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完美版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04f0b09b6648d7c0c746ac.png)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加深对“知音”的理解。
五、说学情本课教学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6b5d6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7.png)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表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知音文化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b524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6.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韵味体会以及情感领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知音”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领悟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画面,感受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024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
![2024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9385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d.png)
01教材内容02教材定位《伯牙鼓琴》是一篇描写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的经典古文,通过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对音乐的热爱。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范畴。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体会友情的可贵和音乐的艺术魅力。
教材分析与定位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能力0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简单赏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02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韵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的可贵和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重点难点梳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友情的可贵和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解决方法通过深入讲解、多读多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受友情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03《伯牙鼓琴》是一篇描写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的经典古文,通过对伯牙和钟子期两位音乐家深厚情谊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文本背景介绍文章采用对话形式,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通过描绘伯牙鼓琴的场景和钟子期的赞美之词,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友情的可贵。
文本结构与写作特点本文主题在于探讨音乐与情感、友谊与人生等话题,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
文本主题与思想内涵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归纳与拓展知识点归纳本文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文阅读、音乐鉴赏、情感表达等。
学生需要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知识拓展除了本文所涉及的知识点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相关背景知识,如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探讨友谊在人生中的意义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156c2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说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说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完美版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7e71e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c.png)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完美版伯牙善鼓琴》说课稿XXX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XXX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研究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目求,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把握需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针,还应研究文中所蕴含的厚实的汗青文明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观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长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情况,并不是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不是易事。
因而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XXX,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伯牙鼓琴》说课稿逐字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11b863e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4.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10mins)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语文组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
《伯牙鼓琴》描写了伯牙善鼓,钟子期能从其琴声中听出伯牙内心所想,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表现了两人深厚的知己情谊。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以及学习到“知己”的含义。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习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逻辑性强,能够大体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知己”一词理解不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和重点字词,了解重点文言句式。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关系。
3、感受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了解知己的意义,培养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我的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我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教法上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等。
而在学法上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朗读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堂课我采用的是“研究性阅读”模式,下面我来详细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伊始我会设置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知己呢?你说知己是好朋友,你说知己是会分给你好吃的东西。
大家对于知己都有自己的理解,那到底什么是是知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伯牙鼓琴》一探究竟吧!”接着让学生与我一起齐读并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2、初步阅读,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d85ff5aef8941ea76e05ef.png)
(五)拓展延伸,赏析写法
1、课标第四段中谈到“能利用图书馆、网 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于是总结出本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容易理 解等特点。 2、 写下你与好友之间一个具体、短小、 感人的小故事。尽量运用具体故事反应哲理的 写法来写作。
(六)老师赠语
二、说学情
•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 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
迁移。
•学生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理解存在
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
诵读品味课文、感悟课文,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诵读
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 近在咫尺:不是一个梦,而是一课诚 挚的心…
希望:能真心与他人交往。
(七)板书设计
伯牙
知 音
所念
善
必得之
鼓 :高山流水, 曲每奏 琴 听 :峨峨兮、洋、初步达到学生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在疏通文意方面能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2、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二两点。 3、在赏读课文、解读文本这个环节, 多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机会和时间,应该 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三。
•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感知文本,学法指导
不同形式的读: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叮嘱学生圈 点文中难读,易写错的字词。 2、指名读,要求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朗读并 学会质疑; 3、教师范读,学生圈点出字词的注音。
总结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同桌互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0062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9.png)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第一篇: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
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
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
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3ac2a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b.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文本解读《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溢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用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用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明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重视积聚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古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进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得意,开端了解文言文研究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08e499192e45361066f5ee.png)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善鼓琴》说课稿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 、“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 老师进行归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d771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2fe16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4f.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高新三小程敏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堆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触伴侣间互相理解,互相观赏的纯真友谊;三是体味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触。
3.体味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同学六班级的同学已经学习了无数首诗词,已经控制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办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办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味人物情感,感触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留意朗读和默读的教育,让同学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量,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加语感。
调动同学的情感堆积和学问堆积,在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究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同学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味到伴侣间浓厚的情意,就必需在课前对同学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同学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阅历,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初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味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同学感触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老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同学理解题目的意思。
小学语文六上《伯牙鼓琴》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上《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aed35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5.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1、《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二、说学生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相比之前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播放《高山流水》,学生欣赏聆听,教师语言引导: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af1f1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文本解读《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1625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善鼓琴》说课稿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0cbf0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e.png)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伯牙绝弦》说课稿1【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
(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4632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教研课《伯牙鼓琴》教学反思非常感谢董效伟老师对我这节课的点评,能听到这样的点评真是觉得非常幸运,在董老师的评课中让我拨开云雾看到晴天,一下明白所讲授文章的思路清晰了,而且知道怎么会突破重难点了。
接下来是我的反思,这也更像是大大收获。
课堂环节一:检查预习。
首先给孩子们明确预习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读课文。
在检查的时候有根据提示,检查,如果孩子们掌握不好的地方,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目标,有方向的检查,有指导方向,这样的课堂环节清晰明了,还给孩子一种学习的方法。
环节二:是在文章处理上。
应该有非常明晰的三条主线,也就是三个问题串领全文。
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而是伯牙是个怎样的人?第三,你欣赏他们的做法吗?让孩子们根据这个目标,根据这个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去感受人物琴艺的高超,达到艺术鉴赏的目标。
环节三:在讨论中,老师把原因讲出让课文有升华部分,体悟当时伯牙的作业原因,明白原因后再带上理解读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2】篇〗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cd0a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5.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说教学难点: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法提示: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
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学习准备: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一、课文导读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杨彪
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
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
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
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
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
“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
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
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
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
“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
期代表人物之一。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
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
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
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七、说作业设置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篇文章。
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白话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说板书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
知音情深
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