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孝
“孝”,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菏泽国税同心文化中就有一个方面是孝心,所以我们如何提高对于孝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曾经对孝有过非常详尽而精辟的论述。
第一是“无违为孝”。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孔子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
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这样操心是很劳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现在,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啊。
第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一次,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这句话第一次看起来会觉得十分的奇怪,因为照常人的想法,做子女的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偏偏要让父母之担心自己的疾病呢?后来一想,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在外的子女的疾病都是十分困难的。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啊,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啊,工作学习顺不顺利啊之类的。所以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一条对子女的忧虑。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父母若有事,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十分遗恨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常常从外地打个电话,发封邮件等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这样令父母也会很安心。毕竟子女是父母身上的肉,疾病是不能自主有无的,所以让父母“唯其疾之忧”也是使父母有一定的牵挂,让家人之间的情越来越浓厚了。
第三是在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父母。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对犬马我们都能养,但对父母,我们除了养,还应有敬。即使是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能“赡养父母”即为孝的想法,所以常常抱怨老人不知足。因为他们认为好吃好穿的伺候着老人,就已经是尽孝了,老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侍奉老的吃好、穿好,并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年迈的老人很孤独,他除了吃和穿以外,他更需要孩子陪他多说话、多聊天,更需要孩子敬爱他。这个“敬”字下面体现的是孝子的心,是孝子的情。所以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是孝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孝的全部。孝顺是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就像子夏所说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力,更要做到尽心,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
总之, 孝不是简单的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孝的本质是对父母的爱,是对父母的情。也就是说孝的本质在于心,孝体现出来的是人的本性。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没有孝心的人,会是一个高尚的人,会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的人。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所以孝文化的存在与弘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每一个国税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