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王崧舟
王崧舟 讲稿
王崧舟讲稿一、引言王崧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王崧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二、生平2.1 早年经历王崧舟于1908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好奇心。
在上小学时,他表现出色,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
2.2 学术成就王崧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出色的表现。
他在中学时期就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并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物理。
毕业后,他获得了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在美国,王崧舟选择了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2.3 教育事业王崧舟毕业后回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北京大学校长。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王崧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教育体制改革王崧舟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他主张降低应试教育的压力,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的理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素质教育的推广作为教育家,王崧舟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他的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终身学习的理念王崧舟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他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人们在不同的阶段都保持学习的热情。
他的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人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结论王崧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广素质教育和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
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通用7篇)教学实录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的记录再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通用7篇),一起来看看吧!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篇1当得知特级教师王崧舟要来平湖讲学上课时,很是兴奋,但得知他要上四下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不由狐疑:《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课文,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青也越来越浓。
这样一篇平淡无奇、又有些俗的课文,怎样体现王老师一贯的诗意语文呢?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聆听了王老师的课。
他的独特的教材解读让我眼前一亮。
一、静静地画鱼(第一课时)片断师: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你找到了99%,还有谁补充。
生:原来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师出示这一段话,是怎么画的,看清楚了吗?闭上眼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生: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非常细致。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生:我感受到了青年画画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静静,什么是静静?生:静静就是不出声。
生:就是不受干扰。
师:青年静静地画画,有多么仔细,请用心读,用心体会。
师:你就是那位青年,生:不会,我已经把鱼的样子记在脑子里了。
师:你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吃食的动态。
你在画画时,还会到鱼缸边去看吗?生:不会,我已经把金鱼记到心里去了。
师:是啊,青年静静地画画,他心里装着金鱼,记着金鱼,刻着金鱼,这就叫静静。
生:这是一丝不苟的静。
生:是专心致志的静。
生:这是胸有成竹的静。
(板书)师:把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记到心里去。
读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小女孩惊奇地喊:鱼游到了纸上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围观的群众都觉得:鱼游到了纸上(反思;如果让我教学这段,必定在怎样画这儿大做文章:他怎样把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怎样挥笔速写,你能学一学他的样子吗?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育人必先育己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
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
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
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
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
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
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
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
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一、专业成长经验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自1998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人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特色,并探索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听名师王崧舟之《长相思》
一节魂牵梦萦的课——走进名师王崧舟之《长相思》(重庆市江津区梯子小学胡冬梅47899788 小学语文)在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名师王崧舟的《长相思》初次相识。
课堂上,王老师那温文尔雅的形象、充满智慧的语言、荡气回肠的朗读让我深深陶醉。
瞬间明白,原来古诗词可以这样上,上得如此诗情画意。
当时,恰好在我所教的课本上也有这一首诗,我欣喜若狂。
虽然在课本里所处的位置是在《积累与运用》,仅作为一首让学生积累的诗,不需作太多的分析和讲解。
但是,王老师的精彩演绎让我有一种要讲就要像他那样讲的感觉。
于是,我把王老师的课搬到了我的课堂,带领我的学生也在古诗词的沧海中畅游一番,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
但是,对于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从这节课上并没有收获太多的果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出了我的脑海。
今天,无意间在网上与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相遇,顿时怦然心动。
再次相遇,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理论的日益积淀,已没有四年前的欣喜,带给我的却是惊喜。
“惊”为何来?“惊”其朗读,其对话,其想象。
现采其片段与之赏析:“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伊始,王老师便用一组如诗如画的排比导入新课,冲击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一种淡淡的乡愁之中,为课文的学习奠下情感的基调。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一节新课就在如此优美的语言中开始,谁能不为之心动,为之陶醉呢?“读”占螯头对话感知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读等多种途径与文本亲密接触,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文本。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
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读出“味道”和“感觉”。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如诗般的课堂效果早就听人说过: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是“诗意的语文”。
观摩王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初始,觉得颇为平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展开,互动的深入,渐渐地,觉得自己融化在了他的课堂教学中。
此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确是一首情境交融、意境深邃的诗,让人怦然心动、“物我两忘”,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流淌的诗意:多元解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夜的工作》是篇老课文,曾听不少教师上过,自己也不止一次教过。
大凡都采用所谓的“中心突破法”——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句,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语句进行验证性理解,其结果大多将学生的思维囿于“劳苦”与“简朴”。
王老师的教学却返璞归真,自然、大气: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想想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用哪个词儿?”不一会儿,课堂上小手如林。
王老师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但又不听之任之,而是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非凡的教学机智,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顺水推舟”——学生回答“通宵达旦”后,老师颔首赞许并向学生“请教”,既对这位同学赏识,又让其他学生明白“通宵达旦”的意思;或是“画龙点睛”——针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老师肯定后和学生商量加上“简朴”;或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辛勤劳苦”的概括,老师让学生谈“你从哪儿体会到周总理的’辛勤劳苦’”,并顺着学生“看书是催眠方法”的回答,巧妙引导到“总理是在和睡眠、疲劳抗争”;或是“点石成金”——对学生回答的“平常”,老师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对谁是平常的?对我们、对大家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之花在王老师的激发与呵护下竞相开放,呈现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自由舒展,生命也得到了自觉而健康的成长。
灵动的诗眼:点拨研读,“映日荷花别样红”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整体性的、浅层次的对文章的解读上,而是突出重点,点拨学生研读。
学而不僵 食而化之--师从王崧舟老师心路历程小记
引导 学 生 静 ,  ̄ 注 ; 以热 闹 的小 组 学 习为 主 线 , 引 DI 从 L 到 导 学 生 以不 同 的 视 角 、 松 的语 调 畅 谈 、 轻 品悟 三 峡秋 天 独 特 的 美 景 … …这 样 “ 覆 性 ” 教 学 改 变 , 是 我 在 颠 的 就
教 学 中融 入 个 性 的 真 实体 现 。我 找 回 了课 堂 上 轻松 而
性 特 点 融 入 了教 学 设 计 中。 在 备课 时 我经 历 了 这 样 的
试 着 将 自己 更 多 的 兴趣 、 长 融 入 课 堂 中 , 教 学 呈 现 特 让 出 自己 的特 色 。0 9 5月 , 建 省 第 八 届 阅 读 教 学 观 20 年 福
改 变 — — 从 最 初 的 串讲 、 串读 , 引 导 学 生 展 开 “ 答 到 问
2 00磊 教 5 0 . 止 {1 11
了 什 么 ” 很 快 就 把 学 生带 入 了课 文 的 意 境 之 中 , 到 , 收
点 而 呈 现 出 属 于 我 的 精 彩 ? 是 , 就 试 着 在 课 堂 教 于 我
学 中 融入 自己 的 个 性 特 点 。
我 不 喜 欢 喧 闹 , 当然 也 就 希 望 我 的 学 生 懂 得 在 课
的个性。 1融合 兴趣 、 长 , 堂 因 多元 而 精 彩 . 特 课
我们 常 说 “ 如 其 人 ” 字 如 其 人 ” “ 如 其 人 ” 文 “ 或 诗 , 意谓 文章 、 法 和 诗 词 等 艺 术作 品 能 反映 作 者 的个 性 。 书 发 挥 教 师 的个 性 特 点 , 能 造 就 出独 到 的课 堂 。 也
个 性 特 点 不 一 样 , 也 许 我 的 课 也 能 因 为 我 的 个 性 特 但
语文的方式 文化的情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枫桥夜泊》赏析
师 : 以 , 百多年 前陆游 的笔下也有寒 山寺 的 所 八
夜 半 钟 声— — 生 : 年 不 到 枫桥 寺 , 枕 依 然 半 夜钟 。 七 客 师 ( 速 缓 慢 而 富 有 启 发 性 )问 题 来 了 ! 语 : 问题 来 了 ! 么 问 题 很 自 然 的 , 下 子 从 你 的 脑 海 里 冒 出 什 一
这 是 “ 间 ” 整 体 细 读 。 案 例 文 的 本
“ 写法” 的细读则是 一种“ 间” 文 的
整体细读 , 然 , 性的 “ 人” 显 隐 拟 手 法 这 一 文本 秘 妙 是 在 与 其 他 作 家 的作 品 比较 中 才 被 发 现 的 ;而 对
“ 构 ” 的 细 读 则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结
失 眠 就 是 愁 眠 就 是 难 眠就 是 不 眠 就 是 未 眠 , 用大 白
【 王崧舟点评 】
细 读 之 “ ”绝 非 “ 碎 、 细 , 细 细
境 加以综合 考察 , 是 “ 境 ” 这 文 的 整 体 细 读 ;三 是 对 文 本 和 相 关 文 本 的相似 和相 异加 以互 文考察 ,
枝 末 节 ” “ ”否 则 , 见 树 木 之 细 , 只
不 见 森 林 是 要 迷 路 的 。 申丹 提 出
“ 体 细读 ” 方法 , 极 富见地 整 的 是 的 。 整 体 ”性 主 要体 现 在 三 个 方 “ 面 :一 是 对 文 本 中 各 部 分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加 以综 合 考 察 , 是 “ 这 文 内 ” 整 体 细 读 ; 是 对 文 本 和 语 的 二
师 : 极 了 。 比 如 , 不 能 入 眠 ” 它 合 成 两 个 好 再 “ 把
字 就 是— —
生 : 眠。 不
王崧舟为什么成为了名师?特级教师王崧舟示范课、讲座集锦
王崧舟为什么成为了名师?特级教师王崧舟示范课、讲座集锦王崧舟示范课荷花草船借箭孔子游春枫桥夜泊去年的树望月与象共舞天籁慈母情深圆明园的毁灭桃花心木威尼斯小艇爸爸的花儿落了湖心亭看雪一夜的工作普罗米修斯长相思王崧舟讲座报告在形式中读出意味卓越教师的成长密码语文教师如何改进课堂理答王崧舟: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背景:浙江教育学院近期正在主持国家级课题《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研究和培养策略》的研究。
2009年7月,该课题组选择我本人作为样本进行了书面访谈,以下是我的书面回答。
1.您的职业幸福感如何?影响您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幸福感不过在一念之间。
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对职业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越是强烈、越是高频,职业幸福感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职业幸福感处于高位状态。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谈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我觉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是一个职业问题,如果我们的视域始终囿于教师职业本身,可能我们永远体认不到职业幸福感。
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个人生的问题、一个生命的问题,职业幸福感是对职业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和关怀。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看,说真的,我们其实并不缺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修养甚至专业精神,但为什么我们依然找不到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生命的教育。
牟宗三先生在《关于生命的学问》一文中指出:“人们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
人只知以科学言词、科学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为真理,而不知生命处的内容真理为真理。
所以生命处无学问、无真理,只是盲爽发狂之冲动而已。
心思愈只注意外在的对象,零零碎碎的外在材料,自家生命就愈四分五裂,盲爽发狂,而陷于漆黑一团之境。
”我以为,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反而会越远。
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氤氲起来。
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幸福感却因了人的职业境界的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王崧舟:诗意的源头《中国教师报》记者张贵勇名师简介:王崧舟,浙江上虞人,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长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在全国小语界首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写过《蟋蟀之话》和《人所能忍受的温暖》。
初次读来,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因为这两篇中有关蟋蟀习性和人体对外界温度感应变化的论述,显现出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其实,夏丏尊这种广博且精准的知识储备正是其做学问的独特之处。
而同为上虞老乡的王崧舟同样有着强烈的阅读动机、宽广的阅读视野,同样拥有那种少有的勤奋与聪慧,同样年少成名,并在历经一番挫折之后,终于实现做人与为师的蜕变,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家。
江浙一带出才子。
从两位上虞名师的身上,似乎可以觅到江浙频出才子的奥秘:这里不仅有绝好的自然景观,更有深远的读书传统。
而读书,无疑赋予美景一份别样的人文情怀,一如杜甫的那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王崧舟的课有味道。
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轻言细语,娓娓道来,40多分钟的时间里,听者完全被诗意与意象构建的世界所吸引,并兼有历史学、心理学、文艺学乃至哲学的奇妙体验。
而这些特别有味道的知识,在王崧舟看来,还是出于自己不功利、随性自然的阅读习惯,“我就是天生喜欢读书,好奇书里的内容。
我一直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了诱惑与灵性,你不去跟它打照面,它静静地躺在你的书柜里。
你拿起书来,它就是活的,就会和你对话。
而跟你对话的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都给你开启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当你进入书里,也就进入了一个缤彩纷呈世界,在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
从文学作品、教育理论、哲学著作到宗教名著,乃至奇门遁甲,王崧舟都有所涉猎,乐在其中。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分享交流
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审阅句” ;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
的总理依然做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生接读“审阅
句” ;
师:东方发白,夜色阑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
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接读“审阅句”。
三、走出王崧舟:学其真,践其行
1、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2、“磨”课千遍也不厌倦
……
此人一口气向师父提了十几个问题,正当他准备
继续问下去的时候,却被师父的一句话打断了:“你
的早餐已经凉了。”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王崧舟说,“生命的真义是体验,是当下
的体验。”我们有太多的思想,却少有扎
实的行动;我们有太多的希望,却少有踏
实的耕耘;我们有太多的质疑,却少有切
实的求证。生命的能量就在这些太多的思
一、走近王崧舟:知其人,读其著 二、走进王崧舟:思其言,悟其道 三、走出王崧舟:学其真,践其行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坚信“人品、师 品、学品、文品、课品” 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名;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 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 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 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 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 意栖居。
二、走进王崧舟:思其言,悟其道
(一)语文教师素养观:有境界自成高格 (二)语文教学原则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
案例: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
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N次修改后
成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首相
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
印象王崧舟
仰望王崧舟——生命,因语文而精彩在本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中,我又认识了一位闪耀在小语星空的璀璨明星——王崧舟。
他是“教育使者”,不断传播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他又是求知的蜜蜂,辛勤地采集着祖国各地的教研“花粉”,有人说他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方阵的排头兵,也有人说他是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的领头羊,其实他更像脚踏实地、亲身实践新课标的“挑山工”,正朝着他们无比向往的“泰山之巅”勇敢攀登。
本学期我一共听了王崧舟的四节课,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慈母情深》到潜心会文品深情,荡气回肠的《长相思》,从一片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的《二泉映月》到及其不简单的《一夜的工作》。
他的课可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精致、细腻、诗意、和谐、恢弘、大气。
让人望尘莫及。
王崧舟在语文教学道路上喊出了一句口号:“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执著:“磨”课千遍也不厌倦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
这是他从1994年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
记者在上面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掉进了一口枯井。
驴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一起埋掉。
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
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反而安静下来。
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
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
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
1998年,32岁的他被评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不久,他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作课《万里长城》。
这一课成为那次活动12堂课中最受欢迎的课。
他一举成名。
没有人知道,这堂“成名课”的背后,王崧舟真的像这头掉进枯井的驴,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
王崧舟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
王崧舟年段特点
王崧舟年段特点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独特,他特别注重年段特点,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以下是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一些特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和活动性。
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此外,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年级学生(三、四年级),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开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发展。
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对于高年级学生(五、六年级),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他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他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更加强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诗意的内容,这也是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或现代诗歌,通过点拨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
他鼓励学生用心领悟,感受诗歌的美妙,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除了诗歌,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他提倡广泛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传记等。
他认为,阅读是开拓思想、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除了诗歌和阅读,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他认为,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如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感悟文化、提升素养。
走近王崧舟文章三篇_0
走近王崧舟文章三篇id=544147>第一篇走近王崧舟听过王崧舟公开课或是读过他课堂实录与品悟的老师,无不深深地为他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艺术所折服。
王崧舟的粉丝里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教授;王崧舟的知音里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有数学老师;甚至听说有一位清洁工捧着《长相思》的教师实录爱不释手,一位交警拿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辑》(《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增刊)读至凌晨!思想的力量是能够超越年段的、超越学科、超越职业的!王崧舟的教育思想和经典课堂俨然已成中国小语界的一面旗帜,成了小语教学的一个航向标!我是因着听到一些同行对王崧舟的赞叹诱发了好奇心,网购了几本他的著作,因着阅读开始“走近”王崧舟,开始了解他的教学成长历程、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因着阅读开始着意追随他的教学追求,教学梦想!王崧舟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那是我们普通老师穷尽精力也难以企及的境界!从他的自述作品中,我了解到他的成功取决于决定性的两个因素。
其一,他酷爱阅读,阅读早已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
从1990年到1995年的五年里,王崧舟“孤独沉潜”阅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的,哲学类的,文学类的,美学类的,人物传记类的,红学方面的……甚至中国古代术数类的书都读,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文凭,只是因感觉、兴趣而读,就这样沉潜阅读五年。
五年里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只有促使日后语文教学里举重若轻的能量积淀。
其二,五年里他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因职务所逼,绝大多数的课他都做到有记录,有反思,对当时的课进行微格研究,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果,而且这些研究结果都发表在《浙江教育》上。
王崧舟如此评价自己的阅读行为:“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慢慢发酵,慢慢酝酿,慢慢融入到生命中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近王崧舟:思其言,悟其道
(一)语文教育哲学观:生命语文 “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 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 神生活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 这也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王崧舟
(二)语文教学原则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 中诗意的栖居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是诗,诗 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的 生活。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王崧舟
(四)语文教学风格观:举起“情感派”的 语文大旗
一堂好课,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 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 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 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 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情感 的出轨、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开创者
一、走近王崧舟:知其人,读其著
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 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 级教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 省十大育人先锋、“国家基础教育资 源库开发基地”电视教学片主编、 “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培 训”小学语文主讲教师、“浙江教育 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 “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 职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导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 小语会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1、课前Fra bibliotek以读为预。2、课始,以情带读。
3、课中,以学定教。 4、课尾,以情升华。
(五)语文教师素养观:有境界自成高格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 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 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 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 ——王崧舟
诗意语文八大原则 1、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 2、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 3、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 4、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 5、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 6、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 7、诗意的神韵:智慧观照。 8、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
(三)语文教学策略观:引领学生在感悟 中学习语文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 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 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 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 在。感性的语文只有用感性的办法来学 才能使孩子们的语言与精神如甘泉般盈 活。 ——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