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
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6篇《《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知识目标: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掌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了解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及攀登技巧。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教学难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变化对攀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基本情况介绍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通过地图展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所在区域。
3.攀登步骤与技巧介绍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阶段、攀登阶段、下撤阶段。
分析攀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氧气瓶的使用、防寒措施、应对高原反应等。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攀登技巧,如:冰镐的使用、攀岩技巧等。
4.人类攀登历史及意义介绍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如:首次登顶、我国攀登历程等。
分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如:对人类极限的挑战、科学考察价值等。
5.实践活动将学生分组,模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攀登的艰辛与快乐。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攀登珠穆朗玛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活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攀登技巧、团队协作等。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珠穆朗玛峰作为地球最高点,具有独 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于研究 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 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 包括地理位置、高度、气候特点等; 掌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和现状。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培养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挑战自我的勇气;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
《登上地球之巅》教 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资源与工具 • 教学活动设计 • 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地球之巅概述
地球之巅定义
地球之巅指的是世界最高峰——珠 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海 拔8848.86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登山的热爱 、对自然的敬畏、对团队合作的重视等。
学生意见收集及改进措施
问卷调查
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 方法、效果等方面的意 见和建议。
个别访谈
针对特定问题或特定学 生群体,进行个别访谈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想法。
登山技巧与策略
登山装备与使用
01
详细介绍登山过程中所需的装备,包括服装、鞋袜、背包、睡
袋等,并解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装备。
高海拔适应与体能训练
02
阐述高海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提供适应性训练和体能训练的
方法和建议。
路线规划与风险评估
03
教授如何规划登山路线,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珠穆朗玛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
教学内容:1. 播放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中。
3. 告知学生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或视频,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地球之巅。
3. 教师提供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
2. 强调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和地形对登山者造成的困难和挑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图片或视频,并讨论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和地形如此特殊。
3. 教师提供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表现。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包括重要的登山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登山者的勇气和坚持的敬佩。
教学内容:1. 介绍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包括早期的探索和成功的登山队。
2. 强调登山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看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图片或视频,并讨论其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登山者要面对如此困难的挑战。
3. 教师提供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登山者的敬佩表现。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
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一、描述画面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
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二、揣摩语官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
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
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1,课文背景资料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
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2. 登山过程中的环境挑战及应对措施。
3. 登山者所需的装备及技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登山者的艰辛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及表现。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及创新性。
3. 学生对登山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2. 登山过程中的环境挑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及表现。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及创新性。
六章:登山过程中的环境挑战及应对措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山过程中的环境挑战,如高原反应、极端气候等。
2. 培养学生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登山过程中的常见环境挑战及其对登山者的影响。
2. 应对环境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如适应性训练、合理膳食等。
三、教学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登山过程中的环境挑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应对环境挑战的方法。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应对环境挑战的情景。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对登山环境挑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深度及创新性。
3. 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探索的尊重。
1.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登山运动的历史和发展。
登山运动员的训练和装备。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登山运动的了解和体验。
邀请专业登山运动员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研究兴趣。
2.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和相对高度。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2.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珠穆朗玛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第三章:登山运动的历史和发展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登山运动的历史和发展。
培养学生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尊重。
3.2 教学内容登山运动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重要登山家和他们的成就。
登山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登山运动的历史和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要登山家的了解和敬仰。
邀请专业登山运动员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成就和经验。
第四章:登山运动员的训练和装备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登山运动员的训练和装备。
培养学生对运动员专业精神的尊重。
4.2 教学内容登山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内容。
登山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登山运动员的营养和保健。
4.3 教学方法邀请专业登山运动员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训练和装备经验。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登山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登山运动员的营养和保健重要性。
第五章: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
培养学生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尊重。
优质课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优质课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掌握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描绘之美。
2.教学难点: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壮丽景观。
(2)简介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2)讲解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如观察角度、修辞手法等。
5.练习与巩固(1)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2)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写一篇描绘珠穆朗玛峰的作文。
2.收集其他描写山川景物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练习与巩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描写山川景物的表达技巧。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的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2.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八、教学资源1.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视频资料。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B_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B_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
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
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
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
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课前准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2000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可出示相关图片)一、整体阅读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精选6篇)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精选6篇)登上地球之巅篇11、教学目的⑴快速默读课文。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概括阅读内容要点。
⑵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教学重点、难点⑴快速阅读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理解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理解作者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3、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4、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图片)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刷新了世界登山史的纪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中国登山健儿登山成功那一刹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课文作者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①郭超人(1934~20xx),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中共十三届、十四届、__届中央委员。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x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第一章:介绍珠穆朗玛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2.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
3.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名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让学生对这座山峰有直观的认识。
2. 视频播放:播放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了解这座山峰。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珠穆朗玛峰基本信息的掌握程度。
2. 分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对珠穆朗玛峰命名的理解。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植被: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分布及特点。
2. 珠穆朗玛峰的动物:生活在海拔不同区域的动物种类。
3. 生态环境保护:珠穆朗玛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珠穆朗玛峰不同海拔区域的植被和动物图片。
2. 案例分析:分析珠穆朗玛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珠穆朗玛峰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提出的措施。
第三章: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历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历史,包括重要的攀登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首次登顶:1953年新西兰登山队。
2. 中国登山队的重要攀登:1975年、1998年、2005年等。
3. 珠穆朗玛峰攀登中的英雄:埃德蒙·希拉里、丹增诺尔盖等。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高度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学习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掌握测量和计算山峰高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高度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测量和计算山峰高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地球仪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登山设备模型等。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 素材:珠穆朗玛峰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登山队实地考察的报告、数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2. 知识讲解:利用地球仪和地图,介绍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高度。
讲解地球仪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山峰高度。
学生根据考察数据,计算山峰高度。
4.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汇报实地考察结果,分享计算过程。
讨论珠穆朗玛峰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实地考察报告,总结测量和计算山峰高度的过程。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画卷,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珠穆朗玛峰位置、高度及其在地球上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测量和计算山峰高度。
3.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4. 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1.3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
2.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挑战精神。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3欣赏课文中的美句。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挑战精神。
2.2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兴趣。
1.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相关知识。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课文解析3.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3.2着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3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4.情感体验4.1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时的感受,讨论课文中表现的情感。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挑战精神。
5.写作训练5.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登上地球之巅》为题,写一篇作文。
5.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讨论气氛热烈。
3.写作训练环节,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今后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并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
[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
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
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
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
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
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 8500 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官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
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
物的精神世界。
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
物动作。
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
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
掉“也”,效果怎样?( 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
“登上 ‘ 第二台阶 ’ 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 ‘ 第二台阶 ’ ,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 ( 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
明。
)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
利”删去“更”比较效果。
( 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
寸地上升”。
( 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
去” ?( 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
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 ! 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
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
如“ 而用在攀登
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
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 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
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 资料整合平台 ]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 年和 1964 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
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 米的高度。
他在登山
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
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
你需要的空气。
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
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
动。
”
第 3页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
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
”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
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 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
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
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
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
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
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
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
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
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
流血止住后,他决定
徒步走出峡谷。
(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
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
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
爬高上低,山腰间的
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
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
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
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
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
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
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
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
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
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
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
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