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

合集下载

民族知识点总结

民族知识点总结

民族知识点总结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指拥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的人群,通常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形成一个共同体。

在中国,民族概念包含了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 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同一地区的人群共同生活、繁衍、发展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群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等,形成一个共同体,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

2. 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同时,不同的民族也会相互影响,形成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现象。

三、民族的文化1. 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拥有多种语言。

语言反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2. 宗教宗教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对神灵和生命的崇拜的统一体系。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对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3.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承载的载体。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4. 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对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披萨、印度的咖喱等。

四、民族的社会组织1. 家族家族是民族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形式,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家族形式,家族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2. 部落部落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形式,通常由同一族群组成,有着共同的起源和历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部落的发展和变迁对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也谈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学术争论

也谈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学术争论

也谈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学术争论来仪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概念以及它的中文与外文对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现存问题的建议,还引进了包括“族群”在内的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使相关讨论成为对我国“民族”概念的重构过程。

由于该讨论涉及面的广泛和所触及的问题的深度,其学术意义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族中华民族族群学术讨论“民族”一词是中外学术界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一直就没有间断并且有过数次高潮, 近年来,相关的讨论逐渐加强。

与过去不同的是:目前该讨论在对于民族概念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又既有对中文与外文对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探讨、又有对摆脱概念不清之困境的具体设计,还引进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

同时,由于我国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殊性,“民族”概念的理论讨论还涉及到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领域。

为此,与其说这是一场对民族研究领域内基础理论的学术辨析,还不如说是思想认识进一步走想解放、对“民族”概念的重构过程。

其学术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一、我国“民族”概念讨论的主要学术背景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了同出一个师门的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经过民族识别工作、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等工作,使“民族”成为中国由制度所安排的、最基本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

而国家对待民族的立场和态度,尤其是对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立场和态度,事实上大大超越了文化范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因此,“民族”概念在我国也决不仅仅是个学术概念,它与现实的民族工作有密切的联系。

“民族”定义在新中国学术界的确立及相关概念的学术讨论最初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始的。

辨析民族主义-族裔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三者关系.doc

辨析民族主义-族裔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三者关系.doc

辨析民族主义\族裔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三者关系一、民族和民族主义正如詹姆斯安德逊所言:民族主义是一个最成问题的问题,简直就像一条变色蜥蜴一样,不断改变它的肤色,以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

美国教授汉斯科恩曾指出:即将结束之际,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时代,族裔冲突和民族主义再次出现,根据霍布斯鲍姆的理论,它们是对后,也带有了种族主义的色彩(以往来以宗教为诉求的)。

德国及法国的种族主义预言家,张伯伦等人。

在1900年后北欧人一词大量出现在种族沙文主义者进化论述当中。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普世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就从未间断,而种族主义者不能和民族主义融合;还存在着一种巩固和民族主义。

相反德国种族主义却利用民族主义为其服务,着其中有许多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这一德国式的民族就是一个种族主义的面具,一种对于民族思想在近代扩张的否定,一个前民族意识的反应,或者更应说这一民族是为发动具有自卫意识的民众而指定的一个新对手。

但不同的是这次的对手是种族的敌人,而非民族的敌人,在这一点已超出对民族的定义的范围,除种族主义与民族在定义的层面有差异外,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联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雅利安人和闪族人这个例子中,种族和语言经常被混为一谈,一直缪勒这类严谨学者愤怒地指出:种族这种遗传学观念,根本不可能从语言问题中演绎出来,因为语言并非遗传得来。

有时种族主义者甚至会把对种族主义纯正度的坚持,退占到语言民族主义之上,要求必须戮力维持语言的纯正性。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种族主义是人类学和遗传学,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就此两者的概念具有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种族主义也通常被一些政客加以利用,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实现其具有反人类性质的政治目的,而成为极端的民族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主义也包含了这一种另类的种族主义。

所以,将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大的集合,种族主义为一小集合,那么种族主义的外延有民族主义不包括的一部分。

四、族裔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族裔民族主义在传播其历史的过程中有不均衡的现象,对民族主义的大众动员过程具有强烈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发达的现代化时期。

民族间应该被区分

民族间应该被区分

民族间有区分的必要首先我们先确定,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不同民族的区别是有很大必要的。

为了今天我们能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讨论,我们将背景限定在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的特点是民族工作在不断深入,各民族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我们要先将这个辩题翻译一下。

何谓民族?民族的定义就是:“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出处: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12条”里的第一条)而区分指什么?区分是说依据两者之间的不同特点进行身份划分的行为。

那么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区分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针对不同特点,这将会成为我们保护各民族不同特点的基础。

那我们今天讨论有没有必要,我方比较的标准是看当代中国有没有实行这种区分的需求并且实行区分后有没有好处。

那说到这里,其实今天我们的这个辩题要讨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今天这个辩题的含义就是讨论“在当代中国,我们有没有把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不全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加以区分这样的需求,这样区分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为了更进一步的贯彻落实我国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贯彻落实民族平等这一理念,我们必须要先对民族进行区分。

民族的区分是我国落实民族工作的需求关键。

我们只有先摸清了我国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政策工作。

比如,在各级权力及管里要体现民族平等,就得决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哪些民族应该出多少代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时,就得搞清楚这些地方都是哪些民族的聚居区。

(出处: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其次,民族区分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自觉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民族区分作为一种对本民族的承认和认同,将必然成为各民族的强烈欲求。

民族概念及特征PPT演示课件

民族概念及特征PPT演示课件
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存在差异。
民族语言特征
语言多样性
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这些语言反映了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传承。
语言的演变
随着时代变迁,民族语言也在不断演变,一些古老的语言逐渐消失,新的语言 和方言不断涌现。
03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认 知和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历史、 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 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 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02 民族特征
民族文化特征
文化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包括历史、传统、习俗、艺术 等,这些文化元素在民族生活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对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压迫型民族关系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压 迫和剥削,导致被压迫民族的 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依附型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依 附关系,一方依赖另一方的资 源和技术等。
冲突型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
定。
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如 领土争端、民族屠杀等,会 对民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资源分配问题
文化差异
资源的分配不公和短缺, 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
利益冲突和矛盾。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如语言、风俗习惯等,可能
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
政治体制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

X X 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姓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近年来,随着地区性民族冲突的加剧,民族关系的研究开始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上个世纪初期(1900s)传入中国的民族概念和上个世纪末期(1990s)传入中国的族群概念因民族关系的升温逐渐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将对这个两个词汇从它们的翻译、定义和意义以及关系作一介绍。

一、族群概念与民族概念的翻译问题。

1、“族群”概念的翻译。

“族群”概念是英文ethnic group一词的汉语译法。

英文中的ethnic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os。

英文中的ethnic group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ikos。

[1]Ethnikos在希腊语中表示“习惯、特点”等意义,在英语中表示具有语言、种族、文化和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

Ethnic group(族群)是上个世纪60年代(1960s)国际人类学界广泛运用起来的。

台湾学者首先把英美流行的ethnic group翻译成中文“族群”,受台湾学者的影响,在80-90年代(1980-90s)大陆学者开始引用“族群”这个词,现在被普遍认同并把ethnic group翻译为“族群”。

早期,对ethnic group的汉译有两种观点。

一是反对将ethnic group译为族群,而应翻译为“民族”。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阮西湖先生。

他认为,“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成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各国学者使用ethnic group时的涵义是指“民族”,而非“族群”。

[2]而且,这一术语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们共同体”演进的各个阶段的表述,也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对当代社会人类学群体的划分。

同时也有悖于世界各国人类学者所表述的人们共同体的原意。

[3]最近他还进一步阐述了把ethnic group翻译为民族的理由:(1)美国韦氏词典认为ethnic表示“具有表现在风俗习惯、特征、语言和共同历史等方面的共同文化遗产的居民群体”,这与我国的民族定义是吻合的;(2)台湾人类学界对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不够,基本上局限于台湾省内,因而遣词不当,把ethnic group译为“族群”,并被台独分子利用来分裂汉族,达到搞台独的目的;(3)无论是前苏联学者或俄罗斯学者都把“ethnic group”一词作为民族来看待不是作为“族群”[4]二是对这种译法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如石奕龙、黄泽以及国外学者,他们认为,ethnic除了指“民族的”以外,也可指“种族的、部落的、民族或国家以及某一特定文化群体”。

概念辨析(何明)

概念辨析(何明)

傣-泰-掸
二、什么是族群(Ethnic group)?
(二)族群的定义 族群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语言、信仰、历史记忆、血统 、族源上有共性的群体或次群体。 “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 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 承认,而外界则认为他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 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和共 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 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 ,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 团。”“它综合了社会和文化标准。”
四、族群—民族理论
三、工具论(场景论) 德斯皮斯(Leo A. Despres)、哈尔德(Gunnar Haaland)及柯恩(Abner Cohen)等从外部因素 对个人及以个人组成的集体的影响解释族群,强 调行动者的行为所追求的价值或功利最大化。。 他们基本上把认同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 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人们有能 力根据场景的变迁对认同归属做出理性选择,认 同是不确定、不稳定的,是暂时、有弹性的。
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旗帜下恢复开展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份予以恢复更改以及对一些要求识别为少数民族乃至单一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但总的民族数目却没有再增加民族识别由打造56走到了定格56三当代中国的民族minzu建构三民族是什么
“民族”概念的辨析
何 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概念辨析
提 纲 一、问题缘起 二、什么是族群? 三、当代中国的民族建构 四、族群-民族理论
一、问题缘起
一、问题缘起
(一)“民族”的历史性差异
• 古代民族:指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以血缘和亲缘等 为纽带构成的文化群体。如氏族、部落等。 • 现代民族:指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与现代国家相关 联的文化群体。它包括:nation或nationality( 构成现代国家的国民),minzu(被现代国家所 承认的文化群体),ethnic group(现代社会以 共同文化记忆、语言等文化为纽带的群体), local people(现代社会内以共同地域文化为纽带 的文化群体)。

关于“民族”概念的再讨论

关于“民族”概念的再讨论

关于“民族”概念的再讨论作者:李思捷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对于“民族”一词概念的讨论,是在我国从事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所避不开的永恒话题。

近年来,随着“族群”一词从西方引进并被国内一部分学者大力推崇和使用,族群建构论也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至此,对民族及其相关的界定的讨论则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族”及其相关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旨在为我国民族学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民族;族群;概念一、“民族”概念的使用、争论和代表成果(一)“民族”在我国的使用民族概念是用来反映民族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历史共同体本质属性的思维成果。

从很早的古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明确地区分和确定不同的“族”来为实际生活服务。

在我国,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族”的记载,在历史长河中后来被区分和认定的“族”则越来越多。

到了汉、唐时期“族”在我国已有不下数十、百种。

中国古代虽然已经将今天之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称“民”和“族”,但汉语中还未出现“民族”一词的记载。

19世纪末,近代中国学者、政治家为了唤醒中国民族的觉醒共同抵抗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第一次公开引入和使用了民族这个词,但那时对于民族一词的概念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奠定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

斯大林对民族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个定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并在党的领导人讲话和党的刊物里得到了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沿用了这个民族概念的定义,它曾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民族概念形成于2005年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规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对“民族”与“族群”概念的梳理与解读

对“民族”与“族群”概念的梳理与解读

1 9 8 6 年 前我 国对 于 “ 族 群 ”的概念研究 基本处 于空 白。E t h n i c g r o u p 是由 E t } l n i c 与g r o u p的组合 而成 。E t h — n i c 最 早来 源于 希腊 文 的 e t h n o s ,其 用 于表达 非基督 教 的 以及 异 教 的群体 ,由 e t h n i c演化 出来 e t h n i c g r o u p 以及 e hn t i c i t y 两个术 语 ,其 真正 出现 在普通 的英 文字典 也要追 溯到 2 0 世纪 6 0年代 ,同时其产 生最 初是 为 了要 与 r a c e种族 相 区别 。从 本质上 e h t n i c g r o u p 族 群侧 重于文化 差异 的群体 描述 ,而 r a c e 侧重 于体 质表 现 出来 的差 异 。因此西方 学者认 为 “ 族群 为方向共 同的文化标准 、价值 、认 同、行为方 式和语 言 ,他们 的成 员 把 自己视为一 个分离 的群体并 且被别 的群体所 承认 ” 因此我 们可 以从 族群 的定 义 明确 其更 多 的是 偏 向文 化 的视角 。 我 国对 于族群词语 的引进最早是 由香港 、台湾 等学者 的著作 中 ,因此形成 了广泛 的使用 。对 于 “ 族群” 的定义 是将群 体 以文 化 的标 准划分 出来 ,文化作 为 区分族 群之 间的重 要标 志。一个成 员将 自己归 属于一 个 族群 ,共 同的文化是 其归属 的衡量标 准 ,同一 族群他们拥 有共 同的语 言 ,可 以用 同样 的语 言进行 交 流 ;对 于历史传承 , 他们拥有同样 的祖先、信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族群的凝聚力 ;同时共同的风俗习惯 , 对于族 群认 同更加 强调 的是文化所 占的重要部 分 ,从而 强化 了群体对 于族群 的认 同以及归属 感 ;他们通 过 这些指 标将 自己划定为该族 群 ,或将 自己区别于其他族群 。 由于族 群词语 的产 生 ,族群成员 的认 同与归属 , 故产 生 了族 群认 同 。由族 群又衍生 出来族群关 系一词 ,其 是对族 群之间所进行 交往 与互 动的总 结 ,并 表 现 出了多种 族群关 系模式 。其族群关 系理论 中最为被 当今 学者认 同的是美 国族 群社会 学戈 登在 《 美 国人 生 活 中的同化》提出了族群发展的 “ 三个 阶段理论” : “ 第一阶段盎格鲁一 萨克逊化 ,即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 要想成为美 国公民就必须盎格鲁一 萨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理论 ,来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经过美国社会 化 的过 程都将变 成美 国人 ;第三 阶段文化 多元主 义 ,经过 以上过 程都将产生 保 留各 族文 化 的美 国人 ;其 在 之后 又提 出 自由主义 的多元 主义和集 体 的多元 主义 ” 。随后 的赫克拉 、英格 尔以及霍洛维 茨 、蒂施 勒和 贝里 都 将族 群关 系的研究 步步推 向顶 峰 ,因此对于族 群的研究依 旧是 当今 国 内外学者 关注 的对象 ,并 由此展 开 的族群认 同与族 群关系研究成 为 了当今 民族学 、人 类学 、社会学新 的领域。

第一讲_什么是“民族”和“族群”

第一讲_什么是“民族”和“族群”

• 宁骚教授在90年代再次提出“国族”,把 与国家概念密切相连的“国族”(Nation) 和作为国族组成部分的“民族” (Nationality, ethnic groups)相互区别, 他认为“中华民族”因.“民族”定义
1.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斯大林,1913:294)。
这一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组织翻 译的正式版本,发行后其观点和术语的译法长 期被奉为不容质疑的经典。

斯大林把“民族”区别于“种族”和“部落”, 强调“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 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他又坚持要成为 或被“定义”为一个“民族”,这4条标准缺一不可, “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是一个民族”。他称 “英吉利人、北美利坚人和爱尔兰人……是三个不 同的民族” ,这样他就把“北美利坚人”算为一个 民族。同时他从不承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因为犹 太人“在经济上彼此隔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操 着不同的语言”,同时“波罗的海沿岸边区的日耳 曼人和拉脱维亚人”也不是民族(斯大林,1913: 300,294,295)。基于同一理由,他坚持说中国的 回族因为没有独立语言,不能算是民族,只能算是 一种宗教集团。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
(1)‚民族‛这个中文词汇在国内的应用: 第一类的应用对象为 55 个“少数民族”;第二类的应 用对象为中国各族群的整体(“中华民族”)。 (2)‚民族‛一词在涉及到对国外群体: 第一类是以历史上外国一些群体的传统译名(“日耳 曼民族”、“阿拉伯民族”);第二类是“民族 — 国家”的主体族群的传统译名(“法兰西民族”)。 (3)被人们习惯地冠之以‚人‛或‚族‛的群体: “摩尔人”、科西嘉人”;“库尔德族”、“穆斯林 族”。

“族群”与民族概念是互补还是颠覆?

“族群”与民族概念是互补还是颠覆?

“族群”与民族概念是互补还是颠覆?潘蛟摘要:鉴于我国学界对“族群”一词的理解歧义颇多,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行了以“族群、民族: 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为题的讨论会, 围绕着“族群”与民族概念的关系, 以及它对于既有民族理论的意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形成不同观点, 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学界在族群、民族理论上的争论焦点以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族群; 民族; 民族政治化; 民族去政治化2007年12月1~2日, “族群、民族: 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 该中心潘蛟教授负责组织、召集。

参会发言、评议者30余人, 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等1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

会议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民族”、“族群”等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充分展示了当前我国学界在族群、民族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及未来走向。

一、族群与民族: 类型构建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先生指出, 自20世纪50年代台湾学界开始使用“族群” ( ethnic group ) 术语, 到8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大陆, 一方面给大陆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一个研究渠道,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学界就“民族”与“族群”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就如何理解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讨论, 并就“Ethnicity”、“ethnic group”等英文词汇在中文表述中如何对应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

他强调了概念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认为概念是理论的支点,没有基本的概念体系, 就无法论证理论的逻辑关系。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阮西湖教授以“世界族体类型演进”为题发言, 认为“Ethnicity”与我国传统民族概念既不是概念和理论的互补, 更不是颠覆, 而是吻合。

民族的含义名词解释

民族的含义名词解释

民族的含义名词解释民族,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概念,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它既是一个集体身份的象征,也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

民族的概念在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民族的含义,探寻其深层次的内涵。

一、人种和地域的关联:民族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atio"一词,意味着血缘与地域之间的联系。

在狭义的定义中,民族通常与人种有着一定的关联,以共同的生理特征和遗传背景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

然而,现代的定义中,人种不再是民族的唯一依据,因为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也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等,是人们与群体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通过共同经历和共享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而加强了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例如,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节日等文化特征,这些差异构成了各自民族的核心认同。

三、归属感与社会身份:民族认同也与人们对于所属社群的归属感密切相关。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塑造了其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社会身份的关系网络、组织结构和权力争夺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民族认同的形成。

例如,一个人成长在众多民族共存的多元文化社群中,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所属的民族并强化其认同感。

四、历史与记忆的共同体:民族意识还与历史记忆的共同体息息相关。

历史事件、共同的遭遇和经验等因素塑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进而增强了对于共同身份的认同感。

历史回顾和纪念活动成为人们维护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例如,许多国家都会举办独立纪念日或民族节日,以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五、多元化与跨民族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也面临着挑战和转变。

随着移民、跨国婚姻和文化融合的增加,人们的身份认同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

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

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识别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的概念及历史背景,详细分析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演变,民族识别的重要性,不同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以及民族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我们也将探讨民族识别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的未来展望。

我们强调了共建多元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各国能够在处理民族主义和民族识别问题时保持理性、包容和合作的态度,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识别、概念、历史背景、发展、演变、重要性、不同国家、观念、影响、挑战、机遇、未来、多元和谐社会。

1. 引言1.1 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的概念民族主义和民族识别是当今世界上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或政治道德观念,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强调民族的独立性和团结性。

民族主义通常与国家和民族认同紧密联系,是一种对自己国家、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现象。

而民族识别则是指识别和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身份和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识别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交融,民族识别对于维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

民族主义和民族识别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民族主义和民族识别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政治、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民族识别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性。

1.2 历史背景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在当今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概念和历史背景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在理解这两个概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发展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有些是温和的,有些则是极端的。

在20世纪,民族主义成为了许多政治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导致了许多悲剧发生。

第二讲第二讲 什么是“民族”和“族群”大纲

第二讲第二讲  什么是“民族”和“族群”大纲

第二讲什么是“民族”和“族群”什么是“民族”?为什么把中国56个“民族”同时又统称为“中华民族”?国外社会学中所说的“族群”(Ethnic groups)与我们目前中文里常说的“民族”,两者之间是个什么关系?一.“民族”定义问题是族群社会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族”和“族群”的定义(1)“民族”这个中文词汇应用于国内:第一类的应用对象为55个“少数民族”;第二类的应用对象为中国各族群的整体(“中华民族”)。

(2)“民族”一词在涉及到对国外群体:第一类是以历史上外国一些群体的传统译名(“日尔曼民族”、“阿拉伯民族”);第二类是“民族—国家”的主体族群的传统译名(“法兰西民族”)。

(3)被人们习惯地冠之以“人”或“族”的群体(“摩尔人”、“科西嘉人”;“库尔德族”、(波黑)“穆斯林族”)。

问题:人们常常会问,在中文里这两类词汇中的“民族”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是否具有同样的内涵?其含义与西方现代文献中常用的“族群”这个概念有什么不同?在西方文献中所讲的“民族”(Nation)通常表示政治实体,“族群”(Ethnic groups)表示文化实体,而中国人目前常说的“民族”一词到底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还是根据不同的场合或者属于前者或者属于后者?根据中国的历史以及现实国情,中国的56个“民族”是应当被称之为“民族”(Nation)还是应当被称之为“族群”(Ethnic groups)?2.族群意识、民族意识如何产生和传递族群意识、民族意识不是生物遗传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3.族群或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接触和交往可能具有不同的层面1.可能仅仅停留在上层领导者或特定集团(商人、军队)之间。

2.交往在彼此成员之间可能是十分广泛和普遍的。

(1)这种交往的整体水平和深入的程度,(2)而且还需要具体地调查分析在一个地区内,族群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族群关系的变化受到了哪些外界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尚有两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多元的角度;第二,动态变化。

“民族”的概念不容任意曲解和利用

“民族”的概念不容任意曲解和利用

“民族”的概念不容任意曲解和利用作者:范国祖熊尚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范国祖1,熊尚全2(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针对长期以来民族学界对“民族”、“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的争论,从逻辑学的视觉对它们进行辨析,揭示了“民族”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多重含义的原因,并对当下有的学者因曲解或利用“民族”概念大谈“民族意识”并鼓吹“去民族化”的观点进行了质疑。

关键词:民族;概念;民族意识;去民族化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24-03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明晰和科学的学科概念之上。

在中国的民族学学科里,最核心和关键的莫过“民族”这一概念了。

许多民族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有不少与“民族”的概念不清、界定不严有关[1]。

因此,直到现在,学术上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这一概念的讨论。

要知道,明确一个概念,必须弄清它特定的内涵和特定的外延,这就是逻辑学上说的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

在民族学里关于“民族”这一概念习惯上用斯大林的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

但是,随着民族学的发展,有的民族学家认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民族理论的发展”,于是,对这一定义提出了质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3]。

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民族学教材如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1997)仍延用斯大林的这个定义。

书中认为,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民族”的定义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补充”、“修改”意见,“几乎没有赞同者,因为大多数学者迄今仍然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基本上是科学的”[4]。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_迟成勇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_迟成勇

收稿日期:2009-07-28作者简介:迟成勇(1966-),男,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9年第6期(总第113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迟成勇(南京大学,南京210093)摘 要: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汉语/民族0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

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0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

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

/多元一体0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

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

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形成中图分类号:D 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6-0036-05一、民族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民族0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民0与/族0两个字。

中国古代文献对/民0与/族0这两个字均有论述,如5尚书#五子之歌6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其中的/民0指称/百姓0;5吕氏春秋#异宝6说:/问其名族,则不肯告0,其中的/族0含有/家族0、/姓0的意思。

但将它们合成/民族0一词使用,一般人认为始于1899年梁启超的5东籍月旦6一文。

文中有/东方民族0、/泰西民族0、/民族变迁0、/民族竞争0等术语,这是汉语/民族0一词的最早来源。

但是,近来有学者撰文指出,汉语/民族0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代[1]。

最早见于唐代李荃所著兵书5神机制敌太白阴经6的序言中:/夫心术者,上尊三皇,成五帝。

贤人得之以霸四海,王九州;智人得之以守封疆,挫强敌;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