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最新6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6篇《《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2023最新-《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登上地球之巅篇一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谢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1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掌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了解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及攀登技巧。
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及意义。
2.教学难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变化对攀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珠穆朗玛峰的纪录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珠穆朗玛峰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基本情况介绍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等。
通过地图展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所在区域。
3.攀登步骤与技巧介绍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阶段、攀登阶段、下撤阶段。
分析攀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氧气瓶的使用、防寒措施、应对高原反应等。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攀登技巧,如:冰镐的使用、攀岩技巧等。
4.人类攀登历史及意义介绍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如:首次登顶、我国攀登历程等。
分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如:对人类极限的挑战、科学考察价值等。
5.实践活动将学生分组,模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攀登的艰辛与快乐。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攀登珠穆朗玛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活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攀登技巧、团队协作等。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高度以及历史和文化意义。
2.了解攀登珠穆朗玛峰所需的物品和技能。
3.能够运用英语描述珠峰攀登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珠峰的地理位置、高度和历史。
2.较难理解的内容有爬山所需的物品、技能和途中的急流险滩等。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
2.《珠穆朗玛峰》英文读物一本。
3.珠峰照片、攀爬用品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及预习(10分钟)1.向学生简单介绍珠穆朗玛峰。
2.让学生看《珠穆朗玛峰》英文读物的章节概括。
3.引导学生对攀登珠峰需要哪些物品和技能有初步了解。
2. 分组阅读(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
2.每组指定一部分内容进行阅读。
3.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概括其阅读内容。
4.老师给出相关疑问和补充说明。
3. 讲解珠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20分钟)1.根据PPT讲解珠峰的地理位置、高度和历史。
2.向学生交代攀登珠峰的主要难点。
4. 展示攀爬用品(20分钟)1.展示攀爬珠峰所需的物品和器具。
2.让学生通过观察及提问加深对所需物品的理解。
5. 讲解攀登珠峰的技能(20分钟)1.根据PPT讲解攀登珠峰所需的技能。
2.让学生提问及讨论。
6. 模拟珠峰攀登历程(30分钟)1.让学生分组模拟珠峰攀登历程。
2.学生用英文描述各自模拟的历程。
3.老师及其他学生提问、点评及互相补充。
7. 总结及作业(10分钟)1.总结梳理本节课的内容。
2.布置《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作业。
五、教学成果1.学生掌握了珠峰的地理位置、高度和历史。
2.学生了解了攀登珠峰所需的物品和技能。
3.学生亲身模拟珠峰攀登历程及用英语描述各自的经历。
六、作业1.完成《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2.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出相应的完成要求及评价标准。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点和人类登顶的历史。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历史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点: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
2. 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首次登顶、重要登山家等。
3. 登山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高海拔、极端天气、氧气稀薄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点和登山历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登顶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登山家的精神。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珠穆朗玛峰的自然景观、登山过程的图片。
2. 视频:登山纪录片、登山家的访谈视频。
3. 教材:相关地质、气候、历史等学科的教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实践活动报告等。
3.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珠穆朗玛峰相关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特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
2. 掌握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登山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所在地区、接壤国家等。
2. 海拔高度:世界最高峰的地位及其意义。
3. 气候特点:高原气候、季节性变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登山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拔高度图。
2. 视频: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视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对珠穆朗玛峰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实践活动报告等。
3.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珠穆朗玛峰气候特点的掌握。
第三章: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背景。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成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基本信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2)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问题;(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知识拓展:(1)介绍我国其他高峰,如天山、喜马拉雅山等;(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关爱大自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珠穆朗玛峰的重要性和美丽风光。
四、课后作业:2.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拍摄一张照片,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等;3. 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珠穆朗玛峰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七、教学资源与环境1. 多媒体教室,配备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2. 互联网,用于查找相关资料;3. 教学课件,涵盖珠穆朗玛峰的基本情况、相关知识等;4. 参考书籍,提供给学生查阅。
《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相关推荐《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教学设想】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
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
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
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
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课前准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2000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可出示相关图片)一、整体阅读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小说《登上地球之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3)能够用英文简洁地描述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敢迎接挑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如团结、勇敢等;(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1.课前准备:(1)准备一些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准备情境小组讨论的问题。
2.导入与探究:(1)观看一段珠穆朗玛峰的登山纪录片,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登山的困难和挑战。
(2)分组展示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和资料。
3.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登上地球之巅》,操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组织小组内学生进行讨论,解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b)在你们看来,团队合作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拓展与交流:(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展示团队合作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2)学生用英文发表自己对于团队合作和勇敢的看法。
5.归纳与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学习到的生词和短语,讲解其中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情景角色扮演的效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小测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后预习和复习情况进行监测。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帮助彼此提高。
五、教学反思:《登上地球之巅》是一本涉及登山和冒险的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登上地球之巅》是初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排的,第一篇是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探险家斯克特等人南极探险归途中全军覆没的壮举;第二篇《荒岛余生》讲的是鲁滨孙荒岛求生的故事。
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
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
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
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
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感书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精选6篇)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精选6篇)登上地球之巅篇11、教学目的⑴快速默读课文。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概括阅读内容要点。
⑵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教学重点、难点⑴快速阅读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理解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⑶理解作者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3、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4、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图片)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刷新了世界登山史的纪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中国登山健儿登山成功那一刹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课文作者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①郭超人(1934~20xx),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中共十三届、十四届、__届中央委员。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x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基本信息及其在地球上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命名。
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国家及保护区的设立。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简单问卷。
第二章: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等。
2.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特点,如高寒、低氧等。
珠穆朗玛峰的地形特征,如冰川、雪山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图片和视频。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珠穆朗玛峰自然环境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关于珠穆朗玛峰自然环境的简单问卷。
第三章:珠穆朗玛峰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3.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在藏族文化中的意义。
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文化中的地位。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珠穆朗玛峰文化意义的理解。
展示与珠穆朗玛峰相关的文化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关于珠穆朗玛峰文化意义的简单问卷。
第四章: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历史及重要事件。
4.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的首次登顶及登山者。
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路线及困难。
4.3 教学方法展示与珠穆朗玛峰登山历史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珠穆朗玛峰登山历史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关于珠穆朗玛峰登山历史的简单问卷。
第五章:保护珠穆朗玛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珠穆朗玛峰的重要性及措施。
5.2 教学内容珠穆朗玛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保护珠穆朗玛峰的措施,如设立保护区、限制登山人数等。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之巅的概念,掌握一些与登山相关的词汇,并了解登山的危险性和挑战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同时提醒他们要了解自身的能力和限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的概念,明白登山的危险和挑战,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过程实施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登山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有爬过山峰的经历吗?感觉如何?-你觉得登山有什么好处和挑战?2.探究(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之巅的概念和世界上一些有名的登山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登山点,展示该登山点相关的信息,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个登山点的高度和位置在哪里?-登山者面临什么危险和挑战?-有多少人成功登顶?有没有失败的记录?-你认为登顶这个山峰需要哪些能力和准备?3.拓展(20分钟)通过观看一些登山纪录片和阅读一些登山者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登山者的经历和故事,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登山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登山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技能?4.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所选择的登山点及相关信息,并述说一位登山者的故事。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
5.总结归纳(10分钟)对学生提问进行梳理,总结出与登山相关的词汇,并复习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制作一个小册子或海报,展示他们对登山的理解和认识。
并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展示的形式来评价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登山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登山者的挑战和危险有一定的认识。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了解文章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背景知识;(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途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探险精神的敬佩;(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战胜困难的勇气;(3)提高学生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地理、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登上地球之巅》,提问学生对“地球之巅”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2)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2. 教学素材: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3.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2018-02-08
为让各位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
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
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
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
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
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
同时,语言是要靠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积累一些好句,体验其中妙处,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
)
六、课堂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