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相关内容

合集下载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政策类型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政策类型

中国反贫困政策有哪些?我国政府致力于反贫困的伟大实践,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组织保障政策自从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起,国家就一直重视发挥组织政策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

小组负责制定贫困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有关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并领导、组织、监督和检查全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各贫困面较大的省、自治区和地、县,也相继成立类似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

现在更提出了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即在贫困面大、贫困问题严重的省、自治区,党委书记和省长、主席,特别是贫困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亲自抓扶贫,深入贫困乡村认真调查研究,直接部署扶贫攻坚任务,落实解决温饱的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不仅要有总的规划、总的目标,而且要有解决温饱的年度计划,逐层分解.层层落实,限期完成.(2)目标瞄准政策1982年国务院在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简称三西地区)划定了28个重点扶持县。

1986年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1988年国务院在河北、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的牧区中又确定了27个国家重点扶持县。

各省、自治区也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确定了300多个省级重点扶持县.这样,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贫困县664个。

后来个别省、自治区增加扶持范围,全国贫困县总数达到99个。

1994年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范围的贫困县调整为592个。

以县为单位确定国家扶持重点,是按区域实施反贫困计划的基础。

在规定贫困县的基础上,国家强调要把贫困县中的特困乡、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户温饱rm".(3)国家投入政策反贫困的政府投入包括扶贫信贷资金、财政发展资金和以工代赈三个部分。

国家贫困地区八七扶贫计划

国家贫困地区八七扶贫计划

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河南省28410323,新安县410324,栾川县410325,嵩县410326,汝阳县410327,宜阳县410328,洛宁县410329,伊川县410423,鲁山县410927,台前县411221,渑池县411224,卢氏县411321,桐柏县411323,淅川县411326,南召县412321,虞城县412324,宁陵县412325,睢县412821,确山县412825,上蔡县412827,平舆县412828,新蔡县413022,淮滨县413023,信阳县413025,光山县413026,固始县413027,商城县413028,罗山县413029,新县湖北省25420321,郧县420322,郧西县420323,竹山县420324,竹溪县420325,房县420381,丹江口市420527,秭归县420528,长阳自治县420921,孝昌县420922,大悟县422101,麻城市422123,红安县422125,罗田县422126,英山县422128,蕲春县422327,阳新县422801,恩施市422802,利川市422822,建始县422823,巴东县422825,宣恩县422826,咸丰县422827,来凤县422828,鹤峰县422921,神农架林区宁夏回族自治区8642126,盐池县642127,同心县642221,固原县642222,海原县642223,西吉县642224,隆德县642225,泾源县642226,彭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5652222,巴里坤自治县652328,木垒自治县652927,乌什县652929,柯坪县653001,阿图什市653022,阿克陶县653023,阿合奇县653024,乌恰县653121,疏附县653122,疏勒县653123,英吉沙县653126,叶城县653128,岳普湖县653131,塔什库尔干县653201,和田市653221,和田县653222,墨玉县653223,皮山县653224,洛浦县653225,策勒县653226,于田县653227,民丰县654128,尼勒克县654224,托里县654323,福海县西藏自治区 5542126,察雅县542322,南木林县542324,定日县542422,嘉黎县542427,索县陕西省50610122,蓝田县610201,铜川市辖区610221,耀县610222,宜君县610329,麟游县610426,永寿县610427,彬县610428,长武县610429,旬邑县610430,淳化县610524,合阳县610526,浦城县612324,西乡县612326,宁强县612327,略阳县612328,镇巴县612401,安康市612422,汉阴县612424,宁陕县612425,紫阳县612426,岚皋县612428,镇坪县612430,白河县612501,商州市612522,洛南县612523,丹凤县612524,商南县612525,山阳县612526,镇安县612527,柞水县612601,延安市612621,延长县612622,延川县612623,子长县612624,安塞县612625,志丹县612626,吴旗县612630,宜川县612701,榆林市612722,神木县612723,府谷县612724,横山县612725,靖边县612726,定边县612727,绥德县612728,米脂县612729,佳县612730,吴堡县612731,清涧县612732,子洲县甘肃省41620121,永登县620123,榆中县620421,靖远县620422,会宁县620423,景泰县620521,清水县620522,秦安县620523,甘谷县620524,武山县620525,张家川自治县622323,古浪县622326,天祝自治县622421,定西县622424,通渭县622425,陇西县622426,渭源县622427,临洮县622428,漳县622429,岷县622621,武都县622623,宕昌县622625,康县622626,文县622627,西和县622628,礼县622726,庄浪县622727,静宁县622821,庆阳县622822,环县622823,华池县622921,临夏县622922,康乐县622923,永靖县622924,广河县622925,和政622926,东乡族自治县622927,积石山自治县623021,临潭县623022,卓尼县623023,舟曲县青海省14 630121,大通自治县632121,平安县632122,民和自治县632125,湟源县632127,化隆自治县632128,循化自治县632321,同仁县632323,泽库县632622,班玛县632624,达日县632721,玉树县632722,杂多县632724,治多县632725,囊谦县贵州省48520202,盘县特区520203,六枝特区520221,水城县522124,正安县522126,务川自治县522127,凤冈县522132,习水县522224,石阡县522226,印江自治县522227,德江县522228,沿河自治县522229,松桃自治县522322,兴仁县522323,普安县522324,晴隆县522325,贞丰县522326,望谟县522327,册亨县522328,安龙县522422,大方县522425,织金县522426,纳雍县522427,威宁自治县522428,赫章县522523,息烽县522527,普定县522528,关岭自治县522529,镇宁自治县522530,紫云自治县522622,黄平县522623,施秉县522624,三穗县522626,岑巩县522627,天柱县522629,剑河县522630,台江县522631,黎平县522632,榕江县522633,从江县522634,雷山县522635,麻江县522636,丹寨县522722,荔波县522726,独山县522727,平塘县522728,罗甸县522729,长顺县522732,三都自治县云南省73530128,禄劝自治县530201,东川市辖区532101,昭通市532122,鲁甸县532123,巧家县532124,盐津县532125,大关县532126,永善县532127,绥江县532128,镇雄县532129,彝良县532130,威信县532225,富源县532231,寻甸自治县532233,会泽县532322,双柏县532323,牟定县532324,南华县532325,姚安县532326,大姚县532327,永仁县532329,武定县532523,屏边自治县532525,石屏县532527,泸西县532528,元阳县532529,红河县532530,金平自治县532531,绿春县532621,文山县532622,砚山县532623,西畴县532624,麻栗坡县532625,马关县532626,丘北县532627,广南县532628,富宁县532723,墨江自治县532724,景东自治县532726,镇沅自治县532727,江城自治县532728,孟连自治县532729,澜沧自治县532730,西盟自治县532922,漾濞自治县532923,祥云县532924,宾川县532925,弥渡县532926,南涧自治县532927,巍山自治县532928,永平县532929,云龙县532930,洱源县532931,剑川县533022,施甸县533023,滕冲县533024,龙陵县533025,昌宁县533224,宁蒗自治县533321,泸水县533323,福贡县533324,贡山自治县533325,兰坪自治县533421,中甸县533422,德钦县533423,维西自治县533521,临沧县533522,凤庆县533523,云县533524,永德县533525,镇康县533526,双江自治县533528,沧源自治县海南省 5460301,通什市460326,屯昌县460334,陵水自治县460335,保亭自治县460336,琼中自治县。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宣传介绍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宣传介绍
其妹妹也是固定职业者,听到贾某的介绍,觉得这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不敢从事,但贾某却说:“那些文件 都是加盖了公章的,而且只是使用银行卡进行走账,自己又不要那些钱,不会有事的”。在贾某的劝说以 及高额收益的诱惑下,贾某妹妹也开始进行“洗钱”活动。
最终贾某及其妹妹都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立案调查,案件正在办理中 。
02 中国扶贫时间线
2020年后
贫 穷

• 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
是 命
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中 注
• 2020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
定 ,
该阶段实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
贫 困
县全部摘帽


•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

增强反洗钱意识,每个公民均有举
报义务,对自己了解或者发现的个 04
人、企业等洗钱行为,应当及时向 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举报。
04持续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
04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 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 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此时,贾某感觉有些不对劲,觉得这些钱是赃款,但对方给贾某发送了诸多文件,还声称这些钱是单位的财 务申请,每一笔钱都是走流程进行申请的,并且有高额报酬的诱惑,贾某抱着侥幸心理,走上了非法“洗钱 ”之路。随后,贾某将自己名下的两张银行卡提供给对方,以多种方式帮助非法“洗钱”,如:到银行柜台 帮助取现转存、微信收款转款、帮助输入网上银行密码、转账等。同时还向自己的亲妹妹介绍了这个赚钱法 子。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10.06•【字号】赣府发[1994]50号•【施行日期】1994.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赣府发〔1994〕50号1994年10月6日)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步骤和具体措施。

这项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是我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里程碑,也是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的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如期完成这项计划,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关系到我省革命老区的振兴和发展。

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992年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元的贫困人口还有450万人,1993年减少到354万人。

这些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户,大多分散在革命老区,居住在边远山区、水库库区、水土流失区和滨湖地区。

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条件恶劣,地方病严重,要在7年时间内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难度很大。

全省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当前扶贫开发的形势,不断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确保如期完成扶贫攻坚的任务。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国家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明确了资金、任务、权利、责任“四个到省”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并规范了机关定点扶贫制度。

经过不懈努力,到2000年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摘自《求是》2009年20期中范小建主任《60年: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一文一、历史的今天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力争到20世纪末最后的七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摘自人民网2月28日“党史上的今天”栏目二、奋斗目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今后7年全国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奋斗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路、通电;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治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摘自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大事记》三、伟大成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7年来,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各方支持、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592个国定贫困县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012万亩,新增公路32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6万公里,解决了5351万人和483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89%、69%和%,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引言: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全面的扶贫攻坚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最终实现全面脱贫,消除极端贫困。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数百万人成功脱贫,贫困率大幅下降。

然而,仍然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地区。

因此,202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继续加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制定全面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全面脱贫,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扶贫:制定精确的扶贫标准,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人口特点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

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并避免贫困户的虚假脱贫。

2. 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帮助他们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3. 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鼓励发展非农业领域,促进农民工就业。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4.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资源调配和协作机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需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为此,应建立完善的资源调配和协作机制。

这些机制应具备以下特点:1. 健全的机构体系:建立扶贫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方面的资源能够有序配置。

2. 资金保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率和透明度。

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腐败和浪费。

3. 信息共享:建立起扶贫信息共享的平台,各部门之间应及时共享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协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合力。

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同 时 缓 解 了城 镇 社 会 就 业
压力 加 快 市 场 建 设 与发 展个体 私 营 经济 相 互 促 进 少 数 民 族 自 治 区 个体私
,
,
营 经 济的 经 营规 模不 断 扩 大
,
经 营 方 式 更 趋 多 样化


截至
.
目前
,
内 蒙古
13 0
9
个 集 贸市 场 遍 及千 里 草 原
务院 8 0
;
多 个 单 位对
}
帮助

个 贫 困 地区 的

脱钩 齐 民


党派和 i ] 荀联 继 续 发 挥 人 才 l
;
_
步 j卜 展 科 技扶 贫和 钾 力 扶贫



, ,

采 取 移 民 措 施 实行 异 地 , 「 发 异

J


扶贫提 出
此 具体 要 求 国

,

都要 在资金
物资 技术
,
8 0 。。
,
万贫 困 人

的 温饱 问题


个 计划
一经公布
7
将 作 为 中 央 政 府 的 扶 贫 计 划 在 全社 会 组 织 实 施
,
这 一计
划 是今后

年 扶贫工作 的 纲领 是 到 本世 纪末 国 民 经济 发 展 计 划 的 一个 重

要组成部分 实 现 八七 计划 奋 斗 目 标 的 途 径 和 手 段
一 ,
八 七计划

将制 汀

是 这 些 政 策措 施 必 须 与 国 家 今 年 将 要 出 台 的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作者:赵华伟来源:《老区建设》2018年第24期[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与扶贫工作的推进,各有侧重,并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40年来的扶贫历程,我国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主要为坚持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相结合,坚持开发式与救助式、保障式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坚持区域瞄准与个体瞄准相结合。

在后扶贫时代,要着眼于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保持扶贫连贯性,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作者简介]赵华伟(1977—),男,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反贫困。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减贫事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扶贫开发。

我国扶贫成效惠及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在减贫事业上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由7.7亿减少到3046万人,减少贫困人口数达7.4亿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降至3.1%。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历程加以系统梳理,对基本扶贫经验进行总结,对后扶贫时代扶贫事业进行展望,这对于我国全面如期脱贫、彻底解决可持续扶贫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及成效自1978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从以贫困地区开发为主转为以贫困家庭和人口为对象的精准扶贫道路。

4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类型多样、成因复杂,但基本原因可归结于农村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农民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的通知-鄂政办发[1994]87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的通知-鄂政办发[1994]87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的通知
正文:
----------------------------------------------------------------------------------------------------------------------------------------------------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列入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的通知
(鄂政办发[1994]87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有关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的通知》(国开发[1994]5号),已将我省宣恩、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鹤峰、来凤、竹山、竹溪、郧西、郧县、丹江口、房县、孝昌、大悟、长阳、秭归、阳新、红安、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神农架林区共25个县(市)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现通知你们。

另外,五峰、通山县分别为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库区县,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省政府决定,将这两个县作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对待,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政策、措施上给予重点扶持。

希望上述27个县(市)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湖北省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采取得力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这些县(市)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结束——。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作者:陈彬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2期摘要:文章首先从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入手,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然后结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具体案例,分析它在实际扶贫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及其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扶贫政策;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一、我国扶贫政策与管理的历史演变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府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规模减缓,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官方的贫困线估计,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亿减少到2006年的1700万。

采用世界银行一天1美元的收入标准来算,同期贫困人口数量从4.9亿减少到7500万,即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5.1%。

我国的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开发式的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积累和转移资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纯粹的“救济式扶贫”。

1979年以来的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实施全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2010年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在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四个阶段中,“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了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政府在总结1986~1993年间有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性农村扶贫措施。

这些措施侧重于通过为贫困人口积累资产而向他们提供机会。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作者:史志乐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4期[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

过去30多年,中国在扶贫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现行标准下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亿1千多万。

30多年来,我国贫困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等多个贫困变化形态,我国扶贫也经历了制度不断变革、政策不断改革、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自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关键期,经过对贵州、甘肃部分区县的调研,我们发现扶贫进程受历史和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DOI]10.13939/ki.zgsc.2016.24.0351 中国扶贫演进历程1.1 1978—1990年:以农村经济增长消除普遍贫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处于普遍贫困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期,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率先在农村地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赋予农民农业生产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耕地粮食单产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78—1985年,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14.8%。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

依据农村人均年收入和县级单位的财政状况,国定贫困县标准第一次划出:1985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区县放宽到300元。

这一阶段,甄别贫困户没有统一的收入标准,只凭直观印象:“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不蔽风雨”。

1.2 1991—2000年:以区域瞄准助推开发式扶贫此阶段扶贫战略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建立了以政府力量为主体的国家扶贫治理结构,改变扶贫开发瞄准方式,建立以县为对象的目标瞄准机制(1988年确定了370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调整为592个),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

中国扶贫项目评估:断点回归法

中国扶贫项目评估:断点回归法

摘要1994年至2000年间,为实现县级层面农民收入增长,中国推出第二轮大规模扶贫项目,本文对其中《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下简称”八七计划“)对县级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能否参与此计划主要取决于县的收入是否低于规定的贫困线。

鉴于此,本文采用断点回归法来估计该计划的因果影响。

运用面板数据,我们发现在1994年到2000年间实行“八七计划”的县中,农村收入增加了大约38%。

我们的实证结果同时表明了初始禀赋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简介各国的研究表明,持续的经济增长通常可以有效地减少贫困(Ravallion and Chen, 1997; Dollar and Kraay, 2002)。

经济的长期增长对扶贫脱困并不总是灵丹妙药,可能是居住在某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无法充分获得高增长的收益。

为解决贫困人群的担忧,许多国家都采取针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计划来消除贫困。

尽管这种发展战略有学科理论基础,这些计划是否按预期生效仍然是未知的。

本文对1994年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大规模扶贫计划进行了评估。

该项目被称为“八七计划”,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投资,例如以补贴贷款,专项预算拨款和“以工代赈”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该方案在支出和规模上令人印象深刻。

为实现8000万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2000年前脱贫,该计划覆盖了59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28%。

项目在七年运作中耗资12,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49亿美元),约占中央政府每年支出的5%至7%。

项目设置的非随机性使得想要评估项目的有效性变得复杂。

当基于某些个体的平均特征进行公共干预时,这个问题特别突出。

在我们的研究中,当地理差异使得未列入项目的县受整体经济带动而增长高于列入项目的县,那么对收入增长的“简单”比较可能会导致对计划效果的低估。

计划效果也可能被夸大:如果被选入项目的县相对于未被选中的,在之前经历了不利的冲击(经过自身经济恢复和扶贫项目帮助,会使项目效果看起来尤为显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6.10.23•【文号】•【施行日期】1996.10.2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年10月23日)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6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六下降到百分之五点四。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新的发展。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第一,在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左右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离温饱线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这些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很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公安部参与国家八七扶贫开发的工作总结

公安部参与国家八七扶贫开发的工作总结

公安部参与国家八七扶贫开发的工作总结贫。

实践证明,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深入,贫困面大大缩小,贫困户的分布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有集中力量打扶贫攻坚战才能收效显著。

第三个转变是在扶贫手段上实现了从单一资金投入向综合扶持转交。

如1996年公安部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安排克东县双庆乡有关村党支部书记前往安徽省六安、阜阳等地参观考察,重点考察了六安皖西白鹅和阜阳黄牛生产,并考察了市场需求,随后公安部先后三次投入资金12。

5万元,帮助引进优良种畜,支援该乡建立种鹅和种牛场,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幼畜,贫困户养成获得收入后,还幼畜款给种畜场,这些扶贫资金反复使用扶助贫困户,97年底该乡实现了总体脱贫。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贫困户脱贫问题,只投入资金是不够的,只有采取资金投入,政策倾斜,智力开发,科技服务,引进品种,寻找市场与当地政府合作采取定点包扶等办法进行多方面综合扶持,让贫困户偿到甜头,感到有奔头。

第四个转交是由粗放型向服务型、效益型转交。

多服务、抓管理是促效益的前提,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对贫困户既抓投入、又抓管理,实行户不脱贫,人不脱钩的办法,把贫困户脱贫与领导干部责任挂钩,用以促管、促带、促干求实效,对贫困户除资金投入外,实行感情投资,变粗放为精细,变缓慢为快速。

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保证扶贫资金、项目落实到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把党中央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圆满完成。

(八七扶贫攻坚任务,才能充分休现出党和人民政府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三、招商引资、寻找市场、振兴经济为了发挥两县资源优势,公安部三届扶贫开发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采取极积协调争取全国各地公安机关。

院校、研究所、警务保障企业、国内外工商业支持的策略。

积极疏通两县商品流通渠道,直接联系全国大市场,推动两贫困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公安部七年来,在交通管理局、警务保障企业、驻上海第三研究所、驻无锡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和驻沈阳、天津、上海、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温州市、湖州市,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上海市,河北省保定市、大厂县,广东省深圳市,安徽省六安市、阜阳市,山东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公安厅局;农业部淡水渔业研究中必、六安市科委、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等单位;香港、台湾、韩国等地商人及国内发达地区许多大中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力协助下,组织两贫困县向发达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并介绍两贫困县的丰富资源,学习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成果,学习党的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典型经验。

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历时20 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大体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等四个阶段。

研究不同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呈现出的特点、采取的政策措施, 揭示农村扶贫开发的意义和启示, 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 至1985 年, 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如从粮食总产量上看, 1978 年为30480 万吨, 1980年为32050 万吨, 1982 年为35450 万吨, 1985 年为37910 万吨。

1979 至1983 年, 我国农业总产值( 包括村办工业) 平均每年增长7. 9% , 1984 年增长14. 5% , 远远超过了1953 至1978 年的26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 2% 的速度。

其次, 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 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1979 年, 国家提高了18 类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下调了10% —15% , 当年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下降到了82% , 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9. 4% 。

1979 至1981 年, 价格因素在农民收入增长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到 4. 1% , 18. 1% , 18. 8% 。

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 年为133. 6 元, 1980 年为191. 3元, 1982 年为270. 1 元, 1985 年为397. 6 元。

此外, 在这一时期, 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如1976 至1980 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6. 1% , 农民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5. 2% ,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农民消费额增长速度的比例是1. 17 ∶1, 而1981 至1985 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0% , 农民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1. 2% ,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农民消费额增长速度的比例是0. 89 ∶ 1 。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配越是趋 向平等 , 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 , 基尼系数
也越 小 , 之 , 反 收入分 配越 是趋 向不平等 , 洛伦 茨 曲 线 的弧度 越 大 , 么基 尼系 数也越 大 。 那
( 淼辑) 文
地反 映和 监测 居 民之 间的贫 富差 距 , 预报 、 预警 和 防
L OQU INS E一5 A JA H 7
中 ,针 对农 村发 展不 平衡 的实 际 ,为缓解 和 消除贫
生存 环境 恶劣 的地 区 , 要 下更 大 的力 气 , 需 才能 较快
地解 决他 们 的温饱 问题 。 为此 , 中央 、 党 国务 院决 定 ,
从 19 94年起实施 《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经过 。
7年 的扶 贫攻 坚 ,全 国农 村 没有 解决 温 饱 的贫 困人
困 、最 终实 现共 同富 裕而 采取 的重 大战 略措 施 。党
口减少到 30 万人 , 00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3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农村率先改革 , 农业和农村
左右 。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 自然条件恶
劣地 区 的特 困人 口以及 部分 残疾 人 以外 ,全 国农村 贫 困人 口的温饱 问题 已经基 本解 决 ,中央确定 的扶
数最大为“ ”最小等于“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 1, 0。
入 分 配绝 对 不平 均 ,即 1 0 的收 入被 一个 单 位 的 0%
人 全部 占有 了 ;而后 者则 表 示居 民之 间 的收入 分配
绝 对平 均 , 即人 与人 之 间收入 完全 平 等 , 有任 何差 没
A除 以 ( A+B 的商 表示不 平 等程 ) 度。 这个 数值 被称 为基 尼系 数或 称洛 伦茨 系数 。 如果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8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 年到1985 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 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 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相关内容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

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该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这个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86年,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地区差距,1994年,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计划是20世纪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划》指出,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提出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并明确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以及信贷、财税、经济开发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的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与领导作出规定还提出,今后7年里每年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等。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

为此,国务院制定《国家八七攻坚计划》,这是今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与任务一、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

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而且对先期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与调整,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经过连续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8000万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扶贫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尽管目前的贫困人口只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但是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区,而且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共同特征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这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与前一阶段扶贫工作比较,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难度更大。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但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在这种新形势下,抓紧扶贫开发,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改变经济、文化、社会的落后状态,解决以至彻底消灭贫困,不仅关系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市场的开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共同富裕以及为全国深化改革创造条件,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的、深远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伟大事业。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遵循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奋斗目标一、到本世纪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标准:1、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定达到500元以上。

2、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他家庭副业。

牧区户均一个围栏草场,或一个"草库仓"。

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现有扶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2、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

3、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

三、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

1、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

2、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

3、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预防残疾。

4、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方针与途径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

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运销业。

——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通过土地有偿租用、转让使用权等方式,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

——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劳务输出,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

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有竞争力的名特稀优产品。

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千家万户连片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或区域性的支柱产业。

——坚持兴办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扶贫经济实体,承包开发项目,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引导尚不具备办企业条件的贫困乡村,自愿互利,带资带劳,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城镇和工业小区进行异地开发试点,兴办二、三产业。

——扩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

——在优先解决群众温饱的问题的同时,帮助贫困县兴办骨干企业,改变县级财政的困难状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

——对贫困残疾人开展康复扶贫。

资金的管理使用为确保本计划的实施,国家现在用于扶贫的各项财政、信贷资金要继续安排到2000年。

以工代赈资金和“三西”专项建设资金在规定期限内保持不变。

适当延长开发周期长的项目的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期限。

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执行到2000年。

今后随着财力的增长,国家还将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各自的扶贫任务,逐年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本计划的实现。

原来由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办理的国家扶贫贷款,从1994年起全部划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办理。

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

从1994年起,将分一年到两年把中央用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6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区。

中央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原来用于上述6省的部分,留在当地继续使用,今后中央发展资金的增量不再向6省投放。

中央过去投放6省的有偿使用扶贫资金,到期回收后,仍留地方周转使用。

今后,上述6省的扶贫投入由自己负责,并要抓紧完成脱贫任务。

各有关省、区也要根据这个原则,对扶贫资金的投放作必要的调整。

中央的财政、信贷和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要集中投放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关省、区政府和中央部门的资金要与其配套使用,并以贫困县中的贫困乡作为资金投放和项目覆盖的目标。

其他非贫困县中的零星分散的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由地方政府安排资金扶持。

银行扶贫贷款要用于经济效益较好、能还贷的开发项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新增的以工代赈主要用于修筑公路,以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要重点修筑县乡之间的公路和通往商品产地、集贸市场以及为扶贫开发项目配套的道路。

三者要密切结合,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改革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方式,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和各有关省、区的贫困县数、贫困人口及贫困程度,讨论决定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的分配方案,并通知各省、区政府。

具体计划由有关部门分别下达。

——各省、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本省、区情况讨论决定各类扶贫资金以及以工代赈资金的分配方案。

各省、区和贫困县扶贫办公室要建立项目库,并商有关部门共同规划、设计、论证、筛选扶贫开发项目,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进入项目库,然后由银行和资金管理部门评估、选定。

县内项目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进入项目库。

跨县项目由省、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进入项目库。

各省、区每年要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贫项目的前期准备。

——扶贫项目一般由相应的经济实体承包开发,承贷承还扶贫资金。

跨省、区的示范性项目由全国性扶贫经济组织和有关省、区的经济实体联合开发。

扶贫项目必须覆盖贫困户,把效益落实到贫困户。

——扶贫资金的投放要与使用效益和贷款的回收直接挂钩,建立综合的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贷款使用责任制。

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要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保证顺利实施,并把协助银行和资金管理部门组织到期资金的回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完成核定的催收贷款最高比例和到期贷款回收率的指标,否则扣减下年度的贷款规模。

——严格扶贫资金的审计制度。

严禁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违者必究。

——中央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银行等资金管理部门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商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分别制定,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各省、区、市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自行制定。

政策保障信贷优惠政策——对贫困户和扶贫经济实体使用扶贫信贷资金,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要有一定灵活性。

——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在贫困地区有选择地扶持一些效益好、能还贷的项目。

——对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沿海6省的贫困县,以及各省、区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县,要增加地方财政和商业信贷的投入,一般不低于原来国家对这些县的扶持规模。

财税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其所得税可在3年内予以征后返还或部分返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