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山水旷 切切故园情(鲁迅 沈从文 故乡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论鲁迅与沈从文不同的乡土情
思念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古老母题之一。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目中,故乡是感情的依托,也是失意时的退身之地。自古以来,不少的文人墨客,无论漂泊何处,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会用思乡的脉脉温情,化解心中的郁积,发出“不如归去”的感慨。故乡像一湾静水,随时接纳他们在风浪中颠簸的人生之舟。在封建社会,文人大都异地做官,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归乡成为一种奢望。面对高山远水,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思念,就成为古典文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进入新文学时期,思乡依然是作家们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中千千结。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文人生存方式的改变,现代作家的思乡情感与古代文人相比,有了许多新的内容。
对鲁迅来说,他同所有游子一样,深深眷恋着那片生养他的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乡投去深情的一瞥。然而,对家乡的思念常常伴随着难以抑制的怨愤和痛苦,织成一张忧郁的网,笼罩着他思念故乡时的温馨情怀。.
鲁迅眷恋自己的故乡,可是那些美好的梦一般的童年记忆和长大后面对故乡的现状与现实时的巨大反差以及那一段没有爱情的不幸的婚姻都使他思念故乡时,心中常常充满怨愤和痛苦,由此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逼使鲁迅用想象来美化和装点自己的家乡,作为心灵的停泊地,但现实又将幻想无情地打碎。毫无疑问鲁迅是深爱着这片故土的,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乐趣,坐乌篷船去社庙看社戏难忘的记忆,夏日在堂前月下听祖母讲故事的温暖,以及和朋友们去捉狍子一起游戏的欢乐,这些美好欢乐的童年记忆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鲁迅心中永远无法割舍忘却的深深故乡情。然而现实中的故乡却不是那么美好,家庭的变故、族人的伤害、亲戚的歧视、童年里有一双清明眸子的闰土不再了,看到的是人们被黑暗的现实压迫的懦弱之人,故乡中的人们无知还成为旁观者,家中还有死守着自己却完全没有爱情的一段婚姻,他与朱安之间没有爱情却迫于封建家庭而娶她,这更是鲁迅想要逃避现实,逃避故乡的原因。故乡充满了封建社会的落后贫穷,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闭塞愚昧,充满压迫和苦难的现实存在,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鲁迅对故土的眷恋热爱和怨怒叛逆的情绪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结伴而来;缘于故土的忧患焦虑与苦闷孤独的情绪则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难舍难分。只有眷恋热爱和怨怒叛逆,才会产生深沉的忧患焦虑与浓重的苦闷孤独;只有忧患焦虑与苦闷孤独,才会有更执着的眷恋热爱和更决绝的怨怒叛逆。这一复杂的思乡心理,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同时也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些大量取材于故乡的作品,成为他解剖国民性的切入口;先驱者与故乡之间的隔膜与对立,成为主要的故事模式。他笔下的先驱者形象,常常处在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
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 鲁迅一生都是一个漂泊的过客,在故乡中也得不到安慰。这些丰富复杂的情绪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鲁迅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
沈从文对故乡的感情和鲁迅是不同的,没有鲁迅那种复杂的情感,他以一种乡下人的纯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山水相依、钟灵毓秀、婉如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地热爱.《边城》这部小说就是他故乡的写照,同时也饱含了他对故乡的人,景,情的执着和深深的眷恋。沈从文能将茶垌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深深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若没有对家乡深深地热爱,又怎会赞颂:那山,翠绿碧人;那水,清亮可人;那住宅,结构精巧,古趣盎然。沈从文爱湘西的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对湘西的山川河流充满了眷恋之情,它们教给了他关于人生的知识,教给了他爱,教给了他艺术的心灵。以致离家十多年后沈从文再回到湘西,再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那里唤起他的,还是那样深挚的感情——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物百汇,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深长、绵绵无尽……。故乡的自然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生命一起演化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味,一种荡涤人灵魂的境界,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一种清悠静谧而又具有生命灵性的自然美。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更多的来自故乡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便是故乡人的缩影,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⑤,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掌管水码头船总顺顺,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山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仪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显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天保和傩送他俩对爱情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他们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主人公翠翠她既是善和美的象征,又是自然的杰作。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这些美好都来自沈从文故乡的人,物,景,情。这部小说中流露出的乡土情就是沈从文对自己家乡最深刻热爱。
鲁迅和沈从文一样,不管现实世界怎样,即使是黑暗,对故乡最本质的感情都是深深的爱。沈从文对故乡的爱是专注执着的,对故乡的眷恋是无可比拟和替代的,同时也向往着故乡的美可以流传。鲁迅对现实故乡的怨愤以及矛盾的心理何尝不是一种“怒其不争”的情感,而这样一种情感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心底最美好的期盼与热爱呢?用艾青的一句诗来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