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西方学术理论译介述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第一篇: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后殖民主义入翻译策略探究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
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
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
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
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
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zhongwenban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古至今, 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多元化研究格局。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这一时期,翻译家们主要的是如何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西塞罗提出了“字对字”的翻译理论,强调在翻 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仍在 许多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探讨 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次演示认为,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在翻 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翻 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交际活动。研究者通常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层面入手, 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翻译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对大量的 翻译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统计和分 析,揭示翻译的规律和特点。
(3)实证研究:目前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而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大量 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结论
本次演示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言学派西方 翻译理论进行了综述。虽然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 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 式。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 Ja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 斯奈特(Susan Bassnet)
第8页,共56页。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 及其方法论的学科。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 了翻译与理解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 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翻译可以采取 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靠 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 翻译都加以区分并进行阐述。其代表人物 为乔治
第25页,共56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ank you
Thank you
第26页,共56页。
文章标题 title
报纸标题 headings 特快 limited express 慢车 local train 干货 dried food and nuts/dry goods(纺织
品)
街道妇女housewives of residential areas/street women(妓女)
第10页,共56页。
3.西方翻译理论代表性人物及 其理论:
J.C. Catford (卡特福德)英国著 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曾任 爱丁堡大学教授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为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其翻译理论 的核心内容:翻译等值论
第11页,共56页。
该理论认为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 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翻译是以原文为基 础的
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 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西方重译理论研究述评
关键 词 : 重译 ; 理论研 究 ; 重译 假设
Ab s t r a c t :Th e r e h a s be e n a s u b s t a n t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i n t he We s t s i n c e t he 1 9 9 0s . e s p e c i a l l y a t t he t u r n o f t h e c e n t ur y . A f e w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h yp o t h e s e s a r e f o r mul a t e d o n t he ba s i s o f s o me a s s ump t i o n s o n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r e l e v a n t e mp i r i c a l s t u d i e s a r e c o n d u c t e d t o v e r i f y t h e p a r t i a l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t h e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h y p o t h e s e s , a n d s o me r e v i s i o n s o n t he i r r a t i o na l p a r t s a r e ma d e . No c o n s e n s u s h a s b e e n r e a c h e d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_当代翻译理论_评介解读
《中国翻译》1998年第4期?书评?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当代翻译理论》评介尹玲夏最近几年,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译学研究发表了不少看法,特别是就如何认识借鉴西方译论,推进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加拿大翻译理论家罗伯特拉罗斯于1989年出版的《当代翻译理论》对我们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我们作一评介。
《当代翻译理论》于1989年由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后在西方翻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书中,作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80年代末的西只是跟内地的拼音标准有一些不同。
三、对解决两地译名差异的一些看法两地的译名差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一鉴于香港已回归祖国,造成两地译语差异的许多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随着汉语教学在香港地区的进一步加强和普通话的推广,实现两地译语统一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两地翻译工作者应携起手来,共同探寻解决两地译语差异的有效办法,尽快实现译语统一。
(二考虑到两地译语的差异是过去长时间形成的,语言的使用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在当前,解决两地译语统一的总原则,应是:努力求大同,允许存小异。
举例来说,中国人名的英译,香港同胞就可不必急于按汉语拼音来拼写或拼读。
(三为解决两地译语差异,当务之急是由两地各有关译校部门联合成立统一的译名划一56方翻译理论界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论著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这些论著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对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作者还通过阐述译本评价的诸多要素,明确提出了译本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并佐以大量的翻译实例予以论证。
全书融理论综述、评介与个人探索为一体,结构合理,论述严密,评价得当,受到了西方翻译理论界普遍好评。
《当代翻译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罗伯特拉罗斯在该书的前机构(可以是委员会,也可以是办公室,制订各种有关译名统一的规定和原则,有计划地出版各种译名手册。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法》评介
《翻译: 理论、实践与教学法》评介摘要: 拉特舍夫的翻译思想体现了近年来较为领先的翻译理论,其理论核心在于强调翻译是有别于其他语言中介的人类活动,翻译的社会功能是尽可能形象地、像单语一样地保证双语交际。
拉特舍夫为此提出了等值翻译的原则、翻译程序的实际操作方法,并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讨翻译教学中的实施阶段等问题,研究成果极具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拉特舍夫; 翻译理论; 评介Abstract : Lateishefps view of translation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test leading theories. The core of his theory is that translation is a human activity ,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dia.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s to guarantee communication across two languages , as successfully as possible , like the communication within one language. He therefore proposes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 the procedures of actual translation , and the steps of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translation.Key words : Lateishef ; translation theory ; review拉特舍夫( Л. К. Латышев) 通过一系列论著阐述了他建立统一的翻译理论的构想。
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8 年出版的《翻译: 理论、实践与教学法》(《Перевод: проблемытеории,практикииметодики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是其翻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前苏联语言学翻译理论界继巴尔胡达罗夫( Л. С.Бархударов) 的《语言与翻译》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摘要:本文对谭惠娟与罗良功等合作的新著《美国非裔作家论》(20XX)进行了述评。
认为该著在选材上,规模宏大,材料翔实。
它涵盖的时间跨度近三百年,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非裔作家人物画廊。
在结构编排上,史论结合。
该书对每位美国非裔作家的描述均包含作家生平、作品介绍、研究现状、文学思想及主要贡献。
这样的结构编排既体现了导读性的特点,又彰显了学术分量。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透视与宏观考察相结合。
在学术观点上,凸显了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该书既是一部独具学术魅力之作,同时也为其他族裔文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美国非裔文学;《美国非裔作家论》;述评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城市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8BWW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白,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狄更斯研究、美国族裔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研究。
美国非裔文学在我国的研究已历经百年,研究成果蔚为可观。
然而在这繁荣的研究景象下,却缺乏一部系统、完整介绍美国非裔作家的著述。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的族裔文学研究越发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美国非裔文学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风标体现出尤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为美国非裔文学“一方面将种族之外的世界纳入自己的世界,同时又主动地将自身融入种族之外的世界,显现出更大的民族自信和艺术自信”(罗良功 176)。
在此背景下,谭惠娟与罗良功等合作的新著《美国非裔作家论》不仅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该著涵盖的作家时间跨度近三百年,基本包括了美国非裔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非裔作家人物画廊,一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非裔作品“展销会”,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了非裔作家的风采和非裔文学的发展轮廓。
从材料选取、结构编排、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该书均可称得上是一部独具学术魅力之作。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他不仅必须知道信息包含的明白的内容,而且还必须了解意义的细微 差别、字词的情感价值以及决定信息的“风格与感受”的文体特色……换 言之,除了需要具有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两种或更多种语言的知识外,翻 译者还必须对相关主题有全面的了解。(Nida,1964:150—151)
• 奈达的理论前提是原文的信息不仅可以被确定,而且也可以被翻译,从 而使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同样的接受效果。他的翻译理论强调 的不是形式等同(formal correspondence),而是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不是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是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是语言传递的“内容(what) ”,而是进行传递的“方式(how)”。译文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应当与 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相似(essentially like)”;否则,就要对译文 加以适当变化以取得同样的反应(Nida and Taber,1969:202)。只要 译文能以与原文同样的方式起作用,译者就有权对原文中的话语、字词 及隐喻等进行修改。
这样的过程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更加有效,1)先把原文转化成结构上 最简单、语义上最明白的核心句;2)再将意义在结构简单的层面上从原语 转换到接受语;3)然后生成接受语中文体上的和语义上的对等表达。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04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01
02
03
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风 格和语言魅力,强调译文的流畅 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语言的 艺术性和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在 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的创新和调整。
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译本应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和意图,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内 容和意义。
忠实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忠实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读者能够通过 译本获得与原文本尽可能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翻译的创造性
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 文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0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1
2
核心观点: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而非语言形 式的对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等词汇的重要性, 注重语言结构和语义分析。
3
主要贡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
01
乔治·斯坦纳、赫尔曼·施尔玛赫等
核心观点
0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文学的再创造。强调对原
作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主要贡献
03
推动了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丰富了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01 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
文化交流的促进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整理]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述评作者:刘丹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8期摘要:刘军平在《西方翻译理论通史》一书中对西方翻译历史和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且将其与中国翻译史相结合,可谓本书一大亮点。
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主要内容,整体特点和不足之处三方面对《西方翻译理论通史》一书进行评述。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西方翻译史;述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一.主要内容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几乎与人类文明一同诞生,并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翻译学科作为现代学术的分支真正建立起来,则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理论界引进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注入新的活力。
“翻译最本质的作用和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名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刘军平,2009:1)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成果,将我们自己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新时期的现状介绍给国外。
西方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大阶段,包括六个大的时期,分别是:拉丁文翻译肇始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宗教文本翻译时期(公元5世纪至11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文艺复兴翻译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翻译时期;20世纪翻译时期。
这六大时期伴随着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产生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翻译理论流派进行了不同的划分。
刘军平教授所著的《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对西方世界的各个翻译流派与理论进行梳理,其中包括翻译的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哲学学派,功能学派,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目的论学派,文化学派,女性主义翻译观,后殖民翻译理论等,力求为我们展示一幅从古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全景图。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浅谈西方阐释学理论及其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西方阐释学理论及其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郎涛【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西方翻译观为视角,以阐释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医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另外,通过对国内外中医古典书籍的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对翻译补偿理论在中医翻译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以便为今后中医文化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补偿翻译 关联理论一、引言随着传统医学日益走向世界,中医文化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中医英语翻译问题便突出地表现出来。
这不仅是因为中医文化不同于西医,而且如何应用各种翻译理论知识和方法,达到中医文化翻译的准确性,让西方人正确了解和洞悉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当今中医翻译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诸多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中,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多变的翻译技巧为中医翻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典籍的外文翻译历来被许多学者研究,基于中医典籍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承载着文化、语言的传承和传播,译者在翻译中医典籍时势必要考虑到译文的通俗易懂。
然而,在此类翻译中医典籍中的美学因素不容忽视,译成的中医典籍在阅读时要能展现美的元素。
中医医学文化的精华不仅在于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更重要的在于有着独特的理论,如何准确地达到中医文化的翻译效果,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研究工作。
中医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也引起很多争议的问题,由于中医文化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无疑体现了中医翻译的难度。
基于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医古典书籍的英译研究亦越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文通过不同的西方翻译理论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对比,从中寻找中医文化翻译所应遵循的方法与规律,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翻译研究日益走向国际化交流轨道的趋势,而且这种理念对于中西医文化交流也是不无裨益的。
西方政治学在中国近来学术翻译的发展与评析
四、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 通过提高外语教育水平、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更多精通外语和专业知识 的人才;二是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审机制,提高学术翻译作品 的质量;三是促进不同领域的均衡发展。加强对比较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 学术翻译工作,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 国际知名社、学者合作,提高学术翻译的质量和速度。
西方政治学在中国近来学术翻 译的发展与评析
01 一、发展历程
目录
02 二、主要成就
03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政治学的引进和吸收,学术翻译 逐渐成为中西政治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尤其在近30年来,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 学术翻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国内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 研究视角。本次演示将探讨西方政治学在中国近30年来学术翻译的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评析。
西方学术视野中的翻译学历史背 景
翻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翻译家们已经开始翻译理论 和实践。西方翻译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20世纪初,德国翻译理论家 Erich Auerbach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为翻译学奠定了基础。随后,许多西 方学者在翻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 Mona Baker,她的《翻译:批评与实践》等著作对西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一、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政治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受到,学术翻译也同步展开。 初期,一些重要的政治学著作开始被翻译引进,例如《政治学》《权力与自由》 等。这些翻译作品为国内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西方学术理论译介述评近几年,我们会在书店、网络以及其他学术理论平台上发现一种现象:越来越多我们较为陌生的思想家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
这一现象背后透射出的是当下国内西方学术理论译介的繁荣。
国内学术理论译介与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已经走过30年,这30年的发展给国内学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的盛宴。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下的学术理论译介与研究较于20世纪80年代已慢慢发生了转向,它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领域。
但是,当代西方学术理论译介背后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准确地把握主题,如何能对书目有一个准确的遴选。
这个问题在当下实际上已经困扰着我们,某些翻译出版物要么一味赶“时髦”,缺乏深刻的理解与剖析,要么完全脱离时代,以一种“高冷范”自居。
因此,笔者认为当代西方学术理论译介要秉持一种精选精取的精神,做好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这些译介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对现实有所反思,而不只是跟风迎合;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选材不能脱离时代,只有理论的剖析而抛弃现实的维度。
回顾20xx年国内西方学术理论的翻译和出版,笔者发现成果颇为丰富。
在一些传统的文丛或译丛出版中,加入了一些后起之秀。
这些新力量的加入使得国内学术理论译介变得更为多彩。
因此,20xx年国内的学术理论译介就呈现出这样一种情况:一些高质量的文丛继续自己译著的出版,作为回应和补充,一些有较大影响力新译丛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为国内学术译介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传统的文丛或译丛包括西北大学出版社的“精神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轻与重”文丛、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以及河南大学出版社的“人文科学译丛”,等等。
而20xx年的后起之秀主要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左翼前沿思想译丛”以及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人文译丛”等丛书的出版。
这种新老力量的交织构成了当下中国学术理论译介的图画。
当然除了这些传统的和新加入的翻译出版物之外,还有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译著。
所有这些译著围绕着不同的主题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并形成一种凝聚力,这种力量使我们更有勇气来面对来自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由上海三辉图书和中央编译出版社合作出版。
这套译丛的立足点主要是政治哲学,而选取的主题特征是“左翼”。
那么什么是左翼呢?“左翼”有两个定义性的特征。
一种是态度性的,就是对当下既有现状(statusquo)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福柯所说的“启蒙的态度”,它可以被理解为对我们历史时代一个永恒的批判。
另一种更实质性的特征是,它是一种“诉求”。
这一实质性的特征追求的是更充分的平等。
这套译丛另一个标签是“前沿”,这应对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新变化。
在“后结构主义”发展到一个极致的时候,阿甘本、巴迪欧、齐泽克以及朗西埃等一批思想家逐渐走上前台,为欧陆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的学术理论研究开辟出新的领地。
左翼前沿思想共同分享的一个主张是,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激进反抗。
基于“左翼”的主题和“前沿”的标签,这套译丛选取了一批欧陆卓越的思想家并引入了他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这套译丛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的是当代著名的左翼思想家的著作,这些思想家在国内已经获得较大的关注度,比如阿甘本、齐泽克和巴迪欧等。
第二部分则选取了一些分析欧陆左翼思想和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
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借助于左翼理论对我们当下的语境进行分析和解读,力图打破左翼前沿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下政治哲学研究的壁垒,从西方左翼思想的视角为我们应对当下的语境提供不同的维度。
这套译丛引入巴迪欧的两部著作,一部是与齐泽克合著的《当下的哲学》,另一部则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神秘关系》。
前者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这是当下哲学面临的危机。
而后者则试图去说明如何才能使哲学与政治之间的那种联结得以显明。
巴迪欧在这两部著作中对哲学进行了思考,哲学如何能够更好地活下去,而不是在面对现实尤其是面对资本主义的当下不断地哀鸣。
他思考的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欧陆哲学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后该走向何方,它不应该被经院学科的分立所困,哲学只有在提供方向時,才能获得生机。
在这一迫切的问题下,这套译丛分别引入了《忧思中国》和《东风》。
两本著作对法国和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的遗产和困境进行深入的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从侧面也应对了所谓各种“post”主义所呈现给我们的问题的实质,不再有任何形而上学的力量和范畴可以支撑起这个破碎了的人类共同体。
除了上边谈到的几部译著,这套译丛还引入了拉克劳和朗西埃等人的著作。
但笔者在这里想重点关注一下阿甘本的著作。
这套译丛由12本译著构成,其中5本都是关于阿甘本的研究。
这说明,一方面阿甘本思想研究在国内学术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阿甘本思想在西方左翼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阿甘本已然成为当下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还是在文学、神学、艺术学等领域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他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但正如黑伽蒂所言,“阿甘本比较不可能因其论文学与美学的著作或其对于科学及科学史的薄弱阅读而被铭记;但他的阅读广度及伦理驱动,使得他成为任何自我反思性的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1]阿甘本的研究对政治哲学有特殊的贡献。
他于1995年出版的homosacer已经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经典名著,他也因此书得以声名鹊起。
《神圣人》不仅是阿甘本的一本代表作,也是阿甘本政治哲学的一系列著作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背后的中心议题就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
在阿甘本的论述中,“神圣”是人类政治问题的罪魁祸首,指向的是使政治沦为“生命政治”的根本性操作。
阿甘本在近代启蒙中关于人权不可侵犯的论断中看到的并不是生命的神圣和独立,而是它的被动性。
也就是说,生命被纳入政治之中,在政治中,生命被剥夺其各种属性并成为一种“赤裸生命”(barelife)。
阿甘本的政治哲学主要围绕着生命政治的议题展开。
通过这些激进左翼前沿理论的译介和研究,我们看到许多关键的问题被所谓的民主政治阉割了,治理取代了斗争,启蒙磨灭了反抗。
西方左翼前沿思想译丛立足点是政治哲学,它试图回应的是,当下所谓的民主政治所隐藏和规避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在这个所谓的自由民主和理性启蒙把控的当下,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激进反抗出路在何方。
如果“左翼前言思想译丛”代表的是一种左翼的前沿性思潮,那么“轻与重”文丛正如其名字一样秉持的是一种“轻”的当下与“重”的历史的结合。
轻,象征着自由与灵动;重,象征着古典与幽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套译丛特别重视一种类似于随笔的文选。
这些文本以“轻”持“重”,从一种简单平易走向古典的深刻,它们本身虽远离学院派的严肃,却又以一种轻松的文体与主流的思想保持一种暗合。
这一文丛试图去说明,一种轻盈的文体可以更好地再现经典的思考。
我们透过这些诗意而灵动的文字看到的不只是一种书写风格,更是一种我们思想家在面对古典思想宝藏时的那种淡定和从容。
通过他们的书写我们仿佛看到这些思想家在进行一场愉快的对话,他们或坐着或站着,或严肃或幽默,带着一丝优雅地彼此摆开阵势,因此从根本上说这种以“轻”持“重”的方式体现的也是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
从20xx年出版至今,“轻与重”文丛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20xx年出版的几本译著继续秉持着这一文丛的文风。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这套文丛引进20xx年刚刚过世的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的著作《欲望几何学》。
勒内·基拉尔的著作虽然早前已被引入国内,如《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但是除了专门研究欲望理论或是专门研究基拉尔的学者外,国内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这位思想家并不熟悉。
基拉尔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因创立欲望模拟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
基拉尔最著名的理论便是欲望理论。
人皆有欲望,但是欲望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呢?基拉尔在《欲望几何学》这本译著中试图给我们提供一些可能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欲望并非主体与客体之间一条简单的直线,它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多重作用力之下,呈现为切线、曲线、三角形。
也就是说,欲望和几何学一样,有着复杂且能把握住的一些原则。
翻开这本著作的目录,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本论文集。
而这本论文集并没有直接去谈哲学和人类学的问题,它谈论的对象是文学评论。
但是,作者的意图指向的并不是这些文学评论,而是通过这些文学评论提供一些自己的思考。
作者在这本著作中通过占用一些经典的文学材料,巧妙地把他的一些哲学思考融入这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论中,以一种间接的方式阐述了人类欲望的几何特征。
不同于笛卡尔或德勒兹把欲望置于心理范畴或者道德范畴来讨论,基拉尔以一种哲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讨论欲望,展现了欲望解读的新维度,尤其是在这本论文集中以生动方式展现了人类欲望的历史。
除了《欲望几何学》,这套文丛还带来了一些有关艺术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
这些译著的遴选主要集中于法国和德国思想界及其思想家。
比如朗西埃《沉默的言语》讨论的是关于美学与政治的思考,并试图去重建一个从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到黑格尔的美学谱系。
而纳塔莉·海因里希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讨论的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以社会学的视角考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
当然,“轻与重”文丛还包括一些随笔和传记,前者是安托万·孔帕尼翁一本随笔,他以清晰、明快的随笔风格来解蒙田的随笔,后者则是一本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记,君特·费格尔试图在《苏格拉底》中还原这一人物哲学家的形象。
最后要提到的是,20xx年这套文丛的出版物中相对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不确定性之痛》,著名哲学家霍耐特在这本书中将黑格尔法哲学重构为一种规范正义理论,在确证黑格尔法哲学与时代诊断的关联之后,又把它视为现代性理论的规范伦理学说。
霍耐特通过反思黑格尔的规范正义理论从而走向承认与正义关系的思考。
总之,“轻与重”文丛以多体裁的形式把历史的沉重建立在當下的语境中。
文字成为一种方式,它不只是表达和承载,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当下的思考,这种思考连接着历史,打通了一条通向古典的幽径。
作为国内学术理论译介的重要承载体,南京大学出版社起步较早,出版了一系列比较有质量的研究丛书。
这些丛书都具有显著的特色,比较出名的有“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激进思想家译丛”以及近两年对布朗肖作品集的翻译。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从2000年至今出版了许多对国内学术研究有重要影响的译著,正如丛书编委会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取名“棱镜”意在透过所选著作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发展现状,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
20xx年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C.莱特·米尔斯的著作《白领》,这是一部论述20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属于“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社会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