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
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

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模式及创新——刘清荣程文燕康亮摘要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期;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关键词扶贫;历程;模式;创新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世界性问题..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 - 2000年》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一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年底约为1. 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 4%..种种信号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己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我国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扶贫开发任务仍旧十分艰巨;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创新思路..一、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 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 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和农村依然在贫困问题的基本国情;制定了新的扶贫战略;决心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 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0. 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 9%;油料增长176. 4%;肉类增长87.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 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 5亿人减少到1. 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 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 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年均递减6. 2%;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 8%下降到8.7%.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中;中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四巩固成果;综合开发阶段 2001年至今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 2010年》;这是继“八七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全国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对21世纪初的扶贫战略作出全面描述;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重点对象以及主要政策措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是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 》的出台;进一步肯定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二、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把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扶贫开发的政策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等为主要模式的中国式扶贫..一整村推进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 2010年》提出的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了各地实践经验;以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进入“整村推进”的新阶段“整村推进”是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资金投入和扶持量上;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村级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各方面的扶贫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1.整村推进模式的优势1集中有限资源;解决重点问题过去由于扶贫资源有限且分散;往往形成不了合力;解决不了贫困村的突出问题..整村推进模式将各方面的资源统筹使用;集中投入;可以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解决贫困村最突出的问题;也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扶贫资金分散的问题;从而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2强调民主参与“扶真贫”整村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的重要险;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对整个扶贫过程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通过村民大会;民主确定扶贫收益人口;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真正贫困的农户得帮助;使得扶贫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地瞄准贫困户..3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高整村推进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坚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发动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实现贫困农户选择、实施、管理项目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参与式的村级规划制定和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项目选择也更加符合贫困农户的发展需求;项目更具有针对性;落实也更加容易.2.整村推进模式存在的问题1门槛设置过高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产业开发项目;除政府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农户自筹一大部分资金;而这大大超过绝对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较高的参与门槛使得应该得到扶持的低收入农户被排斥在项目之外..2无力解决区域性的贫困问题整村推进模式对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问题有着积极作用;是改善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资金和项目总体规模小;不能解决农村扶贫的全部或主要问题..3资金投入与贫困程度不同步由于投入的扶贫资金有限;实际工作中资金“投放难、回收更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出于对资金使用效率和回收率的考虑;比较容易偏向将资金投放到那些并不一定最贫困但却能够解决资金使用、回收以及配套问题的农户;不能保证最贫困的人口得到最大的帮扶..二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产业扶贫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1.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1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共赢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责任和利益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带动、合作组织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手段;企业利用农户的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降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得到提升..这样企业的利润能得到保证;农户的收入也更加稳定;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2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在产业扶持下;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区域特色经济布局初显轮廓;以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扶贫产业链条延伸;参与主导产业经营的农户不断增多;主导产业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例如江西省广昌县以白莲种植、加工和销售为扶贫主导产业;2011年白莲种植面积己达8万亩;产值3. 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莲生产和集散基地;莲农实现收入1800元;带动农户1万余人;人均增收420元;其中贫困农户3000多人..2.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趋同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相似;很多农村主导产业仍是传统农业;并且结构雷同;特色性不强..往往出现一个地区开发出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的扶贫产业;相邻近地区相继发展同一产业;这就容易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不仅贫困户收入没有增加;反而会打消他们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2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容易偏离扶贫目标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遭遇市场或自然风险时;企业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发生冲突;企业出于趋利性;容易不顾扶贫目标和规划;将农户独自抛向市场的洪流;使农户利益受损;从而对产业扶贫失去信心..3追求效益短平快;造成环境污染贫困地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开发时;为追求短期高效益;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开发扶贫;把带有环境污染的开发项目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培育;结果导致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贫困现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使得脱贫致富的道路更加艰难..三搬迁式扶贫搬迁式扶贫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它是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而开辟的移民扶贫新途径..其特征是实现人地分离;让人离开己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另辟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居住、发展..目前;我国搬迁式扶贫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组织移民在他处选址安置;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迁出移民选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态环境较优美的地方建房安置;让搬迁户住得下、能发展、不返贫;二是插户移民;即由贫困户自行投靠亲友、分散安置;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分阶段搬迁;即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待移民点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实现整体搬迁..1.搬迁式扶贫模式的优势1>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脱贫致富由于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条件落后;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搬迁发展;可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移民搬迁的贫困农户对这一扶贫模式的满意度通常较高..2搬迁后就业增收的平台更广阔通过搬迁;搬迁农户的商品意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对搬迁农户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积极引导他们从事二、三产业;使他们尽快适应城镇生活..搬迁后的农民就业机会显著增加;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为促进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移民搬迁进城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居住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结构优化;带动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同时移民户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卫生、社保、教育等待遇;提高了移民群众生活质量;转变了农民增收方式;使得移民搬迁扶贫和统筹城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搬迁式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搬迁扶贫投入巨大;显效缓慢移民搬迁需国家投入巨资;牵涉人口众多;任务艰巨;搬迁工作跨度大、周期长;一般是一年建设、两年定居、三年配套、四年巩固、五年步入发展;移民搬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移民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需要较长适应期..2各类配套资金到位难度大;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投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以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为主体;同时还有来自省、地、县财政以及扶贫办、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的配套资金;这些资金在使用的进度安排上;存在滞后性;而且其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不一;大部分地区往往在国家专项资金下达后较长时间才到位;使工程不能按时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率低;从而影响项目进度..3容易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移民搬迁工作重点集中在移民安置地的建设;而基层组织建设、社区管理、思想法治教育、科技培训和生产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与贫困户急待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还不相适应..部分群众因家底薄、基础差、缺乏生产经验;适应能力弱;导致生产水平依然很低;思想易出现不稳定..四社会扶贫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政府始终注重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共同推进减贫事业发展..社会扶贫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实践证明;在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有效举措..1.社会扶贫模式的优势1参与帮扶的群体巨大从中央、地方政府到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再到民间帮扶;社会扶贫充分调动了各界力量与资源;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扶贫形式多样社会扶贫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扶贫拉力计划、春蓄计划、博爱工程、幸福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双学双比、巾帼扶贫等;这些扶贫济困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扶贫资源来源广泛既有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又有各种渠道募集争取来的本土资源;还有从海外渠道引进的资源;包括国际和国外慈善组织提供的资源援助;既有有形的资金和物资投入;也有无形的科技、信息的支持等..2.社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对帮扶的认识不清很多单位在帮扶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给贫困农户送点钱、送点物;即认为完成了本单位的帮扶工作..殊不知扶贫是个广泛的概念;钱和物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使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自身素质以及市场适应能力有所提高..2缺少具体明确的目标社会扶贫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具体到各帮扶单位、部门及党员干部个人;则缺少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有的甚至只是笼统的原则话..这使得帮扶单位和个人在开展工作时只是凭借自身的热情;同时大部分帮扶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扶贫只是各项工作的附属;只兼职不负责;使得扶贫效果不理想..三、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多项综合性政策举措;更创新发展了扶贫开发理论、丰富了扶贫开发内涵..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正面临着不断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获得新成效的艰巨任务;应不断创新和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一理念创新1.将“以贫困者为本”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以贫困者为本”是一切扶贫活动以贫困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贫困者脱贫致富为目的和尺度;而不是政绩、指标、效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的不断创新;扶贫事业才能加快发展;取得实效..只有将“以贫困者为本”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才能使扶贫的目标明确、方式科学、效果巩固..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充分肯定贫困者反贫困的主体作用;把扶贫项目当作一种手段和载体而不是目标;要坚决摒弃传统扶贫中把项目作为目的;而把人当作手段和工具的落后做法;在扶贫中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增强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全方面的提升贫困者的素质;实现贫困者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2.将提高贫困者素质作为扶贫的战略要素农民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发展能力差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扶贫开发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要素来抓;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3.将市场机制作为撬动扶贫工作的杠杆运用市场机制撬动扶贫开发;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解决了贫困户的依赖性..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而一味等靠要;以政府救济、慰问为生的贫困户;通过市场经济意识的灌输;达到扶志扶本的目的;提高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性;调动其自食其力的积极性;其次;从扶贫理念来说;解决了帮扶者和受帮扶者在扶贫开发中的社会地位平等问题..帮扶者不是施舍者;而受帮扶者也不是被施舍者;双方在这一社会活动中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双赢;最后;保证了社会扶贫资金注入的可持续性..企业和个人在扶贫过程中如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就可以带来扶贫的可持续性;反之;则往往导致短期行为和随机性;使得社会扶贫资金难以持续地注入..运用市场机制撬动扶贫;是扶贫观念的重要创新;是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造血”;而不仅仅是给他们“输血”;是“授人以渔”的科学扶贫模式..二机制创新1.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
我国定点扶贫历程简述

我国定点扶贫历程简述作者:董晋斌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摘要: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
我国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已有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其中定点扶贫工作成效积极。
我国的扶贫工作特别是定点扶贫工作经过了怎样的历程,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经过系统整理,形成该文以供参阅。
关键词:扶贫;定点扶贫;贫困县一、引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使命。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
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不断推进,我国的扶贫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现已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定点扶贫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履行责任,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定点扶贫历程纵观我国的扶贫历程,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定点扶贫从1986年开始,存在于四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扶贫方针、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时的国情民情,并逐步走向完善。
第一阶段是1986年以前。
1986年以前,我国政府主要采取救济的方式,为极度贫困的人口提供现金、粮食、衣物等生活救济物资。
当时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扶贫组织体系,扶贫政策不完善。
在此期间,一些与农村工作关系比较密切的政府部门,如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和科技部等,已开始介入扶贫活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扶贫。
第二階段是1986年至1993年。
198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下设的办公室(简称扶贫办)处理。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宣传介绍

最终贾某及其妹妹都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立案调查,案件正在办理中 。
02 中国扶贫时间线
2020年后
贫 穷
不
• 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
是 命
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中 注
• 2020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
定 ,
该阶段实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
贫 困
县全部摘帽
并
非
•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
不
增强反洗钱意识,每个公民均有举
报义务,对自己了解或者发现的个 04
人、企业等洗钱行为,应当及时向 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举报。
04持续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
04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 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 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此时,贾某感觉有些不对劲,觉得这些钱是赃款,但对方给贾某发送了诸多文件,还声称这些钱是单位的财 务申请,每一笔钱都是走流程进行申请的,并且有高额报酬的诱惑,贾某抱着侥幸心理,走上了非法“洗钱 ”之路。随后,贾某将自己名下的两张银行卡提供给对方,以多种方式帮助非法“洗钱”,如:到银行柜台 帮助取现转存、微信收款转款、帮助输入网上银行密码、转账等。同时还向自己的亲妹妹介绍了这个赚钱法 子。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10.06•【字号】赣府发[1994]50号•【施行日期】1994.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赣府发〔1994〕50号1994年10月6日)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步骤和具体措施。
这项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是我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里程碑,也是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的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如期完成这项计划,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关系到我省革命老区的振兴和发展。
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992年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元的贫困人口还有450万人,1993年减少到354万人。
这些尚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户,大多分散在革命老区,居住在边远山区、水库库区、水土流失区和滨湖地区。
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条件恶劣,地方病严重,要在7年时间内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难度很大。
全省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当前扶贫开发的形势,不断增强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确保如期完成扶贫攻坚的任务。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达省 、市 同少数 民族地 区对 口支援 和 经济技 术协 作工 作 动力挖 掘 ,除 了争取 与发 达省 市建立对 口支援 外,在 内 座 谈会 ”,标 志着 对 口支援 进入 一定规 模 的实施 阶段 。 1 9 8 3 年 , 国务院 明确 , 由国家经委 、计委 、 民委共 同负 口支援 的综 合作用 。近些 年,对 口支 援覆 盖呈现 从 自然
总 结回顾 各 阶段对 口支援 的特 点 、政 策和模 式 ,对 完 善 和突 发事件 能力是 衡量 国家制度优 劣 的重要标 尺。对 口 作用 ,特 别 1 9 9 8年特大洪水灾害、2 0 0 8 年特大冰雪灾害 和 汶 川大地 震等重 大 自然灾 害处理 和恢复 重建 中形成 了
对 口支援是在 中国政治环境 中产生 、发展和不 断完善 值 得借 鉴、推 广 的经验 。此 阶段 ,对 口支援 从资金 分 配 的一项 具有中 国特色的政策,从救助 贫困、输血扶贫 的政 管理机 制,项 目筛选 管理评 估机制 ,动员协 调多方 参与 府行 为逐渐 成为发展经济、造血解 困的政府推动和市场运 机 制和舆 论宣传机制得 到全面 发展 。
于进一步开展对 口支援 的请示 》作 出专 门批复 ,确定 国家
一
个地 市的几个县 市,集 中资源做好援助工作 。
1 . 3特点的变化 对 口支援 的制度 、 政策 、 动 员和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
"
计委牵头 ,归 口统一领 导,组织协调 , 对 口支援提到新 的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相关内容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相关内容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
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该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这个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86年,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地区差距,1994年,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计划是20世纪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划》指出,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提出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并明确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以及信贷、财税、经济开发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的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与领导作出规定还提出,今后7年里每年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等。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基本历程及其评价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基本历程及其评价作者:薛洁祥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4期摘要:消除贫困,是我们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1949年建国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体制,完善政策。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多个演进阶段,各阶段政策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今后农村扶贫战略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借鉴。
关键词:建国以来;农村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一、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历程回顾从建国以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国大体经过了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阶段、农村经济体质改革推动大幅度减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攻坚型扶贫开发阶段以及以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的综合型扶贫开发,以及现在精准扶贫六个历史阶段。
(一)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财政状况困难,扶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生存性贫困,农民温饱难以保障。
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小规模的救济扶贫战略,依靠民政救济系统,对一些落后边远地区、因灾致贫及战争伤残人口实施生活救济,保证贫困人的临界生存需要,但是却难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困境。
同时,由于计划经济弊端和建国初期缺乏经验而实行的一系列错误指导方针,使得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
1978年年底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高达2.5亿,贫困发生率为30.7%。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的发展型减贫阶段(1978—198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建立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此外,国家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城务工,发展非农产业,取得非农收入。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作者:赵华伟来源:《老区建设》2018年第24期[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与扶贫工作的推进,各有侧重,并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40年来的扶贫历程,我国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主要为坚持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相结合,坚持开发式与救助式、保障式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坚持区域瞄准与个体瞄准相结合。
在后扶贫时代,要着眼于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保持扶贫连贯性,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作者简介]赵华伟(1977—),男,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反贫困。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减贫事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扶贫开发。
我国扶贫成效惠及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在减贫事业上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由7.7亿减少到3046万人,减少贫困人口数达7.4亿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降至3.1%。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历程加以系统梳理,对基本扶贫经验进行总结,对后扶贫时代扶贫事业进行展望,这对于我国全面如期脱贫、彻底解决可持续扶贫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及成效自1978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从以贫困地区开发为主转为以贫困家庭和人口为对象的精准扶贫道路。
4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类型多样、成因复杂,但基本原因可归结于农村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农民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作者:陈彬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2期摘要:文章首先从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入手,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然后结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具体案例,分析它在实际扶贫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及其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扶贫政策;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一、我国扶贫政策与管理的历史演变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府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规模减缓,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官方的贫困线估计,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亿减少到2006年的1700万。
采用世界银行一天1美元的收入标准来算,同期贫困人口数量从4.9亿减少到7500万,即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5.1%。
我国的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开发式的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积累和转移资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纯粹的“救济式扶贫”。
1979年以来的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实施全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2010年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在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四个阶段中,“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了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政府在总结1986~1993年间有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性农村扶贫措施。
这些措施侧重于通过为贫困人口积累资产而向他们提供机会。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作者:史志乐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4期[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
过去30多年,中国在扶贫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现行标准下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亿1千多万。
30多年来,我国贫困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等多个贫困变化形态,我国扶贫也经历了制度不断变革、政策不断改革、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自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关键期,经过对贵州、甘肃部分区县的调研,我们发现扶贫进程受历史和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DOI]10.13939/ki.zgsc.2016.24.0351 中国扶贫演进历程1.1 1978—1990年:以农村经济增长消除普遍贫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处于普遍贫困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期,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率先在农村地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赋予农民农业生产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耕地粮食单产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78—1985年,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14.8%。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
依据农村人均年收入和县级单位的财政状况,国定贫困县标准第一次划出:1985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区县放宽到300元。
这一阶段,甄别贫困户没有统一的收入标准,只凭直观印象:“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不蔽风雨”。
1.2 1991—2000年:以区域瞄准助推开发式扶贫此阶段扶贫战略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建立了以政府力量为主体的国家扶贫治理结构,改变扶贫开发瞄准方式,建立以县为对象的目标瞄准机制(1988年确定了370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调整为592个),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6.10.23•【文号】•【施行日期】1996.10.2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年10月23日)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6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六下降到百分之五点四。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新的发展。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第一,在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左右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离温饱线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这些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很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减贫成就

5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在减贫方面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2004年,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曾评价说,中国有2.2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扶贫的成就之大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
以下,从社会救助和农村扶贫两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一、社会救助毫无疑问,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
这项制度不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减贫成就文┃唐 钧但在保障层次和覆盖范围上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对中国社会应对“下岗失业”浪潮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城镇低保1993年,上海市创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21年中,这项制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即1993~1999年的“创立推广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提高完善阶段”。
1993~1999年的创立推广阶段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创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当时标准是月人均120元。
1994年,民政部召开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肯定了上海经验,并部署试点。
到1995年上半年,又有厦门、青岛、大连、福州、广州等5个大中城市相继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
当时,这项制度的建设基本上是各个城市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
1995年5月,民政部在厦门、青岛分别召开了工作座谈会,号召将这项制度推向全国。
经过努力,到1997年5月底,全国已有206个城市建立了这项制度,约占全国建制市的1/3。
此时,制度创建和推行已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民政部门的有组织行为。
1997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到1999年底,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政府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
自此,这项制度的创立和推行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
1999年11月,民政部宣布:到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低保制度,低保对象增加到282万人。
最新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 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 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常考类型 类型一图表类
(问题1) 类型二材料探究与 信息筛选(问题2)
类型三漫画解读 (问题3)
类型四内容理解与 拓展延伸(问题4)
答案示例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①政府逐步推进扶贫政策;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③因地 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示例一: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 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感又有讽 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 ,角度独特,引人思考,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加以结合的 漫画作品。 示例一: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 精力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示例二:①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②能 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有改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答案:起源与历史、图案。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 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4.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 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内容理解与拓展 延伸】 答案示例一: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 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示例二:①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②能够维护课堂 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历时20 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大体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等四个阶段。
研究不同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呈现出的特点、采取的政策措施, 揭示农村扶贫开发的意义和启示, 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 至1985 年, 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如从粮食总产量上看, 1978 年为30480 万吨, 1980年为32050 万吨, 1982 年为35450 万吨, 1985 年为37910 万吨。
1979 至1983 年, 我国农业总产值( 包括村办工业) 平均每年增长7. 9% , 1984 年增长14. 5% , 远远超过了1953 至1978 年的26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 2% 的速度。
其次, 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 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1979 年, 国家提高了18 类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下调了10% —15% , 当年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下降到了82% , 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9. 4% 。
1979 至1981 年, 价格因素在农民收入增长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到 4. 1% , 18. 1% , 18. 8% 。
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 年为133. 6 元, 1980 年为191. 3元, 1982 年为270. 1 元, 1985 年为397. 6 元。
此外, 在这一时期, 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如1976 至1980 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6. 1% , 农民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5. 2% ,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农民消费额增长速度的比例是1. 17 ∶1, 而1981 至1985 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0% , 农民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1. 2% ,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农民消费额增长速度的比例是0. 89 ∶ 1 。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配越是趋 向平等 , 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 , 基尼系数
也越 小 , 之 , 反 收入分 配越 是趋 向不平等 , 洛伦 茨 曲 线 的弧度 越 大 , 么基 尼系 数也越 大 。 那
( 淼辑) 文
地反 映和 监测 居 民之 间的贫 富差 距 , 预报 、 预警 和 防
L OQU INS E一5 A JA H 7
中 ,针 对农 村发 展不 平衡 的实 际 ,为缓解 和 消除贫
生存 环境 恶劣 的地 区 , 要 下更 大 的力 气 , 需 才能 较快
地解 决他 们 的温饱 问题 。 为此 , 中央 、 党 国务 院决 定 ,
从 19 94年起实施 《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经过 。
7年 的扶 贫攻 坚 ,全 国农 村 没有 解决 温 饱 的贫 困人
困 、最 终实 现共 同富 裕而 采取 的重 大战 略措 施 。党
口减少到 30 万人 , 00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3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农村率先改革 , 农业和农村
左右 。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 自然条件恶
劣地 区 的特 困人 口以及 部分 残疾 人 以外 ,全 国农村 贫 困人 口的温饱 问题 已经基 本解 决 ,中央确定 的扶
数最大为“ ”最小等于“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 1, 0。
入 分 配绝 对 不平 均 ,即 1 0 的收 入被 一个 单 位 的 0%
人 全部 占有 了 ;而后 者则 表 示居 民之 间 的收入 分配
绝 对平 均 , 即人 与人 之 间收入 完全 平 等 , 有任 何差 没
A除 以 ( A+B 的商 表示不 平 等程 ) 度。 这个 数值 被称 为基 尼系 数或 称洛 伦茨 系数 。 如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评价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评价作者:刘小倩赵美怡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历程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性调整,由此产生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全球贫困地区的借鉴和学习。
本文主要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描述及优劣势分析,为目前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农村扶贫历程评价一、农村经济改革下的扶贫(1978-1985年)在1978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方面采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流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同时把对外开放最为一项基本国策。
这一时期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上交之后剩余的粮食都归自己所有。
加之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了收购农产品的种类,使农民根据当地的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些举措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这一时期总体来说是中国历史上减贫效果最显著的时期,加之这一时期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引起的贫困。
这期间按中国国家贫困标准估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85年的1.25亿,对应的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14.8%。
但由于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出现了区域性不平等的现象,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
对此国家采取了一些专项举措和政策,如以工代赈、“三西”农业建设、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确定等,至此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开始,扶贫工作被提上国家发展日程。
二、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1986-1993年)这一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率先发展,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城市方面,以及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
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的理论遵循、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

南方视点南方论刊·2022年第6期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需要放在首要位置,把消除贫困作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工作。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的历程,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农村发展的短板,促进了区域之间平衡发展,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在世界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提供了中国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的理论遵循贫困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各项问题中居于突出地位,贫困治理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理论,为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资本主义中,两极分化表现得尤为明显。
17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但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资本家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和财富,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贫困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著述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困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社会萧条时期,社会生产资料总是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无产阶级则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在此种人与物的要素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劳动者只能依附于资本家而生存,“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这样一来,“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
”[2]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沦为资本家的附庸,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整个无产阶级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两极分化愈加严峻。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8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 年到1985 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 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 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
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国家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明确了资金、任务、权利、责任“四个到省”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并规范了机关定点扶贫制度。
经过不懈努力,到2000年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摘自《求是》2009年20期中范小建主任《60年: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一文
一、历史的今天
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力争到20世纪末最后的七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摘自人民网2月28日“党史上的今天”栏目
二、奋斗目标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今后7年全国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奋斗目标:一是到本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
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路、通电;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治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摘自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三、伟大成就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7年来,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各方支持、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592个国定贫困县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012万亩,新增公路32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6万公里,解决了5351万人和483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89%、69%和%,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国定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4%,年均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长%;粮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8元增长到1337元,年均增长%。
所有这些指标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对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重新改造和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95%的行政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
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央确定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而且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壮举。
--摘自温家宝同志2001年5月24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