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中医诊疗
肠梗阻中医疗法有什么

肠梗阻中医疗法有什么关于《肠梗阻中医疗法有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肠梗阻是肠胃类的病症,得那样的病后病人腹部会出現疼痛的状况,在肠梗阻的医治之中,方式也许多,我们一般常见的主要是西医方面的治疗方法,不云泥之别肠梗阻的病症中医学医治方式也非常好,并且方法也是有多种,一般也功效非常的好,如今根据下边的详细介绍,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肠梗阻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方法:一、针灸疗法:麻木性肠梗阻常见:主穴:合谷穴、天枢、足三里。
配穴:大肠俞、大横。
如呕吐较重者,可再加脘、下脘、曲池等穴道。
二、花生油治疗法:常见于医治寄生虫性、黏连性和粪石阻塞性肺气肿肠梗阻患者,用菜籽油或食用油60~100ml,每天一次,内服或经插胃管引入。
三、中医治疗:1、血瘀气滞血瘀腹部持续疼痛,腹胀较甚,或痛点固定不动不移,痛而拒按,呕吐,排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沉细。
治疗方式:活血化瘀,理气止疼。
中药方剂:茴香10克、龙血竭5克、延胡索1O克、没药6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官桂6克、白芍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甘松10克、香附10克。
2、热结腑实腹痛突发性,疼痛强烈而拒按,肠鸣在线听书,呕吐食材,口干口苦口臭,排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方式:泻热通腑,清洗食滞。
中药方剂:生大黄10克、枳壳10克、芒硝10克、姜厚朴10克。
3、湿邪直中忽然肚子里剧痛,可碰触肿块,疼痛拒按,畏寒,脸色青冷,舌色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治疗方式:温中散寒,轻重缓急止疼。
中药方剂;生大黄]0克、熟附于]o克、细辛3克、枳壳1.O克、姜厚朴10克、芒硝20克。
4、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色暗黄,或面部有乳白色虫斑,突发性肚子里剧烈疼痛,痛在脐周,按之一块,呕吐食材或冷水,苔白,脉沉。
治疗方式:除虫化滞。
中药方剂: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丑10克、槟郎10克、皂角10克、甘松12克、大腹皮10克、蜀椒5克、黄芩10克。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中药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脐部热敷与推拿联合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对这一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分析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是由小肠蠕动减弱或阻滞导致的,其主要病因有:1. 先天性肠道发育不良;2. 肠系膜血管发育异常;3. 肠腔内疾病,如狭窄、扭曲等;4. 腹腔内炎症、粘连等。
病机方面,中医认为小儿肠梗阻与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有关。
二、治疗原则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原则是舒肝理气、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气行则不痛,气郁则痛”,舒肝理气、疏肝解郁是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关键。
三、脐部热敷治疗脐部热敷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的热刺激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舒肝理气。
脐部热敷还可以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缓解肠道扭曲、狭窄等症状。
四、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捏、按,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筋活络。
对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通过适当的推拿手法,可以舒肝理气,缓解肠道痉挛,舒缓疼痛,有利于恢复肠道功能。
五、疗效观察我们选取了30例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进行了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
治疗前,这些患儿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腹部可触及包块,病情较为严重。
经过3个疗程的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后,30例患儿的症状明显缓解,腹部包块明显减轻或消失,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
六、总结通过本次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疗效。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舒肝理气,改善肠道蠕动,缓解肠道痉挛,从而达到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目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的疗效还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以及疗程、疗效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一、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呕吐(ICD编码:BNP.050)西医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ICD编码:K56.701)(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证可诊为“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病史:阵发性腹绞痛或哭闹、反复呕吐,停止肛门排气、排便或解稀烂水样便。
(2)症状:腹胀或伴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3)辅助检查:腹平片中显示扩张肠管及气液面;(二)证候诊断1.伤食证2.脾虚证3. 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腹部彩超、阑尾彩超,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2T14:56:14.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月4期作者:冯立雄[导读]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冯立雄(北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北流537400)摘要: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现有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首推非手术治疗方案,但病情进展严重时也需经外科治疗措施进行病情纠正。
西医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解除患者梗阻、消除病因,纠正肠梗阻所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主,但上述治疗措施对于轻中度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显著,对于症状严重者则起效较慢,或存在较高感染、毒血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故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对其临床预后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临床诊疗技术,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同样具有显著治疗、缓解效果,故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现有不完全肠梗阻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按摩;中药灌肠;针灸;临床研究1前言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排便、排气习惯改变为症状表现的急腹症[1],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见患者多为肠道肿瘤所致机械性肠梗阻及腹部手术后肠壁功能损伤所致动力性肠梗阻两类[2],仅有少数患者为血运性肠梗阻[3]。
临床发病后,受肠道功能障碍影响,可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机能紊乱及全身性炎症症状等病理表现[4],且可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性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外科治疗的实施,或可进一步加剧患者肠道功能损伤,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积极借助保守治疗手段,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应用,改善患者临床治疗预后[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元胡承气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9例与对照组14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元胡承气汤进行治疗。
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元胡承气汤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肠梗阻;不完全性;元胡承气汤;治疗肠梗阻是普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肠容物通过肠道的过程受阻[1]。
肠梗阻不仅改变了肠管本身的功能、结构,也会引发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代谢紊乱。
按照肠梗阻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与不完全性肠梗阻两类[2]。
本次研究主要是寻找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我院对部分患者给予中药汤剂辅助常规西医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得到了较可观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97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已根据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确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腹胀、腹痛,便秘、呕吐,肠鸣音减弱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其中单纯黏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27例,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26例,麻痹性或痉挛性不完全性肠梗阻73例,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71例。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心脏、肝肾、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9例与对照组148例。
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方案治疗临床观察

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方案治疗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中医内科方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49例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西药辅助,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82.6%,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以中医内科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临床疗效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是指由肠内容物在肠内通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引发的一种常见急腹症[1-2],导致肠内容物受阻而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因素较多,大多由炎症、虫团阻塞、粪块、手术疤痕粘结以及肿瘤[2]所导致。
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发病急、病况变化快、病因引发因素复杂化等特点,在发病的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病情发生严重的变化。
一般来说,该病发病初期阶段,对导致发生梗阻的肠段发生功能障碍以及解剖性变化[3],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就会进一步对人体造成伤害,若是不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早期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控制肠梗病况,缓解病况并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院通过选取2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中医内科方案进行治疗,获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49例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49例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有患者人数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跨度在39-72岁,平均年龄56.7岁,该组患者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跨度40-71岁,平均年龄57.1岁,该组患者采取以中医内科方案为主西药治疗为辅的形式进行治疗;上述选取对象临床主要表征为:持续性腹胀和腹痛,并伴随严重程度不一的呕吐,肛门无排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
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每日2次。
• 中药外敷 •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
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 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 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 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次 1~2次,共5天.(实热内者不适用)
•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
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 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 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 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 恢复,大便畅通。
• 针灸治疗 • 体针: •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
• 诊断 • (一)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
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 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
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 2.西医诊断: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
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 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 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或肠鸣音减 弱或消失。
• 肛管排气 • 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
谢谢大家
•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诊断
•
(一)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
实热内结证
•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草等。
•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气海、天枢。
•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
神阙。
•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
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 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 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 3.脉络瘀阻证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
丹参、单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 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 4.气阴两虚证 •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
15、苦杏仁10、生大黄10、枳实9、厚朴9、 太子参15、生地12、麦冬12、当归9、黄芪 18、甘草5等。
•
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
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
治疗方案
•
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
1.气机壅滞证
•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药
• 1.气机壅滞证 •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
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 草等。
•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 2.实热内结证 •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
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草 等。
• 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
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 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 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
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 其他疗法 • 1.中药灌肠 • 功效:将中药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
•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可见小肠、
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 证候诊断
•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
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 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
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
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
证候诊断
•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
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 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
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 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 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
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 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 或细数。
• 治疗方案 • 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