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

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

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

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

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