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4)
土地评价与管理
1、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5)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2、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3、学科性质:1 浓厚的系统科学性质 2 鲜明的公共管理色彩3 明显的时空尺度性4 综合性应用科学4、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现状特征原则、地域性原则、生产适用性原则、科学系统性原则6、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
7、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阐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阐明土地的潜力、阐明土地的适宜性、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8、土地评价的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9、土地评价的原则:(1)“三比较”原则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2)针对性原则(3)区域性原则(4)可持续性原则10、土地评价按评价方式区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按评价途径区分: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目的区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按服务目标区分:单目标评价、多目标评价1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包括:水平分异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地貌类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土地利用布局形态的多样性。
1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
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
13、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指标有: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现实土地生产力。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与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方法和土地资源优化的策略。
1.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土地资源评价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土地及其功能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评估。
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转让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在于:(1)科学决策: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潜力,从而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保障粮食安全:评价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提高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促进经济发展:评价土地资源的经济潜力,可以为产业布局和项目选址提供参考,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4)改善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土地资源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的景观、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观察和描述,采用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价,适用于对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2)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土地资源评价模型,采用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客观和准确的评价,适用于对大范围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通过综合权重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更全面地反映土地资源的综合状况和优劣势。
3.土地资源优化的策略土地资源优化是指在土地资源管理中,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的策略包括:(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比例,提高土地效益。
土地评价与管理 总结
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
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
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1.前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支撑经济、保障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的质量、数量、利用方式和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进行系统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1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土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壤的肥力、渗透性、排水性、抗压强度等指标。
2.2土地数量评价土地数量评价主要是从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边界、形状、地势和土地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3土地利用方式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主要是从土地的功能、功能组合和资源优化利用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2.4土地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评价土地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关系评价主要是从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治自然灾害的效能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价,确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
3.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规划、设计、监管和调控,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1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规划是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分析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最优化能用方案的一种集中、长期、系统化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
3.2土地资源设计土地资源设计是将土地资源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设计和规范制定的过程,针对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土地资源利用达到我们制定的最优化方案目标。
3.3土地资源监管土地资源监管是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土地资源的健康、持续利用。
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4)
土地评价的原则 比较原则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或利用方式对土地质量具 有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实际制定评价的根据和 诊断指标。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土地只有利用,只有投入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和生产潜力,评价过程中必须对其投入产出进行 分析。
土地评价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土地评价发展时期的特点
(3)评价工作强调综合性。如加拿大奎尔夫 大学提出的《综合土地评价》,就构建了新的 土地评价工作程序,将立地条件、土地现状属 性、土地利用目的、土地效益等综合考虑;
(4)工作手段更加先进,获取信息更加便捷。 航空影像和航天信息逐步应用到土地评价工作 中。 (5)目的多样化:土地生态治理、土地赋税、 土地管理等。
某地限制因素计划分标准
潜 坡度 力 (° ) 级 土层 障碍 土壤 厚度 层深 质地 (cm) (cm) pH 值 侵蚀 地下 排水 水源 程度 水深 状况 保证 (cm)
1 2
<5
3
4
>10 0 5-15 10060 15-25 6025 >25 <25
>50 中 壤 50- 轻 40 壤 40- 砂 30 壤 <30 粗 砾
第7章 土地评价
7.1 土地评价概述 7.2 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7.3 土地潜力评价 7.4 土地适宜性评价 7.5 土宜评价
7.1 土地评价概述
1. 土地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 土地评价的类型 3. 土地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4. 土地评价的任务 5. 土地评价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6. 土地评价的原则
(2)1976年FAO《土地评价纲要》;
(3)1976年前苏联《权苏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以及管理策略展开探讨。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土地资源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潜力和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配置决策。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短板,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评价还能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1.生态功能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主要体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
包括土地的保育、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评价生态功能,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经济价值指标经济价值指标主要反映土地的经济效益。
如土地的农业适宜性、交通条件、城市化程度等指标。
通过评价经济价值,可合理规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3.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考量土地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破坏情况。
如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等指标。
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地环境。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
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利用规划。
科学划定各类土地的功能区,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在法律范围内的有偿转让。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经过评价发现环境质量差、生态功能退化、土壤退化的土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保护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
4.鼓励土地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鼓励开发和利用具有良好开发前景和效益的土地资源。
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ppt文档
12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S3级-临界(勉强)适宜 土地对指定用途的持续利用有严重的限制。因此降低 产量和收益或增加必需的投入,收支仅仅勉强达到平衡。
13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9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2)土地适宜级(class) 反映适宜性的程度 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级的数目不作规定,最多约可分为5级 一般分为三级:S1、S2、S3。
10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定量分类中: 投入:基建投资、劳力、肥料、能源等 收益:粮食、畜产品、木材、娱乐
14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不适宜纲: 当前不适宜类(N1): 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 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 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N2): 通常是陡坡、岩石裸露区或干旱沙漠区。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S1级-高度适宜 土地可持续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或受限 制较小,不致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且不会将投入提高 到超出可接受的程度。
11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土地评价与管理【3篇】
土地评价与管理【3篇】土地评价与管理1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监督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
理解还此概念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土地管理都是为了确立和巩固某种土地所有制。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首长和普通公务员。
各级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其行为具有国家行为特征;3.土地管理的客体包括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调整土地关系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即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变更和确认。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用地单位和个人之间,理顺协调用地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是土地管理的社会属性所在。
4.在土地管理中,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法律手段包括通过立法,用法调整土地关系,规范社会的用地行为。
经济手段通过税收、市场机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等来调控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行政手段通过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用地审批、计划、监督检查等措施来组织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科学技术手段则采用土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工程技术等科学措施来增强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
总之,只有综合运用上述手段和措施,才能达到土地管理的目的。
5.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是监督和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按自然和经济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配置各项用地,包括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位置。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也称为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2、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4、土地质量:是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
5、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登记。
6、毛利分析:称边际效益分析。
所谓毛利,是指农业企业产品的产值(产量×价格)减去生产费用。
毛利分析不仅要测算毛利,还要计算纯收入和纯利润。
7、生态安全:(1)广义: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2)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3)综合概念: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8、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做出的预测性评估,他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9、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10、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
第六节土地的供给 第六节土地的供给 与需求理论
一、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的概念
1、供给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供给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1)供给: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 )供给:卖者在某一时间、 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动的数量。 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动的数量。 (2)影响的因素: )影响的因素: 成本的增减; 成本的增减; 有关商品(互补或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 有关商品(互补或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 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 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 卖者的其它动机。 卖者的其它动机。
此时改变 技术条件
产量达 1500斤
增产 600斤
增收 360元
净收 100元
二、土地肥力的概念与涵义
• 土地肥力: 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 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光 能和热量的能力 。
•土地肥力的涵义:
• 自然肥力:自然过程给予的土地肥力。 • 人工肥力:人类对土地施与的各种人工措施。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土地的经济肥力。 • 有效肥力:植物能及时吸收的经济肥力。 • 潜在肥力:植物不能及时吸收的经济肥力。
例子:某人种植1亩玉米,每斤0.6元 例子:某人种植1亩玉米,每斤0.6元
原产量 500斤
再次投入 出现肥力 出现肥力 减少
投入 100元 元 化肥
产量达 800斤
再投入 100元 元 化肥
增产 300斤
增收 180元
净收 80元
产量达 900斤
投入 100元 元 良种
增产 100斤
增收 60元
净收 -40元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的 产生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土地评价与管理
目录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被变化 (2)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3)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3)土地生态评价 (4)土地生态系统 (4)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4)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极其评价 (4)土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 (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土地利用有关自然、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关键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系统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常常导致一系列土地质量问题的出现。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三者本身也是土地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被变化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
土地覆盖则是随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
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数情况下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可以这样理解:在不考虑目的和用途时,他是土地覆盖的概念;当考虑到生产时,他就是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密切关系可以理解成食物的两方面: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的产物。
总的而言,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地覆被状况德尔变化主要有渐变和转换两种类型。
渐变主要是指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内部条件的变换;转换则是一种覆被类型转变为另一种覆被类型。
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们经常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被称为lucc。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lucc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为气候变化的全球和区域模式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模式提供情景;另一方面有助于解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土体评价及管理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 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4、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5、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7、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9、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10、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
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二、简答: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网上作业题答案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网上作业题答案第一次作业[论述题]你如何理解土地和土壤的概念和范畴的不同?参考答案:(1)土地是地表的某一地段,特指地球的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岛屿及内陆水体。
而土壤是指地壳表面风化后形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它们的具体空间和区域分布有差别。
(2)土地强调的是载体、场所和经济属性,它既是自然资源也具有资本和资产的性质;而土壤强调的是以自然生产力为代表的自然属性,人们更在意它的肥力高低,宜种性是否广泛以及培肥的潜力大小。
(3)从类型和范围来看,土壤是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属于农用地类,是属于地表土地的一部分。
[论述题]请深入阐述土地的基本性质参考答案:(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
例如从农业生产出发,把土地看成综合体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气候、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水等(既是其组成成分,又是其环境条件――土地条件)自然要素均对农业生产施加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相互制约的。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其面积大小有别,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
在陆地表面,每一块土地均占据着特定的三维空间。
从垂直方向来说,土地正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相互接触的边界,大致始自土壤的母质层和植物根系层,向上直到植被的冠层,这里是各种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场所。
此外,由于受到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地球本身的运动、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地球上土地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区域性。
(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特定的发生发展过程。
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反映了某一时间的特定状况。
原因在于,地表水热条件、地貌过程、土壤和动植物群落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同时,由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泛滥,土地的淹没,土壤的水分状况、营养元素的积聚和淋失等无不带有季节变化的特点,结果导致土地的性质也呈现季节变化特征。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
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
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4
1.水田 2.旱地 3.森林 4.道路 与房屋 5.荒地 6.其它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演替
五、土地类型的结构
(一)定义: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 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 比关系。 前者称为“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后者 称为“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结构”,“质”是 指该区域有哪些土地类型,“量”是指该区 域各种土地类型数量。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演替
(三)土地分级的目的: ①为土地分类服务。 ----土地分级是土 地分类的先决条件。 ②为土地调查提供依据。 ----土地分级 为土地类型制图服务。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演替
(四)土地分级的主要系统 1、英澳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2、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3、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4、其他的分级系统。
第二节 土地调查
室内研究总结:
土地类型解译 编制土地类型图
复习题
1. 概念:宗地、图斑、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2. 土地分级系统和土地分类系统的 关系。
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演替
(三)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某区域同一 级的不同土地类型之间数量上的对比 关系。 如某区域“七山一水二分田”,指山 水田这些不同质的土地类型在数量上 形成七、一、二的对比关系,显然是 山区土地结构。土地数量结构表示的 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面积对比、频率 对比、分异度对比等。
第二节 土地调查
2、基本单位: 宗地: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 (独立权属地段) 原则上,一宗地由一个土地使用单位 使用。但也有共用宗地的情况。
第二节 土地调查
3、主要内容: ①查清一宗地位置,界线和四至及宗 地形状。 ②查清一宗地的权属状况。 ③查清一宗地的面积和质量等级。 ④查清一宗地的利用类型。
城市建设方案的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城市建设方案的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如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并合理管理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方案的角度,探讨土地资源的评价与管理问题。
一、土地资源的评价城市建设方案的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城市用地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的位置和地理条件: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土地的位置是否便利,是否有交通便利的条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持。
2. 土地的自然资源: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土地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3. 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等。
4. 土地的环境条件: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土地的环境条件,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等,以及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
土地资源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判断,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开发潜力。
二、土地资源的管理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监管的过程。
城市建设方案的土地资源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城市建设方案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地用途规划。
不同的土地用途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2. 保护土地资源:城市建设方案需要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问题。
一方面,需要保护农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方案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土地的浪费。
4.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城市建设方案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避免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