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

合集下载

孔子论孝1

孔子论孝1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 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 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 就算是孝顺了吗?”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 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 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 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看到贤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
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
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 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 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 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 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 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 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 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 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

2014-5-13
14
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老师什么是孝顺。孔子 的回答与上面一段所讲的并没有多大的出入。基本 上还是讲的情感方面的事情,对父母孝顺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面——和颜悦色而待之。孔子的回答并 不是很主观。他采取了发问的方法:啊,你替父母 劳动了,有好吃的也让给父母了。难道这就是孝顺 了吗?孔子之所以这样问,肯定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问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孔子说了好吃好喝的 连狗和马等一般的畜类都可以做到。而人就不同了,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高等动物。有着高级的思维, 也有一般的思维。所以我们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 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 母精神方面的满足。即言,一方面要求保证让父母 没有衣食之忧,这是最低标准;同时又要让他们有 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人类文 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后者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所 以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 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 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18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儿女侍奉父母时,对父母的不 当言行要委婉地劝谏。即便父 母没有改正,还是要继续孝敬 他们而不是违背他们的意愿, 尽管这样做有时会很烦劳,但 不能有丝毫怨恨
2014-5-13
19
子曰:“父母之 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 以惧。”(孔子说:
黑二哮 白郎天 无神犬 常堵追 常 出 入
沉生天 香下上 日沉下 夜香凡 哭和三 着爹圣 要住母 寻 母
28
2014-5-13
29
孔 子 论 “ 孝 ”
2014-5-13
2
a尊祖敬宗
《礼记 · 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如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童冠。

于父母,敬而无违。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寿。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有先峰。

无违天地也,必在恭敬。

有事,事其邻;无悔也。

视其所不视,耳其所不听,思其所不为。

行其所不好使吾身修焉者谓之教也。

行不必人之非,人将不弃我者谓之德也。

是以君子服善以矜德行其孝也如此其道也!此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又安在乎以犬马尽孝道乎?愚以为事父母大法乃忠君之始也!这段原文描述了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是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了父母身体健康的担忧是子女最大的责任。

子女应该尽力避免父母担忧,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好自己,还要保持身心健康,不给父母带来额外的担忧。

其次,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在世,子女不应该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出远门,也必须确定好去向,以免父母担忧。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再次,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父母年龄的重要性,应该时常关注父母的健康和需求,既为父母的年老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

最后,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女应该按照礼仪规范照顾父母的生老病死,让父母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

知识文库 第14期28 孔子论孝:子女保全身体,是孝的内在要求孔子论孝孔子认为孝之以礼是对子女孝敬外在形制上的期待,作为子女的更需要注意保全自己健康的身体,这是孝内在本质的要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忧子女生病。

”读《论语》要从生命本真处读,要还原到切身感受中去。

只要一旦为人父母,就会发现,你对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关切的。

所以为人子女,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只当成自己的。

你的健康问题,是父母最忧心的,你无权轻易处置自己的生命与健康。

使自己体谅父母为自己健康担心那种心情去保全自己,同时,对父母能回报当自己生病了父母所显现的那种关心,才是真正的孝敬。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对孩子建立一种整体思维的期待。

即人在社会关系中,你的关系角色要有自觉性。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如果一个人出于一时愤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一种迷惑吗?现代的孩子经过社会的复杂性相对较少,有的轻易地残害自己的生命,使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与关系思维的角色认知缺乏有关系。

对《论语》中这句话还有另一种通行的解释也为历代大家所肯定。

即让做父母的只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行了,不必为其他事情担心。

强调的是做子女的要自立。

钱穆先生说:“子女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物可忧。

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

”说的是为人子女只须父母忧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就行了,因为人生病有时候不能自己控制。

其他如事业发展,品格砥砺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要让父母操心。

自我成长也是对父母的另一种孝敬。

这种孝法还有一种反向警策作用。

当下社会,望子成龙而拔苗助长者不止万千。

笔者曾经去精神病院调研过,发现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状况后唯一的期待就是孩子做一个最普通的孩子。

而此前很多家长对孩子多方面苛责,一旦患病追悔莫及。

所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余下的让他自己去发展,过于人为的期待都可能导致其他的结果。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

《孔子论孝》作业学会感恩,实践孝行在《孔子论孝》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实践孝行的观点。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并拓展这些观点,将孝行的精神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感恩是实践孝行的关键。

孔子强调要尊敬父母,并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我们应该学会从心底感激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和关爱,更是他们教导我们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通过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

其次,实践孝行需要细心体察父母的需求。

孔子强调要以孝心对待父母,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可能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和关心,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父母的个性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方式,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

此外,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也是实践孝行的重要方面。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该虚心接受父母的教导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决策。

尽管我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父母的立场,理解他们的决定是出于对我们的关爱和希望我们有更好的未来。

即使在我们成年后,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尊重和听从的态度,因为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最后,实践孝行需要我们将孝心传承给下一代。

孔子认为,孝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应该将这一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子女,并教育他们尊重和孝顺父母。

通过我们自身的言传身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总之,通过学习《孔子论孝》我们可以了解到孝行的重要性,并将这一价值观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从感恩开始,我们可以关注父母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将这一孝心传递给下一代。

实践孝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更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

孔子论孝教案分析教案标题:孔子论孝教案分析教案目标:1. 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对孝的重视。

2. 分析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和教育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孝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孔子的名言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孔子和孝的认知和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孝的理解以及孝的重要性。

主体:3. 孔子的思想介绍:a. 孔子的背景和影响: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和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影响。

b. 孔子对孝的重视:解释孔子将孝列为五常之首的原因,强调孝的社会意义和家庭价值。

4. 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a. 孝的定义:引用孔子关于孝的经典语录,解释孝的内涵和外延。

b. 孝的表现形式:列举孔子提到的孝的具体行为,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

c. 孝的重要性:讨论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 孔子论孝的教育意义:a. 培养家庭观念:解释孔子论孝对培养学生家庭观念的重要作用。

b. 培养道德品质:探讨孔子论孝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c. 培养社会责任感:讨论孔子论孝如何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6.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孔子论孝的观点和教育意义,并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探讨孔子论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孔子论孝的短文,包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的具体经历。

总结:9. 总结孔子论孝的核心观点和教育意义。

10.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论孝的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更好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品质。

扩展活动:11. 学生自主研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和现代思想家对孝的看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12. 学生分享: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评估:1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1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关于孔子论孝的短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孔子论孝观后感

孔子论孝观后感

孔子论孝观后感引言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孝的思考和论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准则。

本文将围绕孔子对孝的观点展开讨论,并就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些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孔子对孝的观点孔子认为孝是人之基本德行,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他在《论语》中多次论述了孝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孝的具体表现和价值。

孔子强调,子女孝顺是一种天资的表现,是人性的本性。

他说:“君子行孝也,天下之至孝也。

”(《论语·颜渊》)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而孝行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行为。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孝也者,其言不让,而信道不孤;则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子路》)孝顺父母不仅是尊重长辈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五常”之一的孝道观念。

他认为,孝的核心是尽忠孝,不能有半点懈怠。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子罕》)孔子提出了人生不同阶段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了在五十岁时要明白自己的天命,做到心思顺服,顺应天意。

这也意味着,在如今的社会中,孝道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准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社会。

孔子论孝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观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孝道教育对我们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一代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也面临许多挑战。

而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这也能够延伸到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中。

通过学习和弘扬孝道,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有益,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在孔子的孝论中,爱和敬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首先,孔子非常强调对父母的爱。

他认为,孝道的核心在于爱,这种爱是源于内心的,是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子女应该以慈爱和关怀回报父母的无私付出,以敬爱和尊重回应他们的期望和付出。

孔子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这种爱有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孔子也强调对父母的敬。

敬是对父母的一种尊敬和敬畏之情,是孝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即使自己不完全同意,也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尊敬父母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这种敬畏之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与团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在孔子的孝论中,爱和敬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爱是敬的基础,没有对父母的真挚之爱,就很难有真正的敬畏之心。

敬是爱的升华,只有通过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尊重。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实践性。

孝道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子女应该时刻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将孝道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总之,在孔子的孝论中,爱敬情感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孔子强调了孝道中爱和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孝道的持久性和实践性。

这种理论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论孝读后感

孔子论孝读后感

在阅读了孔子论孝的文章后,我深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和传统,同时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孝道。

这种对孝道的坚持和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至今。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孝道的实践性。

他认为,孝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例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生活起居,以及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容易忽略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道的重要性,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这份美好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论语论孝的篇章

论语论孝的篇章

《論語》論「孝」的篇章在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

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一、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翻譯: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翻譯: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

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

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第二‧六)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五)翻譯: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
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
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孝道还包括顺从父母的意愿和继承他们的
志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谈孝之论述包括在《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篇章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孝的内涵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孝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孔子论孝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论孝的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首先,孔子将孝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表明孝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其次,孔子还强调孝敬的方式和方法,他认为要“敬事而后食”,即子女应当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通过孝心与行动来感恩和报答父母。

此外,孔子还强调孝顺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注重对父母的言传身教印象,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提醒人们在孝顺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总体来说,孔子论孝的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孝的现代意义是我们思考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孝的概念和内涵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解读。

孝不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还应该包括对家庭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应该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同时,孝也应该延伸到社会上的他人,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论孝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令人深思。

孝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伦理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传承孔子论孝的精神,将之贯彻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健康、有爱的家庭和社会。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掘孔子论孝的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孔子“孝”论

孔子“孝”论
40以上是考古出土的西周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这些器皿多为周王室族祭祀先祖宗室神和帝殷周时期的至上神亦称为天的彝器其上享孝追孝用享以孝等铭文表达了祭祀者对祭祀对象的缅怀和感念并祈福于他们以保佑自己子孙绵延福寿双齐
孔子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需求,对西周以尊祖敬宗为主要内容的类宗教倾向性的“孝”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他通过规范父子、兄弟亲情,试图以家庭为单位,打造合格的社会人,以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盛世。这一过程中,孔子对传统的“孝”进行了继承和改造,将其从主要维系宗法体系的枢纽,转变为调节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伦理准则。孔子的孝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公序良俗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文档并未直接提供孔子论孝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孝道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大学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

大学孔子论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者,敬亲之至也;悌者,敬兄之至也。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孔子论孝,旨在教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无私奉献。

子女孝顺父母,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表现。

孔子曰:“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照顾,更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上。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女应当尊敬父母,不让他们担忧。

即使外出求学或游历,也要有所节制,不让他们担心。

孔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可违也。

”婚姻大事,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遵循礼法,不可随意违背。

孔子曰:“父为子纲,母为子仪。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母亲是子女的楷模。

子女应当尊敬父亲,遵守家规,听从父亲的教诲;尊敬母亲,效仿母亲的品行,传承家训。

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孝子对待父母,应当尊敬、孝顺、关心、哀悼。

父母生病,子女应当侍奉左右,细心照料;父母去世,子女应当悲痛欲绝,哀悼不已。

孔子曰:“事亲者,色难。

”孝顺父母,最难的是保持和颜悦色。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求,体贴父母的辛劳,让父母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孔子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成才,有美好的未来。

子女应当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

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极致。

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必然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孔子论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爱。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传承孔子孝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 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 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 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 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学习了“孔子论孝” , 你有什么感悟?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 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 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 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 “孝”了。
解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 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1)易色:有两种解释,一种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则“贤 贤易色”就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 贤德,而不重容貌。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

孔子论孝注音孔子论孝注音孝(xiào)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孔子视为最为重要的德行之一。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尽心尽力地养育父母,更是一种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所言的"孝",是一个包含丰富含义的词语。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孝顺父母需要有真心真意的付出,以及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首先说到的是“孝”的音,《论语》有云:“孝”,言孝道之功不可高也。

“孝”字的音被注音为“xiào”,发音时,鼻音轻拢而发出。

这种音节短促有力,给人一种清晰明朗的感觉,也与孝顺父母的行为一脉相承。

孝顺父母,并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尊重父母,真心实意地聆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是孝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的教养和奉养是一个家庭伦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关系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不能忽视亲情的重要性。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用心体会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人生的旅程如行舟,孝道如良舵。

孝顺父母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润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人们都能够树立起尊重亲情、珍视亲人的价值观念,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因此,孔子论孝注音是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孝道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唤醒个人对于家庭伦理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考。

孝道,不仅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践行孝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评孔子对孝的论述

评孔子对孝的论述

评孔⼦对孝的论述孝顺⽗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代都推崇⼥孝顺⽗母的伦理道德。

在我国封建社会⾥,有些⼈因为孝顺⽗母⽽被“举孝廉”“出仕”。

那么,⼦⼥怎样做才算得上孝顺⽗母?孔⼦对⼦⼥怎样做才算孝顺⽗母作过⼀些论述,但没有作定义式的概括。

他的学⽣问他⼦⼥怎样做才算是孝顺⽗母,他根据学⽣各⾃特点作答。

⼦游问他怎样做才算孝顺,他说:“今之孝者(现在所谓孝顺),是谓能养(总说能够奉养⽗母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却是很不够的,因为)⾄于⽝马(对狗和马),皆能有养(也都能做到饲养它们)。

不敬(如果对⽗母只做到奉养⽽不诚⼼孝敬的话),何以别乎(那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在这⾥所谓孝顺⽗母是指⼦⼥对⽗母的敬爱之⼼,是从⼦⼥对⽗母的思想感情来讲的,⽽不仅仅是⼦⼥能在经济上赡养⽗母。

按他的意思,如果⼦⼥仅仅是在⽣活上赡养⽗母,⽽没有或缺少对⽗母的敬爱之⼼,那还算不上是孝顺⽗母。

在对⽗母怀有敬爱之⼼的基础上,尽其所能赡养⽗母,这是孔⼦所讲的孝顺⽗母。

这种孝顺每个做⼦⼥的⼈都是可以做到。

否则,只有富⼈才能做到孝顺,⽽穷⼈就很难做到孝顺。

事实上,有些富⼈对⽗母并不敬重,只是能赡养⽗母⽽已,甚⾄连赡养也谈不上。

与此相反,有许许多多经济条件很差的⼈倒是对⽗母怀有敬爱之⼼,尽⼀切努⼒赡养⽗母。

在现实⽣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有钱⼈为⽗母提供优越的⽣活条件,⽽对⽗母并⽆敬爱之⼼;有些⼈经济条件很差,却对⽗母⽆⽐敬爱,体贴⼊微。

当然,⼦⼥孝顺⽗母包括赡养⽗母,尽可能地为⽗母提供⽐较好的⽣活条件。

不过,⼦⼥能否为⽗母提供优越的⽣活条件,就要视⼦⼥的经济条件⽽定。

⼦⼥只要⼼中有⽗母就可以视为孝顺⽗母。

⼦夏问他怎样做才算孝顺,他说:“⾊难(和颜悦⾊是最难的)。

(如果仅仅做到)有事,弟⼦服其劳(孩⼦为⽗母去做);有酒⾷,先⽣馔(让⽗母先吃喝),(但⼦⼥的脸⾊却很难看)曾是以为孝乎(难道能算是孝吗)?”孔⼦在⾥所谓孝顺是指对⽗母的态度,即和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孝
“孝”,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菏泽国税同心文化中就有一个方面是孝心,所以我们如何提高对于孝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曾经对孝有过非常详尽而精辟的论述。

第一是“无违为孝”。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孔子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

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这样操心是很劳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现在,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啊。

第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有一次,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这句话第一次看起来会觉得十分的奇怪,因为照常人的想法,做子女的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偏偏要让父母之担心自己的疾病呢?后来一想,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在外的子女的疾病都是十分困难的。

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啊,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啊,工作学习顺不顺利啊之类的。

所以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

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一条对子女的忧虑。

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父母若有事,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十分遗恨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常常从外地打个电话,发封邮件等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这样令父母也会很安心。

毕竟子女是父母身上的肉,疾病是不能自主有无的,所以让父母“唯其疾之忧”也是使父母有一定的牵挂,让家人之间的情越来越浓厚了。

第三是在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父母。

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对犬马我们都能养,但对父母,我们除了养,还应有敬。

即使是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能“赡养父母”即为孝的想法,所以常常抱怨老人不知足。

因为他们认为好吃好穿的伺候着老人,就已经是尽孝了,老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因为侍奉老的吃好、穿好,并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

年迈的老人很孤独,他除了吃和穿以外,他更需要孩子陪他多说话、多聊天,更需要孩子敬爱他。

这个“敬”字下面体现的是孝子的心,是孝子的情。

所以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是孝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孝的全部。

孝顺是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

就像子夏所说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力,更要做到尽心,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

总之, 孝不是简单的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孝的本质是对父母的爱,是对父母的情。

也就是说孝的本质在于心,孝体现出来的是人的本性。

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没有孝心的人,会是一个高尚的人,会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的人。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所以孝文化的存在与弘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每一个国税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