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号070201(国家)05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好公民修养和发展能力的应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熟悉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3、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与军训要求.二、学制:学制为四年三、授于学位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取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教学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等.3、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工学、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物理学(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物理学 060702二、专业简介物理学属理学类专业,与数学、化学、电子技术、教育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基础和前沿专业,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物理学专业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现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校级教学创新团队一个,宁南山区物理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
主要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物理实验技能,获得物理基础研究或物理教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扎实且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紧紧围绕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的战略目标,适应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特色、追求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自主开发课程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更多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全面发展。
四、专业目标定位物理学的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
本专业按照学校确定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物理学、数学等理论为基础,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基础物理和理论物理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PHYSICS 물리학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手段,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具备一定的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广, 知识结构合理;4.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5.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6.具有基本的物理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物理学2.主要课程:大学数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实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物理课程论四、修业年限:四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毕业条件:1、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7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5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3、外语、计算机通过学历考试;4、完成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
七、物理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表十一、物理学专业(师范)课外培养计划安排表制订人:郭振平审核人:姜今锡。
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报告报告内容:一、引言物理学师范专业是以基础物理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
本报告旨在论证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物理学师范专业的意义1. 培养物理学教师的需求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优秀的物理学教师,可以提高中学物理教育的质量,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物理学师范专业的重要性物理学师范专业是深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
物理学师范专业旨在满足大中小学物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一定物理学理论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人员。
三、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1. 课程设置物理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物理学理论课程、实验技能课程、教育学课程和教育实习等。
基础物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教育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习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2. 实践教学物理学师范专业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验报告、科研课题、实验室实习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教师培养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物理学理论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人员。
教师培养应包括教学方法的教育培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教师角色的认同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势1. 专业对口性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对于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具有专业对口性,能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物理教育的需求。
2. 教师素质的提高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中小学物理教育的质量。
【本科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
物理学(师范)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全面物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适应21世纪发达地区较高的教育要求,为其今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的骨干物理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有志于进一步在理论物理、应用物理和物理教育领域深造的学生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 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思想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2. 扎实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物理学学科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3. 掌握现代学科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实施、组织、管理和初步的教育科研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相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多媒体开发能力;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英语,具备进行初中物理双语教学能力。
二、学制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有效学习年限为6学年。
三、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592,总学分数为167,其中专业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为37学分。
四、专业培养模式及特点1.基本思路z强化基础,提高物理学理论素养。
适当增加普通物理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增加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z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加强对物理仪器使用方法的训练和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z突出师范专业特点,加强师范类教学实践课的教学要求。
加强研习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及相关教育类的工作,独立承担物理和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辅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物理学专门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物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物理学人才:1. 具备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物理学原理解决问题;2. 具备扎实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物理学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3. 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4.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合作;5. 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物理学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基础物理学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2.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学问题,并掌握计算机软件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 物理学实验: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实验,学习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实验技能;4. 科研和创新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实践活动,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5. 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
三、培养模式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采用综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将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2. 实验教学:通过物理学实验教学,学生将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3. 科研导向: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实践活动,学生将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4. 导师制度:学生将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学习和科研工作,导师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评价。
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报告标题: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报告1.引言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于培养合格教师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论证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背景信息物理学师范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物理教师而设立的专业。
其核心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3.目标和任务3.1 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物理学基础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物理学师范专业毕业生。
3.2 任务: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实践、教育实习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4.理论教学4.1 确立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核心要点,建立体系化的课程体系。
4.2 组织授课和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物理学理论水平。
4.3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5.实践教学5.1 加强实验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5.2 组织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实际应用的认识。
5.3 开展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
6.教育教学能力培养6.1 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6.2 组织教学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6.3 安排教育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7.评估与改进7.1 设立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培养方案的效果和问题。
7.2 结合学生评价和学业发展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
7.3 加强与各级中小学教育部门的协作,不断完善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8.结论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为培养中小学物理教师而设计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优秀的物理教师培养奠定基础。
需要围绕着评估与改进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1 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2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3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的能力;4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5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6、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物理学五.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心理学、教育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毕业教育、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教育调查。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教学论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
六.学时与学分七、教学进程计划表物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运用能力;
3.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
4.熟悉教育法规,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基础物理Ⅰ、基础物理Ⅱ、基础物理Ⅲ、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Ⅰ、量子力学Ⅰ、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暑期)、生产实习(分散)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电子线路实验Ⅰ等。
量子力学Ⅱ
2
2
合计
48
5.5
3
4
10
3
21
17
8
注:1.带*课程为本专业学位课程,学生必须修读;2.带**课程为必选课程;3.以上课程至少选修30.5学分。
院级公共选修课
072400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
2
0724002
线性代数
2
2
0724004
专业英语
2
2
0724005
现代物理与高科技
2
2
0724006
2.5
0.5
3
1221002
C及C++语言与程序设计
3.5
0.5
4
合计
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考核 类型
1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2
34 5 6
7
8
现代物理方向
A0530015 A0530026 A0530027 A0530006
A0530036 A0530034 A0530037 A0530017
理论物理选论
32
2
32
S
物理前沿讲座(双语)
32
2
32
C
现代科技导论
32
2
32
C
固体物理
32
2
32
S
物理教学研究方向
独立设课实验(学时) 课程内实验(学时)
实践课程(学时)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合计
学时数(周数) 320 168 34
学分数
20
7 35 62
3、素质拓展学分 5 学分
八、毕业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 172 学分,其中集中
时
分 讲课 实验
12345678
32
2
32
C
16
1
16
C
32
2
32
S
16
1
16
C
32
2
32
C
16
1
16
C
32
2
32
S
16
1
16
C
32
2
32
C
16
1
16
C
32
2
32
S
16
1
16
C
32
终稿级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专项方案
级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一)培养目标总体目标: 基于老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 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 学科素养和老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协调发展物理学科教学骨干老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乃至教育家, 并为硕士硕士教育输送优质生源。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关键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和时俱进关键思想精神实质, 含有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富强而奋斗使命感;含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含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含有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精神;含有良好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2.培养出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含有创新精神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础规律和基础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新成就;培养和提升学生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含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熟悉教育法规,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含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表示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反思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质能力(二)培养要求总体要求: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和时俱进关键思想精神实质, 含有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富强而奋斗使命感。
含有良好公民素养。
含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
含有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
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含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
掌握科学身体锻炼和健康知识,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 含有健康体魄。
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 含有一定审美艺术修养。
1.知识结构: 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含有良好数学基础, 系统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试验研究能力, 掌握物理学基础规律和基础方法;含有一定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了解物理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上,那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的蓝图。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告诉我,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任务。
我将用意识流的方式,把这个方案呈现出来。
一、培养目标物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物理学基础,具备教师教育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他们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的核心知识,还要懂得如何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物理学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我们要让学生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育类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物理教育方法论等,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技巧。
4.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设计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学的真谛。
4.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物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四、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成绩等。
2.期中期末成绩: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
3.实践环节成绩:教育实习、教学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学分: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一种检验。
3.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条件。
六、就业方向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等工作。
回首这个方案,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物理学教育的种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Physics (T eaching Orientation)一、学科门类:理学专业名称: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代码:070201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牢固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物理知识及计算机技术解决物理学实际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从事物理教学及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育的能力和物理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3、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能力;4、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5、了解物理学前沿发展概况,主要研究方向与主要成果;具有较宽广的自然科学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把外语当作学习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三、主干学科:物理学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专业物理实验课、电子线路、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训练等。
五、核心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物理类)、*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
六、主要实验、主要实践环节及其具体内容主要实验: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近代物理实验。
主要实践环节: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公益劳动、微格训练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课程与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物理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以及现代教育学理论和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进行物理学教学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高、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教育科研及其他教育工作以及到企业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1)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4)掌握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
2.能力要求1)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2)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3)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和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置疑,具备开展科学活动的创新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善于自我设计、自我推销,具有较强的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具有自主择业的能力;6)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3.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2)身体心理素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自我心理调节,善于同别人沟通、协作。
3)专业素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热爱本专业,具有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乐于从事本专业工作。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1.学制:4年2.修业年限:3-6年(学制4年)四、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条件毕业要求:包括总学分、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1、人才类型、特色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3、能力结构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4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5、职业资格要求取得中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毕业最低学分:155学分。
毕业规定:本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获得毕业最低总学分155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程93学分,选修课程33.5学分,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28.5学分。
四、主干学科:物理学五、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模拟电路、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物理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专业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六、自主学习课程:电气照明技术、电子陶瓷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七、全英/双语课程: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学、量子力学八、学时与学分课程结构和学分一览表课程结构学时学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公共必修课程平台518 250 33 11学科基础课程平台381 20专业主干课程平台204 10自主拓展课程平台专业限选课程407 42 22.5专业任选课程80 5 博雅课程(跨专业、跨系、跨校选修课程)64 6教师教育平台教师教育理论课程189 11 教师教育技能课程48 3 教师教育发展课程100 5实践教学平台课内实践课程117 28.5 课外拓展课程总计1991 409 115.5 39.5 最低毕业学时2400 最低毕业学分155九、教学进程计划表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1、理论教学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开课单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 2 32 30 2 E 2 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6 12 E 3 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 96 72 24 E 4 思政部形势与政策 2 T (1) (1) (1) (1) (1) (1) (1) (1) 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6 12 E 3 思政部语言与技能大学英语A1 3 56 56 E 4 外语系大学计算机基础 2 36 12 24 E 3 计算机大学英语A2 4 72 72 E 4 外语系C语言程序设计 3 64 32 32 E 4 电子系大学英语A3 4 72 72 E 4 外语系大学英语A4 3 60 60 E 4 外语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计划 1 19 10 9 T 1 学生处就业指导 1 19 10 9 T 3 学生处国防教育与身心健康军事理论 2 36 20 16 T 2 武装部大学体育1 1 26 26 T 2 体育系大学体育2 1 28 28 T 2 体育系大学体育3 1 28 28 T 2 体育系大学体育4 1 28 28 T 2 体育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T 教育系合计44 768 518 250 13 14 10 9 0 0 3 0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高等数学A1 3.5 66 66 E 5 数学系高等数学A2 4 72 72 E 4 数学系☆力学 3.5 66 66 E 4 电子系☆热学 2.5 51 51 E 3 电子系电磁学 3.5 66 66 E 4 电子系光学 3 60 60 E 4 电子系合计20 381 381 0 5 8 7 4 0 0 0 0专业主干必修课程理论力学 2.5 51 51 E 3 电子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2.5 51 51 E 3电子系电动力学 2.5 51 51 E 3电子系☆量子力学 2.5 51 51 E 3 电子系合计10 204 204 0 0 0 0 3 9 0 0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1)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开课单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博雅限选课程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综合素质系列不得少于2学分。
人文社科系列 4 64 T 2 2综合素质系列 2合计 6 64 64 2 2专业限选课程机械制图 2 32 32 E 2 电子系专业英语 2 36 36 E 2 电子系电工学 3 65 51 14 E 4 电子系数学物理方法 4 72 72 E 4 电子系电子线路(模拟电路) 3.5 80 64 16 E 4 电子系电子线路(数字电路) 3 68 56 12 E 4 电子系☆近代物理学 3 60 60 E 4 电子系固体物理 2 36 36 T 2 电子系合计22.5 449 407 42 2 6 8 8 2专业任选课程开设课程中任意选修5学分大众高科技 2 36 T 2 电子系物理学方法 2 36 T 2 电子系计算机仿真 2.5 48 28 20 T 3 电子系传感技术 2 36 28 8 T 2 电子系物理前沿介绍 2 36 T 2 电子系电子测量仪器 3 51 39 12 T 3 电子系物理学史 1 18 T 1 电子系◎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 64 48 16 T 4 电子系激光基础 2 36 T 2 电子系材料物理 2 36 T 2 电子系LED及其应用技术 2 36 T 4 电子系◎电气照明技术 2 36 T 2 电子系◎电子陶瓷设计 2 36 T 2 电子系物理化学 2 36 T 2 化工系群论 3 51 T 3 电子系高等量子力学 3 51 T 3 电子系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T 2 电子系电视技术 3 54 46 8 T 3 电子系合计 5 80 80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2)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开课单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教师教育课程心理学 3 51 51 E 3 教育系教育学 3 51 51 E 3 教育系物理教学论(学科教育学) 3 51 51 E 4 电子系现代教育技术 2 36 36 E 2 教技中心教师职业道德 1 16 16 E 1 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 32 32 E 2 电子系班主任工作艺术 2 36 36 E 2 教育系教师书写艺术 1 16 16 E 3 中文系教师语言艺术(含普通话) 1 18 18 E 3 中文系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含微格教学)1 30 30 E2 电子系合计19 337 337 3 12 4 6总计126.5 2283 1991 292 20 24 25 24 23 19 9必修课合计(33门)93 1542 1292 250选修课合计(20门)33.5 741 699 42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课程教学方式:◎表示自主学习课程,☆表示英/双语教学课程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续3)2、实践教学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周数总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开课学期及周数开课单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实践教学入学教育- - √学生处军事训练 1 2 √学生处劳动教育- - 1~8学期学生处毕业教育实习8 12 √√电子系毕业论文(设计)8 12 √√电子系毕业教育- - √电子系金工实习0.5 1 √电子系电子工艺0.5 1 √电子系力学实验 1.5 39 √电子系热学实验0.5 18 √电子系电磁实验 1.5 3 √电子系光学实验 1 2 √电子系近代物理实验 2 60 √电子系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 1 2 √电子系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 1 1 由系统一安排,利用假期完成电子系教育见习 2 4 √√电子系合计28.5 40117课外选修课外创新学分 4 1-8学期教务处实践教学合计28.5总计155 2400十、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学年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理论教学周数学期总周数一一★★●●●●●●●●●●●●●●※※14 20 二●●●●●●●●●●●●●●●●●●※※18 20 二三●●●●●●●●●●●●●●●●●●※※18 20 四●●●●●●●●●●●●●●●●●●※※18 20 三五●●●●●●●●●●●●◇◇◇●●●※※18 20 六●●●●●●●●●●●●◇◇◇●●●※※18 20 四七◇◇◇◇◇◇◇◇◇◇◇◇●●●●●●※※18 20 八■■■■■■■■■■■■☆☆☆☆12 16符号说明:●:理论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考试★:军训、入学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教育十一、主要课程简介1、《力学》(Mechanics) 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力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热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热学》 (Thermology)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占70%,平时考查占30%(闭卷)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