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吴伯萧复习进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4课《灯笼》一、知识点汇总:1、借物抒情知识2、字词积累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5、散文的线索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借物抒情知识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
(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2、字词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 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 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 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部编版八下《《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八下《《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预习知识点1.《社戏》课文预习知识点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
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诚然:确实这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二、主题概述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
4*灯笼吴伯箫◇教材分析◇《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犬吠.(fèi)斡.旋(wò)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燎.原(liáo) 幽悄.(qiǎ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4课《灯笼》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散文家,教育家。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字词神龛shén kān凑còu巧人情世故争讼sòng 斡旋wòxuán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点缀不甚了然可悯mǐn神shén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子。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凑còu巧:正好赶上。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xuán: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可悯mǐn:令人怜悯。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星lán(______)挑.(______)灯骠.(______)姚(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燎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4)文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了解灯笼厚重的文化内涵。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伯萧的《灯笼》(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讼.( sòng) 斡.(wò)旋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锵.(qiāng)然褪.(tuì)色燎.( liáo)原熙.(xī)熙然2.根据意思写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斡旋:调停,凋解。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破落户:指先前有钱有势而后来败落的人家。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3.简介吴伯箫吴伯箫( 1906 -1982),山东莱芜人。
原名熙成,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
散文《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整体感知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明确: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同家。
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
4《灯笼》吴伯箫
4
灯笼
吴伯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 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重点)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和家国情怀。(难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 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 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 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整体感知 有关灯笼的记忆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 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 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 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 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 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 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 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 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背景资料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 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 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 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 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 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 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 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 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阅读提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 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 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 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 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 “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 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解析《灯笼》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之一,在地方民俗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首诗通过细致而富有生动感的描写,将灯笼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物体,使人着迷、感动。
同时,它也警醒人们,除了要追求明媚的光明之外,也要关注深处的黑暗以及痛苦和哀愁。
这一主题深入贴切,富有启示性,对读者的教育与熏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分析本单元主要讲授的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
《灯笼》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是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好材料。
本次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灯笼》的作者吴伯箫,掌握该文的语言特点、文学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同时,课堂讲解也将注重带领学生学会写诗,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优秀学案设计Part 1 知识引入1. PPT展示一个用糯米粉、水和食用色素制作成的灯笼,通过图片和声音激发学生对灯笼和诗歌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文化艺术作品并给出理由。
然后,通过学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为下一步的了解诗歌序列打下基础。
Part 2 课文探究1. 对于全文进行鸟瞰,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对于每一句话进行注释,并让学生猜想其表达的含义。
3. 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特征,其中包括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意象象征等方面。
4. 演示老师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写诗,应用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讲解一下什么是写诗,什么是好的诗歌,然后说一下《灯笼》这首诗的好处和不同寻常的地方,让学生在写诗前切实感受到全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Part 3 拓展延伸1. 了解灯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学习灯笼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2.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拍摄照片等方式,体验并记录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精华,并进行汇报。
灯笼课文精讲
灯笼一、章节划分《灯笼》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是引子,主要描述小孩子喜欢火和亮光的天性,从而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这部分内容既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3至11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如挑灯迎祖父回家、母亲接过纱灯上下灯穗的动作、乡俗还愿戏中提灯的种种情景、元宵节上灯时的盛况等。
这些记忆既体现了灯笼在民俗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展现了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是结尾部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通过对比“火”与“灯笼”的不同,表达了对“火”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作者看来,灯笼不足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而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更能寄寓其情。
这种情感的升华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灯笼的热爱,更展现了他对民族精神的热切追求和赞美。
《灯笼》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子、主体和结尾。
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充满感情和思考的作品。
二、文章赏析《灯笼》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情感与思考的散文,作者吴伯箫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灯笼的深厚情感和对民族精神的热切追求。
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灯笼的独特魅力。
作者将灯笼比喻为“火焰”,形容其“炽烈地燃烧着”,这种比喻不仅凸显了灯笼的明亮和温暖,还赋予了灯笼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热情。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灯笼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灯笼的美丽和魅力。
文章通过叙述关于灯笼的记忆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感情。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点灯笼的种种情景,如“母亲接过纱灯上下灯穗的动作”、“乡俗还愿戏中提灯的种种情景”等,这些记忆不仅让作者倍感温馨和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灯笼的深深眷恋。
文章还通过对比“火”与“灯笼”的不同,深化了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赞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五 第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
4月21日
六
4月22日
日
4月23日
一
4月24日
二
第二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测试
《大雁归来》《时间的脚 印》作业讲评
八
教学内容进度与日常管理安排表
日期 周次 星期
早读
各时间段内容安排
课堂
午自习
8
晚自习1
4月25日 八 三 单元测试讲评 13《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第一课时
二
五一放假
三
背诵课外古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王选)第一课时
课文理解重点 抽查
四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王选)第二课时
五
背诵课外古诗词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顾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
居作》《卜算子·咏梅》 旦)第一课时
六
《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作业讲评
单元测试讲评 单元测试讲评
4月26日 4月27日 4月28日
四
13《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第二课时
五
听写第13、14 课生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一课时
上班
六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二课时
4月29日
日
五一放假
4月30日
一
五一放假
5月1日 5月2日 九 5月3日 5月4日 5月5日
4月11日 六 三 朗读课文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度与日常管理安排表
日期 周次 星期 六
早读
课堂
各时间段内容安排 午自习
4月12日 4月13日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任务突破练9 分析结构——分析句段作用,赏析谋篇艺术
任务突破练9 分析结构——分析句段作用,赏析谋篇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灯笼吴伯箫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自秦淮河畔吹起的那一曲《灯笼》便成为了陪伴我们成长的一首经典。
这首曲子凭借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乐章世界中的一支佳作。
在中学音乐课上,这首曲目《灯笼》也成为了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章。
那么,如何打造一堂优秀的《灯笼》音乐课呢?本文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灯笼》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多种方式,深入掌握曲目精髓,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对于《灯笼》这首曲子,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1. 把握曲子的基本结构和歌唱模式,理解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3. 学习掌握乐曲演奏技巧,进行合理演奏。
4.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品位。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1. 了解曲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灯笼》这首曲子。
在学生集中精神的状态下,先播放曲子,让学生在听觉上感知曲子的基本结构、情感色彩等方面。
然后,针对曲子中的声部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声部的作用以及整个曲子的和谐性和互动性。
2. 学习歌唱技巧歌唱技巧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歌唱技巧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唱出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学习歌唱技巧时,我们可以逐一讲解歌唱技巧,然后组织学生一起练习。
3. 演奏技巧的掌握相对于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讲解琴弓的运用、演奏技巧等相关内容,然后对乐器进行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
4. 合唱演练合唱演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环。
在上述训练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合唱演练。
在合唱演练时,我们可以从声部入手,逐一指导各个声部的合唱技巧、演唱表情等方面,让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一单元灯笼吴伯箫(教案)-2023春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分析,使学生领会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灯笼的存在?”比如,在节日或庆典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漂亮的灯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一单元灯笼吴伯箫(教案)-2023春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灯笼》吴伯箫的文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吴伯箫及其作品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学习文章中生字词,如:璀璨、庇佑、摇曳等;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解读,感受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灯笼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灯笼(吴伯萧) 教学设计
灯笼教学设计吴伯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手段(设想)多媒体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1.导语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2.文化常识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目标领航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2.整体感知(一)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二)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三)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四)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灯笼》 学历案
《灯笼》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灯笼二、学习目标1、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资源1、吴伯箫的《灯笼》原文。
2、有关灯笼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相关的诗词、典故等。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吴伯箫的《灯笼》,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搜集有关灯笼的诗词、故事等,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灯笼图片或播放一段有关灯笼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字词学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难理解的字词。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思考: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精读文本(1)分组讨论: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灯笼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5、探究主题(1)思考:灯笼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借灯笼表达的情感。
6、拓展延伸(1)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灯笼的诗词、故事等,让学生分享交流。
(2)让学生谈谈在现代社会中,灯笼的存在形式和意义有了哪些变化。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灯笼的特点、文化内涵、作者的情感等。
(2)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仿照《灯笼》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传统文化物品的文章。
2、制作一个灯笼,并附上文字说明,介绍其制作过程和蕴含的意义。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作文的质量、灯笼制作的创意和说明的清晰程度等。
3、测试:通过小测验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字词等的掌握情况。
六、反思与改进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学生的兴趣点是否被充分激发等。
《灯笼》 学历案
《灯笼》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灯笼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吴伯箫及其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斡旋”“怅惘”等。
3、理解文中灯笼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资源1、吴伯箫的《灯笼》原文。
2、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3、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例句。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阶段1、自主阅读《灯笼》原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2、了解作者吴伯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二)课堂学习1、字词讲解(1)请学生分享预习时积累的生僻字词,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2)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斡旋”“怅惘”“熙熙然”等词语的用法。
2、作者介绍(1)教师介绍吴伯箫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经历对其创作《灯笼》的可能影响。
3、文本分析(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内容?(2)梳理结构,把握思路小组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以灯笼为线索,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进而回忆自己与灯笼相关的往事,最后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感慨和希望。
(3)深入研读,理解内涵文中描写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往事?这些往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灯笼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它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内涵?(4)写作手法探讨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通过小小的灯笼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的?(三)巩固拓展1、仿照《灯笼》,以一件小物件为线索,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2、收集与灯笼有关的诗词、俗语等,在班级中分享交流。
(四)学习评价1、字词测试,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2、阅读理解检测,通过提问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写作评价,对学生的仿写作文进行批改和点评,关注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五、学习反思1、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字词、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灯笼》 学历案
《灯笼》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灯笼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灯笼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散文的风格。
三、学习资源1、吴伯箫的《灯笼》原文。
2、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生字词举例:斡旋(wò xuán)、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 rán)等。
2、了解作者吴伯箫的生平经历和写作风格。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风格质朴、醇厚,常常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深刻的内涵。
(二)课堂学习1、导入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灯笼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导入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文章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进而写到了与灯笼相关的各种回忆,如祖父夜行、接回祖父、母亲吩咐、村头挂灯、元宵张灯等。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第一部分(第 1 段):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第二部分(第 2—11 段):回忆与灯笼相关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 12 段):发表感慨,升华主题。
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赏析:此句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愿为保卫祖国而冲锋陷阵的决心,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5、探究主题,体会情感思考:作者围绕灯笼写了这么多内容,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明确:作者通过回忆与灯笼相关的往事,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灯笼》 学历案
《灯笼》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灯笼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吴伯箫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三、学习资源1、吴伯箫的相关介绍。
2、本文的朗读音频。
3、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吴伯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思考: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内容?(二)课堂学习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灯笼是一种常见的物品。
它不仅能照明,还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看作者笔下的灯笼有着怎样的魅力。
2、作者及背景介绍(1)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风格质朴,感情真挚。
(2)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时代。
作者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往事,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字词积累(1)字音争讼(sòng)斡旋(wò xuán)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2)词义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熙熙然:形容温和欢乐的样子。
4、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灯笼与祖父的联系。
灯笼与母亲的联系。
乡俗还愿时的灯笼。
元宵节的灯笼。
族姊远嫁时的灯笼。
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灯笼。
作者的爱国情怀与灯笼的关系。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灯笼》吴伯萧教学设计两课时1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折纸的兴趣也比较大,能够认真折纸,但是对于看图示折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的灵活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4、灯笼(吴伯箫)教学设计
4 、灯笼(吴伯箫) 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四篇课文都在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和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灯笼》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它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及灯笼对于作者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妙处还在于作者跳出了个人情感圈子,借助灯笼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
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全力创新,追求深度教学,设计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
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寻缘”——“品缘”——“学缘”——“写缘”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
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
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
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
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 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品读 灯笼中的情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 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 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 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 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 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 却早已褪色了。
乃求渔者之罟(gǔ),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 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yín)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 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 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
故乡的琐事、祖父夜 行、慈母之爱、慰藉 照孤路的行灯客笼、、院里唐的明灯笼皇、小建纱灯灯、村 头红楼帝红 灯灯、、伴、宫族灯元灯宵、姊、灯阵、 前远将龙 灯嫁军灯 笼、…、挑跑…马汉灯灯献看、嫁娶 剑……
小组交流:请 把这些灯笼 (或事件)进 行分类,并说 说你的理由。
初读 灯笼和灯下人
“我”的记忆:照路的灯笼、院里的灯
品读 灯笼中的情
“我”的岁月——灯笼中的一片深情
乡情
亲情
对岁月 的缅怀
“历史的记忆”——灯笼中的昂扬激情
对岁月 沧桑的 慨叹
激越的 爱国热 情
以灯笼为线索,以情感安排 材料次序,恰当的谋篇布局, 将关于灯笼的记忆碎片化零 为整。
灯笼是我的人生的“见证者” 灯笼是历史记忆的“记录者” 灯笼是文人情感、传统文化的 “承载者”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 植物,因洿(wū)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zhōu)不筑, 全其自然。纵锸(chā)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 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ài)而娱穷独也。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从种类上有: 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元宵节赏灯始于汉代,盛极于唐朝。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 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 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 明夺月色”,成为当时一大景观。
笼、小纱灯、村头红灯、元宵灯、龙灯、跑马灯、 嫁娶红灯……
历史的记忆:东宫灯楼、官衔灯、宫灯、
阵前灯笼……
初读 灯笼和灯下人
“灯笼”是 本文的叙事线索。
品读 灯笼中的情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
你挣从扎本之后文,像中这读样慈到母了口中怎吩样咐的的话也情很? 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 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
一、
从小景小物入手,通过分析景物特点, 揣摩附着其上的社会内容和家国情思。
二、 从细节小事入手,关注事件发展变
化及相互的联系,揣摩深刻的主题。
过华清宫(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考:
诗歌通过写一件“小事”:唐 玄宗为杨贵妃送荔枝,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
延读 “以小见大”的阅读方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 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 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延读 “以小见大”的阅读方法
灯笼
吴伯箫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 杨洋
字词
争讼sòng 怅惘wǎng 幽悄qiǎo 族姊zǐ
领域 斡 旋 wò (调停、调解)
褪色 锵 然 qiāng
(形容金玉珠宝 等声音清脆)
燎原 马前卒 (比喻在前面摇旗呐 喊或奔走效力的人)
神龛kān 人情世故
(供奉神像或 神主的小阁子)
导入 说“灯笼”
导入 说“灯笼”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初读 灯笼和灯下人
找一找,文章中都写了哪些 灯笼?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哪 些事情?
自主阅读,批注文本。
初读 灯笼和灯下人
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 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 由个人延及社会
“兴托、“兴寄” “文章合为时而著”
推荐阅读:张晓风《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铁 凝《一千张糖纸》
导入 说“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 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从种类上有: 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元宵节赏灯始于汉代,盛极于唐朝。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 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 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 明夺月色”,成为当时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