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c4ad0fccb9f3f90f76c61bc3.png)
治
1.针灸疗法
(1)中风先兆
疗
治则:疏通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
绝骨。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 诸阳之气;曲池、合谷、足三里调和阳明经气 血;风市、绝骨理气活血。诸穴相配,则肢麻、 乏力等诸证可除。
(2)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 1)半身不遂
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 以回阳固脱。 操作:关元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灸至 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疗法
(1)头针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
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下,快速捻转 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 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 隔日1次。
(3)中脏腑
1)闭证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十二井穴、水沟醒脑开窍,开闭泄热;太冲 平肝熄风;丰隆蠲化痰浊;劳宫清心泻热。 操作:十二井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附
注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急性期应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2.针灸治疗后遗症应配合功能锻炼。
(2)耳针 选穴:肾、肝、心、三焦、皮质下、脑干、枕、 额。 操作:毫针中等强度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 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 选穴: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 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 断续波,志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日 1次, 每次20分钟。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fb43bc79563c1ec5da71f2.png)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6f06c054431b90d6c85c7fa.png)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宗寿健,王兴臣摘要:缺血性中风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更强调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偏枯”等病症范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
历代医家认识中风的病因病机逐渐形成共识,认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以嗜食厚味、劳倦内伤、七情所伤等诱因,引起气虚、痰阻、血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在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虚几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合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相关研究及自身临床实践观察,试从中探析与缺血性中风最为密切的病理因素,现论述如下。
1.古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中风一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极为精辟的描述,如《素问·调经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五乱》言:“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对于中风其病因病机吗,更有经典阐释:“虚邪偏客于半身, 其入深,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提出营卫不足加之外邪侵扰是造成中风发病的根源,开创了“外风”论治疗之先河。
承于《内经》,直至金元之前,医家多从“外风”立论,如张仲景提出“寒虚相搏,邪在皮肤”、“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是中风病的发病机理,“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正气引邪”是偏瘫于半身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更具体阐述中风病是“心脾二脏受风邪”所致,中风偏枯则是由于风湿邪气客于人体,“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而孙思邈则提出风邪侵犯人体,“多从背部五脏俞穴入脏”,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dc2024647d27284b735166.png)
2.阴虚风动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 ,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 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凤阳内动,风痰瘀阻脉络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天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玄参)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
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
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 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3.“唐宋”时期是对病因重新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 立论: 《灵枢》“真气去,邪气独留。” 张仲景:“脉络空虚。”等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 张元素:“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 为标。” 刘河间:“心火暴盛。”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真中风、类中风。”
二、治疗原则
中脏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闭证→息火清风,豁痰开窍,通腑邪热
急性期
内闭外脱证→醒神开窍及扶正固脱 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
中风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 (虚实夹杂) 并用。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 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橘红、枳壳、川芎、红花、远志、 石菖蒲、茯神、天麻、丹参、炙甘草)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5e0e5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9.png)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仲景《金匮要略》中风病浅析
![仲景《金匮要略》中风病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784eeffab069dc5022012e.png)
仲景《 金匮要略》 中风病浅析
曲玉梅 张大辉 谷 晶 (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 5 2 . 7 4【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6- 6 5 8 6 ( 2 0 1 5 ) 0 7- 0 0 6 0- 0 1
【 摘要】 《 金匮要略》 首创“ 中风病” 病名, 病机重视“ 内虚邪中” , 治疗强调运用扶助正气、 疏散外邪之药, 对后世论治中风病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 金匮要略》 原文, 探讨张仲 景论治中风病思想, 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关键词】 金匮要略 中风病 学术思想 中风被古代医家称为四大顽疾( 风、 痨、 臌、 膈) 之首。“ 中风” 一名首载《 素问·风 论》 , 但并非现在所指中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正式把中风病命为“ 中 风” , 自此中风病有了正式病名。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专设《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篇,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分类、 治疗方药全面论述, 为后世论治中风病奠定良好 基础。 一、 阐述病因病机, 内虚邪中 从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看, 唐宋以前主要以“ 外风” 学说为主, 多以“ 内虚邪中” 立 论。到金元时期, 河间提出“ 肾水不足 心火暴盛” 的观点, 东垣以“ 正气自虚” , 丹溪则以 “ 湿痰生热” 所致, 三家立论虽不同, 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明·王肯堂指出“ 久食膏梁厚味, 肥甘之品, 损伤心脾。清·沈金鳌《 杂疾源流犀烛·中 风源流》 指出“ 肥人多中风” , 河间曰: “ 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 卒中也。 ” 清·叶天士阐明“ 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 故肝阳偏亢, 导致“ 内风时 起” 的发病机理; 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 指出是由‘ 气虚血瘀’ 而成。 下面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来看看仲景观点: “ 夫风之为病, 当 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 ” 指出中风者正气已虚, 肝肾阴 血亏损, 阳气不足, 故脉来微弱。阴血不足, 肝风易动, 风燥化火, 或五志化火, 故脉数。 数为病邪有余, 是邪实之证。火热灼液为痰, 痹阻脉络, 气血不能畅行, 筋脉失养, 故病 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 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说明中风是因气血 不足, 外邪诱发为病。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虚寒 相搏, 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 邪, 涡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府, 即不识人; 邪入于 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 ” 再次强调中风病的发生是“ 内虚邪中” 。寸口的脉象浮而紧, 紧 为感受外邪的表现, 浮而重按无力为血气不足的虚象。寒邪乘虚袭入, 最初只是在肌 表, 但由于血虚的缘故, 大经小络就可能由于某处空虚, 而使风寒等外邪易于侵入而不 易外泄。拿面部来说, 不论是左或右侧, 凡受到邪气侵袭一侧的经络往往表现为弛缓状 态; 而没有受邪气侵袭的一侧, 因该侧经脉和肌肉的功能正常, 反而似乎显得紧急, 这种 情况也就是所谓正气牵引邪气, 其结果眼睛和口角歪向不病的一侧, 同时出现偏瘫, 患 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如果风邪侵犯于络, 皮肤的感觉就会消失; 风邪侵犯于经, 身体 就感到重着不灵活; 风邪侵犯于腑, 神志就不清楚; 如风邪侵犯于脏, 说话就不方便, 而 且还会吐涎沫。 中风的辨证, 病变轻浅者, 邪中络脉,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 以致肌肤麻木不仁。病 变较重者, 邪中经脉, 经脉阻滞, 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 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病势更 为深重者, 是邪气传入于腑, 如胃腑缓弛不用, 胃中湿浊郁蒸, 神失清灵, 故不识人。病 势最为深重者, 邪气传入于脏, 如邪气归心, 乱其神明, 则舌强难言, 津液失摄而口中吐 涎。后段揭示中风病的传变过程, 由病邪之轻重, 病位之浅深, 可分为中络、 中经、 中腑、 中脏四个病情阶层。本文的精神, 至今仍是指导中风病辨证的思想方法。 二、 治则方药 根据中风病“ 内虚邪中” 病机, 治疗上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篇记载有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1 、 侯氏黑散: “ 治大风、 四肢烦重, 心中恶寒不足者” ( 《 外台》 治风癫) 。“ 菊花 4 0分 0分 细辛 3分 茯苓 3分 牡蛎 3分 桔梗 8分 防风 1 0分 人参 3分 矾石 3分 黄芩 白术 1 5分 当归 3分 干姜 3分 芎隱 3分 桂枝 3分 --- 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 药法: 除 湿蠲痹、 散风活络。 --- “ 大风” 可能是风邪偏重之义。 --- 风寒湿痹。 2 、 风引汤: “ 除热瘫痫。 ” “ 大黄 干姜 龙骨各 4两 桂枝 甘草 牡蛎各 3两?寒水石 滑 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 6两 --- 温服一升” ( 治大人风引, 少小惊痫瘛 ? 日数十发, 医所不疗, 除热方。巢氏 流脑、 乙脑、 小儿惊厥、 小儿麻痹症。 云脚经宜风引汤) 。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fedb3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1.png)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病因病机.ppt
![中风病因病机.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72d863240c844769eaeecd.png)
4.情志所伤
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络;或暴怒伤肝,肝阳 暴动,引动心火,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 与血并走于上,可发为本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或形盛气衰,痰湿素 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可致口呙僻不遂。
此外,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 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本病以 内风引发者居多。本病常见诱发因素多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 过极及饮酒饱食、劳力房劳等。
4.病理因素
• 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 痰、湿痰、热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上述六端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兼夹。
4.预后
•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恶化 常在瞬间。初起病时,不要以一时判预后。
• 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 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 预后多较好。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气血上逆, 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耗伤肾精,伤及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
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醇酒,饥饱失宜,脾伤不运;或形盛气虚,中气亏虚,脾虚运 化无权,聚湿生痰,痰郁化热,或与肝风相合,终至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 络,蒙蔽清窍。
• 中脏腑者若出现呃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等,或 出现脱证者,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
• 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 • 总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气盛衰,邪气的浅深,
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结果相差甚远。THANK YOU源自中 风的 病因病机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4aa56118bd63186bdebbc41.png)
中风病病因及辩证论治的新进展摘要:中风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医对中风发病因素历代论述诸多,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也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
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介绍了目前对中风病病因的新内容,并将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 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风病因辩证论治“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
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临床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为多见。
中风因其起病突然,,变化迅速,且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故祖国医学将中风列为“风、痛、朦、隔”四大疑难病之首。
由于中风而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上升。
因此,如何降低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我们医务界、养生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
中风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后果严重。
然而它的发生却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表面上看来中风的发生是突然的,实质上它有一个病理形成的演变过程。
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这个病理过程可以突然加速,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故中风先兆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脉相承的。
《丹台玉案》将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阐述得极为透彻“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饱不暇于食,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食,或当风而沐浴, 或大汗而行房, 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 以致元真耗亡, 气血消尽, 大经细, 积虚弥年, 平时无甚痛苦, 而不知营卫皆虚, 徒有躯壳, 正犹无心之木, 将折未折, 无基之墙, 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 而方且自畏无恙, 遂昧而不知戒。
”所以, 一旦发病就很严重。
一、病因方面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ee39b7680203d8ce2f2442.png)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 中经络 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 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 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 脏腑辨 闭证与 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 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 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7
【辨证论治 】
二、 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 益气养血并用
18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烦劳过度房事不节烦劳过度房事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病因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在心脑与肝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肾密切相关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阴阴虚虚11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12诊查要点1特定的临床表现
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 张素体阳盛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 痰湿素盛
9
【病因病机】
二、病机
在心脑,与肝 肾密切相关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风 火 痰 气 虚 瘀
肝 肝 风 气阴 血 风 火 痰 逆虚 瘀 外 心 湿 气血
病机关键:总风属阴阳火失调、痰气血逆滞乱 虚 病性及转归: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b1ccc7803d8ce2f0166230a.png)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中风病人中医治疗方案
![中风病人中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ab0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0.png)
一、前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气血瘀阻、痰浊内阻、肝阳上亢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中风具有独特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风病人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风病因病机1. 气血瘀阻:中风患者常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络瘀阻,脑窍不通,从而出现中风症状。
2. 痰浊内阻:痰浊是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内阻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中风。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可导致气血逆乱,上扰脑窍,引发中风。
4. 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可导致脑窍失养,脉络瘀阻,引发中风。
三、中风中医治疗方案1. 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
(2)痰湿瘀阻证治法: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
(3)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丹参、赤芍。
(4)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活血通络。
方药: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丹参、赤芍。
2.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用上述方剂加减。
煎药方法:将药材洗净,加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3.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每次选取5-6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选取脑点、皮质下、神门、心、肝、肾等穴位,每次选取3-4个穴位,采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4. 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采用指揉法、梳头法等手法,按摩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2)肢体按摩:采用捏脊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按摩肢体穴位,如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中风』中风的病因表现与诊断
![『中风』中风的病因表现与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1c7cb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5.png)
『中风』中风的病因表现与诊断中风的病因表现与诊断一、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二、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
中风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https://img.taocdn.com/s3/m/8f8f8d8d8bd63186bcebbc96.png)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dfd12b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5.png)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探析
![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155b8fb9d528ea81c7796f.png)
火 自旺, 都是 因肾衰精竭所致。认为, 肾衰精竭是导致 d风 的重要根源, ’ 同时也 是致 成损帝短 寿、 百病峰起、 五行逆乱 的重要
根 源 。 家传 滋 阴潜 阳 益 元 沥对 中 风 有根 好 的行 效 。 关 键 词 :中 风 ; 病 因病 机 ; 证 台疔 击 文章 编 号 :0 9 2 6 2 0 )2 2 7 0 10 —5 7 ( 02 0 —0 0 2 的 认 识 和 治 疗方 案 舟 绍 如 下 :
则直 接影 响其 肝术 。肝术 失其 肾水 的滋 养, 则木 枯反 生燥
火 ; 使 肝 阳 上 亢 、 风 内动 而 致 中 风始 发 。 又如 : 失 肾 阴 致 肝 心
养” 的说法。叉如 :景岳全书 - ( 传忠录) 里指出 : 命门为元气 “
之艰 , 水火 之 宅 。五 脏 之 阴气 . 此 不 能 滋 , 脏 之 阳 气 . 为 非 五 非此 不能 发 。 其 叉 在 《 经 附 翼 - 阴 论 ) 强 调 指 出 ” 门 ” 类 真 中 命 之火 . 之元 气 。命 门 之 水 , 之 元 精 。 这 一 论 述 充 分 给 肾 谓 谓 ” 阴 、 阳 的定 义 奠 定 了理 论 基 础 。 所 述 的“ 气 精 ” 即 肾 元 、元 , 是 指 的 肾 阴和 肾 阳 , 称 为 元 阴 和 元 阳 , 阴和 真 阳 是 也 。 叉 真
维普资讯
20 02年 4 第 2 0卷 第 2期
中 医 药 学 刊
27 0
中风 的病 因病机及其证 治探析
潘 相 安
( 岛市 李沧 区中 医疑难病 研 究治疗 中心 青 岛 青
摘
26 0 ) 6 1 G
要 : 百病皆源于肾衰精竭” “ 。指 出, 中风不论 是虚症, 还是实症; 七 出血性 还是缺血性, 不{ 是 不论是心火暴甚, 还是肝
中西医实践技能必考病例中风证病因病机分析
![中西医实践技能必考病例中风证病因病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b2e428bcd126fff7050b42.png)
辨病辨证病名证型依据病机中医治法、方剂西医诊断西医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风中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辨病辨证依据:突发左半肢体不遂,伴口角歪斜、言语困难,头晕目眩,偏身麻木,为风痰上扰,口多黏痰,腹胀便秘,舌红,苔厚燥,脉弦滑,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病因病机分析:久病脏腑功能失调,痰热腑实,适逢外风引动内风,窜犯经络,上扰清空。
入院诊断:中医治法: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方剂:星蒌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胆南星12g 全瓜蒌20g(打)生大黄10g(后下)山栀12g黄芩15g 郁金12g石菖蒲12g 生地15g桃仁12g(打)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诊断:1、脑梗死2、慢性房颤西医诊断依据:l、有慢性房颤史6年,活动中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口角歪斜,无前驱症状;2、言语欠清,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上肢时有抽搐,左上肢肌力3度,左下肢肌力4度,左侧巴宾斯基征(+):3、颅脑CT:未见异常密度病灶。
与脑血栓形成鉴别。
该病多于安静时发病,起病较缓,发病年龄较高,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少见继发性癫痫。
l、一般治疗:卧床、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防治感染、心电监护、防治颅内高压。
2、溶栓:rt-PA。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3、抗凝:低分子肝素。
4、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等。
5、降纤治疗:蚓激酶等。
6、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等。
7、择期高压氧治疗。
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以肢体活动不利,口眼 歪斜为主症,诊断为中风。
年老肾阴素亏,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中医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2分)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2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3分)西医诊断依据:(5分)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史5年。
2.休息时起病,左侧肢体瘫痪,伴口角 斜。
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风的基本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af5fd6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缺血缺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血栓形成和出血等。
这些病变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局部缺氧缺血,从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害。
二、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元功能障碍当局部缺氧缺血时间较长时,会导致神经元死亡。
而在缺氧缺血初期,则会发生神经元功能障碍。
这些障碍表现为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受到影响,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等。
三、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在中风发生过程中,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会被释放出来,这些物质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
细胞因子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自由基则会引起氧化损伤,使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受到损害。
四、血液-脑屏障的破坏中风后,血液-脑屏障的通透性会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向脑内渗透。
这些成分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在脑内引起炎症反应和水肿。
五、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在中风后,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是不可逆转的。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周围健康神经元可以通过重新连接来恢复功能。
此外,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辅助细胞,参与脑部再生和重建。
六、遗传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中风的发生率。
一些基因与中风有关联,如APOE基因、MTHFR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不同变异型可能会影响中风的发生和预后。
总之,中风的基本病机涉及多方面,包括脑血管病变、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血液-脑屏障的破坏、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等。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3•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胡龙涛1,蔡芳妮1,王亚丽2摘要:中风病属常见脑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
通过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而其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病机复杂。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详察病机,辨证施治。
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中图分类号:R743 R255.文献标识码:A d〇i:0. 3969jS s n._L672-_L349.2017.07. 03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 07-0883-03中风病属中医四大疑难病症之首,《读医随笔》言到:中风者,人间第一大病也”。
中医药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由于不同医家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影响了诊疗经验的推广。
因此,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能够对中风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外风侵袭中风病之所以命名为“风”,不仅是由于其发病较急、进展迅速,如“风”善行数变之性,更是由于中风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风论》中提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首次提出了风邪直接侵袭人体,可以导致病人肢体不遂,发为中风病,而且首次记载了中风的特征性症状:偏枯。
《灵枢•九宫八风》中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说明了中风病由于风邪所中部位的不同而预后各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中有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首次提出了“中风”这一病名,并且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侵袭所致。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论述到: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也认为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而风邪侵袭则是中风病发病的外因、诱因。
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多由是于外风引动内风或体内的阳气异动而化风,上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973829)作者单位:1.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000),E-mail:hulong—tao1989@;2.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信息: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83-885.清窍所致[1]。
王康锋等[2]认为外风侵袭学说属于中风病病因学说之中的重要部分。
赵乾龙[3]亦认为外风在中风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引发和加重内风的因素。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46]也显示: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中风,其发病时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均以冬季高发,而夏季发病率则较低,且中风的发病率与气温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以上理论及调查研究均证明风寒邪气侵袭机体为中风发病的主要诱因。
2肝风内动肝主疏泄,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平衡的重要枢纽,主司调畅人体的气机运动。
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协调,气血运行才能够各循其道,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阴阳平均,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名曰平人”。
肝脏体阴而用阳,若肝的枢机作用不利,阳气亢盛而上逆,肝主藏血功能亦随之失常,血随气逆,上冲脑窍。
脑为清窍,手足阳经交汇之所,主司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脑窍被上逆之气血所蒙蔽,功能失司,阳经气血受阻,筋脉不通,肢体活动不遂,即为中风。
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肝在志为怒,如若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同,郁滞日久则化为热;或是由于暴怒伤肝,致使肝阳暴涨,引发内风,风阳上扰,气血随之上逆,闭 阻脑络,发为中风病。
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就易于引动肝风,内外之风相合,侵袭机体,风邪伤人,首先侵袭于阳位,头为诸阳之会,首先为内外风邪所伤,风邪引动头脑气血逆乱,气血妄行,溢于脉外,脑络被瘀血阻滞不通,清窍失司,肢体失用,发为中风病。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中所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中风“以内风二字,揭诸天下,而顾名思义,易得归884CHINESE JOURNAL OF TNTFGRATTVE MEDICINE ON CARDT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pril 2017 V()l. 15 No. 7旨”,并且明确提出了“内风”的提法[7]。
张立平等[8]认为中风病是由内风所致,在中风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之中,充分表现出内风致病的特性,中风病的突然发病及病程进展迅速均属内风致病之特征表现。
薛安刚[9]研究发现,中风病的诱因会导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生火,风火相煽,积痰成瘀,而肝阳暴亢是导致风、火、痰、瘀的始动因子。
3痰瘀滞络杨利等[1。
]对 1 418例中风病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风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瘀血和痰饮经常相兼为患,而痰瘀互结则是中风病发病以及进展的基本病机,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
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的: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脾气不足,湿邪困遏机体,化生为痰饮,痰饮日久而化热,引动风邪,风邪挟痰上犯脑髓,蒙蔽清窍所致[11],即“大率主血虚有痰。
”明代《症因脉治》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其或为瘀血,或为痰饮,痹阻经脉,肢体失用而发病。
而《血证论》中则对痰饮与瘀血的关系进行了更为准确的论述,其中认为痰饮与瘀血互为因果,痰饮既可以闭塞气机,引发血瘀,血瘀也可以阻遏经脉,致饮停痰生。
痰瘀交结为患,上可蒙蔽清窍,使脑神失养,出现突然昏仆,神识昏聩;下可阻塞经脉,致筋脉失养,肢体失用,出现偏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
王永炎院士亦认为中风急症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阻[12]。
林信富等[3]研究发现中风病的痰证与病人的血脂升高具有相关性,而血脂升高对于中风病痰证的诊断具有价值。
张晓云等[14]研究发现,脑梗死病人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健康人,而且升高的程度与病人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而B r e n n a n等[15]研究也发现:通过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病人中风病的发病率。
以上研究均说明中风病病人的发病与痰瘀阻滞密切相关。
4气虚血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正气渐亏,气血渐虚,血脉运行缺乏正气推动,脉道凝滞,阻塞不通,致使肢体不遂,发为中风。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中风病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机体为风邪所袭而发病。
明代医家王纶在《明医杂著》首次提出了气虚血瘀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即: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认为中风病的肇始之源为气虚,即:“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也说明了正气虚衰对中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
清代医家王清任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认识更加深人,认为中风病即无表证,又无疼痛,提出了气虚致病的理论[6]。
国医大师张学文[7]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中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总结为因虚致瘀、脉络瘀滞,瘀血贯穿了中风病的始终,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颅脑水瘀理论。
国医大师颜正华[18]也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的基本证候,中风之虚主要归咎于气虚,中风之实主要责之于瘀血。
气虚则致推动能力下降,血液运行缓慢,导致瘀血的产生。
多项现代医学研究[〜21]均显示:中风病病人的凝血标志物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也充分证明了中风病病人体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
5肝肾亏虚国医大师任继学[22]认为:脑髓虚损是脑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贯穿了脑系疾病的始终,而毒损则是脑系疾病发病以及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而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而且能够相互化生,上能够充养脑窍,下可以濡养筋脉。
随着年龄增长,肝肾精血渐亏,濡润、滋养脏腑筋脉的功能减退,脑髓失养则神明失用,筋脉失濡则肢废不用,致使偏身不遂;精血属阴,功可制约、涵养阳气,随着精血不足,阳气失于涵养、制约,亢盛于上,损伤脑窍,则脑神失用,内灼精血,致精血更亏,筋脉失养而痿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因是由于肾水亏耗,无以制约心火,心火暴亢所致。
《中风斛诠》中认为中风病是由于阴液、阴血亏虚,导致虚阳上浮,风邪内动而发病。
吴萍[23]认为:肝肾阴虚是中风病的病机实质,而且始终贯穿在中风病的病程之中。
韩萍等[24]从心身医学模式研究认为:肝肾阴虚为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滋补肝肾是其重要的治疗法则。
中风病的好发年龄也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相似。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23也显示: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岁〜54岁的年龄阶段内明显的增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风侵袭,引动内风或其他诱因如情志等因素引动内风,致使血脉运行失常,溢于脉外即发为出血性中风;痰湿、血瘀、毒浊等病理产物瘀滞脉络,使脉络闭塞而发为缺血性中风[26]。
在中风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5•机复杂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及治疗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7]。
因此,在临床辨治中风病时应详察病因,深析病机,准确辨证,才能处方得当,确保疗效。
参考文献:[1]王耀顷,曹健.李可治疗中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 :30-31.[2]王康锋,张洪斌.中风病外风说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02-104.[3]赵乾龙.浅谈外风说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意义[J].中医学报,2015,29(11)1627-1629.[4]程彦杰,袁霞,陆晨,等.北京地区70万自然监测人群中风发病率的季节波动与六时段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 :16-20.[5]赵喜才,石艳玲.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625.[6]刘方,张金良,陆晨.北京市气温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1):962-966.[7]宋培瑚.《中风斛诠》学术思想撷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16—17.[8]张立平,张鲁宁.从内风特性谈中风发病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8(1)24-25.[9]薛安刚.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8(13)1739-1740.[0]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 460.[1]王智强,过伟峰.论中风之痰证[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90 91.[2]王永炎,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中医急症,1995,4(2) :51 54.[3]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等.中风病痰证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2): 4-5.[4]张晓云,汪东剑,邓文松,等.脑梗塞患者血清h s-C R P、TNF-a、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3):6552 6554:6446.[15] Brennan VK.Mauskopf J.Colosia AD.e ta/.Utility estimates for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experiencing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Expert Rev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2015.15(1):1-13.[6]蒋军林,李倩,周慎,等.论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77 79.[7]张宏伟,刘东霞.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 82.[8]吴嘉瑞,张冰.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益气活血法诊疗中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34 636.[9]刘宇明,许治强,周伯荣,等.蛋白C、抗凝血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8(5)379-380.[20] 伍玉容,李朝金,张丽,等.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T、APTT、Fg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35 36.[21] An SA.Kim J.Kim OJ.et a\.Limited clinical value of multiblood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J].Clinical Biochemistry.2013.46(9) :71^715.[22]王健,赵建军,任吉祥,等.髓虚毒损脑病病机关键的提出及在出血性中风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29(4): 715718.[23]吴萍.从肝肾阴虚论治中风病之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1038 —1039.[24]韩萍,王新陆.从心身医学模式谈缺血性中风从肝肾阴虚论治[J].新中医,2007,39(5):10- 11.[25]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 239.[26]周海哲,白海侠.虚痰瘀毒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89.[27]王建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1,10(4)215-217.(收稿日期=2016 1028)(本文编辑郭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