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第一章、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类型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3)飞天纟介:“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古代女子发型知识点总结
古代女子发型知识点总结古代女子发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古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古代女子的发型也随之演变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每一种发型都带有特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古代女子发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发型的历史沿革在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型风格。
最早的古代女子发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女子的发型以头上盘着髻为主,高昂的髻发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和高贵的气质。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发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盘发、垂发、耳边挽发等不同的发型形式。
到了唐代,女子的发型更加丰富多样,形成了盘髻、纶巾等独特的发式,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巅峰时期。
宋代以后,女子的发型逐渐简化,盘髻和垂发成为主流的发型风格,清代时期则以梳髻为主,发型更加庄重典雅。
二、发型的演变特点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与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社会的风气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也影响了女子的发型风格,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发型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与服饰、礼仪和头饰的搭配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也与服饰、礼仪及头饰的搭配息息相关,不同的发型与服饰、礼仪及头饰的搭配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风格。
再次是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也受到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会形成不同的发型风格和特点。
三、发型的种类和特点古代女子的发型种类繁多,有盘髻、垂发、扎髻、挽发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的发型在造型和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盘髻是指将头发盘成髻的发型,高盘髻代表着尊贵和高贵的身份,低盘髻则显得更加朴实和自然。
而垂发是指将头发自然的垂在耳侧或背后,显得更加清新和自然。
扎髻是指将头发扎成髻子的发型,这种发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形态,根据不同的造型和搭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挽发是指在头发的一侧或两侧采用挽发或梳发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1结鬟式、2拧旋式)
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也是以美发出名的。 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 宫时,以一头绝好的 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 失色 。 《南史》卷十二《张 丽华列传》 :“张 贵妃发长七尺,鬒黑 如漆,其光可鉴。”
在史前社会的妇女,大多是蓄发 不剪,披搭于肩称为“披发”或 “被发”。它是古代先民发型中 最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 常见。 《诗》:“彼君子女,卷发如 虿。”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
八十七神仙图局部
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 发式 《宫心计》剧照
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 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 载:“始皇诏后梳凌 云髻,三妃梳望仙九 鬟髻,九嫔梳参鸾 髻。”这些皆属高鬟 式。
05年TVB花旦郭羡 妮年过三十饰演电 视剧《争霸》中的 西施
83年,董智芝饰演同 名电视剧的西施
玉环飞仙髻
将发分六份,一股下垂后再上折成环状,五股向上盘卷成 五个环,中间的环最大,两侧渐小 。 多可至九环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 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 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 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 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 蛇髻。”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结鬟式的发式很多, 一般有高鬟、双鬟、 平鬟、垂鬟等几型式, 变化甚多。 左为垂鬟式:云南晋 宁出土青铜器上的女 子发型
飞仙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 鬟。据《炙毂子》记 载:“汉武帝时,王 母降,诸仙髻皆异人 间,帝令宫中效之, 号飞仙髻。”多用于 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古代发型与梳妆 ppt课件
PPT课件
50
PPT课件
51
PPT课件
52
PPT课件
53
武则天
•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 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唐朝功臣武士彟yuē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
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
PPT课件
60
•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
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
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
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
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
58
PPT课件
59
•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
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 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 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 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 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 帝"。
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PPT课件
62
PPT课件
63
PPT课件
64
• 贵妃醉酒
•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 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 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 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 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 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 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20世纪 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 它的非艺术倾向。
中国古典发型PPT演示课件
一类是位于颈背的垂髻; 另一类是结于头顶的高髻。垂髻流行的时期较早,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主。
高髻则以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变化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从宋末到明清,发髻的高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摆脱华丽炫耀的外衣,逐渐 走向清丽、典雅、庄重的造型。
3
汉朝经典发型——堕马髻
旗头的下面需要辫发盘髻, 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 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 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 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 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 婚女性。
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 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 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 木簪。
20
21
22
清代高髻簪花造型→
23
中国古典头饰
一、步摇 步摇则起源于先秦时期,它是附着在簪钗之上的一种既贵重又华美的金 玉首饰。一般是用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珠宝华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 随着步履的颤动,下垂的珠玉也随之摇动,故而得名。
2
古代中国女性的发型风格多样,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充分反映 出华夏人民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温婉端庄的性格特点,以及在 发现美与创造美方面的天份。
中国古代发式上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远古先民的“披发”时期;
二、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
三、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历史发髻虽然款式众多,但依人而定,
中国古典发型
展示与制作
1
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 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 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采兰杂志》
图为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的,引领当 时时尚潮流的灵蛇髻。据说她的发髻精 妙无比切难以模仿,成语“巧夺天工” 由此产生。这也是中国古代造型史上最 为经典的一个发型。
历代女子发型演变
发扬意义:发型演变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 信
创新与发展:发型演变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为现代发型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推动现代发型 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
发型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 时尚产业:发型演变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发展如服装、配饰等 创新与传承:发型演变体现了创新与传承的融合为时尚产业提供了灵感来源 社会影响:发型演变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时尚产业的繁荣
国际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时尚潮流对女子发型的影响日益增强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使得女子发型更加多元化 科技进步如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女子发型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20世纪80年代:长发、波浪卷、 马尾等发型流行体现了女性追求 时尚、优雅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短发、马尾、爆 炸头等发型流行体现了女性追求 个性、张扬的精神
现代的时尚与创意
现代女子发型的特点: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 现代女子发型的风格:复古、简约、甜美、性感、帅气等 现代女子发型的创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汉服、旗袍等 现代女子发型的流行趋势:跟随时尚潮流不断创新和变化
的历 特代 点女 与子 风发 格型
古代的简约与自然
古代女子发型 的特点:简洁、
自然、优雅
古代女子发型 的风格:注重 线条、色彩、
质感
古代女子发型 的演变:从简 单到复杂从自
然到华丽
古代女子发型 的寓意:象征 身份、地位、 性格、情感等
中世纪的华丽与繁琐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
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
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
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
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
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
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
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
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
中国女子发式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中国古代女子妆容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
黛粉
• 起于战国
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 汉代:石黛
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 粉末,然后加水调和。
• 南北朝 : 青雀头黛
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 隋唐时期:螺子黛
出产于波斯国,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也被称为“石墨”, 或称“画眉墨”
完整版ppt课件
7
其他• 斜红在双颊太阳穴的地画月牙形,状如伤。• 面靥
又称“花靥”,靥,即靥辅,俗称“酒窝”。 面靥即妆成的酒窝,是 在女子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形象,或月形,或钱样, 有的则用金箔、翠玉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
完整版ppt课件
8
其他
• 斜红
在双颊太阳穴的地方画月牙形,状如伤。
完整版ppt课件
3
妆粉
• 起于战国 米粉 胡粉(铅华)
• 魏晋南北朝:紫粉 (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 • 唐朝:迎蝶粉 (细粟米) • 宋代:玉女桃花粉 ( 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
草等材料调和而成)
• 明代:珍珠粉(茉莉花) 玉簪粉 (玉簪花) • 清代:珠粉 (珍珠)石粉 (滑石)
完整版ppt课件
5
花钿
• 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 种小装饰。
• 起于宋代寿阳公主
• 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 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
• 又称“寿阳妆”,“梅花妆”。
• 材料丰富 (金箔,纸、鱼鳞、茶油花饼,甚至蜻蜓翅膀)
• 面靥
又称“花靥”,靥,即靥辅,俗称“酒窝”。 面靥即妆成的酒窝,是 在女子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点出各种形象,或月形,或钱样, 有的则用金箔、翠玉剪成的各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
唐代妆容发式(周艺老师课件)
分解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图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眉妆
隋唐眉妆是多种多样的,开辟了中国历史 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 打破了柳叶眉的审美局限,创造了很多形 状夸张的眉形,各种长眉、短眉、蛾眉、豆眉、 阔眉、短阔眉、一字眉等交替流行。
►
► 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
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 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 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
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 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 大撮晕缬(xie)团花,袒胸露臂。
► 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 的面妆名为“桃花妆”。 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 故名。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 妆为“飞霞妆”。
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 (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 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 为飞霞妆。”
隋唐一度流行过“白 妆”,即只施粉,不 敷胭脂。
唐代妆容发式
主讲:周艺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导性
标准。 ►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 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
倾向。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 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 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 ►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 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我国古代各朝“仙女”发型进化史
我国古代各朝“仙女”发型进化史夏日炎炎,各类丸子头、花苞头酱紫的清凉发型教程层出不穷,那么问题来了:雪姨就想知道现在有空调有风扇,美女们都受不了一头披肩长发,那么古代美女们如何应对这如多穿一件厚马甲的长发呢?(古代女子发型优雅多变)据说远古时候的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当他们觉得夏天来啦,热得受不了了,就用石头把头发砸断砸短……嗯,雪姨估计等他们砸得差不多,夏天夏天也悄悄过去了。
等吃喝都有了,古代的美女们也开始琢磨咋让自己看着美一点了,据说秦始皇信奉仙道之术,崇向仙女发型,令宫中后妃美女浓装艳饰,使发型变化多而新奇,于是相互模仿、创新,使妇女发型的变化与装饰更加丰富多采而侈靡。
什么橘色妆容和咬唇妆,那都是秦朝的老祖宗们玩剩下来的,多少后宫美女日夜倒腾自己的头发,恨不得在头上开出花来,没有仙女的颜还不能有仙女的发型吗!汉朝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所以有“垂云髻”的美称。
其实垂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很美的,只要不是太马脸,大多数mm还是可以驾驭的。
(某丹的“垂马髻”)魏晋南北朝的美女们大多“束发”,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
”(《美人心计》剧照)难道大家不觉得束发后美女们明显精神了很多吗,还是雪姨眼花,对高发髻情有独钟~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胖纸们也可以很美丽啊,风姿绰约。
duangduang,因为唐朝民风开放,衣着相对暴露,所以如果你是唐朝mm肯定也是会在造型上下功夫的,mm们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发型显得华丽风雅。
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等,这个时候也流行额心花钿妆,颜值略高~然后,到武则天时期,画风就突变了,虽然很女王范儿,透着一股威严的气息,但是雪姨还是欣赏不来,一大坨头发是在秀吗,快看快看,我的头发多吧,羡慕嫉妒恨吧!(唐朝的高髻)但是唐朝的大多数发型还是极好的,比如唐朝的高髻,唐朝的高髻可是非常流行的,不亚于妹子们的丸子头呢~还有唐朝江南地区的民间女子大爱的双螺髻,长得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简便大幅,丰富多变,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嗯,就是很多古装剧里丫鬟们梳的发型。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3盘叠4结椎
▪ 唐代乌蛮髻女子发式,西安出土
唐三彩
唐代乌蛮髻
同心髻
▪ 有一种发髻,把头发聚在 脑后、梳理成一个锥形髻 再搭在额前,两鬓抱面, 显得特别俏丽。今人也有 叫它乌蛮髻的,又有叫它 心字形髻的。它或就是同 心髻,借以表现美好的愿 望,《十髻谣》中有说同 心髻:“桃叶连根,发亦 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 似。”
都督夫人礼佛图----莫高窟130窟 五代时期供养人
段 文 杰 先 生 临 摹
抛家髻
▪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 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 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 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 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 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 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 家髻”。
▪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乌蛮髻
单螺
▪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 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
▪ 在永泰公主墓、章怀 太子墓壁画中,亦有 此类发式。
永泰公主墓壁画
章怀太子墓壁画
双螺
▪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 分为两大股,盘结双 叠于两顶角,亦名 “双角”。
▪ 螺髻清晰秀雅。 ▪ 在永泰公墓壁画中
亦有这类发型。
永 泰 公 主 墓 壁 画
倭堕髻
▪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 寿为堕马髻。”《中华古今 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 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 汉乐府《陌上桑》形容采桑 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 堕髻,耳中明月珠。”
▪ 北魏时期的倭堕髻 (洛阳永宁寺出土陶塑)
古代女子发式发簪妆容...
古代女子发式发簪妆容...一字头:亦称“两把头”。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如横二角于脑后,望之如“一”字,故称。
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故又有“如意头”之称。
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亦称“架子头”。
其间名称各异,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
三角髻:亦称“三髻丫”。
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其式高绾三个髻于顶,余发后垂至腰际。
大拉翅: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由“一字头”发展而来。
于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绕以阔约寸许帛条于发根,其上插以宽寸余,长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发绕扁方与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饰之类。
丸髻:古代的一种髻式。
其式结髻两丸于两耳上侧,故称。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于唐代。
小鬟: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环成小发髻。
丫髻:亦称“髻丫”。
古代的一种发式。
将头发绾成两个髻结,分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状如丫,故称。
丫角:古代孩童的一种发式,即丫髻。
双鵶: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犹丫髻。
又说其黑如乌鸦之双翅,故称。
叉手髻: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其式发分两束,左右上绾于顶如叉手状,故称。
不走落:古代的一种发式,大致属于高髻之类,始自宋代宫妃。
其式即紧绾高髻于头顶,不易变形,故称。
午达:亦称“羁”。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梳成环辫各一,纵横相交。
或谓于顶上束两髻,一前一后如马首。
巧额:古代头发的一种式样。
略如后世之刘海,但曲卷而密实。
囚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把发根紧束;于其上梳出发髻。
因其式为匆匆束就,与囚徒束发相类,故称。
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仙髻:亦称“仙人髻”。
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其式将发绾于头顶。
相传此髻始于秦始皇宫,至唐宋犹有为之者。
半翻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流行于唐初。
危髻:指高髻。
其式将发高绾于头顶。
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
中国历代女子发型整理
中国历代女子发型整理堕马髻: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
”寿,孙寿,梁冀妻。
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
故又叫“坠马髻”。
《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
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
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
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魏晋、南北朝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
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
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
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
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Thanks!
汉代女子环髻发式
秦汉时期男发髻
秦代少妇发式
汉代双环灵蛇髻发式
• 隋唐五代 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
明、经济 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此时的 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发髻式样更加繁多、辉煌, 如行云流水的云髻双环望仙髻,形状如翻势。为加 大发体,用义髻,纸糊或木料制成的髻来衬托饱满 的发型。唐代妇女开始用绘有花纹的织锦来包裹头 发。发饰也很奢华,更为讲究,多为牛角、象牙、 金玉、银片等制成。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一、中国发型之古代篇
•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后来发现披散的头 发影响劳动,就将头发向后梳掠,用带束之,这就 形成了束发。也有将头发挽在头顶扎束成“髻”。 夏、商时期青铜器的流行使当时出现铜梳等固发工 具。战国时期,出现了整发的工具,梳与箆,多为 竹子制成,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箆。
三、中国发型之现代篇
• 建国初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
1950年后,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 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 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 辫子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女孩常把头发分 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而剪发方面,直发配人 民装,成为女性“革命化”的新形象。后来剪发发型 时有创新,如学生式、游泳式等。但此发型终因受 传统的平直、弧形轮廓之限制,没有大的发展。男 士发型开始了根本的转变是兴起了三七、四六、中 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
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时尚不但没有流行
• 起改来革,反开而发渐至渐放今慢(约了1脚9步80.人年们到到20了1发2年廊里) 边,都 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 头发搞80搞年整代齐后,,发随型着师中操国作改也革是开比放较形简式单的的展,开他,经没 有济发什展么起其来他,工发具式,也那产时生候了都巨是大一的个改手变推.人剪们,对大发部式分 是开始用了手新推的剪追。求而,到时了尚六发十型年由代此中时期产,受生文了化。大影革响命最的 影大的响是,发吹型发更,趋男简士单吹化发,三连七烫、发四都六取、消中了分.七、十老年板代头 的(沈现阳代勒京子戏头《)杜,鹃女山人》吹中晚女装主、角高梳刘理海的、"菊柯花湘头式、"发烫 型爆炸,式在、女剪青长年碎中发流.行一一时时间。,她发的廊发群型起,,有人点们类的似情这绪 几高涨年。风伴行随、着由改沙革宣开在放上的世步纪伐60,年中代国创的立美的发层进次入修了剪 的演变直、发改式革,、长繁度荣在、耳进朵步以的下时、期肩。膀以上;头顶二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反绾成高墙,称“高髻”,如《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 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 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 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 》中之一梳反绾式。
▪ 唐周肪的仕女图中的贵妇 ,高髻
▪ 初唐、盛唐 ▪ 新疆也曾出土过同样造型的假髻。
双刀髻
▪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 发往上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顶,再 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
▪ 据《妆台记》记载:“ 唐武德中,宫中梳半 翻髻。又梳反绾髻, 贞元中梳归真髻,贴 五色花子。”皆类似反 绾式的发型。
唐代三彩舞女俑
半翻平髻
▪ 发垂两耳,额顶正中 束以红绢包裹的义髻 。流行盛唐,尤以宫 廷和贵族妇女中为多 。
《韩熙载夜宴图》
蕉叶髻(高髻)
▪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 更加高大,还制造了 假发髻,叫做义髻。 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 而来,用木或纸制作 的,用时往头上一戴 就行。
▪ 据《杨太真外传》说 ,杨贵妃就好戴这种 义髻,“常以假髻为首 饰。”
▪ 如安西都护府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 加以彩漆绘画的假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 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 加黑漆,再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 内还有铜锈。
▪ 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墓主(女性)头上 发现了假发,梳理成髻。此外,在一件漆奁中还 存放了一盘假发,当是生前备用。
半翻髻
▪ 半翻髻流行于唐代前期,唐《髻鬟品》:“高祖宫中有 半翻髻”;《妆台记》“唐武德中梳半翻髻”。梳理时是把 头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朝前或朝后翻绾, 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半翻髻。
▪ 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 ,亦类似这种发型。
朝天鬓发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宫女
元宝髻
▪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 发拢结于顶,再置木 或将假发笼蔽,呈元 宝状。据《晋书》记 载:“用发既多,不可 恒载,乃先木及笼上 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
▪ 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 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 种发型。
▪ 后流行于日本。
惊鹄髻
▪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 一。其梳编法是将发 拢上反绾,成惊鸟双 翼欲展之势,生动而 有趣。据《中华古今 注》记载:“魏宫人好 画长眉,令作蛾眉惊 鹄髻。”
惊鹄髻图解 胡服装扮的唐朝妇女
朝天髻
▪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 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 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 高髻于顶,曰:不走落, 号朝天髻。”
十字形髻
▪ 在头顶梳十字 形发髻,余发 下垂。
▪ 陕西西安草厂 坡北魏墓出土 梳十字大髻、 穿窄袖衫裙的 彩绘女俑
六、双挂式
▪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 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 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 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 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 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 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 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
▪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 常见之发式,其梳编 法是将发平分两侧, 再梳结成髻,置于头 顶两侧。前额外负担 多饰有垂发,俗称刘 海,一般多用于侍婢 丫环。
双丫髻
湖北武昌出土的唐代女子陶俑
唐代梳丫髻的侍女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明代梳丫髻的侍女
(云南大理出土的明代 女子陶俑 )
垂挂髻
▪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 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 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 有垂发。据《丹铅录》记 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 八品、偏垂发。 ”
▪ 注云:垂发,覆目也,盖 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 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 ,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 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 之。
三角髻
▪ 河南洛阳涧西谷水6 号墓出土三彩俑
莫高窟第17窟 双丫垂髻
唐《宴乐图》
双平髻
▪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 梳编法,其梳编法是 将发平分于两侧。再 束结成环,使其对称 而自平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 中颇为多见,多用于 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
▪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 女之发式,因其形似“ 丱”,故称“丱发”。
▪ 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 两股,对称系结成两 大椎,分置于头顶两 侧,并在髻中引出一 小绺头发,使其自然 垂下。
▪《大明宫词》中少年太 平的发式
▪双丫鬟发式
古妆剧中的丫鬟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